王小波式的有趣恋爱:盘门为啥叫“冷水盘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1:53:05

□商报记者施晓平/文蒋世颖/摄
  
  躲过一次又一次浩劫,2000多年前始建、元末重建的盘门,成为全国唯一保留完好的古代水陆城门,结构之精巧,风光之秀丽,折服了远远近近的游客。连著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教授也说:北看长城雄伟,南看盘门秀丽。
  
  盘门的“盘”是什么意思?“冷水盘门”的称呼又是什么出典?盘门为什么能躲过一次又一次劫难,保存至今?这些问题,就是这篇文章探讨的主要内容。
  
  起先为啥叫“蟠门”?
  
  盘门的“盘”字,让人很容易想到“盘子”之类的器物,但盘门的形状跟盘子并不像,它的名字到底是怎么取的呢?
  
  据说,盘门是造筑阖闾大城时开辟的一个城门。当时,为了战胜周边国家,吴国在城门的取名上煞费苦心,前几天提到的阊门就是一例。取名阊门,就是想接通阊阖之气(西风),压制楚国。盘门的命名也是如此。
  
  由于吴国在东偏南方位,也就是阴阳学说里说的辰位(辰就是龙),越国在南偏东方位,也就是阴阳学说里说的已位(巳就是蛇),因此,吴国特意在盘门上挂了木刻的蟠龙,南大门上挂出木刻的长蛇,面向盘门,以示越国臣服于吴国。
  
  于是,人们把悬挂蟠龙的城门称为“蟠门”,把悬挂长蛇的城门叫做蛇门。
  
  一开始,这样的布局似乎挺有效果,吴国和越国几次交战,大多以吴国战胜告终。不过,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过20多年的努力,最终把吴国灭掉了。有人戏言,如果城门的命名跟战争胜负果真有关系的话,那么,蛇门上挂的蛇一定是条“地头蛇”,所谓强龙敌不过地头蛇嘛!
  
  不过,唐朝成书的《吴地记》记载了另一种观点,说蟠龙是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帝孙权。
  
  分析下来,这也是很有可能的。因为《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早期书籍都没有直接提到蟠门这一名字,《吴越春秋》只说小城南门上挂出龙角模样的木刻。而孙权做过皇帝,是所谓的真龙天子,完全有资格称“蟠龙”。
  
  只是,为什么其他地方的城门不用这个名字、惟独这里用呢?分析下来,可能是因为,苏州是孙权家族最早的政治中心,盘门内的瑞光寺,又是孙权为迎接西域康居国僧人性康而建造的,后来孙权为报母恩,还在寺里建造了一座十三层高的宝塔,这就是瑞光塔的前身。孙权哥哥孙策还葬在盘门外青旸地。这样,盘门很可能成为孙权经常进出甚至独家进出的城门,被叫做蟠门也就在情理中了。
  
  那后来为什么又叫盘门了呢?《吴地记》提供的说法是:“又云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故名盘门”。有人分析,可能是其他朝代的皇帝害怕苏州再出真龙天子,跟他们争夺天下,所以不让这里叫蟠门。或者苏州人怕引来灾难,就改叫盘门了。明朝初年,高启不就因为写苏州府治“龙蟠虎踞”,而跟当时的苏州知府一起被杀吗?
“冷水盘门”啥出典?
  
  苏州人提到盘门时,往往会说“冷水盘门”一词。这句话起源于什么时候已经难以考证,出典则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从字面来理解,说盘门水城门下河水很深,再加上被水城门遮挡,照不到阳光,导致水温很低,所以叫冷水盘门。
  
  另一种说法是,盘门一带人气冷清,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前,这一带还是被荒芜的洼地、简陋的窝棚、破旧的危房所湮没,让人觉得像冷水一样,所以得了这个名字。
  
  专家们的意见更倾向于这一说法。
  
  不过话说回来,盘门一带历史上也曾几度兴旺。这里同其他城门一样,是出入苏城的要道。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二八城门开道路”之句,就是见证。此外,盘门内当时有瑞光寺、开元寺等很能聚人气的寺庙,也见证了这里曾经的繁华。
  
  但就在南宋初年,金兵打到了苏州,进城后烧杀抢劫,城内建筑几乎焚烧殆尽,盘门也跟着冷了下去。
  
  好在当时已经建造了“进入吴门第一桥”的吴门桥,盘门的交通优势十分明显。因此,没过多少时间,这里就再度兴旺。几十年后,南宋诗人范成大就用“人语潮喧晚吹凉,万窗灯火转河塘”的诗句来描写当时的盘门了。
  
  元末,张士诚在苏州称王。不久,朱元璋派徐达等11位将领带兵围困苏州,由一位叫王弼的将领带军进攻盘门。张士诚兵败后,盘门一带又遭破坏。清末诗人袁学澜的《续咏苏州竹枝词》对此深为感叹:“一树垂杨一画楼,盘门烟户本来稠。自从元末遭兵劫,寥落居民冷水流”。“冷水盘门”的称呼,据说从那时就不胫而走了。
  
  清兵杀到苏州的时候,苏州百姓奋起抵抗,总兵土国宝带兵从盘门杀入,一路放火烧房,抢掠财物,无恶不作,直杀到饮马桥才罢休,市面稍稍恢复的盘门再次遭遇浩劫。
  
  老人们回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盘门内还属于郊区娄葑乡南园村,地名靠山郎(上)。这里还没有开发旅游,所有的景物都是敞开的,古塔凋零,城门破旧,城墙坍塌,上面长满了杂草。农民们在这里种菜,部队里的战士练习瞄准,医学院的学生们来这里采集龙脑薄荷等草药,其荒凉可见一斑。

怎会保留到今天?
  
  如今的盘门,已经不是春秋时期的原物,而是元朝末年重建的。不过,从那时算起,盘门也已经600多岁了。
  
  根据记载,元朝统一中国后,担心各地百姓据城反抗,就下令把各地的城墙全部拆除,苏州的城墙也没能幸免,盘门也跟着香消玉殒了。直到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元朝的统治者才意识到城墙的重要性。于是,至正十一年(1351年)苏州城墙得到修复,其中就包括盘门城门。五年后,张士诚又增建了盘门瓮城。
  
  上面提到,元朝末年以后,盘门还遭遇了好几次劫难。按理,在这么多动乱中,城门是很容易被破坏掉的,但盘门却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这又是怎么回事?
  
  有人分析,就是因为后来这里独据一隅,不妨碍交通,不影响市容,又长时间冷落、偏僻,不属于那种寸土寸金地,没有多大利用价值,所以没人看中,结果保留了下来。
  
  根据记载,1958年3月15日,苏州市人委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了城墙处理问题。经讨论决定,除胥门、盘门、金门及部分城墙保留作为历史遗迹供参观研究外,其余全部拆除。当时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与盘门的冷僻应该不无关系。
  
  在专家们看来,盘门保存至今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高超的建筑艺术。这里的结构十分精巧,陆门不但设有瓮城,而且瓮城的门和城门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敌人的进攻速度,使得盘门易守难攻。水门也有两道,不仅水道狭窄,而且城门不高,其作用就是不允许大型的作战船只通过。前后水门均设有水闸防护。在古代,水师要突破这样的水关可不是件容易事。城墙外面包着的砖头石块,以及砌筑的技术,也增加了这里的牢固程度。所以在历次战争中,盘门只受过一点小伤,修过之后就恢复了原貌。
  
  如今,盘门已经成为苏州古城的象征之一。1986年苏州建城2500周年,国家邮电部特地发行了一张邮资明信片,上面的图案就是盘门。在我国邮政史上,这是第一次为了纪念一座城市的建立而专门发行的邮票。2006年5月,盘门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