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和诸葛亮:宽恕心理学:用禅定心来面对人际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9:44:49
宽恕心理学》源于西方的一部灵修著作《奇迹课程》,它是心理学与灵修学的结合体,将心理学由人文科学推进了「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的领域。       其实心理学(Psychology)的字根原意乃是「治愈心灵的一门学问」,但为了挤身于学院制度,它必须与科学认同,把无法在实验室里证明之物,一律摒弃于外,以致于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与灵修学各自发展成两条不交集的路线。传统心理学视「灵性的追求」为一种逃避现实,自甘耽溺于幻境的病态;而灵修学则视心理学为「止小儿啼」、「不究竟」的雕虫小技。直到近二三十年,东西方文明交会,灵修学与心理学才逐渐出现合流的现象,形成心理学的「第四势力」。 宽恕心理学的沟通理念        亲密关系中最痛苦的事便是感到对方不了解自己,没有接纳自己。于是,我们试着「沟通」,然而,这种用心良苦的交谈企图常常成了引爆冲突的导火线。于是,我们四处去学习沟通的技巧,如何聆听,如何同理,甚至如何以暗示的技巧让对方就范,或是如何把自己的讯息打入对方的心里等等。        这些技巧确实有助于小我在「特殊关系」内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一时的需求,但绝非宽恕心理学所说的沟通或交流 (communication)。交流是容许两个生命自然的呈现与流动,而小我的沟通却充满了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对方,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太多的操控隐含其中,反而阻挡了彼此的了解与接纳。       交流是容许两个生命自然的呈现与流动,而小我的沟通却充满了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对方,就是为了证明自己。        真正的沟通,必须先放下自己「渴望别人了解」的需求,安心地让自己的想法流向另一个开放的心灵。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平等性与相通性,享受某种被尊重的自由。若一时还做不到这类的沟通,最低限度,我们该明白,对方并不欠我们任何东西,包括「他的了解」在内。        因此,我们社交场上的「分寸拿捏得很得体的赞赏」,「因不好意思(guilt)而讲出的溢美之词」,「为了改善别人而做的批评」或是「凸显别人错误而发的反问」,都缺乏了沟通的要素,因为他们不建立在双方的平等性上,因此,也无法真正平等共享。        老想证明自己是对的的需求,常是沟通最大的阻力,在这前提下,是没有契合或相通的可能的。虽然它能一时壮大小我的气势,很快地,小我便会发现,整个世界与他都是对立的,他必须随时随地向世界证明他是对的,这是何等沉重的负担?        当我们用心良苦地去修正别人的错误时,要知道,宇宙中没有所谓的错误,任何事件之所以存在或出现于此时此地,必有它的原因,绝非偶然,没有「错误」可言。如果我们以「修正他人的错误」为己任,只是跟自己过不去而已;世界永远是不受教地「依然故我」。        因此,当我们开始说话时,若感到某种焦虑与紧张,表示我们已经和别人对立了,若要学习真实的沟通,我们需要静心一下,转向更大的智慧,着眼于存在于我们内的圣爱。只要我们肯开启慧眼,便不难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倒影。「一体」的经验,不正是要我们从对方身上看到与自己相似的存在吗?        学过禅定的人,当杂念起时,无须与杂念死缠活斗地,只需觉察,然后放下,回归自性原有的宁静即可。宽恕心理学要我们用同样的「禅定心」来处理人际关系。当亲密关系发生龃龉时,只需觉察,然后放下,回归宁静自性内的圣爱,它具有无比的磁力,会自动吸出与它类似的能量的,因为爱认得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