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文化走出去:鉴真东渡与佛教六菠萝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4:53:39
“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装,普度众生苦,悲悯万里长。天苍苍,海茫茫,佛陀在,北斗亮,千金一诺总不悔,人生只做一事又何妨!”一曲《鉴真东渡》雄厚悲壮的主题歌,把人们带到了鉴真大和尚东渡的法船上。他六次历经磨难,九死一生,终于在66岁时,登上了日本岛国,完成了弘法传戒的誓愿壮举。

据史书记载:鉴真(686-763),唐高僧,日本律学的创始者。本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市)人。十四岁出家,二十二岁受具足戒。寻游两京,遍研三藏。后住扬州大明市,专弘戒律。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应日僧荣睿、普照等邀请东渡,几经挫折,至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第六次航行,与比丘法进、昙静、尼智首、优婆塞潘仙童等始达日本九州萨摩秋妻屋浦(今日本九州南部),翌年在奈良东大寺建筑戒坛,传授戒法,为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之始。于公元759年建成唐招提寺,传布律宗。并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学等介绍到日本。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年四月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时,正值《鉴真东渡》的热播。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讲演中,特地向日本朋友讲了鉴真大和尚东渡的故事,赢得了日本国会议员的热烈掌声,对中日友好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可见佛法是无国界的,他给众生带来的是和平、和睦、吉祥、友好、和谐。鉴真的精神在今天来说不但对佛教界,就是对全体大众来说,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诸佛菩萨都是讲普度众生的,不但度众生出苦海,而且度众生了却生死。在娑婆世界里,如何救众生出苦海,《鉴真东渡》里的众僧们就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徐州开元寺的住持是要建塔弘法,普度众生;而鉴真和尚却是认为,徐州大旱,百姓生活在大旱之年,庄稼枯死,应把建塔之钱用来先打井后修佛塔,以解百姓燃眉之急。鉴真和尚此举才是真正的普度众生,才是世间的佛法。由于鉴真将众生布施来的钱用于救灾,而布施了广大受灾群众,从而得到了广大百姓的称赞。百姓真正认识到鉴真的普度众生是看得见的佛法,是真正的佛菩萨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是佛菩萨的大智慧,大布施。在今天,我们的佛教更应该把众生供养佛菩萨的钱财,布施到广大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才是佛陀的本意。

鉴真和尚取法名鉴真,“鉴”者,辞海讲:一曰照:审查,也指照察的能力。二曰:儆戒或教训,如前车之鉴。可见鉴真和尚是要把戒律当作终身修持的大事。鉴真年轻时遍游三藏,精通三藏,而更把戒律放在第一,所以取法名鉴真。三藏者:经、论、律。律指的就是佛家戒律。释迦牟尼佛灭度时,弟子曾问: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为师?佛陀告诫说:佛灭度后,以戒为师。可见戒律在佛陀看来,是佛教的生命线,是佛教的纲。没有戒律这条纲,就没有佛教。《鉴真东渡》的故事,就是以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玄朗等来中国请大德高僧赴日整顿日本佛教界不守戒律日渐混乱的局面而开始的。其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鉴真东渡在海上受到风浪,被困荒岛,饥渴难忍,随行的澄观在这种情形下,忍无可忍地吃了一条小鱼。鉴真知道后说:“宁可舍命,不可破戒”。澄观也忏悔不已。可见戒律在鉴真看来是佛教的第一等大事。他所到之处也是为众生讲戒律,为众僧登坛授戒。鉴真和尚到达日本后,受到日本天皇盛大的礼遇,他亲自主持督造戒坛为天皇授戒。当时日本天皇把鉴真大师当作活佛供养,直到今天,鉴真大师依然是日本律宗的开山祖师。我们现在的人难道不应该遵纪守法吗?

当代高僧星云大师讲:“真正有力量的是‘忍’。能忍者高贵,能忍者高尚,甚至能忍者高明。为什么‘能忍为高’?第一,忍耐必能奋斗;一个人遇到艰难的时候,他可以接受挑战,忍受得了挫折失败,心定具有奋斗的精神。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六次,终于抵达,成为‘日本文化之父’”。星云大师这段话把鉴真大师这种忍辱的精神讲解的非常深刻。《鉴真东渡》中鉴真大师六次出海东渡,遇到的不是常人所能受的苦,他忍了。他为什么忍呢?他有远大的志向,这个志向来源于本身的修行,得益于在禅定中见南岳慧思大师的点拨,更有日本僧人的相邀。所以他知道面前的道路是曲折的,他的志向却是无法改变。为了东渡弘法,他忍了官府上至朝廷对他的误解,他忍了如海对他的诬告,他忍了龙兴寺想挽留他而用的不正当的方法。他忍了几次东渡死伤多人的打击,他毅然无悔,终于完成了他的东渡的愿望。至今日本民间奉鉴真大师为“圣人”。“什么是忍?忍是认识,是化解,是处理,是担当,是智能,这就是一种力量。”(星云大师语)鉴真大师这种忍的功夫,是我们今天所有的佛教弟子都应该学习的,不只是口头上学,经本上念,更重要的是落实在日常的行为中,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佛弟子。

鉴真大师六次东渡,靠的是什么?是勇猛。这不是一般的勇猛,而是世间无法想像的勇猛,是要承担重大责任的勇气,要有不怕承担吃大苦的勇气,要有不怕挫折的勇气。鉴真大师东渡之前,已是誉满神州,是完全可以住在大明寺,享受着供养,每天讲经说法,或受人邀请去登坛为佛教徒授戒这种不怕风吹日晒的养尊处优的生活。然而他却为了弘扬佛法,整顿日本的日渐败落的佛教,决然受命于南岳慧思大师的禅定中点化,放弃舒适的生活环境,才六次东渡日本,六次东渡遭受了大风大浪的皮肉之苦,遭受了靠野菜充饥的腹中苦,遭受了随行工匠及爱徒命丧离散的感情之苦,遭受了双目失明之苦。禅门有一句诗偈“真金须是红炉炼,白玉还他妙手磨”。即是告诉我们想度过难关,必须能忍耐,能承担,能吃苦,能不怕挫折。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鉴真大师正是天降其任,先苦其心,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成就其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之大任。佛教的忍辱,精进在鉴真大师身上体现的尽善尽美。鉴真大师的精神就是佛教精神的真谛,是佛教文化的精髓。佛教的修行,就应该以鉴真为榜样,以戒为师,提高道风修养,造福众生。

讲到佛教的智慧,其实已经包含在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的内容里面。从鉴真大师的行、住、坐、卧看,已经处处地体现了佛教的六度,没有前面的四度,也就谈不上最后的禅定和智慧。鉴真大师六渡日本,才使日本佛教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由他在日本建立的佛教律学以及他带去的中华文化,不仅影响了日本宗教的发展,还渗入日本人的思维模式。这就是鉴真的大禅定,大智慧。这种智慧已超越了佛教界的本身。日本媒体的评论说“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最终如愿到东瀛弘法。在六渡东瀛的过程中,鉴真遇到来自国内外的种种压力和阻力,仍持愿不悔,终成中华重要使者,结合当下,如何让中日关系走向健康,需要双方领导人的智慧”。这就是鉴真大师的大智慧,这种智慧演绎了一千多年,仍然放出了绚丽的光彩,这种智慧必将继续影响着中日两国人民,理所当然也包括佛教界。

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日本弘法,终于在66岁高龄率弟子东渡成功,大唐广德元年五月初六跏趺面西而化,享年76岁。一系列的六字是巧合吗?非也!是佛教六度(亦称六般若密)在鉴真大师身上的演化,这才是真正的六般若密。这种般若,才是佛教在信、愿、行上的体现。这才是鉴真的精神。用现代的语言来说:鉴真东渡的精神就是两个词“和谐”与“共赢”。有人说,佛教的精神是看破人生,跳出生死轮回。这种观点一点也不错。但是《鉴真东渡》这部电视剧,一点也没有说教这种佛理,而是从正面把佛教展示给观众,这也是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鉴真大师没有教育佛弟子如何跳出生死轮回,而是自己以身作则,六次东渡,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九死一生,达到了弘法与跳出生死轮回的双赢。自己面西跏趺坐化,圆成了佛道,普度了中国和日本两国世世代代的芸芸众生。这才是大圆满的结局,这才是和谐世界。

当我们穿越历史时空的长廊来回顾这段历史时,《鉴真东渡》给我们的启示,不是局限于佛教内,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用现实的眼光来看这部电视剧。历史上的大唐有海纳百川的“和”文化支撑,才能有机会令两位日本留学僧西渡到大唐,面见年近花甲的鉴真,并诚邀其赴日弘法。而名闻华夏的鉴真大师正是以“共赢”的精神,甘愿离开已兴盛的大唐,带着自己的佛法心得东渡,以慈悲之心造福中日两国众生。曾记得在文革后期,报纸广播一起报道,鉴真大师回归中国扬州,中国以原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举行欢迎大典,令好多人议论猜测,后来便出现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伟大历史外交。这也是在鉴真大师身后1300年,他的精神所起的作用。佛教是文化,是教育,《鉴真东渡》这部电视剧,便是这种文化教育的艺术再现,他所展示的电视艺术中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就像佛经上所说的“苦火逼脑诛众僧,杯水清凉得寂静”。这部电视剧正是用艺术张扬了鉴真和尚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