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景涛与宁静绯闻:商南方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9:39:01

商南方言

(2009-12-13 21:37:28)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史

商南方言

雷家炳

商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在秦岭东段南麓,隶属商州市(原商洛地区),地处陕、豫、鄂三省交界,周邻八县。历为南接豫、楚,北通秦晋之重隘,扼南北之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商南虽属陕西,然则,其语言和民俗风情皆大异于关中与商州,也不同于周邻的河南与湖北,而十分接近江南文化。这里特殊的民俗和方言,是由于历史的沿革变迁与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其人口源流的多样性,再加上长期尘封的族群生活文化,构成了这一特殊多样格局的“方言岛”。

一、       蛮子腔、呔子腔与啁子腔。

商南方言,多种多样。有“十里不同语,隔河两重天”的说法。一家人讲几种方言都是习以为常的事。统括地讲,主要有“蛮子腔”、“呔子腔”与“啁子腔”三大种地方语言。

“蛮子腔”

蛮子,系旧时指我国的南方民族,也泛指一些少数民族。蛮子语言,也就被称作“蛮子话”和“蛮子腔”了。中国古代有“南蛮北侉”之说,“南蛮北侉”的分界线在接近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分界线,即对淮河以南的南方民族语言贬称为“蛮音”;南方则贬称北方语言为“侉音”。南蛮北侉也是现实中人们区分南北方话的最常用方式的称呼。从此可以看出,“蛮子”是对南方人与某些少数民族的一种贬称,蛮子讲的话叫“蛮音”,即商南人称谓的“蛮子话”或“蛮子腔”。

蛮子语音,是商南的主要地方方言,约占70﹪以上的人皆为蛮音。普遍分布在除县城与街镇以外的广大乡村。这是由于70﹪以上的人口,都是来自安徽安庆地区以及湖北与江西移民后裔的缘故。在明末、清初,由于战争不断,兵燹匪患频繁,再加上灾荒连年与瘟疫流行等原因,境内人口骤减,十室九空,满目疮痍,所种者十之一二。以致形成“官虽设而无民可治,地虽广却无人可耕”的局面。据罗文思创修《商南县志》中载:乾隆十七年(1752),全县仅有1500余户,5900余口人。清王朝在巩固了统治地位以后,开始着手恢复社会经济。为避免土地撂荒,保证财政收入,强化统治,巩固政权,顺治专此制定了《垦荒令》:“招来各处流民,不论原籍别籍,编入保甲开垦荒田,给以印信执照永准为业”。康熙为保证垦荒政策的落实,又修订了《垦荒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优惠政策,并把垦荒的多少和人口的增减作为对州县地方官员年终考绩的一项依据。尤其是,清乾隆初年间,江淮、江西、湖广一带连年遭受洪涝灾害亿万生灵流离失所,部分人来到了陕南,被这里的湿润、温和的气候、旷野阔土的丰富资源与优惠的政策所吸引。信息传开,带动了家族、亲友、朋邻,成群结队,前后蜂涌迁徙到陕南,以致商南人口猛增。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人口增长至102299人。他们入境定居不仅使境内人口数量剧增,而且带来了江南文化、艺术、习俗,并很快与北方文化、艺术、习俗融合,使这块土地具有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特征。无庸置疑,商南蛮子语音,是南方几种方言同当地方言相互渗透、吸收乃至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区域共同语,它是全县使用人口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语言。蛮子话无论是在语音上,还是在词汇上,所表现出来的南方方言特征都很明显。商南人把这些从安徽、湖北、江西等地迁来的移民叫“南人”或贬称为“蛮子”,把他们说的话叫“蛮子话”。其中从安徽安庆地区的太湖、潜山、桐城、宿松、怀宁、枞阳、舒城、望江等县迁陕移民占居绝大多数,又因其祖籍地原本在江南鄱阳湖畔,多于元末、明初从“瓦屑坝”移民到安庆地区定居的,故称“江南人”。其蛮音与部分来自江西、湖北的移民“蛮子话”语音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值得一提的是,商南人喜欢演唱和观赏的戏剧,黄梅戏、花鼓、曲剧和二黄戏,清末、民初由商南曹营艺人吕庆华,创建与带领的“二黄戏班子”,红遍了商洛各县。身为秦人却不喜欢陕西的秦腔,尤其是蛮子非常喜欢看黄梅戏,当看到戏里面说的话与自己的话相同时,更是觉得亲切,会心地一笑。在商南乡民的生活中呈现出秦风、豫情、楚俗,而犹显江南风采。
“呔子腔”

呔(tai)子腔,本系指说话带外地口音,也泛指北方语音。中国古有“南蛮北侉”之说,“侉”即“呔子”,系旧时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贬称。南方人贬称北方人语言为“侉音”。而在商南,则是城里人将居住在乡下说江南话口音的人叫作蛮子腔,而乡下说蛮子话的人,则贬称城里人为“呔子”,称其语音为呔子腔。这是因为商南县县城里和试马、清油、梁家湾一些人口相对集中的街镇居民,多系明初洪武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迁陕移民后裔,俗称“山西大槐树人”,也称“北人”。长期以来,他们的北方语音同当地方言相互渗透、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区域共同语,也称叫作“当地话”。

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定都金陵(今南京)之后,虽结束了战乱局面,但因各地连年遭受兵燹和水旱灾害程度不同,中原地带十室九空,人口稀少,山川遍野,满目疮痍,大片土地无人开垦,生产力低下,官府无银粮可征;而山西南部则少受创伤,较为安定,难民大量流入。特别是蒙古贵族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压榨剥削,百姓不堪受压,加上干旱、疫病等,不得不向山西流入,造成山西人口猛增。明政府为加速自然资源的开发,发展生产,增加税赋,便采取将稠密区的人向地旷人稀区迁移。遂于洪武二年(1369),在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设立移民局,多次大量征集移民,办理迁移手续。同时,号召地方官吏带头移民,并给以种种优待,移民户从各州县集中于大槐树,再迁到各落户点。

当时,被迁入商南境内达20余姓户族,这是商南历史上较早的一次移民。这些移民,多在与武关交界处的清油河、梁家湾、试马寨、州河(丹江)边和现在的城区等地定居。他们入境后,跑马圈地,插标为界,垦荒种粮,繁衍生息,后多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像现在清油河及后湾的李氏家族,磨沟、吊庄和清泉田家湾的田氏家族,八龙百家岗杨家,试马寨的左、李两大姓,县城西关余氏家族及东关的王氏家族,白玉的魏氏家族,梁家湾的段氏家族及柳树湾桐树沟张家等大户族姓,皆系“从山西大槐树来的”。由于长期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呔子腔也就变得不尽相同了,除县城、郭家村、柳树湾、试马寨和清油河街等处,保留了较为纯正本地呔子腔外,磨沟、吊庄与清泉田家以及百家岗杨家因接近武关,故而说的都是武关语音,而与丹凤竹林关交界的梁家湾,话音则与竹林关语音相近。

“啁子腔”

“啁(zhao)子腔”,是商南人对龙驹寨以上的陕西话的贬称。“啁哳”同“嘲哳zhaozha”,形容声音繁杂细碎。泛指陕西、山西、甘肃一带语音区。商南人根据其啁子强调而称其为“老啁子”或“上路啁子”。在商南,说啁子话的人不多,主要是来自山西与本省的关中、商县、丹凤的工作干部与家属。解放初期,商南缺乏文化知识人才,商南的工作干部,除部分从河南西坪干训班招收外,绝大多数都是由山西南下和省、地委派而来的。多来自西安、关中和商县,丹凤。啁子话是泊来语,不属商南地方语言,但通常将梁家湾和磨沟、吊庄一带,接近武关话的语言,谓之“带啁子腔”。

二、商南区域方言

商南语言的多种多样性,除蛮子、呔子、啁子外,主要还有区域化的不同。这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受到周边优势语言的影响所致。大致可分为县城语言区、赵川语言区、湘河语言区、白玉语言区、永清语言区、富水语言区和过风楼语言区。

县城语音,主要指县城里和西关、郭家村一带,比较纯正的商南呔子腔。此外,还有柳树湾说话语音同于县城。说县城话的范围很小,且被四周的蛮子腔包围着,隔河的东岗即为蛮音。但属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较多且集中,影响力较大,长期以来能保持不不变,凡进城者,多随俗操说起城里话了,故此,随着进城的人不断增多而扩大。

赵川语言

“赵川语音”,指赵川滔河一线人,说话腔调偏重于湖北郧阳地区的语音。这里人,虽亦多系来自安徽安庆地区移民的江南人后裔,然而,赵川地处新开岭以南,远离县城达200华里,却与湖北相连而依山带水,长期以来,与边境的郧阳、郧西地区结亲交友与贸易流通频繁,往来多于县城,故风俗、语言皆变得与湖北相近,成为商南一大特殊方言区。然而远离湖北边界处的石柱河、梁家坟等地的一些大姓户族,仍然保持着江南蛮音。

湘河语言

“湘河语言”,是指湘河、白浪、新庙一带地区偏重于河南话的语音,原因是这一地区与河南荆紫关接壤,长期以来受到河南话优势语言的影响所致,因而,说话语音带河南腔,形成了商南的又一个特殊方言区。而湘河的水沟、文化平等地,则多为江南蛮音和湖北“武昌佬”蛮音。

白玉语言

“白玉语言”,系指白玉梁家湾、太吉河丹江沿岸一带,因与丹凤竹林关相连,长期以来受其影响,说话语音不同于商南本地,而与竹林关话语相近,“带上路啁子腔”。而白玉的南北山区及毕家湾、江西沟等地大都为江南蛮音区。

富水语言

“富水语言”,是商南比较纯正的江南蛮子语音区。富水人,绝大多数系来自安徽安庆地区移民的江南人后裔,因居住相对较为集中连片,分布面广,人口众多,因而,长期以来,基本保存延续着安徽安庆老家蛮音方言。主要分布在富水、龙窝、青山、和县河流域的十里铺、五里铺、三角池、索峪河、曹营以及捉马沟、水沟等广大乡村。

永清语言

“永清语言”,是商南最为复杂的地方语言区,为呔子、蛮子、啁子以及赣语、湖音的综合区。因人口较为集中在街镇和户族聚居的村庄,故而祖籍方言长期延续了下来,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特殊语言岛。“呔子”,主要有试马寨街呔子语音,清油河街和后湾李家呔子语音,磨沟、吊庄、清泉田家湾田家和百家岗杨家带武关啁子腔的呔子语音。这几种呔子语音虽有近近的之处,但又都不相同。“蛮子语音”,为永清乡村的主体语言,因多为江南移民后裔,普遍分布在观音堂、大坪、红庙、毛河、八龙庙、清泉、沙坪、两岔河与肖家沟广大乡村。然而,受当地呔子语言的影响较大,变得较为柔和,没有富水话那么蛮。“赣语”系指何家湾人的江西兴国语言。因何家湾人系来自江西移民,因属大户族,故而一直保留着江西兴国赣语语音。人称“兴国佬”。“湖音”,系指靠近过凤楼的石槽沟一带语音。因其多系来自湖北武昌地区移民,故而人们将其话语称作“武昌佬”语音。

过凤楼语言

过凤楼语言,是商南较小的一个特殊方言区,因其为湖北移民较为集中的居住地,故保留着“武昌佬”腔。

三、商南方言原由

综上所述,可见商南方言是非常复杂的,由于人口源流的多样性而构成了地方方言多样性和特殊性的格局。商南人绝大多数都是移民后裔,当年迁陕来商时,皆各自跑马圈地,插标为界,在自己寻选的地方搭棚定居,繁衍生息,故此,由一户户发展成一个个户族村庄,如我们八龙基本是一姓一个村庄,村庄也都以姓为名,如雷家屋场,盛家屋场、张家瓦屋,杨家茅屋,左家仓房等。商南地名,也多以姓氏命名,如赵家川,胡家河、何家湾、贺家山、蒋家庄、王家楼、罗家凸、周家沟、郭家垭等等。由此即可看出,这种尘封的族群生活,使得原籍老家话得以传继和保留,这就是商南方言复杂的渊源。然而,人们又有随乡入俗适应生活的一面,所以,语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变异,这就是商南区域语言形成的原因。

四、商南方言趋势

语音,受家庭影响最大。现在的少儿,在幼儿园统统是说普通话,而到了小学和中学,则多说城里话,而毕业回乡后又恢复了当地家庭方言。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走出了家门,涌进城市,步入社会,青年人在外大都说普通话,而回到家乡则仍然说的是商南普通方言。

语言变异的趋势是随大流。像滔河淤泥湾杨氏家族,老辈子人都说的是江南祖籍蛮音,现在年轻一代,都改说带湖北腔的赵川话了;清油何家湾人,祖辈传代说的是赣语,现在青年人也都改为江南蛮音了。尤其是来自湖北移民,老辈子人一直操着“武昌佬”语音,现在青年一代也都改说普通的商南蛮音了。现在绝大多数青年人说话虽是蛮音,但是,称谓和语词多改为城里呔子用语和普通话词语了。商南人说话语音有“随和”的特点,学说普通话及其容易,并善于逢场应变,遇上路人则能随意说啁子话,与河南人交往,则多能随意说河南语言。

从以上具体变化和现实情况看,商南方言也逐步趋向于社会化,尤其是在话语语词方面,大都朝着采用普通话语词的方向发展。然而,语音会长期保留着商南区域方言特色不会有明显变化的。(附商南蛮音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