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叶檀:死生契阔,兰亭幽怀【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15:12


死生契阔,兰亭幽怀节选

转载自:岁月的水印
地址:http://hi.baidu.com/musee9/blog/item/a65d40e85d591edf2e2e2147.html

musee 嘅叹:

她静静躺在那里。白色黄色菊花环绕。静默。纹丝不动。

很久以来,都已经习惯了她总总的病痛、糊涂、抱怨、唠叨,突然之间,她再也不说任何一句话,永远沉默。

突然发现,会微笑、会痛哭、会幽默、会感应的那一部分,和躺在这里的那冷冰冰的部分,已经分离了开来。那些柔软的体温,急缓的呼吸,一饮与一啄,眼神的流动,表情的变换,都如同一张白纸书皮一样,被彻、底、剥、离了开来。躺在灵台上的,是个我们绝对不熟悉的陌生人。那些熟悉的,永、远、不、会再来。

这是我成人以来,第一次面对死亡。原来,死亡是这样一种决绝的!原来,“永远”这两个字,这么!这么决绝

不由想起王羲之的兰亭序。“尽善尽美”王羲之,人在何处?

死生契阔。生命,不过是与死神签订的一纸契约。待时光讨还这借来的人生,临走那一刻,回眸,可还有什么不舍?

释迦牟尼佛曾说,人有四种:第一等人,知道生命意义所在,不用扬鞭自奋蹄,自己就会勇猛精进,速速脱离轮回苦海;第二等人,得听到时光的鞭影啪啪敲打的声音,心中顿省“呀!时不我待',这时才会很珍惜修行的机缘,但毅力信念都不够坚定,会时常懈怠;第三等人,得鞭子抽在身上,感觉到疼痛了,才知道奋勇前行,否则时常得过且过,浪费时间。至于第四等人,即使鞭子抽在身上,血肉模糊,仍迟钝地留恋人世总总,无法迈步。

第一等人,不用见临死亡,就会珍惜自己真正的生命;第二等,听闻到陌生人生死,也能抓紧时间修行;第三等人,得自己亲人的死亡降临,才真正明白时光无情,总催人老,自己的生命也有结束一天,因此才珍惜时光;第四等人,谁的死亡都唤不醒他的明白,不知老之将至,浑浑噩噩,糊里糊涂,也是一生,,,,,,

有一天,碧云 也会不在人世间的,早晚的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将为陈迹。

所以,活着的每一天,都愿意尽量过好。让生,如夏花绚烂;让死,如秋叶静美。

天空蔚蓝,鸟儿没有留下痕迹,可是它的翅膀已经飞过。

兰亭序        文:(东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   译文A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生与死大不相同,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生命的长短很不一样,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一样都是可悲的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怀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另一风格 译本B: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驱除不祥的礼俗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劝酒作诗,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兰亭序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