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年轻95后女歌手:[转] 谈“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2:52:15

 

谈“灵”

 陈家泠

 

 

 

  灵性:人是万物之灵,他能动,能应变,能繁衍,能灵巧,能思考,能预见,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其实大地也有灵性,没有灵怎能默默无闻地长出生命。山川也有灵,没有灵怎能有南方的秀润和北方的雄强。树木也有灵,为什么桃花知道春暖而花开,而梅花喜欢凌寒而吐蕊。动物也有灵,大雁能按季节而南宿北迁,骆驼能于茫茫大漠中寻觅水草而生息。所以世间万物都具有灵。而人类却是其中最具灵性者,真所谓“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或者“说到曹操,曹操就到”这种灵看不到摸不着,然而它时时在你身边,它主宰你的一切,它是你智慧的本质,失去它,你就离开了人的境界,它是你的魂,又是你的魄。

 

 

 

  艺术家经常谈到灵感问题,它是艺术的灵魂,又是成家的依托。没有它,你谈不到创造;没有它,你无法在生活中发出火花。在学校里,看一个学画的学生能否学好国画,首先看他的笔性如何,笔性者,就是你个性和灵性于笔墨中所留下的痕迹,故笔迹亦心迹,而心迹即灵迹。虽是一笔一画,有经验的老师也可预见你是否一块可造之才,是否一块通灵宝玉。每个人都有灵性,但皆非千篇一律,你有艺术的灵性不等于对数学有灵感,你有体育上的才能不等于你有文学上的才思。你有音乐上的敏感,不一定对画的鉴赏有悟性。一个人的灵性往往在他的个性与兴趣爱好上反映出来。你对某一方面爱好是因为你对它有特别的敏感。那种对你有感应的事物,你才能对它有反应而喜欢。

 

 

 

  一位艺术家的成长自然都是从喜爱开始。古人早说“人贵自知之明”,如果一个人比较清楚自己在哪一方面有灵感,那么一心一意地从事那一方面的工作,即使没有大成就,也一定活得很愉快。如果你去做那些你不喜欢的又不能发挥你灵性的工作,那必定浑浑噩噩,毫无生气,活得勉强而忍气吞声。所以自己知道是那一块料,又有积极争取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能力,他本身就是极具灵性。自己明白自身的长短,自己自觉地发挥自己的灵性,那么以自身的灵来发挥自身的性,这样的人能不贵吗?我过去作画老实有余而空灵不足,用笔单调,意趣乏味,自70年代后跟随先生学山水和书法后,他经常说“做人要老实,画画要调皮”,“用笔要四面出锋,做学问要一心一意”。他的话,他的画,一下子使我开了窍,得到灵感,从此以后我的画慢慢透出灵气,思路也逐步消除僵化。所以一个人的灵性可以由高手来琢磨,来开发,他会使你灵智通达,光彩照人。故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是哲理也是真理。

 

 

 

  灵气:气有时能看见,有时看不见,似乎能捉摸,仿佛又不存在,在有形无形之间,在虚虚实实之中,它是一种感觉的传递,又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依靠。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气,灵也不复存在了,“气之不存,灵将焉附”。灵和气是息息相关的,人类的生命,气是一种自然的需要,而灵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有时灵要通过气来显示的,灵气是生命。我们翻开齐白石的画册,96岁所画牡丹,脱头落瓣,笔力松散,一幅气衰力竭的景象。这正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幅画作。在上海我们所熟悉的画家,当他们的作品出现笔力松散,墨滞气腻的景象,不久,他们也离开了人世。这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正说明作品是画家生命力的呈现。当画家生命力旺盛时,他的作品必定神完气足,灵气横溢。所以一些有眼光有见识的藏家不惜重金去觅取大师们壮年时代的精品是极有道理的。

 

 

  艺术家之“养气”历来为立身之本,多读书,读好书“养书卷气”;行万里路,游名山大川,得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这就是“养自然之气”;画家虚静中参悟,动中入静,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宠辱,这就是“养自身之灵气”。这样你的画逐渐会去俗存清,得自然之意趣,含博大精深于一炉。所以作画到一定程度不是写技术而是写你胸中之气。而看画看气息重于看技术。看人更重于气息。有的人很“神气”;有的人很“俗气”;有人很“小器”;有人很“大器”;有人“气质好”,有人“气质差”,这些虽然是抽象的感觉,却又是客观的存在,因为人也是艺术品,他是天产生的艺术品,他的优劣不仅仅在于他的外形的美丑,更在于他气质的高低。

 

 

 

  有人产生的作品和产生作品的人有很大的关联,故画论中所述“人品不高,画品很难提高”。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画展太注重于开幕式的花篮壮观。刻意追求领导人的扶持,力量过多地用于宣传媒介的包装或社会人事的活动。而画展中的画却清气不足,俗气浮扬,底蕴浅薄,构架空泛,虽搏得一时一刻之喧闹,却遭到人们很快地遗忘。有识之士决不会因为你外观的美好而胡吹你内在的质量。

 

  对于作品,我们评论道:“很匠气”、“很大气”、“有仙气”、“神韵足”等等,可见气是有品的,它虽然很难确认,却是人对作品的一种无形的感觉、感受,我们养气正是要达到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由低向高的发展。中国书法理论上常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我们拜师、交友、读书等等都要考虑品位的高低,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的作品你认为很“俗气”,而他认为“很大气”,你认为“有仙气”,他认为“有妖气”,故而人的气质、看法、水平有高低之分,层次不同之分,只有大致相同层次的气品,相同水平的人才有共同的语言,这就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在相同层次的气品集聚下会产生气场,很多谈得来的水平差不多的朋友,在一起交流,会产生很好的气氛,也就是好的气场,这时往往相互启发,灵机妙传,一部剧本、一套设想、组画题纷沓而至,这决不能由一人在房内冥思苦想而产生。集体能产生智慧,产生灵感,是气场在起作用,它能自然而然地调动起人们的灵感和思维的活力。

 

 

  灵变:“诚则灵”,我们若一心一意、诚心诚意地去做,终有一天能成功。“诚”是一种意志的集中。心力的纯真,万念的归一。这一“诚”就能产生精神的力量,正好像阳光通过聚焦镜就能产生力量,使焦点下的物质产生火光,这种能量就是“灵”,灵能产生智慧的光亮。

 

  古人画竹有句名言“其身与竹化”这就是全身心的投入,这种投入的境界就是聚集能量,产生火花的境界。这种投入就是毅力、学养的投资,是一种灵聚,这种灵聚才能产生灵力,而灵力所至金石为开。“学画须有殉道者的精种”,这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只有不怕牺牲才能排除万难,这也是“诚则灵”的境界。道、佛两家的修炼都讲究清、静。只有清静,才能排除杂念、意志集中,“松、静、定、慧”经过长久修炼,就能产生定力,达到返照空明,产生灵智、妙慧。画家喜欢禅道的理念与体悟是和他创作中需要灵智妙慧的思维分不开。所以历史上很多大画家本身就是出家的高僧。

 

 

 

  艺术家的初始仅是原始的喜爱,这种喜爱就是灵性的体现,就是灵感的来源,以后的发展才是全身心的投入,变成终身的事业或职业。一进入实业,进入信仰和追求,就会产生力量,由小到大,由低到高,这就是灵变。因你专注,因为你喜欢,机缘就会来,灵力自然增,由此才能发现人所不见,才能创造人所不能,灵力促使灵变,则化平凡为伟大。化腐朽为神奇。作画要善于捕捉一些偶然出现的墨势,然后审时度势去追求理想的效果,它须灵感闪耀,奇思猎获,随缘相生,随缘相得。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使一笔一画相生相得,水染、墨濡随心生发,达自由、超脱之境界,得天趣真淳之美感,使满幅灵气通达,清气盈溢,变化莫测,令观者忘其所以,脱其媚俗。此为通灵变化之神妙。

 

 

 

东方文化处处显示出博大精深、神秘莫测的精神境界,而中国画中的宣纸却正是体现这种特性的极好媒介之一。它水墨渗化、有意无意、可托可裱、可折可皱、可漏透、可修复。春、夏有不同的效果,南北有不同的特性。极具风水灵变之特性。在宣纸上作画有如神助,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抒发,是一种物我通灵的感应。

 

  为此我刻一方章曰:“我与上帝合作”,我作画的过程中往往会生发、溢泄、超越出我原来的构想。于是我的有意和自然的无意交相辉映,我的灵气和自然的灵气相互感应,是人为,亦是天助,我作画,它也在作画,我和它携手合作,因势利导,随机生发,直至“物我两忘”、“得意忘形”、“有意无意”、“似与不似”、“通灵达性”,这是“天人合一”,是一种不可言喻的灵变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