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维柯新车报价:Photoshop肤色处理详细教程之二——颜色[已更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5 16:59:49

一、只用小脑调色

  就是不动脑子,只靠条件反射调色。听起来是偷奸耍滑,但这就是实际工作状态。你每天处理的图并不像网上教程的范例那样需要许多步、许多华丽的技巧,你希望又快又好地把活儿干完,别加班到10点。要形成以下条件反射。
  (1)小脑的条件反射:看到画面就知道该用哪种方法。你没有用到大脑,因为这种图不需要分析通道、做复杂的选区、转战不同的色彩空间,只需要熟能生巧的命令,在用小脑选择命令的同时,你的大脑可以考虑明天怎么跟老板谈加薪的事。
  (2)手的条件反射。在想到命令的同时,你的手已经按下了快捷键。

  1. “曲线”
  
  图1-1a是本教程“质感”部分的一幅图去粉刺的结果,颜色太暗。此时小脑的条件反射是“曲线”,手的条件反射是“Ctrl M”,两个条件反射同时发生,用时0.1秒,接下来需要1秒钟,把曲线往上拉。

  



  



  



  图1-2a也是“质感”部分遗留的问题。白人的肤色应该是白里透红,而不是黄里透红,青、洋红、黄都要减。

  

   



  小脑的条件反射是“需要减少这几种墨”,手的条件反射是以下几个动作的迅速播放。

  第一个动作:“Ctrl Shift K”。随后的动作如下。

  

下载 (56.59 KB)
2008-12-26 17:23



  设置这些参数也是条件反射,但这种条件反射要到“分色”部分再讲。

  第二个动作:“图像>模式>CMYK颜色”。
  第三个动作:“Ctrl M”,然后如下图所示。

  



  总结:中间调出问题,或者某种油墨出问题,首先想到“曲线”。

  2. “可选颜色”

  

   



  小脑的条件反射:“眼白的蓝色要减青、洋红,脸的受光面要更亮。”
  手的条件反射:
  (1)转CMYK,与刚才处理图1-2a时一样。
  (2)依次按Alt、I、A、S,打开“可选颜色”对话框。

  


  最后再用减淡工具抹一抹眼白的青色通道和洋红通道。

   


  小脑的条件反射:“图中头发缺黑墨,脸的明暗对比略为不足。”
  手的条件反射:
  (1)转CMYK,与刚才处理图1-2a时一样。
  (2)Alt、I、A、S,然后——

    



  (注:调黑色时要看信息面板,头发上最黑的地方大约达到“C80 M70 Y70 K60”,关于黑场数值在本教程“阶调”部分详述。)


  总结:可以把色相分开来调整时,考虑“可选颜色”。     【选读内容】

  1. “曲线”的原理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拉RGB曲线是改变亮度,拉CMYK曲线是改变油墨。
  下面说得详细些,新手可能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1)RGB曲线
  它的横坐标是原来的亮度,纵坐标是调整后的亮度。在未作调整时,曲线是直线形的,而且是45°的,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相等,这意味着调整前的亮度和调整后的亮度一样,当然也就是没有调整。
  如果你把曲线上的一点往上拉,它的纵坐标就大于横坐标了,这就是说,调整后的亮度大于调整前的亮度,也就是说,亮度增加了。
   
     

  “曲线”对话框还显示你所调整的点的“输入”、“输出”值,它们实际上就是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图“输入”(即横坐标,调整前的亮度)是127,“输出”(即纵坐标,调整后的亮度)是154,意味着把亮度由127提高到154。亮度的取值范围是0~255,由于曲线的连续性,不仅这个点升高了,它左边的点(原来亮度为0~127)和右边的点(原来亮度为127~255)也升高了,这就是说整个画面的亮度都提高了。
  曲线下面有两个滑块,在你忘记曲线的明暗方向时提醒你。现在黑滑块在左边,白滑块在右边,表示左边暗,右边亮。
  曲线的左端点代表黑场,假如你把这个点提高,头发、眼珠等黑颜色就会变亮;假如你把这个点向右拉(现在无法再把它降低),阴影会变得更黑,甚至发焦,但当画面黑场不足时,用这个办法可以加深黑场。
  曲线的右端点代表白场,假如你把这个点降低,高光就会变暗,鼻尖、眉弓等处的反光就会变成灰色,这一般是不采用的;假如你把这个点向左拉(它已经无法再升高),接近高光的亮颜色就会变成高光,当画面亮调灰暗无力时,这是一个办法。
  你可以调节的是4条曲线:RGB(总亮度)、R(红)、G(绿)、B(蓝)。当调节总亮度不能如愿时,你就要调节三原色。要知道RGB图像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原色组成的,还要知道改变每种原色的亮度对总的颜色有什么影响。这很容易,随便打开一幅RGB图,随便调节三原色曲线,你就会明白它们的作用。在有了足够的调色经历后,你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反射:看到任何颜色,都能想象它的三原色组成,比如红润明亮的肤色是由很亮的红、较亮的绿和很暗的蓝组成的。

  (2)CMYK曲线
  它的横坐标是原来的油墨量,纵坐标是调整后的油墨量,取值范围是0~100。
  “油墨量”是个笼统的说法,确切地说,它是网点面积覆盖率,是单位面积的纸被油墨覆盖的百分比。比如青的网点面积覆盖率是70%,意味着在1平方毫米的纸上,有0.7平方毫米被青墨覆盖。油墨覆盖得越多,颜色越深,因此70%的青墨比50%的青墨深,0%完全是白纸(印刷上叫“空白”),100%完全是墨(印刷上叫“实地”)。其他墨也是这样。
  通常的印刷使用4种油墨——青、洋红、黄和黑,前面3种是颜料三原色,画过画的人都知道它们可以组成丰富的色相,黑是用来增加明暗层次的。因此,在CMYK“曲线”对话框中有5种曲线可调节——CMYK(总墨量)、C(青墨量)、M(洋红墨量)、Y(黄墨量)和K(黑墨量)。
  请打开任何一张CMYK图片,调节这些曲线,你立刻会明白每种油墨的增减对画面有什么影响。
  对于CMYK要形成这样的条件反射:看到任何颜色都能想象它的四色组成。比如明亮红润的肤色是由较多的洋红、较少的黄、很少或空白的青和黑组成的。照相制版时代的分色工比我们更强,他对CMYK值的想象能精确到5%。把这样一位老人从印刷厂退休职工麻将室拉出来,让他对我们的图1-2a说点什么,他会说亮调的黄居然上了20,太多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曲线往下拉。

  2. “可选颜色”的原理
  它把色相分成红、黄、绿……来调整,可以调整每种色相中的4种油墨量。要知道,“颜色”下来菜单中的项目是色相,而每种色相下面的4个滑块代表4种油墨。

  

--------------------------

【选读内容】

  Photoshop中的CMYK值到底代表什么?

  刚才说到,CMYK值代表油墨网点面积覆盖率,但这仍然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为了避免把新手的脑子搅乱,刚才没有说到网点扩大。
  但就像盖章时印迹会扩大,印刷中的压力也必然会造成网点扩大。如果文件中50%的色值在印刷后达到了70%,网点扩大值就是20%。往0%和100%两个方向,网点扩大值越来越小。
  所以“CMYK值代表油墨网点面积覆盖率”是一个笼统的说法。
  但有一个环节是准确匹配CMYK值的,就是出片。胶片上的网点面积覆盖率与CMYK值的偏差很小,因此,电脑上的CMYK值最准确的定义是——
  
  CMYK值=胶片上的网点面积覆盖率

  下面是从我的书《实用电脑印前技术》中摘出来的示意图,希望有助于新手理解CMYK值的意义(图中数据仅供参考,印刷的网点扩大是变化的)。

    

--------------------------

【选读内容】

  我怎么知道网点扩大是多少?

  别说咱们不知道,印刷厂的人也未必知道,他们现在主要是“追打样”,看到印张的颜色和打样一样,就开始计数。要知道网点扩大就得用仪器来测灰梯尺,但现在的印刷厂活儿很紧,工人一般没时间这么做,他们把打样上的测控条折到后面去,免得比较打样和印张时那东西碍事。
  知道网点扩大值的是印刷研究所的人。这些老师偶尔到定点印刷厂去,把测控条贴在就要晒版的胶片上,印刷结束后,把胶片和印张带回单位,用分光光度仪测网点面积覆盖率,然后在一张坐标纸上认真地画网点扩大曲线。
  我们应该感谢这些专家,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Photoshop才可以模仿网点扩大的效果。
  刚才说电脑上的CMYK值小于印刷后的网点面积覆盖率,而小多少又是连印刷工都不知道的,这难免引起不安:难道我们在电脑上看到的颜色竟然是假象吗?难道印刷后会加深20%吗?不必担心,Photoshop已经替我们想到了,它把颜色显示得好像发生了网点扩大的样子。
  比如C50这种颜色,在Photoshop里并不是青50%的印刷效果,而是青70%左右的印刷效果。
  “70%左右”,到底是65%、68%、70%、72%……还是别的呢?Photoshop又怎么知道你找的印刷厂的网点扩大值是多少呢?
  按“Ctrl Shift K”,打开“颜色设置”对话框,在其“工作空间”区域的“CMYK”下拉菜单中选择“自定CMYK”,打开“自定CMYK”对话框,你会看到网点扩大参数(下图中红圈内的20%)。这时Photoshop把CMYK颜色显示成网点扩大值为20%的印刷效果。



  你也可以按印刷厂的实际情况来修改这20%。在“网点增大”下拉菜单中把“标准”变为“曲线…”,可以对C、M、Y、K的13个阶调设置网点扩大值。这需要两样东西:
  (1)以前在这家厂印的东西;
  (2)电脑里相应的CMYK图。
  不必像专家一样用仪器测量,Photoshop可以让你调节屏幕显示,用肉眼比较屏幕和印张(针对不稳定的印刷条件,可能需要几批印刷品,进行平均的校准)。最后无论屏幕上的颜色有多丑,只要匹配印刷品,它就是准的,以后用这个屏幕做漂亮的颜色,印刷也差不到哪儿去。
  这方面的细节以后再说。现在继续学习基本的调色方法。

----------------------------

二、我怎么知道调哪条曲线?

  先拉总曲线,总曲线不灵,再一一尝试“C”、“M”、“Y”、“K”曲线。我只能推荐这个笨办法了,因为我刚开始就是这样的。只要天天练习,不出半个月就能完成从大脑到小脑的转换,一看彩色画面就知道哪条曲线应该被揪出来。

三、我怎么知道拉曲线上的哪个点?

  这取决于调色的目的——要增减某种油墨,还是要增加某个区域的对比度?

  1. 增减某种油墨
  如果我觉得图1-5a中嘴唇不够红,但脸的红色是合适的,我就锁定脸的洋红,增加嘴唇的洋红,方法是:
  (1)按“Ctrl M”打开“曲线”对话框,选择洋红曲线。
  (2)按住Ctrl键单击画面中的脸,在曲线上产生一个锚点,这是要锁定的点,它代表脸上的洋红。
  (3)按住Ctrl键单击画面中的嘴唇,在曲线上产生另一个锚点,这是要升高的点,它代表嘴唇上的洋红。
  (4)把第二个点升高。

    

  2. 增加对比度
  图1-6a的颜色平淡,是因为黄版和洋红版对比度不足。
  (1)按“Ctrl M”打开“曲线”对话框,选择黄色曲线。
  (2)把光标移到画面上,按住鼠标拖动,从皮肤的亮调拖到中间调,你会看到一个小圆圈在曲线上移动,这就是要增加对比度的范围。
  (3)把这个范围的曲线变陡,就能增加对比度。
  (4)对洋红如法炮制。

    ----------------------------------------------------------------------------------------------------------------------------------------------回所有习惯RGB曲线的读者:RGB曲线的用法完全一样,只不过说法有点不一样。我把前面讲CMYK的段落稍微改一下就是讲RGB的,不同之处标以粗体——

1. 增减红绿蓝三原色的亮度
  如果我觉得图1-5a中嘴唇不够红,但脸的红色是合适的,我就锁定脸的绿光,减少嘴唇的绿光
  为什么把嘴唇变红需要减少绿光?因为绿光和洋红是互补的,减少绿光,就是增加洋红。另外,红光和青色是互补的,蓝光和黄色是互补的,在一对互补色中减少一方就是增加另一方,增加一方就是减少另一方。如果你觉得这样说比较抽象,就做以下试验,你马上就会明白。
  (1)按“Ctrl M”打开“曲线”对话框,选择“绿”曲线。
  (2)按住Ctrl键单击画面中的脸,在曲线上产生一个锚点,这是要锁定的点,它代表脸上的绿光,也代表脸上的洋红。
  (3)按住Ctrl键单击画面中的嘴唇,在曲线上产生另一个锚点,这是要降低的点,它代表嘴唇上的绿光,也代表嘴唇上的洋红。
  (4)把第二个点降低
  出于研究的目的,你可以随便拉“红”、“绿”和“蓝”曲线,往上拉是增加亮度,往下拉是减少亮度,而这相当于调节青、洋红和黄。不要仅仅读这些文字,要在操作中体会色光三原色(红、绿、蓝,即RGB)和颜料三原色(青、洋红、黄,即CMY)的关系。

-----------------------------
【选读内容】

  在讲到RGB时,为什么我还对CMY念念不忘?这是因为初学者理解RGB往往有障碍,需要先想想CMY是怎么回事,再把CMY“翻译”成RGB。数码暗房老手可能忘了自己曾经学过CMY,可几年前如果问他什么叫三原色,他一定会回答“红黄蓝”,他说的“红”实际上是“洋红”,“蓝”实际上是“青”,“红黄蓝”就是CMY。他不大可能一开始就知道“红绿蓝”或者说RGB也是三原色,因为从小学美术老师到美院老师都没有教过他RGB,这得用透镜、滤色片或发光二极管来示范。
  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三原色是CMY,小学美术老师用调色板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的颜料三原色。所以我们评估一张图的颜色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CMY多了或少了,要拐几个弯才能想到RGB,除非在长期的调色工作中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比如图中的嘴唇不够红,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洋红不足”,而不是“绿光多了”。现在要在RGB模式下调色,找不到洋红曲线,你可能想当然地认为“把嘴唇变红就需要调节‘红’曲线”,但这样并不管用,真正要调的是“绿”曲线。这种关系很奇怪吗?那么有三组“奇怪”的关系需要你牢记:
  (1)红光-青色颜料 (2)绿光-洋红颜料 (3)蓝光-黄色颜料
  或者说:
  (1)R-C      (2)G-M     (3)B-Y
  总的来说:
  RGB-CMY
  这就是色光三原色与颜料三原色的互补关系。增加色光的亮度等于减少其补色的量,降低色光的亮度等于增加其补色的量。语言再一次费解,但你只要在Photoshop中拉一拉曲线,它就不费解了,拉“红(R)”曲线的时候看看画面中的青(C)多了还是少了,拉“绿(G)”曲线的时候看看画面中的洋红(M)多了还是少了,拉“蓝(B)”曲线的时候看看画面中的黄(Y)多了还是少了。颜料多了还是少了,凭小学美术课的经验就可以判断。
  为了说明R、G、B和C、M、Y的同源关系,下面是选读中的选读,没什么实用价值,不过可以满足一些好奇心。
  (1)照相制版术怎样把RGB变成CMY
  把一张彩色图片、一只摄影暗房用的红灯拿到你的卫生间里,把门关紧,在黑暗中打开红灯,照射那张彩色图片,你会看到画面完全变成了“红与黑”,黑的部分就是青颜料的分布。
  如果你可以搞到纯的绿灯和蓝灯,用它们照射原稿看见的就分别是洋红颜料和黄颜料的分布。
  为什么会这样?在我的书《实用电脑印前技术》的第八章有解释。照相制版的原理出现在该书中也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但其结论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即使你不在卫生间里做这个实验,也要记住:R就是C,G就是M,B就是Y。
  (2)色光三原色的混和
  你知道红颜料和绿颜料混和后会变灰,那么你想过红光和绿光混和后会怎么样吗?在舞厅里就有这样的光,也许你家的客厅里装修了鲜艳的小灯,你可以观察红色的光束和绿色的光束交叉时发生什么,不会变灰,只会变成黄色或橙色。
  在电脑屏幕上,RGB也是这样混和的。要在RGB模式下调色,对RGB混和就要像你在小学美术课上对CMY混和一样熟悉。在Photoshop中胡乱拉RGB曲线吧,直到你了解RGB的混和的规律。
-----------------------------

2. 增加对比度
  图1-6a的颜色平淡,是因为蓝版绿版对比度不足。
  (1)按“Ctrl M”打开“曲线”对话框,选择“蓝”曲线。
  (2)把光标移到画面上,按住鼠标拖动,从皮肤的亮调拖到中间调,你会看到一个小圆圈在曲线上移动,这就是要增加对比度的范围。
  (3)把这个范围的曲线变陡,就能增加对比度。
  (4)对“绿”曲线如法炮制。
---------------------------------------------------------------------------------------------------------    四、如何监控某个点?

  比如人物的颧骨上有一块红润的颜色,你想随时知道它的色值,而不必总是用光标去找它,那么可以这样做:
  (1)在工具栏中选择滴管工具,按住Shift键单击该点,这会产生一个十字形标记,同时在信息面板中永久显示它的色值。
  (2)在调色时,信息面板专为该点开辟的栏目会变化。不论你怎样拉曲线,或者拉滑块,看到它的色值合适时,就可以停止调节了。



五、关于信息面板多说几句

  色值在色彩调整中非常重要,而测量色值的工具是信息面板。当光标位于画面上时,信息面板会自动显示光标所在处的色值。在调色时打开信息面板是良好的工作习惯。
  如果看不到信息面板,就按F8键打开它。
  如果在RGB模式下调色,又想知道转成CMYK以后的色值,可以把信息面板的“第二颜色信息”设置为“CMYK颜色”。



六、调整图层

  如果你对调色的效果不太有把握,可使用调整图层。

-------------------------------------------------------------------------------------------------------------     呵呵,我正打算讲CMYK呢。不过现在我先举一个例子说明CMYK对肤色的作用吧。
下面的例子,可以在RGB中做,也可以在CMYK中做,我是用CMYK做的,谁习惯RGB就用RGB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习惯RGB

           

分层psd文件下载链接:http://www.cmykbj.com/fleshtone2/lee.rar
制作方法都在这个分层文件中,研究各调整图层就知道了。   下面这段话,同学们可以看不懂,甚至可以不看。本来应该先讲基础知识再说这些的,但由于很多人认为CMYK根本没用,如果我先讲CMYK的基础知识,同学们就溜到操场上去打篮球了。
  我现在先抛出一个结论,再讲具体的操作。这个结论是:

  风景、景物等都可以在RGB下调得很好,但肤色是一个特例,它常常需要在CMYK中过一遍(即使没有真的转到CMYK,信息面板第二栏也可以显示CMYK值),这是因为一百多年来人们对肤色总结出的规律是CMYK的,没有人总结过RGB的规律(其原因将在下一节课解释)。

  下面是处理31楼的图的方法。

  皮肤和头发用“画皮法”换过,如果找到更好的素材,可以做得更逼真。但这不重要,现在重要的是控制肤色。
  在把黑白变成彩色之前,我预先想到了这些问题:
  (1)红润肤色的M应该大于Y(如鼻子、左颧骨、下巴)。作为男人,而且在这么暗的光线下,M可以只多几个百分点。
  (2)中间调(如额头、眼袋、右脸),Y应该大于或等于M,它们都接近50%(同样是由于光线暗)。C的含量是M或Y的1/3左右。
  (3)阴影中,Y大于M,并且C和K要超过50%。
  (4)极黑处(如头发、眼皮下面),C、M、Y、K都达到70%左右。C、M、Y可以再多些,但K不要再多了。
  这个计划的核心是,M和Y要此消彼长,有时M多,有时Y多,这样一来脸色就有冷有暖,就不会像蜡像一样单调。
  调色的具体过程,是逼着数值达标的过程。每调节一次曲线,我都看一下信息面板,看CMYK值还差多少。
  最后,我把CMYK转成RGB,再做一些锐化,就成了31楼的彩图。
  当然也可以不通过CMYK,直接拉RGB曲线。但在这么做的时候,脑子里总要想:“要增加洋红……怎么办呢,哦,把绿色曲线往下拉……”那还不如直接拉CMYK曲线。
  这是一个用大脑的练习,自始自终都指望不上小脑。从计划肤色数值开始就是大脑的痛苦运转,最后转成RGB,长出了一口气。干了一下午。这样的练习越少越好。
  具体步骤非常烦琐,我就不说了。一切都在psd文件中(31楼有链接)。你可以研究那些调整图层,实在看不明白我再解释。
  做不出来也没关系,这个练习主要是为了说明CMYK数值在肤色调整中的作用。
  只要掌握数值规律,连黑白都能变成彩色,把彩色变好就更容易了。
  关于这一规律,在下一节课详细解释。
------------------------------------------------------------   【新手备注】CMYK和RGB

一、CMYK


■  ■  ■ 
C(青) M(洋红) Y(黄) K(黑)

  在画画时,如果调色板上只有这4种颜色,我们怎么办?我们会用调出,用调出,用调出……颜色不够深时加。另外,按不同的比例可以调出各种灰色,比如……
  所以,■这4种颜色可以配出很多颜色,它们的缩写是CMYK。
  印刷常常使用CMYK,只用4种油墨,就可以印出各种各样的照片。
  照片冲印使用CMY,在照片的乳剂层中有三原色微粒,它们组合成丰富的颜色。
  喷墨打印至少使用CMYK,有的喷墨打印机还有大红、绿色墨,使颜色更丰富。
  如果在Photoshop的“图像>模式”菜单下选择“CMYK”,就意味着用CMYK表示颜色的成分。
  一种颜色中到底有多少C、多少M、多少Y、多少K?可以在Photoshop的信息面板中看到。按F8键可以打开信息面板,然后把光标放在你要测量的颜色上,它的色值就显示在信息面板中。像C10 M30 Y20 K2这样的数,表示青的浓度是10%,洋红的浓度是30%,黄的浓度是20%,黑的浓度是2%。
浓度又是什么意思?假如你有1支纯青色的笔,你用它在白纸上点、点、点……点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0%,浓度就是10%。
  你又用洋红笔、黄笔、黑笔在这张纸上点,洋红点占30%,黄点占20%,黑点占2%,加上刚才的青点10%,你就画出了一块明亮的肤色——C10 M30 Y20 K2。
  然后你在某个局部画了更多的青点、黄点和黑点,就产生了更深的颜色,它或许是脖子上的肤色。
  然后你在另一个局部用橡皮擦擦掉了一些点,就产生了高光。
  理论上,用这种办法,可以画出人像来。CMYK数值的变化导致了颜色的变化,从人物笔尖的反光到鼻孔里的暗调,无非是CMYK从少到多。
  很少有人真的这么画(印象派画家修拉也许有这个耐心),在现实中,这种点彩画法是由机器来完成的。
  印刷机用这种方法画出了印刷品。
  喷绘机和喷墨打印机用这种方法画出了彩喷稿。
  冲印设备用这种方法画出了照片。
  在印刷品上,这些点叫“网点”。在彩喷稿上,这些点叫“墨点”,在照片上,这些点叫“颗粒”。

二、RGB


  
R(红) G(绿) B(蓝)

  这3种颜色,是光的三原色。如果你有3只小灯泡,以最大亮度发出这3种颜色,它们合起来就是白色,降低某一只小灯泡的亮度时,颜色就变化了,于是RGB组成了丰富的颜色。当许多这样的小灯泡排列在一起时,就是街上的电子广告屏,当这些灯泡非常小、变成了荧光粉时,就是电脑显示器。
  显然,绘画作品、印刷品、照片和喷墨打印稿都不可能靠荧光粉呈色,因此它们是CMYK模式的。但CMYK和RGB有如下关系。
  对于理想的颜料:
  青颜料(C)=绿光(G)+蓝光(B),这就是说理想的青颜料完全反射环境中的绿光和蓝光,完全吸收环境中的红光。
  洋红颜料(M)=红光(R)+蓝光(B)
  黄颜料(Y)=红光(R)+绿光(G)
  由于白光=红光+绿光+蓝光,因此上述关系又可表达为:
  
青颜料(C)=白光-红光(R)
  洋红颜料(M)=白光-绿光(G)
  黄颜料(Y)=白光-蓝光(B)

  这就是为什么“增加青等于减少红”“增加洋红等于减少绿”“增加黄等于减少蓝”,CMY和RGB的对应关系就是这样。记住:C-R,M-G,Y-B。
  至于黑颜料(K),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它是“光线的缺失”,是白光减去红、绿、蓝光。
  刚才说的是理想颜料,那么真实颜料怎样呢?真实的CMY和RGB的对应关系仍然存在,只不过多了一些杂质,每种颜料都不会完全吸收它应该吸收的光,也不会完全反射它应该反射的光,经过又一系列令人头大的推理,结论是:真实的颜料三原色比理想的颜料三原色灰暗一些,真实的印刷、喷墨打印、照片冲印以及绘画的表现力都不如电脑屏幕,这就是“CMYK色域不如RGB色域宽”的来由。
  本来,如果世界上的CMY是纯净的,那么画家就只需要3种颜料,印刷就只需要3种油墨,绘画和印刷都能轻而易举地复制出自然界的任何颜色。但现实是,画家不得不往调色板上挤十几种颜料,印刷厂不得不告诉客户,印出来的效果可能比你的照片灰一些。
  不过CMYK比RGB容易把握。

  第一,它接近我们在小学美术课上得到的经验,红黄蓝混和,在开始学习调色时,它是容易想象的,只要你别被CMYK这个名词吓住,有什么呀,C不就是调色板上的湖蓝吗,M不就是玫瑰红吗,Y不就是中黄吗,K不就是黑吗,我们不是早就用它画过水彩、水粉了吗?
  第二,世界上的CMYK是有统一标准的,而RGB是没有的,对于肤色来说,CMYK是可靠的数据。 八、肤色的CMYK值——洋红和黄的战斗

  学画画时,老师教我们:表现形体要用色彩,不要用黑色,于是我们画阴影时多用一些黄,画高光时只在笔尖上蘸一点点黄,多蘸一些玫瑰红。印前图像处理也是这样。人物的肤色主要是由洋红和黄的关系决定的,青和黑只是在搅和,一方面加强层次,另一方面把颜色变灰。以下是典型的肤色。青加了2%~25%,不过它不重要,重要的是洋红和黄的关系。看看哪些颜色像高光?哪些像红润的肤色?哪些像黄种人的固有色?哪些像白种人的?哪些像脖子、脸颊等处受光不多的肤色?



  在我分析具体的人像之前,你自己要做一些练习,否则你会被我给出的数值误导。请找一些看起来颜色很好的人像(不论是网上的、图库里的、你自己拍摄的还是DVD截屏),按以下提示,查看反光、红润的皮肤、发黄的皮肤、暗的皮肤的CMYK色值,重点注意洋红和黄的关系,它们的绝对数值并不特别要紧。

-------------------------------------------------------------------------------------------------------   下面是最后一个练习的答案。
  这个练习很简单,测肤色的色值,但是答案有点长。这是本教程的关键部分,后面的练习离不开它。

用一句话来说——
  在肤色红润的地方,洋红至少应该和黄一样多。

多用几句话来说——
  44楼最后那张照片,肤色在哪里红润?颧骨上。女人的颧骨洋红超了黄十几个百分点,男人的颧骨洋红仅超过黄几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女人的肤色更白皙。“白皙红润”的一个特征就是:洋红超过黄10%左右。
  在这里必须用CMYK语言来描述肤色,因为一百多年来人们对肤色总结出的规律都是基于CMYK的。即使在RGB模式下处理,信息面板的第二栏也可以显示CMYK值,CMYK值对了,RGB问题也不大。我传到44楼的图片是RGB模式的,但它是在CMYK模式下调过的。我知道你的显示器、张三的显示器、李四的显示器……显示这张RGB图会有差异,但我有把握它在大多数显示器上都不会难看,因为它的CMYK值是中规中矩的。如果从来没有看过CMYK值,只是把肤色在我的显示器上调得红润起来,我不知道到了你的显示器上会怎么样。看了CMYK心里就有数了——M30Y20在别的显示器上决不会变成黄脸婆的颜色。
  但即使在这个粉红女郎的脸上,也不是每一处的M都大于Y。中国人,皮肤的中间调(受光面与阴影面相接的地方),Y大于或等于M。特别是额头、两颊、脖子的“偏绿”的区域。请自己测量。
  刚才说的是M和Y的相对关系,那么它们的绝对数值怎样呢?这是随肤色、光源色而变的,测量点通常在额头上。以44楼的这幅图为例,女人额头上的M和Y在25%左右,男人则高达40%,这是因为男人肤色较黑。照相制版时代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是,在正常光照下,额头上的M和Y通常不超过50%。
  C和K怎么样?C通常是M或Y的1/5~1/3,这取决于皮肤有多黑,皮肤“黑”实际上是C增加而不是K增加,中国男人在肤色中间调的C可以达到M或Y的1/3,而肤色特别白皙的女人C可以低达M或Y的1/5。K则不影响肤色(除非是黑人)而影响明暗,在中国人皮肤的高光、亮调可以完全没有K,在中间调开始产生K,在暗调K增加,在最黑的地方(如鼻孔里),K可达到70%~80%。
  对于别的人种,美国人Dan Margulis更有话语权。他在《Photoshop修色圣典(第5版)》(即将出版)中说:

  在CMYK中,肤色中的黄色至少应该和品红一样多,在极端情况下,黄色比品红多出1/3。若黄色与品红一样多或稍稍多出品红,就表明此人的肤色非常浅,如婴儿或白种人。对高加索人来说,青色应该是品红的1/5~1/3,这取决于肤色有多接近古铜色。黑肤色会达到15C50M65Y,高加索人的白肤色则可以是6C30M35Y甚至更低。
  (注:Dan指的是中间调,不是指亮调红润部位和高光,他稍后会说明这一点。)
  西班牙人或亚洲人的肤色范围比白种人的肤色范围在总体上要窄得多。黄色总是比品红多得多,通常亚洲人肤色中的黄色比品红高10%~15%,青色从品红的1/4开始,甚至可以超过品红的1/3。
  试读者André Lopes提醒我:“西班牙人或亚洲人的肤色都很难说。有很多蒙古人种的亚洲人,比如中国人、越南人和日本人,但也有至少10亿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有棕灰色的皮肤,与北亚人截然不同。有西班牙血统的拉丁美洲人(特别是在中美洲和安第斯山脉地区),肤色很接近某些古铜色的蒙古人。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居民——如果我可以表现一些巴西式的幽默——是一群说着西班牙语、相信自己有英国血统的意大利人。”
  通常(并不准确地)被叫做“黑人”的种族,比任何**群体更多样化。较浅的黑肤色与西班牙人的肤色相比,黄色明显多于品红。但是,随着肤色的加深,黄色与品红的差异越来越小,最黑的肤色常常有等量的品红和黄色。至于青色和黑色,它们是不受限制的。
  可能由于进化的原因,肤色的较大变化主要取决于太阳的照射强度。佛罗里达州的米诺尔人和俄克拉荷马州的契索卡人被准确地描述为“红种人”,他们肤色中的品红成分确实比**种族的要多。西华盛顿州的Makah人的肤色比大多数亚洲人的浅,米诺尔人和Makah人之间的典型区别比瑞典人和意大利人之间的要大得多。
  有了经验,定位和测量肤色就很简单。但如果你以前没有尝试过它,就要避免落入陷阱。仅选择正常光照下的皮肤来测量,不要选择阴影或半反光。另外,要避免测量有可能化过妆的部位,如女人的两颊。
  除非是非洲裔人种,肤色中通常用不着黑墨,但有时也有例外,特别是使用非标准GCR设置时。如果黑色出现了,可以把它看作额外的青色,因为二者在这方面功能相同:抵消红色,把颜色变灰。
  你或许注意到我没有给出RGB值,这取决于所选择的工作空间。配套光盘中的一个电子表格将让你找到等价的RGB值。即使你是在RGB中工作,也可以通过设置信息面板第二栏的模式而临时查看CMYK值。


  Dan Margulis所分析的肤色仅仅是中间调的肤色,所以他说中国人的黄比洋红多10%~15%,而且这差不多说的是肤色黝黑的中国人。但今天的中国MM们保养得很好,在洋红含量方面已经今非昔比,他多认识一些中国女孩就知道了。另外,照相制版时代的调色师就已经懂得减少黄、增加洋红对美容的重要性,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民脸色蜡黄,也要在亮调把洋红调得比黄多10%左右,印在《人民画报》上别让苏修美帝瞧不起。   在翻译Dan Margulis的书时,我很希望他提到肤色的RGB规律,但他没有。他面对的读者是平面设计师、摄影师、希望孩子的数码照片更好看的母亲、给死者制作遗像的殡仪馆雇员……以及任何业余摄影爱好者,其中大部分人都在RGB模式下工作,但他分析肤色时根本不考虑RGB,看起来真的很遗憾,连这样的专家都没有研究过肤色的RGB。
  RGB的世界是多变的。每一台显示器都有自己的RGB空间,而且迥异于光谱中的三原色。你在自己的显示器上看到的三原色可能和别人的差异很大,这是因为厂家采用了不同的荧光粉,或者你们使用了不同的ICC,你使用sRGB,他使用Adobe RGB,他的三原色就鲜艳得多。要在电脑世界里统一RGB空间是不可能的,你管得着人家用什么RGB吗?国家能规定用Adobe RGB就罚款吗?所以,如果有人总结出“肤色某一处应该G和B相等”,他在自己的电脑上看到这样的颜色红润,在别人的电脑上可能因为绿色荧光粉亮一些而发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没有人总结肤色的RGB规律吧。
  可是CMYK就不同了,世界上的CMYK是有标准的,ISO和GB都有一些标准规定CMYK的色度、密度等参数。尽管不同品牌的色料存在着差异,但不像显示器荧光粉的差异那么大,换句话说,CMYK空间的差异不像RGB空间的差异那么大,因此用CMYK来描述肤色比较有把握。
在CMYK和RGB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假如一个数码摄影师一辈子只处理RGB照片,也仍然要和隐藏的CMYK打交道——照片的冲印至少需要CMY,乳剂层中的CMY颜料微粒组成了照片的颜色,这时不可能继续使用RGB荧光粉。所以,一位摄影师在Photoshop中查一查CMYK值,不丢人,一点也不丢人。
  肤色的CMYK有规律,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前面总结的是一般光照下的规律,但某些照片可能是在逆光下拍摄的,有时用到了极暖的光,有时为了某种艺术效果而故意偏色,还有小孩(肤色接近白皙的少女,或者洋红更占优势)、中年男人(肤色更黄)、爱抽烟的男人(比如我,我的肤色都不好意思贴在这儿)、经常晒太阳的人(黑里透红)、喝酒上脸的人(洋红显然大大高出正常值)……这时就不要死套公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