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卡.特朗普丈夫:杀兄囚父:李世民用武力胁迫父皇让位(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1:17:26

杀兄囚父:李世民用武力胁迫父皇让位(图)

http://book.sina.com.cn  2011年03月11日 12:12  新浪读书新浪文化读书 官方微博  文章摘自《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作者:孟宪实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简介:公元627年到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为“贞观之治”。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最融洽的君臣关系。贞观时代,中国具有崇高的国际地位,从唐太宗开始……[连载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决定采用军事手段夺得权力,计划的核心是玄武门设伏,杀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什么地方设伏,在什么时间设伏,这当然是关键的。但是,如何引导太子和齐王上当呢?这当然也很关键。兵不厌诈,李世民的沙场经验再次有了用武之地。

  六月三日,李世民向皇帝告发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这“后宫”所指为谁呢?有一种说法是尹德妃。告发太子和齐王与父亲的嫔妃有不正当的关系,这个罪名是很大的。高祖得到消息,反应是“愕然”,然后答复李世民:明天开会调查,并通知李世民参加会议。

  李世民与太子的关系李渊当然知道,但是李世民的这次告发非比寻常,因为其中牵涉皇帝,涉及皇帝的名誉。李世民要搞垮太子,李渊是知道的,但是,他竟然不顾父亲的荣誉,这不是太过分了吗?李渊与其说是惊愕,不如说是愤怒更为贴切。李渊是一个优柔寡断、处事谨慎的人,但这一次很果断。开会就要有结果,李渊对于会议结果一定有把握,不然就不会立刻决定开会。这个会议,一定对李世民不利。此时的李渊,一定是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李世民的问题。

  齐王李元吉对这个事情有所怀疑,建议太子不要上朝,先观察一下再说。李建成看来胸有成竹,坚持亲自到场。齐王李元吉没有再坚持,否则,历史一定是另外一种局面了。当太子和元吉按时前往皇宫,接近玄武门的时候,李世民伏兵突然发动袭击,两人当场毙命。

  原来,李世民告发太子、齐王淫乱后宫,其实是他玄武门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如此就不能调动太子和齐王。中计的不止是太子和齐王,中计的还有高祖李渊,他成了李世民调动太子和齐王的工具。

  “淫乱后宫”不过是一种说法,这个说法是李世民调动太子和齐王的计策,并非确有其事,理由有二:

  第一,一贯倾向李世民的《资治通鉴》里有个说法值得注意:“宫禁深秘,莫能明也。”这种暧昧不明的态度,表明《资治通鉴》对此并不认同。

  第二,李世民根本没有想利用此事搞垮李建成,否则他真有确凿证据,就不用冒险搞什么玄武门政变了,静待皇帝和大臣的调查岂不更加简单?

  这是政治斗争,谁下手狠谁就可能赢得先机。也许李渊已经有了如何处置李世民的方案,但是他不知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包括他的愤怒本身,都是李世民计划的一部分。这是计中计、谋中谋,李世民卖了一个破绽,是为了下一个更大更狠的计划。

  这样,玄武门事变大概经过两个阶段:首先是引蛇出洞,通过皇帝的手,引出太子和齐王;然后玄武门设伏,杀掉太子和齐王。

  玄武门事变,是否到此一切都结束了呢?李世民还有进一步的计划吗?事情自然没有那么简单,通往皇帝宝座的路上还有一个李渊,如何对付他,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玄武门战斗基本结束以后,李世民没有亲自去拜见高祖李渊,而是派出尉迟敬德见李渊。关于此事,《资治通鉴》和《两唐书》的《尉迟敬德传》均有记载。让位说也好,夺权说也好,都离不开对这些文字的理解。

  《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上谓裴寂等曰:“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

  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自东上阁门出宣敕,众然后定。上又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谕诸将卒,皆罢散。

  这段记载,大概讲了三件事情。第一,玄武门战斗结束后,李世民担心父亲的安全,派尉迟敬德前往保护。但是,尉迟敬德擐甲持矛直接到达皇帝身边,把皇帝吓坏了,一问才知道发生了重大变故。这第一件事情可以叫做武装保卫。

  第二,面对如此情况,李渊询问身边的大臣,事已至此,当如何处置?本来询问的对象是裴寂,因为他是宰相,裴寂此时没有出声,反而是萧瑀和陈叔达出来说话了,他们认为本来李建成就没有什么功劳,现在又搞阴谋;李世民功劳大有威望,应该让李世民当太子,把国家的事情全部委托给李世民。李渊的反应很有意思,李渊说,哦,这正是我的夙愿啊。这怎会是他的夙愿?这第二件事情可以叫做决议让权。

  第三,因为零星的战斗还在继续,尉迟敬德提出让皇帝下手敕,把军权交给秦王。皇帝同意了,让宇文士及和裴矩分别出面宣布。战斗很快就平息了。这第三件事情可以叫做交出兵权。

  《资治通鉴》的这个记载,顺理成章。李渊看到事情已然如此,没有回天之术,也就心灰意冷,识时务地交出了军权。后来李世民管理庶政,当太子,当皇帝,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一切都已确定。

  那么,满身血污的尉迟敬德,来到高祖面前,其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尉迟敬德自称是来保护高祖的,这可信吗?我们知道,皇帝正和宰相们在一起,那可是大内深处。平日里,不用说外人,就是侍卫也不能到这里来。尉迟敬德忽然来保护陛下,那么,陛下受到谁的威胁了?李建成他们吗?显然不是。他们要么被杀,要么被阻挡在玄武门外,很多人都开始逃离长安。皇帝这里很安全,根本用不着什么保护。所以,尉迟敬德的这个说法显然是掩耳盗铃。

  那么,尉迟敬德到底所为何来?

  尉迟敬德来见皇帝的真正目的,不是保护陛下,而是替李世民索要兵权。你也许会问,也不一定啊,战斗不是还在继续吗?他来是为了让皇帝制止战斗的吧。

  这个说法不正确。第一,尉迟敬德明确地说出了让秦王处分所有军队,如果仅仅是为了制止战斗,他可以说,请陛下下令,各处停止战斗,而不必要请秦王处分诸军。

  第二,当时情况下,真正能够下令停战的只有皇帝,而不是有权力的秦王。我们设身处地地想,战斗的双方,特别是对于已经丧失领袖的一方而言,不过是在负隅顽抗,此时除了自卫已没有了其他目标。这个时候,他们最希望皇帝来拉架,不可能信任秦王府。

  第三,真正宣布停战命令的是宇文士及(时任中书侍郎)和裴矩(时任检校侍中),而两宫人马也就听从了命令。宇文士及和裴矩代表的是皇帝,而不是秦王。他们宣布的命令应该包含听从秦王指挥,但也有停战的内容,估计还有放下武器、既往不咎之类的承诺。

  第四,李世民获得军权,不等于停止屠杀。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都在这天被杀掉,他们被杀只能是在李世民获得军权、东宫放弃抵抗之后。所以,现在我们可知,李世民派尉迟敬德来索要的是军权,而不是什么停战的结果。而夺取军权,是李世民获得权力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同一天,以李渊的名义下达了《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伏诛大赦》,其中宣布:国家庶政,皆取秦王处分。这是以皇帝名义下达的赦免令,其实表达的都是李世民的立场。李世民因此获得管理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

  有意思的是,在大赦令中划分的时间界限是申时(下午四时左右)以前。很可能,那就是发布大赦的时间。玄武门政变,李世民军队在清晨开始设伏,从战斗打响到最后结束,即李世民全面夺取权力,到申时也已大功告成。

  现在我们再看一下之后李世民获得权力的基本过程:

  六月七日,李世民正式当上了皇太子。

  六月十六日,李渊给裴寂一个手诏表示自己“朕当加尊号太上皇”。

  七月,秦王府的主要人马全面掌管军政关键岗位。

  八月甲子(九日),李世民即皇帝位。

  其实,玄武门事变当天,李世民就获得了军权和行政权,完全控制了朝廷。后来当太子和即位当皇帝,都是走过场、履行手续而已,最最关键的就是获得军权。现在,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在杀掉李建成、李元吉之后,李世民的第二步计划就是获得军权,然后才是其他权力。

  既然军权如此重要,李渊难道不知道出让的后果吗?那么,李渊是在什么状况下同意出让的呢?他是否可以有其他选择呢?

  李渊正与群臣在海池泛舟,尉迟敬德出现,他“擐甲持矛”的一身装束把李渊吓坏了,皇帝“大惊”。擐甲持矛,就是全副武装。尉迟敬德擅长用矛,天下无敌,他刚刚从玄武门战场过来,李元吉为他亲手所杀,李建成的头颅也应该是他割下来的。所以,尉迟敬德来见皇帝的时候,很可能是一身血污,满脸杀气。这样的外表,李渊怎能不大惊失色?

  李渊大惊之后,问尉迟敬德:“卿来此何为?”这问话应该包含了部分答案,他心中应该是有所猜测。根据《尉迟敬德传》的说法,当尉迟敬德回答是来保护皇帝的时候,李渊的表现是“意乃安”。开始,我读这句话的时候特别不能理解,认为李渊听到两个儿子被杀,还会“意安”,不可思议,一定是史臣乱写。现在明白了,我们从高祖的大惊—来此何为—意乃安的整个过程来看,高祖最初怀疑尉迟敬德是来谋害自己的,一听不是,所以才会“意乃安”。

  那么,高祖为什么会有这种怀疑呢?看看唐代的相关制度就会明白。我们以贞观时期确实发生的两件事情为例。

  贞观元年(627),长孙无忌去见皇帝,忘记解除佩刀,而监门校尉居然也没发现,等长孙无忌出阁门后才察觉。在讨论这个案件的时候,封德彝认为:校尉应该死罪,长孙无忌徒刑两年。后来因为戴胄的强力坚持,没有杀监门校尉。《贞观政要》记录这个事情,是要表彰戴胄坚持法律公平原则。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带武器到皇帝身边是很严重的犯罪。监门校尉并不是自己带武器到皇帝身边,只不过是没有发现长孙无忌携带武器而已,即使如此,他也应被判死刑。后来因为皇帝没有降罪长孙无忌而救了他一命。如果像尉迟敬德这样,没有得到许可,携带武器到皇帝身边,会怎么量刑?死刑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再举一个例子。贞观二十一年(647),皇帝去旧未央宫游玩,相关保卫部门没有及时通告,所以一个卫士猝不及防遇到了皇上,身上还戴着佩刀。唐太宗说,这个事情要是交给法律部门解决的话,那就要死好几个人,你赶快离开吧。于是赦免了那个卫士。我们便知,一个卫士携带武器出现在皇帝面前,相关人员都会被处死。

  我们再回到唐代的法律上。《唐律疏议》有规矩,有一种罪行就是滥入大内,凡是不按照合法手续进入皇宫的,无论是溜进去了还是误打误撞迷路进去,都叫滥入。皇帝所在的地方主要是皇宫,也叫大内,如果皇帝在野外,那就是御所,只要是皇帝所在的地方就相当于皇宫,滥入也是不允许的。如果带着武器进皇宫,或者没有带武器直接到了皇帝身边,这就是犯罪。什么处分呢?是斩刑。唐代死刑分两种,一种是绞刑,一种是斩刑,当然斩刑更严重。

  但是,尉迟敬德此后没有受到一点点处分。不仅如此,李世民还把齐王府的所有金银宝物统统赐予了他,使他一时间成为天下首富。这究竟是为什么?历史的迷雾重重,我们还是直言不讳吧。事实是尉迟敬德带了一支军队,用武力把皇上和宰相们全部“保护”了起来。我们当然知道,这个保护的实质,就是囚禁。这是玄武门政变的一部分。然后,尉迟敬德索要兵权,皇帝不得不交出。

  以往不管是让位说也好,夺权说也罢,都没有仔细研究尉迟敬德的行为,所以李渊在玄武门事变中曾经遭到囚禁的事实很少有人提到。我们现在不仅明确李世民夺权的结果,而且知道他在杀了太子、齐王后,如何从皇帝手中夺取了所有的权力。

  皇帝既然失去了人身自由,他除了交权,别无选择。对于唐太宗李世民来说,尉迟敬德的功劳实在太大了。

  于是,我们现在也可以重新为玄武门事件定性,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中不仅杀死兄弟,而且逼迫父皇交出了最高权力。确切地说,尉迟敬德代表李世民,在海池边囚禁了当时的皇帝李渊,逼迫李渊交出兵权。玄武门政变的性质再清楚不过,李世民针对的不仅是兄弟,还有父皇。

  也许有人会问,玄武门事变的许多细节都被后来掩盖了,为什么尉迟敬德囚禁皇帝的这段文字保留下来?开始我也觉得奇怪,后来发现,这些文字都是记载在尉迟敬德传中,于是恍然大悟。玄武门事变的许多细节需要掩盖,但对于立功的尉迟敬德,他的功劳也需要表白,如果一字不记,等于抹杀了尉迟敬德的功劳。为了一种平衡,只好模糊记录,结果给我们今天留下了探究真相的线索。

  这可是天大的秘密,谁都未曾说过的。今天我在这里这么讲出来,难道没有受到什么启发,都是如此推测出来的?不是,我还是受到了别人的启发,只是作者已经不可考了。

  这是一篇唐代的小说,是它给了我们重要的提示。

  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一个洞窟被打开,里面珍藏了九百多年前的文献被发现。这就是敦煌藏经洞。这些中国的国宝后来流落到世界各地,其中英国、法国、俄国都是重要的收藏地。英国的敦煌文书是斯坦因带去的,所以他们的编号都用S。而S.2630号文书,是一篇唐代人写的小说。小说没头没尾,但是内容很重要。在中国,学者王国维是第一个研究这篇小说的人,他将它命名为《唐太宗入冥记》。这个古代小说故事虽然不完整,大概的意思还清楚的。玄武门事变以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鬼魂不散,到冥世阎王殿告状,最后阎王决定抓李世民的灵魂来冥世与李建成等对质。其中,有一个冥世的判官叫做崔子玉,他是辅阳县县尉,一个往来于人间与冥世的人。他看到自己的皇帝来到冥世,知道升官的机会到了。他开始跟唐太宗讨价还价,唐太宗不得已只好跟他搞交易。崔子玉说可以替唐太宗回答问题,但需要唐太宗给他报酬。回答什么问题呢?即“武德七年(玄武门事变发生在武德九年,小说作七年),为什么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唐太宗一看这个问题,立刻傻了,“闷闷不已,如杵中心”,心中像长了块木头。他说回答不了。最后,崔子玉替唐太宗回答了这个问题,大约是大义灭亲之类。于是李世民给了他一个蒲州刺史兼任河北二十四州采访使的大官。小说中,唐太宗的灵魂战战兢兢,因为心中有鬼。最后不得不接受崔子玉的敲诈,顺利通过冥世的拷问。

  这个小说的创作年代不清楚,但肯定属于唐代,小说应该是经过了多人不同时期的修改,大概在武则天时期已经成形。其中,小说认为李世民有罪。其中特别清楚地说到他“囚慈父于后宫”。因为杀兄弟的事情记载比较多,软禁父亲的记载一个字都没有。这里的提示告诉我们,唐朝就有这种李世民囚禁父皇的说法。

  如果用这种观点来看玄武门之变后尉迟敬德出现在高祖李渊面前的一幕,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就豁然明朗。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地来到李渊的所在地,应该不是一个人,而是带着一支军队前来。李渊连同他的一班大臣,立刻丧失了人身自由。因为人身自由已经丧失,当然也丧失了控制局面的可能。他们只能按照李世民的要求办事,否则肯定有生命危险。

  李渊显得很乖,要什么就给什么。不是他喜欢这样,是因为他不得不这样。已经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哪里还有讨价还价的本钱呢。这样看来,李渊退位是形势所逼。高祖确有识时务的一面,但不是我们通常说的主动让权。

  高祖被囚禁一个小时与一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李世民的皇帝位置是从父亲手里强取的,对此,他和父亲都心知肚明。虽然父子二人暂时平和共处,李渊也不愿意挣扎出更大的悲剧,但是,两人的心里是打上结的。李渊还活在人世,他一直默默地在旁边看着李世民治理天下。这对于李世民来讲,其实是另外一种压力。他应时刻提醒自己,父亲在看着。压力即为动力,这是他取得贞观之治的另外一种动力。

  李世民终于当上了皇帝,虽然费了很大的力气。

.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