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彩钢瓦多少钱一平米:现代物理学所面临的“哲学”问题zt_freelight_哲学_问题_淘股吧_查看帖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57:35
现代物理学所面临的“哲学”问题zt 【 转帖: freelight2009-09-18 16:18   只看楼主(-1)   淘股论坛 浏览/回复0/0   复制分享 】 收藏 0 推荐4 加油券0/2        现代物理学所面临的“哲学”问题
       [淘股吧]
       
       
       
       
       一、“唯心主义”。含蓄一点的说法是“非实在论”。即现代物理学不承认有一个不依赖于人的认识而存在的客观世界。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讲就是:“月亮在无人看它的时候是不存在的。”
       
       
       现代物理学有两大部分组成: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对论的创立者是爱因斯坦;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则是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据学派。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因为爱因斯坦不满意量子学的哲学解释,因为这种解释明显陷入唯心主义。而爱因斯坦则坚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爱因斯坦文集》一卷292页)
       
       
       为此,爱因斯坦等人发表了文章《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世界的描述是完备的吗?》,对量子力学提出诘难,这就是著名的“EPR”悖论。爱因斯坦和玻尔为此反复争论了几十年,但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
       
       
       两人已先后去世,但他们的争论却没有结束。那么,双方的观点谁是谁非呢?后来,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检验办法,即用”贝尔不等式“实验检验。如果实验结果违反”贝尔不等式“,则证明量子力学的哲学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则证明爱因斯坦的观点是正确的。
       
       
       实验从1972年开始,到1982年共做了12个实验。其中10个实验违反“贝尔不等式”,只有一个与贝尔不等式相符,另一个则与量子力学和贝尔不等式均有偏差。
       
       
       实验结果很清楚,多数实验支持量子力学的观点。即承认量子力学的哲学解释。
       
       
       面对这样的实验结果,法国物理学家德斯帕纳特写道:“世界是由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体构成的这种学说,却原来和量子力学相矛盾,也和为实验所确立的事实相矛盾。”(引自《哲学研究》1992年8期,何祚庥文《唯物主义是否为现代科学实验所证伪?》)美国康乃尔大学物理教授大卫:牟民的结论更通俗一些,他断言:“现在我们知道,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可以表明它并不在那里。”(同上)
       
       
       在中国,金观涛在《人的哲学》一书中也写道:“从1972年到1982年10年的实验结果,却都显示了一个惊人的也是出乎唯物主义哲学家意料之外的结果:科学实验并没有再一次宣布那种直观上显而易见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胜利。相反,实验结果明显倾向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立场。”(《人的哲学》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唯物主义今天已经被证伪了!”(《人的哲学》17页)
       
       
       二、“非决定论”。即主张放弃“因果律”。
       
       
       正如海森堡所言:“因为一切实验都遵从量子规律,因而遵从测不准关系,因果律的失效便是量子力学本身的一个确立的结果。”
       
       
       玻尔亦说:“由作用量子的存在规定了的客体与测量仪器之间的有限相互作用,引起了最后放弃因果性这一经典概念并激烈地修正我们对于物理实在问题的态度。”(《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66页)
       
       
       放弃因果性,也就使得实验检验成为一句空谈。因为当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发生矛盾时,并不能证明科学理论是错的。因为二者可以不服从因果关系。——这就是现代物理学家对待哲学的态度,即可以任意修改哲学。因为在他们看来,“哲学,像数学、形式逻辑一样,也只是对物理研究有用的一种工具。”(引自《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年5期*方文《哲学和物理》)
       
       
       爱因斯坦曾说:“与其说我是科学家,不如说我是哲学家。”从上面我们看到,现代物理学家的“哲学”就是“不要哲学”或者可以任意强奸哲学。因为“哲学”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
       
       
       三、“数学认识论”思想。
       
       
       现代物理学的“数学认识论”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认为:“数”是客观世界的本体。因此,客观规律必然符合数学规律,反过来,通过数学规律就可以揭示客观规律。这种“数学认识论”思想在现代物理学那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爱因斯坦曾多次表述过他的这一指导思想。
       
       
       他说:“我坚信,我们能够用纯粹数学的结构来发现概念以及把这些概念联系起来的定律,这些概念和定律是理解自然现象的钥匙。”(引自《自然辩证法》杂志1974年2期谷超豪文《“数学”唯心主义必须批判》)
       
       
       又:“从有点像马赫的那种怀疑的经验论出发,经过引力问题,我转变成一个信仰唯理论的人,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到数学的简单性中去寻真理的唯一可靠源泉的人。”(《爱因斯坦文集》一卷380页)
       
       
       又:“创造性的原则寓于数学之中,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我以为正如古人所梦想的那样,纯粹的梦想能够把握实在。这是真的。”(引自《自然辩证法通讯》88年1期,杨振宁文《美和理论物理学》)
       
       
       狄拉克亦言:“方程式的美比方程式符合实验更重要。”
       
       
       对于现代物理学的“数学”唯心主义思潮,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明确指出:“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它向那些运动规律可以用数学来处理的同类的单纯物质要素的接近,使数学家遗忘了物质。‘物质消灭了’,只剩下一些方程式。”
       
       
       四、“原子论”思想和“宇宙有限论”。
       
       
       构成现代物理学自然哲学思想基础的,一是“数学认识论”思想,二是“原子论”思想,这两种思想都源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传统。“原子论”思想源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他认为物质是由基本的,不可再分的原子组成的。所谓“原子”,就是不可再分的意思。与“原子论”思想相对立,古希腊一些思想家则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中国古人也有类似的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无论是“原子论”还是“无限可分论”,都是一种自然哲学的抽象,它们正确与否,这要看能否为以后的经验所证明。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康德“二律背反”的问题,是难以用经验事实来证明的,这就需要我们的理性精神来作出回答。
       
       
       但是,现代物理学的思想基础却是先验地相信“原子论”,并以此作为一个条件来进行他们的研究。他们相信存在一个基本的东西,并一直在寻找这个基本的东西,想以此来一举穷尽宇宙规律。爱因斯坦搞四种相互作用的统一,海森堡搞“始原物质”的研究,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尽管他们没有成功。
       
       
       “原子论”是沿着这样一条路线在现代物理学中行进的。
       
       
       当人们发现了原子以后,人们以为终于找到了物质结构的基本单位,于是便把它命名为“原子”。所谓“原子”,就是不能再分割了。但不久就发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并不是不可分的,而且可分的。但“原子”这一称谓却一直保留下来。这时候,人们又认为核子是不可分的,后来又发现一些和核子相类似的粒子,如重子、介子、中微子等,人们便把这些粒子统统称为“基本粒子”。所谓“基本粒子”,就是基本的,不能再分的粒子。但是,后来发现基本粒子的数目增加到300余种,并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于是,人们又认为基本粒子也许不是基本的,它可能还有内部结构。(因为基本粒子的数目太多,而怀疑它可能不是基本的粒子,还有内部结构。这也是一种理性精神的体现。)人们便把这种结构的粒子称为“夸克”。目前为止,“夸克”是最“基本”的粒子。尽管人们还没有发现“夸克”。也许“夸克”根本就不存在,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先验地存在,是“原子论”思想的产物。
       
       
       由于“原子论”思想在作怪,也使人们的认识产生了一些混乱和矛盾。比如强相互作用。这是人们把核子称为“基本粒子”思想的产物。核子是基本粒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但核子之间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原子核。是什么力量使这些不可分的基本粒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于是人们认为核子之间存在一种强相互作用力。
       
       
       强相互作用的前提是核子是不可分的粒子。如果核子是由夸克构成的,是可分的粒子。强相互作用的存在就失去了前提,成为子无虚有的事情。但是,现在人们却一方面大谈强相互作用,一方面大谈“夸克”。而忽略了这种自相矛盾。
       
       
       与“原子论”思想相对应,现代物理学另一观点是“宇宙有限论”。如果说量子力学主要关注最微小的“基本粒子”,那么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则关注最大尺度的“宇宙”。一个研究最小,一个研究最大,由于在这两个领域难以获得显而易见的证明,所以在这两个领域,现代物理学家可以尽情地自由发挥。爱因斯坦“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引自《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1期,钱时惕、沙青文《论爱因斯坦关于“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的思想》)的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
       
       
       大爆炸宇宙论就是这种“自由创造”的产物。大爆炸宇宙论称,我们的宇宙起始于一个“奇点”的爆炸。在这个“奇点”外,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我们的宇宙不是在空间中爆炸,而是由爆炸膨胀的空间构成,故宇宙是有限的。我们的宇宙外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大爆炸宇宙论同时还给出了爆炸时间的起点,距今150亿年前。(详见《宇宙.地球.生命》一书,王文清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顶楼]咖啡卡 收藏 0 推荐4 加油券0/2   获取积分相关股票:关联标签:哲学 问题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20 只看该作者(-1)  】       “我们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已知的已知事物,也就是说有些事情我们知道自己知道,而我们也知道世上存在着被人所知的不明事物,这就是说有些事情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同时,世上还存在着我们不知道的不明事物,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是美国前防长拉姆斯菲尔德的著名语录,按照逻辑是很明白的。[沙发]      淘股宝一周订阅: 1:生活可以很美的,洁净是硬道理!2:新媒体的价值!3:战略选股24:长线持股好标底 more>>>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21 只看该作者(-1)  】       “哲学是科学”,还是“科学是哲学”?
       [淘股吧]
       
       
       
       欧洲哲学家从宗教教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抛弃了“上帝”,并没有使自己真正独立,而是从从前的“神学的婢女”变成了现代的“科学的随从”。
       
       
       
       许多哲学家把自己哲学,定义为“……科学”。
       
       例如黑格尔就是如此:“哲学应当是一种真正的科学”;“是关于真理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认识具体事物发展的科学”。《哲学史讲演录》21页、17-18页、32页)
       
       
       
       非常有趣的是,当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提出万有引力理论时,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莱布尼茨、惠更斯等,指责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却是“形而上学”,是“非哲学”。理由是,力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必须通过接触,而万有引力竟然在相距非常遥远的天体之间发生传递作用,这只能是“形而上学”。——请注意:这里的“形而上学”,恰恰是“哲学”的别名;而指责万有引力理论是“非哲学”,便是不承认它是“科学”的意思。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涵盖科学,后来许多哲学家、科学家,也习惯把科学称为“自然哲学”,而现代的许多哲学家却把自己的“哲学”定义为“是什么什么‘科学’”了。
       
       
       
       究竟“科学是哲学”还是“哲学是科学”?
       
       
       
       在我看来,科学和哲学在本质上都是对“真理”、对“道”的追求,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对象或范围的不同。一般说来,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有限的、可以实证的东西;而哲学的对象,由于“道在万物之中”而显得包罗万象。因此,每一科学就它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来说,尤其是它立论的“逻辑始点”来说,其实都可以说是“某某科学之哲学”。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科学新兴”时期,——真正动摇教会权威的确实是可以“实证”为“真理”的科学。
       
       灿烂辉煌的现代“科学”成了“真理”的代名词。
       
       
       
       于是,科学不仅在一般人们、而且在哲学家心目中,具有极大的权威。哲学家在科学家面前显得自卑起来,以至当代物理学家霍金先生认为现代哲学家已经丧失了对整个宇宙世界的解释能力,这“宇宙世界的问题”只能由他这样的物理学家来承担了。
       
       我非常敬重霍金先生,霍金这样的物理学家的努力,对人类认识宇宙世界无疑有极大的贡献,也对宇宙哲学的认识无疑有极大的帮助——或者他们自己无意之中成了哲学家。正如牛顿在万有引力等物理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之后,他就为“第一推动力”的问题困惑不已而去深入研究宗教神学即哲学一样。
       
       
       
       我认为,“哲学”在“科学”面前,无须自卑。在所有“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方面,都必然是、依然是“哲学”,或者,需要求助于哲学。“哲学”不仅无须自卑,相反,应该为“科学”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地位感到由衷的高兴——“科学”的发展,就是“自然哲学”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为整个“哲学”的发展披荆斩棘、开辟道路。
       
       在“科学”方面,我想,也不要因为“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过于骄傲陶醉。当前,在量子力学、统一场论、基因科学、病理学、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的研究方面,都出现了似乎难以解决的困境或“滞胀”状态。
       
       这些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也许能从老子对“道”的论述中得到或多或少的启示。[板凳]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23 只看该作者(-1)  】       21世纪的物理学狂飙
       [淘股吧]
       
       
       Bell不等式前的状态
       
       (A)爱因斯坦所抱怨“没有人知道怎样获得该理论的基础” 
       
           如所周知,爱因斯坦一直不满意量子理论的非决定论性质。在量子力学初期他曾引起过两次论争,后一次称为EPR论争。在1936年发表的EPR原文中他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过我们相信这样的理论(指所谓完备的理论)是可能的”。有的作者喜欢在文章最后一句话强调作者的基本思想。爱因斯坦在他的名著“相对论的意义”(最后版本是1953.年版)就是这样做的。这本书的内容与量子理论无关,但在书的最后一段却特别提到量子论,称人们必然会为描述量子论中的‘实在’而寻求新的代数理论。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没有人知道怎样获得这种理论的基础”。“没有人知道”的提法表明了他的悲观,也意味着他不赞成到那时为止的隐变量理论。
       
           到现在,50年又过去了。在这半个世纪内物理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少隐变量理论披上了新的形式。在隐变量专家的圈子里有些理论显得热门,但没有可以让整个物理学界震撼的隐变量理论。相比之下,那些试图解释粒子本原的所谓弦理论,其基础至少在数学上还披上了现代微分几何外衣,远处看来其数学还有让人有肃然起敬之意。如果有数学家把隐参数弄得像李群的群参数那样优美,隐变量理论的地位当然会大大提高。可惜,现有隐变量理论却太过牵强艰涩,很难让人有美的感觉。可以肯定,如果爱因斯坦活到今天,还是一样会感叹“没有人知道怎样获得这种理论的基础”。
       
       (B)标榜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学,在量子力学基础上居然求实验而不得在Bell不等式理论之前,量子力学基础(其中包括隐变量问题,隐变量应是量子力学基础的一个分支)一直是纯理论探索,甚至是哲学讨论(哲学当得实验么?)。人们顶多在假想实验里推敲,试图寻找逻辑的破绽。对于所有那些争议,无法用实验作判决。特别,最关键的基本概念是仪器与对象的作用以及隐变量(定域性),不能做实验来裁决。到了1950年代,玻姆用单态来描述自旋粒子的相关对,使得实验变得有了一线可能。但可行实验的设计仍然没有头绪。从来标榜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学,居然求实验而不得。只能用“窝囊”一词形容。量子力学基础已经被禁锢在非实验化的囚笼里。
               
       Bell不等式突破了非实验化的禁锢,但要理性评估其价值
       
       (A)Bell不等式的确是在量子理论基础领域里的一项重大成就
       
           无论从隐变量实验的角度,或是从量子理论基础的角度,1964年Bell不等式的研究的确是里程碑的成果。这是因为他让一个从来不能做实验的领域有实验可做了。使得量子力学基础突破了非实验化的禁锢。他给出的结果很令人鼓舞,因为看起来,做出大于或小于某个数的结果就能作出裁决。这是判决性的实验。完全改变了过去隐变量研究只适合理论家而不适合实验家的生态环境。这个领域各种实验设计论文和理论论文(当然还有哲学论文)大增,。30年来,实验结果不出所料,倾向于支持量子力学而不利于隐变量理论。可以预料,还将有新类型的实验被设计出来。然而,无人相信有令人吃惊的结果,实验结果还会是倾向于支持量子力学。
       
       (B)隐变量方案的多可能性
       
           评估Bell不等式的价值,必须注意隐变量方案的多可能性。否则便会陷入片面。量子理论的严格基础是函数空间(Hilbert空间)的算子理论。这就导致了隐变量的多种可能性。在逻辑上可以枚举如下几种可能的隐变量描述方式。定域性一定要在态矢量内得到描述的想法(现在被奉为主流);定域性既在态矢量内又在算子形式内得到描述;定域性只在算子形式内得到描述;定域性只依赖于时空形式而未必与态矢量有关。或者甚至可以考虑,现有量子理论(包括算子和态矢量)对描述量子形式是足够完全的,但却只是另一更普遍理论的特例。没有人证明过可以排除上述若干种可能性。Bell不等式的证明过程显示,在隐变量的多种可能性中,它只涉及定域性在态矢量内得到描述的那一种。
       
       (C)在Bell不等式实验的研究中的非理性:隐变量定义是极其严格的事情
       
           在Bell不等式实验的研究中,有着不可思议的一个现象,那就是非理性(群体的非理性)。我们要给出“物理学研究中的非理性行为”的定义。首先,必须是一群物理学家的非理性才能称为“物理学研究中的非理性行为”。个别人的激进型的非理性倒反是正常的。比如,上世纪70年代有位有大师级物理学家(S.Weinberg?),声称可以用一个方程一统微观物理学,最终还是不了了之。也没有人说他非理性。其实,从古到今激进型个案太多,没有这种激进型个案反而不合乎历史。所以个案不应被认为是“**研究中出现了非理性”的佐证。其次,“非理性”指这一群人的结论在明明在逻辑上(数学上)不成立,他们却夸大为成立。注意,在历史上有许多假设事后被证明是错误的,这是正常的,也不能认为是非理性。这里要特别强调“明明不成立”这句话。
       
           在Bell不等式的研究中,有一群物理学家认为有所谓的Bell定理。Bell定理说:量子力学的预言的任何结果都不能由保留有局域性的任何理论加以解释,或者说,任何局域隐变量理论都不可能重现量子力学的全部统计性预言。他们声称,Bell定理覆盖一切可能类型的隐变量理论(Bell’s theorem covers all possible kinds of hidden variable theories)。大家都知道,理论物理学家都应理解为准数学家或者就是数学家,他们不会不明白数学家的那一套规则。“定理”包括了它的证明,这是随便可以说的吗?如果一个数学家想到一个定理,猜想它覆盖一切可能类型的函数空间。他心里头一定会跳了一下:天哪,我的定理“覆盖一切可能类型”,有这么厉害吗?他必定要真的证明一切可能类型的函数空间都有该性质。这群物理学家的准数学家素质本来应当令他们不敢随口自称定理,改口称为Bell猜想才是的啊。“一切可能类型”是随便可以说的吗? “Bell定理”事实上并没有在整个物理学界得到公认。但是,一群物理学家认为有所谓的Bell定理,明明他们没有过严格的证明。这个群体的行为是非理性的,或者说是Bell不等式研究的泡沫。
       
           历史上,数学家冯.诺意曼(他可算是20世纪伟大数学家之一了)曾作过隐变量不能成立的证明。最终,他的证明并不被认可。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人给出过严格的隐变量的定义,现在也不可能给出这样的定义。原因是,至今没有人证明过其它可能性(定域性未必一定要在态矢量内得到描述,可以依赖于其它Hilbert空间算子理论内的其它物理概念)是数学物理上不可能的。举例来说,在没有证明之前,谁人都不敢说微分几何发展的未来会不会使弦理论与定域性联系起来,谁人都不敢说屏蔽的隐变量绝不可能。大概是胡适说过,有一分研究说一分话。当然,由于认识的局限,做一分研究说了两分、三分以至五、六分话,都是情有可原的。但是,“覆盖一切可能类型”的提法已经禁止了几百年后的可能发展。做一分研究说十分话,肯定是非理性的,是不可理喻的。Bell不等式来源于EPR的相关对,只涉及特定类型的态矢量,因而只涉及特定类型的隐变量理论。有些研究者把隐变量理论按所谓“contextual”区分,显然只是相关的那些学派的自我划分标准。隐变量理论的可能发展以及可能分类是无法预测的,可能性太多了。笔者实在不知道这些主张“Bell定理覆盖一切可能类型”的准数学家们怎会如此的不讲逻辑。
       
       (D)“隐变量”目前还只是部分物理学家对愿望的追求
       
           我们知道,量子力学基础的争论不仅限于隐变量,还涉及许多问题,包括基本原理的结构,对原理的解释,其中有争议较大的测量仪器与对象的作用。当然,隐变量或定域性可以理解为量子力学基础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它肯定不是唯一的问题。比较一下“测量仪器与对象的作用”和“隐变量”。从某个角度说,到现在为止,“隐变量”还只是部分(不是大多数)物理学家对一种使物理学完美的愿望的追求。而“测量仪器与对象的作用”却实实在在是要弄清到底是怎么回事的课题。所以,Bell不等式只涉及量子力学基础的一个特定概念隐变量,只涉及特定类型的隐变量。
       
       (E)即使Bell不等式实验结果百分之百地倾向于量子力学又说明什么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假如今后新的Bell不等式实验设计真的导致实验结果百分之百地倾向于量子力学,那又说明什么?从逻辑上说,有如下两点。第一,显然只能认为,Bell不等式理论中假设的那种特定类型的定域性是不可能的。但,Bell不等式理论中假设的那种特定类型之外的定域性仍然不能排除。仍然要设计相应类型的实验去否定它们。没有实验什么结论都不能下。第二,即便如此,仍然不能消除EPR揭示的冲突。现代时空概念起于爱因斯坦关于同时性的逻辑分析。古典力学认为,同时性是先验的,与实验工具无关。但爱因斯坦的分析揭示,同时性依赖于实验上可操作的信号传递因而依赖于信号传递速度(上限)。现代时空概念基于人类实验的可操作性。EPR实质上是说,量子力学的算子和态矢量所蕴涵的量子物理量的信息传递与相对论的可操作信号传递是根本冲突的。Bell不等式实验即使是百分之百地倾向于量子力学,对这个冲突的解决依旧是无任何贡献可言。
       
       (F)当然不能低估Bell不等式实验的意义,它可能终结了热门类型的发展可能性
       
         Bell不等式是理论的重大突破,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它在量子力学基础领域开创了可行的实验判决方式。但是,在不知道隐变量的可能形式的情况下,Bell不等式不可能对隐变量问题作出裁决。所以,Bell不等式远不是隐变量的终结者。另一方面,必须承认,Bell不等式的实验结果倾向于量子力学,对EPR相关的热门类型的发展是一个打击,它终结相关类型发展的概率比较大
       
                  
       Bell不等式实验说明了量子力学基础的实验危机
       
         Bell不等式提出至今已经40年。不能孤立地看待Bell不等式实验,而必须从量子力学基础的整体实验状况来考察量子力学基础的实验危机。
       
       (A)量子力学基础的“测量” 仍然是求实验而不得
       
           量子论至今已有百年,量子力学基础的数学结构没有问题,基本原理大体上也没有问题。它们都得到了实验的检验。这里,所谓量子力学基础的实验危机指的是在数学结构和基本原理中那个基本概念—测量(数学上作为自轭算子),指的是对测量的理解的分歧。当然要指出,有些人不赞同算子作为测量理解,但大多数教科书是主张这样理解的。这本身就是分歧。量子力学基础的实验危机主要就体现在测量这个概念上。哥本哈根解释涉及测量仪器与对象的作用,百年来对这个问题的实验状况是一清二楚的,人们不能设计与此相关的实验或者设计的实验不能实施。仍然是求实验而不得。即是说,对量子力学基础中最关键的测量,符合关于实验危机的第一个条件。
       
       (B)Bell不等式实验已成孤例
       
           隐变量问题本质上是测量问题的扩展。自1963年Bell不等式提出以来,有不少推广,但理论基础仍然是不变的。没有人提出其它可行实验。在这个意义上说,对于相应类型的隐变量,Bell不等式实验是唯一的实验。而实验的结果是倾向于否定相应类型的隐变量,但并非百分之百的否定。这种结果符合关于实验危机的第二个条件。即是说,对隐变量,只有单一的实验可以实施,不能设计出其它不同类型实验作为旁证,并且该实验未给出绝对肯定或否定的结果。
       
       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管Bell不等式实验的结果如何不利于隐变量理论,主张隐变量理论的物理学家们照旧在研究照旧发表论文,对Bell不等式实验的结果无动于衷。这个现象显然是合理的,因为Bell不等式实验是隐变量实验的孤例。按照普遍的实验学观点,孤例不能成为绝对的证据,不起判决作用,何况Bell不等式实验还不是百分之百的。
       
       (C)隐变量方案的多可能性
       
           前面已经指出了隐变量方案的多可能性。显然的是,目前所有已知实验都不足以对关于隐变量或定域性的多种可能理论的选择作出裁决,并且物理学家对实验证据的倾向性也有很大分歧。这就使得对于隐变量,符合关于实验危机的第三个条件。并且,我们还要强调,在那些多种可能理论中,应当包括使隐变量或定域性取间接形式出现的理论。如果理论有高度间接性,实验更难以对理论的选择作出裁决。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还是演绎科学?量子力学论争的解决靠实验裁决还是靠演绎和哲学?
       
       21世纪的物理学狂飙(二)
       
       
       微观粒子结构基础面临的不是实验危机,需作理论方向的选择
       
       (A)近半世纪的诺贝尔物理奖分布显示粒子研究的实验与理论不协调
       
           Bell不等式实验的研究中的非理性只是物理学众多分科中一个领域当中很小的事件。整个物理学研究的发展是理性的。微观粒子结构基础研究的黄金时期是20世纪50-80年代。那时,主流物理学界相信基本粒子的理论和实验正在把大家导向理解微观世界的革命性新阶段。1961到1980这20年,诺贝尔物理奖与基本粒子有关的占了7个年份,比例达到百分之三十。之后十年这领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项数是空白。忽然,到了1990年,诺贝尔物理奖给了J.杰罗姆, H.肯德尔和R.泰勒以奖励发现夸克存在的第一个实验证明 。又过了14年,因发现了夸克理论中的“渐近自由”,2004年诺贝尔物理奖给了格罗斯等三人。对夸克隔10多年的褒奖说明什么呢?一方面,说明夸克假说对强相互作用是有效的理论,所以再次褒奖。另一方面,隔10多年再次褒奖说明看不出夸克理论如何能把三种相互作用统一起来。微观粒子结构研究获奖比例大大减少了。这表明主流承认粒子实验与理论不协调,前景不乐观。其实,1980年代物理学界就已经承认用群论统一微观粒子结构理论遇到难于克服的困难,即使建造更强大的对撞机也于事无补。
       
       (B)是理论与实验不协调而不是实验危机
       
           注意,前面说的是半世纪以来的诺贝尔物理奖的领域分布已经显示微观粒子研究的实验数据与旧的理论框架不相协调。关于微观粒子结构有上世纪积累了许多实验,理论并不能很好消化实验。例如,为了解释单独的夸克不能被观察到,理论家构想出“渐近自由”和“夸克禁闭”。试图用群论统一粒子结构的理论的不成功,是因为它不能很好解释全部实验事实。既然有许多实验而理论与之不协调,拿实验危机的三个条件去对照,结论只能是,在这个方向没有实验危机。
       
       (C)实验的间接性
       
           实验证据的间接性是量子论的基本特征。不过,间接程度并不高。众所周知,谱线是早期量子论的重要证据,它与能级直接对应,使得量子理论的可靠毋庸置疑。基本粒子实验虽然是间接的,但间接程度仍然不算高,例如,粒子在云室、乳胶中的轨迹,其产生机理在理论和实验上是清楚明白的(对撞机的数据由计算机处理,但产生机理本质上并无不同)。因此,并不对理论产生威胁。
       
       (D)超弦引入低水平的结构单元将导致高度间接性,它等于基础理论的多种可能性
       
           用群论来统一高能粒子理论的不成功,使得许多人相信需要寻找完全不同的数学基础。按理说新的数学基础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同级的结构单元,另一个是更低水平的结构单元。从逻辑上看,如果把新数学基础定位在低水平的结构单元,高间接性导致的实验麻烦可能就开始了。而不幸的是,情况恰恰正是如此。当前的热门是弦理论。超弦为微观结构引入了更低水平的结构单元。可是,弦理论在数学上距离成熟还差得运;至于弦理论的实验验证,那就更加遥远了。在很长时间内,我们在实验上验证的,顶多只能是由弦理论推导出的间接结果而不是弦本身。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弦理论实验的间接程度要比量子力学和粒子物理(它还可看作高级的量子理论)高一个档次。因为弦理论使粒子理论变成次级理论。一旦实验结果以次级的面貌出现,产生的争论是不可避免的,总会有理论天才证明可以设计出另一个基础理论能产生同样的次级实验结果。麻烦在于我们并不能直接验证那些基础理论。这时,我们看到高度间接性理论的逻辑后果:如果实验数据对理论的间接程度很高的话,那么就可以设计出很多可能的理论供人们选择,为了消除由此产生的争论而需要的判决性实验也会是高度间接性的,其判决能力将更加降低。即是说,高度间接性等于基础理论的多种可能性,它将扼杀理论的唯一性,使得类似于量子力学争论的局面将会出现。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沿着超弦的思路走下去,有可能导致实验危机。我们为什么非要走这条可能远离实验的路呢?能不能不引入这种更低水平的结构单元,仍然在原有结构单元上寻找答案。或者,自然界根本就没有这种低水平的结构单元呢?这些问题需要等待理论的发展给出回答。 
       
       
       
       21世纪的物理学狂飙(三)
       
       宇宙理论基础的实验危机
       
       (A)宇宙理论研究的实验基础一直高度间接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说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发现了多处黑洞。听起来好像黑洞是已经证实的经验事实。天体物理学家曾有几次因天体物理的实验和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只有1978年的一次获奖与宇宙学的实验结果(不是理论)有关系,即A.A.彭齐亚斯、R.W.威尔逊发现的宇宙微波辐射背景。解释宇宙辐射背景的理论是不可能获奖的,原因是目前不会有支持它们的确凿实验证据。解释宇宙辐射的可能理论太多了,霍金的宇宙演化模式包括大爆炸只是理论框架内许多可能模式中的一种。物理学家主流是认可黑洞理论的,因为黑洞在广义相对论里是逻辑合理的演绎结果。但它并不一定必是将被实验证实的结果。和一切物理理论结果一样,黑洞理论的正确性取决于实验。应当严肃地承认,关于黑洞的存在性是有争议的。例如有物理学家认为所谓天文观察记录到的“黑洞”其实是暗物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大尺度天文观察的高度间接性。恒星演化的理论是比较成熟的,有实验支持,因为恒星(如太阳)是直接的实验事实,并且天文观察记录有许多不同发育程度的恒星。至于黑洞,情况则完全不同。由于黑洞离地球的天文距离,人们不可能直接观测黑洞的种种效应,只有靠望远镜的图象和其它间接现象(如辐射现象)进行分析。这就是天文观察的高度间接性。有人可能会说,这个间接性难道不是和微观粒子与云室的轨迹的间接性相当吗?其实,这是完全不一样的。理由是,微观间接性的两端都是实验证实的东西,量子对象是被其它实验数据充分证实已被公认的对象,云室的轨迹当然更是实验事实。但黑洞的情况根本不是这样,黑洞这一端不是已被证实的。任何一个物理学家至少口头上都得承认物理学是实验科学而不是演绎科学。诺贝尔物理奖的评奖大体上(只能说大体)是非常注重物理学作为实验科学的。如果一位进入诺贝尔物理奖评审机构的物理学家连续几年推荐霍金的宇宙理论的话,笔者相信他不应当有资格在这个机构再待下去。
       
       (B)扼杀理论的唯一性
       
           要想确认那些黑状物是黑洞,首先必须发展出类似于Bell不等式那样的裁决性的理论结果,做裁决性的实验。例如,最好有Bell式的人物提出某个理论证明某种测量值的大小将裁决那些黑状物到底是暗物质或是非暗物质。我们会问,就算作成了这样的实验,那又怎样呢?情况又将如同Bell不等式实验完全一样,肯定有人发展出某种理论以证明非暗物质不一定是黑洞。天文观察的高度间接性又面对弦理论所对的间接性悖论。间接性必产生解释理论的多样性,而高度间接性将扼杀裁决性实验的可靠性和扼杀理论解释的唯一性。悲观的说,真正意义的黑洞裁决性实验在可见的将来难以出现。应当客观看待霍金理论远离实验的特点。理论物理学家公认广义相对论是优美简洁的理论,在数学上黑洞是广义相对论里最不优美的地方,想想复变函数里的奇点就清楚了。霍金竟然使这个最不优美的地方成为宇宙发育的最关键之处。他并没有对基本原理(包括相对论和量子论)作什么创新,而集中力量把广义相对论的奇点借助于一个辉煌的主题(恒星和宇宙演化)淋漓尽致地发挥。其轰动效应只能使人感叹物理学历史的吊诡(注意到:1970年代起电影“星球大战”风靡全球,星际超光速航行是科普界极热门的话题。“时间简史”发行之曰正是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系列风靡全球之时。从这点看,霍金理论有媚俗之嫌)。 笔者认为,绕开基本原理和远离实验这两个特点正是霍金理论的主要缺点。物理学发展的动力只能是理论基础的内在冲突、基础理论与基础实验的直接冲突。[地板]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25 只看该作者(-1)  】       关于这个问题,往往宗教学会拿来做文章。当然拿来做文章当然是可以的。
       [淘股吧]
       
       但是,这个问题,直接导致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科学的建立,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也就是实在的,存在着一个独立于我们观察的外部世界。
       
       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家才能用他们的意识来认识物质,研究它们的客观规律,提炼其中的精华,得出完美的解释,并为客观物质的行为所解释,从而再指导人们认识物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海王星的发现,这是牛顿力学体系最完美胜利。
       
       就是相对论,也是完美的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是对其的补充和完善。
       
       这个基础的物理学,也叫经典物理学。
       
       但惟独量子力学,从这个基础上建立,最终却在否认这个基础。
       
       否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从这个基础建立的理论,或者说为了解释人在看到的客观事实,而建立的量子力学数学理论。
       
       虽然这个数学理论已经能比较完美的解释目前人所能看到的客观事实。但经过理论推演后,得到了非常的不完美的结果,那就是“不确定性原理”。
       
       很荒谬的是这个“不确定性原理”也能被目前的物理试验所证实。
       
       “不确定性原理”的原因是位置和动量的测量顺序,直接影响到其测量值,也就是说其测量顺序的交换,直接会影响其测量值。
       
       哲学的阐述就是意识决定了物质的形态。
       
       再对其进行推导能得出匪夷所思的结论:意识能决定已经发生的事采取什么形式发生,也就是意识能改变过去。这个结论几乎可以让所有思维正常的人崩溃,然而目前似乎还无法完美的辩驳。
       
       量子力学可以算作是被验证的最严密的物理理论之一了。至今为止,所有的实验数据均无法推翻量子力学。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它“几乎”在所有情况下,正确地描写能量和物质的物理性质。虽然如此,量子力学中,依然存在着概念上的弱点和缺陷,除上述的万有引力的量子理论的缺乏外,至今为止对量子力学的解释存在着争议。
       
       概念上的弱点和缺陷,最典型的就是“薛定谔的猫”。 这只猫是量子力学的噩梦。
       
       但我觉得,如果一个从唯物主义为基础建立的理论推导出唯心主义结论,最终否认了其基础。那么这个理论应该错误的。偏偏这个理论又无时无刻不在证明物质世界,那就说明这个理论是不完备的,是需要完善的。
       
       也许量子力学就好象牛顿力学,是在忽略某些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的,而所有的实验也在反复的忽略这些因素,如果你送给牛顿一台螺旋加速器,估计牛顿力学也会象现在的量子力学一样让人崩溃。[第5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28 只看该作者(-1)  】       现代物理确实极大地冲击了哲学,这个连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也不讳言。[第6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29 只看该作者(-1)  】       如果熟悉控制论,就会发现,一个自相干的随机过程,是一个震荡系统。
       
       我们来解剖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结论/假说----》再观察---》再提出假说或者结论,并构造新的测量工具。
       
       这个过程可以看成一个负反馈的和被观察体的自相干随机过程。
       
       因此,这个随机过程在数学上是振荡的,它具备波动理论的一切特征。
       
       因此,空间的波粒二象性,的确是来源于物理学的观察方式和观测手段逐步构造出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有一个基本结论,如果我们不去观察,那么波就不存在,如果去观察和测量,那么就制造了波。[第7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32 只看该作者(-1)  】       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就是一个时间函数,通常可以通过傅里叶变换,展开成一大堆波的叠加。
       
       这就是一个单线程的计算公式被分解成了一个多线程的计算方式,每个波自己占用一个线程去计算,全部的波计算完毕后再用一个线程合成结果就行了。
       
       而每个波都可以简化成为一个随机过程,一个随机过程可以大约等价成为一个量子态,这样,这种并行计算就可以变成量子计算机的工作了。[第8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37 只看该作者(-1)  】       用波动理论研究哲学对社会思潮的影响,结论是很明显的,哲学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力越大,越是由强力人物去推动,其造成的社会波动就越大,周期就越短,破坏力就越剧烈。
       
       道家的无为,佛家的空虚,都是对社会思潮构成破坏波动性最小的宗教思维,同时,其在一个周期内对社会的安定作用,则是较大的。[第9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38 只看该作者(-1)  】       但哲学对社会的影响,也还没有大到极端的程度,一旦一个封闭社会开始极端推行一个哲学思潮,其后果只能有一个,剧烈振荡中走向崩溃后进入彻底毁灭状态。[第10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39 只看该作者(-1)  】       因果关系不是唯物主义认识的那种结论,因果率表征的是时间函数,而时间函数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因果率只有在和时间有关系的现象中才是有效的,不能滥用因果率。[第11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41 只看该作者(-1)  】       根据贴主(转帖)发明的大波波空间算法理论,每个人的一次相关观测和思维反馈周期,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基本思潮波子。
       [淘股吧]
       
       这个社会的发展,就是由这些基本波子叠加后的一条时间函数曲线,这条曲线的积分,大致相当于社会的总财富,或者在另外一个轴向的积分,代表其知识积累总量。或者其他什么东西。
       
       反过来,把一条社会时间函数,加以傅里叶变换,就可以变成大量的各种波子群的叠加。每个波子群代表一种共性思潮,那么一条较为稳定的社会函数曲线,必须要容纳多种思潮,这个结论就是百花齐放。
       
       但一个总体向下的曲线也可以进行傅里叶变换,同样可以变成大量的波子群叠加,因此,这说明了,百花齐放并不能必然保证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但只有一个波子群,也就是只有一种主导思想的话,必然是周期性的社会大动荡。[第12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43 只看该作者(-1)  】       哥们,你不要随便创造一种范式,就以为可以运行下去,你的前提,边界呢?
       好,就算是这种范式是可以运行的,但运行的成本是系统能够出结果的吗?
       别拿波函数吓唬人,波函数还会坍缩,我怕你的范式一运行就要崩溃了。 
       
       ----------
       
       肯定是可以运行的了,这个不会有太大问题的,无非是实数虚数有理数之间的什么连续性致密性稠密性之类的区别了。
       
       你肯定不会认为一个面积为有理数二,就找不到对应于一维数轴上的点对应了,对吧?
       
       还有虚数呢,根本就是负积的开方。和你提出的负能量其实差不多类似呢。[第13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45 只看该作者(-1)  】       解释上帝是什么,就好比一个明眼人对一群瞎子解释月亮是什么一样,你可以对瞎子在不同的人类认知阶段给出截然不同的解释,早期大概是黑夜中的一个明亮的大烧饼,但你估计能够把什么是黑暗给那些瞎子解释个大概,并且他们好像也很懂什么是黑暗,但你要开始解释亮的时候,就遇到问题了。[第14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45 只看该作者(-1)  】       根据人的观察方式,现在可以大致弄清楚了,人脑中的三维世界,是一种由眼睛采用极坐标构造方式,由触摸等感觉采用平面构造的方式,在大脑中虚拟出来的一个幻象。[第15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46 只看该作者(-1)  】       因此,如果有一个上帝,他要构造一个智慧与物质能量并存的世界的时候,他应该要首先给智慧制造一个容器,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这种容器不一定非得是生物蛋白一类的,用机器做也完全可以。
       [淘股吧]
       
       但从多用途和效率的角度来看,偶觉得还是这样构造最好,一个智力单位首先要保障其容器不至于成为易损品,比如什么智能巡航导弹,人体巡航导弹之类的东西。
       
       其次,这个容器最好能够自己收集起能量,我们现在可以很方便的制造燃料电池,把一些脂肪变成油品后就可以透过一个薄膜和氧气发生反应就能发电了,反过来就要麻烦得多,如果要用电,薄膜,把二氧化碳和水等还原成为脂肪,那么就很困难了,这么看,生物体实际的科技含量之高,怎么估计也不为过分。
       
       第三,智力的发展能够满足数学上的迭代算法,这有二种方式实现,一种是生育培养,后天学习的方式,另外一种是直接转世,把上一世积累的知识剥离到一个虚空存储器中,然后注入到下一世的容器中,就可以迭代了,上一世界的容器就回收掉,其积累的脂肪就埋进地里,在压力下变成石油好了,为下一世开车用,真是既节省,又高效,还有财产的继承关系,但这种继承关系不如生育方式牢靠。继承方式不大对头,那么数学上的迭代方向就会发生歧路,得出错误结果。[第16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47 只看该作者(-1)  】       一个人的任何一次行动,学习活动,其实都是一个由负反馈控制的自相干随机过程。
       
       如果现有的量子算法能够让机器具备三十岁成人的智力,那么偶觉得偶的大波波算法可以让机器一次具备十个人类天才乘积的智力。[第17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48 只看该作者(-1)  】       那么,根据智力容器的要求,智力容量越高的容器,其承担的收集能量的任务量就越少,反之则越多。
       
       这样看,阿猫阿狗其实也是智力容器,不过它们的主要任务是收集老鼠或者其他什么动物积累起的能量而已。
       
       对于人,基本就是在消耗能量,进行智力活动。毫无疑问,就象计算机一样,大量的运行,会产生大量的中间代码,这些代码的消除过程就是娱乐,因此,人类需要娱乐看起来也很可能是很正常的。[第18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48 只看该作者(-1)  】       计算机可能成为人类的第一个神,因为它只消耗能量,不积累能量。
       
       处于智慧容器的顶层。[第19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49 只看该作者(-1)  】       同样过河摸石头,明眼人摸到的石头不如瞎子多,那是很正常的结果,知道吧?[第20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50 只看该作者(-1)  】       关于因果率,实际上,如果预先准确的构造了一个时间函数,那么预测就是符合科学和数学理论的现象。
       [淘股吧]
       
       我们所处的空间中有许多周期性的时间函数,实际上,根据波的形成过程来看,如果在两个物体之间能够以波的方式相互连接,那么就似乎可以肯定其中有相干的关系,也就是说,遥远的星星的确在影响着我们。
       
       比如,当你看见火星的时候,你就和它建立起了一个相关的关系,火星的状态必然应该对你有所影响,这么看,传统的占星术,或许并不见得就是习惯偏见所描述的那样荒诞不经,或许只是大波波算法充分简化后的一种速算方式,中国的周易八卦,河图洛书之类的,应该也是这种更为精确和先进的速算技术。传说中仅仅为仙家所掌握,或许不是完全的迷信。[第21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52 只看该作者(-1)  】       举个例子,自然数,整数,实数等,当他们表征二维平面上的量的时候,要带一个量纲,但数自己还是数。
       
       你不能说数是一维的,因此不能用于表现其他空间的计算,这个道理是类似的。
       
       波也是一样,是一个无量纲的形式[第22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55 只看该作者(-1)  】       万有斥力概念,偶认为比牛顿的万有引力概念要天才得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要找出力的本源,按照物理学的思路,按照牛顿万有引力的暗示,物理学家得去寻找一个引力子。这个就麻烦了,因为引力必须由二个物体才能够构造出来。
       
       但相反,如果从“万有斥力”的概念出发,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物体和一个数学上的原点,就能直接构造出来,这个就是斥力子,是引力子的反相。一用绳子拴住一个球体,然后让球体做圆周运动,那么,这个物体就产生了一个围绕这个数学原点的斥力,而且是单极的,这就符合物理学对斥力子的定义要求。[第23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57 只看该作者(-1)  】       文章提交者:蠢人当道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淘股吧]
       
       根据波就是一个自相干的随机过程的性质来看,二个自身振荡频率相同的音叉,我们知道,它们会产生共振。
       
       目前的说法是在空气中产生共振,因为能量是通过空气介质传递过去的。但在真空中就不起振了。偶之前的帖子谈论过这个问题,但当时被弄糊涂了,狗狗一下后就简单认为真空中音叉不会发生共振现象。
       
       但是依据目前的牛顿力学原理,这二个音叉,在真空中存在引力关系,而且直接于距离相关。那么一个音叉起振,从引力传递的角度来看,先不去管引力的传导速度是多少,总之,这种由于一个音叉起振后引起的距离变化,当然会导致二个音叉之间的引力变化,牛顿的数学工具,多数工作由莱布尼兹发明的微积分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把这个音叉分解成为一个分布场,因此,这二个分布场之间的一一对应点之间将出现一个振荡的距离关系,而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理,二个对应点之间,将出现引力波动。这样,由于引力波动,将产生能量的传递,也就会导致真空中的二个不相连的音叉起振。[第24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57 只看该作者(-1)  】       既然通过牛顿力学,微积分,和参考麦克思维的场的构造方式,可以得出引力是一种波。
       
       那么引力发生,也就通过波理论和自相干联系起来了。
       
       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会相互吸引呢,结果是很令人惊讶的,因为他们都以同样的速度围绕太阳旋转,这表明了这些物体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围绕太阳的运动,变成相干的了,因此,在现象上,他们出现了引力。[第25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6:58 只看该作者(-1)  】       因此,引力是不同物体围绕同一个数学上的相干点发生的相同性质的自相干随机事件产生的。
       
       能量的传递目前看来主要有几种形式,辐射传递,热传递,动势能传递也就是引力波传递,机械波传递四种情况,是否有第五种,比如由量子纠缠态所暗示的高维空间对低维空间的传递,则还不很清楚。[第26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7:01 只看该作者(-1)  】       偶觉得如果把斥力看成引力的反相的话,那么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引力子,那么当这个引力子围绕一个我们的正常三维空间,或者纯数学上的原点旋转的时候,它都应该具备负质量。
       
       那么,能容忍负质量的存在吗?负质量又该是什么呢?[第27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原创: 大漠黄云 2009-09-18 17:17 只看该作者(-1)  】       太难了. 估计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停留在极其初级的阶段.[第28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17:41 只看该作者(-1)  】       思维的光华往往和荒谬相伴![第29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原创: 新房不好 2009-09-18 18:24 只看该作者(-1)  】       希望每个所谓的领导认真学习并心得报告   。[第30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原创: 百步穿杨 2009-09-18 18:48 只看该作者(-1)  】       不错啊,两极间必然要存在容忍度[第31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原创: 李梅 2009-09-18 19:35 只看该作者(-1)  】       看了前两大段,发现这篇文章很混乱,本章本身就有很多矛盾说法,还有逻辑推理错误[第32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原创: 李梅 2009-09-18 20:03 只看该作者(-1)  】       
       [淘股吧]
       试验结果,就能证明量子哲学正确?
       那要看,试验设计是否来自量子哲学
       自己证明自己,有什么了不起~~~
       
       
海森堡:“因为一切实验都遵从量子规律,因而遵从测不准关系,因果律的失效便是量子力学本身的一个确立的结果。”
       这句话很谬论。
       
       量子派测不准世界,就说因果率是失效的
       
       比如9+1=10个小球相互碰撞,再实验一次,9没变,1变了,结果就大不同。
       但你不了解1,只看见9没变,就说试验结果不同可证因果律失效,显然是不对的。
       
       其实,每站高一层次,往看下一层看,因果律确是失效的。但这并不能证明你的测不准哲学就正确。
       你啥也不信,啥也测不准/解释不了,你自己的实验也证明你说的对,并不能证明别人就是错的。
       只能证明别人的初级理论有缺陷,再进一步,改善一步,就对了,方向没有错。
       或者证明你应该改为对方的理论重新去看,就能看出它对了~~
              
       
       ---------------------------------------
       放弃因果性,也就使得实验检验成为一句空谈。因为当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发生矛盾时,并不能证明科学理论是错的。因为二者可以不服从因果关系。——这就是现代物理学家对待哲学的态度,即可以任意修改哲学。
       
       这段话,前面说对了,你否因果律,你的“实验可证”也就成空谈了,实验岂又不没用了?自己就把自己否了。
       最后一句说错了。不服从因果,就可以任意修改?这算什么逻辑~~~
       
       混沌新科学(我相信它是真正的科学)开宗明义就说过了:世界不服从(线性)因果律。
       并给出了科学的解释和证明。
       如果你是更高一层次更深一步的认识/真理,你当然可以修改前面的理论。岂能任意修改——即便它不对。

       
       (“你”字是泛指)[第33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原创: 木林 2009-09-18 20:05 只看该作者(-1)  】       人的自我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你”的自我意识会在“你”身上,不是在“他”身上,而居然有这么多的“自我”意识同时产生在地球上。
       [淘股吧]
       
       原帖由freelight在2009-09-18 16:45发表
       根据人的观察方式,现在可以大致弄清楚了,人脑中的三维世界,是一种由眼睛采用极坐标构造方式,由触摸等感觉采用平面构造的方式,在大脑中虚拟出来的一个幻象。[第34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原创: 钱包摩迪 2009-09-18 20:20 只看该作者(-1)  】       有深度,有力度,油推![第35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原创: 李梅 2009-09-18 20:34 只看该作者(-1)  】       “科学”经常是“哲学”的小兵
       [淘股吧]
       哲学是王,很气派滴
       科学,只是个打工仔..
       
       比如说,“物质无限可分”,哲学一句话,够“科学”忙活几千年的
       
       再过千年,“科学”用尽千种手段/路径,也还是不能够到达,
       也还是不能证明这句话是对是错
       
       真到哪天,科学还真给它证出来了,确实无限可分
       哲学只需说一句话:“呔,太逊了吧?我早就知道了~~”
       
       关于这个世界及其规律,“哲学”所知道的,岂止是这一句话
       哲学为什么会知道呢?对此,“科学”不能够理解,
       远超出它的智商范围了,它却还在对哲学说三道四..
       
       西方科学,这种来自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科学,其线性思维模式本身——
       已注定了它将永远矛盾/永不能证实对错/永远充斥着各种谬论
       (它是生自因果律的,所以才会发展到反因果律
       反因果律没错,就是它害的它,但反的理由,确实错的,因为还是用了因果律/试验为标准那一套思维/哲学
       按这套理论/哲学来看,别家都是不符的/都是错的/它自己也没有了基础,
       最后,是只能去流浪/去唯心/以至生出了不看月亮月亮就不存在这样的怪论,都是这种思维发展的必然)
       人类的认识,每提高/扩大一个层次,就会发现前面那个圈里,全是谬论
       
       世界规律,其实只有一套,为浅层的实验所不能够够着
       真理的彼岸,唯哲学可能抵达——瞬刻抵达,一步抵达
       这样的哲学,也只有一套——它不来自科学
       也不屑被现层次的科学说三道四
       现层次的科学,还远没有资格评说那套哲学。
[第36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原创: 投机七号 2009-09-18 20:46 只看该作者(-1)  】       据说人类只不过是虚拟的,高知慧生物在玩的一种游戏,人类是游戏中的角色。所以凡事不要太计较,玩玩而已。[第37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8 22:35 只看该作者(-1)  】       李梅 兄:
       这是不同文章的摘录,谢谢你的评点。
       如果不介意的话,能问一下你的专业吗?[第38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原创: 浮云游子意 2009-09-19 11:54 只看该作者(-1)  】       李梅 兄:
              这是不同文章的摘录,谢谢你的评点。
              如果不介意的话,能问一下你的专业吗? 
       -----------------------------------------------
       “李梅兄”似乎并不了解量子理论的论点。从行文来看像是学过一点brochure毛马哲。[第39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9 12:07 只看该作者(-1)  】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视频
       [淘股吧]
         朱清时
         //v.youku.com/v_show/id_XNzY3ODAzMzY=.html
         男,汉族,1946年2月出生,四川省彭州市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1963年09月,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学习,
         1968年12月,毕业分配到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工作,先后当过工人和计划员。
         1974年12月,调入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从此开始研究工作。
         1984年08月,调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后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7年至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00月,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创建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
         1996年08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1999年05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98年0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数年前,朱清时在西藏见到喇嘛示现神通后,开示接触佛学。各位对物理感兴趣的超过他再夸夸其谈。[第40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原创: ygqkarl 2009-09-19 12:10 只看该作者(-1)  】       比如说,“物质无限可分”,哲学一句话,够“科学”忙活几千年的
       [淘股吧]
              
              再过千年,“科学”用尽千种手段/路径,也还是不能够到达,
              也还是不能证明这句话是对是错
       
       
       所谓的“物质无限可分”,早就已经被【层次】理论所否定
       
       世界规律,其实只有一套,为浅层的实验所不能够够着
              真理的彼岸,唯哲学可能抵达——瞬刻抵达,一步抵达
              这样的哲学,也只有一套——它不来自科学
              也不屑被现层次的科学说三道四
              现层次的科学,还远没有资格评说那套哲学。
       
       千万不要说:这个所谓的“层次”,不遵守【层次】理论[第41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9 12:13 只看该作者(-1)  】       第三届全国物理学哲学暨结构实在论专题讨论会
       [淘股吧]
       
       会议纪要(网络稿)                        
       
        
       
       《第三届全国物理学哲学暨结构实在论专题讨论会》于2008年6月10日至16日在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湖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钢创新部、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到会祝贺。
       
       大会由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湖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参加会议的代表共36人,著名物理学史学家,科学哲学家美国波士顿大学曹天予教授、著名科学哲学家范岱年、金吾伦教授应邀参加了大会,并做了专题报告。专家们围绕物理学哲学暨量子力学基础问题;结构实在论;相互作用建构实在论与量子力学曲率解释;复杂系统与生成论等科学哲学的前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些原创性概念和不同研究视角,如“量子力学曲率解释”、“现象实体”及“现象实在论”等概念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浓厚兴趣。大会召开之前,专家们用一天的时间,对《相互作用实在论与量子力学曲率解释》的深入研究草案做了充分的讨论,与会专家讨论的综合研究方案,将作为此专题深入研究的重要参考。可以预期本次“物理学哲学暨结构实在论专题讨论会”和今后的继续研讨将产生更多有重要意义的理论成果,为国内物理学哲学研究提供新的具创意的新视角。
       
       著名物理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曹天予教授的专题报告:《标准模型的哲学反思》送来了世界科学哲学研究的前沿新信息。首先,他对标准模型的起源进行了历史的智力考察,纠正了标准模型的建立是在特胡夫特等人的帮助下,从温伯格-萨拉姆模型平稳演化过来的错误印象,同时阐释了标准模型的基本组成要素。其次,他认为标准模型是成功的,为粒子物理学中的理论发现和实验发现模式提供了一个框架。然而,但在为从前的领域提供说明方面没有超越它早期的成功。不仅如此,标准模型正面临着一组没有满意答案的困难问题,在最近的二十年间已进入长期的停滞期甚或危机之中。他对相当复杂的停滞的原因给予了分析说明。最后,展望了标准模型的未来发展,认为标准模型的未来发展有三种可能性。其一,如果爱因斯坦是正确的,自然的终极真理可以获得,那么标准模型可以演化成一个一致的基本理论。即在不触及它的基本假设和基本结构的前提下,标准模型所面临的挑战性困难迟早将被解决。其二,标准模型将以这一终极理论的一种极限情形、作为一个有效的理论出现,它本身不再可能是一个场论,而或许有点象弦论。其三,如果爱因斯坦的信念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标准模型将在无休止的有效理论塔中成为一个有效理论。或许这可能就是标准模型的未来地位。
       
       专家们围绕物理学哲学;结构实在论;量子力学曲率解释;生成论等科学哲学的前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范岱年(对物理学的哲学反思):物理学研究万物之理。过去以为,物理学只研究物,不研究心。只研究客观实在,不研究主观的感知,即“力求描述独立于知觉作用以外的世界”。但是相对论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依赖于主观的观察者所在的参照系。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微观客体的性状依赖于人所使用的仪器。按照自然主义的心物一元论,物理学也不能不研究外部的物理刺激如何形成人的感觉,人的认知和产生自我意识的物理机制。
       
       还原论方法使物理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深入到基本粒子层次,追求相互作用统一的理论取得相当的成绩。但是还原论也开始面临巨大的困难(基本粒子的不可分离性和非局域性)。我们这次会议把“复杂系统和生成论”列入讨论的议题,显然是突破了大百科物理学卷的框架。
       
       万小龙 、马兰(在解释力与附加性要求之间的张力——量子力学解释比较及哲学):阐述了从哥本哈根解释到退相干解释等六种解释,从量子力学的数学逻辑陈述与物理学陈述、经验陈述以及形而上学方面探讨了量子力学解释的意义,并从解释力强弱与附加性要求两个方面对六种量子力学解释作了比较。解释力强的解释能够在数学与逻辑上消除量子力学的困难,与直觉相符合;在解释中附加的要求越弱则解释更易接受,因为超越所有物理学家都承认的最低限度的量子力学形式以外的解释性要求都是基于这些形式的附加性假设和哲学信念罢了。我们认为需要从解释力强弱与附加性要求两个视角比较这些解释,寻求附加性要求与解释力之间的张力,作为所支持的量子力学解释的充分理由。
       
       李宏芳(退相干和量子力学的解释):量子力学围绕其概念基础的解释产生了哲学争议,为了解决这一争议,产生了不同于"哥本哈根解释"和"正统"解释的可供选择的解释方案,如相关态解释、模态解释、物理塌缩理论、一致历史解释、玻姆力学等。近二十年来退相干的思想引起了物理学界和物理学哲学界的关注,退相干单独不能解决测量问题,但是在解决测量问题上,退相干把环境相互作用包括进来不仅提出了新的观念问题,而且暗示了基本问题的解决方案。
       
       赵丹(退相干理论介绍及其涉及的哲学问题):首先要区分退相干现象与退相干理论。薛定谔猫悖论中引入了观察者,已经蕴含了开放性对量子性的影响。退相干理论把环境与系统的相互作用看作是导致宏观系统失去量子性的原因所在,而量子力学是普适的,这不同于哥本哈根学派同时需要经典和量子两套理论,从而不需要在经典与量子间找界线。一般的测量问题指得到确定的仪器指针读数,而退相干在此之外引入了优先基问题。退相干理论预设了量子理论的普适性,经典理论可以从量子理论中导出。退相干理论通过环境的动力学选择,从而得到经典的观察结果,是一种量子达尔文主义,此过程中不需要主
       
       陈刚(结构实在论的诸形式):在国际上有曹天予、沃拉尔、佛兰奇和雷迪曼等人提出的各种版本的结构实在论。作为科学实在论的最新发展形式,结构实在论占据了当代英美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中心舞台,也代表了当代哲学研究的最前沿和最新发展方向。从字面上来看,关系、结构和形式可以指的是同一个内容,但是实际上以上的每个版本的实在论都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甚至同样是结构实在论,不同的版本也具有不同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取向。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分析他们的基本工作,比较这些工作之间的区别,特别是他们的结构实在论与我们的形式实在论之间的区别。我们认为,在几个版本的结构实在论中,曹天予的版本是最合适的,也是最值得肯定的。我们将从形式实在论和层次思维的角度来评价他们之间的区别,并补充他们工作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这些讨论我们希望可以更清楚地定义并表达我们自己的形式实在论,通过讨论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来充实和发展形式实在论。同时我们也希望能从形式实在论和层次思维的角度,为结构实在论讨论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自己的解答。
       
       殷正坤 (“计算主义”思潮与信息实在论):近十几年来,当代计算主义的思潮已经从认知科学等少数学科向几乎整个科学领域扩展。尽管目前通向量子引力存在着不同途径,但有越来越多的物理学家倾向于认为,宇宙是一个计算或信息流动的过程。信息实在论认为宇宙由最基本的计算软件构成。终极的实在不是粒子或力,而是根据计算规则变化的数据比特。宇宙是一部巨型的计算装置,任何自然事件都是在自然规律作用下的计算过程。现实世界的多样性不过是算法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外部表现。著名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信息学代表人物之一赛林格认为“如果我们现在探究信息的基本元素,我们也就自动地探究世界的基本元素”。 塞林格的量子实在就是信息实在,量子纠缠的实质就是量子信息关联。由于纠缠的量子信息在空间上是可以分离的,所以他主张的信息实在论不是一种定域实在论,并以此对量子纠缠现象以及量子态的远距离输送给出了信息实在论的说明。
       
       赵国求(质点模型、曲率模型与物质波):1905~1916年间,爱因斯坦建立的光的能量与频率,动量与波长之间的关系:E = hν、p = h/λ,只是给出了粒子与波形式上的对应,谈不上揭示二者本质上的内在联系。现在根据相互作用实在论与量子力学曲率解释,则能做出实质性的解释。
       
       牛顿力学中,在运动物体(参照物)上建立坐标系时,把动体当成了质点,物体因几何大小和观察信号在运动中引起的同时性的变化忽略掉了。而狭义相对论不同,起初它并不把运动物体(参照物--火车)当成质点,而是认为物体(参照物--火车)有一定的几何大小,尔后则把运动物体上因对时信号的变化(同时性)引起的时空量度的变化,通过参照物到坐标系的抽象,变成了坐标系中时空框架的属性。物体变成了质点, 而建在动体之上的时空框架属性却发生了变化, 动量p、能量E属于质点。这是爱因斯坦上述方程式等号左边的物理意义。而等式右边则是上述思维方式的逆向复归。如果狭义相对论是将运动物体自身的时空特征转化为建在其上的坐标系的时空属性,那么,德布罗意推导物质波的过程,则是将坐标系的时空属性还原为运动物体自身时空特征的逆过程。物质波是微观粒子形不能忽略,对粒子自身时空形态的描述。这就是所谓内部空间的实质。粒子是同一的,认识的层次不同,表现的现象不同,采取的描述方法也不同。这就是等式的物理意义。
       
       吴新忠(量子力学曲率解释与物理学的统一):量子力学曲率解释在物理学思想层面谋求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统一迈出了一大步。报告结合学者们的一些新的研究,进一步讨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深层次统一问题,涉及从相对论变换推导量子假说,康普顿物质波与德布罗意物质波的关系,超光速现象在量子层面是否存在以及如何理解等问题。
       
       吴石山(现象实体--可道之道):在相互作用建构实在论中,物质和相互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有物质也就有相互作用。在自然力的作用下,物质总会凝聚成自在实体,这是一个不需要人参与的自然过程。人参与的过程即是自在实体转化为现象实体的过程。“自在实体”与老子的“道”或“无”属同类概念,但比“道”、“无”概念精细.道可道,非常道。现象实体是可道之道。
       
       喻佑斌(物理实在观的嬗变):古希腊罗马时期,复杂多变的现象就被赋予了“实在”,德谟克利特和留基伯德原子论以“原子”和“虚空”共同组成的“实在”作这样的解释;之前,阿那克西曼德“原始实体能不能是一种抑制的实体或者它必须是某种本质上不同的东西?”原子论代表这一时期以实体的“实在”解释现象的取向;由毕达哥拉斯的数和赫拉克利特的永恒燃烧的活火代表“关系”实在的取向;在亚里士多德的质料与形式之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这样的两种取向的影子。培根、伽利略、霍布斯等人则力图用可度量的物理几何性质来说明可感知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第一性的质,它是客观的,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唯能论在基本原则上与原子论没有实质性差异,不过实体被替换成了“能”。直到产生“基本粒子”概念,但基本粒子并不“基本”,较新近的尝试则是企图发现一个物质的基本运动定律,使所有基本粒子及其性质都能从中推导出来。基本粒子,只能还原为某种可以称作能量或质料的普遍实体。测不准关系实际上让所谓“第一性的质”也不再是独立自在的。新的实在观也许需要在主-客统一的全新框架下建构。思辨的形而上学都在断言任何实际现象都必须有一个外部的、彼岸的“实体”,作为其最终根据。而马克思的实在观则从根本上摒弃了这些彼岸的绝对者,认为,起最终根据作用的东西不在彼岸,而在此岸,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以及作为实践对象的物质这个物质一实践的统一体之中。?
       
       吴国林(现象学的现象与量子现象的相遇):本文所涉及到的现象学是广义现象学,包括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学者的现象学,也包括伊德(Don Ihde)所倡导的后现象学。量子现象所指的还是通常意义上的量子现象,包括量子现象本身(itself)和经典现象。胡塞尔、海德格尔关于“现象”的概念与量子力学的量子现象概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对量子现象的认识经历了把量子现象当成个体性,即存在者的存在或显现出来的东西,将测量仪器纳入量子现象等。这与现象学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把活动中的显现者与显现活动都包括于现象中。在海德格尔看来,现象还应当包括存在者的存在的演化。尽管在量子力学的早期甚至现在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量子力学的测量中有“主观介入”,甚至认为现在的测量会影响到宇宙创生之初(惠勒语),显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有关退相干(decoherence)的研究表明:正是环境而不是人的意识的最后介入才使波包发生扁缩。总之,现象学的现象与量子力学的量子现象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是,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表现在显现的活动、显现者本身及其演化都属于现象概念。从方法论来看,它们也具有很大的相同性:现象都用“可能性”概念来描述;对现象的全面理解则从基本上相同的自由变更原理和互补原理来展开。量子力学的“现象”则是科学现象,它纳入量子理论与相关实验之中,量子现象不是主体意向作用下的现象。如果我们除去“现象”纳入意向性之中这一概念,并加以改造,在我看来,现象学的现象概念对于我们认识量子现象具有积极意义
       
       金吾伦(关系或相互作用的生成性探源):万物间的关系或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还不是本源的,关系或相互作用是生成的。根据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说,通常所说的“关系或相互作用”都是在“三生万物”之后,例如我们通常认为最基本的阴阳关系,它也在三生万物之后(“三生万物,负阴而抱阳”)。由此可见,关系(或相互作用)是生成的。在它们之前,最基本的是道,然后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再生万物,即关系、相互作用等。这里所谓“生成性探源”,就是从万物倒逆到三、二、一,也即是探究万物的本源或来源。
       
       学习型组织创始人彼得·圣吉等人提出的隐性(生成的)次序概念,就是玻姆的“隐缠序”。而“隐缠序”就是生成序。实际上,由于看不到它的存在,因此只能推断有这么一个层次。玻姆认为,“当人们用隐缠序来研究时,他就会从宇宙的未被分割的整体着手。” “未被分割的整体”是一种在“流运动中的未被分割的整体”,“为了强调未分割的整体性,我们会说,‘携带’ 隐缠序的东西是全运动,全运动是未破缺和未分割的总体。”严格说来,在未分割的整体中,任何关系或相互作用还并不存在。只有当整体生成出或发展出部分之后,才能谈论其间的关系或相互作用。“分离而独立存在的粒子的思想,充其量是一种只在一定有限领域内近似有效的抽象。最终地,整个宇宙必须被理解一个单一的未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分析为分离与独立存在的部分不具有基本的地位。”在这个时候,我们如何来谈论其中的关系或相互作用呢?我们现在正在谈论的关系或相互作用是我们根据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外推到未分割的整体那里得出来的,显然是不恰当的。
       
       桂起权(再论量子场的实在论和生成辩证法----从生成论与构成论对比的眼光看):(1)生成论和构成论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观,量子场论的“产生”、“湮灭”概念的逻辑基础在于生成论。(2)在量子场论多种解释中“场的实在论”和“结构实在论”最有合理性,它们可以有形象模型。(3)从虚粒子的“跃迁”(将要摆脱构成论、粒子论的过渡性假说)到场量子的“产生与湮灭”(彻底的生成论和场的本体论)的进步,是科学概念的革命。(4)真空不空:粒子本体论失效,并成为确立场的本体论的转机。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对由量子场论所蕴含的场的本体论、结构实在论和生成辩证法思想,以及概念革命的主要历程做一种补充分析。
       
       黎德扬(系统科学的启示):当代系统科学的前提是世界是活的有机整体,整体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自然界是由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信息变换构成的有机整体。将其推广到生命和社会现象,每一个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都离不开与其它物种的联系和对环境的依赖。它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看成平等的主体际关系,人对自然环境负责就是对一个"他者"负责,人类呵护自然的内在价值就是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从而将人文法则逐步推广到非人类的自然—从动物到植物,到所有生命的存在,再到大地生态环境。它的宇宙观是辩证整体论,是综合的、活的组织的,而非机械的、非还原论的,是网络主义的,而非线性、非分析主义的。
       
       当代物理学研究进入到复杂化问题的处理,实质上是对巨大和微型复杂系统的探索,系统方法已被引进并产生了重要作用,或许对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课题有所启示。确立当代系统整体观和确立生态文明观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当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视野拓宽到“天人合一”、自然与人类活动的一致和协同,才能提出、接受和实践生态文明。
       
       李曙华(把握“整体”与 “一动之几”):随着系统科学到“生成科学”的发展,整体性简化与动态把握的方法日显重要,静态的分析还原并非唯一的科学简化方法。笔者试提出“整体论”与“探元论”作为生成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其要为:1、过程性与时间性:生成整体论肯定过程是根本的,而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生灭的过程中,并作为时间、空间、物质不可分的整体从过程中“涌现”或“诞生”。2、信息性:生成过程是在信息主导下,质料与能量不断被选择、组织、更新的过程。3、整体性与贯通性:系统生成过程是一从整体到整体,而不是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
       
       由此,“整体论”与“探元论”的方法论要求对所有层次“一体同观”,其关注的不是还原到同一层次上的基本规律,而是探索贯穿所有层次以及层次间跃迁、转化或变换的共同规律,以及“生成元”如何诞生以及如何生长为新整体的规律,它们与大小尺度无关,与物质成分无关,因而具有更大的普适性。而探索或获取生成元,亦非采用分解整体,从而破坏或严重干扰系统的方法,而是等待生成过程中所需生成元的生成(如各种植物种子),或从整体中提取微观单元(如从生物体中提取DNA)的方法。 
       
       其关键,一在把握整体与整体规律:即舍去枝节,抓大放小,就整体性突出特征和有关信息的模式识别建立模型。二在把握动态生成过程本身,特别是蝴蝶效应,其关键在信息之“一动之几”,而不在“一物之微”。
       
       张端明、唐超群、王贵友等教授针对自已关心的研究领域向大会作了报告。
       
       闭幕式上,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主任喻佑斌致闭幕辞。大会建议明年上半年招开世界结构实在论专题讨论会,曲率解释等量子力学解释作为大会议题列入其中;大会将成立专家委员会,拟请结构实在论的四位创始人参加会议作专题报告;拟议由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武汉钢铁公司(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共同举办。
       
       大会讨论中,曹天予等提出动议:建议以武钢为基础成立<<现代物理学前沿哲学研究所>>,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 相互作用实在论与量子力学曲率解释;2. 引力场的概念和历史演变的哲学问题;3. 量子色动力学的概念和历史演变的哲学问题;4. 结构实在论。大会认为,研究所除企业资助外,还可以向国家及国际相应基金组织申请相应课题资助,吸引世界名人参与研究,争取像美国贝尔实验室、印度塔塔集团基础研究所一样,获得世界一流成果。研究所拟请2-4位国内外著名专家作顾问,以寻求国内外学术界的指导与支持。
       
       本次会议的筹划组织中,赵国求教授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武钢及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有关领导和部门一直以来大力支持,为国内物理学哲学研究专家和学者们共同探讨物理学前沿哲学问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大会对赵国求教授、武钢及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各位领导和相关部门表示衷心感谢!也对曹天予、范岱年教授百忙之中拨冗赴会表示诚挚的感谢![第42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9 12:29 只看该作者(-1)  】       中国有无哲学之辩  
       [淘股吧]
        
                      2008-02-08
       
       众所周知,早在二百多年前黑格尔就曾经说过中国没有哲学[1 ] 。从此,他的话便成了一个诅咒,中国哲学似乎是带着“原罪”诞生的,她的地位似乎没有坚实的保障,故而一有风吹草动,便会挑动中国学者敏感的神经。2001 年9 月,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访华,他在上海对王元化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2 ] 。这番话在中国学术界激起了波涛,众多中国学者纷纷撰文回应,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这场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探讨至今仍很热烈,目前尚未结束的迹象。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一、缘起错误
       
       中国本无“哲学”一词,自古也无“哲学”这样一个学科。中国人所使用的“哲学”一词是晚清时期的学者黄遵宪从日本引入中国的,而日本人对该词的使用又始于一位研究西方哲学的学者西周用“哲学”这两个汉字对应西文的“philosophy”。中国诸子百家学说只是对哲学所关注的问题给出了答案,而近代因此未经深思就给诸子百家学说贴上了“中国哲学”的标签。近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基本上是贴标签式的工作,这些工作严重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诸子学说是“天文、地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的确包含了对哲学问题的深刻回答,但其研究范畴大于哲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对诸子学说直接贴“哲学”标签是有问题的,一方面是对诸子学说的降格处理和对其价值的低估,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的哲学思想失去了自我。如同一个科学家对哲学问题做了阐释,就要给科学家冠以哲学家的名号,虽然不是不可以,但须慎重处理。同样的,对中国哲学的研究须慎重。可以说,谈论“中国哲学”,完全是中西文化仓促相遇所产生的一个仓促的后果。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虽然只写了上卷,但却成为中国哲学(史) 学科的经典范式。胡适所确立的这个经典范式本身或许即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从思想史上看,这个问题身后的背景是近代以降中西古今之辨的一个结果。从东西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在当时不如说是相遇) 来看,是西方强势文化扩张的全球化以及东方弱势文化主动接受西方文化的全球化的一个后果。从当时学术界的心态来说,这是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文化救国、学术救国等民族自强的一种反映:对于别人有的,要么我们原本就有,要么我们现在也应该有,要么我们将来也一定要有。别人有哲学,我们也要有哲学。别人有哲学史,我们也一定要有哲学史。正是在这样一种学术背景下,中国哲学(史) 这门学科“贴上标签”就应运而生了,并从此就开始了以西方哲学来剪裁中国的诸子百家学说。这正如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作序的蔡元培先生所说的,“我们要编成系统, 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 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3 ] 。
       
       
       以西方哲学来剪裁中国的诸子百家学说上,紧随其后的是著名学者冯友兰。冯友兰先生在依傍西方哲学的路上又向前走了一步,提出:“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4 ] (P1) 冯友兰的哲学史实践也是依照这个主张来操作的,例如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来解释朱熹的“理气关系”,用柏拉图的“理念说”来解释朱熹的“理一分殊”等。
       
       
       在港、台学界中,牟宗三先生在融会以儒学、佛学为主的中学和以康德哲学为主的西学时,也创造了一套相当有影响的儒学话语系统和中国哲学范式,其影响之大,以至于今日在港、台的一些治中国哲学的学者心目中,只有一种“西方哲学”,那就是康德的哲学,只有一种“中国哲学”,那就是经由牟宗三诠释的“陆王心学”。
       
       
       当这代学人饱读了西学,再把西学拿来格中学之义时,形成了所谓中国哲学(史) 学科的一个新典范:以不断变化着的西方哲学来演绎中国哲学史料,于是,学者们开始谈论作为存在主义者的庄子,竟然讨论朱熹的“理”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通过哲学家们对传统哲学的整理和诠释,传统不是愈来愈清晰、明白了,而是愈来愈令人不可理解了;哲学作为文化系统的一个功能部门,它使人们不是愈来愈亲近传统,而是愈来愈疏远它。”[5 ]在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中,我们面对和处理的无疑是中国的史料,然而对这些史料用西方的种种观念来诠释时,我们所获得的所谓中国哲学史,究竟是西方哲学在中国哲学学科中的运用史,还是中国哲学自身的历史? 我们是靠近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还是远离了她? 笔者感觉,这种努力在探索方面是有其价值的,但是这种探索不但埋没和低估了诸子学说的价值,而且使中国哲学的存在丧失了自我,很容易给西方学者造成中国无哲学的印象,所谓中国哲学有点四不象。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这些前辈学者都有良好的中西学术背景,他们从跨文化的视野出发来探讨所谓“中国哲学”问题,在今天看来,他们所苦心经营的“中国哲学”,可以说只是文化际的比较哲学而已[6 ]。
       
       
       二、中国有无哲学之辩
       
       否认中国哲学存在的观点,基本上但不完全是来自西方的。这一观点从历史的和理论的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论点[7]。
       
       
       首先,对于中国哲学的否定源于学科分化中对学科界限要求。哲学源于希腊,是经历了知识体系学科分化的结果。而中国哲学似乎没有经历这样的分化。认为,目前所存在的“在中国的哲学”并不能够通过追溯的方式来证明中国传统思想就是哲学。
       
       
       其次,认为如果“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存在应该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而诸子的思想都很少能满足这样的要求。比如老子和孔子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使用一些简短的格言、警句或者对话,其自身并不特别关注表达的系统性、逻辑性或者哲学上其他各种标准。
       
       
       再次, 认为“中国哲学”的诞生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遭受了各种外来的屈辱,同时,国内形势也是引起关注的原因。因此,中国希望通过像日本那样从西方寻找灵感和启示的方式来重塑自我。由于看到了西方哲学所伴生的力量和尊重,中国的一些学者决定要用西方的哲学训练自己,同时将他们自己所继承的思想传统贴上哲学的标签。这一论点在中国的成功,当然会令西方人以同样效力将其倒转过去,诸子百家转换为“中国哲学”显然更多地是政治的问题,而并非仔细考虑思想内容的结果。
       
       
       笔者以为上述论点都是有事实根据的,但不能以此构成否定“中国哲学”的充分论据。1、所谓哲学应当是对一些问题答案的集成和理论化。哲学不是从来就有的,但如果对哲学所关注问题,在哲学出现之前有人做出了专门的系统性的答案(无论是显式的表达,还是隐式表达),这些答案应该归入哲学。2、人类的知识体系从来就有2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分化,走向学科林立,另一个是综合,走向普遍的联系,西方哲学是学科分化的产物,也是学科分化指导思想,西方哲学对学科的综合日显不足,而中国人的思想整体性很强,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科学界。3、中国人对哲学问题思考只是其思考人生、自然和社会更广泛问题的副产品,与西方哲学比较,表面上没有形成纯粹的哲学思想体系,但的确隐含了一套系统的深刻的哲学思想,这种隐含的哲学思想让西方人、乃至现代的中国人很难把握,可以说中国有哲学之实,而无哲学之形。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比较,是一种隐哲学,是一种不同范式的哲学。4、哲学是文化的精髓,文化是思想的集成,伟大的文化必定有其一贯的核心思想(哪怕是隐含的),这个核心思想就是哲学。对中国哲学否定是对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否定,是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的表现。
       
       
       三、中国哲学价值发现
       
       前面论及,中国哲学以一种不恰当的方式被命名,造成了一定的困惑,但是不能构成否定中国有哲学思想的充分论据。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比较,只不过采用了不同的存在方式,是一种隐哲学。这种隐哲学对中国自身和世界的发展,乃至科学的发展均做出了贡献。
       
       
       现代科学正在悄悄地进行着一场变革乃至革命,使科学从还原论主导走向整体论,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从以中国哲学为代表的东方思想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启示。一些现代科学家发现,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中关于整体和谐的思想、有机论的思想、演化发展的思想、相反相成的思想与现代科学的新精神、新思想、新方法十分吻合。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1937年访问中国时,对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十分感兴趣,认为这与他的“互补原理”非常一致。后来他还用太极图设计了族徽。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认为中国古代的直觉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同他提出的介子理论有密切的关系。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把现代物理学与中国传统思想作了对比,认为两者在许多地方极其一致[8]。1925年怀特海(A.N.Whitehead)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中开始有力抨击近代科学的机械论。50年代李约瑟指出,“机械论的世界观在中国思想家中简直没有得到发展,中国思想家普遍持有一种有机论的观点”。在中国人看来,世界是“一幅广大无垠、有机联系的图景,它们服从自身的内在的支配”。80年代普里高津指出:中国文化“具有一种远非消极的整体和谐。这种整体和谐是由各种对抗过程间的复杂平衡造成的”。哈肯(H. Haken)则提出“协同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在整体性观念上有深刻的联系”,他创立协同学是受到中医等东方思维的启发。在国内,竺可帧、李四光、钱学森等不少科学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科技价值有所论述。李约瑟在1975年强调“我再一次说,要按照东方见解行事”[9]。
       
       
       卡普拉在1975年出版了《物理学之道一一现代物理和东方神秘主义之间的相似性的探讨》。他在1991年第三版中归纳了科学中6个新观点,并强调它们在东方传统思想中都有类似的观点:1、整体和部分关系,从把了解部分性质为主转为把整体放在主要地位;2、从考虑基本结构为主到重视过程。所观测到每一结构都是其潜在过程的表现;3、从客观科学到认识科学,在研究自然时不能不谈到自己(测不准原理);4、承认基本定律、基本原理等作为知识基础的经典观念亦在变化。把我们的描述、概念、模型、理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不存在基本原理等;5、从发现“真理”走向近似描述;6、从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主宰态度转向两者的合作和非暴力。[10
       
       
         普利高津在《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一书中文版序中指出:西方科学和西方哲学一贯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性,这与注重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相悖。本书所阐述的结果把现代科学拉近中国哲学。自组织的宇宙也是“自发”的世界,它表达一种与西方科学的经典还原论不同的整体自然观。我们愈益接近两种文化传统的交汇点。我们必须保留已证明相当成功的西方科学的分析观点,同时必须重新表述把自然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囊括在内的自然法则。普利高津甚至提出:“在本世纪末,我们并非面对科学的终结,而是目睹新科学的萌生。我衷心希望,中国青年一代科学家能为创建这一新科学做出贡献。”[11]
       
       
         参加58次香山科学会议“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学前沿发展”会议的学者指出:20世纪后半叶,情况有较大的变化:社会发展对科技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科技本身逻辑发展也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大量新自然现象发现对已有的科学理论捉出挑战。于是国内外一些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史家提出,中国古老深厚的传统文化对当代科技前沿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有关的成功事例目前已越来越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召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前沿发展”香山科学会议。参加了这次会议,我们更深刻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科技发展中,可在观念、理论、方法和自然史料方面起着促进作用。[12]
       
       
         从上,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正在呼唤着中国哲学的整体论思想和实用化方法,中国哲学的价值不是趋向消亡,而是日益加强。
       
       
       四、中国哲学的未来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源泉。以中国哲学为核心的传统思想,无论存在形式如何,为中国自身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以西方哲学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在近代300年左右的历史中,为世界的物质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目前出现了瓶颈问题,无论是西方文明自身的发展,还是在处理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关系上,都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出现了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与此同时,科学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进步都呼唤一种新的科学、新的文明,而它们的核心思想与东方文明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东方文明将面临一个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哲学的继续发展,曾经是许多中国哲学大师对于未来的期望。例如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序中、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的结论中都做过充满期待的展望。张岱年说:“西洋哲学及其方法已输入了中国,人们虽一时不免为西洋哲学所震炫,但需要新哲学的呼声已可以听到,我们可以期待着一个可以媲美先秦的哲学灿烂的情形之到来。”[13 ]这些话虽写于20 世纪的上半叶,但对于今天的中国哲学来说,仍具有着昭示作用。
       
       
       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应该避免两点,一是不能继续以西方哲学的范式来研究中国哲学的老路,这样只能支解中国优秀文化的思想,不但丧失自我,而且只能走向消亡;二是也不能以“原教旨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为迎合世界一体化的趋势,通过整理、发掘和创新使中国哲学走向显化,得到世界的认同。
       
       
       对中国哲学的整理、发掘和创新落后于现代科学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界对中国哲学存在价值的认识要比哲学界深刻。纯粹为中国哲学的存在而研究中国哲学,是没有意义的。中国哲学的发展只有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中国哲学才有可能走向生生之路。中国哲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哲学家及哲学工作者的事情,而关乎人类文明进步和民族复兴的大事,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创新地发现中国哲学的指导价值和重构中国哲学的体系,为中国哲学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中国传统哲学才必将获得她的当代形态。可以乐观地预言,一个中国哲学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哲学也将是世界的哲学。
       
       
       参考文献
       
       [1 ] (德) 黑格尔. 哲学史演讲录(第一卷) [M] . 北京:三联书店. 1956. 120.
       
       [2 ]王元化. 是哲学还是思想———王元化谈与德里达对话[N] . 中国图书商报,2001-12-13.
       
       [ 3 ]蔡元培. 中国哲学史大纲序[A] . 胡适. 中国哲学史大纲[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 1.
       
       [ 4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上册) [M] . 北京:中华书局,1961. 1.
       
       [ 5 ]彭永捷. 理一分殊新释[J ]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 , (1) .
       
       [ 6 ]景海峰. 学科创制过程中的冯友兰———兼论“中国哲学史”的建构及其所面临的困境[J ] . 开放时代,2001 , (7) .
       
       [7]戴卡琳著,杨民、季薇译:究竟有无“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2006 年第2 期,P5-16
       
       [8]袁运开、周瀚光、主编,《中国科学思想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7月,页7-8
       
       [9]宋正海、孙关龙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页2
       
       [10]宋正海、孙关龙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页38
       
       [11]普里高津 著,湛敏译,《确定性的终结》,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中文版序
       
       [12]宋正海、孙关龙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页1)
       
       [13 ]  张岱年. 中国哲学大纲[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第43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las125 2009-09-19 13:51 只看该作者(-1)  】       中国的哲学就是阴阳五行,界于唯物唯心论之间的.我认定是最优美的哲学[第44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9 16:54 只看该作者(-1)  】       【 · 转贴 flas125 只看该作者(-1) 2009-09-19 13:51】        中国的哲学就是阴阳五行,界于唯物唯心论之间的.我认定是最优美的哲学 
       ===========================
       中国是一元论
       西方是二元论[第45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原创: olin118 2009-09-19 17:24 只看该作者(-1)  】       原帖由freelight在2009-09-19 12:07发表
       [淘股吧]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视频
              
                朱清时
                [url]//v.youku.com/v_show/id_XNzY3ODAzMzY=.html[/url]
                男,汉族,1946年2月出生,四川省彭州市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1963年09月,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
       
       唯心与唯物,殊途同归[第46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原创: ygqkarl 2009-09-19 17:28 只看该作者(-1)  】       典型的“无知”
       [淘股吧]
       
       阴阳五行的“五”,可能是一元论吗 ???
       
       原帖由freelight在2009-09-19 16:54发表
       【 · 转贴 flas125 只看该作者(-1) 2009-09-19 13:51】        中国的哲学就是阴阳五行,界于唯物唯心论之间的.我认定是最优美的哲学 
              ===========================
              中国是一元论
              西方是二元论[第47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原创: aogu 2009-09-19 18:00 只看该作者(-1)  】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第48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原创: 000999 2009-09-19 18:20 只看该作者(-1)  】       高人啊。淘股吧真是卧虎藏龙啊,都上升到哲学高度了。[第49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19 18:26 只看该作者(-1)  】       【 · 原创: ygqkarl 只看该作者(-1) 2009-09-19 17:28】 
       [淘股吧]
       ===============================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天人合一”。
       大宇宙:天(自然)
       中宇宙:人(社会)
       小宇宙:人(身体)
       是“同构”的。
       
       你对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概念进行数学形式化尝试的勇气,我是十分钦佩的。但是您的方法我是持保留态度的,因为我的一位同事(高人)在90年代初做过尝试。帖子里我就不多讨论了。
       
       唯物论、唯心论。有人说中国是“唯实论”,就看如何定义。
       
       另外,我对“阴阳五行”有一定体验和学习,有机会可以切磋一下。[第50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原创: ygqkarl 2009-09-19 18:56 只看该作者(-1)  】       附图:语言坐标与逻辑结构的配合
       [淘股吧]
       
       “语言坐标与逻辑结构的配合”附图中的“语用真实”,是对所有的各种理论体系都有“约束”的,当然也包括我(俞根强、ygqkarl)自己的理论体系。其意思是说:理论体系必须与事实有对应,必须能够“真实”地反映事实,等等。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相当于上面附图中的“语用真实 pragmatic_reality”,即人脑里的世界(“道”、“易”等)与人脑外的世界建立“一与一对应”,例如“道法自然”、”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
       
       再如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那么人们就新创一个术语来建立“一与一对应”,……
       
       但是,“阴阳五行”并不是指“天人合一”的“语用真实 pragmatic_reality”,而是“语形syntactics”等的【分类】方法,例如易的“乾坤”、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但是您的方法我是持保留态度的,因为我的一位同事(高人)在90年代初做过尝试。
       你的同事(高人)如何【解释】是无关的,我(俞根强、ygqkarl)这种“新道学”的【解释】是严格区分“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的[第51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原创: ygqkarl 2009-09-19 19:56 只看该作者(-1)  】       你对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概念进行数学形式化尝试的勇气,……
       [淘股吧]
       
       可以这样说吧,“形式化 formalized”的框架已经完成。但是,按其【预言】,是应该改变“康托尔连续统假设”的研究方向的
       
       http://www.mathchina.com/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330&show=0
       * 贴子主题: [求助]【数学基础问题征解】康托尔连续统假设
       【数学基础问题征解】请证实:康托尔连续统假设是 R(·,·)=" ﹁∈ " 类型内的一条定理。
       
       由于我本人并不是“数学”专业的人士,我也在等待【证实】或【证伪】的结果。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证实】或【证伪】的结果。Good luck[第52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原创: 一个点 2009-09-19 20:57 只看该作者(-1)  】       中国是一元论, 西方是二元论。
       无有无,有无有。起点不同,差别竟然有3000年。
       
       ......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洪范传》[第53楼]  咖啡卡加油券0/0【 · 转贴 freelight 2009-09-24 20:27 只看该作者(-1)  】       D. Kleppner & R. Jackiw:量子物理百年回顾
       [淘股吧]
       
       量子物理百年回顾(一)
       
       全面列举一下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进展应当包含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大爆炸、遗传密码的破译、生物进化理论和其他一些读者喜欢的课题。在这些进展当中,量子力学深层次的根本属性使得它处在一个最为独特的位置。它迫使物理学家们改造他们关于实在的观念;迫使他们重新审视事物最深层次的本性;迫使他们修正位置和速度的概念以及原因和结果的定义。
       
       尽管量子力学是为描述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的抽象原子世界而创立的,但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无比巨大。没有量子力学作为工具,就不可能有化学、生物、医学以及其他每一个关键学科的引人入胜的进展。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全球经济可言,因为作为量子力学的产物的电子学革命将我们带入了计算机时代。同时,光子学的革命也将我们带入信息时代。量子物理的杰作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科学革命为这个世界带来了的福音,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量子力学既不象广义相对论那样来自于对引力与几何关系的光辉洞察力,也不象DNA的破译那样揭开了生物学一个新的世界的神秘面纱,它的起源不是一步到位的,是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荟萃在一起共同创造了它。量子的概念如此的令人困惑以至于在引入它以后的20年中几乎没有什么根本性的进展,后来一小撮物理学家花了三年时间创立了量子力学。这些科学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所困扰,甚至有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失望。
       
       或许用下面的一段观察资料能最好地描述这个至关重要但又难以捉摸的理论的独特地位:量子理论是科学史上能最精确地被实验检验的理论,是科学史上最成功的理论。量子力学深深地困扰了它的创立者,然而,直到它本质上被表述成通用形式75年后的今天,一些科学界的精英们尽管承认它强大的威力,却仍然对它的基础和基本阐释不满意。
       
       今年是Max Planck提出量子概念100周年。在他关于热辐射的经典论文中,Planck假定振动系统的总能量不能连续改变,而是以不连续的能量子形式从一个值跳到另一个值。能量子的概念太激进了,Planck后来将它搁置下来。随后,Einstein在1905年(这一年对他来说是非凡的一年)认识到光量子化的潜在意义。不过量子的观念太离奇了,后来几乎没有根本性的进展。现代量子理论的创立则是斩新的一代物理学家花了20多年时间的结晶。
       
       您只要看一下量子理论诞生以前的物理学就能体会到量子物理的革命性影响。1890年到1900年间的物理期刊论文基本上是关于原子光谱和物质其他一些基本的可以测量的属性的文章,如粘性、弹性、电导率、热导率、膨胀系数、折射系数以及热弹性系数等。由于维多利亚型的工作机制和精巧的实验方法的发展的刺激,知识以巨大的速度累积。
       
       然而,在同时代人看来最显著的事情是对于物质属性的简明描述基本上是经验性的。成千上万页的光谱数据罗列了大量元素波长的精确值,但是谁都不知光谱线为何会出现,更不知道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对热导率和电导率的模型解释仅符合大约半数的事实。虽有不计其数的经验定律,但都很难令人满意。比如说,Dulong-Petit定律建立了比热和物质的原子重量的简单关系,但是它有时好使,有时不好使。在多数情况下同体积气体的质量比满足简单的整数关系。元素周期表尽管为化学的繁荣提供了关键的组织规则,但也无任何理论基础。
       
       在众多的伟大的革命性进展中,量子力学提供了一种定量的物质理论。现在,我们原则上可以理解原子结构的每一个细节;周期表也能简单自然地加以解释;巨额的光谱排列也纳入了一个优雅的理论框架。量子力学为定量的理解分子,流体和固体,导体和半导体提供了便利。它能解释诸如超流体和超导体等怪异现象,能解释诸如中子星和Bose-Einstein凝聚(在这种现象里气体中所有原子的行为象一个单一的超大原子)等奇异的物质聚集形式。量子力学为所有的科学分支和每一项高技术提供了关键的工具。
       
       量子物理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原子层次的物质理论:量子力学;正是它我们才能理解和操纵物质世界。另一个是量子场论,它在科学中起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作用,稍后我们再回到它上面来。
       
       旧量子论
       
       量子革命的导火线不是对物质的研究,而是辐射问题。具体的挑战是理解黑体(即某种热的物体)辐射的光谱。烤过火的人都很熟悉这样一种现象:热的物体发光,越热发出的光越明亮。光谱的范围很广,当温度升高时,光谱的峰值从红线向黄线移动,然后又向蓝线移动(这些不是我们能直接看见的)。
       
       结合热力学和电磁学的概念似乎可以对光谱的形状作出解释,不过所有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然而,Planck假定振动电子辐射的光的能量是量子化的,从而得到一个表达式,与实验符合得相当完美。但是他也充分认识到,理论本身是很荒唐的,就像他后来所说的那样:“量子化只不过是一个走投无路的做法”。
       
       Planck将他的量子假设应用到辐射体表面振子的能量上,如果没有新秀Albert Einstein,量子物理恐怕要至此结束。 1905年,他毫不犹豫的断定:如果振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那么产生光的电磁场的能量也应该是量子化的。尽管Maxwell理论以及一个多世纪的权威性实验都表明光具有波动性,Einstein的理论还是蕴含了光的粒子性行为。随后十多年的光电效应实验显示仅当光的能量到达一些离散的量值时才能被吸收,这些能量就像是被一个个粒子携带着一样。光的波粒二象性取决于你观察问题的着眼点,这是始终贯穿于量子物理且令人头痛的实例之一,它成为接下来20年中理论上的难题。
       
       辐射难题促成了通往量子理论的第一步,物质悖论则促成了第二步。众所周知,原子包含正负两种电荷的粒子,异号电荷相互吸引。根据电磁理论,正负电荷彼此将螺旋式的靠近,辐射出光谱范围宽广的光,直到原子坍塌为止。
       
       接着,又是一个新秀Niels Bohr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1913年,Bohr提出了一个激进的假设: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处于包含基态在内的定态上,电子在两个定态之间跃迁而改变它的能量,同时辐射出一定波长的光,光的波长取决于定态之间的能量差。结合已知的定律和这一离奇的假设,Bohr扫清了原子稳定性的问题。Bohr的理论充满了矛盾,但是为氢原子光谱提供了定量的描述。他认识到他的模型的成功之处和缺陷。凭借惊人的预见力,他聚集了一批物理学家创立了新的物理学。一代年轻的物理学家花了12年时间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
       
       开始时,发展Bohr量子论(习惯上称为旧量子论)的尝试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接着一系列的进展完全改变了思想的进程。(待续)
       
       量子物理百年回顾(二)
       
       量子力学史
       
       1923年Louis de Broglie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光的粒子行为与粒子的波动行为应该是对应存在的。他将粒子的波长和动量联系起来:动量越大,波长越短。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想法,但没有人知道粒子的波动性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它与原子结构有何联系。然而de Broglie的假设是一个重要的前凑,很多事情就要发生了。
       
       1924年夏天,出现了又一个前凑。Satyendra N. Bose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解释Planck辐射定律。他把光看作一种无(静)质量的粒子(现称为光子)组成的气体,这种气体不遵循经典的Boltzmann统计规律,而遵循一种建立在粒子不可区分的性质(即全同性)上的一种新的统计理论。Einstein立即将Bose的推理应用于实际的有质量的气体从而得到一种描述气体中粒子数关于能量的分布规律,即著名的Bose-Einstein分布。然而,在通常情况下新老理论将预测到原子气体相同的行为。
       
       Einstein在这方面再无兴趣,因此这些结果也被搁置了10多年。然而,它的关键思想——粒子的全同性,是极其重要的。
       突然,一系列事件纷至沓来,最后导致一场科学革命。从1925年元月到1928年元月:
       · Wolfgang Pauli 提出了不相容原理,为周期表奠定了理论基础。
       · Werner Heisenberg、Max Born 和Pascual Jordan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第一个版本,矩阵力学。人们终于放弃了通过系统的方法整理可观察的光谱线来理解原子中电子的运动这一历史目标。
       · Erwin Schrödinger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第二种形式,波动力学。在波动力学中,体系的状态用Schrödinger方程的解 质上是等价的。
       · 电子被证明遵循一种新的统计规律,Fermi-Dirac统计。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所有的粒子要么遵循Fermi-Dirac统计,要么遵循Bose-Einstein统计,这两类粒子的基本属性很不相同。
       · Heisenberg阐明测不准原理。
       · Paul A. M. Dirac提出了相对论性的波动方程用来描述电子,解释了电子的自旋并且预测了反物质。
       · Dirac提出电磁场的量子描述,建立了量子场论的基础。
       · Bohr提出互补原理(一个哲学原理),试图解释量子理论中一些明显的矛盾,特别是波粒二象性。
       量子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都是年轻人。1925年,Pauli 25岁,Heisenberg和Enrico Fermi 24岁,Dirac和Jordan 23岁。Schrödinger是一个大器晚成者,36岁。Born和Bohr年龄稍大一些,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贡献大多是阐释性的。Einstein的反应反衬出量子力学这一智力成果深刻而激进的属性:他拒绝自己发明的导致量子理论的许多关键的观念,他关于Bose-Einstein 统计的论文是他对理论物理的最后一项贡献,也是对物理学的最后一项重要贡献。
       
       创立量子力学需要新一代物理学家并不令人惊讶,Lord Kelvin在祝贺Bohr 1913年关于氢原子的论文的一封书信中表述了其中的原因。他说,Bohr的论文中有很多真理是他所不能理解的。Kelvin认为基本的新物理学必将出自无拘无束的头脑。
       
       1928年,革命结束,量子力学的基础本质上已经建立好了。后来,Abraham Pais以轶事的方式记录了这场以狂热的节奏发生的革命。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1925年,Samuel Goudsmit和George Uhlenbeck就提出了电子自旋的概念,Bohr对此深表怀疑。10月Bohr乘火车前往荷兰的莱顿参加Hendrik A. Lorentz的50岁生日庆典,Pauli在德国的汉堡格碰到Bohr并探询Bohr对电子自旋可能性的看法;Bohr用他那著名的低调评价的语言回答说,自旋这一提议是 “非常,非常有趣的”。后来,Einstein和Paul Ehrenfest在莱顿碰到了Bohr并讨论了自旋。Bohr说明了自己的反对意见,但是Einstein展示了自旋的一种方式并使Bohr成为自旋的支持者。在Bohr的返程中,遇到了更多的讨论者。当火车经过德国的哥挺根时,Heisenberg和Jordan接站并询问他的意见,Pauli也特意从汉堡格赶到柏林接站。Bohr告诉他们自旋的发现是一重大进步。
       
       量子力学的创建触发了科学的淘金热。早期的成果有:1927年Heisenberg得到了氦原子Schrödinger方程的近似解,建立了原子结构理论的基础;John Slater,Douglas Rayner Hartree, 和Vladimir Fock随后又提出了原子结构的一般计算技巧;Fritz London和Walter Heitler解决了氢分子的结构,在此基础上,Linus Pauling建立了理论化学;Arnold Sommerfeld和Pauli建立了金属电子理论的基础,Felix Bloch创立了能带结构理论;Heisenberg解释了铁磁性的起因。1928年George Gamow解释了α放射性衰变的随机本性之谜,他表明α衰变是由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引起的。随后几年中,Hans Bethe建立了核物理的基础并解释了恒星的能量来源。随着这些进展,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固体物理和核物理进入了现代物理的时代。
       
       量子力学要点
       
       伴随着这些进展,围绕量子力学的阐释和正确性发生了许多争论。Bohr和Heisenberg是倡导者的重要成员,他们信奉新理论,Einstein和Schrödinger则对新理论不满意。要理解这些混乱的原因,必须掌握量子理论的关键特征,总结如下。(为了简明,我们只描述Schrödinger的波动力学。)
       
       基本描述:波函数。系统的行为用Schrödinger方程描述,方程的解称为波函数。系统的完整信息用它的波函数表述,通过波函数可以计算任意可观察量的可能值。在空间给定体积内找到一个电子的概率正比于波函数幅值的平方,因此,粒子的位置分布在波函数所在的体积内。粒子的动量依赖于波函数的斜率,波函数越陡,动量越大。斜率是变化的,因此动量也是分布的。这样,有必要放弃位移和速度能确定到任意精度的经典图象,而采纳一种模糊的概率图象,这也是量子力学的核心。
       
       对于同样一些系统进行同样精心的测量不一定产生同一结果,相反,结果分散在波函数描述的范围内,因此,电子特定的位置和动量没有意义。这可由测不准原理表述如下:要使粒子位置测得精确,波函数必须是尖峰型的,然而,尖峰必有很陡的斜率,因此动量就分布在很大的范围内;相反,若动量有很小的分布,波函数的斜率必很小,因而波函数分布于大范围内,这样粒子的位置就更加不确定了。
       
       波的干涉。波相加还是相减取决于它们的相位,振幅同相时相加,反相时相减。当波沿着几条路径从波源到达接收器,比如光的双缝干涉,一般会产生干涉图样。粒子遵循波动方程,必有类似的行为,如电子衍射。至此,类推似乎是合理的,除非要考察波的本性。波通常认为是媒质中的一种扰动,然而量子力学中没有媒质,从某中意义上说根本就没有波,波函数本质上只是我们对系统信息的一种陈述。
       
       对称性和全同性。氦原子由两个电子围绕一个核运动而构成。氦原子的波函数描述了每一个电子的位置,然而没有办法区分哪个电子究竟是哪个电子,因此,电子交换后看不出体系有何变化,也就是说在给定位置找到电子的概率不变。由于概率依赖于波函数的幅值的平方,因而粒子交换后体系的波函数与原始波函数的关系只可能是下面的一种:要么与原波函数相同,要么改变符号,即乘以-1。到底取谁呢?
       
       量子力学令人惊诧的一个发现是电子的波函数对于电子交换变号。其结果是戏剧性的,两个电子处于相同的量子态,其波函数相反,因此总波函数为零,也就是说两个电子处于同一状态的概率为0,此即Pauli不相容原理。所有半整数自旋的粒子(包括电子)都遵循这一原理,并称为费米子。自旋为整数的粒子(包括光子)的波函数对于交换不变号,称为玻色子。电子是费米子,因而在原子中分层排列;光由玻色子组成,所以激光光线呈现超强度的光束(本质上是一个量子态)。最近,气体原子被冷却到量子状态而形成Bose-Einstein凝聚,这时体系可发射超强物质束,形成原子激光。
       
       这一观念仅对全同粒子适用,因为不同粒子交换后波函数显然不同。因此仅当粒子体系是全同粒子时才显示出玻色子或费米子的行为。同样的粒子是绝对相同的,这是量子力学最神秘的侧面之一,量子场论的成就将对此作出解释。
       
       量子物理百年回顾(三)
       
       争议与混乱
       
       量子力学意味着什么?波函数到底是什么?测量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在早期都激烈争论过。直到1930年,Bohr和他的同事或多或少地提出了量子力学的标准阐释,即哥本哈根阐释;其关键要点是通过Bohr的互补原理对物质和事件进行概率描述,调和物质波粒二象性的矛盾。Einstein不接受量子理论,他一直就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同Bohr争论,直至1955年去世。
       
       关于量子力学争论的焦点是:究竟是波函数包含了体系的所有信息,还是有隐含的因素(隐变量)决定了特定测量的结果。60年代中期John S. Bell证明,如果存在隐变量,那么实验观察到的概率应该在一个特定的界限之下,此即Bell不等式。多数小组的实验结果与Bell不等式相悖,他们的数据断然否定了隐变量存在的可能性。这样,大多数科学家对量子力学的正确性不再怀疑了。
       
       然而,由于量子理论神奇的魔力,它的本质仍然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量子体系的古怪性质起因于所谓的纠缠态,简单说来,量子体系(如原子)不仅能处于一系列的定态,也可以处于它们的叠加态。测量处于叠加态原子的某种性质(如能量),一般说来,有时得到这一个值,有时得到另一个值。至此还没有出现任何古怪。
       
       但是可以构造处于纠缠态的双原子体系,使得两个原子共有相同的性质。当这两个原子分开后,一个原子的信息被另一个共享(或者说是纠缠)。这一行为只有量子力学的语言才能解释。这个效应太不可思议以至于只有少数活跃的理论和实验机构在集中精力研究它,论题并不限于原理的研究,而是纠缠态的用途;纠缠态已经应用于量子信息系统,也成为量子计算机的基础。
       
       二次革命
       
       在20年代中期创立量子力学的狂热年代里,也在进行着另一场革命,量子物理的另一个分支——量子场论的基础正在建立。不像量子力学的创立那样如暴风疾雨般一挥而就,量子场论的创立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量子场论是困难的,但它的预测精度是所有物理学科中最为精确的,同时,它也为一些重要的理论领域的探索提供了范例。
       
       激发提出量子场论的问题是电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原子怎样辐射光。1916年,Einstein研究了这一过程,并称其为自发辐射,但他无法计算自发辐射系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发展电磁场(即光)的相对论量子理论。量子力学是解释物质的理论,而量子场论正如其名,是研究场的理论,不仅是电磁场,还有后来发现的其它场。
       
       1925年,Born,Heisenberg和Jordan发表了光的量子场论的初步想法,但关键的一步是年轻且本不知名的物理学家Dirac于1926年独自提出的场论。Dirac的理论有很多缺陷:难以克服的计算复杂性,预测出无限大量,并且显然和对应原理矛盾。
       40年代晚期,量子场论出现了新的进展,Richard Feynman,Julian Schwinger和Sin-Itiro Tomonaga提出了量子电动力学(缩写为QED)。他们通过重整化的办法回避无穷大量,其本质是通过减掉一个无穷大量来得到有限的结果。由于方程复杂,无法找到精确解,所以通常用级数来得到近似解,不过级数项越来越难算。虽然级数项依次减小,但是总结果在某项后开始增大,以至于近似过程失败。尽管存在这一危险,QED仍被列入物理学史上最成功的理论之一,用它预测电子和磁场的作用强度与实验可靠值仅差2/1,000,000,000,000。
       
       尽管QED取得了超凡的成功,它仍然充满谜团。对于虚空空间(真空),理论似乎提供了荒谬的看法,它表明真空不空,它到处充斥着小的电磁涨落。这些小的涨落是解释自发辐射的关键,并且,它们使原子能量和诸如电子等粒子的性质产生可测量的变化。虽然QED是古怪的,但其有效性是为许多已有的最精确的实验所证实的。
       
       对于我们周围的低能世界,量子力学已足够精确,但对于高能世界,相对论效应作用显著,需要更全面的处理办法,量子场论的创立调和了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矛盾。
       
       量子场论的杰出作用体现在它解释了与物质本质相关的一些最深刻的问题。它解释了为什么存在玻色子和费米子这两类基本粒子,它们的性质与内稟自旋有何关系;它能描述粒子(包括光子,电子,正电子即反电子)是怎样产生和湮灭的;它解释了量子力学中神秘的全同性,全同粒子是绝对相同的是因为它们来自于相同的基本场;它不仅解释了电子,还解释了μ子,τ子及其反粒子等轻子。
       
       QED是一个关于轻子的理论,它不能描述被称为强子的复杂粒子,它们包括质子、中子和大量的介子。对于强子,提出了一个比QED更一般的理论,称为量子色动力学(QCD)。QED和QCD之间存在很多类似:电子是原子的组成要素,夸克是强子的组成要素;在QED中,光子是传递带电粒子之间作用的媒介,在QCD中,胶子是传递夸克之间作用的媒介。尽管QED和QCD之间存在很多对应点,它们仍有重大的区别。与轻子和光子不同,夸克和胶子永远被幽禁在强子内部,它们不能被解放出来孤立存在。
       
       QED和QCD构成了大统一的标准模型的基石。标准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现今所有的粒子实验,然而许多物理学家认为它是不完备的,因为粒子的质量,电荷以及其它属性的数据还要来自实验;一个理想的理论应该能给出这一切。
       
       今天,寻求对物质终极本性的理解成为重大科研的焦点,使人不自觉地想起创造量子力学那段狂热的奇迹般的日子,其成果的影响将更加深远。现在必须努力寻求引力的量子描述,半个世纪的努力表明,QED的杰作——电磁场的量子化程序对于引力场失效。问题是严重的,因为如果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成立的话,它们对于同一事件必须提供本质上相容的描述。在我们周围世界中不会有任何矛盾,因为引力相对于电力来说是如此之弱以至于其量子效应可以忽略,经典描述足够完美;但对于黑洞这样引力非常强的体系,我们没有可靠的办法预测其量子行为。
       
       一个世纪以前,我们所理解的物理世界是经验性的;20世纪,量子力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物质和场的理论,它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展望21世纪,量子力学将继续为所有的科学提供基本的观念和重要的工具。我们作这样自信的预测是因为量子力学为我们周围的世界提供了精确的完整的理论;然而,今日物理学与1900年的物理学有很大的共同点:它仍旧保留了基本的经验性,我们不能彻底预测组成物质的基本要素的属性,仍然需要测量它们。
       
       或许,超弦理论是唯一被认为可以解释这一谜团的理论,它是量子场论的推广,通过有长度的物体取代诸如电子的点状物体来消除所有的无穷大量。无论结果何如,从科学的黎明时期就开始的对自然的终极理解之梦将继续成为新知识的推动力。从现在开始的一个世纪,不断地追寻这个梦,其结果将使我们所有的想象成为现实。 
       -----------------------------------
       出自: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3048
       文中没有翻译过来的姓名,比如爱因斯坦,波尔,普兰克,大家应该都知道吧![第54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