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桩施工工艺视频:丰子恺在宜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2:05:57

丰子恺(公元1898—1975年),浙江省崇德县(今桐乡县)人,中外闻名的散文家、漫画家和艺术教育家,浙江大学教授。1939年,正是抗战烽火如火如荼的时候,当时,日军已进逼我东南沿海,浙江大学决定搬入内地办学。丰子恺随浙江大学内迁。
4月5日,丰子恺到达广西桂林两江,当时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闻讯后,立即派专车前往迎接丰的全家。他们搭乘浙江大学派去的专车,经阴朔、荔浦、柳州,于4月8日到达宜山。尚未进入宜山县城,就闻警报刺耳,接着天空一阵轰鸣,五架日制的“零式”轰炸机低低地掠过天空,地面上的防空警报声、哨子声,人们惊恐万状的哭喊声、奔跑声乱成一团。他们的车子陷入泥沆之中,被迫停在公路边,飞机俯冲下来,帮助推车的几个警察惊恐地四散逃窜……因紧急警告尚未解除,他们被告知必须把车子驶到县城南郊安全地带暂时躲避。无奈中,他们一行只好又沿来路返回到离县城4公里的峡口悬崖下。在暮色中,丰子恺遥望着宜山县城思索着,正如他在《教师日记》中所记:“宜城虽小,而屋宇稠密正卧于山脚之下,静待敌机之来袭,仿佛赤子仰卧地上,静待虎狼之来食也,人间何世,有此景象?念之怒发冲冠……”
警报解除后,车子进入宜山县城,直驶西门。原来,当时,丰子恺已是有名的出版社———“开明书店”的特邀编辑,“开明书店”在宜山县城有一间分店(店址在现宜州市和平路100号)。考虑到浙大刚搬到宜山作流亡学校,住房紧张可想而知,为了减少学校的困难,丰子恺已同开明书店宜山分店负责人约好,租定书店楼上的两间房居住。待将家眷安置好后,再到学校报到。
谁知刚到十字街(即现今宜州市和平路与城中中路交叉处宜州市委门前),又闻警报骤起,惊恐万状的人们纷纷涌上大街向县郊逃命,丰子恺只好下车,跟着人群一起逃出北门门洞,走下龙江河码头,渡过龙江上的浮桥,躲进对岸的一个岩洞里。宜山民风纯朴,老百姓在这个挤得满满的山洞里看到这口音不同、服饰各异的一家子,热情相问,得知是浙江大学初来乍到的老师,就纷纷同他握手,同他寒暄。丰子恺也趁此机会,向宜山人民宣传抗日必胜、投降即亡国的道理。

傍晚6点钟,警报解除了,丰子恺一家赶到西门。没想到浙大校长竺可桢已经派人在那里等候,并把他的老母亲、妻子、年幼的孩子接到龙岗园(现今宜州市内燃机厂院内)暂住。这“龙岗园”是当时宜山抗战总指挥肖道隆的宅邸,园内绿树清溪,岩石玲珑,竹林幽雅,园内别无住户,四周距离村庄又远,环境清幽。饱受战事离乱之苦的丰子恺,就在这里继续他的读书讲学创作。
当时,丰子恺担任两门功课,一门是教育系的“艺术教育”,一门是中文系的“艺术欣赏”。这两门课的讲义,后来作为单篇论文,收在1992年出版的《丰子恺文集·艺术卷四》里。
讲课之外,丰子恺还潜力于著作。在宜山,他写了半部《教师日记》。另外,他根据在宜山生活的感受,写了《宜山遇炸记》、《防空洞所闻》等散文十多篇,在《宜山遇炸记》一文中,他记述了1939年宜山县城被日军飞机轰炸的惨状,其中也提到他初到宜山就遇上警报的情况,以及他在山洞躲避日军飞机时,同宜山人民友好相处的情景,并详细描述了宜山的民风民情。在此期间,他还编辑了一本《大树画册》,以作为抗日救亡运动宣传的幻灯片。他还作画《山川亦有情》送给友人梅光迪,作画《偷他一片云》送给浙大教师王星贤,作画《宜山小景》送给当时随中央军校四分校驻宜山县怀远镇的著名诗人汪静之,又作画《若时降雨》送给宜山“合作金库”(带慈善性质的民营金融机构)留念等。
在丰子恺的日记里,曾记述有这样一件令他难忘的事。一天,他为了感谢旅馆老板的盛情款待,便写了一副对联相赠,为了使墨迹快干,旅馆的老板便拿这副对联到门外晒太阳,恰遇一汽车站站长赵正民正路经这个旅馆的门口,看到这副对联,认出是丰子恺的墨迹,因墨迹未干,他肯定丰子恺还在旅馆内,便慕名进去拜访,丰子恺也盛情接待。谈话中,丰子恺诉说了自己买不到车票的苦衷,赵正民听后,慨然允诺帮他解决燃眉之急,说次日他的车站就有一辆运油车去贵州的都匀,原本是准备运走自己的家眷的,现在可以腾出来,让丰子恺一家先走。赵正民还一再叮嘱司机,路上如遇军警盘查,就说他是赵正民本家的眷属,因他是搞运输的,与路上的军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样,路上的军警就会放行。果然,在浙大迁移到都匀时,丰子恺一家得以顺利到达。因此,他深深感谢宜山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

摘自:《文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