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多糖是哪家公司:“小组合作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14:01

“小组合作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刘道修、周玉萍、李沁晏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针对传统班级教学存在的弊端,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角度出发,研究并实验的一种发展性教学策略。目前我国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点有数十处,语文、数学、政治、物理等学科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报告相继出现,但有关中等教育生物学科的合作学习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索适合我校情况的“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可行性、操作形式及实施效果。
作者选用初中生物学九义版老教材和新课改下第一册内容作为教学课程,对教学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验,历时三学年(含两个年级)。所有实验班根据学生成绩的优差和男女搭配方式进行隐性分组,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有显著促进作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结构有助于改善同学关系,进而更有力地促进班集体发展;同时对提高学生生物学科成绩也有显著作用。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的人际交往中习得的合作精神、科学素养和社交技能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构建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兴趣,同学关系,班级建设

研究意义
教学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而实现的,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间的师生交往,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助的生生交往。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互动及组际交流而达成学习目标并促进正向人际关系形成的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根据团体动力学原理,旨在改变过去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要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而发挥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围绕本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广泛的研究。近几年,国内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报告相继出现,但在中学生物学科的“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较少。
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入中学生物学教学既符合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也符合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宗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团体意识,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并自尊,提高与同学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班级集体的建设,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小组合作学习”既能统一教学目标,又能兼顾个性发展。因此,合作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方法及步骤
本研究采用以自然实验法为主的综合研究方法。
一、试验对象:
样本为宜宾翠屏外国语学校2001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学生入学以测验成绩平均分为4个教学班为实验班。每班男女生比例大致相等;实验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年龄、教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等方面大致相等;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完全一致。
二、实验步骤:
1.    实验开始前,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分组倾向、意愿及期望等方面内容。
2.    正式实验周期为两年,第一学期为第一阶段,第二、第三学期为第二阶段,第四学期为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实验班除进行常规教育外,还要进行与同学合作行为、小组实验、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
第二阶段,对照班进行传统的班级教学;实验班则以“小组合作学习”丰富课堂教学。
【举例】七年级生物学“植物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的授课方式: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 蒸腾作用的有关知识:

1 引入资料分析,

2 引出蒸腾作用的现象,

3 蒸腾作用的定义和意义,

4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1阅读资料,分析水分的利用,

2观察结果,归纳水分的作用,

3讨论阅读蒸腾作用的概念意义,

4观察理解落叶的适应性。

5 观看水分在植物体内的流动总结。
 1 创设情景

2 组织学生讨论

3 引导学生理解,加强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
 
二 叶片的基本结构:

1 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表皮装片,

2 表皮细胞的结构,

3 叶的横切结构,

4 显微镜的使用。
 1 学生观察叶片表皮装片,

2 观看叶片表皮装片视图,

3观看叶片横切的视图,

4 总结叶片的结构。
 指导学生实验观察

鼓励小组合作完成

引导学生发表见解
 
三 气孔控制水蒸气等进出的机制

1 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2 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1 了解保卫细胞的结构特点,

2 猜想气孔开闭的机制,

3 留给学生进一步探究。
 引导学生观察,大胆设计实验,鼓励学生交流合作、猜想,讨论推理气孔开闭、开闭原理,树立学生自信心。
 
四 从98年洪水灾害,引出洪灾这一世界难题

1 图片展示,洪水灾害,

2 98年洪水灾害片段《惊涛骇浪》

3 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的作用。
 1 观察与思考,

2 阅读老师写的七律诗:抗洪魔。
 1创设情景,引导分析,

2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
 
五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 生物圈中水循环图解,

2 绿色植物稳定了水循环,

3 植树造林的意义和退耕还林的作用。

4 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1 阅读教材图解,

2 观看幻灯Flash生物圈水循环,

3 角色扮演,水的作用,

4 认同植树造林的意义。

5 欣赏“长江之歌”,

6 进一步探究,恢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的景象。
 引导观察、构建水循环图表,播放录象,展示资料,引发讨论,鼓励扮演,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第三阶段,为测评统计阶段,以生物学科形成性检测成绩、学习目的性、求知欲、自信心等方面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统计比较,得出结论。
3.  在实验过程中,采用时间取样的系统观察法,以学生发言次数为指标,观察学生的学习参与状况。
结果与分析
一、开始实验(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请保留此标记。)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分组倾向、意愿及期望等各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分组倾向一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分别有部分学生选择了“自由组合”的分组方式,因此教师在分组时只部分考虑学生的这一愿望,重点防在隐性分组上。
二、对课堂上学生发言次数的观察结果
课上学生的发言是表达自己见解及对问题看法的一种重要途径。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不可避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其实,在学习群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发言次数是学生参与学习积极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它的观察采用时间取样观察方法,观察结果见表1:
表1.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随机6周内发言次数比较
 
 平 均 每 节 课 发 言 人 次
 
1周
 2周
 3周
 4周
 5周
 6周
 
实验班
对照班
 52
15
 55
18
   59
18
 54
14
 58
15
 57
17
 
表1.表明,实验班学生课上发言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其学习参与度比对照班高。
三、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通过第二阶段实验班的合作学习,我们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求知欲、自信心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表2.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目的性、求知欲和自信心的比较
 
 学习目的性
 求知欲
 自信心
 
X
 S
 X
 S
 X
 S
 
实验班
对照班
 6.52
6.03
 0.95
0.89
 6.22
5.81
 1.29
1.08
 7.03
6.59
 0.87
1.63
 
P
 <0.005
 <0.005
 <0.005
 
表2.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学习目的性、求知欲、自信心三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这正表明了“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动机有影响。
    四、合作学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在实验第三阶段,对生物学科进行形成性检测,结果见表3:
表3.实验班与对照班生物检测成绩比较
 
 X
 S
 
实验班
对照班
 83.20
68.02
 6.36
9.50
 
P
 <0.01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班的成绩比对照班高,实验班成绩为83.20,对照班成绩为68.02,经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测达0.01以上,差异非常显著,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对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通过两年来小组合作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引入,不仅在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成绩上有显著成效,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保护环境、热爱生命、爱护动植物资源等环境道德的情感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及校内外听课教师普遍认为,实验班的精神面貌好,学习热情高,课堂表现积极、主动。特别在实验班,一些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同学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实验第二阶段中第三学期的第4—13周,我们以学校“五项评比”扣分情况为依据,比较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行为习惯。扣分越多,表明行为习惯越差。结果,实验班10周扣分28分,对照班扣分59分。这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行为习惯比对照班学生好。
结     论
1、“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显著提高。它较好地克服了以往教学中不能为全班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以及不能满足同龄人之间交往的心理需要。
2、“小组合作学习”能普遍提高学生成绩。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因而在提高学困生成绩方面效果尤为明显。
3、合作学习能更有力地促进集体发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集体竞争和集体荣誉感等社会意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表达能力和自制能力以及了解他人和具有正确评价他人的能力。
讨     论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
要变过去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联系而无集体、学生之间的组织联系的情况。在分组时,学生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兴趣、性格相投的伙伴自愿组合小组,教师一方面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由此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即:小群体现象和小组中角色固定以致学生不能全面发展等问题。针对此弊端,教师应根据有利于集体内部全员沟通、学生素质均等实行隐性分组,适当调整并定期重新组合小组及改选小组长,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会和他人相处合作,同时展现自己的才能。
二、改变课堂的空间形态
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直接影响学生合作参与的方式和程度,而代之以“小组型”组合即可改变学生的个体空间为学习小组的合作空间。以四人为一组较好。调整座位时以小组为单位整体移动,同时小组内又调整。
三、学习内容及“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选择
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内容适用于需要通过互相启发来扩展思路的“多维性问题”,需通过反复推敲才能准确把握的聚焦性问题,或是要通过共同协作以提高教学效率的集体性作业。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不唯一,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取适当的方法。例如:问题解决法(“环境污染”)、群体调查法(“传染病”)、课外小组(“生物调查”)等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可见,“小组合作学习”虽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
四、小组合作学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学习行为的主要动力,许多心理学家都指出,动机一方面源于个体对知识追求的个人需要,一方面也源于被了解、被认同、被同学群体接纳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就一堂课而言,教师的评价对象是小组,通过对小组的评价再影响到个人。主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和小组学习活动本身进行评价,评价可按标准评定成绩或进行口头表扬。
就整体而言,现在我们仍主要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影响,而实际上,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一些远期的效应都无法通过分数反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它的评价标准应与传统教学有所区别,这是我们今后在实践中应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2005.01.19


本文《“小组合作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_生物论文》来自中国教育文摘,查看更多与相关文章请到http://www.eduZha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