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风云传黄娟玩物:十字军东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19:27:43
十字军东征——序言

    公元47年,在当时通往欧洲各国的重要城市——麦加城,一叶扁舟从腓尼基悄然而至。这艘小船上只有两名连行李都没带的犹太人乘客,其中一位持有罗马护照,通晓多种非犹太族人智慧的名叫保罗的乘客,孓然一身的他将要开始一个历史性的航程,他要把他所信仰的基督教精神:希望与仁慈,从亚洲带到欧洲,乃至全世界……
可是,这位智者怎么也没想到,除了他与他的同伴以外,还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确确实实存在的不速之客,也偷偷地登上了小船,在往后的日子里,它将披上宗教神圣高洁的外袍,隐藏并四处散播它的残忍与仇恨,并为后世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战火,它的名字叫做:宗教的专横。

    自从人类首次将他们认为有灵魂寄托的血红色矿石有规律地散布在先人的遗体四周的那一瞬间,一种人类文明所特有的产物——宗教,就产生了。象人类的其它文明产物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得到了发展,并且衍化出多如牛毛般的教派,每个教派或显或隐地都有自己最根本的教义——只有我(们)是正确的、是真理,其余的都是是错误、是“异端”,我(们)跟他(们)是不能相容的。于是,宗教的专横,这个披着高贵面纱的魔鬼,诞生了。在它的鼓动之下,教派与教派之间打着宗教的旗号,为维护其教义的所谓纯洁,为捍卫其所谓的圣地、圣物,为争夺地盘与财富,而展开了永无休止的所谓圣战的宗教战争。
作为人类文明而产生的宗教,引发出来的战争却一次又一次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脚步,正如作为火药故乡的中国,却因外国列强的火药武器而改变命运一般,历史似乎总是在这样有意无意的玩笑中,默默地走着……在恒河沙数的宗教战争中,对人类影响最深、甚至称得上是“代表作”的,要数十一世纪末至十三世纪末,绵延将近200年的欧洲基督教国家以收复圣地耶路撒冷为由,打着以基督教十字架为标志的十字旗,披着缝有十字的战袍,对他们所谓的“异教徒”国家发起的一系列战争的“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一)——酝酿中的“圣战”


    公元1094年,教皇乌尔班二世登基的第五个年头,也是西欧连续爆发饥荒的第六年,哀鸿遍野,饿殍满地。而乌尔班二世所关心的却是如何再进一步抑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的势力以及亨利一手扶植的“伪”教皇克莱门特。
    此时,由东方疾驰而来的塞尔柱突厥人进逼拜占庭帝国的心脏——君士坦丁堡,自从1071年的曼西克特一战之后,拜占庭帝国位于亚洲的半壁江山几乎全部落入这群信仰伊斯兰教的“异教徒”手中,现在的拜占庭帝国已无力驱逐甚至抵抗突厥人,他们的皇帝阿历克修斯一世只好向信奉同一个十字架的罗马教皇及西欧各国求援。
    而西欧在经历了人口大迁徙之后,使得人口得到了增加,因迁徙而得到新型农具和先进耕作方法使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促成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以及商业贸易又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许多象威尼斯、热那亚这些依靠商业贸易而发家的城市悄然崛起,而这些城市的兴起又反过来促进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封建主对财富的欲望急剧膨胀,他们渴望能够从海外攫取土地与金钱。
    当时的西欧广泛实行长子世袭制,使得所有非长子的贵族都不能从父辈的遗产中取得分毫,只能成为骑士,为封建主卖命,他们有的凭军功能够得到一点狭小的领地;有的则一无所有,成为“光蛋骑士”,穷困潦倒;以至部分人干上打家劫舍的勾当,他们热切的希望能有一场掠夺性的战争,好发家致富。
而作为日渐沦为农奴的农民,连续几个荒年,加上封建主和教会的压迫、剥削和奴役,他们不甘心这样的命运,许多人走上了打劫封建领主、教会的道路,但更多人是幻想着去外面的世界找寻土地与自由。
    经济、人口的扩张,再加上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都自然而然地引发起一种欲望,一种潜意识的欲望,一种一种到海外去谋求财富、土地、名誉的地理扩张欲望。
我们再来看一看“圣城”耶路撒冷,早在七世纪开始,它就常常落入非基督教徒的手中,先是阿拉伯帝国,不过阿拉伯人尚能够给予耶路撒冷一定的尊重,对于前来耶路撒冷的基督教朝圣者还是予以容忍,对于“圣墓”并未加以破坏。而塞尔柱突厥人一到,一切就不同了,基督教朝圣者遭受迫害的消息时有所闻,在1010年,还将耶路撒冷的一切建筑完全毁掉,后来虽然重建,但已经将宗教战争的祸根深深种下。
    经过克吕尼宗教运动之后的西欧,宗教热情空前高涨,隐修和禁欲普遍盛行,重视“圣物”崇拜及朝圣活动,人们形成去耶路撒冷的风气。这一风气促成了十字军东征的主角——罗马教庭登场。
    自从基督教在1054年分裂成西面是以罗马教庭为中心的天主教,东面是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以来。历任的罗马教皇无不计划着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以罗马教皇为首、重新统一两派。1073年,教皇格里哥利七世就去信拜占庭帝国皇帝米歇尔七世:“恢复由上帝制定的昔日罗马教会与君士坦丁堡教会的一致,为双方教会之同共愿望。而要实现两派教会的联合,则须以罗马教会为基督教的首领为前提。”
    在这一要求被拜占庭帝国及东正教教会断然拒绝后,格里哥利七世又于1074年“下谕”勃艮第公爵罗伯特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多斯加尼女伯爵庇特里斯及所有“圣彼得信徒”,号召积极参加对东方的“圣战”,以取得至高无上的“天国的光荣”。一时之间,西欧封建贵族之中响应“圣战”的呼声此起彼伏。但此后由于格里哥利与亨利四世之间的斗争转趋激烈,计划被搁置。
    现在,拜占庭帝国的求援信来了,对乌尔班二世来说,真是个天赐良机,他可以利用西欧社会上的各个不安定因素转化成为击败东正教,夺取东方财富的有生力量,并利用这个力量压制住神圣罗马帝国的势力,巩固和确立罗马教庭的无上权威,乃至建立起“世界教会”。
    既然“圣战”的计划被提上日程,乌尔班二世立即选派大批的使者到各西欧封建国的宫廷游说,1095年3月,他又在意大利的皮亚琴察召开宗教会议,作出关于东征的煸动演说,取得所有与会者的一致同意,并决定于11月27日在法国的克勒芒召开全欧范围内的东征动员大会。会后,乌尔班二世返回他的故乡法国,又马不停蹄地对各地教会,特别是法国东南部地区的大小贵族进行积极的游说活动,为即将召开的克勒芒大会作好精心而又充分的舆论准备。
    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战争正一步一步地走来。
十字军东征(二)——克勒芒的呼声


公元1095年11月27日,西欧朔风四起,灰蒙蒙的天空笼罩着大地,大片大片的彤云似乎预示着什么。
这是教皇乌尔班二世于11月在法国南部土鲁斯的克勒芒召开的宗教会议的最后一天,前八天都只是在讨论教务问题,今天,教皇将在克勒芒的广场上主持十字军东征的动员大会。
14名大主教、200名主教、400多名修道院长、5名公爵、14名伯爵、来自欧洲各国君主的使臣、成千上万的骑士、神职人员以及在会场外聚集的从四面八方闻讯而来的农奴和平民,纷纷将他们包含各种渴望的目光投向主席台中央,头戴代表教皇无上权威三层冕的教皇乌尔班二世。
面对自己苦心积累的事情终于走出第一步,乌尔班二世开始了他的演说:
“正如你们所知,一个来自波斯的民族,塞尔柱突厥人已经入侵我们东方兄弟的国家,他们一路攻到地中海,直到布拉·圣乔治,在罗马尼亚,突厥人七次攻打基督教徒,七次获胜,又侵占了我们的圣地——耶路撒冷,他们在大肆蹂躏上帝的国度,毁坏基督教堂,掳杀虔诚的上帝子民,污辱贞洁的妇女,贪婪地饮着受洗儿童的鲜血。如果让那些魔鬼的奴隶统治主所信任的子民,那将是件多么令人羞耻的事。”
“如果你们仍然无动于衷,上帝的信徒就会在这次入侵中牺牲更多,所以我要勉励你们,也恳求你们——不是我,是主亲自勉励你们,基督的使者们,督促一切有封爵等级之人,乃至所有骑士、士兵、富人与穷人,都必须迅速予以东方基督教徒援助。把凶恶的民族赶出我们的领土,我告诉在座的各位,也通知不在场的人:这是主的旨意。”
“让我们投入一场神圣的战争——一场为主而重获圣地的伟大的十字军东征吧!让一切争辨和倾轧休止,登上赴圣地的征途吧!从那个邪恶的种族手中夺回圣地吧!”
“那个地方(耶路撒冷),如同《圣经》所言,是上帝赐与以色列后嗣的,遍地流着奶和蜜。耶路撒冷是大地的中心,其肥沃和丰富超过世界上的一切土地,是另一个充满欢娱快乐的天堂。我们这里到处都是贫困、饥饿和忧愁,连续七年的荒年,到处都是凄惨的景象,老人几乎死光了,木匠们不停地钉着棺材,母亲们悲痛欲绝地抱着孩子的尸体。东方是那么的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身可拾,我们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坐以待毙呢?”
“一个遭人蔑视,受撒旦支配的堕落民族,若是战胜了一心崇拜上帝,以身为基督教徒而自豪的民族,会是多大的耻辱啊!如果你们找不到配得上基督教徒这个身份的士兵,主该怎样责备你们啊!”
“让那些从前十分凶狠地因私事和别人争夺的人,现在为了上帝去同异教徒斗争吧!——这是一场值得参加,终将胜利的战斗。让那些过去做强盗的人,现在去为基督而战,成为基督的骑士吧!让那些过去与自己的亲朋兄弟争斗不休的人,现在理直气壮地同那些亵渎圣地的野蛮人战斗吧!让那些为了微薄薪水而拼命劳动的人,在东方的征途中去取得永恒的报酬吧!身心交瘁的,将会为双倍的荣誉而劳动,他们在这里悲惨穷困,在那里将富裕快乐。现在他们是主的敌人,在那里将成为主的朋友!”
“毫不迟疑地到东方去吧!凡是要去的人都不要再等待,赶紧回去料理好事务,筹备足经费,置办好行装,于冬末春初之际,奋勇地踏上向东的征途!”
“本着主赐予我的权柄,我郑重宣布:凡参加东征的人,他们死后的灵魂将直接升入天堂,不必在炼狱中经受煎熬;无力偿还债务的农民和城市的贫民,可免付欠债利息,出征超过一年的可免纳赋税。凡动身前往的人,假如在途中,不论在陆地或海上,或在反异教徒的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他们的罪愆将在那一瞬间获得赦免,并得到天国永不朽灭的荣耀。”
“向着东方出发吧!不要犹豫,不要彷徨,为荣耀我主,去吧!”
尽管在乌尔班二世演说时,风雪悄悄地从天而降,而且越下越大,在场的人员却随着教皇激动人心的说辞或热泪盈眶,或热血沸腾,无一不沉浸在向东方进军之后灵魂得到救赎和大捞一把的幻想之中,仿佛在灰蒙蒙的天空里看到缕缕阳光。当教皇煽动性的演说话音刚落,在场者异口同声地迸发出“如主所愿”的呼喊。教皇随即宣告:“这是十字军团结的呼声!从军的人,在出发时都将十字佩戴在胸前;回来的时候则改佩在背上,作为他们完成了神圣任务的表示。”在场人员立即争先恐后地向神职人员领取一方绣有红色十字的布制徽标,挂在自己的臂上或胸前,作为“走上主的道路”的标志。
第二年春,首批“十字军”出征了,但他们回来时没敢有把十字佩戴在背后,因为他们带回来的不是梦想中的财富,而是恐怕一生都抹不去的死亡的阴影。
(注:乌尔班二世的演说辞主要由夏尔特的富歇Foucher de Chartres记录。)
十字军东征(三)——穷人的悲剧

“到东方去!讨伐异教徒!!解放圣城耶路撒冷!!!”仿佛得到了在冬季天空中盘旋的彻骨寒风帮助,克勒芒的呼声在一夜之间就传遍西欧大陆每个角落,各地的响应连教皇自己都感到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热烈。对于虔诚的信仰者来说,还有什么比圣地——那个基督受难、复活的地方更崇高呢?还有什么比教皇——这个“圣彼得的代理人”的话更值得依赖呢?还有什么比“异教徒”更可恶、更值得仇视的呢?对于财富和土地的追求者来说,还有什么比到传闻中极度富庶的东方去冒险更吸引人呢?还有什么比对外扩张领土更具诱惑性呢?
几乎所有人都行动起来,以自己的方式组织队伍参与其事。这当中却没有包括欧洲最强大的三位君主,因为主教册封权的问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法国国王腓力一世、英国国王威廉二世(红脸威廉或译作威廉·卢弗斯,由于人名、地名的翻译上各有差异,为方便诸位,以后尽可能都罗列出来)都被教庭禁止参加这次行动。在这三大君主内心深处有没有一丝的悔意呢?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英法两国不久就跟罗马城修复了关系,但也可能是他们不希望被处以“绝罚”。(绝罚:拉丁文Excommunicatio的意译,直译为“断绝往来”。这是教会给予神职人员和教徒的一种处分,受处分者的教籍被革除,“灵魂不得入天堂”。在中世纪的欧洲,遭绝罚者是没有人愿意与他来住的,教庭常用来对付世俗帝王,因为帝王一旦被“绝罚”,臣民以前对他所立的一切誓词与义务就即时无效,不需再对其效忠。)
原本规定出发的时间是圣母升天日,也就是1096年8月15日,但是在2月份的时候,就已经有一支队伍踏上了征程,他们的领袖是法国亚眠修道院的隐修士彼得。这个彼得,据说在前往耶路撒冷朝圣时遭受到“异教徒”的“不公平、粗暴的对待”,他返回欧洲后到教皇面前哭诉,并称自己在圣墓前得到基督的指示,要他回来号召人们前往拯救耶路撒冷。
彼得很有宣传鼓动的才能,他在法国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召集了一支约二万人的队伍向莱茵河地区进发,这支被丘吉尔称为“积极而涣散”的队伍几乎全部都是农奴或贫农,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群,对摆脱眼前的贫苦与饥饿的心情比其他阶层更为迫切;他们也是西欧社会里最缺乏知识的一群,在宗教信仰上的执着与狂热比其他阶层更为高涨,因此,他们很容易就被声称得到上帝指示而来的彼得煽动起来。更令人惊讶的是,欧洲各地更多的农民也纷纷涌来追随彼得:在神圣罗马帝国,“著名”的“光蛋骑士”华尔特带领着一支万余人、以平民百姓为主的队伍来了;在法国,“无人不识”的“穷汉骑士”罗吉特带着万余人来了;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来了、英国的农民来了、西班牙的农民来了、意大利的农民也来了,他们有的孤身上路,有的拉家带口,有的驾着牛车,有的骑着瘦马,有的徒步而行,有的扛着用自己全部家当换回来的长矛,有的带着自己的农具,有的只拿着一只木制的十字架,有的甚至赤手空拳;没有向导,就用山羊和雌鹅引路,总之一切听天由命。他们衣衫破烂的程度各不相同,但都新缀着一个十字,他们的内心响彻着一个声音:参加十字军,就可以安居乐业,就能够逃避债务,不管是杀人或被杀,灵魂都将直升天堂,这样的好事还能上哪去找呢?
就这样,大约有八万人云集在莱茵河畔。尽管搞不清楚通往圣地的路在何方,尽管此行生死未卜,尽管当中没有几个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尽管装备极差、组织纪律松散,但他们还是怀着一腔对信仰的热忱,分五批出发了!
渡过莱茵河之后,穷人十字军们才发现他们面临着一个大难题:队伍没有任何补给!怎么办?有的人到附近的城市和村庄去乞讨,但是经历了七年大荒,到哪里找这么多的物资提供他们呢?这时候,急红了眼的十字军身上的流氓性就显示出来了——抢!彼得的队伍在法国时就曾经干过这种勾当。于是,这支“上帝的队伍”就象强盗一样开始沿途烧杀抢掠,自多瑙河向东的路上渐渐有了血腥味——在匈牙利,穷人十字军攻占了塞姆兰,夺走了钱财和4000多个匈牙利人的生命;在拜占庭的国土上,穷人十字军洗劫了贝尔格莱德和尼什郊区。然而,当地人民顽强的抵抗也使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塞尔维亚的总督用武力狠狠地教训了这群不速之客,穷人十字军在这一战中损失近半。终于,在保加利来的索菲亚,穷人十字军与拜占庭达成妥协:他们不再抢掠,并且保证在一座城市前停留不得超过三天,那么拜占庭方面就为他们提供补给。
1096年秋天,穷人十字军终于抵达拜占庭的帝都君士坦丁堡,此时只剩下约3万人左右。拜占庭皇帝亚历克修一世早就对这支队伍充满了厌恶,为了避免君士坦丁堡遭受任何意想不到的损失,拒绝让他们进城,并且很快就送他们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让他们到小亚细亚去打塞尔柱突厥人。
长途跋涉之后穷人十字军已经疲惫不堪,他们既没有统一的指挥,也没有具体的作战计划,只是怀着对“异教徒”的仇恨,就向塞尔柱突厥人的重镇尼西亚扑去。
塞尔柱突厥帝国在此时已经分裂成摩苏尔、大马士革、安条克(安提阿)、的黎波里、阿勒颇(阿莱普)等数个彼此带有敌意的地区,其中在小亚细亚成立了罗姆苏丹国,尼西亚便是它的首都。得知有敌对的军队渡海过来,突厥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忙组织力量迎击。
可怜的西欧农民们,他们连做梦都没想过会面对如此强有力的对手,经过两场如同屠杀游戏一样的“战斗”之后,穷人十字军被突厥人的剑矢所击溃,侥幸保住性命的,在彼得的带领下,由亚历克修一世安排返回欧洲。虽然亚历克修一切都做得小心翼翼,但彼得认为“上帝的队伍”绝不可能输,一定是拜占庭人从中作梗。这也为日后拜占庭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在整个穷人十字军的行动中,绝大多数人战死,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途中病死,再除去被俘虏作奴隶的,残存者不足3000人,一次彻彻底底的失败。
就在穷人十字军溃败的同时,四支由西欧封建贵族统领的队伍出发远征。另一出悲剧即将上演,这次轮到东方的人民。



回帖人:中国最强音    影响力指数:9中国最强音 已收获 960582 次点击,3 个追随者')" onmouseout="UnTip()" href="javascript:;">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2004-5-26 20:58:42    face0.gif 第 4 楼十字军东征(四)——出征的马蹄
一具犹太妇女的尸体静静地躺卧神圣罗马帝国城市科隆的郊外,那双无法合上的眼睛内写满恐惧和不解:几个月前,一群衣衫破旧的农民杀死了她的丈夫;今天,一个身穿铠甲的骑士又夺去了她的生命,杀人者身上都佩着一个红色的十字徽章,据说是为了解放圣城耶路撒冷。
在欧洲——不论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法、英等大小国家,还是周边的自由市、主教辖区和封建领地,不论是帝王贵胄,还是平民农奴,都或多或少地以歧视的目光将犹太人列为异己,有些还加以迫害,这种情况非一日之寒,原因也有很多,有宗教上的,有历史上的,有政治上的,也有经济上的。正如犹太复国主义理论家平斯克(Leo Pinsker)所说的:“对于活着的人,犹太人是死去的人;对于当地人,他们是异己和流浪者;对于有资产者,他们是乞丐;对于穷人,他们是剥削者和百万富翁;对于爱国者,他们是没有祖国的人;对于社会上各阶层的人,他们是令人憎恶的竞争对手。”
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意识,作为“开路先锋”的穷人十字军在前往君士坦丁堡时,对沿途的科隆(koeln)、斯拜尔(Speyer)、美茵茨(Mainz)、布拉格(Prague)等地区居住的犹太人施行了抢劫与残杀——是为了补给也好,是受到煽动也罢,遍野的尸首与鲜血却是真实的。
1096年8月,由西欧贵族和骑士召集组织起来的十字军正规部队分四路向君士坦丁堡进发,从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首次东征:德意志西部的队伍由布雍的戈弗雷(Godefroi de Bouillon)公爵和他的兄弟布洛涅的鲍德温(Baudouin de Boulogne)率领,沿穷人十字军走过的路线前进;法国南部的队伍由土鲁斯伯爵圣吉尔的雷蒙(Raymond de Saint Gilles)和阿德马尔率领,从土鲁斯出发,经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底(Lombardy),取道巴尔干半岛的伊利里亚(Illyria);法国北部的队伍由法王腓力一世的兄弟韦芒杜瓦的于格(Hugues de Vermandois)率领,在法国里昂(Lyon)集合,从意大利渡亚得里亚海(Adriatic Sea);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队伍由博希芒德(Bohemond)伯爵和他的侄子唐克雷德(Tancred)率领,由意大利东南部城市布林迪西(Brindisi)渡亚得里亚海,取道伊庇鲁斯(Epirus)。
参加这次东征军队的总人数,据教皇自己说有三十万人,这或许有些夸大其辞,然而某些西欧学者说只有四万人,又似乎有隐瞒之嫌;当代的美国学者考证意见认为,应该有十至二十万人,之所以说只有四万,是因为只计算了骑士的数目,而构成本次东征的主力,还是贫穷的平民,只不过他们的装备比之前的穷人十字军要精良不少。
这群身着十字军服的战士们在出发前都参加了一个宣誓仪式,誓词定必终身效忠教皇,违者以“绝罚”论处。
教皇乌尔班二世本来有打算亲自出征的,但刚刚在罗马城站稳脚根,被遂的敌对教皇克莱门特其残余势力仍时有活动,乌尔班二世不敢轻易冒险,所以只是派出四个教皇代表随军。
这次的十字军在补给的准备方面远远胜于失败的穷人十字军,但沿途仍有掳劫之举,本节开头的那一幕时有发生,前后两批为解放圣地而东征的战士,首先破坏了莱茵河沿岸城市,让它们蒙受极大损失。
1097年春,各路十字军在君士坦丁堡的门外会合了。面对这样的部队,亚历克修一世十分尴尬与不安,他原本以为来的会是一支可以让自己指挥的雇佣军,但结果却是四支不属于任何王国、强大而独立的军队;更令皇帝不放心的是,部队里面还有相当部分的诺曼人(Norseman),当年,正是这些诺曼人从拜占庭手中夺走了帝国在意大利的最后一个据点巴里(Bari),如果不是亚历克修一世以商业特权换取威尼斯(Venisi)人的帮助,恐怕诺曼人早已渡海攻打君士坦丁堡了。这样的部队,对拜占庭皇帝来说,心里能没有顾虑吗?
十字军的表现又的确让人担心,戈弗雷的队伍到达君士坦丁堡之后,发现拜占庭人竟是如此的富庶,对钱财的垂涎使得强盗的嘴脸露了出来——抢吧!都城重地又岂容你等蛮人在内放肆?皇帝马上下令攻击抢劫者,并把戈弗雷的队伍驱逐到城郊,双方好不容易才达成和解。
一边是十字军,一边是突厥人,亚历克修一世显示了他的手腕,使尽各种方法:说服、收买再加上施以压力,终于迫使十字军的首领们向他宣誓效忠,承诺夺回原拜占庭的任何城市、地区,都将归还皇帝正式委派总督。而拜占庭方面则迅速帮助十字军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去打突厥人——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折衷方案,但是否能够消除彼此之间或明或暗的怀疑与敌意呢?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管怎么样,十字军终于渡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是双方都愿意看到的。
1097年5月,十字军开始进攻罗姆苏丹国重镇尼西亚。尼西亚是苏丹国的首都,城防本来就相当严密,再加上苏丹对十字军的来犯又作了充分的准备,自然固若金汤。而对于十字军来说,最致命的一点就是,他们多习惯于在欧洲的平原上冲锋作战,对打攻坚战十分生疏,在使用攻城器械方面更是一窍不通,围攻了一个多月,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尼西亚的城门依然对他们紧闭。
正当十字军一筹莫展之际,拜占庭的军队来了,这是支拥有丰富的与突厥人作战经验的队伍,他们一插手,尼西亚顿时变得岌岌可危。拜占庭人又趁机与守城的突厥军队进行秘密谈判,许诺只要守军向拜占庭投降,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将得到保障。
1097年6月19日,尼西亚向拜占庭投降。根据协议,十字军什么好处也捞不到,眼看自己的用沉重的代价换来的竟是两手空空,十字军忍不住咒骂拜占庭人的狡猾与无耻。
不过也不能说一点收获都没有,起码这一战让十字军意识到攻城技术在今后战斗中的重要性。
(一)十字军战争的由来

自基督教产生以来,在世界各地,凡“福音”所到之处,教徒们的“事迹”,罄竹难书。而从常来这里的基督教朋友身上,似乎并不能看出来他们对此有什么应有的了解——这实在是一种遗憾。在此本人不掩鄙陋,择其著着略明一二,放在这里,与朋友们共同学习。头绪繁杂,就先从一些贵教朋友们所津津乐道的十字军说起吧——

                    十字军战争的由来

   11世纪,西欧的土地已为各国封建主瓜分净尽,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主生活日益奢侈,原有领地的收入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挥霍。因此,他们一方面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使大部分农民沦为农奴,另一方面期望向外扩张,夺取新领地,另辟财源。当时西欧各国实行长子继承制,封建主的土地归长子所有,其他儿子只能成为无地的骑士。他们收入微薄,生活奢华,为争夺财产,征战不休。许多人沦为盗匪,靠打家劫舍为生。这些人垂涎东方的土地和财富,期望据为几有。

1801年,东罗马皇帝阿里克塞一世,为了和塞尔柱土尔其人作战,向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援,表示愿意把东正教会归并在罗马教皇统治之下。教皇早就把东方看作扩大教会势力增加教会财富的目标,而且还想乘机控制东方教会。阿里克塞的求援给了教皇一个发动侵略战争的“神圣”借口。1095年,乌尔班二世在意大利北部召开宗教会议,随后他用了8个月的时间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游说,煽动宗教狂热。年底,他用法文发表了一篇极富煽动性的演说,鼓动“向蛮族作战”“登上赴圣墓的征途”“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土地肥沃,如同天堂,它等待你们去‘拯救’。你们蒙上帝赐给的强大的武力,所以要豪不迟疑的前往”。教会还宣布:参加十字军的士兵无论犯下何种罪恶,死了都可以直登天堂,负债的农民和城市贫民免付欠债的利息,出征超过一年者免叫赋税,农奴远征可以得到人身自由。

教皇的煽动使在场的人情绪激动,高呼“这是上帝所愿!”许多人在自己的衣服上缝上红十字作为参加远征的标志。于是,在基督教的旗帜下,以“圣战”名义发动的时近200年的侵略战争——“十字军东侵”——开始了。

(二) 第一次十字军东侵(1096-1099)

1095年底召开的克莱蒙宗教会议,实际上是一次十字军东侵的动员会和誓师会。自1096年2月起,十字军分5路先后向东方进发。

1096年2月,一支由法国“隐修士”彼得率领的法国北部和中部农民组成的十字军和德国骑士“穷汉”华尔特率领的德国农民十字军先后分数队沿莱因河和多瑙河向东方进发。这支几万人的十字军装备极差,毫无纪律和作战训练,沿途靠抢劫为生,遭到匈牙利人,保加利亚人和拜占庭人的自卫还击,途中损失约3万余人,剩余者到达君士坦丁堡之后被派往小亚细亚,被塞尔柱土尔其人围歼,生还3000人。

1096年由法国,意大利和德国西部的封建主,骑士组织的十字军分4路向东进军。4路十字军近4万人于1079年春在君士坦丁堡会合后,经小亚细亚向耶路撒冷进犯,沿途烧杀抢劫,鸡犬不留。1099年7月15日,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把这座“圣城”洗劫一空,屠杀穆斯林7万余人,血洗全城。

随后,十字军在侵占的地区建立了耶路撒冷拉丁王国和三个属国。拉丁王国国王为“圣墓保护人”,宣布接受罗马教皇管辖,使用拉丁礼拜仪式,取缔占领区内的希腊正教。

战争结束后,大批骑士带着掠夺来的财物返回西欧,留在巴勒斯坦的骑士领主不过几千人。为了保护十字军国家的统治,教皇在西欧组织了几个军事修会——圣殿骑士团(法国),圣约翰骑士团(意大利),条顿骑士团(德国)。这些骑士兼修士大部分是西欧各国破落贵族出身的亡命之徒,他们乘机抢夺,把财物运回欧洲。后来,十字军侵占的地盘陆续被穆斯林收复,骑士团只得撤回。


(三) 第二次十字军东侵

大部分十字军携带掠夺的财物返回欧洲后,留下的十字军虽有骑士团的帮助,仍然不能扑灭穆斯林居民的反抗。而当初邀请十字军东来的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也如梦方醒,扬言要收复十字军硬从他那里夺走的安提阿,以的撒等城市。1144年,伊斯兰统帅摩苏尔大败十字军,迫使其放弃了大部分侵占的土地。

1146年,教皇尤金三世派伯儿哪到西欧各地煽动宗教狂热,说服法王路易七世与德皇康拉得三世组织第二次十字军东侵。这次的十字军,下层农民不多,多数是封建主和骑士。1147年夏,两国国王各统帅7万左右军队向东方进军。由于德法两国间的矛盾和拜占庭帝国的高度警惕,以及军事指挥上的无能,十字军沿途损失惨重,当残部到达耶路撒冷后,又遭到前一次十字军统治者的冷遇和戒备,无果而终。隔一年,侥幸存活下来的十字军成员灰溜溜的返回了欧洲。


(四) 第三次十字军东侵

1186年,十字军拉丁王国贵族违背与伊斯兰国家鉴定的停战协定,劫掠穆斯林商旅,撒拉丁便于1187年率军一举收复耶路撒冷,西欧封建主大为震惊,于是教皇组织了第三次东侵。德法英三国君主亲自率领有贵族,骑士和雇佣兵组成的十字军共约3万人进行东侵。

拜占庭帝国早有察觉,便与撒拉丁秘密结盟,准备一举歼灭这支军队。不幸走露了消息,德国十字军便在德皇红胡子非特勒的率领下取道匈牙利进犯拜占庭。1196年,非特勒在途中淹死在一条不深的小河里,所部大部分返回欧洲,小部分溃散了。

英法两支十字军分别在英王狮心查理和法王非力普二世的率领下从海上进军,两军一路各怀私心,明争暗斗。1191年,十字军攻陷要塞阿克,法王因国内内讧赶紧率部回国。英王经过苦战,仍难以攻破耶路撒冷,只得同撒拉丁签定了为期三年的停战协定,结束了这次东侵。

(五) 第四次十字军东侵

这次东侵的目的地是信奉东派教义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富庶,早就引起了教皇和西欧封建主的垂涎。1198年,教皇英诺森三世组织第四次十字军。1202年,法德意三国十字军集结于威尼斯,诈称“收复圣地”进攻埃及。当年秋,十字军由海路攻破属于匈牙利的港口城市萨拉,洗劫了这座同样信奉基督教的城市。

1204年4月,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灭亡了。十字军在这个文明古城里焚烧劫掠达一星期之久,把能抢走的东西全部抢光,抢不走的就放火烧掉。他们甚至挖掘陵墓,劫夺殉葬的宝物。君士坦丁堡遭到空前浩劫,所有珍贵文物,艺术珍品,文献等图书损失殆尽。曾经在世界文明史上极一时之盛的东罗马——拜占庭文明转眼之间被十字军基督徒毁于一旦。

十字军在拜占庭帝国的领地上建立了拉丁王国,拉丁王国皇帝包尔温立即宣布东部希腊教会归罗马教会管辖,君士坦丁堡主教由罗马教会派人担任。教皇派红衣主教出使拉丁帝国,强迫东正教徒改信基督教,封闭东正教教堂,由拉丁神甫去主持东正教会。

由于希腊人民的坚决反抗,拉丁神甫始终没有能够控制东方教会。1261年,拉丁帝国在持续不断的反抗下终于灭亡,在十字军留下的垃圾堆上重新组建了东正教拜占庭帝国,可是这个政权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如同回光反照的病人,再也没有什么生机和活力可言了。

(七) 第五,六次十字军东侵

1215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决定组织第五次东侵。1217年,匈牙利国王和德奥荷兰封建主率十字军进攻埃及。1219年占领尼罗河口的杜姆亚特,但随后就遇到埃及人的顽强抵抗,十字军无法取胜,只好同埃及签订休战协议,放弃侵占的土地,退回欧洲。东侵有一次失败了。

德皇本来答应参加第五次东侵,可是却没有参加,于是教皇便把十字军失败的原因推到他的身上,将他开除教籍。1228年,德皇非特勒二世为了向东方扩张势力,独自组织了第六次十字军东侵。教皇此时却故意从中作梗,下令禁止。德皇对此不与理睬,他通过与埃及签定停战条约,取得了耶路撒冷等城市。教皇却拒不承认这个条约,并出兵攻打德皇在意大利南部的领地,迫使非特勒二世回师欧洲迎战。在巴勒斯坦的十字军拉丁贵族则勾结大马士革总督反对埃及苏丹。1244年,埃及派兵收回耶路撒冷。第六次十字军东侵失败。


(八)  第七,八次十字军东侵

1245年,教皇英诺森四世在里昂宗教会议上鼓吹组织十字军,把战争矛头指向与教廷不睦的德皇。可是此举却引起了法兰克国王对东方的占领欲望,1248年,法王路易九世组织骑士十字军,但是并没有象教皇所期望的那样进攻德国,而是向埃及进犯。1249年占领埃及的杜姆亚特,1250年兵败被俘,后被部下用重金赎回。此后路易九世在阿克城住了四年,等待不来欧洲的援军,只得返回法国,第七次东侵失败。

1270年,路易九世为报上次兵败被俘之仇,发动第八次东侵。这时欧洲人已经对十字军失去信心,无人响应。路易九世不听臣下劝阻,率领雇佣兵进攻突尼斯。一上岸,全军就染上瘟疫,大批死亡,路易九世也发瘟而死。第八次东侵失败。

此后,教皇又多次煽动十字军东侵,但是无人再敢向东方进犯。原来的十字军占领的土地,也逐渐被穆斯林收复。1291年,埃及收回了拉丁骑士在东岸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

至此,十字军东侵以彻底失败告终。


(九)  东西方教会大分裂

东西方教会的分歧由来已久。。其中有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也有历史地理方面的原因,但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则是双方领导集团为了争夺教会的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首先,双方在文化传统上不不同的。东部教会是希腊文化传统,而西部教会则是拉丁文化传统。由此导致了双方在基本教义,教仪和神学观点是的分歧。比如,东方教会更重视个人修行,而西部教会则更注意教会等教徒的控制。在“圣三一”问题上,东部教会强调一神本原,认为“圣灵”“由父出来”,而西部教会则强调“圣灵”由“父与子”出来。双方为此经常利用神学分歧互相指责对方为异端,借以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争夺领导权。

东部教会始终听命于东罗马的皇帝,而西部教会则由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世俗权力,整体实力逐渐增强,不在愿意服从东罗马皇帝的指挥棒。726年,罗马主教利用东罗马皇帝发展圣像破坏运动之机,公开支持皇帝的敌人。为此,东罗马皇帝剥夺了罗马主教对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管辖权。

857年,东罗马皇帝迈克尔三世废除废黜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伊那爵,另立平信徒福提乌斯为大主教。伊那爵向罗马主教尼古拉一世求助。863年,尼古拉一世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将福提乌斯革职。福提乌斯则宣布西部教会为异端,指责其在"信经”中妄加新的内容,及在星期六斋戒和大斋期喝牛奶等行为。

1054年,罗马主教利奥九世派枢机主教洪贝尔和洛林的弗里德里希到君士坦丁堡和谈,遭到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塞鲁拉里拒绝。洪贝尔于是将预先带来的罗马主教“绝罚”塞鲁拉里的“教皇通谕”放在索非亚大教堂的圣坛上,以示决裂。

此举激怒了东部教会,塞鲁了拉里立即召开宗教会议,宣布洪贝尔是“渎神的人”,“像野猪一样,为了推翻真理,自黑暗的西方来到虔诚之国”,并将利奥九世开除出教。东西方教会于是正式分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