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石排毒原液副作用:中国女子的头发之变:短发革命与新女性的诞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0:30:49
远在西部,既封闭又开放的成都,三位女子的剪发风波,将整个社会的官与民都搅进了漩涡。她们的美梦与噩梦,都从剪了短发开始。谢天开

  1921年7月8日,北洋政府四川督军刘存厚的成都警厅发布了一条《严禁妇女再剪发》告示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白纸黑字,灼灼伤眼,在社会上引起遗老遗少的欢呼雀跃,又激起新文化派人物的狂锐批驳,楚河汉界势不两立。

  一时间女子剪发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搅动着成都的街头巷尾,成为了成都公共空间街头文化的中心议题,也为成深巷高门大户人家饭后茶余的冷言酸语,窃窃私议。

  这条禁令显示了宏观历史对于个人身体的侵犯,也可视为中国头发风俗史上的最稀奇古怪的政府告示。

  这条禁令后面的故事却与五四风云激荡中,中国西南一隅封闭而开放的成都的现代女权主义兴起相关。

  “凡我同志,一律剪辫”

  五四前夜,男子剪掉辫子已为个人生活的常态,短发是辛亥革命最直观的标志性成果。

  1911年11月上海独立后,就满街张贴告示明令:“凡我同志,一律剪辫。”

  1912年3月5日,南京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发布“剪辫令”,通告全国,限20日内“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1914年7月北京政府发表《内务部提倡剪发之文告》,用白话文指剪发的益处:一是便于劳作,能多挣钱;二是防止机器缠绕,求安全保命;三是有益卫生,不油污枕被,减少生病;四是避免旁人耻笑侮弄,以求从众自尊。

  而在内陆的成都,1911年初,少年郭沫若进入成都分设中学的一张留影还是光头留辫的。他的自传体纪实《少年时代·反正前后》(1919-1911)里还记述了:初来成都入校时,有同学奚落他因患了场重症伤寒,头发脱完了,还没有长齐,无法梳毛辫的事。

  然而形势很快发生了逆转:

  1911年的11月25日,闹了四、五个月的四川,终究独立了。在那天清早,成都的南校场前,高等学堂东邻的分设中学里面,有一群早把头上的豚尾剪了的好事的学生簇涌向校长室去。承头的几人,手里是拿着剪子的……

  学生们正在高兴着凯歌的时候,由校外又走来了一位通学生,穿的是有孝的素服。人不甚高,一脸的Acne Vulgaris(俗称“烧疮”)和一双敏活的眼睛是他的特色。

  ——精公,精公!他一走进来,学生中便有人叫着他,辫子剪了吗?

  ——唬,你们看!他把那素结子的玄青布京帽揭下来,露出了一个“拿破仑头”。

  这是郭沫若在《中国左拉之待望》里回忆的成都同学们剪辫经过,还专门描述了被叫为“精公”的李人同学剪了“拿破仑头”的模样。

  所谓“拿破仑头”和“华盛顿头”,是那时候男子剪短发的通称。

  但细分男子短发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只是剪去辫子,将剩下的头发剪成齐耳短发。有的则更短,只有寸许。短发又分为平头、中分、偏分、向后梳等不同发式。

  时有文人朱文炳的《海上光复竹枝词》(1913年刊)道:

  人人发样最难齐,或仿东洋或仿西。

  还有一般朝后刷,自夸我不落恒蹊。

  而这场轰轰烈烈剪辫子留短发运动,似乎只与男子相关,剪发为男人应有之幸福。

  中国女子的短发革命,还要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

  身体革命“从头做起”

  清末民初的女子习惯,幼女留双短辫,少女梳单长辫,成年妇女挽发髻。束发结簪表示已为人妇,为处女生涯的完结,这是“结束”一词的由来。

  因此,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夜,中国旧女性的发式都以长发变化的:年轻姑娘的髻式——元宝头,髻中插簪,在髻旁插满以鲜花或以珠花,或以金翠、珠、珊瑚、玉等制成茉莉针排列于髻端。

  年未及笄的少女,额旁挽一团髻,其状如蚌中未出之珠,因此叫做“蚌珠头”,并以珠翠、花朵如白兰花等插于髻旁以增美态。

  此外还有少女额前留有“前刘海”式;成年女性的“巴巴式”、“杨州桂花头”、梳“荡七寸” 髻式的等等。

  以挽束发髻为主的旧女性发式,为家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耕社会特征的发式。除了中国儒家传统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精母血,焉可弃乎?”更为深刻地隐藏着男性话语权对女性发式的规训:“自由飘散的头发是处女的标志,而遮掩起来的头发则是已婚妇女的标记。”

  在现代社会之前,男子蓄长发,短发,东西方不同年代不尽相同,而女子长发,则东西方文化则是惊人的一致。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前前后后,新女性剪短发,在中国沿海城市,或在北方的大城市多半是由西风东渐,自然而然的结果。

  而在成都,中国西南一隅的内陆都市竟然成为死水微澜里的轩然大波。

  这种新女性的短发革命在成都爆发,与成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空间与时间独特位置是密不可分的。

  在法国巴黎的周太玄与李璜,以“巴黎通讯社”为平台成了始作俑者。在中国北京的王光祈,以“川报”记者的身份,在第一时间内,将如火荼的北京五四运动的新闻传递到成都。而在成都的“川报”主编李人则以加编者按的形式,加重要版式的安排,将五四新文化运动尽力扩大化。那时,成都真是全中国新文化运动三个重点之一,与北京和上海同步。

  成都新女性身体的革命一定要“从头做起”,于是新的故事必定发生:成都出现了最早剪短发的三女子。

  这三位成都五四新女性分别为陈竹影、李倩云和秦德君。

  幕后推手

  陈竹影、李倩芸、秦德君三人都曾为新社团“直觉社”社员。她们剪发的原因是由于为了参加学生组织“直觉社”的活动,需要经常去男高师去开会,为了行动方便常常女扮男装。

  对于女子剪发,这种在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举所遭遇的非常之事,秦德君回忆说:

  我们女同学也积极参加活动。但是人们每天天蒙蒙亮就要起床,点起油灯梳长辫子,又做早操,又上自习,再吃早饭,那太匆忙了。为了节省时间,我索性就把长辫子剪掉了。同班同寝室的杜芰裳,看见我剪掉长发以后清爽利落,十分羡慕,叫我帮她也剪掉了。没想到她的妈妈跑来又哭又闹,找我拼命。

  “我的女儿不做尼姑,我的女儿要戴凤冠。”

  她撒泼打滚地要我一根一根把她女儿的头发接好。后来又把杜芰裳抓回去锁在屋里不许出门。

  抵制剪发的恶势力很大,借口什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家长们吵的闹的,纷纷把女儿关起来,斗争很是激烈。可是剪长辫子的女学生仍然是一天多似一天,形成了女子剪发运动。

  有一回,我到学校附近理发店把头发理得整齐些,被认为“有伤风化”,市政当局居然把理发店封闭了,把为我理发的工友抓进了监牢。

  女子剪发,成为新鲜活泼细胞,在陈腐朽败的社会里是要付出代价的。

  不久,秦德君给北大校长蔡元培写信,请求进入初开女禁的北大。蔡元培回信说:“女子实业学校学生,恐怕未必合格。”这封被成都四川省立女子实业学校当局扣留,并借机开除了秦德君。

  在无望之际,成都学生联合会介绍秦德君到重庆去找搞联省自治和妇女运动的著名人物吴玉章。

  秦德君也想求他帮助到俄国去学习,于是她相约了另外两位志同道合的新女性一道下渝州重庆。

  1921年春天,桃花开了,成都最早剪发的三位女子都认为在这座散发着陈腐气息的都会里呆不下去了。

  成都四川省立女子实业学校的秦德君、李倩芸和益州女校的陈竹影三位“直觉社”的女社员,女扮男装在成都东门外望江楼边,坐小木船东下渝州重庆。

  到了重庆,在吴玉章安排下,三位成都女生暂住在重庆城内小井巷七号,川东道尹公署秘书长、《新蜀报》创始人、后来的中国少年学会发起人之一陈(愚生)寓中。

  四川《国民公报》登载了《三女士化装东下》的消息,描述她们蓄短发、梳“拿破仑”发式、着男装的情形,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重庆果然火热,吴玉章领导成立了“全川自治联合会”,全川100多个县,都有代表参加。

  有1000多个座位的重庆总商会大礼堂,是“全川自治联合会”活动基地。每场演讲都是挤得满满的,门窗外也拥挤着伫立听讲的人。

  吴玉章非常热忱地欢迎三位成都女学生的到来,很快安排她们三位上台演讲,宣传妇女解放。

  秦德君、陈竹影、李倩芸在大会上作了关于女子剪发、妇女解放的演讲。她们的慷慨陈辞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重庆女子第二师范和巴县女中的许多女学生会后纷纷仿效剪发。重庆女子第二师范学生自治会还组织排演了《剪发辩难》的新剧。重庆女二师七位女生剪发后,还专门到照相馆合影留念。

  在这张合影上,风华正茂的女生,或坐或立做了新女性。她们大都是当时女二师学生自治会的成员,其中右起第三位女学生,就是被同学们称为钟大姐的女二师学生自治会主席钟复光。

  看女生们所剪的两种样式,即偏分式和中分式,就是前面四川警厅在《严禁妇女再剪发》告示中提到的“拿破仑”和“华盛顿”发式,这正是当年流行的男子发式。为什么女学生也清一色地剪成这两种发式呢?有没有符合女性特征审美的样式呢?

  据秦德君和钟复光回忆,初剪发时,都不知该梳什么发式好,连理发店的师傅也很感为难,因从来没有设计过妇女的短发,故只好按当时最流行的男发样式来剪理了。

  一时间,昏暗的社会亮丽活泼起来。女子剪发由成都而渐次重庆,由重庆而渐次川东。

  不久,陈竹影被她父亲骗回了成都。李倩芸也返回了成都。秦德君在吴玉章的一百元现洋资助下,跟着前去北京办理少年中国会务的陈育生,奋然前行北方。

  渐开风气

  由于报刊的宣传,新女性纷纷仿效,四川各地剪发妇女开始增多。一些封建遗老惊呼这样下去“国将不国”,将妇女剪发视为洪水猛兽。稍稍开明的社会贤达对于女子剪发也谩道:“中国要在五十年以后或在百年以后方可做到”。

  陈竹影女士回忆说:有一个警察厅的巡官叫汪顷波的,他在街上发现有剪短了头发的妇女行走,便诚惶诚恐地给成都警察厅上了一个呈文。内容极“妙”,大意是:“女子剪发,形类优尼”……并且说,有碍“风化”甚大;建议:“已剪者令其复蓄”,“未蓄长前不得在街上行走”,没有剪发的女子,叫父兄严加管束,若不遵守命令,则“罪及父兄”云云。

  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最后演化成为政府的告示,即1921年7月8日,北洋政府四川督军刘存厚的成都警厅发布的《严禁妇女再剪发》告示。

  一石击起千层浪。文化青年巴金等人所办的《半月》因女子剪发问题,曾连续两期刊载了袁诗尧、吴先忧的《女子剪发与警厅》、《禁止女子剪发的谬误》等文章,对警厅“告示”首先发难,句句在理地批驳了警厅的“告示”。

  作为当事人陈竹影和李倩芸也在《半月》上发表文章进行反驳“通令”,诉说女子心曲。

  陈竹影在“对于禁止妇女剪发者之解释”里说:

  总之,这个通令,下得有理没理都没忙说。先问问我们为什么要剪发?我的解答是:

  (一)时间经济。

  (二)节省费用。

  (三)剪发为人民应有之幸福。

  《半月》因此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份遭到查封的文化刊物。其同仁又奋不顾身地继而办起了《警群》月刊。

  陈竹影她们又在《警群》继续发表反驳的文章,《警群》也终遭查封。

  在这场女子剪发风波中,作为少年中国成都分会会刊《星期日》,为了女性问题也分别出版了《星期日·社会问题号》、《星期日·妇女问题号》。

  所载文章有“女子剪发问题”、“女子的革命运动”、“贞节问题应解决的理由在那一点”、“我对于女子和家庭的意见”等等鼓吹新女性文化,也加以声援。

  其中渊默的“女子剪发问题”遥相呼应道:

  (女子剪了短发)可以节省时间。十余年前出版的《女界钟》,说盘髻耽误时光的话最为深切。他说:“对镜从容,颐指气使,务使波随云委,风吹不乱,钗光鬓影,灼灼鉴人,约费二三小时,而半日之光阴去矣”者个弊病,是一般有发女子所常见的。

  ……

  可以少费金钱。……中国二万万女子,假定爱打扮而且家中能购到“妆饰品”的占百分之一,人数二百万。再假定消耗于发上之金钱最低额,每人每年平均二元,合计每年共四百万元银币。这四百万元银币,是不是冤枉用了呢?

  ……

  不过这一场女子剪发的风波不久就平息了,“告示”并没有生效,成都新女性仍然是短发,仍然在街上走着。

  到1921年以后,剪发的女子不仅在成都、重庆日益增多,沪州、自贡、宜贡、宜宾、达县等地也能看到不少剪发的新女性了。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三位剪了短发的成都新女性的身影已经成为一个远逝的背影。

  在这渐行渐远的背影中,陈竹影曾在《四川文史资料集粹》、《五四运动在四川》等文史资料里留下了消息;李倩云只留下了一个名字。

  唯有忠县籍的成都女性秦德君,最终冲出川江天堑夔门,还在北京曾做过“少年中国学会”的小勤务、革命家的情人、著名文学家的恋人、女红色革命者……她的噩梦与美梦都从剪了短发开始。

  头发之变

  1915年前后,一些妇女也开始剪短发,但时间不长,多数人又重新蓄发盘髻。那时期最流行的是“s”髻,因其形状像英文字母s而得名,有竖s型和横s型。还有一种叫“辫子头”的发髻,先梳成辫子,再盘起来。这种发髻不易散,梳者很多。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随着民主科学思潮传入,一些知识妇女接受了妇女解放思想的启蒙,仿照男生剪了短发,她们的短发样式被称为“拿破仑”头、“华盛顿”头。

  1920年代,短发逐渐流行。那时短发发型较长,大城市的时髦女子大多用缎带将头发束起,也有用珠宝玉翠做成各种发箍套在头发上。由于当时赴西方和日本留学的女学生很多,在留学生和进步女性中流行一种仿照日本妇女发式的“东洋髻”。

  “刘海儿”也风行一时,最早流行的是一字式,长达二寸,一般盖在眉间,也有的遮住两眼;接着是“垂丝式”,将头发分成圆角,成垂丝状;后又有燕尾式,将额发分成两缕,修剪出尖角,呈燕尾状。民国初年还风行过一种极短的刘海儿,远远看去若有若无,美其名曰“满天星”。

  1920-30年代,上海、北京、南京等大城市中出现了烫发。追求摩登的女人们,一窝蜂似地涌进理发店,将头发烫成波浪式或螺旋式,有的女子甚至开始染发。当年上海月份牌上的时髦美女,大多是卷发的。那时天津的前门香烟卖不过上海的美丽牌香烟,原因之一是美丽牌香烟盒上画的是电烫卷发的时髦美人。

  1934年,国民党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要求革新民众生活,原则是“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新生活运动”从衣食住行着手实行,南京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禁止妇女烫发,并严厉执行。第一夫人宋美龄梳起传统发髻,给全国妇女做出榜样。南京的新女性只好留起披肩长发。而上海、北京的烫发生意却依然红火。

  民国时,打扮前卫的知识女性,剪了短发、穿针织衫和短裙。资料图片

  1903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剪辫后留影。资料图片

  1936年,四川松州(松潘),一所女子学校表演丹麦健身操的学生。资料图片

  1868-1871,广州街头的赌博摊,两个男子都留着长辫。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摄。资料图片

  辛亥革命时期,剪辫子的人们。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和改革家阶层剪掉长辫,以示反对旧帝国政权的传统统治。资料图片

  留长发时,梳髻是一个繁琐的工艺,甚至需要仆人来帮助。

  中国女子发式多种多样,总体来说以发髻为主,或单或双,或系于头顶,或系于脑后,不同年龄又有不同。

  20世纪20年代,上海,一所女校的学生做晨操。当时体育逐渐被重视,被列为必修课。女孩们一水儿的刘海短发。资料图片

  所谓“拿破仑头”和“华盛顿头”,是那时候男子剪短发的通称。后来女子剪短发,无成例仿照,便也先剪为此二式。

  垂丝式。

  20世纪30年代,北京,穿旗袍的女子在集会上合唱。资料图片

  民国烫发的女演员。资料图片

  1943年,宋美龄访问美国,在华盛顿白宫草坪上留影。资料图片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