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消毒液洗洗衣机:班主任工作完全手册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45:25

班主任工作完全手册  

 目    录    一、班主任制的由来                                       

二、班主任工作的的任务和职责

三、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四、班级与班集体是一个概念吗

五、把握班集体的纲

六、班集体的形成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七、如何处理班集体和学生个体的关系

八、伪班集体有哪些表现

九、班集体建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什么

十、怎样才算了解学生

十一、了解学生的方法有哪些

十二、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十三、怎样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你交流

十四、怎样设计班级调查问卷

十五、怎样制定班集体建设的目标

十六、怎样分解班集体建设目标

十七、怎样呈现班集体建设目标

十八、怎样帮助学生制定个人目标

十九、如何引导和激励学生实现目标

二十、怎样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二十一、怎样建立班级规章制度

二十二、班委会的组成及职责

二十三、班干部如何产生,怎样轮换

二十四、怎样让班干部进入角色

二十五、怎样做好家访工作

二十六、什么是班级文化

二十七、怎样创建班级文化特色

二十八、新班班主任如何做好新生接待工作

二十九、新班怎样开局

三十、编排座位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三十一、怎样发挥教室布置的育人功能

三十二、怎样调动科任老师的积极性

三十三、怎样开好第一次家长会

三十四、开展班级活动的原则

一、班主任制的由来

班主任制产生于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因为这样的教育形式能够大规模、高效率地为机器大生产培养所需的人才。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各国普遍采用了班级授课制。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1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学校里开始普遍推行。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班内学生年龄相同,教材相同,人数固定,教师按固定的课表在规定的时间内,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进行教学。

班级授课制产生之后,出现了专门管理学生的专职人员。在我国,1903年的学堂里设置了学监,以后,设置过管理员、主任教员、训育主任等,而且,也不是每个班都设置一个专人进行管理,有时是一个年级设置一个人。1938年之后,我国的学校改为导师制,每个班级或每个年级设一名班导师或级导师。与此同时,在苏区和解放区的学校内,实行了级任制或班主任制。

前苏联在30年代就有了班主任,卫国战争之后,正式颁布了《班主任服务规程》,确立了班主任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在教育上主要学习前苏联的理论,将原来的级任制或导师制一律改成了班主任制。195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其中明确规定,中学每班设班主任一人,由校长在各班教员中选聘,教导主任领导下,负责联系本班各科教员,指学生生活和学习……从此,班主任制及班主任的基本职责就在我国被正式确定下来。

二、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和职责

班级授课制把数十名学生集中在一起开展教育活动,首先面临的就是管理的问题。因此,班级授课制产生之后,最初出现的管理员、学监等,其最主要的职责就是管理。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除了家长之外的,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他人。因此,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就不仅仅是管理,而是学生人生的导师。依据班主任这一基本角色定位和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1988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和《小学班主任的暂行规定》,其中,对班主任的基本任务和职责做了具体的规定,其主要内容是:

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按照德、智、休、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

班主任的职责:

1.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小学,特别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文明行为习惯。

2 .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会同各科教师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3.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各种劳动,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4.关心学生的课外生活。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有于益身心健康的科技、文娱和社会活动。鼓励学生发展正当的兴趣和特长。

5.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建立班级常规,指导班委会和本班的团、队工作,培养学生干部,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把级建设成为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

6.负责联系和组织本班教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互通情况,协调各种活动和课业负担。

7.做好本班学生思想评定和有关奖惩工作。

8.联系本班学生家长,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三、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所谓原则,就是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在班主任工作中,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方向性原则:这是班主任工作的根本原则。在我国,班主任工作的方向,就是社会主义的方向,就是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全面性原则:这一原则有两个含义。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热爱所有的学生,不厚此薄彼。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种素质上,全面地和谐地发展,而不是只关心学生的学习。

情感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班主任要通过关怀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情感,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疏导性原则:就是通过说服、熏陶、体验等多种途径,尽量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达到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

民主性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正确地行使民主权利,并保障他们行使自己的权利。一是要及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接受学生的监督;营造民主气氛,为学生行使民主权利创造条件;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各种组织,指导班委会积极主动地工作。

集体性原则:首先是把班级建成班集体,其次是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把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体辨证地统一起来。

表率性原则:在工作中以身作则,主传身教,给学生做出表率,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四、班级与班集体是一个概念吗?

班级和班集体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更好地把握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简单地说,学生入学分班之后,就有了班级,但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陌生,虽在同一教室里学习,但关系并不是很密切,此时,还不能说,这些同在一起学习的学生是一个班集体。随着共同学习、活动的增多和班主任工作的开展,班级产生了班委会、活动小组等组织,同学之间开始彼此相识,逐渐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此时,班级就开始走向班集体。

班集体这一概念最初产生于前苏联,很多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经过实践和研究,概括过班集体这一概念的内含。比如,有共同的目标,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有规章制度等。建国以后,我国在教育上主要接受前苏联的理论。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界对班集体建设的研究,班集体这一概念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由唐云增、李鸿基、陈锡生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经验全书》,综合各方面的观点,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方针,对班集体这一概念做出了较为科学的界定:班集体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导向,经过班主任为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培养而形成的具有正确的奋斗目标,具有较强的核心与骨干力量,具有良好的纪律、舆论、班风,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使班级全体成员德、智、体各方面素质不断提高的高级班级群体。

当班级成为班集体的时候,会对每个体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建设班集体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五、把握班集体建设的纲

班集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谓千头万绪。但是,任何事物都有起决定性作用的纲,纲举则目张。只要我们抓住这些纲,就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规律,进而使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在明确了班集体概念的基础上,为了对班集体建设的实际操作能有更强的指导作用,我们非常有必要从结构上将班集体这一概念进行分解,把握其纲。《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经验全书》(唐云增、李鸿基、陈锡生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综合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经验,用班集体结构要素这一概念,描述了班集体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纲。参考本书的内容,我们对这些要素应该有如下的理解:

一、目标要素   包括班集体在德、智、体方面发展的总目标及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班内各种组织的目标,学生个人的目标等等。确立目标时,其一,一定要通过多种多样民主的途径,使绝大多数人不仅明确,而且认同班级总目标,只有这样,班内各种组织的目标、个人的目标,才会与总目标相一致,并直接指导成员的行动;其二,在总目标的统帅之下,应该将目标分阶段细化,有远景目标和近期目标,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二、组织机构要素  包括班主任、班委会、少先队、中队委员会,团支部委员会和各种小组(学习、值日、班报、考勤、课外兴趣、等小组)。这些机构的建立,一定要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使其在班级工作中确实发挥作用,否则,这些组织就会成为摆设而徒有虚名。

三、人际关系要素  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优秀的班集体都有一个良好的集体心理氛围,成员之间建立了友爱、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能保持个性的独立,又能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

四、规范、舆论、班风要素  班风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思想、情感、意志的综合反映。班级要根据《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班级实际,通过民主的途径制定能够实际操作的规范,并通过执行这些规范,营造健康的舆论,培养良好的班风。

五、活动要素  这一要素在班集体要素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目标的实现、组织机构职能的发挥、班风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形成,都与活动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活动的开展,就不会有班集体的一切。活动有计划性和临时性的两种,对于开学、放假、毕业、重要纪念日等时间段开展的活动以及主题班、团、队会,要有计划性;对于出现突发事件、新的思相苗头,要机智地抓住机会,开展临时性的活动。但不管怎样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同学们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活动的教育实效。

六、班集体的形成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班集体形成的过程,是班集体各要素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关于这一过程的划分方法有很多,为了方便实际操作,我们依据学生的归属感、主人翁意识及集体主义观念的强烈程度,简单地把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适应期:班级刚刚组建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比较陌生,我们班的意识很淡薄,班级的各种活全部处于班主任的指挥之中。此时,成员之间最迫切的需要是彼此了解,适应新的环境。因此,在这一阶段,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活动,促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熟识,发现骨干分子。此时,不宜提出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

组合期:当大多数同学能够叫出全班同学和全体教师的姓名,邻座的同学们彼此之间有了活泼、文静或内向、外向等性格特征的印象,多数同学之间能够比较自然地交流时,可以说,班级已度过适应期进入了组合期。此时,我们班的意识已经建立起来,邻座的、一个宿舍的、上学放学同路的部分同学关系开始密切起来,出现了非正式群体的萌芽。同时,一部分骨干分子开始出现。此时,班主任可以通过表现突出的骨干分子,组建临时的班、团、队委员会,并尽可能发挥这些临时性班级组织的作用,协助自己处理一些班级的日常工作;对一些健康的非正式群的活动给予鼓励与支持,保证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为正式建立班级组织和确立明确的班级目标营造舆论氛围。

发展期:当通过民主的程序,组建了正式的班级组织,制定了能够操作的班级规章,确立了班级的基本奋斗目标时,标志着班集体在形式上己经形成,进入了发展期。进入发展之期之后,以各种班级组织不核心的班级骨干力量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虽然他们的工作有时比较被动,但也能够独立组织一些活动。班级规章能够比较顺利地执行,班级纪律稳定,正确的舆论占上风,大多数成员开始有了我们班好的心理感受,并希望在和平行班的竞争中取胜。在这一时期,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逐步树立各种班级组织的威信,增强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成班级近期目标的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成熟期:当班级进入成熟期时,绝大多数同学能够用班级的奋斗目标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同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班级组织和骨干分子能够主动积极地、有计划地开展工作,班主任成了顾问;班级有良好的纪律、舆论和班风,全体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观念,能够自觉维护班集体的利益,很少出现不良的偶发事件,在学校的重大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七、如何处理班集体和学生个体的关系?

只有当集体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帮助,个体体会到集体对自身发展的正向作用时,个体才会自觉地维集体,并将集体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当作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标准。因此,建设班集体的过程,不是用统一压制个别的过程,而是用整体帮助和促进个体的过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一定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上得到充分发展的集体。

如何把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谐地统一起来呢?

(一)、 要运用班集体的力量,如成立各种互帮互助组织,帮助每一个同学很好地完成

学习任务,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有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行为一时有过失的同学,更要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处于集体的关心和帮助之中,产生对集体的依恋感。

(二)、利用班集体,为每一个同学搭建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在个性、

兴趣爱好、特长上存在的差异,不仅不会成为班集体建设的障碍,而且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资源。如果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使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展示,不仅能够让个体体会到自身的价值,调动其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情感,而且,在丰富多彩的共同活动中,还会形成彼此接纳,互相欣赏,团结友爱的氛围。由于活动要素在班集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因此,班级活动越是个性展示的舞台,越有利于班集体的发展。

(三)、开展多种班级组织,使每一位同学感受到他是集体所需要的,而且是必不可少

的。在这方面,魏书生老师的做法最具在代表性。他通过建立各种组织设置各种职位,将班集体建设的各项任务分解到每个学生的身上,不仅提高了班级工作的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每个同学都非常明确自己在班集体建设中所处的地位,所担负的责任。由于个体在履行责任的同时,能够不断地体会自身对于集体的价值,其集体主义观念、主人翁精神就会不断得到加强。

(四)、运用民主的程序,使正确的班级目标、规范成为绝大多数学生的意志。由于民

主的程序给每个学生参与班集体建设的机会,那种来自集体的尊重,会使其产生对集体的信赖感;同时,由于每个同学都认识到班级的事是大家决定的,就会增强其接受集体意志约束的自觉性。

八 、伪班集体有哪些表现?

所谓伪班集体,就是看起来已经具备一个班集体的基本要素,但是,贯穿这些要素的核心--集体主义,却有着严重的僵化、狭隘的倾向性。对此,著名优秀班主任李镇西老师总结出四种不同的表现。

(一)、 压抑个性的班集体

这样的班集体看起来纪律良好,团结一致,但是,却是以压抑学生个性为代价的。学生在性格、兴趣、才能、思维等方面的差异性,都被集体强行统一起来。在这样的班集体中,班级活动很少,班级生活单调乏味,禁止的规定很多,开放性的倡导很少,班级的大事小事大多直接以班主任的意志出现。由于班主任所追求的是学生无原则的服从,所以,学生的对集体是一种漠然的态度。

(二)、 依赖权威的班集体

有些班集体,只有在班主任守候的情况下,才有良好的表现,一旦班主任离开,便成了一盘散沙。这样的班级,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机制,班级工作需在班主任威严的注视之中;学生的行为只对班主任负责,而不是对班集体负责。此时,学生心目中只有班主任,没有班集体,因而也就谈不上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

(三)、 追求虚荣的班集体

有的班主任认为,建设优秀班集体就是多获得荣誉,在与兄弟班级的竞争中,纵容甚至暗示学生使用弄虚作假、恶意中伤等有害手段获得荣誉。这样的班级,可能教室里挂满了锦旗和奖状,但是,由于这样的荣誉不是来自于所有同学光明正大的共同努力,因而它既不能给同学们带来实实在在的荣誉感,也不可能激发起同学们强烈的爱班之情。

(四)、狭隘排外的班集体

这样的班级一般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但这种凝聚力来自于狭隘的小团体主义。在学生们的思想中,既没有学校这个大集体,也没有其他班集体,为了本班的利益,他们可能损害兄弟班级甚至学校利益。这样的班集体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非常有害。

九、班集体建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什么?

班集体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又一个小目标实现的过程。因此,可以说,班集体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周期性螺旋式推进的过程。对于每一个目标的实现来说,在操作上,一般按照了解学生--确立目标--设计和开展活动--评价这样的程序进行。

(一)、 了解学生  首先,了解学生不是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汇集,而是

要通过分析整理,对全班学生的整体状况做出一个概括性的判断,也就是找到影响当前班集体建设最主要的矛盾。只有这样,接下来确立的目标才会是切合实际的,设计的活动才会是可行的,评价活动时才会是有说服力的。其次,由于学生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因此,了解学生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要停留在一个点上,应贯穿于班集体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而且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变化。

(二)、 确立目标  首先,由于我们这里所说的目标是一个操作周期内的目标,当然

只能是针对班级当前最主要矛盾的一个近期目标。因此,这个目标越具体,越有利于其最终实现,越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把确立目标的过程当作一个教育的过程。班主任要把自己了解到的班级情况,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学生,在与学生基本取得共识的情况下,通过民主的方式让所有学生明确近期内班级要达到的目标,并根据班级目标帮助学生确立起个人的近期目标。第三,对班级目标的实现,班主任要有一个预期,即对目标实现的时间、达到的程度、可能遇到的困难等,要心中有数,以避免在新情况出现时能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避免盲目和随意。

(三)、 设计和开展活动  首先,活动要紧紧围绕目标设计和开展。其次,要在同一

个目标之下尽量使活动丰富多彩,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并体会到为达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第三,一定要把活动和班级常规工作、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互相促进的局面,切忌将活动游离于教学和班级常规之外,甚至与之对立起来。

评价  首先,对班级目标实现的情况,班主任尽量不要直接公开自己的主观判断,而要通过班会或其它形式,用事实引导学生做出较客观的评价,使学生自己在盘点得失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自觉关心班集体的良好品质。其次,评价学生个人时,要尽量把目标集中在其所付出的努力上,不要只盯着其目标实现的情况。第三,评价要和下一周期的班级工作做好衔接,为下一个目标的实施做好铺垫。事实上,评价的过程就是对目前学生状况做出判断的过程。

十、怎样才算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前提。那么,怎样才算了解学生呢?

第一,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会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点。通过一代又一代国内外心理学家的不断研究,在方面已发现了一些基本的规律。班主任老师可通过学习一些心理学著,获得相关的资料,对应地把握班里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参照系,有了这一背景作参照,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就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出那些表现是正常的,那些表现是异常的。

第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所谓基本情况,就是学生的出生年月,家庭住址,曾经的学习生活状况,身体的健康状况,父母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经济状况、情感状况等。这些基本情况都直接或间地对学生接受教育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解这些情况,有时能帮我们很快找到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

第三,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指班主任通过观察、走访、面对面地交流等方法,获得学生多方面的表现,经综合分析后,形成的对每个学生有别于其他学生的总体认识。这是了解学生的最高层次,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对学生个性特点的把握,应着重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1.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性格特征(如内向、外向、活泼、文静等)、意志品质(如坚韧、顽强、松懈、疲踏等)、情感特点(如持久性、稳定性、强烈程度等)、自我评价(如自卑、自性、自轻、自贱等)。

2. 学习状况。包括学习成绩、智力特点(指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等方面的特点)、思维品质(指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灵活性、变通性、深刻性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3. 行为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如完成作业的习惯、阅读课外书的习惯、提问题的习惯等)、卫生习惯、人际交往习惯(是否文明礼貌、守时、守信)、生活习惯(如作息、消费、劳动等情况,特别要了解其是否有不良嗜好)。

4. 思想品德。主要指其对待他人、集体的态度,对社会、人生的朴素认识等。

5. 爱好特长。

十一、了解学生的方法有哪些?

(一)、 查档

    对于起始班的班主任来说,学生的档案主要是原学校给学生做出的鉴定表。通过这份表,班主任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身体状况、学习成绩、爱好特长以及其家长的年龄、工作、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基本情。虽然这张表所反映的内容非常有限,但对班主任开展新班工作却非常重要。有经验的班主任总是在入前就开始认真研究这张表--记住学生的姓名,通过照片熟悉学生的相貌特征,把握每个学生的一两项特殊情况。这样,当学生入学报名时,班主任就可通过叫出学生的姓名、说出其某方面的特殊情况等,创造与学生良好沟通的氛围,消除学生的陌生感,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对于中途接班的主任来说,学生的档案还包括每个学期的鉴定,原班主任记录的班级日志,学生的作业本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学生某些方面的表现。

(二)、 访问

访问的对象有学生的家长、学生曾经的老师、同学等,其中主要是学生家长。访问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在学校以外的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的表现,同时,通过访问,对家庭、社区施加影响,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访问的方式可以是面对面,也可以是电话、网络等。访问应分为常规访问和重点访问。常规访问应在每个学期初做出计划,按计划执行,争取访到每一个学生的家庭。重点访问主要是针对那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除了在计划中多安排访问的次数外,应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访问。访问时一定要做好记录,一是方便以后查找,二是便于通过比较,看到学生的变化。

(三)、 交谈

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是班主任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唯一途径。为此,班主任应养成与学生交谈的习惯,不要等到学生出了问题了,才去找他们谈话。交谈可以是一对一式的个别谈话,也可以同时找三五个同学一起谈;话题也不必太集中,场合也不必太正式,既要以倾听为主,又要适时引出话题,谈得越随意,越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实际。

用交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其的目的性虽然不是很强,但利于将其它渠道了解到的情况进一步综合化、形象化。

(四)、 观察

观察学生是班主任研究学生的基本功。用好这一方法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要明确观察目标,否则,面对学生的种种表现,我们会无所适从。在一段时间内,目标可以定两到三个,不宜太多,等有了一定的结果时,再做进一步的调整。二是要勤于记录。只有将学生点点滴滴的表现积累起来,才能从偶然中发现必然。记录既要有量的表述,如坐标曲线或量化表,也应有具体的个案。

(五)、 问卷

针对某些特殊的问题,编制问卷让学生答,通过分析答卷的情况,了解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使用这一方法时应注意,问卷的编制一定要以心理科学为依据,以保证学生的回答基本上是真实的。

十二、、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末期,他们身体的各器官及其机能正逐步达到成熟的水平,是身体发展的定型期。此时,他们的身高体重的增长速度再一次缓慢下来,从15岁到18岁的四年里,男生的身高年平均增长1.72厘米,体重年平均增长2.2千克,女生身高年平均增长0.62厘米,体重年平均增长0.94千克。但是高中生肌肉的增长速度却在加快,高中阶段学生的肌肉增长量占整个肌肉增长期的58.5%,其增长值是初中生的四倍。与初中时相比,此时的肌肉组织的增长主要表现在纤维的增粗上,使肌肉组织变得更加结实。女生与男生相比,肌肉的增长明显低于男生,但皮下脂肪的厚度大约是男生的两倍。高中阶段学生的脑胞内部结构不断完善,脑的回沟增多、加深,大脑的机能迅速发展,他们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平衡。但是,高中学生的内分泌腺比较活跃,分泌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较多,这些激素会促进大脑的兴奋,因此,他们在情绪上仍不稳定,容易疲劳。高中生的心脏的大小及机能都已接近成人,但是,由于其血管的发育落后于心脏,内径较小,因此,会出现生理性的高血压现象,这是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消失。高中女生的性器官己发育成熟,而男生则处于性萌动到性成熟的过渡阶段。

高中生的心理水平在很多方面已接近成人。

在认知心理方面,他们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细性、自我调控性都远远超过了初中生的发展水平;他们的语词逻辑记忆、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越来越成为记忆的主导;他们可通过概念的定义和上下文获得新的概念,还可以用语言表达精确、清晰和抽象的概念;他们的推理能力趋于成熟;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发展,在思维的三个特性中,高中生思维的流畅性发展最快,其次是变通性,最慢的是独创性。

在情绪情感方面,高中生处于典型的烦恼困扰期,他们消极情绪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均高于积极的情绪。他们表达情感方式由外露逐渐转变为内隐,虽然他们越来越敏感,但对于情感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在不断增强,而且,其情感的产生与发展更具有社会性。

在行为动机方面,高中生已能把自己的行动和未来的发展及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远景动机越来越成为高中生行为活动的源泉,而且,他人和集体对高中生动机的影响渐渐淡化,自己的深思熟虑越来越成为他们动机的惟一条件。由于高中生的动机一般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因此,他们会形成相对稳定的主导动机。

在自我意识方面,由于性意识的发展,高中学生特别注重自己的体貌,他们爱照镜子,爱打扮,总希望自己的外貌漂亮得体,能够吸引异性同学。他们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有所发展,开始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但是,他们的自我评价一般不太客观,要么过高地估计自己,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要么过低地估计自己,自卑自贱,妄自菲薄。高中生的自尊心在其自我意识中最敏感,一方面,他们积极在同学、老师面前表现自己,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承认;另一方面,当其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行为调控已由自发走向自觉自主。

高中生社会性的发展,标志着他们正在走向成熟。他们的道德知识结构日益复杂,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达到了较的水平,能够一分为二地评价道德事件。他们的道德情感越来越丰富,对义务感、责任感、良心、幸福感、集体荣誉和爱国主义情感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体验。尽管其道德动机系统非常复杂,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性道德动机已初步形成,对其他道德动机起着调节、控制的作用。  

 

十三、、怎样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与你交流?

(一)、 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

学生的戒备心理是师生交流的第一道障碍。学生产生戒备心理的情况一般有两种,一是师生之间比较生疏,缺乏亲和力,学生把老师当作外人看待;另一种是,学生把老师的个别谈话误认为批评。因此,消除学生谈话时戒备心理的功夫应放在平时。一是班主任要多参加学生的活动,特别是学生的游戏活动,增加和学生的熟识程度,当学生对你消除了陌生感时,也就消除戒备感。二是要养成常和学生交谈的习惯,不要等学生出了问题、犯了错误时才找他们谈话,这样,学生就不会产生谈话就是批评的误会了。

(二)、 营造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

谈话的场所要尽量避开不相关的同学或老师,不要在教室或老师众多的大办公室,以减轻学生担心谈话内容被别人知晓而引起的紧张心理。如果谈话的场所在室内,要为学生设座、备水。不要急于谈正题,可以先说点闲话,比如关注一下学生的衣着,问一下学生家里的情况等。

(三)、 善于倾听

首先,要神情专注,不可一边和学生谈,一边干自己的活儿,这种对学生的不尊重,既引起学生的反感,也降低学生对谈话的兴趣。其次,要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不要不理会学生的感受,只顾将自己的谆谆教诲滔滔不绝地倾泄给学生,将双方的交流变成了一言堂、独角戏。应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换意见,要允许学生反驳,不轻易反驳学生的意见,即使他们的话不对,也不要当下就一棍子打死。三是要善于将学生的话引出来,比如,用专注的目光、点头等,使用你这话我能理解、你说的是……、后来怎么样了?、你还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办法?、你接着说、你准备怎么办?等这样的引导语。

(四)、 使用必要的辅助手段

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和他们交流时,往往会出现卡壳的情况,此时,班主任就可以使用一些辅助性的手段,比如,可以让学生用书信或是电子网络等方式进行交流。使用这些辅助手段时,可以允许学生隐去真实姓名,这样,更容易使他们将内心深处的苦闷、困惑发泄出来,不仅利于班主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利于他们调整不良心理。

十四、怎样设计班级调查问卷?

在研究学生或是评价某些班集体建设目标实现的程度时,我们常常会用到问卷调查这一辅助性手段。如何用好这一方法呢?关键是问卷的设计。一份好的问卷,不仅能体现出班主任期望了解的目标,而且能使同学们乐于做出真实的回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应该掌握一些设计调查问卷的基本方法。

(一)、问卷的基本结构

1.导语  导语安排在问卷之首,其作用有两点:一是说明调查的目的,以引起同学们足够的重视。有的可以直接把调查的目的告诉学生,有的考虑到直接说出目的会给同学们带来心理暗示,最终会影响答卷的真实性,可以不加说明或故意说一个不相关的目的。二是说明回答问题的要求和规则。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为打消某些同学害怕被批评的心理,在这部分内容中,可以说明问卷仅为了解情况用,答题者不必署名,回答问题的内容里也不必出现班里同学的姓名等。

2.问题 问题是问卷的主干部分,从形式上说,可以分为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以及关开放半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由答卷者自行填写答案的问题,或让学生描述事实,或让学生发表观点。封闭性问题是给出答案,让答卷者按规定选择。

从问题的功能上说,分为实质性问题、过滤性问题、验证性问题等。实质性问题是班主任希望调查获得的情况的主要来源,是整个问卷中的主干部分。过滤性问题是帮我们判断答卷者是否有可能回答实质性问题。比如,要调查学生对网上游戏的态度,首先要搞清楚,他是否上网玩过游戏。这样,你是否上网玩过游戏?就成了过滤性问题。通过过滤性问题,把符合情况的答题者引导到实质性问题之上。验证性问题是验证答题者是否真实地或是认真地答了某个实质性问题。通常,在一个份问卷中,要针对几个实质性问题设计相依的问题,如果实质问题和相依问题的答案相一致,说明答题是真实的或是认真的,如果这两个问题相矛盾,就说明答题者没有认真作答或者是作了伪答。

3.结束语  结束语内容一是对答题的同学表示感谢,二是可以征求对问卷的意见或建议。

(二)、问卷设计的原则

1. 问题的内容要有效地反映调查目标的要求。这是问卷设计的首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班主任首先要对调查的目标有深刻的认识。比如,调查的目标是班级人际关系,那么设计问题时,首先应该框定班级人际关系包括哪些方面,将其一一列出;其次,应该定出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人际关系的状况,分出一个优、良、中、差的基本层次;接下来,根据以上两个方面就可以着手具体的问题了。这样,我们才可能将较抽象的人际关系,变成可以量化的问题。

2. 问题要精炼、易答、照顾到大部分答题者。一些可问可不问的问题不要问,一些可以通过别的途经获得的问题不问,需要学生查阅资料后才有回答的问题不问,估计大多数同学不会回答或不必回答的问题不问。

3. 问题的呈现形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一是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低,尽量设计封闭性问题;高年级学、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可以适当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由于问卷调查只限于班级,范围较小,适量的开放性问题不会增加问卷分析的工作量,却能弥补封闭性问题片面、死板的缺点。

4. 整个问卷的问题及每个封闭问题中多个答案的的顺序要合理安排。一般情况下,所有问题的排列应由易到难,封闭性问题在前,开放性问题在后。在同一类型的问题中,要注意各种功能性问题的逻辑次序,如,过滤性问题要在实在性问题之前,不然就不会起到过滤的作用;验证性问题不可紧跟在与它有相依关系的实质性问题之后,不然会让答题者觉察出其中的意途而拒答或者作伪答。各个实质性问题如果有逻辑性关联,应该在顺序上尽量打乱,以避免学生靠推理作答。一个封闭的问题中,多个答案的排列不要按固定的格式,这样容易使答题的学生失去作答的兴趣。

十五、怎样制定班集体建设的目标?

班集体建设目标就是育人的目标,它必须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相一致,唯有如此,才可能保证其正确的方向;同时,班集体建设目标作为班级成员集体意志、动机、理想的反映,只有在全体成员参与制定并一致认可的情况下,才可能成为每个成员的行动指南,进而才会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挥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因此,班集体建设目标制定的过程,就是班主任老师把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的育人目标,通过一定的操作方法,转变为全体学生集体意志、动机、愿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既不能放弃主导的地位,也不能一厢情愿地独断专行,否则,就会使目标要么失去正确的方向,要么游离于集体之外。

班集体建设目标的制定,大致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目标的酝酿

这一阶段,班主任不仅要充分了解班情,研究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对将来的班集体建设目标水平的高低做出大致的定位,更重要的是,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目标形成感性的认识,产生向往目标的动机。在这方面,很多优秀的班主任为我们创造了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全国著名优秀班主任孙维刚老师,接了新班之后,他首先做的,就是系统地向学生宣传前苏联的奥斯基托洛夫斯基以及他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让学生读《普通一兵》这本书,那些英雄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成了孙老师班集体建设目标的形象化呈现;有的班主任则在接班之后,组织全体学生走访先进班集体,走访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团员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同学们在感性上建立起一个目标形象,进而产生向往的愿望和动机。

(二)、目标的提出

这是引导学生将感性的目标理性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老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气氛,创造参与的条件,激发表达的热情。介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程度,为了避免学生思考的盲目性,班主任一定要先把目标分解为德、智、体、美、劳这几个大的方面,然后,针对每个方面,通过班会、小组讨论、问卷调查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目前班级的状况、自己的状况,提出希望达到的目标。在中学阶段和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应该要求学生用书面表达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目标,并进行整理归类。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对他们所提出的目标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步确认目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目标的确认

确认目标的过程,就是将学生提出的目标,经过分类整理,运用讨论表决的方式,消除分歧,统一思想,达成一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目标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符合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使每一项目标的确认都通过民主的程序,以体现集体的意志。在具体的细节上,不仅要确认集体目标,而且要确认小组目标、个人目标,并使学生明确三者之间的联系,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还要确认目标实现的时间,表述的文字等,使目标具体实在。

十六、怎样分解班集体建设目标?

班集体建设目标的分解,就是指把较为抽象的根本目标或总体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执行的小目标。什么是班集体建设的根本目标呢?就是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将班级建设成为一个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学生群体。显然,这是一个高度概括、抽象的描述,对于一个具体的班集体来说,如果不加分解,是无法执行的。

如何分解这一根本目标呢?首先,我们可以从内容上将其一级一级分解开,比如,第一级,可将根本目标分为解为德、智、体、美、劳、创造性等六个方面。第二级,可以将德分为爱国爱家乡、遵守学生守则及校规校纪、文明礼貌、团结合作等几个方面;可将智具体化为学习成绩;可将体分为体育达标、两操、体育比赛等几个方面;可将美分为教室美化、个人仪表等几个方面;可将劳分为自理劳动、班级卫生劳动、学校或社会公益劳动几个方面;可将创造性分为班级板报、课外活动小组、特长展示等几个方面。经过二级分解,接下来,就可以定出具体的目标了。比如,在体育上,就可以依据以上分解出的三个方面,具体地确定达标的人数,明确地提出两操的要求,下达体育比赛取得成绩的指标。对于哪些仍然比较抽象的分目标,我们可能进一步具体化。比如,对于爱国爱家乡,我们可以具体化为为家乡做几件事、或是了解家乡地理、了解家乡的英雄、为家乡描绘蓝图等具体的目标。

显然,从内容上,可以把一个方面抽象的目标分解出很多个具体的目标来,这些分目标,本质上一样,但实现起来的难易程度却不同,因此,接下来,我们就应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从时间上,再将这些目标中难度大的定为远期目标,难度适中的定为中期目标,难度较小的定为近期目标。最后,我们就是把以上分解的目标根据班级的情况,落实到小组、个人,成为更小、更具体的目标。比如,对于班级卫生劳动这一项,可以像魏书生老师那样,把涉及到班级卫生的劳动切块分割,把班级卫生劳动这一目标进行微观分解,然后让学生以招标的方式认领,人人承包一块,并定出具体的要求。由于目标针对每个成员,具体明确,因此,非常易于实现。

目标分解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从全局考虑,即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育人方针,突出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忌贪多,即在选择执行的目标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不可把分解出的目标都一一罗列进去,从理论上讲,可以付诸实践的分目标有无穷多个,我们是罗列不尽的,只能根据班级发展的实际情况而选择。

 

十七、怎样呈现班集体建设目标

班集体建设目标确立之后,班主任绝不可束之高阁,而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将其呈现在班级学生面前,使之能够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在这方面,许多优秀班主任在创造性的实践中,为我们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一)、呈现内容以近、小、实为主

班集体目标是一个由总目标和分目标、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等众多目标组成的目标系统,每一类目标的功能和作用是不一样的,远期目标和总体目标是方向性目标,由于其离现实较远,又有些抽象性,因此,其激励作用就远不如具体的近期的小目标。因此,在呈现目标时,有经验的班主任总在近、小、实上做文章,使呈现的目标大都转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做得来的具体的实事。

(二)、呈现形式直观形象

   目标以新颖直观的形式呈现,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时时有努力的方向,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象地领会目标的内含,以暗示的方式给学生以激励。比如,在小学,有的老师用绘画的方式呈现班集体建设目标:用树干表示班集体,用分出的树杈表示班级小组,用树杈上的果实表示每个小组在一段时间内要实现的目标,而且还把小目标用小果实表示,大目标用大果实表示,实现了的目标用红色表示,没有实现的目标用绿色表示。在这样的一张画上,班集体建设目标、目标实现的情况、各小组的成绩都一目了然,不仅直观地为同学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而且还用对比的方法暗示了小组之间的竞争,可谓一举多得。在中学,有的班主任老师则用函数、统计等方法,非常理性地用数学图表的方式把班集体目标呈现了出来,这样的方法虽然不是很活泼形象,但精细的量化符合中学生理性思维发展的特点。

(三)、在变化中展示动态

心理学告诉我们,变化的东西容易引起人的注意。根据这一原理,班集体建设目标的呈现,最好使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要追求一劳永逸,老用一种呈现形式,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所变化。比如,要相信同学们的智慧,发动他们帮我们来设计,这样不仅能够产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班集体目标的呈现方式,而且还能通过展示学生的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二是要尽量呈现目标实现的过程,力求让学生每周都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上文提到的两种方法中,红色果实数量的增长,统计图表中数量的变化,坐标图示中曲线的变化,都能动态地反映目标实现的过程。

十八、怎样帮助学生制定个人目标

学生的个人目标是班集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学生个人目标的实现,就没有班集体建设目标的实现。如何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于他们自己的个人目标呢?

(一)、 帮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任务难度和动机之间关系的定律叫耶克斯-道得逊定律。这个定律告诉我们,任务难度为零,动机为零;难度有所提高,动机也随着提高,在一定区间内达到最佳。但是在这个区间之外,也就是说,难度太大的时候,动机就开始下降,难度达到极限时,动机就又回到了零。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之下,学生制定个人目标时,往往违背这一规律,把标准定的要么过高,要么过低,不能很好地发挥目标的自我激励作用。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自己的现在缺乏自知之明。他们有的把自己的缺点无限放大,找不出自己的优点;有的则只知道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因此,制定个人目标时,班主任一定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优势和缺陷。比如,可以学习魏书生老师,引导学生写两个自我的对话;也可以在班里举办找优点班会、成功展示会,还可以针对班里的不良现象,开展自察自纠活动等。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较客观地认识自我,为确定目标找到正确的起点。

 ( 二)、帮学生找出主要目标

   学生定个人目标时,考虑到自己方方面面的差距,往往定得大而全。但是,对他起主导作用的目标或许只有一两个,如果这几个主要目标有所突破,就会发生心理学上的迁移,使其它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比如,学习差的学生定目标时,往往把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目标,常用下次考多少分、考第几名来表述目标。其实,学习差的同学,不可笼统地将学习成绩定为主要目标,因为,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如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知识基础、外界环境、努力程度、智力特点等等,学习成绩只是这些因素互相作用的最终表现而已。对此,班主任老师就要在影响其学习成绩的诸因素中,帮其找到最主要的因素。比如,对于功夫欠佳的同学,要将下功夫设计为主要目标;对于行为习惯有问题的同学,要将消灭不良习惯设计为主要目标。定出主要目标之后,班主任最好让学生用座右铭、目标卡等方式予以呈现。

(三)、指导学生正确表述目标

由于目标的表述直接影响到目标的明确性,因此,学生制定个人目标时,班主任一定要指导其正确表述。指导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一定要有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什么时间内完成、做什么样的事、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二是要用确定的量词描述达到的标准,不要用程度副词和模糊不清的指代词。比如:一个学期尽量读完三本课外读物这一目标中,由于尽量和课外读物都不够明确,和一个学期读完《格林童话选》、《朱自清散文选》、《鲁滨逊漂流记》三本课外读物这一目标相比,由于伸缩性大,执行时,就可能大折扣。 

十九、如何引导和激励学生实现目标

(一)、 培养学生制定计划的能力和执行计划的习惯

班主任在指导学生制定或调整个人目标的同时,一定要求学生定出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即把目标从量上按时间进行分割,为目标的实现做出一张时间表来,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时间点上,做到定量、定时。学生计划定出之后,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对计划进行自我审查:一是看各项任务的时间安排是否发生冲突;二是估计所定的任务量是否合适。对于不切合实际的安排,要帮学生进行调整,确保计划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实。在这方面,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做得非常好,在他的指导之下,学生的计划定得非常细,有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几乎把要做的每一件事都细化到了每一天的每一分钟里。他的学生,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不仅完成任务的效率高,显得轻松愉快,而且,还养成了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好习惯。

(二)、营造竞争氛围

首先,班主任可通过图画、图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展示同学们实现目标的过程,让他们能够在一定的时间里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及与别人的差距。在这方面,魏老师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将落实计划的情况统计在一张纵13列(每月一列共12列另有一列合记)横三行(德、智各一行,体、美、劳合起来一行)的大表之内,要求学生每个月在对应的方框内填上具体的数据。比如,德育方面,学生记着做了多少件好事、抄了多少条格言、写了多少字的日记、纠正了几个坏习惯、几次违纪等。学生在盘点自己的过程中,大多会产生努力向上、奋发进取的情感体验。其次,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些目标,开展专项擂台赛、挑战赛之类的活动。

(三)、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成就感和荣誉感对学生实现目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有经验的班主任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他们做法有:定期召开班级表彰会或与之类示的班级目标评估新闻发布会,开展评选班级之星活动,授予学生荣誉称号,给家长发送喜报等。班主任在运用这些方法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目标实现的情况为依据,切忌主观随意。

二十、怎样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班级工作计划是为实现班集体建设目标而预设的实施途径、操作方法以及进展时间表。其根本的目的是增强班级工作的目的性,提高工作效率。

一般情况之下,班级工作计划应以一个学期为时间段,由前言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前言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班级基本情况简介,二是本学期要达到的班集体建设总目标。主体部分一般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横栏为时间,通常以周为单位安排,特殊情况如重要的节日(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等)、学校的重大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等)可独立成栏;纵栏可分为工作目标(总目标分解之后的小目标)、工作内容、具体操作方法、主要负责人、备注等。班主任制定班级工作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证计划的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任何一项工作计划的根本,失去了这个根本,不管其内容如何丰富,都将是一纸空文。对于班级工作计划来说,所谓可操作性,一是指计划中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件具体的事儿,而不是一条指导性的意见。比如,每年三月份,多数学校要开展学雷锋活动,体现在班级工作计划中,就不应该是开展学雷锋活动这样一句话,而应该是这样一些内容:出一期以学雷锋为主题的黑板报、开一次'我们怎样学雷锋'讨论会、开展'体验奉献--为班级做一件好事'活动。二是指所要做的事既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又有良好的外部条件,是师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最终得以实现的事。班级工作计划一般是向学生公开的,这样,计划中的内容就成了对学生的一种承诺,当这种承诺大部分兑现不了时,会在无形之中给班主任带来信任危机。因此,对于写入计划中的每一件事,特别是对于那些学生参与积极性高,需要多方面协调的活动,如外出参观访问、春游、请校外教育工作者参加班级活动等,班主任一定要从上级能否批复,活动经费、活动安全能否保证,时间是否冲突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能够预约的尽量预约,确定了之后再写入计划。

第二,和学校工作保持一致

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前,班主任一定要详细了解学校的工作计划,要将运动会、艺术节、期中期末考试等全校性重大活动的时间把握准确,一方面,将这些活动直接安排到班级工作计划之中,另一方面,可将与之相关的一些班级工作安排在这些重大活动前后,这样,不仅能使班级工作与学校工作在时间上保持一致,而且还会在内容上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既有利于计划的顺利执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和大集体观。

第三,要通过民主程序确认

由于计划要由师生共同执行,因此,计划制定也应该由师生共同完成,而且,最终确认时,要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当然,让学生参与并不等于完全交给学生去做,而是让学生体会到在决定班级重大事件时来自班主任的尊重,感受到这是关于自己的事儿,而不只是班主任的事儿。有经验的班主任总是善于在自己的主导与学生的民主之间找到结合点。比如,对于某项内容,班主任可以同时做多个方案,然后让学生去选择,不管学生选择了那一种,都在我们主导的范围之内,但是,学生却在选择中获得了自己做主的体验。  

 二十一、怎样建立班级规章制度

班级规章制度对于班集体建设至关重要。符合实际的班级规章制度,不仅是班级良好秩序的保证,而且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以及主人翁精神和民主意识的培养,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每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有一套运行良好的班级规章制度,那些优秀班主任老师创造性的实践启示我们,建立能够良好运行的班级规章制度,需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第一,必须让学生明确,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是秩序、公平、好习惯、高效率。

目前,多数班主任老师在思想上已接受了民主治班的观念,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老师总是担心,给学生太多的民主会影响教育的主导性。在班级规章制的建立过程中,如何把学生的民主和班主任的主导统一起来呢?首要的一点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他们认识到,制定各种规范的目的不是管住他们,而是为了保证班级所有成员的利益,这种利益可以概括为四点--秩序、公平、好习惯、高效率,这就是我们班主任的主导。有了这四个标准把关,在制度的具体内容上,不管是班主任提出来的,还是学生提出来的,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尽情地讨论,讨论中,学生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做正确的选择。例如,关于自习时能不能说话的问题,魏书生老师就让学生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过利弊的讨论,很快,学生得出了自习时说话弊大于利的结论,于是,就有了自习时不准说话的规章制度。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的民主越深入广泛,越有利于班主任主导作用的发挥,越有利于主人翁精神的激发和培养。

第二,班主任既不能游离于制度之外,也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应是班级的普通一员。

优秀班主任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总是把自己当作班集体的一位普通成员,置于学生之中,接受班级规章制度的约束。比如,著名优秀班主任孙维刚老师,凡是要求学生做的,他本人样样都要做到。有一次,他因上班途中做好事而迟到,面对全班同学,他没有做任何解释,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今天我迟到了之后,罚自己在严寒中站了一个小时。魏书生老师则在班里为自己定下了制怒的规矩,并严格接受学生的监督。他们的行为,不仅维护了班级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引导学生严格遵守,而且还为学生树立了高尚的人格榜样。

第三,要针对班级实际,有可行性。

班级规章制度可以说是班集体的法,也必须是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因此,所定的每一项制度都要在符合班级实际的情况下,有较强的操作性,那些不能操作的规章制度宁可不定,因为,不管何种原因,个别的例外会损害整个班级规章制度的严肃性,给制度的执行带来不利的影响。

第四,要经历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相对稳定,调整完善的过程。

班集体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各有特点;与之相对应,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随着班集体建设的发展而经历一个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相对稳定,调整完善的过程。哪一部分制度在哪个时间制定,其根本依据是班集体建设的实际需要。太早了容易成为一纸空文,客观上给学生以形式主义的影响;太迟了,问题会越攒越多,容易造成被动局面。开学之初,班级还是一个松散的群体,此时,秩序最重要,因此,纪律制度、教室卫生制度是最重要的。随着同学们之间的互相熟识,正式班委会的建立会逐渐提上议事日程,此时,可以开始建立班干部任免制度、班委会工作制度。随着班委会的成立,相应地可以建立班级文化建设制度、监督评价制度、奖惩制度等。除了这些基本制度之外,还可以根据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制定一些特殊的制度和规范,比如,魏书生老师的班里,有班级银行、班级邮局等组织机构,相应地,也就会制定一些相关的制度。随着制度规范的增多,可能相互之间发生冲突,此时,要进行一定的调整,使之保持一致。但是,不管怎样调整,一要保持基本稳定,二要通过民主的程序。

第五,在内容上,要符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生行为行为规范》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班级规章制度在内容上要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校规校纪为依据,绝不能与国家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相冲突。特别是在奖惩制度中,绝对不能有罚款的内容,不能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内容。在这方面,魏书生老师做得非常好,在他的班规中,那些罚写说明书、罚唱歌、罚给班集体做一件好事的办法,既有教育警示作用,又特别人性化,值得老师们学习。

二十二 班委会的组成及其职责

班委会是班集体最重要的组织机构,班级成员通过这一机构实现自治。班委会的主职责是,代表全班同学,向学校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和有关老师反映班级情况,提出班级学生的正当要求;组织学校规定的各项有益的班集体活动;代表班级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对全班和小组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或表扬批评;对评定先进小组(小队)或个人提出意见建议,可以建议学校给予奖励或撤消对班级中某个学生的处分等。班委会一般由7到9人组成,设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生活(卫生)委员、文娱委员、纪律委员等。班委会各职务的分工和职责如下:

班长:负责班集体的全面工作,代表班委参与班主任、科任老师等对班工作计划的拟定、督促检查和执行,代表班委向班主任以及学校领导汇报班级情况、提出班级工作意见或建议,团结和协助其他班委、小组长开展工作;主持召开班委会,商讨班级工作;及时作好班级工作小结,向全班同学和班主任汇报并提请审议。

学习委员: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及时向各科老师反映存在的问题,组织好各小组的学习经验交流,办好班级的学习园地等。

宣传委员:办好班级的墙报、板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宣传本班的好人好事,批评存在的问题,搞好班级的舆论导向。

劳动委员:配合班主任老师安排好本班的劳动任务,保管好班里的劳动工具,组织好班里的卫生清洁工作和公益劳动。

体育委员:协助体育、军训老师上好体育课和军训课,安排好班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负责抓好两操工作,负责班级体育代表队的组建和训练,组织本班代表队参加校运会或校际、班际间的体育竞赛活动。

生活委员:负责安排好同学们在各项活动中饮食、住宿等生活问题,管理好班级的公共物品和班费,处理好班级日常事务工作,负责班级安全保卫工作。

文娱委员:组织班级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看电影等,

卫生委员:配合学校做好卫生保健宣传工作,关注班级同学的身体状况,负责班级女生经期情况的了解,协助做好女生经期卫生保健工作。

纪律委员:协助班主任维持和检查班级纪律,做好班级同学执行纪律的考核工作。

二十三

班干部如何产生、怎样轮换?

班干部的产生有很多方法,有班主任指定法、选举法、竞选法以及自我推荐法等,但是单纯用这些方法产生的班干部,只能是少数被老师或同学们认可的优秀生,当班干部的学生会在学习生活中产生优越感,滋生特权思想;多数同学没有当班干部的机会,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影响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因此,比较科学的办法是,在以上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实行班干部轮换制,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班干部。但轮换必须科学合理才会使学生有当干部的积极性,有干好班级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又能保证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否则就会使轮换流于形式。

比较合理的班干部轮换制,是常任班委和轮值班委共同存在的班干部轮换制。具体的做法是:新班组建时,用民主选举的办法选出常任班委会的成员,确定班委会成员中各个职务的人选,组成常任班委会。其主要职责是监督、提醒、协助轮值班委会开展日常的班级工作。除去常任班委会的成员,其余的同学依据班委会人数,分别组成三到五个轮值班委,方法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根据学生能力、男女生比例指定划分,也可以由平时的学习小组组成。轮值班委会组成之后,在组内选出轮值班长,确定轮值班委会成员的职务。轮值班委会依照排定的时间,履行班委会的职责。对于轮值班委会的工作,在任期届满时,由常任班委会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民主评议。当一个轮换结束时,最优的轮值班委会升为常任班委会,原来的常任班委会和其他的轮值班委会解散,重新组织新的轮值班委会,开始新一轮的轮换。这样的轮换制,由于有常任班委会这一稳定的班干部班子,保证了轮换时班级工作的前后衔接,同时,常任班委会也进行着轮换,引进了竞争机制,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轮值班委最好一学年轮值一次,不可时间太短,否则,不仅会使班级工作失去连续性,还影响轮值班委工作的积极性    

二十四 怎样让班干部进入角色?

班干部进入角色的标志是,能够自觉地把班级管理工作当作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主动、极积、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工作。班干部是否进入角色,是班委会能不能真正发挥自治作用,形成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条件之一。班委会成立之后,班主任首要的工作就是带领班干部近快进入工作角色。

首先,班主任一定要让班委会运行起来。人的身份只是一种符号,光靠这种符号形成的角色意识是浅层次的,只有在符合其身份的实践过程中,人的角色意识才可能得到不断的强化和加深,最终自觉地指导行动。班委会成立之后,如果班委们都只是拥有一个头衔而并没有与之相关的工作可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忘掉自己的身份。因此,从班委会成立之日起,班主任就要让其时刻处于运行状态。若把班委会比做发动机,班主任就是启动这台发动机的马达和维持它运行的加油器。所谓启动就是要让班委们明确各自的职责,初步树立起班委会在班集体建设中的权威性。有经验的班主任总是精心设计班委会的成立仪式,通就职演说、集体宣誓等活动,增强班干部的责任感。所谓加油,一是通过科学的运行机制,比如,班委工作日志制度,班委例会制度等,维持班委会的日常运行;二是班主任通过不断地给班委找事干,让每一个班委在做事的过程中认识到其所在的岗位对于班集体建设的作用和价值。班委会刚刚成立之初,由于班干部缺乏经验,往往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此时,班主任就要给他们找一些具体的工作去做。比如,可以让学习委员开展调学习情况调查,让体育委员组织一次单项比赛,让文艺委员开展一项文艺活动等。随着班级工作的开展,班主任要进一步引导班干部依据班级工作计划,具体制定出自己的工作计划,逐步使他们从被动地接受工作任务的状态,过渡到主动寻找工作任务的状态。

其次,要在思想上加强引导,在工作上尽量放手。班干部最常见的思想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特权意识,二是担心影响学习,三是担心与同学们产生矛盾。这三个方面直接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班主任要预见到这些问题,通过开展活动、个别谈心等多种教育方式,提前做好班干部的思想工作。

针对特权思想,班主任应结合具体事例,让班干部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们与其他同学是平等的,不仅没有任何特权,相反,是为全体同学服务的,需要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要时刻为其他同学做出表率,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班主任要让班干部体会到,自己的工作不仅为班集体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也增长了自己的能力。在这方面,魏书生老师的多做工作就是占便宜的说法很有说服力。针对担心影响学习的思想,班主任一定要做到不在课堂时间和自习时间找班干部谈工作,同时,要引导班干部把班级活动的开展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体会到,做班级工作对学习的促进作用。针对担心与同学们产生矛盾的思想,一方面,班主任要在班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的指导上,淡化其管人的意识,强化其服务的意识,尽量避免班干部与同学们因为工作方法的不恰当而产生矛盾;另一方面,当班干部的工作出现差错时,班主任要先把责任揽过来,然后再做相关的处理。

在把好班干部思想关的同时,班主任要相信班干部的能力,敢于放手让他们工作。过去,我们习惯把班干部称之为班主任的助手,在这样的认识之下,班主任老师一般会将管理班级的工作全部揽在自己身上,班干部最多只能干点跑跑腿、动动嘴的工作。由于班干部始终处于班级管理的边缘,因此,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也就很淡薄。班委会的性质决定了班干部和班主任老师一样,都是管理班级的主人。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尽量将班干部推到台前,让他们充分行使班委会赋予他们的职权,而自己要退到幕后,教给他们工作的主方法,为他们把握正确的方向,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当班干部体会到他们是在班级管理的中心而不是边缘时,责任感、主人翁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就会在他们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

二十五 怎样做好家访工作?

目前,随着电话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有些老师认为,家访显得越来越没有必要。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如果说,我们的家访仅仅是为了解学生家庭作业做了没有、放学几点回家、星期天他在家里干什么等等简单的问题,那么,有一部电话就足够了。但是,当你真正走进一个学生的家庭,用你所有的感官感受过之后,你就会立刻觉得,那些在电话里获得的信息,对于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或许,你在孩子的房间里看到的一本书、一幅画,会成为你日后开启他心灵之锁的一把金钥匙。同时,当我们走进学生的家庭的时候,也就把我们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带到了这个家庭,这种行动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他们会在我们无形的关爱中学会关爱。

凡是优秀的班主任,没有一个不重视家访工作的。他们的家访,一是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转达给家长,增强家长的责任心,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高度一致起来;二是在与孩子家庭的接触中,用一个教育者所具有的敏感,捕捉进入自己视野的所有信息,体会孩子的感受,走进孩子的心灵,发现教育的契机。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每一次家访工作呢?

第一、家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和学生家长预约,以保证家长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充足的交流时间;二是备好与家长交流的内容,特别是被访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要尽考虑齐全,必要时,可以带上学生的作业、手工制作等能反映学生在校情况的资料。

第二、注意观察。家访中,老师们一般比较重视和家长交流的内容,容易忽视对学生家庭环境以及家长言谈举止的观察。其实,这些方面都透露着学生家庭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修养,对于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有的班主任甚至把参观学生的居室、考察学生家庭所在的社区、以及学生的上学路线等都作为家访的内容。在观察中,我们的所有发现都可能是日后教育学生的资源。

第三、讲究与家长交流的艺术。针对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与家长交流时,要多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委婉地指出学生存在的缺点,以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信心;在教给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时,要采取提建议的方式,切不可居高凌下,以教训的口吻要求家长;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多谈自己的责任,不要把责任往家长身上推,以免引起家长的反感。

第四、要做好家访笔记。家访之后,一定要写一份家访笔记,记录家访的收获。之所以要作笔记,不仅仅是为了将了解到的情况作为资料保存下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笔这一过程,将家访获得的信息与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状况联系起来,并在这种联系中寻找教育的契机,确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二十六 什么是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通常是指除教学活动之外,发生在班级里的,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产生影响的各种活动、现象的总称。我们平常所说的班风,是班级文化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班级文化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凡是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班级文化现象,就是积极的班级文化,比如,关心国家大事的风气,对中外伟人的崇拜,对公益活动的热衷等,都是极积的班级文化;相反,诸如集卡热、追星热、攀比热、拉帮结派讲哥们义气的风气等,都是消极的班级文化。班主任一方面要主动营造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抵制消极的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从消极的班级文化中寻找和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促使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健康的班级文化光靠说教是不可能形成的,它必须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常,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应有计划地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

1、 开展有利于形成班级特色的文化创建活动。如,班名、班训、班徽、班歌的创作活动,教室、宿舍的布置,班级图书室的建立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

2、 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如主题读书活动、绘画书法展、小制作展、单项体育比赛、歌咏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审美情趣等。

3、 建立常规课外活动小组。如书法小组、陶艺小组、班级通讯组、班级板报组、音乐小组等。

4、 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在社会上开展扶危助困献爱心活动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开展何种活动,一定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感受到参与的价值,只有这样,活动的文化内含才有可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比如,就拿教育布置中标语的选择来说,有的教师做得很简单--打发学生干部到书店随便买几个条幅,一挂了之;而有的教师却抓住这一机会大做文章--先是要求同学们每人创作一条针对班级实际的标语,接着开展评选活动,选出最佳的十条,然后,再请班里书法较好的同学书写、装裱,最后,还举行了一个简短而热烈的挂标语仪式。两种方法相比较,后者虽然复杂了些,但其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前者无法相比的。

二十七 怎样创建班级文化特色?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与众不同的班级文化特色,对班级成员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在班级文化上具有独特性的班级,其特有的那一方面,常常让同学们津津乐道,并成为他们与其它班级相比时自豪的资本。显然,在有特色的班级中,这种特色,能成为班级成员归属感的一种标志,当他们谈论我班与他班时,在心理上,他们的区分是班级的特色而不仅仅是班级的编号或者名称,这就是为什么有特色的班级比没有特色的班级更容易形成班级向心力与凝聚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一定要追求特色。那么,如何打造班级文化特色呢?

首先是找优势。一是找班主任自己的优势,二是找班级的优势。这是建设班级文化特色的关键。不论个人还是集体,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短处。打造特色就是要扬长避短。比如,有的班主任特别擅长书法,在学校里独领风骚,那么,你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起大多数同学练习书法的兴趣,进而建设书法特色的班级文化。如果你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特长,但班里有两三个文艺方面的尖子,那么,你不妨从文艺这方面引导学生,多开展这方面的活动,多成立这方面的课外活动小组。由于有骨干的带领,在文艺方面,你的班级一定会在学校内的同类活动中取胜。在成功的激励之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认同这一班级文化特色。找优势时,我们还可以把眼光放的宽一些,如果没有特长学生,我们可以考察一下有没有有特长的学生家长,这也是我打造班级文化特色的重要资源之一。比如,有个班级中,一个学生的家长是当地有名的作家,于是,这位班主任就将读书与写作定为该班的特色,将这位家长定为校外班主任,不仅请这位家长给同学们做讲座,辅导孩子们读书、写作,而且还通过这位家长,将当地一批有名作家请到班里与孩子们见面、交流。很快班里的同学便热爱上了读书和写作。

其次,要以特色为中心开展活动。特色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当我们通过分析确定了特色之后,班级活动应尽量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这样,连续的刺激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班内形成兴奋点,更重要的是,这种集中力量攻一个目标的办法,容易取得成绩。比如,你班里的同学们热衷于体育,而且还有一些体育尖子,你将班级文化建设定位在体育特色上,这时,一切班级活动就应该围绕这一特色开展。诸如班级的命名,班歌、班训创作,班微的设计等都可以此为特色,其他的诸如班级的调查访问活动、与兄弟班级的联谊活动、班内征文活动、手抄报、板报等等,都可以围绕体育这一中心内容展开。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特色并不是抓住一点放弃或排斥其它,而是将这种特色当作龙头,通过它,带动和挖掘出更多丰富多彩的内容。特色既是内容,也是载体,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二十八  新班班主任如何做好新生接待工作?

我们经常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个新班的班主任,一定要为自己和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争取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让学生不仅对您产生信任感,而且对他所在的这个班级充满信心。

学生报到前,您作为一个新班班主任的标志,无非就是教务处发给您的学生花名册、学生档案表、以及教室的一把钥匙。您的准备工作就从您手头的这些东西做起。

首先,您要认真阅读学生的档案材料。虽然,这些材料非常简单,只是大体上反映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但有经验的班主任不仅非常重视这些基本情况,而且还非常善于利用这些材料之中的重要信息。有一位班主任,每接新班,一拿到学生档案,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列一张表,将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在这张表上,你可以看到,家庭住址相同或邻近的学生,毕业于同一学校的学生,有相同特长的学生,家长是同一职业或是同一单位的学生等等。通过这样的分类,他不仅很快记熟了学生的姓名、照片上的相貌特征、特长爱好等基本情况,使他在见到学生时,能够叫学生的出名字,和学生交谈时,能够找到交流的话题。而且,这样的分类,为最初班级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比如临时班委的组建(最好从不同的类别里指定,这样的临时班委才有代表性,便于照顾到班级各种不同类别的学生),临时学习小组的建立(尽量让兴趣爱好一致或相近的学生在一起),寄宿学生宿舍的安排(尽量让家庭住址邻近的、曾经是一个学校的、或是父母是一个单位的同学住在一起)等等。

其次,提前和学生及学生家长通一次话。一方面向学生表示祝贺,欢迎他到自己的班级,另一方面,提醒学生认真阅读报到须知,询问一下有什么困难,并给学生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这样的电话看似多此一举,其实是提前把你的关爱送给了学生,使学生及其家长从心理上亲近你,对今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提前培养三五个小助手,协助您搞好新生接等工作。从学生的档案上找三五个家离学校近的学生,在征得他们家长同意的情况下,邀请他们提前两天到校,组成一个临时的新生接待委员会,并进行分工,协助你布置教室、共同做好新生入学报到的接待工作。

二十九 新班怎样开局

(一)、 建立正常秩序

几十个原来互不相识的同学们组成一个集体,首先面临的问题是秩序。因此,新生接待工作一完成,班主任应首先成立临时班委。由于大家还不认识,临时班委一般都由班主任指定。当然,在公开指定前,班主任一定要和被指定的同学有一次交流,征得本人同意后,再在全班公开,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尊重,千万不可认为这是对学生的抬举而省略这一过程。人选确定之后,班主任要向全班同学宣布,以获得大家的认可。宣布时,要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些班干部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这些同学的优点,要尽量介绍给同学们,这样,一方面能够帮临时班委树立威信,另一方面,也暗示临时班委成员严格要求自己,为同学们做出表率。

临时班委成立之后,要对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卫生和两操进行详细分工,使这两项工作能够保证在开课之后正常运行。

(二)、 促进沟通了解

一个集体最重要的特点是组织性,而这一点取决于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因此,一个新班在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的情况下,班主任要花大力气促使同学们在短时间内相互熟识、彼此了解。有经验的班主任此时特别善于组织一些促进同学间相互交往的活动,比如,记同学姓名比赛,新同学互访,交朋友比赛,小范围的座谈会等等,使同学们在一周或更短的时间里能够互相叫出姓名,大体说出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同时,班主任要注意促进学生与科任老师之间的相互熟识,争取开学初的每一次班级活动都有科任老师参加。

(三)、巩固美好愿望

新生入学后,面对新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老师,他们不再被旧环境中形成的那些消极的角色意识所束缚,特别是对于那些曾经犯过错误、有过过失、在心理上已形成阴影的同学来说,那种被解放了的感受会更加强烈一些。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新生在主观上都愿意把新的班级当作他们成长的新起点,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形象。这就是大多数新生在入学初的前几周里显得比较兴奋、积极的主要原因。因此,有经验的班主任都非常善于抓住这一时机,巩固学生的这一美好愿望。比如,选择合适的时间(如开学一周之后)组织召开隆重的开班典礼,给学生以鼓舞;通过校情校史教育,把毕业于本校的优秀人才介绍给学生,给学生以激励;参观本校的先进班集体,通过榜样为学生树立奋斗目标。

三十

编排座位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给学生编排座位虽然是件小事,但在新班组建时,这是同学们最敏感的事。班主任能不能做好这项工作,将直接影响到他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因此,编排座位时,一定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切忌徇私情,照顾各种关系。对于要求照顾的各种关系家长,要给他们讲明道理,要让他们相信,你有能力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最佳上座一段间,对那些确有特殊情况,要表示通过和同学们商量来解决。

第二,要充分发扬民主。首先,要把安排座位的方案向同学们讲明,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其次,如果班里确有身体有残疾、近力太差需要照顾的同学,要策划搞一些关心爱护他们的班级活动,激发起同学们团结友爱的热情,然后在合适的情况之下提出来,征得全体同学的同意时执行,千万不要独断专行,否则,你做得尽管合理,也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反感。

第三,要尽理体现互补性,即把性格相异,学习成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性别不同的同学穿插安排在一起,这样编排,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优势互补,也利于学生形成互相帮助的局面。

第四,要适当轮换。一般情况下,左右进行大轮换;前后划区域轮换,如每三排划为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前后轮换。轮换会使每个同学有很多不同的同桌,有利于同学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班级的团结。

第五,变换座椅摆法。一般情况下,座椅的摆放是面向黑板横竖成行。而对于班容量较小的班级来说,教室的空间相对比较宽裕,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就可利用充足的空间,通过改变桌椅摆放的形式,来调整同学们的座位。特别是在小学里,座椅摆放形式可根据课的不同方式进行,如上音乐课,可摆成圆圈形,上手工课可分成小组摆放等等,这样容易使同学们产生新鲜感,激发孩子们上课的兴趣。

三十一 怎样发挥教室布置的育人功能?

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整洁美观,充满浓郁文化氛围的教室布置,对班集体建设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怎样发挥教室布置的育人功能呢?

(一)、发挥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教室是学生的家,发动学生参与教室的布置,能在无形中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参与的程度,要依据学生的年特点而定,在小学低年级,由于学生的自理能力差,因而,参与的程度就低一些,但也有办法体现学生的参与性,比如,可以把学生的作品,如作业、绘画、小制作等作为布置的内容,或者把学生参加某些活动的照片、获得的奖品等布置在教室中。这些,都会给学生一个我是班级小主人的暗示。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从设计、采购到制作、张贴,都可以发动学生广泛参与,如,有的班主任把教室墙壁划块分割,分别承包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去完成布置,有的班主任确定了布置的主题,在班里征集具体的布置方案,这些都是发动学生的好方法。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意识得以加强

(二)、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布置教室的过程中,发动学生参与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教师主导性原则的,主要有这样几点:首先,要讲科学。这主要是指,教室的布置不能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如,不可把钟表、趣味性和装饰性较强的挂图、艺术品等,布置于黑板的两侧、正上方,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内容要健康高雅,体现文化品味。第三,要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提倡自己动手,反对以钱代劳。

(三)、宜常换常新,忌一劳永逸。只有引起学生注意的东西,才有可能对学生施加影响。一个学期,甚至是一学年才更换一次的教室布置,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堆毫无生气熟视无睹的死物。因此,教室里的标语、饰物应不定期地更换。这种变化不是大规模的变化,而是一些小范围的有针对性的变化,比如,当班级获得荣誉或受到批评时,碰到重大节日时,某些学生取得明显进步时,都可以更换或增加一些新的布置。

四、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教室布置的文化内含。精心布置的教室,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但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往往是形式,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美的形式中的文化内含,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室布置的育人功能。比如,对于教室内的标语,班主任应有意无意地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明白所讲的道理,对于名人的画像,可以多讲一些有关他们的故事,以增强孩子们对这些人类精英的感性认识。

三十二 怎样调动科任老师的积极性?

(一)、建立统一的教育目标,加强班级工作的协作性。制定班级工作计划时,班主任应通过各种方式向所有的科任老师通报本班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带班设想,对于需要科任老师密切配合的某些班集体目标,要充分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一环节,让科任老师明确本班的班集体建设目标,在今后的班级工作中获得他们的理解、支持和密切配合。

(二)、主动与科任老师交流信息。平时的工作中,班主任应主动与科任老师交流信息,内容包括班级管理目标、常规要求、活动计划、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动向等。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映,将学生对科任教师的要求、希望和建议转达给科任教师。调节各科教学的平衡,免除各学科老师从本学科出发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的现象。为了保证信息交流的及时性,最好由班主任牵头,建立定期碰头会制度,每周与科任老师开一次碰头会。

(三)、动邀请科任老师参加班级活动,指导班级工作。班主任要把科任老师的教育作用自觉地纳入到班级的各种活动之中,如组织主题班会、团(队)日、春游、联欢会、各种庆祝活动、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等,都应邀请科老师参加指导。

(四)、尊重和支持科任老师。由于班主任对学生所具有的影响优势,学生对班主任所教学科都比较重视和认真,而对科任教师所教的学科容易懈怠和偏废。班任在教学活动中绝不能只图获取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和对自己所授课程的特殊兴趣而有意无意地贬低其它课程,应千方百计为科任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他们乐于走进你班的教室。由于科任老师的业务能力不可能处在同一水平上,因而,学生有时会产生厚此薄彼的行为,对此,班主任要主动向学生介绍每位科任老师的优点和长处,正确引导学生。此外,还可以在教师节、新年、科任老师的生日等特殊的日子里,发动和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向科任老师表达尊重与爱戴之情,增进科任老师与同学们的感情。

三十三  怎样开好第一次家长会

(一)、选择好时机。有经验的班主任一般把新生的第一次家长会选在开学后的第三或第四周,此时,家长希望了解学校、接触班主任的心情较为急迫。因为,这段时间是学生在新环境里的适应期,他们对学校的一切都会有比较强烈的反应,这种反应都会反馈到家长那里,使家长对孩子的新学校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在家长们需求较强的心理背景下召开家长会,容易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要求父母双方和孩子一起参加。家长会的根本目的是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高度一致起来,但是,在很多家庭,夫妻双方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因此,让孩子的父母同时参加家长会,利于父母双方在家庭教育中达成一致。同时,让孩子参与其中,一是表示对孩子的尊重,二是促进了父母双方和孩子相互的理解和沟通,融洽了亲子关系。全国著名的优秀班主任孙维刚老师,每次开家长会都要求一家三口全部参加,而且,散会时还要求父母双方一起挽着孩子的胳膊离开会场。这种方式,在无形中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感,给了孩子自信心。

(三)、重点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第一次家长会上,家长们最想知道的是,在未来的几年里,自己的孩子将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因此,班主任要着重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点,内容包括课程设置,师资情况,设备设施等。针对家长看重考试成绩的心理,尤其要对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等做详细的介绍,讲明这些课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同考试成绩的关系,要求家长密切配合。讲解后,应安排家长在孩子的带领下参观学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校史、教师情况、规章制度等资料印发给家长。

(四)、成立家长委员会。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每个学生的家长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全国著名的优秀班主任任小艾老师曾发动全班每个学生的家长到班里给孩子们上一节课,家长和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都受到了教育,开阔了视野。为了利用好家长这一资源,在首次家长会上,班主任应组织家长,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产生一个由五到七人组成的家长委员会,拟定一份简单的工作章程和工作计划,把家长们组织起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班集体建设的积极性。

三十四 开展班级活动的原则

班级活动特指班级常规工作之外,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集体性活动。在班集体建设五要素中,活动要素的地位非常特殊,可以说,没有班级活动就不会有班集体。因为,班级的集体性主要是通过集体活动来培养的。班级活动像一块试金石,能检验出一个班级是否建成了班集体,从班级活动的效果即同学们的表现上,我们完全可以判断出:班里的组织机构班委会(团委员会、队委会)、社团组织等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同学们是否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班级舆论是否健康向上,同学间的关系是否团结和谐等等。每个优秀的班主任都非常善于通过班级活动把同学们凝聚起来,从他们的经验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开展班级活动的基本原则:

1. 教育性原则。班级活动的开展不仅要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更重要的是,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针对性原则。一是指活动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二是指要针对班级实际情况,特别是针对班级存在的问题开展活动。

3. 全员性原则。活动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参加。活动的难易程度和标准要求不要整

齐划一,要给每个同学创造参与活动的机会。

4. 开放性原则。活动要向校内开放,如可请兄弟班级参加;要向家庭开放,如可

请家长参加;向社会开放,可以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可把社会的先进人物请进班级,为学生现身说法。

5. 创造性原则。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有创新,力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这样才

能不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传统的活动项目,如学雷锋活动,纪念性活动等,更应该在创新上多下功夫。创新的思路可以是在原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加一加、变一变、改一改、移一移,使每一次班级活动在同学们面前都是一副新面孔,这样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激发参与活动的极积性。

6. 主体性原则。活动要真正让全体学生动起来,让班级的组织机构动起来。活动

中班主任只做指导,绝不包办代替。学生只有在亲自做的过程中,才会获得有利于其形成思想认识和道德习惯的感受和体验。

7. 因地制宜原则。要多从本班、本校、本地现有的条件中开发活动资源,避免因

条件不成熟而造成活动半途而废的结果。

8. 易操作性原则。要注意活动的规模,一般不宜过大;要掌握活动的节奏,在一

定时间内活动的次数要适当;要制定活动开展的方案;面向社会的活动要提前考察,要制定安全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