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是什么样的人:第十六章 性传播疾病检验项目及结果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53:38

1.什么是艾滋病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病原体。根据基因比较,认为HIV起源于SIV(猴慢病毒)并且大约50多年前在中非首次传染人类。第1次感染的传播发生在非洲撒哈拉南部,第2次发生在加勒比海和北美洲,l980年那里的医院发现艾滋病。第3次感染浪潮目前发生在亚洲和南美洲。

    HIV完整的病毒颗粒直径大约40nm,二倍体基因组由2条单链7~10kbpRNA构成。除3个结构基因外,一系列的调控基因已经确定:env基因对包膜的合成、gag基因、对棒状衣壳pol基因、对病毒核糖核酸聚合酶进行调控(图16-1)。

    HIV有两型:HIV-1和HIV-2。HIV-1有M、N及O群,M群又分为A-J l0个亚型,HIV-2有两个亚型。造成免疫系统功能减弱的病毒主要是HIV-1,不同地区,HIV流行不同。在美国和欧洲,HIV-1亚型B占优势,而在非洲不同的亚型共存。在泰国HIV-IE已有报道。HIV-2局限在西非和印度某些地区。

    HIV主要攻击CD4+T淋巴细胞亚群,因为这些T淋巴细胞表面有种HIV感染所需的糖蛋白受体

 

gpl20

gp4l

病毒外膜

p17

p24

蛋白酶

转移酶

RNA

    

    

   

   

  

  

   

 

 

 

 

 

 

 

图16—1 HIV基因组结构

CD4,即CD4抗原。CD4+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反应中的辅助淋巴细胞,对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有重要作用。HIV感染可使CD4+T淋巴细胞受到破坏,进而耗竭,最终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陷,出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也就是艾滋病。艾滋病病死率很高。HIV主要经血和性传播途径传播,传播范围广泛,在世界上引起了高度关注。

2.早期感染HIV特征是什么?

    HIV一般感染后2~4周80%~90%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主要症状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炎、皮疹、口腔溃疡、关节痛等,并伴有高滴度病毒血症,产生CTL免疫应答后,病毒载量下降到定点(set point)水平。

3.HIV的检测方法是什么?

    绝大多数HIV感染可以通过检测HIVl+2 IgG抗体诊断。早期感染和胎儿感染的诊断采用检测HIVp24抗原或DNA的方法。HIV病毒载量测定则用于治疗效果的监控,而不用于感染的诊断。AIDS的疗效考核选用CD4+、CD8+和T细胞受体剪切环(TREC+)纯真细胞。

    (1)抗体的筛选和确证试验:筛选试验包括EIA、OraQuick快速检查试验(OraSure公司)、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等,EIA应用广泛,已发展为双抗原夹心法(第三代)和同是检测抗体与p24抗原法(第四代),从而大大缩短检测窗口期,确证试验包括免疫印迹法、免疫斑点(线性)杂交和复合单克隆抗体EIA。

    (2)核酸检测:利用PCR技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内HIV,国内分析病毒载量技术有竞争反转录酶PCR、NASBA和bDNA技术等,可评价临床治疗效果、检测病毒药性,已广泛用于AIDS治疗。有关HIV抗体诊断试剂可归为以下几代。

第一代:1985年,主要使用来自T淋巴细胞系中培养的HIV病毒的裂解产物,这类抗原通常会同时有宿主细胞成分的污染,从而造成假阳性。为减少非特异性,通常不得不降低包被的抗原浓度,另外,杂蛋白的存在会与抗原竞争包被位点,因此第一代试剂的灵敏度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第二代:主要使用基因工程重组和(或)人工合成肽作为抗原,采用间接法的原理检测HIV IgG抗体,与第一代相比明显地提高了试剂的灵敏度,但该类试剂仍存在局限性。

第三代:采用双抗原夹心法,从丽可同时检测所有类型抗体,提高了试剂的敏感性,同时特异性也得到了提高,另外,由于能检出IgM抗体,可以起到缩短窗口期的作用,有报道说较第二代产品平均可提前5天作出诊断。

第四代:第四代产品是将HIV抗原和HIV p24抗体同时包被载体,再加入待检血清,最后加入酶标记的HIV抗原和HIV p24单克隆抗体,同时检测血清中的HIV p24抗原和HIV抗体。

检验项目及正常参考值

艾滋病病毒抗体:阴性。

专家解读

1. 什么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窗口期?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在医学上称人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其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血液中才会出现抗艾滋病病毒抗体,这段时问在医学上叫做“窗口期”。HIV感染的窗口期一般为2~6周,长的可达3个月。在窗口期内,抗HIV抗体检测可以呈阴性。HIV感染者,绝大部分在感染后1个月可检出特异性抗体,最晚3个月,只有极个别的会超过3个月。窗口期的计算,应从高危性行为之时或是接受输血之时算起。举例来说,如果是1月1日发生高危性行为或是接受输血等,那么去检测抗体的时间应该从1月1日算起的2周后,也就是l月14日以后去测。HIV不管是通过输血、不洁性行为、哺乳或其他途径感染,也不管感染病毒的量是多是少,均会在窗口期后出现特异性抗体。超过3个月仍未出现,则基本上可以排除感染的可能。因此,像前面说到的2周后的抗体检测阴性,尚不能排除其感染HIV的可能性。

    窗口期内的HIV感染者体内的HIV数量会达到一个峰值,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处在窗口期的感染者可以通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来明确是否感染。

2. CD4细胞与机体免疫状态有什么关系?

    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细胞为T辅助细胞,CD8+细胞为T抑制细胞。HIV感染机体后,最主要的受害细胞是CD4+T淋巴细胞。在机体免疫系统中,CD4+T淋巴细胞是免疫应答的核心细胞;CD8+T淋巴细胞是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正常人的CD4+T淋巴细胞约占总的T淋巴细胞的65%,其余为CD8+T淋巴细胞。机体感染了HIV后,由于HIV在CD4+T淋巴细胞中的增殖,并因为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作用,使得CD4+细胞受到破坏,从而使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损害,进而引起机体免疫缺陷,表现为对各种致病菌或平时非致病微生物的易感,出现免疫缺陷所致的相应临床症状。在CD4+和CD8+细胞计数上主要表现为,CD4+T淋巴细胞的绝对数量减少,CD4+细胞和CD8+细胞的比例失调。因此,CD4+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其比值可以作为直接测定患者免疫功能的方法,是HIV感染者免疫系统损害状况最明确的指标。其主要临床意义如下:

    作为HIV感染者进展为艾滋病患者判断的依据:CD4+T淋巴细胞<200/mm3或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14%的HIV感染者,可判断为艾滋病患者。

    与HIV感染者各种机会性感染的关系:CD4+T淋巴细胞<200/mm3时,很容易发生卡氏肺囊虫肺炎,应给予抗卡氏肺囊虫肺炎的预防性治疗;CD4+T淋巴细胞<50/mm3时,易发生巨细胞病毒和鸟分枝杆菌感染;CD4+T淋巴细胞>100/mm3时则极少发生上述病原体感染。

    HIV药物疗效的重要判断指标:CD4+T淋巴细胞数的回升说明药物治疗有效。

3.如何判断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是否有效?

    HIV感染者是否会发展成为艾滋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染者血循环中的病毒含量。HIV持续复制会使CD4细胞受到破坏,进而导致免疫功能损害,发展成为AIDS。HIV-RNA则是指示病毒含量的一个可靠指标。HIV-RNA的水平可指示体内HIV复制强度,并与CD4细胞破坏的速率相关。而CD4细胞计数可反映HIV导致的免疫功能损害的程度。定期检测血浆病毒含量和CD4细胞计数,对于判断HIV感染者的疾病进程、何时开始治疗以及如何修正治疗方案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HIV-RNA,临床常使用反转录-PCR检测或转录依赖的扩增(NASBA)试验法。每毫升6.0E+06拷贝也就是每毫升血清(浆)中含6.0HIV RNA的意思,治疗3个月后,若降至为3.0,说明有明显下降,也即治疗有效。而且最好能够多次检测,绘出图表,进行动态观察。如果能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或检测方法的测定下限之下,则更具说服力。如果所用药物组合合理及感染者有良好的依从性,感染者用药后应能达到:

    感染4~8周后,外周血病毒载量下降ll0g;

    6个月病毒载量降到敏感检测方法的可检测界限以下;

CD4细胞数量逐渐上升;

不发生新的机会感染,原有的机会性感染不复发。

防患未然

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全世界70%~80%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通过性途径感染的,其中异性性接触传播占70%以上,男性同性恋传播占5%~l0%。

    一次没有保护的性交,在男性同性恋中传染艾滋病病毒的概率约为l%。在异性性接触中,男性传给女性的概率是0.05%~0.15%,女性传给男性的概率是0.03%~0.09%。

    输血传播:因输入污染了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而受到感染。一次暴露感染的危险>90%。

    静脉吸毒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吸毒时,艾滋病病毒通过注射器中污染的血液在吸毒者中传播。一次暴露感染的危险是大约0.67%。

    被污染艾滋病病毒的针头刺伤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到含有艾滋病病毒的体液,一次暴露传播的危险是0.3%~0.5%。

    通过胎盘由母亲传给胎儿:在产道通过母体的血液和分泌物而感染,出生后通过母乳喂养传播,母婴传播的危险是20%~30%。

    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妇及其新生儿服用抗病毒药物,结合剖宫产、人工喂养等措施,可使母婴传播的危险大幅度下降。

    HIV进入体内并与CD4细胞融合以后,2天内到达局部淋巴结,5天内进入血液循环。结果导致HIV全身性播散,到达脑和全身淋巴组织系统。

走出误区

HIV检测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HIV检测遵循的原则是先筛查、后确认。筛查:发现所有的阳性者,不漏检。这里要求初筛试剂的敏感性必须好。确认:剔除假阳性,确定真正的阳性者。确认试剂必须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对不同人群检测方法也有所不同:早期感染者用HIV RNA或p24抗原检测方法,6~8周以后用HIV抗体检测方法。新生儿:HIV阳性母亲的婴儿都有从母体被动获得的抗体,但不一定是真正感染,可以选用HIV RNA或p24抗原检测方法,而不能用HIV抗体检测方法。

第二节 淋病的检测

基础知识

什么是淋病?

    淋病是淋病双球菌引起的急、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引起泌尿生殖器黏膜的炎症,属于性传播疾病之一。1879年Neisser分离出此致病菌,故又称奈瑟淋病双球菌,本菌呈肾形,系革兰阴性双球菌,往往成对地存在于脓细胞的胞质内或外围。

    淋病以排出脓性分泌物为主要特征,分急性、慢性和潜伏淋病三种。病程在2个月以内属于急性淋病,超过2个月者属于慢性淋病,不发生临床症状者为潜伏淋病(此时淋球菌潜伏于尿道腺、子宫颈、前列腺、精囊、输卵管等处,当饮酒、性交过度或分娩时,淋球菌即可活动,感染者出现淋病症状)。淋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初发者常好发于尿道,引起淋病性尿道炎,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及脓尿。病情进一步扩散时,可损害生殖系统和全身其他器官,引起泌尿生殖器官的慢性炎症,导致不育或不孕。淋病比较常见的各种并发症,男性有尿道狡窄、前列腺炎、膀胱炎,上行传染时还引起肾盂肾炎、附睾炎;女性可经阴道上行感染,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等。淋球菌除侵犯泌尿生殖器官黏膜外,亦可引起皮肤损害,如淋病性角化症、淋病性皮炎。所以淋病是危害性较大的性病之一。

检验项目及正常参考值

  淋病双球菌:阴性。

  根据有性接触史,临床典型症状,脓汁做革兰染色,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淋病双球菌,即可诊断,如表现不典型,可进一步做细菌培养,在排尿1~2小时后,以无菌清水浸过的藻酸钙拭子从尿道内取材,立即放入含C02琼脂培养基内进行培养。

专家解读

1.淋病的传染方式有哪些?

淋病在我国是性传播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是由淋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其传染方式为:

    (1)通过性接触传染:主要是通过性交或其它性行为传染。男性淋病几乎都是由性交接触引起的,女性淋病也可由性交直接感染,也可由其他方式感染。

    (2)非性接触传染(间接传染):此种情况较少,主要是接触病人含淋病双球菌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用具,如粘有分泌物的毛巾、洗脚毛巾、脚盆、衣被,甚至于厕所的马桶圈等均可传染,特别是女性(包括幼女),因其尿道和生殖道短很易感染。新生儿经过患淋病的产道时,眼部也可引起新生儿淋菌性眼炎,妊娠期妇女淋病患者可引起羊膜腔内感染,包括胎儿感染。

2.如何治疗及预防淋病?

     要早期治疗及预防,可采取以下措施:

    (1)对淋病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转为慢性期。

(2)急性期患者不宜过劳,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严禁饮酒和严禁吃刺激性食物,严禁性生活。

(3)家庭中有淋病患者应分居,注意隔离和消毒,如浴巾、浴盆应分开使用,被污染的衣物、用具需要消毒。家中有婴幼儿的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

(4)如有淋菌性败血症、眼炎、关节炎、脑膜炎、心内膜炎等严重患者,须及时住院治疗。

(5)在治疗的同时,患者的配偶应到医院检查,并进行治疗。

防患未然

    如何预防淋病?

    人类对性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近20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性病患者人数剧增,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大。据统计,世界上每l秒钟约有4个人感染性病,全世界每年约有2.5亿人感染上淋病,有5 000万人感染上梅毒,在传染病中淋病仅次于流行性感冒而位居第二。在中国淋病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随着淋病患者的不断增多,淋病的个人防护显得尤其重要。在性病门诊中,经常发现许多患者不懂得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致使有些人在患上淋病以后不知病从何来;又因为不懂预防方法而使淋病在家庭内传播,使其配偶、子女难以幸免,有些家庭甚至因此而解体,造成家庭、社会的不稳定,所以,了解淋病的预防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应避免与患者或可疑带菌者发生性接触。应自觉抵制各种婚外性关系和不正当的性行为,做到自尊、自爱,尤其是对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艾滋病,做到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些尚未治愈的淋病患者,绝对禁止与配偶发生性行为,并且不能与家人共用浴缸、浴盆,最好分室分床居住。不要护理儿童尤其是幼女,以避免淋病在家庭内传播,现在市场上有一些外阴清洁剂,这些清洁剂虽然可以杀死一些细菌等病原体,但不能误认为它有保护作用而毫无顾忌的乱搞两性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正确使用避孕套,对于预防淋病也不一定有作用。

    其次,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使用他人的毛巾、浴盆、剃刀等;在公共场所如旅馆、浴池、游泳池等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吸毒,不轻易使用进口的血液制品。

    对家庭成员中有患淋病者,应严格隔离。分室、分床,盥洗及餐具饮具分开专用;患者的内衣、内裤要单洗,洗前最好先煮沸或用消毒剂(如消洗灵、高敏碘等)消毒,或用饱和盐水浸泡消毒。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便前也要洗手。注意阴部卫生,可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每晚清洗1次,保持阴部干净清洁。应提醒密切接触淋病患者的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应到性病防治所检查、治疗,及时发现,防患于未然。要注意保护子女免受其害,尤其需要患者照顾的幼儿,更要隔离,要为子女准备一套专用的清洗外阴部的用具。

    父母在预防儿童性病方面要做到洁身自爱,注意个人卫生。如有不洁性交史,应在婚前、产前做性病检查,治愈后才能结婚、怀孕。儿童要从小培养讲卫生的习惯。家庭中最好将用品分开,小儿应用自己的专用毛巾、浴盆、被褥等,托儿所、幼儿园内应注意公共卫生,尤其是尿盆、马桶、浴盆的消毒、杀菌,在淋病高发地区,需尽快恢复新生儿用0.5%硝酸银溶液滴眼的制度。要加强对儿童的保护,不要将小孩交给不熟悉的人看管,教育小孩不能玩弄生殖器,以免发生感染或发展为-T-淫。在婴儿期,孩子的活动范围不大,但是由于随处爬坐屁股极易沾染病菌、污物,而且大人抱孩子时,手臂、衣服也能传播病原体、所以小儿应早穿封裆裤,这样可有效地预防淋病和手淫。如发现小孩内裤结痴,外生殖器红、肿、痛等现象,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化验,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走出误区

    淋病症状消失为何PCR检验仍为阳性?

    临床中常出现淋病症状消失,而PCR检验仍为阳性。其原因是PCR检测淋球菌,检测的是淋球菌的基因。PCR检测与细菌培养不同,其不管细菌是死是活,只要有细菌的基因存在即可检测出来,而细菌培养则必须是活的细菌才能培养成功。因此,该淋病患者用抗生素治疗后,尽管淋菌球已被杀死,患者症状消失,但由于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仍有死的细菌存在,故PCR仍可为阳性,此为临床假阳性,即细菌已杀死,但PCR仍为阳性,与临床症状不符。因此,在采用PCR方法检测细菌感染时,为避免临床上的假阳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l个疗程结束2周后,才能使用PCR方法检测。

第三节梅毒的检测

基础知识

什么是梅毒?

    梅毒是一种古老的性病。据医史学家考证,梅毒起源于美洲,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通过海员和士兵使梅毒在欧亚两洲迅速传播。l6世纪以前,我国尚无梅毒的记载。大约于1505年,梅毒由印度传人我国广东岭南一带,当时称“广东疮”、“杨梅疮”,此后梅毒向内地传播。古人陈司成著《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梅毒流行情况。梅毒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在16世纪时带入我国的,古代称花柳病、杨梅疮、霉疮、秽疮等。建国以后,梅毒在我国曾一度被消灭,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苍白螺旋体)引起,患病后病程漫长,早期侵犯生殖器和皮肤,晚期侵犯全身各器官,并出现多种多样的症状和体征,病变几乎累及全身各个脏器。梅毒通过性行为可以在人群中相互传播,并可以由母亲传染给胎儿,危及下一代。极少数病人通过接吻、哺乳、接触传染性损害病人的日常用品而传染。在性传播疾病中,梅毒的患病人数是低的,但由于其病程长,危害性大,应予重视。梅毒螺旋体从黏膜和擦伤的皮肤进入人体后,经数小时侵入附近淋巴结,2~3日经血液循环播散全身,因此,早在硬下疳出现之前就已发生全身感染及转移性病灶,所以潜伏期的病人或早期梅毒病人血液都具有传染性。潜伏期长短与病原体接种的数量成反比,一般来说,每克组织中的螺旋体数目至少达107个,才会出现临床病灶,若皮内注射l06个螺旋体,则常在72小时内出现病灶。给自愿者接种,计算出本病半数感染量(ID50)是57个病原体,平均接种500~1000个感染的病原体即可造成发病。人和家兔的实验接种显示从接种到出现原发性病灶的时间很少超过6个月,在这个潜伏期内用低于治愈量的治疗方案可以延缓硬下疳的发生,但是否能减少全身病变的最终发展还未肯定。

    梅毒侵入人体后,经过2~3周潜伏期(称第一潜伏期),即发生皮肤损害(典型损害为硬下疳)这是一期梅毒。发生皮肤损害后,机体产生抗体,从兔实验性梅毒的研究证明,梅毒初期的组织学特征是单核细胞浸润,在感染的第6天,即有淋巴细胞浸润,13天达高峰,随之巨噬细胞出现,病灶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以T细胞为主,此时,梅毒螺旋体见于硬下疳中的上皮细胞间隙中,以及位于上皮细胞的内陷或吞噬体内,或成纤维细胞、浆细胞、小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及淋巴管和局部淋巴结中。由于免疫的作用,使梅毒螺旋体迅速地从病灶中消除,在感染的第24天后,免疫荧光检测未发现梅毒螺旋体的存在。螺旋体大部分被杀死,硬下疳自然消失,进入无症状的潜伏期,此即一期潜伏梅毒。潜伏梅毒过去主要用血清试验来检测,现在应用基因诊断能快速、准确地检测

出来。

    未被杀灭的螺旋体仍在机体内繁殖,经6~8周,大量螺旋体进入血液循环,向全身播散,引起二期早发梅毒,皮肤黏膜、骨骼、眼等器官及神经系统受损。二期梅毒的螺旋体在许多组织中可以见到,如皮疹内、淋巴结、眼球的房水和脑脊液中,随着机体免疫应答反应的建立,产生大量的抗体,螺旋体又绝大部分被杀死,二期早发梅毒也自然消失,再次进入潜伏状态,此时称为二期潜伏梅毒。这时临床虽无症状,但残存的螺旋体可有机会再繁殖,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螺旋体再次进入血液循环,发生二期复发梅毒。在抗生素问世之前,可以经历一次或多次全身或局部的皮肤黏膜复发,且90%的复发是在发病后第一年中。以后随着机体免疫的消长,病情活动与潜伏交替。当机体免疫力增强时,则使螺旋体变为颗粒形或球形;当免疫力下降时,螺旋体又侵犯体内一些部位而复发,如此不断反复,2年后有30%~40%病人进入晚期梅毒。

    在晚期梅毒中,出现典型的树胶样肿,如无任何症状,胸部、心血管透视检查和脑脊液检查阴性,而仅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此时PCR检测也呈阳性,则称为晚期潜伏梅毒。晚期梅毒常常侵犯皮肤黏膜、骨骼、心血管、神经系统。也有部分病人梅毒血清滴度下降,最后转阴,PCR检测阴性,而自然痊愈。

    以上所述是未经过任何治疗的典型变化,但是由于免疫差异与治疗的影响,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有的病人可以终身潜伏,有的仅有一期表现而无二期症状,或仅有三期梅毒症状。

    病理生理研究表明,梅毒是一种慢性疾病。尽管最初的损害中有大量梅毒螺旋体存在。但是梅毒不是由于毒性或炎症物质的释放或存在于组织中的梅毒螺旋体直接造成的简单炎性反应。原发损伤的细胞浸润内,急性炎症反应中单核细胞占主导地位,多核白细胞则占次要地位。在梅毒感染初期阶段在接近血管的细胞外部存在大量的梅毒螺旋体。

    梅毒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不出现发热反应。一期梅毒不出现发热,二期梅毒可能有轻度发热。梅毒螺旋体对稍高于正常人的体温非常敏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梅毒螺旋体不存在有致热物质,这也是梅毒螺旋体生存所必需的。

2·梅毒的感染育何特征?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梅毒螺旋体是一种有8~14个致密而规则的螺旋的微生物。梅毒螺旋体的抵抗力极弱,对温度和干燥非常敏感,血液4℃3天即死亡。因此,血库2~8℃冰箱储存3天以上的血液即无传染梅毒的危险。自然情况下,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梅毒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梅毒。是指从母体经胎盘传染给胎儿的梅毒;后天性梅毒,则是指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梅毒。后天性梅毒有反复、潜伏和再发的特点,临床过程分为三期。一期梅毒在感染后3周左右局部出现无痛性硬下疳,多见于外生殖器。此时,溃疡渗出物中含大量病原体。传染性极强。约l个月,下疳可自然愈合。进入血液的梅毒螺旋体潜伏于体内,经2~3个月无症状的潜伏期后进入第二期。此时,全身皮肤黏膜出现梅毒疹,周身淋巴结肿大,有时亦累及骨、关节、眼及其他器官。在这些病原菌灶中,有大量病原体,经过治疗,一般3周到3个月后体征可消失。从硬下疳至梅毒疹消失后l年的时间,称早期梅毒。此期传染性强,但对机体损害较小。三期梅毒即晚期梅毒,不仅出现皮肤黏膜溃疡性坏死病灶,而且累及内脏器官或组织。严重者10~15年后出现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动脉瘤、脊髓痨、全身麻痹等。此期病灶中很难找到病原体,患者传染性小,病程长,损伤大,可危及生命。

检验项目及正常参考值

梅毒特异性抗体:阴性。

专家解读

梅毒检测方法有哪些?

    根据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及免疫学特性,目前国内外所用的梅毒螺旋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病原体的检测:直接观察分泌物中的梅毒螺旋体,如见到运动活泼的苍白螺旋体可直接诊断梅毒,是最特异、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但灵敏度低。

    ①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梅毒螺旋体(direct fluorescent,DF)是梅毒病原体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用暗视野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到病灶分泌物中的梅毒螺旋体,结合临床症状可直接诊断梅毒,适用于早期梅毒的诊断。该方法不仅操作简单,且经济、快速,但此法对晚期梅毒及隐性梅毒或口腔病灶标本不适用。

    ②活体组织检查梅毒螺旋体常用银染色法(warthinstarry)或荧光抗体染色,可查见梅毒螺旋体,呈黑褐色。银染色的阳性结果须谨慎解释,因为与类似梅毒螺旋体的其他物质易混淆。

    ③多功能显微诊断仪(multifunctional microscopy diagnostic instrument,MDI)是近年来国外开发的一种综合相差对比、暗视野及偏振光的可变投影显微镜,其特点是待检查标本不需染色及任何加工处理,而是将“活的”真实的样品直接进行观察,具有直接、方便、快速的优点。但整套仪器价格昂贵,很难普及到各个梅毒检测实验室。

    (2)梅毒血清学试验:是梅毒诊断最主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根据所用抗原不同可分为两类。

    ①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用心磷脂作抗原,测定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此类试验为非特异性抗体检测试验,目前多数医院列为梅毒的常规筛查试验。这类试验可观察疗效、复发及再感染,适于二期梅毒的诊断,而不适于诊断一期、三期梅毒,包括潜伏期梅毒、神经梅毒的诊断。

    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test,VDRL):美国Pangborn等发现一种性病研究实验室抗原,是从牛心肌中提取的心拟脂,适量加入胆固醇及卵磷脂以提高敏感性,通常称这种抗原为心拟脂抗原。VDRL试验属于微量玻片法,是惟一推荐用于检测脑脊液反应素的试验,对诊断神经梅毒具有重要价值,可做定量及定性试验,操作简单,试剂及对照血清已标准化,费用低。但对一期梅毒敏感性不高。

    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是20世纪80年代问世的非特异性梅毒血清学试验,所用抗原为标准的牛心肌拟脂抗原,该方法操作简便、迅速,适用于大量标本检测,目前许多血站用RPR试验对献血者进行梅毒普查。RPR试验和DF方法对一期梅毒的诊断相互配合,可早期诊断梅毒。缺点是当抗体含量过高时,易出现假阴性反应,即前带现象(prozone phenomenon),会有漏检;还易出现生物学假阳性反应。对潜伏期梅毒、神经梅毒不敏感。

    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是VDRL抗原的改良,本方法在我国目前广泛采用。血清不需加热灭活,节省操作时间,但主观性强,易出现漏检。USR与RPR试验可作为疗效观察或随访是否复发或再感染的指征。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TRUST试验所用的抗原是从牛心提取的心磷脂和从鸡蛋黄提取的卵磷脂及胆固醇,试验结果清晰易读,简便快速,稳定性好,TRUST法比RPR、USR效价测定高一个滴度。缺点是许多因素影响结果,如高脂血症和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血清均可干扰而出现假阳性结果。

    ②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用活的或死的梅毒螺旋体或其成分来做抗原测定抗螺旋体抗体。这种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一般用作确认试验。这种试验是检测血清中抗梅毒螺旋体IgG或IgM抗体,该抗体即使患者经过足够治疗,仍能长期存在,甚至终身不消失,血清反应持续存在阳性,因此,不能用于观察疗效。

    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 absorption test,FTA—ABS):是以Reiter株抗原吸收待检血清,保证了试验结果的特异性;以整条梅毒螺旋体检测血清中抗体,提高了试验的敏感性。文献报道FTA—ABS对各期梅毒检测的特异性达到92%,对一期梅毒的敏感性为80%,二期为99%~l00%,三期为95%~l00%。它的主要缺点是需荧光显微镜设备,当标本荧光微弱病情可疑时,试验结果判定常带有主观色彩。美国常用此试验作为梅毒的确认试验。

    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hemagglutination as—say,TPHA):是用生物细胞(火鸡或羊红细胞)做抗原载体,吸附从兔睾丸中提取的粗制梅毒螺旋体粉碎物抗原,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是目前国内许多医院常用的梅毒血清确认试验。试剂制备过程排除了各种非特异性反应,因此TPH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缺点是试剂成本较高,操作较麻烦,且易发生自凝现象和生物学假阳性。

    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TPPA作为梅毒抗体检测的确证方法,有着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操作较简便,结果清晰易判断,但价格昂贵且结果判断难以自动化。

    梅毒螺旋体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immunoblotting technique):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技术,它结合了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特点,敏感性高,特异性强。Dettori等认为免疫印迹法用于梅毒诊断优于FTA—ABS和TPHA方法,对二期梅毒或早期潜伏梅毒、神经梅毒的阳性率均为l00%,对于非螺旋体标本(包括正常标本、生物学假阳性标本以及7球蛋白增高或抗核抗体的标本)检测没有假阳性或可疑反应。免疫印迹法操作简便,不要求试验仪器和环境,结果容易判定,但成本较高。

    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TP—ELISA):TP—ELISA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最早出现于l975年,是用双抗原夹心法测定梅毒特异性抗体。TP-ELISA方法主要检测梅毒螺旋体IgG和IgM抗体,文献报道TP—ELISA方法的敏感性高于FTA—ABS方法,对l期梅毒的诊断灵敏度为93.8%,诊断特异性为l00%。TP-ELISA方法检测操作简便,不受样本中纤维蛋白和溶血等影响,一次可进行多份样本的检测,用酶标仪分析,客观准确,结果便于保留及标准化管理,可用作筛查和确认试验。因此,TP—ELISA方法被公认为梅毒血清学诊断试验的首选方法。

    (3)基因诊断技术检测梅毒螺旋体(TP—PCR):TP-PCR检测梅毒螺旋体DNA,特异性很强,敏感性很高,是目前诊断梅毒螺旋体的先进方法。PCR检测梅毒螺旋体的DNA,其敏感性、特异性均优于血清学方法。由于临床标本可能含有大量人细胞和微生物,建立对梅毒螺旋体高度特异的PCR方法是很重要的。但目前国内TP—PCR试剂盒的质量有待改进。

    (4)脑脊液检查:用于诊断神经性梅毒,包括细胞计数、蛋白含量,VDRL试验、PCR检测、胶体金试验等。脑脊液VDRL试验是神经梅毒的较可靠诊断依据,有条件的单位行脑脊液PCR检测,可以快速准确的诊断神经性梅毒。

    目前,国内实验室用梅毒非特异性试验(如RPR法、TRUST法)进行梅毒的常规筛查及疗效观察、判断复发及再感染,用梅毒特异性试验(如FTA—ABS、TPPA或ELISA法)进行确认试验,用于诊断各期梅毒。这些试验各有优缺点,研究人员仍在寻找敏感、准确、全面的检测方法。

如何正确看待梅毒检测结果?

    梅毒患者血液中存在两类抗体:一类为反应素抗体,是非特异性的,即在其他一些疾病中此类抗体也可以升高}一类是密螺旋体抗体,属于特异性的抗体,即只有患了梅毒的患者血内才有这种抗体。由于检测前的试验快速,很快就能得到结果,但其阳性并不能确认是否为梅毒感染,假阳性可见于多种疾病,如麻风、结核、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猩红热等。另据报道,此试验在没有梅毒感染史的正常人群中阳性率也达0.1%。因此,RPR只能用于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筛检。RPR为阳性时,尚不能说明就是患了梅毒,要想确诊,需要进一步的确认试验。后者所采用的方法和试剂相对复杂,但准确,可作为梅毒旋体感染的确认试验。具体方法包括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TPH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蛋白印迹技术(WB)等。

防患未然

如何预防梅毒?

    性接触部位的皮肤或黏膜轻微损伤是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必要条件。如果这一条件存在,病原45就会穿透自然保护屏障。5~21天感染部位会形成一个水疱,或在90天内形成边缘坚硬的溃疡(下疳或硬下疳)。同时病原体侵入相应部位淋巴结引起炎症。

    梅毒是一种性病,其传播和流行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从而要自觉地抵制各种不正当的性行为,自我约束,洁身自爱,既不做性病的感染者,也不当性病的传染源,有了这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就能从根本上防止性病的蔓延。

走出误区

梅毒检测结果会出现假阳性现象,如何正确判断?

    诊断梅毒时,所做的梅毒血清学检查即检测血清中无特异性的类脂质抗体和抗密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检测的是类脂质抗体;而实验室常用的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TPHA)、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检测的是梅毒螺旋体抗体。有些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肺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性心脏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钩端螺旋体病、麻风、疟疾、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海洛因成瘾,都可刺激机体产生低滴度的类脂质抗体,导致RPR检测结果假阳性。TPHA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但在一般人中也有1%的假阳性结果。已知可造成TPHA假阳性的疾病有: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糖尿病、结肠癌、淋巴肉瘤、丙型肝炎、肝硬化、AIDS、麻风、生殖器疱疹、海洛因成瘾。另外,妊娠也可导致RPR及TPHA检测结果假阳性。有文献报道老年人梅毒血清学检查假阳性较高,可达2%。主要原因是63~80岁的老年人常患有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白血病,这些疾病干扰梅毒检测,使患者血清RPR和TPHA结果出现假阳性。

    梅毒血清学检查是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但不是惟一依据。诊断梅毒,除依据化验结果外,更重要的依据是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史和既往病史,以及详细的体查,综合分析后慎重作出判断,才能避免梅毒化验结果假阳性造成的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