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牙牙龈肿了:宁夏,冲出长城天地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17:28

  宁夏,最突出的特点是面积之小,堪称中国的袖珍省区。然而当我们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宁夏小中有大、小而多样,更重要的是宁夏的小是行政区划之小,是人为之小,其实宁夏可以在沙漠和瀚海中发挥一个中心地的巨大辐射作用。

    黄土丘陵上的飘带——长城 往日的烽火狼烟哪里去了,兵戈的碰撞、厮杀的呐喊都消失在历史的深处了,只留下一条黄色飘带一样的长城在黄土丘陵间蜿蜒起伏。宁夏青铜峡附近的这段长城给人以很飘逸轻灵的感觉,没有了别处长城那种沉重和压抑。就地取材用黄土夯就的这段长城,就像不远处的黄河一样随山起舞,千回百转。长城内一个高耸的烽燧岿然屹立,使舞动的长城顿时给人以坚如磐石的感觉。摄影/张春荣

 

  一、袖珍的宁夏

  如果开车的话,一天的工夫,就可以把宁夏转一圈。宁夏从南到北约450公里,从东到西约250公里。即东西方向也就跨越3个经度,南北延伸4个多纬度。宁夏的面积之小,堪称中国的“袖珍省(自治区)”。说宁夏小,是与其他省级行政区比。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面积比宁夏小的一级行政区是下面几个:两个是海岛——海南岛和台湾;还有两个是特区——香港和澳门;剩下三个是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宁夏作为一个自治区面积如此之小,仅5.1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大陆面积最小的省区,甚至比1997年设立的直辖市——面积8.2万平方公里的重庆还小。

  与周边相比,宁夏显得更小了。它的北、东、西三面都是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不仅面积大,而且形状特长,从东到西跨越了30个经度,大约3000多公里;开车从内蒙古东北角的恩和哈达到西北角的阿日嘎啦音赛日,恐怕4天也到不了。

  宁夏南面的甘肃省,面积虽然比内蒙古小许多,但形状有类似之处,就是狭长。从东到西,跨15个经度,大约1500多公里。不好理解的是,甘肃省的庆阳和平凉两个市的版图好像是通过一条小道绕到了宁夏的后面,在其背后大展宏图。若把宁夏的版图看作是一只松鼠,则松鼠的大尾巴不属于宁夏,而是甘肃的庆阳和平凉。如果说内蒙古像一只靴子,宁夏就像这只靴子的鞋跟;如果说甘肃像一枚莲花如意,宁夏就像一片花瓣。

  宁夏虽小,但山奔河走,大漠孤烟,全是大景观。宁夏处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和西北荒漠还有青藏高原的交会地带,因此境内各类地貌类型齐全。山有贺兰山和六盘山,一个干一个湿。贺兰山是在干旱的荒漠中崛起的断块山地,千峰天体,万岭裸奔,山高积雪,盛夏阴凉;六盘山是黄土丘陵簇拥的褶皱断块大山,处于东部季风区的边缘,降水较丰,山高林密,松涛喧腾。河有黄河率领的众河,黄河冲出黑山峡至此突然温柔,一改在峡谷中咆哮奔腾的秉性,伸出母亲的臂弯,呵护着在宁静中酣睡的银川平原,流淌在平原中的黄河舒缓从容,似如歌行板。“长河落日”是这里最日常的写照。沙坡头的流沙欲扼黄河,盐池的草原似飞来的绿毯,银川是湖群中的都市,湿地是黄河的伴娘。高山、盆地、平原、台地、峡谷、湿地、黄土丘陵、沙漠、草原宁夏好像是各种地貌的聚会之地。如此小的面积中汇聚了如此多的地貌类型,全国罕见。

    贺兰山是分界线还是绿岛?看到这张图我们会发现宁夏回族自治区除了南部的六盘山区,还有一片降水充沛的地区,那就是北部的贺兰山。贺兰山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一条界山,因为早在汉唐时期,这里就几经成为中原文明与西北少数民族的“楚河汉界”。如今很多媒体、书籍将贺兰山称作是荒漠与草原,也就是中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可这张地图却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贺兰山其实是荒漠中的一块绿岛,除了靠黄河水灌溉形成的绿洲——银川平原外,它周围均被降水稀少的干旱区甚至沙地、沙漠所包围。

 

    长城沿着山势走:这段长城很神奇,它与旁边山脉岩石的层理和走向竟然一致,不留神还看不出那是一段长城。摄影/张春荣

 

    【对长城的信任超过了山】北京、河北一带的长城大多修建在了大山的山脊上,而宁夏贺兰山的长城往往修建在山麓。北京和河北是半湿润地区,山上植被披覆,但山脊上的长城植被不掩,因此在北京和河北一带的长城高高地挺立在山脊上,山为长城,长城为山。贺兰山下的长城修建在山麓,但这里是干旱区,山体赤裸,植被不披,长城的出现十分显著,它像一道蜿蜒的城墙沿着贺兰山麓向着远方延伸。很显然,尽管有了贺兰山作为屏障,但我们的祖先还是修了长城来保卫银川平原。他们对于长城的信任超过了贺兰山。摄影/杨宏峰

 

  二、长城围起来的宁夏

  宁夏的小,是长城围起来的“小”。我很惊讶,惊讶两千多年前,秦皇汉武修建的长城,今日仍然是宁夏的边界。我看到一张长城在宁夏的分布图,宁夏与外省区的界线大部分竟与长城重合。长城好像是宁夏的篱笆墙。

  不仅仅边界是长城,在宁夏的内部也横亘着几道长城。看到宁夏境内纵横交错的长城,我们耳边仿佛响起战马的嘶鸣、连营的号角我们都知道中国北方的历史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历史,是战争与和平交织的篇章。农耕与游牧的拉锯战是沿着农牧交错带进行的,中国北方沿着大兴安岭——黄土高原的西缘——直至兰州这一带是中国的农牧交错带,宁夏就在这个带上。宁夏不仅仅处于农牧交错带中,宁夏北方的银川平原已经出离这个交错地带,冲入了游牧民族生存的沙漠地区。可以想象,在宁夏历史上农耕与游牧的冲突远比其他地区激烈。

    【黄河冲出峡谷造平原】黄河从甘肃、宁夏两省区交界处的黑山峡流出,便进入了宁夏的中卫盆地。在这里,河水的灌溉在中宁(中卫、中宁)平原上造就了天府之国般的绿洲,图中即是中卫的黄河大桥。继续北上的黄河穿过青铜峡之后,又造就了另一处沃野千里、稻麦飘香的大平原,也就是宁夏北部的银吴(银川、吴忠)平原。两大平原合称为“宁夏平原”。摄影/张春荣

 

  我问宁夏的一些专家:“宁夏是长城的博物馆吗?”宁夏的专家谦虚地说,不能这样说,因为北京、山海关一带的长城比宁夏的长城更雄伟壮观,类型更齐全。但经过在宁夏的考察,我觉得说宁夏是长城的博物馆一点都不过分。宁夏的长城大多数是黄土夯就,不像北京、山海关等地的长城是石砌的;土夯当然不如石砌的高大壮观,但当这些土夯的长城展示出战国、秦、汉、隋、明各代长城的一个近乎完整的历史系列时,谁能说这样的长城遗迹群不配称“长城博物馆”?

  首先宁夏的长城遗迹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成长史。东周之时,秦人尚不强大,难敌北方的强敌,因此我们看到在固原的周边,秦国修建了维护农耕文明区的长城,这时的长城建在了400毫米的等降雨量线上;等到了秦统一了六国,国力强盛的秦王朝开始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反击,秦大将蒙恬把长城建到黄河边,这样原来固原城外的草原就进入了秦的版图。可以说这时的长城建到了200毫米等降雨量线的地方;秦之后的汉朝,是中华民族形成和鼎盛的时代,汉朝的长城已经越过了黄河,修到了贺兰山下。这时汉王朝的移民已经掌握了利用黄河水修渠引水自流灌溉的秘密。这时长城的使命是保护银川平原这块黄河水浇灌出的绿洲。至此,长城从北向南不断推进的历史已经完成,后来的隋、明修造的长城都是维修和完善的性质,甚至是退却,例如明代后期,明修的长城又退到了黄河以东。

  这里的长城不仅揭示历史,还揭示自然的奥秘。很早我就听说长城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长城与400毫米等降雨量线重合,但一直将信将疑,未去认真研究考证。这次在宁夏,我拿着一份宁夏的长城分布图,还有一份宁夏的降雨量分布图,互相对照,并且亲临实地去考察。结果我不得不承认宁夏的长城不仅验证了长城与400毫米等降雨量重合,而且揭示的秘密远不止这些。宁夏的长城还与300毫米、200毫米等降雨量重合。

  多么神奇,长城是宁夏的400、300、200毫米等降雨量线,长城与这些等降雨量线重合,相当于长城勾画出了宁夏的自然区划,也勾画了宁夏的农业区划。其实只要看长城的遗迹,你就可以了解宁夏的自然和生态,你就可以知道宁夏哪里是半湿润地区,哪里是干旱区,哪里是半干旱区;你就知道了历史上宁夏哪里是草原,哪里是农田,哪里是沙漠,也知道了哪里是值得誓死捍卫的天府之国——银川平原。

  我们都知道长城是中原的农耕民族与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之间的界线。但宁夏的长城围起来的地方却是一个回族自治区,这说明回族虽然是一个大的民族,但是它与游牧民族不同,它在长城内,不在长城外,它与汉民族早已融合为一家。

  我们知道回族遍布中国各地,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宁夏是我国回族最集中的居住地,但即使如此,回族也仅占宁夏总人口的1/3。因此宁夏的小,与回族的人口数无关。 三、贺兰山与银川平原是“绿岛”不是“半岛”

  宁夏平原是宁夏最富饶的地方,有“塞上江南”的称号。它与贺兰山相伴,绵延在黄河两岸,被青铜峡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卫宁平原和银川平原。它南北长达320公里,最宽处达40公里。在我的心里,银川平原的形象经历了一个由“半岛”向“岛”的转变过程,银川平原的意义则由“塞上江南”凝练升华到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塞北中心地”过程。

    【灵武长城最早出现在黄河岸边】灵武在黄河的东岸,灵武的长城重要的使命是保卫黄河东岸的绿洲。灵武因在黄河东岸,因此开发最早,早在秦朝,就有蒙恬率大军屯田于此。开挖水渠利用黄河水自流灌溉最早应始于此处。后来经过汉代的开发,灵武日趋繁荣。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就是从灵武登基,召集朔方军马,向南进军,收复两京的,可以想见灵武在唐代的地位。摄影/李少白

 

    【不叫“长城”叫“边墙” 】明代把长城不叫长城而叫“边墙”,据说是为了避嫌。因为秦始皇劳民伤财修长城,饱受诟病,明王朝避讳使用“长城”,而叫“边墙”。不过宁夏境内的许多长城的确很像“墙”而不像“城”。这段修建在贺兰山西南处三关口一带的长城就很像一段“长墙”,墙壁光滑坚硬,高度整齐划一,更奇的是墙下地面平整坦荡,有如操场一般。摄影/李少白

 

  在我没有去宁夏之前,银川平原在我的心目中是这样的形象:它与贺兰山好像是孪生的兄妹,贺兰山像屏障一样,挡住了东侵的腾格里沙漠;它的东面是毛乌素沙地;西北面是乌兰布和沙漠。银川平原和贺兰山像一个绿色的半岛伸进沙漠之中。所谓半岛,就是三面临水,一面与大陆相连的地方。这里的水,是沙漠,这里的陆地是季风吹拂能够进行农业生产的地方。那时候我心目中的银川平原就是农耕文明的地区伸进沙漠牧业地区的一块飞地。那时我对银川平原的意义的认识,还停留在“塞上江南”和“米粮之川”的层次上。

  过去总是听到这样的说法:从东部太平洋吹来的湿润季风吹到贺兰山就成了强弩之末,吹不动了。因此贺兰山成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山,是我国东部农耕文明与西部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也是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还是荒漠与草原的分界线。

  11月,我去了宁夏。当我把宁夏走遍,我知道了上面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而且是一种误导。这种说法夸大了贺兰山的作用。贺兰山无论是长度、宽度、高度都不足以阻挡季风,也没有能力为干旱区与半干旱区、荒漠与草原划界。因为贺兰山长约220多公里,最高峰为3556米,中段高度在海拔2000—3000米,南北两段则在海拔1500—2000米之间。银川平原海拔已达1000—1200米,贺兰山的相对高度仅在1000米左右。这样的高度在广袤的大地上,仅仅是一个微微的起伏,像大地的一道皱纹,或者一个“青春痘”而已,怎能阻挡季风?并不是季风被贺兰山阻挡了,而是东方或者南方吹来的季风还没有吹到贺兰山就吹不动了。其实季风吹过太行山、吕梁山之后,就已经成了强弩之末了。要不贺兰山的东面怎么会是半干旱的毛乌素沙地呢?毛乌素沙地向西还没到贺兰山边就早已经进入干旱区了。贺兰山与银川平原的南面,是赤地千里的灵盐台地和同心县一带草木少见的黄土丘陵和山地。

  因此贺兰山是一个被沙漠包围的绿岛,不是分开干旱与半干旱区、荒漠与草原的界山。其实干旱与半干旱区的界线应该在贺兰山向东南100来公里的地方。这并不是我的发现,在一些专业的地理书中,或者在中国的综合自然区划中都是这样划分的。然而我们在许多媒体的文章中,总是看到贺兰山是干旱与半干旱,也就是荒漠与草原的分界线,是二者之间界线的说法。我想这种说法之所以盛行,是因为贺兰山太突出、太有名了吧。把干旱与半干旱、沙漠与草原的分界线放在贺兰山东边100来公里的地方,既不好说,也不好记。放到赫赫有名的贺兰山上是省事和方便之举。

  但是当我们把贺兰山看作是我国西北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界山时,就相当于把我国半干旱区的界线向西推进了100多公里,贺兰山和银川平原就由绿岛和绿洲变成了半岛。这就低估了银川平原的珍稀性,降低了银川平原的意义。因为我们把银川平原与贺兰山看作是半岛时,似乎银川平原是背靠湿润的农业区,前面是沙漠。或者说银川平原一半是塞北,一半是江南;这样宁夏似乎是我国漫长的农牧交错带中的一环。其实宁夏的自然环境分为三大块:一块是北部的贺兰山区与银川平原,贺兰山是荒漠中的山地,因为山高,降水增加,成为绿岛,银川平原则是用黄河水浇灌出来的干旱区中的绿洲;一块是南部的六盘山地区,六盘山本来就处于半干旱地区,再加上山高,降水增加,因此六盘山地区是宁夏最为湿润的地区,当地称作阴湿区;中间的一块则是风起沙扬的荒漠,即灵武与盐池所在的干旱台地和中卫市与同心县所在的干旱的黄土丘陵和山地。由此可以看出贺兰山与银川平原早已是远离了湿润驶入了旱海沙漠中的绿岛。

  当我认识到银川平原与贺兰山不是半岛而是岛屿时,宁夏在我心目中的意义开始转变,开始升华。认识到贺兰山和银川平原是沙海中的绿岛和绿洲时,首先我对黄河母亲河的意义体会更深了。没有黄河水的浇灌,在干旱的荒漠中就不会出现像银川平原这样的富饶之地。

  当我对着地图查看时,看到银川平原与内蒙古的河套平原组成的绿洲深深地挺进到沙漠深处时,我想到了我国的版图的形状和边界的形成。如果没有黄河造就的这几个绿洲,中国的版图还会是这样吗?它们撑起了中国的版图,从这个意义上说,银川平原与河套平原岂止是“塞上江南”,它们实际上是中国的脊梁。

    【深沟高墙守平原】贺兰山到了南部逐渐低矮下来,最后消失在黄河西岸的冲积平原上。游牧民族经常从阿拉善高原经过这里进犯银川平原,因此这一带是明王朝修筑长城防范入侵的重点。这里的长城特点是:外挖深堑,内筑高墙。深沟高墙对于狂风一样纵马奔驰的游牧民族而言,的确是一道障碍。难以想象假如没有这道长城,当游牧民族的千军万马冲来时,明朝的军队怎样抵挡?摄影/徐胜凯

 

    【旱涝不扰,洪水不侵的天府之国】常言说:“黄河自古富宁夏”。为什么黄河富宁夏?这张图片告诉了我们一些秘密,宁夏人不用修堤坝防止黄河发洪水泛滥成灾,因为黄河在宁夏段水量稳定,很少暴涨。因为这里是干旱区,降水稀少。黄河在这里又没有切下去,让这里变成峡谷,黄河在这里可以自流灌溉,只要在上游挖个渠口,引水灌溉,河水就会自动流淌,流入饥渴的田地。因此宁夏是旱涝不忧,洪水不侵的天府之地。摄影/张春荣

 

  四、宁夏的小,内蒙古的长,新疆的大

  中国有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这其中宁夏最小,新疆最大。新疆大到什么程度呢?新疆的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是宁夏的32倍,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西藏的面积也很大,达120多万平方公里,是宁夏的23倍多,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八分之一;内蒙古的面积也很大,为118万平方公里,是宁夏的22倍,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九分之一。这一番比较之后,我们看出宁夏太小了,新疆、西藏、内蒙古太大了。这种巨大的悬殊,合理吗?显然是不合理的。

  对于我国省级行政区的面积大小悬殊过巨,一直有人诟病。一个国家的一个省区是另一个省区的几十倍,是整个国家的几分之一,这显然是不利于行政管理和国家稳定的。新疆、西藏、内蒙古的面积比世界上许多大国的面积都大。新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面积为47万多平方公里,是宁夏的9倍多,比我国中、东部20几个省的各省面积都大,甚至是许多省的几倍;同样新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也是中、东部许多省区面积的几倍。新疆还有昌吉回族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同样的情况在青海也存在。

  中国的省区之间不仅大小悬殊,而且省区数目少,平均面积太大,管辖的人口太多。中国现有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区面积为3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美国州平均面积的1.69倍,日本都道府县平均面积的38.5倍,法国省平均面积的55.6倍;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区人口为3700万人,相当于美国州平均人口的7.8倍,日本都道府县平均人口的14.5倍,法国省平均人口的68.5倍。有人说,中国一个省的面积和人口都相当于欧洲一个较大的国家。如面积相当于波兰、意大利、英国等,人口相当于波兰、西班牙等,可见中国省区面积之大、人口之多。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共有2859个县级政区,平均每个省区辖89.38个,四川、河北、河南所辖县最多,分别为181个、172个、159个,而小省海南所辖为20个,宁夏为21个,重庆40个。

    1929至今宁夏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划变迁 宁夏曾经是大省,在狭长的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以及面积巨大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等省区的对比下,中国西部面积最小的省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显得更加“袖珍”了。其实宁夏建省之时,它一度是个“大省”。1929年,宁夏省正式设立。当时宁夏所辖的范围大致包括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1949年10月,宁夏省人民政府成立,但在1954年,宁夏省建制被撤销,其所辖地区并入甘肃省。1957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决议,1958年10月25日自治区正式成立,所辖范围与现今地图大致相同。近50年来,宁夏回族自制区最大的辖区变化发生在1969年7月至1979年5月之间。当时,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左旗一度被划回宁夏。

 

  从清代以来就有许多著名的学者发文探讨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变革。这些学者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为代表的“废省派”,主张废除省制,而以道制代之;二是以胡焕庸、张其昀为代表的“析省派”,这一派主张以现有的省为基础,将一省分为数省;还有一派是以黄国璋等地理学家为代表的“重划派”,他们主张打破现有的省区界线,重新划分省区。无论哪一派,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主张将中国现有的一级省区适当地缩小,他们都希望中国的省区数目应该在50—70个之间。直至今天,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在50多个最为适宜。

  按照这种思路,中国省的面积平均约为19万平方公里为宜。显然即使按照这种缩省拆省的方案,今日宁夏的面积仍然比平均数小得多。是宁夏的环境不允许宁夏的辖区比现在更大吗?不,因为历史上的宁夏很大很大。

  公元1038年,李元昊创立的地方割据政权西夏国,建都今日的银川。辖区 “东抵黄河,西界玉门,南逼萧关,北控大漠”,号称“万里之国”。西夏延续189年,创造了辉煌的西夏文明。在与宋朝、辽国的对立周旋中,西夏生存得很好,可见宁夏的地理位置完全可以管理周边更大的区域。

  1929年民国期间,由冯玉祥提议设宁夏省获中央通过,辖区除今日宁夏大部分地区外,还有西部阿拉善高原上的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那些把中国分为50个省的各种方案,其中的宁夏省都比今日的宁夏面积扩大许多,新增的区域都为西部的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还有东部鄂尔多斯高原的一部分。

  五、冲出长城天地宽

  为什么50省的方案中宁夏省要增加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还有鄂尔多斯高原的一部分呢?这要从狭长的内蒙古和银川平原是冲进沙漠的绿洲说起。而且我们还要借用一个所谓的“中心地的理论”来理解这一点。

  对于行政管理和商业服务,距离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行政管理的效率及商业服务的辐射功能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由于这个规律的存在,人们寻求的商品和服务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形成了不同的等级。比如人们日常生活的用品只能就近获得,高等级的商品和服务人们愿意去更远的地方获得,这样一来大地上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中心地”(也就是城市)慢慢地就会形成由不同等级的城市组成的结构。一个高等级的城市周围会形成由低等级的城市组成的六边形,即一个中心地可为六个低等级的中心地提供服务。当然出现这种结构的前提是大地是平的且是均质的,没有大山大河阻挡。银川平原周边虽然有贺兰山,但贺兰山还不够高,不够大,贺兰山中还有多条通道,因此贺兰山还不构成银川平原与周边几大沙漠中的城镇之间交流的障碍。同样,黄河对交流的阻碍也是有限的,一是冬季黄河结冰冻结,变成通途,而且黄河的航运还促进了交流和沟通。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银川平原是荒漠中的绿洲,是沙海中的诺亚方舟,与周边的地区相比,它是最适合人居的地方。银川平原中已经形成了城市群,尤其是银川市是一个省会级的大都市,它无疑是周边方圆几百里范围内最大等级的中心地。它的服务功能最齐全,不仅是一个商贸和生活服务业的中心,还是一个技术、信息、金融交流的中心。它应该成为周边几大沙漠和阿拉善高原、鄂尔多斯台地围绕的一个中心。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银川平原周边的几大沙漠并不是无人居住的荒漠。我曾经在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中考察,我知道沙漠中有一个个湖泊,有一个个居民点,还有较大的县级城市,如毛乌素沙地中的鄂克托前旗、鄂托克旗,腾格里沙漠中的阿拉善左旗,还有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乌海市和一些乡镇。在沙漠中还有许多采盐、采煤、采油气的工矿企业。这些城市村镇星罗棋布地围绕在银川平原中的石嘴山市和银川市的周边,与它们构成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城市群。这是一种中心地与周边城镇所组成的近似六边形的结构。然而遗憾的是,作为核心的中心城市——银川和石嘴山市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宁夏,周边低等级的城镇却属于内蒙古。我们知道行政区划对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影响巨大,可以想象如果行政区划与城市的空间结构和谐一致,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运行将是极大的推动。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

  “天下黄河富宁夏”,天赐一个银川平原,天赐一个绿洲,但今天宁夏的区界却还是两千多年前的长城,在地图上看,宁夏像是一个壁垒森严的城池。国家早已统一,长城却没有拆除。

  宁夏的银川——干旱区的绿洲,应该辐射周边几百里的地区。根据中心地的理论,银川市至少要带动周边6个低一级的城市。

  人类城市分布的结构和格局应该是人类经济活动在大地上的投影,人类政治活动的投影应该与其重合,但是在现实中并非如此。我们有些行政区划所规定的人类政治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与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背道而驰。打个比方说吧:如果我们把各级官员活动的轨迹描绘下来,再把百姓经济活动的轨迹描绘下来,我们会看到这样一幅图画:百姓纷纷奔向某个方向,官员则奔向另一个方向。对于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的百姓来说,宁夏的银川市离他们很近,他们不会去千里之外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去购买高档的消费品和享受高级的服务,如果当地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他们就到银川去。同样内蒙古鄂克托前旗、乌海市的百姓也是这样做。

  同样的道理,内蒙古西端额济纳旗的人们要到大城市办事,他们会向南去甘肃的酒泉市或张掖市。无疑政治上东西方向延展的狭长的内蒙古和甘肃,它们之间的生产和消费、商品和服务的方向应该是南北向,因为这样距离最近,成本更低。

  我们知道,民族自治区是按照民族分布的范围和民族自治的原则划分的,但是城市发展所形成的结构却并不遵循这样的原则,而有其内在的规律。这二者很难一致,这是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行政区划的政治结构之间的冲突。“区域中心城市”向周围边缘城市的辐射是必然的,不去适应这个规律,社会运转就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前面我说过银川平原是绿洲,是岛屿,不是半岛。说起绿洲来,我们的头脑中会涌起怎样的画面呢?绿洲对于沙漠中人意味着什么呢?绿洲像茫茫大海中的航船,绿洲是迷茫中的希望是中心,是凝聚力,是磁石,是中心地是风雪中的篝火,是暗夜中的灯光。这大概可以是银川平原对周边沙漠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