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牙齿有白色斑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1:32:49
快乐*幸福*人生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经典论述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陶行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布鲁纳(美国):“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

课堂提问的目的和作用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并能有效地培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1、激发学生学习

学生注意力涣散时,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唤起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学习受阻时,教师提问点拨,因势利导,他们会重新振奋起来,继续探究;设计适当的问题,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往往能帮助其找回失去的信心。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是一种交流,不仅是个认知过程,也渗透了情感成份。因此,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融洽师生感情,从而更好地推动学习,有极大的益处。

2、启发学生思维

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有效思维,获取知识,练就能力。但是这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思维免不了要受阻。这时候,如果教师直截了当地把结论告诉他们,那么学生就会形成思维上的依赖性。但是,教师倘能分辨清楚学生思维受阻的原因,及时地以提问方式给予指导,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会不全面,遗漏某些条件,得出片面结论;或者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善于循序渐进,全面把握住要点。如果教师能不断启发,追问、质疑、概括、小结;那么,学生就会比较全面、系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且培养了能力。

3、获取反馈信息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映出的思维受阻、歧义、遗漏等一些问题,较之从作业、测验来反映能更及时,清楚;从而教师能及时调整策略,从而达到合理引导学生思维的目的。进一步说,如果教师能长期系统地总结成败得失,积累经验教训,那么对教和学两方面的规律,都将有全面认识,对两者的协调发展,将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

综上所述,应该说课堂提问在当前的教学方式下,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教师要将其作为基本功来练,作为艺术来追求。

怎样才能使提问更容易获得成功?

第一、尊重学生,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第一前提,就是尊重学生。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尊重学生的情智现状。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相信学生的可塑性。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切勿草率武断地否定学生的异论。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的,教师和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带头打破“一言堂”,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真正承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应为学生超过自己而欣慰,教师应该是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而不是凌驾于真理之上的圣人。谦逊豁达,虚怀若谷的教师不仅可以授业解惑,而且可以传学生治学之道,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第二、讲究技巧,追求提问的及时适当务实

1 、提问要及时。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悱”之时。这时提问定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上下求索。

2 、提问要适当。就是说要注意分寸,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

3 、提问要务实。要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所有的提问实际上应该是紧紧围绕教材的主要教学点,让学生可以一旦解决了所提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在这方面有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问题。《学记》上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其先易难,后其节目。”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课堂提问的程序

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㈠置境阶段。教师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问题有所准备。

㈡置疑阶段。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

㈢诱发阶段。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

㈣评核阶段。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包括:检查学生的答案,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内容加以评论;依据学生答案联系其它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回答有关的另一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即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的词句,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也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

课堂提问的的误区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8)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9)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课堂提问的方式

 “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

“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

“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

“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求同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

“伏笔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

“自成靶子式”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培养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

“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

“分割式”提问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的方法。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

“直问”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曲问”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番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

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

课堂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提问的有效性?怎样的有效提问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下面就我做的,或看到的、听到的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有效的提问可以情境化、动态化。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对少年儿童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很难相象,当他对学习毫无兴趣时,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而数学知识的呈现又是抽象的、静态的,甚至是枯燥的,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创设情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有效的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明确易懂无歧义,又能突出知识的重难点.同时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即不能太难或太易,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课堂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封闭式或简单的提问,使学生回答时会不假思索或带有猜测的成分。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使问题具有开放性,这里的开放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问题答案不要太唯一,二是问题答案不要太小,上述无论哪一种肯定情况,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有效的提问需要有效的评价。

教师提问之后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极为重要,它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去。

有效评价分两种:一种是肯定性的、激励性的;一种是否定性的。对回答正确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当然应该充分肯定,还应给予必要的赞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师在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明确指出其不正确,并进一步启发这些学生的思维,给他们再一次站起来回答的勇气,而不能摸棱两可,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敢面对、不敢批评。教师应注意将激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方法和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达到有效提问后的有效评价。

有效提问

一节课从头到尾始终少不了老师的提问,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提问。

1、有效提问的着眼点: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提问,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提问。

  2、有效提问的注意事项

发问: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发问态度要自然,问题只说一遍。注意问题

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的结论之前,一般不能有提出一个新问题,以免干扰学生。

对象:相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次数大致相同。不能由相对固定的少数学生回答,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请学生回答,也不宜先抽学生再提问。

等待: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由思考的时间。

启发:教师为 不能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准确地回答问题。

追问:当学生的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或者回答正确后,用处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3、有效提问十戒

一戒提问专叫优生,省时省力省心;

二戒提问专找差生,哪壶不开叫哪壶;

三戒以问代罚,为难学生;

四戒不给时间,突然发问;

五戒模棱两可,节外生枝;

六戒越俎代庖,自问自答;

七戒不置可否,不作评价;

八戒大而无为,无从回答;

九戒多而琐碎,串讲串问;

十戒问如林,答如流,面上开花。

课堂提问“五先五后”

课堂提问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除了应考虑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思考性、难易程度等因素外,还应考虑发问的顺序,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思考掌握所学知识。

一、先提问,后指名

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观察学生对提问是否明确,然后再指名。若是先指名后提问,被指名回答问题的学生尚能积极思考,其余的学生则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提问让未被指名的学生思维处于“靠边休息”的状态,是没有面向全体的提问,是没有价值的提问。

二、先思考,后回答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开车不等客”的作法,不利于学生思维。提出问题后,在大多数学生“跃跃欲试”时,再指名学生回答,回答的内容,回答的语句不一定囿于教师的设想,要鼓励有创见的回答、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回答。

三、先讨论,后结论

对于教师的提问,尤其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不要立刻表态“对”或是“不对”,可以让别的同学补充、纠正,表示赞同、表示反对,提出不同的答案、提出更佳的解答方案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顺水推舟”,根据学生成熟的讨论对所提问题作出结论。

四、先学生,后教师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态度要亲切温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回答),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学生语言吞吞吐吐表达不清时,不能怕耽误教学时间而责令学生坐下,可以让学生把回答的内容写在纸上后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老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必要时教师适当引导或暗示,从而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做到问中有导。如果学生回答有错,可以让其余的学生进行评价,自己纠正错误或请别的同学进行纠正,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才发表自己对所提问题的看法。

五、先激励,后更正

对学生的回答要热情鼓励,请不要吝啬你的鼓励语言和掌声,即使是学生(特别是差生)回答错了,也要表扬他(她)敢于举手、敢于站起来和敢于积极答问的精神,如“别泄气,还有机会,咱们再争取。”“你的进步真大,敢于站起来,已经走出了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让他们体面地坐下。对于回答不全面的学生,要着重表扬他 (她)对的部分。“真不错,你已经快要成功了!”“要是补充上这个条件,该有多好啊!”“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成功!”“我们让暂时还没有理解的同学想一想,给他们一点时间好吗?”“你真有勇气,为大家开了个好头!”等等,让他们听在耳里,甜在心头,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对于优等生回答得很“精彩”时,教师可用“你真棒,真了不起!”“你想的连老师都没有想到!”“太好了,祝贺你!”等语言鼓励,但也要在更高层次上要求,促进他 (她)“更上一层楼”,防止其产生骄傲自满情绪,不能让优等生“固步自封”。

“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它既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又是促进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

第一、应问在学生有疑处

教师设置的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把疑问讲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逐步解决。

第二、提问设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学生在生活中的积累是不可低估的,这些都是学生思考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十分丰富的,教师要呵护学生的想象,诱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教师在设置提问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第三、问题设置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情绪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激发学生寻找正确答案的积极性。

第四、问题设置要目的明确、难度适中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的目的应服从于总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问的内容要具体、准确。提问前,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不要问得太广太深。如问:“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学生就会有好几种答案——“水”、“春天”等。无论提哪一类问题,都应当立意鲜明,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切忌提简单的“是非”之类的问题。

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动脑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设置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因此要“让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苹果”。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差的学生,更应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解答,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五、提问要做到面向全班,因人而异,正确评价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现在它仍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要树立学生的信心,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要描述一下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应以赞赏和鼓励为主。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回答得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缺欠的认知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应做到:(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疑(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4)鼓励学生积极评价。

第六,提问时要面带微笑,切忌态度生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提问时教师表现出不耐烦,动辄训斥。刁难,则会使学生惧怕、回避,甚至生厌,阻碍教学进程。相反,老师面带微笑、用期盼与鼓励的目光则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其思路清新,回答准确,语言优美,从而更加喜爱老师及该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