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酸怎么喝:论青年的成长与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8:27:22
  青年的成长与发展,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和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但是,如何针对青年自身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及其与社会条件的相互关系等,求得科学的、符合规律的认识,使我们的青年工作建立在更系统的科学基础上?如何按照时代要求和青年成长的规律去培养、引导青年一代,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积极作用,为国家、社会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无疑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充分认识青年的“高峰”与“环境”。
  我们习惯上把十八岁至三十岁都划入青年的范围。按团的工作对象,青年在十四岁至二十八岁之间。一般来说,少年期以后,壮年期之前,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们有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社会要求,因而青年时代在人的一生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它处于人生向上发展的阶段,在体力、智力、精力和进取精神以及创造性劳动方面,都开始进入高峰。这些高峰的出现,其峰值的高低,无不与青年时期是否健康成长与发展有关。
  先谈谈人生的体力高峰、智力高峰和精力高峰。据有关资料分析:一个人的骨骼、肌肉和身体各器官在二十岁左右发育长成后,耐劳动强度和耐疲劳的能力急剧提高,开始出现人生的体力高峰和精力高峰,其峰值持续到三十岁的样子。至以大脑的发育,虽然二十岁以前也有几次突变,但更多的是记忆存储量的急速增加,而理解力则有待于发展。三十多岁时,尽管记忆力稍有下降,但理解力却显著提高,形成二者综合指标的高峰。此后记忆力不断减弱,理解力继续加强,直到五十多岁因脑细胞变化而逐步衰老。
  其次,就心理特点讲,青年人还有一种特殊的进取精神。幼年、少年时的某些心理,如好奇心、自尊心、上进心、崇拜心和急于好动等,到青年时期稍有变化。例如崇拜会变成敬仰,上进心变成不安于现状的进取心。加之学业初就,未经沧桑,富于想象,血气方刚,大有跃跃欲试、“改变万物”之势。此后在社会上经历岁月风霜,不断地磕磕碰碰,相当多的人的棱角和锐气会消减下去。
  青年又是极有作出独创贡献的时期。由于存在上述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这个时期的创造性劳动,虽不是人生的顶峰,但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据有关方面统计发现,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区是二十五岁至四十五岁,其最佳峰值年龄在二十七岁左右,杰出科学家的成名峰值年龄约三十二岁。从科研人才的成长规律,可知出名期和最佳峰值年龄在壮年,而人才的求学期和开始出成果的未名期都在青年时期。文学、艺术和音乐工作者等出成果的年龄还可能早一些。
  青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恋爱、结婚、生儿育女。短短几年,其经济负担就从接近零点的地方直线上升到高峰。用政治经济学的语言说,即达到对“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需求的高峰。
  假如把年龄作为横座标,把各年龄的体力值、智力值、精力值、进取精神值、创造性劳动值和经济负担值分别标入纵座标,就会出现多条直观的高峰分布曲线。这些峰值曲线,有的在青年时形成前峰,有的把后峰一直延续到中年,有的则大部集中于青年时期。无论何者,开始出现高峰的时间都在青年时代。说青年人是人生的黄金时代,确是名副其实。这段光阴大有文章可作,既值得青年们自己珍惜,也值得全社会珍惜。“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若比较不同人的高峰分布曲线,其波形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是高峰突起、超群拔世;有的人是小峰平缓,徐徐升落。为什么同谓“高峰”而峰值却因人而异呢?除个人主观努力外,很大的成分,在于环境对人的影响。青年时期可划分为未成年期和成年期,尽管高峰值仅在成年期出现,但同样值得注意的却是未成年的青年人。因为这时更富于可塑性,更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他们所接触的社会圈子,对他们社会价值观念(包括人生观)的形成,对他们的性格、气质、志趣和能力的形成,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存在决定意识,实践增长才干,就这点而言,也可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
  古人云:“人皆可为尧舜”,说的是很有道理的。每个青年所具有的“高峰”潜力,就是他们“可为尧舜”的内在根据。但有了内在根据,还要有外在条件,否则只有可能性而无现实性,峰值是不会很高的。
  “环境”也有两重性。同是贫土寒地,有的青芽顽强生长,有的中途早夭;同是肥田沃壤,既长稻子,也长稗子。因此,在同样的条件下,青年也有两种发展趋势,关键还在于自己把握。
  总之,青年时期会有“高峰”,峰值多少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环境又是由人来改造的。“峰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是青年成长的一般规律。展开点说,需具体研究体力高峰与环境关系,精力高峰与环境关系,智力高峰与环境关系,进取精神高峰、创造性劳动高峰、经济负担高峰分别与环境构成的关系,这些高峰之间如经济负担高峰与其它几个高峰之间的互相干涉性关系等等。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每天都在周围群体与事物交流信息、建立反馈关系。掌握了“峰值”和“环境”的客观规律,就能运用青年人对环境的信息反馈去“控制”青年发展趋势,促成了高峰值的提高,实现成才之目的。
  二、高度重视青年的“剩余精力”
  首先探讨精力高峰中的“剩余精力”与“环境”的关系。青年时期既有精力高峰,自然也就会产生青年人所特有的“剩余精力”问题,除了在工作、学习当中的正常消耗外,他们尚有“余勇可贾”。因而,社会必须为他们的剩余精力寻求有益的出路。
  这里不妨对人的一天二十四小时作个时间分析。一天当中,人需要有睡觉、吃饭的时间,需要有为取得生存资料而劳动的时间,前者为生理必要时间,后者加上操持家务,为劳动必要时间。两者合在一起,可谓生存必要时间。除此之外,还要参加点文体等活动,有点享受时间;还要读书、学习,有点发展时间。不同的人对不同情况的时间分配是不一样的,青年和中老年人不一样,青工和学生不一样。一般来说,青年人尤其是没有家室之累的青年,有压缩生理必要时间和劳动必要时间(指不操持家务)的趋向。除了星期天,课余业余直到睡觉之前,是他们消耗剩余精力以取得享受和发展的主要时间。这段时间,是现在学校、单位、家庭、社会“四难管”,很值得研究。
  消耗剩余精力,应视为青年人的正当需要。依赖这股精力,他们同时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选择爱人,建立家庭;二是选择目标,建立事业。很多有成就的人的事业往往是从强烈的业余爱好中转化过来的。这两大选择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对青年的成长也至关重要,社会各方面理当给予满足。青年人以剩余精力消除白天的紧张情绪,寓发展于享受之中,在丰富有趣的业余爱好活动里汲取广泛知识,培养多种才能,对个人发展常常有意想不到的作用。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基础,剩余精力是青年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完全应该把高度重视和容纳吸收青年的剩余精力当作“投资”,在他们的正当休息享受中,在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中,在帮助他们进行两大选择中,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和造就多种多样的人才。
  青年人究竟以剩余精力取得何种“享受”和“发展”,对社会决不是小事。它可能汇集成建设性力量,也可能像洪水一样成为破坏性力量。决定其活动内容与方式的,主要有社会风气、文化水平、兴趣爱好、人生志向、生活需要等因素。在这方面,有振奋向上的社会风气,有高水平的国民教育,有满足青年广泛兴趣的大量活动场所,都是引导剩余精力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不容忽视,现在我们青年的剩余精力在管理和引导方面,基本上还是一股盲目的力量。我们的学校、单位、社区以及家庭是否予以重视,有的甚至还缺少各种类型的学习、研究、娱乐等场所和组织,使有志青年“走投无路”。这种环境,使很多隐藏在兴趣爱好背后的人才幼苗自生自灭,使部分青年感到空虚乏味、不振奋、没奔头;苦恼、彷徨、怀才不遇、对人生价值的疑问等,都出来了。于是,有人就去寻觅另一种“享受”和“发展”,把剩余精力冲向其它地方,招摇过市,以至聚众闹事等等,进一步“污染环境”。如果在此“环境”与“剩余精力”的恶性循环中,当然会降低青年的成才几率。
  因此,适当地组织并有意识地引导青年的剩余精力,使他们健康成长,对社会起有益的作用,这在任何情况和形势下都是迫切需要加以认真研究的问题。
  三、大力开发青年的整体资源
  不仅“剩余精力”与“环境”,青年时期各个“高峰”与“环境”的关系及各“高峰”之间的关系,都有待于深入探讨。探讨的目的,就是大力开发青年资源。青年既处于成长时期,又在成熟时期。对个人,这是一生当中的黄金时代;对社会,又是最活跃、最有生气的社会力量。青年时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是祖国的宝贵资源。美国搞出第一颗原子弹的科学家们,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五六岁,现在研发高科技产品,可能还要年轻些。可见,重视开发青年资源,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发挥相当大的社会作用。
  所谓开发青年资源,有两层意义:一是促使青年健康全面成长;二是有意识地释放青年人的能量,让他们早日投入改革、发展和建设中,并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一般来说,前者以求学期的青年为主要对象,后者以就业期的青年为主要对象,但培养与使用对于两个时期的青年都是不可偏废的。对创造环境开发青年资源重视与否,青年的成长就会有时间早晚、质量高低,数量大小之差。搞好了,成长就快些,作出贡献的就多些,其质量即各个峰值就高些。反之,成熟慢,人才少,素质也会降低。
  由于长期以来习惯势力影响,人们一般较重视中老年人的作用。对于青年,则因其资历短浅而重视不够,一任青年成长规律自发地起作用,致使很多精力被白白消磨掉,其智力、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也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让一个人在青年时虚度年华,到了“老骥伏枥”,才想起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是最大的资源浪费。问题还远远不止如此,这也和剩余精力一样,青年时期的各种“高峰”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在正当领域内伸不开手脚,就要自寻出路,在其它地方顽强地表现出来,变成严重的消极力量,这是极其不利的。
  不容忽视,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我们有很多东西,在严重束缚着青年。如现行的教育制度、招工制度、干部制度等,还不能真正满足青年人的迫切愿望,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和发挥特长,不能真正调动处于创造性劳动高峰和经济负担高峰时期青年人的积极性。这些不利于开发青年资源的体制和制度,都应尽快加以科学改革和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真正使当代青年的巨大能量予以释放,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应当承认,我们当前还有个“两代人”的差异问题。一般来说,两代人之间,经历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观念也会不尽相同。出现“两代人”的差异是正常的,若两代之间完全一样,让活人百分之百服从死人,青年百分之百服从中老年人,社会就不发展了。现在的青年人,都是在改革发展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想与认识、知识与思维等肯定与中老年人有差异。因此,有中老年人对青年不够理解、以偏概全的一面,也有青年人需要补课的一面。深究起来,当代青年的思想状况和他们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和他们所接触的家长、老师、领导以及其他所有的人无不相关。这些人在具体工作中的言行,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每日每时对青年都是“不言之教”。那些过于责备青年的人,实在有必要反躬自问。更何况,现在青年的学习、就业等问题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这就更不利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
  开发青年资源,还包括思想教育。做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有科学性,需研究点青年心理学、研究点行为科学。科学的动机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层次按先后次序有:一是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归属和爱情需要,四是尊重需要,五是自我成就需要。可见,创造成就之心,人皆有之,何况正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的青年呢,只不过有的尚未开发出来罢了。针对这一点,我们做思想工作要足够地估计青年的积极因素,善于启发青年沉睡在心中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事业心、责任心和荣誉感,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同时,也要教育青年立足于现实,在环境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坚韧不拔,向着既定的人生目标努力。
  综上所述,只是自己的几点感受,对如何促进青年的成长与发展来说,不过是挂一漏万。青年的成长与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它与教育学、人才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相关。要综合各个学科并从各种角度对青年问题作探讨,熔百家于一炉,变“蚂蚁搬家”为“蜜蜂酿蜜”,运用正确的方法论,结合现代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再借助统计学概率论,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深刻研究当代青年工作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一套更加符合育人规律的机制和措施,加快推进青年的成长与发展,为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