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击之后才能触发:<山海经>是巨人在埃及写的金字塔文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8:28:29
《<山海经>是巨人在埃及写的金字塔文献》

                                作者:赵自强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518/89/71/9_1.html

                                       (一)

    中国学者对黃帝和夏禹的来源问题,从未说清过;对古人遗留的《山海经》,也没有几人完全读懂过。 这就造成众家对中国上古历史众说不一,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为了拨开迷雾,统一思想,振兴学术,2000年国务院命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学 者攻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寻找黄帝工程》,但八年过去了,学术界对这两个史学难题,至今还未有突破。

    于是人们要问了,为什么中国上古历史如此难于研究呢?其实,我们对于这个问题,只要看看学者们对于《山海经》的认识就能知道一二。我们从《史记》中知道司马迁读过《山海经》,因他在《大宛列传》中明确坦言: “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1)。

    但这位“伟人”仅仅读过,而没有认真研究过《山海经》。所以他不知这部古籍是中国上古最伟大、最古老、最重要、最奇特的文献。由于司马迁受孔子“不语怪力 乱神”(2)思想的影响,也就把它当作“神怪”之书看待了。尽管后来的历代史家也做了一定的努力,但都因历史和科学的局限,读不懂它。

    再说现代,尽管大学众多,教授如云,研究者不可胜数;并且今天的研究条件、研究资料、研究资金不知比古代好多少倍;而最值得今人自豪的是,科学发达,眼界 开扩,打开电脑就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但遗憾的是,尽管我们有许多胜过古人的便利条件,可是我们因为头上还顶着两千年前司马迁制做的“紧箍咒” ——“中华文化本土起源说”(3),所以今天的学者比古人在“起源”问题上,并不高明多少。事实上,今天还没有几位学者真正读懂《山海经》!这种状况正象 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译》序言中所写的:

    “由于时代的睽隔,不少古代的名物和古字古义现在都不大能够确切地了解了,特别是《五藏山经》各经末尾关于祭典的部分,更是肯綮的所在,相当难于翻译。历 代注家虽然都各尽其力,对这书作了或详或略的注释,但是我敢相信,他们中也没有一个能够完全彻底地了解这部书。遇到困难不解处,态度老实的,就只好坦白承 认:“所未详也”,如象晋代的郭璞。郭璞而下的近代注家,从明代的杨慎、王崇庆到清代的毕沅、郝懿行等,这种坦白承认‘未详’的态度便已经看不到了,要不 就略而不论,要不就强为之说,其结果也不过只是表明大家都没有全读懂”(4)。我国另一位《山海经》专家,胡远鹏先生进一步指出:“这话现在仍可以这么说 ”(5)。

    当我们看到袁珂、胡远鹏先生指出的这种糟糕的史学状况,再不用我强调什么了,人们就可以知道,《山海经》其实是一部自孔子、屈原、司马迁以来“大家都没有 全读懂”和大家都没有开垦的处女地。换言之:《山海经》仍一部自古至今还没有学者真正从学术意义上认真研究和阐释过的中国上古最重要的历史元典。所以我们 可以说,现在大多数学者还在黑暗中探索中国文化史上这部奇书的奥秘。因为学者们还在研究《山海经》是什么时代写的书,写作地点在那里,著作内容和性质是什 么等等问题。

    就这样,经过两千年来许许多多学者前仆后继,呕心沥血的努力,今天才初步接近和发现了真理!但为什么说,我们是初步发现“真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 只要看看今天史学家研究《山海经》的现状就能明白。因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从时间上来说,认为它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从地域上来说,认为它是记载中国山川地理 的古籍;从内容上来说,认为它具有历史地理和文化源流的性质,并杂记神怪。而只有胡远鹏、黄伯宁、宫玉海和赵自强几位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世界 上古历史地理的古籍。

    然而,众家观点究竟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呢?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和判断是非曲直呢?这个标准又是什么东西呢?我们怎样才能求得正确的答案呢?对于这些基本问题,可以说,史学界今天还处在一片混乱迷茫的状态中!

    但我研究认为,这个判断我们学术对错的标准,那就是考古学家发现的与中国历史文献吻合的历史文物。我们只有将对映的文献文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才能 象读图文并茂的“连环图”一样读懂历史。而历史这本“连环图”,不可缺少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文献和文物,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的证据,历史,这本“连 环图”,就叫人难于读懂!

                                       (二)

    但糟糕的是,我读了一些学者的著作,大多数只有一个方面的资料,这就是中国历史文献,而与这一文献对应的文物却不见。这就象一本“连环图”,只有文字,而 没有图画一样,这书怎能真正反映历史事实呢?于是作者就开动脑筋想,这就不得不用自己的想象和文字来代替或填补失缺的另一半证据——文物,而这样猜想出来 的东西,往往与史实不符!

    而有一点是必须先说明的,这就是,中国上古历史的另一半东面——文物,并非不存在,只是我们常常机械的按照传统陈见思考和研究问题,因而认为:中国的文献 就是中国的,外国的文物就是外国的,中外文献文物毫无联系!因此中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老死不相往来,都主观的孤立的研究自己掌握的那一部分证据,这样一 来,历史资料就被人为的分割在异国他乡,联系不上!如果我们硬要用这种僵死的固定不变的思想来研究我们从未经历的上古历史,那无疑就是自设障碍,唯心的瞎 猜!

    为了避免这种糟糕的失误,我们的研究就必须打破一切框框,当然包括司马迁的“中华文化本土起源说”,高瞻远瞩的不拘一格的重头研究中外文献文物和古文字, 重证据、重文物、重调查研究,用人类所有知识武装自己,而不是在某个“伟人”的“定论”中兜圈子。实际上,不论中外文物,只要它与中国上古文献记载的事实 吻合,那它就说明中国上古历史不是战国秦汉古人伪造的历史!同时,也说明文物发现的地方就是中国古人曾经居住过的故乡之一!

    我带着这种思考,不局限在中国寻找物证,同时也到“外国”文物资料中寻找物证,尤其到埃及考古资料中寻找物证。就这样,我用了二十二年时间,把中埃两国文 献文物和古文字反复作了无数次比较研究,这就发现了中国上古历史文献记载的许多划时代的标志性的黄帝至夏代的历史文物,在埃及早就被考古学家发现了。

    因而这里就出现了两个重大问题,这就是黄帝至夏朝的历史文物为什么会在埃及发现呢?这与中国历史渊源,以及《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要破译这些重大历史之谜,我们就必须首先读懂《山海经》,了解这部古籍的內含和性质。

                                         (三)

    我从长期研究世界上古历史的经验中发现,《广雅》、《帝王世纪》、《山海经》、《淮南子》和《河图括地象》都记载了一些相同的历史问题。即中国上古古帝早 就考察和测量过世界各地的情况,并且还知道地球是椭圆体。但是,我们却被《神话学》弄糊涂了,没有人敢于正视这些史料,更没有人把它当成历史去研究和证 实。所以没有人全面研究过人类的上古历史,结果很多至关重要的史料都被当成神话抛弃了。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例如,《广雅·释地》云:“神农度四海内,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一万里”(6)。《玉海》卷二引《帝王世纪》云:“ 自天地设辟,未有经界之制,三皇尚矣。诸子称神农王天下,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7)。这两段文献的意思是说,自从12000年前的世界大洪 水之后,人类重新开天辟地,那时是巨人的天下,没有国界限制,这种情况直到三皇五帝的上古都是如此。就说诸子所称的神农,他就曾是世界共主,他曾考察过世 界,测量过地球东西的长度是九十万里,南北长度是八十五万里。

    但我们都知道,《地理学》是从西方引进的一门现代科学,进入中国只有百年历史。我们过去都认为地球橢圆形是外国人发现的,现在可以推翻这一错误观点了,因 为《广雅》和《帝王世纪》等古籍都记载了地球“东西长九十万里”,南北长度约短,只有“八十一万里”或“八十五万里”。请想一想,如果这不是经过实践的真 实记载,谁能比洋人更早知道地球东西长度比南北长度要长些呢?

    当历史走过了二千年之后,来到了夏朝,益又在《山海经》中记载说,伟大的夏禹和他的臣子竖亥、太章等人,象神农一样考察和测量过上古世界地理。并在埃及孟 菲斯写了一部以埃及为中心,以埃塞俄比亚和南美洲为亚心的世界历史地理古籍,这就是《山海经》。关于这一事实,《吴越春秋》说:“禹……遂周行天下,使益 疏记之,名曰:《山海经》”(8)。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是历史事实呢?其实这一答案就记载在《山海经》中。据《中山经》记载说:“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 也。言其五藏,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受八千里”(9)。从这里可以看到,除神农之外,夏 禹再次发现了地球橢圆形的事实,所以《中山经》说:地球直径“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地球东西比南北长两千里。《山海经·海外东经》又云:“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10)。《淮南子·地形训》又 云:“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11)。《太平御览》卷36引 《河图括地象》又云:“八极之广,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12)。同样,这段史 料也反映了古人发现了地球是椭圆形的事实。所以古人说,地球“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东西比南北长一千五百里。

    我们将两个不同时代的长度单位比较一下就知道,神农时代的长度单位很小,所以古人说地球东西长度有“九十万里”,而夏禹时代的长度单位较大,所以古人说, 地球“东西二万八千里”;同理,神农时代测得地球南北长度是“八十一万里”,而夏禹时代测得地球南北长度是“两万六千里”。还有一段资料不知谁写的,他说 地球“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这个长度单位就更小了。可见,历朝历代的长度单位都不同,甚至变化很大。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首先废除各国的度量衡,统一用秦国的度量衡进行计算。

    当我们读了这些非常重要的史料之后,就会发现新的问题又出来了。这就是文献记载古帝古人考察测量了全球,这究竟是神话?还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呢?原始古人有 那么大的智慧和能力吗?事实上,很多历史学家碰到这种尖锐问题就打道回府。因为它直接和摩尔根在《古代社会》,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 出来的“蒙味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13)的“社会进化论”和“上古落后论”迎头相碰。

    长期以来,我们根据“摩恩伟人”从“细石文化”研究所得结论认为:五六千年前的古人,还处在十分原始落后的氏族公社时代,古人还在用石器狩猎,人民吃不 饱,穿不暖,茹毛饮血,生存问题都难于保障,那里还有能力和本领去考察测量世界地理呢?那肯定是古人美丽的神话,绝不可能是事实!

由于我们长期被这种错误思想所熏陶,所以我们无不认为,上古古人都是蒙昧野蛮的低能儿。现在问题出来了。一方是古人,一方是今天的“伟人”,他们各 执一辞。古人在众多古籍中记载说:神农、夏禹,以及他的臣子竖亥、太章,都是很聪明的古人,他们在神农时代和夏禹时代就测量和探索了世界各地,并知道地球 是橢圆形的事实。然而,“摩恩伟人”则根据“细石文化”(14)的研究认为:上古古人蒙昧、野蛮、落后,茹毛饮血,怕被猛兽吃掉,还住在树上呢。

    而我们作为一个客观公正的裁判员,怎样才能科学的辨明古人说得对,还是现代“伟人”说得对呢?如果我们今天还不能实事求是的正确审判这一历史公案,那么我们不仅读不懂《山海经》,而且中国和世界上古历史问题也难于解决。

                                       (四)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中国历史文献实在太丰富了,我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这就象林在勇先生在《怪异:神乎其神的智慧》一书中所说:“汉文字记录的古代文献汗 牛无栋,智慧成了传统,一切均有前鉴”(15)。由此看来,我们只要翻翻古籍就会发现中国古帝古人原来是非常智慧的“巨人”。这正如印度《佛经》所说:“ 佛智慧如海”,“如来智慧如海”。而“如来”是谁呢?从语言学和训诂学上可以知道,其实“如来”就是“轩辕”的音训和标准的音译。这就是说,印度人崇奉的 大神,原来是中国人的祖宗“轩辕黃帝”,这就说明,印度人和中国人原本有血缘关系。关于中印文化同源的史实,我在我的书中有专题考证,这里就不赘述了。

    由于“巨人”有高超的智慧,所以他们能创造出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等“巨石文化”来。而“巨石文化”这块天地,恰恰是“伟人”在160年前没有研究过的学术空 白。对于这一事实,何新先生说:“远古文化是辉煌的……它和金字塔一样,非常辉煌。而且至今对科学家是个谜”(16)。

    我们现在把客观事实都摆了出来,看到上古既有使用“细石文化”的矮小人种存在,他们使用的工具和武器是石刀、石锤、石斧、石凿、石锛、石标、石钻、骨针和 陶片等等。所以《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有小人国,名靖人”(17)。《大荒南经》云:“有小人,名曰菌人”(18)。《海外南经》云:“周饶国在其 东,其为人短小,冠带”(19)。《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括地志》云:“小人国在大秦南,人才三尺。其耕稼之时,惧鹤所食,大秦卫助之。即焦饶国,其 人穴居也”(20)。《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广志》云:“东方有人,长三尺,君长出行,导卫威仪,有若中国人。又有小人如蝼蛄,手撮之滿手,得二十枚 ”(21)。《太平御览》卷78引《魏略·西域传》云:“短人国在康居西,男女皆长三尺,众甚多”(22)。《太平御览》卷78引《魏志》云:“倭南有朱 儒国人,其长三四尺,去女王国四千余里”(23)。

    但极其糟糕的是,我们在中外疑古学家的影响下,患了一种懒惰的“疑古病”,凡是自己不了解的历史问题,先不去研究,而是怀疑再说。所以中国诸多历史文献记 载的“三尺小人”,就被史学家当成“神话”看待。好在世界上除了懒情的历史学家,还有勤快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因为他们研究历史的方法不仅仅是在书本和 教室里,很多时间是在野外,这就有幸发现了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三尺小人”。

 

    据2004年10月2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披露:

        印度尼西亚和澳洲科学家,最近在印尼所属的偏远热带岛屿弗洛勒斯岛,发现了大约生活在1点8

    万年前的史前 “小矮人”的人类化石,这是一个全新的人种。据称,这是近50 年来古人类学中最重

    要的一项发现,这一突破性发现可能将改写人类进化史。出土化石是一名30岁女性的完整头骨和部分

    盆骨,以及两根腿骨。科学家测定其身高0.91米,体重16公斤,身材与电影《魔戒》中的穴居哈比人

    相似。但是其脑容量类似 葡萄柚大小,只有现代人类的四分之一,与生活在400万年前的非洲南方古

    猿的脑容量相当。目前专家共发现7个不同个体的碎骨骼,并将这个新发现的人类族群称为“弗洛勒斯

    人”。他们大约8万年前到达这个岛屿,1点2万年前火山爆发导致其灭绝(24)。

 

然而,“弗洛勒斯人”并没有完全绝灭,他的堂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还有刁遗存在。因为科学家十多年前就发现了“弗洛勒斯人”的“活化石”。据熊侣侬在《人与自然·奇观博览》一书中写道,这种“小矮人”在今天南美洲的崇山峻岭中还有出没。内容如下:

 

        尤卡部落生活于今天南美洲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交界的莫迪洛涅斯山谷之中,这里山高林密,人

    迹罕至,是世界上真正的“矮人国”。目前仅有300多尤卡人,身高都在一米以下,有的仅为一般成年

    人身高的一半。但他们体格强壮,肌肉发达,手大而长。他们过着原始生活,吃的是野果、兽肉、玉

    米,不吃盐,穿的是树叶和兽皮,用野草和树叶来医治疾病。尤卡部落没有政府,也没有首领,每个

    家庭四至五人。由于男人多于女人,因而婚配方式非常特殊,如果两个男人同时看上一个女人,就用

    决斗来确定谁能得到这个女人作为妻子。为了避免人口增长过快,妇女喝一种用树皮制成的红色饮料

    来控制生育。他们用自己的土语交流,有的人能听懂西班牙语,他们崇拜太阳、月亮、星星、河流和

    高山,但不知道什么是上帝(25)。

 

我们从中国古人记载的众多历史文献证据上,以及考古学家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化石证据上,还有科学家在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发现的活生生的“活化石”人 种证据上,可以肯定,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三尺小人”,是一个完全异于我们的千正万确的真实人种,绝非疑古学家和神话学家所说的“神话”。通过这一研究, 我们可以想到,神话学,其实是一种唯心的学派。他们研究的问题,其实是一种“传奇”,如果神话学家,更名为“传奇学家”,可能更恰当点。

                                       (五)

    中国古人除了在很多古籍中记载了各种矮小的人种之外,同时,我们还看到中国古人在很多古籍中也记载了各种不同的“巨人”存在。他们有的个子非常高大,智商 非常发达,力量非常惊人,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所以古代矮小人种,称古代创造“巨石文化”的巨大人种为:“神仙”。由于“巨人”的力量、智 慧、技术和工艺美术水平有的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水平,这种不可思议的高度文明,当然也就叫我们不可理解。所以有些学者称:“巨石文化”是“外星人”留下的遗 物!

    在这里我举几个物证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例如,上古“巨人”在埃塞俄比亚竖立了130多根巨大的石柱,有的学者将它称为石碑。其中有一座最大的石碑,高达33米,重达千吨,是自古至今世界上最高、最大、最重的独石文物(26)。

    考古学家还在该国发现了古人曾经切开山体,并把切开的山体雕凿成了12栋巨大的石屋,其中有一栋最大的石屋有33米长,27点7米宽,11点5米高,石屋内还有28根橢圆形的长柱支撑。整个石屋雕梁画栋,巧夺天工,是世界上古最精美的文化遗产之一(27)。

    在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境内,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叫“蒂亚瓦纳科”的古城遗址。这个古城遗址呈四方形,每座城门原本都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而该城最 重要的古迹是位于西北角的“太阳门”。它是美洲古代最卓绝、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蒂亚瓦纳科遗址之所以引人注目的重要标志。太阳门由重达百吨以上的整块 巨石雕凿而成,造型庄重,比例匀称。高近三米,宽达五米,中央凿一门洞,两边壁面光滑。门楣中央刻有一个虎头人像浮雕,头上还放射出道道光线(28)。在 遙远的石器时代,玛雅人还在今天墨西哥城东北48千米处,建立了一个叫“特奥蒂瓦坎”的璀璨文化。它是中美洲印第安古典文明的代表作品,曾经神秘的隐藏在 森林中达千年之久,至今人们也不知它的始建年代。在特奥蒂瓦坎遗址上,古人建有一百多座金字塔和神庙,而最重要的建筑物是:“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 ”。“太阳金字塔”位于“黄泉大道”的东面,台阶徒峭,四壁高耸,巍巍壮观。塔基每边长205米,高64米,分五层。塔基用碎石和泥土堆成,外铺石板。金 字塔顶上还建有一栋神殿,供祭祀神衹之用。“月亮金字塔”坐落在“黃泉大道”的北面。它的形状与“太阳金字塔”相似,只是规模约小,塔基低边长150米, 宽120米,塔高43米,也分五层。我们从遗址中的金字塔和神庙上可以看到,特奥蒂瓦坎的建筑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金字塔顶上的神庙体积达110立方 米,建筑整体威武匀称,并轻快富于变化(29)。

    在南太平洋玻利尼西亚群岛的最东端,有一个孤独的小火山岛,它于1722年4月5日基督教复活节那天,被荷兰海军上将洛基文所发现而得名。岛上共发现4 ——22米高的巨石人像600多尊,有的耸立在海边,有的立在高台上,有的埋在地里,还有没有完工的躺在采石场。而最奇怪的是,有的巨石人头上还戴有一顶 十多吨重的红帽子。从石人大小可以推算出,最小的巨石人像,也有几吨重,而最大的巨石人像,则超过百吨重。 

    然而,世界上最大的千古之谜,就是埃及胡夫大金字塔之谜。这座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的埃及第四王朝,它原高是146点5米,后因风雨剥蚀,现高是137 米,塔基呈四方形,每边长227米,塔基面积达52906平方米,整座高塔共用了230万块,两吨半至30吨的巨石搭建而成。可以说,它是埃及金字塔登峰 造极的代表作。同时,它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并且塔里面的地面是抛光的,巨石与巨石的接合缝刀片也插不进去。塔的角分线十分精确。底面四角接近 90度,这连现代一些建筑物也望尘莫及。由于它的工程技术高度精确,所以它几经巨大的地震破坏,耸立4500多年而未倒塌。真可谓:万谜之谜。

                                     (六)

    而关于上古“巨人”的问题,我国不少历史学家都对它做了认真的研究。如何光岳先生在《炎黄源流史》(30),王子今先生在《史记的文化发掘》(31),李 卫东先生在《人类曾经被毁灭》(32),赵自强在《巨人与复活节岛巨石人初探》等文章和书籍中都认为古籍所载“巨人”可信。因为关于“巨人”的史料,在我 国正史、野史、别史、方志、志怪、笔记小说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所以研究历史的学者,不可能不涉及到“巨人”问题。如果他畏其所难,绕道而行,不研究“ 巨人”问题,他就根本无法完全读懂《山海经》、《易经》、《尚书》、《诗经》、《楚辞》、《史记》等等基本文献,也就根本无法破译上古金字塔等“巨石文物 ”,也就根本无法揭开人类起源于非洲,以及中国人从埃塞俄比亚迁到埃及,再迁到耶路撒冷,再迁到巴比伦,再迁到中国来的变迁史。

    这就是说,只有当我们研究了“巨人”的历史问题之后,才会领悟和相信神农、夏禹、竖亥、太章可能真的测量过地球长度的史料。因为这对“巨人”来说,是不用 吹灰之力就能办成的事情。所以《列子·汤问》云:“龙伯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帝 憑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時,其國人犹數十丈”(33)。你看看,缩矮了的“神农”的个子还有“数十丈”高。这么高大的巨 人去测量地球的经纬线,还怕山高路远吗?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使我们能看懂《山海经》和上古历史的本质,我们就不能不读读古籍记载的“巨人”史料了。因为这是我们认识历史本来面目的一种真凭实据啊!

    首先我们来看看《山海经》的记載。据《大荒东经》云:“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 堂。有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臂”(34)。《山海经·海外东经》又云:“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35)。看到吧,“巨人”坐上船,船因巨人太重 而下沉。“削船”之意,就是指船下沉。《山海经·大荒北经》又云:“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嫠姓,黍食”(36)。从这里可以看到,“巨人”也是父母 所生所养的,还有姓名,也食五谷。因为这里的“嫠姓”,就是现在“李姓”的祖先,“黍”即五谷之一。再说这里的“大人”,绝非我们概念中的“官职大”,权 重位高的意思。而是指身体高大的“巨人”。关于这一事实,《道德经》云:“天大,地大,王亦大”(37)。我们都知道,天是第一大的,地是第二天的,而世 界第三大的竟然是“王”。当然喏,这个“王”不是人人可以担当的,他只有“巨人”中最高大的“巨人”才能做。《淮南子·本经训》又具体的解释了这个问题。 文献云:“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38)。这段文献的意思是说,古帝,他的身体是最高大的。 王侯的地位处于帝之下,将军是攻伐四方的,大臣是维护律法的。所以巨人能统治世界,威镇各方。因为“太”即“最”的意思。所以“太一”,即世界上唯一最高 大的意思。

    可惜的是,《山海经》、《道德经》、《淮南子》都没有具体记载“大人”的身体究竟有多高大。好在我国文献古籍多如牛毛,随便翻一本都有关于“巨人”的记载。如中国上古有一部重要文献,名叫:《凉州异物志》,它的佚文就记载在《太平御览》第14卷中,古人说:

    有大人生于北边,偃卧于野,其高如山,顿脚成谷,横身塞川,近之有灾,铜雹击之也。唯

可遥看,不可到下,到下则雷电铜铁之丸为雹以击杀人(39)。

    我们又看到,《神异经》中也有关于“巨人”的记载,据《西北荒经》云:

        西北海外有人,长二千里,两脚中间相去千里,腹围一千六百里,但日饮天酒五斗,不食五谷鱼

    肉,唯饮天酒。忽有饥时,向天仍饮。好游山海间,不犯百姓,不干万物,与天地同生,名曰无路之

    人。一名仁,一名信,一名神(40)(注:这段文献把巨人夸张得太高大了,客观的说,我对它的真

    实性也大打折扣。但它有一点却说得很清楚,即今天的“神话”一词,即从这种瞎吹的史料中演变而

    来的。因为古人在这里确实把“巨人”当作“神”崇拜。如“一名神”,即此证据)。

    最有意义的是,这样夸张“巨人”的史料不仅中国有,印度也有。据印度《涅槃经》记载说:

        如来正法深(身),旷如海,不可测量,又复大海有诸众生身体极大,长万六千逾闔那、或复身

    长八千逾阖那(41)(注:“如来”其实是“轩辕”的训诂,或标准的音译)。

    我们还看到,《圣经·民数记·窥地者复命》云:

        我们所窥探经过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们在那里所看见的人民都身量高大。我们在那里看见

    亚纳族人,就是伟人,他们是伟人的后裔。据我们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样(42)。

在这里,我还要说中国上古另一部十分重要的典籍,它就是《河图玉版》。可惜的是,该书后来也失传了,今天在《太平御览》中只剩下一点点零星的佚文。而在这一佚文中,古人明确的记载了上古时代有一个象阶梯一样的高矮不等的“巨人”系统存在。文献说:

        从昆仑以北九万里,得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岁而死。从昆仑以东得大秦人,长十丈,

    皆衣帛。从此以东十万里,得佻国人,长三丈五尺。从此以东十万里,得中秦国人,长一丈(43)。

除此之外,关于“巨人”的史料还有很多很多,我随便再举几例。如《意林》卷五引杨泉《物理论》云:“长人数丈,身横九亩”(44)。《春秋谷梁传· 文公十一年》云:“长狄也,弟兄三人,佚宕中国,瓦石不能害。权孙得臣,最善射者也。射其目,身橫九亩,断其首而載之,眉见于轼”(45)。《国语·鲁 语》云:“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敢 问骨为何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46)。《博物志》云:“秦始皇二十六年,有 大人十二,见于临洮,长五丈,足迹六尺”(47)。

                                      (七)

    我们从中外这些重要史料中可以看到,上古真有“巨人”存在。但问题是,《山海经》虽然记载了夏禹的事迹,但只字未提他的身体高度!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 寻觅了很多古籍,才从《太平御览》中找到兩则关于禹帝身高的史料。一段记载在卷82引《帝王世纪》中。文献云:“伯禹,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身九尺 二寸,长于西羌夷人”(48)。另一段记载在第377卷引《帝王世纪》中。文献云:“禹长九尺九寸,殷汤长九尺”(49)。同时,我还查到那个被夏禹杀掉 的防风氏的资料,文献记载他也有三丈高。据《会稽郡故书杂集》辑《贺循会稽记》云:“防风氏身长三丈,刑者不及,乃筑高塘临之,故曰刑塘”(50)。《述 异记》卷上云:“昔禹会涂山,执玉帛者万国。防风氏后至,禹诛之,其长三丈,其头骨专车”(51)。

    由于上古“巨人”的身体非常高大,腿脚非常长,所以他们行走如飞,绕地球行走一圈,也只要七天时间。关于这一事实,古人在文献典籍中也多有记载。

    如《神异经·东南荒经》云:“东南方有人焉,周行天下。身长七丈,腹围如其长”(52)。《拾遗记》卷一云:“帝使风后负书,常伯荷刻,旦游洹流,夕归阴 浦,行万里而一息”(53)。《拾遗记》卷四云:“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况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沦波舟’。其国人长 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了如亲睹。曰:‘臣之时蹑虚却行,日游万里’”(54)。《吴越春秋》又云:“禹……遂周行天下,使 益疏记之,名曰:《山海经》”(55)。《山海经·海外北经》又云:“夸父与日逐走,入日”(56)。《夷坚志·长人国》上云:“明州人泛海,值昏雾四 塞,风大起,不知舟所向。天稍开,乃在一岛下。兩人持刀登岸欲砍薪,望百步外有筱篱,入其中,见蔬茹成畦,意人居不远,方蹲踞摘菜,忽闻拊掌声。视之,乃 一长人,高出三四丈,其行如飞。两人急走归,其一差缓为所执,引指穴其肩成窍,穿以巨藤,缚诸高树而去。俄顷间,首戴一镬复来,此人从树杪望见之,知其意 且烹己,大恐。始忆腰间有刀,取以斫藤,忍痛极力仅得断,遽登舟斫缆。离岸已远,長人入海追之,如履平地,水才及腹,遂至前执船。发劲弩射之不退,或持斧 斫其手,断三指落船中,乃舍去,指粗如椽,徐兢明叔云尝见之”(57)。

    当我们潜心研究了这些“巨人”行走如飞的史料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山海经》记载禹命竖亥、太章周游世界,测量地球的事情,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也就能够理解了。

                                   (八)

    因为“巨人”的历史很少有学者认真而系统的研究过,所以我们不知力大无穷的“巨人”祖先在埃及建筑金字塔帝陵时,其实就象搭积木一样建造的。故《山海经》 把金字塔称之为:“积石山”(58)和“会稽山”(59)。而这两个物名,其实非常准确的概括了金字塔由一块块巨石塔建起来的特征。

    但由于物换星移,时过境迁,我们的先人早就远离了故乡的金字塔,这就使我们对上古历史多有不解,甚至连祖传的《山海经》也无法读懂,当然我们就更不知埃及金字塔是谁建筑的,几吨几十吨重的巨石,又是怎样搬上去的。

    对于这些千古之谜,其实古人早有记载。我们只要读读《夷坚志·长人岛》就知道“巨人”的伟力有多大,搬巨石对他们来说,其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文献云:“ 密州板桥镇人航海往广州,遭大风雾迷,不知东西,任帆所向。历十许日,所赍水告谒,人畏渴死,望一岛屿渐近,急奔赴之,登岸上,汲泉,甘甚。乃悉辇瓶罂之 属,运水入舟。弥望皆枣林,朱实下垂,又以竿扑取,得数斛,欲储以为粮。大喜过望,眷眷未思还,共入一石岩中憩息。俄有巨人四辈至。身皆长二丈佘,被发裸 体,唯以叶蔽形,见人亦惊,顾相与耳语,三人径去,行如奔马。岩下大石,非百人不可举。其留者独挈之,以塞窦口,亦去。然两旁小窍尚可容出入。诸人相续奔 入船,趣解维。一人来追,跳入水,以手捉船,船上人尽力撑篙不能去,急取搭钩钩止之,奋利斧断其一臂,始得脱,臂长过五尺,舟中人浥之以盐,携归示人。高 思道时居板桥,曾见之。沈雅为予记,予甲志书昌国人及岛上妇人,乙志书长人国皆此类也。海于天地间,为物最巨,无所不有,可畏哉”.(60)。

    当我们读了洪迈的《长人岛》之后,再来读《山海经》就能知道禹是怎样命“巨人”搭建他的金字塔帝陵的。如《海外北经》云:“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 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谿。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蛇身而青。不敢 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61)。

    《大荒北经》云:“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仭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62)。

    《山海经》中的这两段史料,其实是记载同一件事情的。这里的“共工”就是“大禹”的异名。“相柳”和“相繇”是指同一位诸侯。这里的“九”应当引伸为“大 ”,所以“九首”是暗喻一个“巨人头”,比九个小人头还大。“食于九山”,是说相柳这个诸侯,他吃方圆九山內的奉禄。“相柳之所抵,厥为泽谿”,这是说, 相柳这个巨人,体重就象坦克车,所过之处地就陷下去成为沟泽。请注意,这句话的意思多象《凉州异物志》所说的:“有大人生于北边,偃卧于野,其高如山,顿 脚成谷,横身塞川”。由于相柳成天游逛,把建筑工地搞得一塌糊涂,所以禹一气之下把他杀了。没有办法,禹只好亲自来监工。由于工地多水,土质松软如泥,建 一次倒一次,就这样反复建了三次,才建起他的金字塔帝陵。因为金字塔帝陵是由一层层的“平台”垒叠而成的,所以中国古人就称金字塔为“台”,或“共工台 ”、“轩辕台”、“众帝台”。然而,《山海经》里的“昆仑山”又处在那里呢?是不是我国西北的昆仑山呢?据我22年的研究经验知道,《山海经》记载的“昆 仑山”,其实就是指今天的埃塞俄比亚。你看啊,埃及金字塔不正好处于埃塞俄比亚的北面吗!然而,这个“柔利”又是指那里呢?其实,这个“柔利”就是今天“ 利比亚”的古名。事实上,埃及金字塔正好处在利比亚的东面。关于这一点,宫玉海先生说:“从‘昆仑之北,柔利之东’可以看出,这个地方在肯尼亚的北面,尼 日利亚的东面,那正是埃塞俄比亚一带”(63)。 “相柳者,蛇身而青”。这是说,相柳是个非洲黑人,他的身上纹有龙纹。因为“蛇”就是指小龙,这是中国诸侯和帝王享用的标志。而这里的“青”,就是指黑 色。再说“台四方”,这里的“台”,就是指金字塔帝陵,“四方”就是金字塔的形状,而这些恰恰都与埃及金字塔所处的位置,以及它的特征相吻合!

                                   (九)

    事实上,《五藏山经》记载的所谓之“山”,其实就是中国古帝在埃及所建的高大如山的金字塔帝陵的简称。这也就是说,《山海经》的主要性质和内容是记载中国古帝葬于埃及金字塔帝陵里的“葬经”。

    为什么说,《山海经》是中国古帝的“葬经”呢?因为孟菲斯是黄帝战胜炎帝、蚩尤之后,直到夏末,这1500年的中国国都所在地,所以这一阶段的中国古帝死后都葬在孟菲斯对面的金字塔帝陵里。

    然而人们又要问了,这一学说有何物为证呢?关于这一事实,其实《山海经·中山经》已经明确的告诉了我们。文献说:“凡薄山之首,自甘棗之山至于鼓镫之山, 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冢也。其祠礼:毛,太牢之具;縣婴以吉玉。其余十三山者,毛用一羊,縣婴用藻珪,瘞而不糈。藻珪者,藻玉也。(其山形 皆)方其下而锐其上,而中穿之加金”(64)。

    这段文献的意思是说,甘棗山、历儿山、渠猪山、葱聋山、諉山、脫扈山、金星山、泰威山、橿谷山、吳林山、牛首山、霍山、合谷山、陰山、鼓镫山,这十五座山 都是象“山”一样高大的帝陵,并且都是建在一条直线上的,它们绵延了六千六百七十里(当然这里的“里”,远远小于今天的“里”)。而在这些帝陵中,最大最 值得纪念的一座帝陵叫“历儿山”,古人并且特别作了提示,“历儿,冢也”。而“冢”是什么意思呢?《辞海》对“冢”有三种解释:(a)隆起的坟墓。(b) 山顶。(c)大(65)。所以“冢”的古意,就是指高大隆起的帝陵和大臣们的坟墓。而后帝为了祭祀先帝,在“历儿山”下后帝所用的祭品是牛、羊、猪三牲, 胸前还要悬挂用吉玉雕制的古帝圣像,这就象文革期间中国人都挂毛主席像章的意义是一样的。而祭祀其它十三座帝陵,用一只羊和糈米就可以了,但胸前要挂用藻 玉雕制的帝像。而这段文献最宝贵的地方是:“方其下而锐其上”这七个字。因为这句话十分准确的概括和说明了这十五座所谓之“山”,都是下面四方,上面尖锥 的形状。而这种“山”的特征,不正是埃及金字塔的特征吗?这段文献最后还说,古人在这些金字塔帝陵中间都穿了很多铁棍之类,以悬挂金铃。这恐怕就是中国高 塔悬铃的文化源头了。

    当我们明白了这段文献的重要意义之后,才会醒悟为什么中国古人在《山海经·海内西经》、《西次三经》、《海外北经》、《大荒北经》、《尚书·禹贡》、《穆 天子传》、《吕氏春秋·求人》、《庄子》、《洛水》、《尚书璇玑钤》、《文耀钩》、《史记·夏本纪》、《淮南子·地形篇》、《海内十洲记》、《水经注·河 水》、《山海经图赞》、《凉州异物志》等十几部古典文献中喋喋不休,反反复复的强调禹建的陵墓叫:“积石山”!原来这是教导中国人千万不要忘记夏朝,千万 不要忘记祖先,千万不要忘记故乡啊!因而这种思古之幽情,就在中国历史文献中传承着!在中华儿女血液里流淌着!直到千秋万代!

    所以“积石山”,这个伟大的名字,同时,又被古埃及人写成“吉萨”,被古巴比伦人写成“基什”。而我们只要把它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一下,就会看到,“积石” 一“吉萨”一“基什”,从语言学和训诂学上很容易发现,原来都是一脉相承的音译关系。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一巴比伦一埃及三国,原本存在着亲密的血 缘关系。

    因此“积石山”,这一铭刻在中国人心里的,象征故乡!象征祖先!象征夏朝的伟大历史文物!不仅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它!埃及人永远不能忘记它,巴比伦人永远 不能忘记它,其实整个人类都不应该忘记它!因为它是中国人、埃及人,巴比伦人,以及整个人类共同的祖坟啊!所以,埃及人一中国人一巴比伦人都保存了相同的 称乎和记载。尽管用字不同,但其音其意却是完全相同的。

                                   (十)

     我在研究《山海经》、《诗经》时还发现,这两部古籍都记载了禹的另一个名称。这就是:“武夫” (66)。然而,古人为什么又称“禹”为“武夫”呢?它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指禹凶狠残暴之意。然而,这有什么根据呢?我举几个例子为证吧。据《山海 经·大荒南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巧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67)。关 于这段史料,宫玉海先生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巧涂之山’正是苏丹的喀土穆…… ‘青水穷焉’,正是青尼罗河到了这个地方……‘云雨之山’,在喀土穆附近的……埃塞俄比亚”(68)。这段解释太精彩了!然而,古人为什么称埃塞俄比亚为 “云雨之山”呢?这是因为该国是非洲大陆最多云雨之地而得名。《山海经·大荒西经》又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两黄兽守之。 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69)。这里的“共工国山”,又是指那里呢?其实,它就是埃塞俄比亚的古名之一。因为这里的 “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就是指横穿埃塞俄比亚的东非大裂谷。因早年这里曾有许多火山喷发,使高原“壮开”了一条巨大裂谷,裂谷把火山一分为二,所以古 人称它“不周山”。而这种地形地貌,世界上“独此一家,别无分店”。黄伯宁先生发现了这个事实,他说:“‘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即裂开来的山。山峰或 山脉断裂必然形成一条狭谷,在这一地区恰恰有一裂谷——东非大裂谷”(70)。宫玉海先生也说:“这个‘不周山’不在中国西部,而在非洲北部,那就是东非 大裂谷。这条裂谷向南伸展很远,正属于‘有山而不合’这一特征”(71)。“有水曰寒暑之水”,这是因为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地处“东非屋脊”的两边,埃塞 俄比亚的气候因较凉爽,所以河水较“寒”;而索马里是世界上最最炎热的地方,所以河水较“热”,甚至河流在半路上就被蒸发掉了,成了内流河。“水西有湿 山,水东有幕山”。这就进一步作了解释。这是说,处在东非高原西面的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大陆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国家,所以这里的山很湿润;相反,处在东非高原 东面的索马里是非洲大陆年降水量最少的国家,所以这里有大片的热带沙漠。而“幕”就是“漠”的同音假字,可以替代换用。所以说,这段文献与埃塞俄比亚周边 的山川地理完全吻合!

    关于禹征共工的事实,《荀子·成相篇》亦云:“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72)。《书·大禹谟》云:“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会群后……咸听朕命……奉辞伐罪”(73)。《墨子闲诂》辑《随巢子佚文》云:“昔三苗大乱,天命殛之……禹乃克三苗”(74)。《吕氏春秋·召 类》云:“禹攻曹、魏、屈、骜、有扈”(75)。除此之外,还有我们在前面已研究了的禹杀防风氏和禹杀相柳氏。

    而禹的这些征战和杀戮都是他在埃及做的事情。据这些史实,古人认为禹是凶残的“武夫”。因而招致 了古人的极大憎恨,所以给他取了这个“武夫”的名称。而禹的这个异名,中国人很少研究,也很少有人知道。事实上,我们如果把他和埃及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很 容易就会发现“武夫”其实就是埃及人惯称的:“胡夫”。我们从语言学和训诂学上看到,“胡夫”就是“武夫”的音训,或标准音译!这一重要史实的被发现,也 就彻底把禹建的“积石山”,即“胡夫”建的大金字塔的历史秘密给揭穿了!

                                     (十一)

    在此,我再举几个直接揭示中国古帝建都埃及和中国历史起源埃及的证据。例如,在《史记·五帝本纪》里有:“黄帝……北逐荤粥”(76)一句。然而,黃帝为 什么从南方打到北方来呢?这个地方在那里呢?“荤粥”又是什么意思呢?对于这些问题,你不读懂《山海经》,就无法解释清楚。据我研究认为,黄帝原本是建都 埃塞俄比亚的,也就是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昆仑山。而炎帝和蚩尤是建都埃及的。这就是说,黄帝居于非洲的南方,炎帝和蚩尤居于非洲的北方。所以黃帝战胜炎帝 和蚩尤,就叫做“北逐荤粥”。因为从语言学和训诂学上来讲,“荤粥”即“埃及”的音训,或标准的音译。

    同时,我还发现,《史记·周本纪·秦本纪》又记载了“盟津”(77)和“茅津”(78)两名。然而,“盟津”是什么意思呢?在那里呢?据我研究发现,其实 “盟津”,就是周文王在埃及孟菲斯和八百诸侯开会结盟反殷而得名。因为“盟”即“孟”的音译,“会”即“菲”的音译,八百反殷众诸侯,也就是八百勇“士 ”,而“士”即“斯”的音译。而“津”是“京”的同音假字,指首都。所以“盟津”即埃及古都“孟菲斯”的古名之一。然而,“茅津”又在那里呢?它是什么意 思呢?其实,“茅津”就是因为夏帝在孟菲斯对面建了高大而尖锐的金字塔,其形状象尖茅而得名。我们再说“夏”的国号问题,它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它就是 因为国都附近建有许多高大如山的金字塔帝陵象巨大的房屋而得名。象《山海经·北山经》中的“王屋山”,《中山经》中的“昆吾山”,“平逢山”,“泰室山 ”,“少室山”都是如此。因为这里的“吾”即“屋”,“逢”即“蓬”的同音假字。所以“屋”,“蓬”,“室”都是房屋的意思,也就是厦和夏的本意。

    由此可见,《山海经》、《史记》等中国历史文献所载之事实,与埃及金字塔展示的上尖下方的形象,一块块巨石堆积而成的特点,以及中埃两国相同的物名,甚至 它主人武夫和胡夫相同的名字,还有其国号之由来都一一吻合了。由于胡夫金字塔即《山海经》记载的禹的“积石山”,这一史实被中埃两国文献文物反复映证了, 这就充分的说明了《山海经》的准确写作时间是公元前2600年一2500年之间,写作地点是在埃及孟菲斯,写作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古帝葬身金字塔里的事实, 以及装饰保护金字塔帝陵的情况。

    所以我们通过对《山海经》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发现这部古籍准确的写作时间、地点、性质和内容等 事实,最关健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对这部古籍的深入研究,找到中国人的根和故乡在埃及的事实,发现埃及金字塔是中国古帝之帝陵,埃及上古文明是中国古人所 创造,以及中国文化是从埃及发源、迁徙过来的诸多史实!

                                                                   2008年12月16日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