氙气灯和氚气:翔宇课变系列:卢志文关于理想课堂的100个问答(3—4)--卢志文杏坛絮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3:30:58
 

卢志文关于理想课堂常见问题的100个问答(3-4)

 

3、“课堂模式”与“教无定法”是否矛盾?

 

卢志文:两者并无矛盾。“无定法”是以“有法”做基础的。这个“法”,就是已经被无数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正确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或者这些方式方法的组合,被结构化,并且稳定下来,就是“模式”。

 

模式,是一系列方式方法的有机结合,它标志了事物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换言之,每个模式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当你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用结构化的方式稳定下来,才是模式。

 

“建模”,是一种科学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从头开始探索,并且只要条件具备,环境适当,结果是明确的、可以预期的。

 

课堂模式,便是课堂教学中那些稳定的、被结构化了的教学方法的组合。

 

任何模式,都有特定的使用场合和条件,从来就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模式。这和“教无定法”的含义是一致的。教无定法,并非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并不排斥“课有定则”。

 

4、“教无定法”与“课有定则”如何统一?

 

卢志文:由于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课堂上灵活机智地选用不同教法实现教学收益的最大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教学过程被赋予较多的个人化色彩,教无定法也是这个意思。

 

显然,在这样一个认识背景下,教师素质成了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事实也是如此。于是,我们便很自然地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全部努力,系于教师素质的提升,现实中便表现为对名师的高度崇拜和对教学艺术的极力推崇。

 

应该说,这个方向并没有错。问题是,教师素质的提升永远是一个处于向理想目标迈进的过程,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永远都会存在一大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素质还不够高的教师,在事实上从事着实际教学。甚至,我们会发现很多从事了一辈子教学工作的老师,直至临退休的那一刻,依然还算不上一位优秀的教师。即便对于那些素质已经足够高的教师,我们也无法对其教学效果获得十分可靠的预期,因为,其能力水平之外的工作状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教学成效。

 

很显然,通过提升教师个体素质来保障教学质量,虽然方向正确,但仅有这个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也是如此——他们可能会拔尖,但并不能保底。

 

少数优秀遮蔽了多数平庸,个别好课的精彩遮蔽了整体课堂效益低下的现实。

 

这个时候,课有定则的“模式”便会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教无定法”——提高无止境;“课有定则”——底线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