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优点和缺点:叶沙博库书城讲座【完整文字版,有叶沙的照片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7:07:25
叶沙博库书城讲座
首先感谢蓝蓝同学(凌晨两点的蓝)不辞辛苦录音、拍照,让大家能听到这么好的讲座。
本文所有图片,及部分文字,由百度贴吧“凌晨两点的蓝”提供,再次表示感谢。
想下载录音的同学请看蓝蓝发的帖子:
http://tieba.baidu.com/f?kz=939165855
想欣赏蓝蓝“讲座笔记”的同学请来这里
http://sunnyskyblue.ycool.com/post.3357956.html
【讲座内容】

',1)">
在开始之前,先要向大家表示一下感谢。因为我知道,与此同时,在上海的另外一个地方,有更多人参与的聚会。大家选择来到这里,也可能会需要想一想才做这样的决定。不过,好在我们要说的是《红楼》,所以借一下宝玉的观点,他说:“凡事都不要失了根本。”如果一样东西原是用的,那么只要不是生气的时候拿它撒气,就是爱它。而如果是要祭奠,那么天下的水都是一水,不拘哪里去舀来一碗水对着它祝祷,祝祷是真心的,也没有错过什么。那么也可以说,与此同时,因为网上预测,大概此时此刻,正是那里的人流最集中的时刻,并且还要提醒大家避免踩踏等等。我想,如果大家心里头,也有那么一个别的活动想要去参加,我们错过的只是集体活动,我们不会因此而错过内心真情祝祷。接着,让我们来说一说这本书。
因为今天告诉我说时间很短,所以我们讲的内容比较少一点。我有个想法,我觉得《红楼梦》是一本很安静的书,而写一本关于《红楼梦》的书,写作本身更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但是这种安静,很可能并不匹配当下的这种环境。我是说,毕竟大家现在是在“活动”当中,所以,我会说一些在书中没有写进去的东西。在写作的过程中,在我心中会有一个远景,有一个大致的“象”,我会看着那样一个大致的画面,来写我的这本书。所谓的大致画面,是指它的主角是变化的。我是说,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中我写了12个独立的篇章,这12个独立的篇章,就意味着我心里头在写的时候,会有12个独立的场景。那么,我记得当初书稿还没有出版的时候,我曾经让我身边的好朋友,帮我看过一两篇。其中就有一个反馈意见是这样,他说我最想看的,是你每篇文章的结尾。因为在结尾之前更多的,他觉得看《红楼梦》就可以看得到,但结尾是我的。那么,今天这短短的时间里,我要给大家讲的,就是差不多结尾部分的内容。

大家来看一眼,红楼梦中的几个人物。开篇,我写的是秦可卿,那么,在写秦可卿的时候,我心里头看到的那个形象是什么呢?是可亲的一个人。因为本来秦可卿这个名字,大观园里通用,只知道她是秦氏。她说,基本上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是可儿。“可”是什么?就是符合心愿。而“卿”本身没有意思,只是一个指代人的称谓罢了。那么一个符合人心愿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关于秦可卿有很多很多的评说,我要再写她的话,我觉得评说已经不必了,我要去体会一下这个人。我体会到的,或者说我侧重于去体会的,是她比较可亲的那一部分。她是一个好媳妇。因为作品当中写的是一大家子人,所以没有更多的笔墨来告诉你,她到底和贾母怎样地打交道,以至于贾母会偏疼她。但是,毕竟贾母说过,这许多孙子辈的媳妇当中,这一个是最称她的心的。这种“称心”,当然是因为她很知书达理,该做的事情她都懂,但是还有一点,懂事的人有很多,除了懂事以外呢,还有没有别的呢?她的那个“别的”是指——可亲之处。有几个细节,足以证明这样一种感觉。这个感觉是在于,比如说,宝玉在别的地方都觉得没什么感觉,甚至不愿意待,但是愿意在可卿的房间里呆着,因为他觉得这个地方好。什么叫做“好”?好是称心如意的感觉,所以我说可卿是一个“可亲”之人。以这样一个方式来解读人物的话,我们继续往下看。
我当然没有把“四春”全部都写全,尤其是像元春这样一个人,在作品当中偶尔出现,立刻消失。虽然出现的时候很隆重,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元春身边的人和事,而不是看到元春本人。因为元春本人那时候已经高高在上,所以我在书中能够写到的只是迎春、探春两位,可是对“四春”——既然已经看了,当然我对四春都有了解,都有想法,我的想法来自于她们的名字本身。比如说,元春的这个“元”字。“元”在中国古代,这个字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有很多的变体,它可以简化成“一”,就是一二三四的“一”。元是万物的开端,元不仅仅是开端那么简单,在中国古代“元”这个 字还代表着“核心”、“中心”这样一个概念。所以这个“一”,不是一般地方的一,不是在偏远地方的一,而是在中间的一,是关键之一,这就是元。那么,元春是什么呢?因为曹雪芹写的时候——不,我不应该这样讲,因为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通常不会跳到作品以外,我会跳进红楼梦里面来看。那么,呆在红楼梦里面的话,元春是什么呢?用宝玉的眼睛来看,元春是贾府之谓贾府的,很根本的,一个核心原因。因为元春的存在,所以贾府是皇亲国戚,因为元春的存在,所以今天富贵繁华,在宝玉的面前一一展现。反之,如果没有元春,在宝玉看来,其实四大家族的人,宝玉或多或少都认识几个,但是我们找一个跟他最接近的人来看,看宝钗这个家。因为没有皇亲国戚,因为不是这样一个关系,因为没有元春,所以宝钗的家和——薛府和贾府已经不同。薛府里没有皇家气息,薛府里有钱,可能比贾府里钱多,但是贾府里有另外一样东西,我们也可以称那个另外一样东西为贵气,或者贵族气。而在宝钗的身上,她是大家闺秀没有错,她的祖上显然也更显赫一些,但是到了宝钗的这一辈,钗这个东西稍微有一点钱的话,在当时是很普遍的,就跟我们现在的箍发带一样,是个女孩子头上都可能有一样东西,那个东西在当时就是“钗”。当然,宝钗有一点不同,所以她不叫金钗,她叫宝钗。

接着,我们来说迎春。迎春是什么?“迎”字一般是指,人没有入门,门里面的人,要到门的外面去等待。从门里走到门外去等待,这个叫做“迎”。从原本所在之地离开,到达那个位置之处叫做迎。那么,后头加上一个“春”,如果春,我们把它看作是万物萌动之时,是生气勃勃之象,那么迎春就是我还没有到达那个地方。原本我的这个家是怎样不管,迎春这个人要做的事情,就是离开她原本所在之处,去到一个地方去迎接勃勃生机。但是,迎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主宾有没有相见,迎本身并不指代能够接到我要接的人。通常我们迎接二字连用,好像迎就能接到似的,然而它们有时候,它的名字叫“迎接”,它的名字叫“迎春”,它的动词只在“迎”字而已。我们看她的命运,最后我们发现,她没有接到。她的确离开她原本不假思索安于现状的那个“现状”,她去到了她以为能够充满生机变化,勃勃成长的一个地方,结果她遇到的中山狼,所以迎春的命运很悲惨。
接着我们来说探春。“探”这个字,在说文解字当中的解法,就叫做“远取”,就是到远的地方去拿,叫做探,而近取就叫做拿。那么,探春的意思是,春在很远的地方,她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拿。但是,“探”呢,比“迎”好一点,因为“迎”本身我们刚才说到,并没有直接代表主宾相见,只是去迎,甚至是迎后的那个阶段叫做迎。“探”却不同,“探”已经成为一个动作,这个动作要接触到她所接触之物才能够完成,这才叫做探。所以,我忽然想起,以往我们对有些词汇的理解,也许要更新一下。比如说“探囊取物”,原本的意思是指“很简单”,一拿而已。因为那个物就在囊中不会跑,所以我只要把它拿到手而已。现在想想,既然这个探字是远取的意思,那么“探囊”其实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差不多就像一个好长的钳字,伸到一个好小的孔里面去,但是结果很好,她拿到了。所以,探春将来会如何,离乡背井啊,远离家人啊,总之,她也要走,也要离开她原本所在之地。但是,很可能她能够——她是四春中唯一一个与春直接相交之人。但是,她与春打交道的那一部分,我们我们无缘得见,因为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前80回,由同一个人来统筹安排的,而后40回就不知道了,是否完全吻合于,原本那个人的想法,就不知道了。
最后讲惜春。惜春是什么?是没有春了。今天的人都会说的大俗话:“失去了以后我才懂得珍惜”。惜春的意思就是春已逝,所以才会去“惜”。这是四春的含义,但是因为我在书里头也没有更多的去讲惜春,之所以没有更多地去讲惜春,是因为我没有这个力量,就是说——不过我得到了很好的鼓励,我有个好老师告诉我说:“如果你想不出来,你不要硬想,也许你过个3、5年,反正人家也可能要求你这本书再版,那个时候你就不要拿你原来的书再版,你就想想你有没有什么东西要补充,然后就拿一点新东西进去,顺便也看看你自己,对这个《红楼梦》的理解,有没有什么新的变化。”我觉得,唉?这很好。我就把惜春留给了下一次。但是,大的那个场景,我见了,如同看见我在书中所写的探春和迎春。

接着,再来看书里头其他的人。因为除了四春以外,我的确是写了一些重要的——怎么说呢,包括贾府里的人,也包括贾府以外,以及那些大丫头们。说两个,来举例说明:妙玉,妙玉呢,她要不是那一天黛玉和湘云连诗,大家也不知道妙玉会不会写诗。在不知道妙玉写诗的情况下呢,大家已经把——比如说黛玉,称为“诗圣”,也就是说,黛玉的诗才在所有的兄弟姐妹当中,算是极高的,唯一能够跟她去比的,就只有宝钗了。而实际上湘云很好,可因为湘云经常不在,所以她也愿意自谦,不比,不比,都是黛玉好。可是,在那次连诗以后,就是借了这一个公认写诗写得最好的人的口来讲,妙玉才是大家,她会写,她才是一个诗才无人可及的人。而在她连句的那几句诗句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一句“泉知不问源”。泉知不问源,这五个字正好说明了妙玉的情况。泉,你可以把它解释为“源泉”,可以解释。如果是源泉的话,引申为事物的根本。同时呢,也可以把它象声地去引申为“周全”、“完全”,“根本”、“根源”和“全面”。这是第一个字,可能拥有的。这个字全部用来解释,或者说形容第二个字“知”。这个知字,当然它代表两个含义:第一、知外界;第二、知自身。要说到根本,说到周全,这个“泉知”自然似乎既知道外界,又知道自身。面对外界,也知道根本,知道的全面,关于自己,也知道根本,知道的全面,故而,“不问源”。“不问”有两说:一说,不需要问;一说,无以问。“无以问”又有两说:一说,没有办法问;一说,没有对象问。而恐怕妙玉都占全了,她没有对象可问,也没有办法去问。而没有办法问,有一半,至少有一半原因,在于她自身,因为她觉得自己知道,所以没有办法问。因为她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没有办法问。而那个“源”呢?最后那个源呢?是妙玉不知道的东西。妙玉不知道的地方,有一样东西存在着。因为妙玉不知道,这就成了她的一个局限。“泉知不问源”的妙玉,最后很意外地落得一个不干净的结局,而即便是落得这个结局了,我觉得她也不会知道,自己当初的求干净,到底错在哪里。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的人,才会说我是一个泉知不必问源之人,这就是妙玉。妙玉的高,高在她的确对事物的判断,已经可以去分“对外”、“对内”、“根本”、“周全”。但是,她的局限在于,在我所知之外,还有没有?还有什么呢?她不见得问,她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这“不问”。

接着来说说平儿。平儿我用的这两个词,都是从章回的回目当中取来的。第一个是她去软语对的是贾琏。但是软语呢,当然不是针对贾琏才有的,因为平儿她从来都没有激动过。大家回想一下,是否和我印象吻合,她永远是那样的平和。开心,也就是笑而无声;伤心,也就是落泪,也没有什么人去听她哭诉。好不容易那天贾琏干坏事情,让喝醉了酒的凤姐难过了,撒泼撒到她身上,她委屈得要命的时候,也不过是贾母一句话,她也就觉得好了。就是这样一个平和的人,她这个软语,大概所有与之对话的人,能够听到她讲出的话,都是软语。这,如果算是夸奖的话,这个夸奖很有性别特征。但是,如果一个人局限于自己的性别,那么,他是二等人物。当然,平儿我没有说她是一等人物,可是她可以做到比一般的二等人物要好,是因为她的第二个特点,她会行权。“行权”二字有意思,因为“权”——今天的人对“权”的理解比较狭隘,今天的人说到权,想到的是“权力”,这个“力”呢,可以是力量的“力”,也可以是利益的“利”。总之,权嘛,就是我能怎么怎么做;或者就是我能做,而你们都不能做的;或者就是大家都能做,所以我也能做的那一部分,叫做“权”。但是,在中国的古代,“权”可比这个厉害多了,这不是力量不力量的问题,也不是最后能不能够换得,对自己有利的一个结果的问题,而是——我们来回想一下《论语》。论语当中说到过一句话,可与共学,却不可予共事①。对吧,我背不清了,但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就是说,两个人可以一起来探讨某一种既成的观念。共学就是指,有一些东西已经成立了的,我们可以通过探讨,并且你也认可,我也认可,在“学”这件事情上达成共识,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不见得可以共事是指:将这个理论,这些观念,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真的干起事情来的时候,大家都说:“我同意我们应该怎么怎么做。”但是真的落到实处,合得来的人就少很多。“共事”不容易,“行”与“知”之间毕竟是有一点矛盾的。然而,共事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权”。这个“权”字是指“权变”,权变的意思在中国的古代,它要包含的变化,已经不仅仅是人的理解里面的,那一部分变化,甚至在权变之中,是指天地变了,局势变了,我们的——就是整个世界都已经变了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够随之变通。因为外界的原因,因为自身以外的原因的变化,作为理由而随之变化,这才叫做“权”。所以,共学、共事都不难,难的是谈到权。“权”这个字的谈论除了在平儿这里之外,还有一个人,也仅此一人谈及,那就是鸳鸯。鸳鸯是所有丫鬟当中地位最特殊的一个人,因为她是呆在贾母身边的人。而呆在贾母身边的意思是,她要参与的事情,要站在贾母的高度去参与。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是你当一个总经理秘书固然不容易,因为你要面对的很可能是整个企业的事物了。如果你要做一个总理秘书呢?甚至是皇帝身边的那一个总管大臣呢?那就不一样了。鸳鸯因为呆在贾母身边,所以她要面对的事物,她要面对的人,要比所有的人都复杂得多。她是要面对全局的,有机会看见全局的一个丫鬟。妙就妙在这里,如果她是一个有机会面对全局的主子,那就不是鸳鸯了。但正因为她是一个无权之人,这个“权”是指,我们现代语境当中的权。她是一个无权之人,故而鸳鸯必须懂得——并且她也用事实证明,她懂得“权变”。而鸳鸯因为她的地位特殊,所以她就有机会展现这一幕。比如说,有主子会来跟她商量事情。
①     :【原文】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论语集注》朱熹】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可与者,言其可与共为此事也。程子曰:“可与共学,知所以求之也。可与适道,知所往也。可与立者,笃志固执而不变也。权,称锤也,所以称物而知轻重者也。可与权,谓能权轻重,使合义也。”杨氏曰:“知为己,则可与共学矣。学足以明善,然后可与适道。信道笃,然后可与立。知时措之宜,然后可与权。”洪氏曰:“易九卦,终于巽以行权。权者,圣人之大用。未能立而言权,犹人未能立而欲行,鲜不仆矣。”程子曰:“汉儒以反经合道为权,故有权变权术之论,皆非也。权只是经也。自汉以下,无人识权字。”愚按:先儒误以此章连下文偏其反而为一章,故有反经合道之说。程子非之,是矣。然以孟子嫂溺援之以手之义推之,则权与经亦当有辨。
【简单译文】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平儿不是,平儿的地位要比鸳鸯低得多。她是一个在家里头以干事为主,不敢露头,也没机会——怎么说呢,永远要收敛三分的凤姐的助手。连凤姐都要收敛三分,那么收敛三分的凤姐身边的那个小丫头,她能够做什么呢?她没有机会去说,没有机会把她的对权变的理解,用更张扬的方式来表达。她把这个权变的理解,收在了“行”字上。她悄无声息地做了一些事情。“鸳鸯行权”就是指在大观园里头,因为像王夫人呀,贾母啊,那些原本当正主事的人都入宫里去了,没有人管事了,就像家里大人都不在家的时候,于是家里就乱起来了。在那么乱的时候,一则,有像探春啊,宝钗啊,这样的一个临时的班子在管着。临时的班子管着的时候,底下的最得力的助手,比临时班子那些领导人员更懂得如何管理的人,该怎么使这个劲儿比较好呢?不是一般地去行使权利,而是将权变的内涵放进自己的行动当中,并非永远都那么照章办事,并非永远都要去呼唤“我们有知情权,我们要公平,我们要公正”。不,这是非常可笑的,这是不懂的人,不知道自己在给人添麻烦的人做的事情。平儿不是,平儿所做的一切的根本目的,很符合当下哦,那就是“追求和谐”,这是平儿。

然后,再来说一个。那些美丽的女儿们,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个不奇怪。除了这些美丽的女儿之外,还有一个人引起我关注,那就是刘姥姥。刘姥姥是我今天要讲的最后一个人。原因很简单,留在最后嘛。为什么刘姥姥很特殊,因为我是这么来理解《红楼梦》的,也是这么来理解像我这样写《红楼梦》的人的。那就是,真的与《红楼梦》相关的人,见不到了。不管这个结局谁来写,总之真的园子里的那些人见不到了。跟园子里的人,直接相关的人,不管这个渊源是多么的遥远啊。比如说,刘姥姥是谁?刘姥姥是她——这句话是句废话,但是我必须这样讲,她是她女婿的丈母娘。(笑)而这个女婿是谁呢?是祖上曾经去攀附过贾府的先辈的这么一个人。这个意思是,毕竟当年,刘姥姥的这个女婿的爷爷,和宝玉的爷爷直接见过面,打过交道,这就是直接的关联。这个女婿和贾府有再远再远,咱们看到这根线,从这一端到那一端能够连上的,像这样所有可以连上的线都断了,什么东西没有断呢,什么东西可以绵延至今的呢?留下的是什么呢?是姥姥,是这个村姑,是这个原本根本不懂朱门大户生活的人。所有我们今天关于红楼梦的理解,所有我们关于当时生活的理解的来源,我们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源头,能够找到的来源是刘姥姥。像这种我和他们打过交道的,有点关联的人的,二手和三手资料,是我们今天的源头。而这也是存在的一种方式,一种常见的方式,虽然很多人都不太在意,这种类型的存在。我是说,我们总以为,我们可以创新,我们总以为——对了,申请过专利,我买到的是专利产品。我们总以为,我们去找权威,找到了某一个权威以后,我们还能够找到权威的老师,我们找到了权威的老师以后,甚至还可能找到权威老师的爸爸和爷爷,好像用这种方法,我们就能够探知源泉。其实不是的,中国文化的传承,本来就不是用这个方法,中国文化的传承,本来就是用刘姥姥来传播的。那就是,啊——以前,没有一个政府,如同我们今天的政府这样重视扫盲。而社会当中,有相当比例的人群是不识字的,不识字的人,并不妨碍他们从事自己的行当,而他们从事的行当当中,有一个重要的跟我们文化传承相关的行当,就是贩书。贩书者不必识字,只要贩的书不违禁,不会受到官府的查抄就可以了。正是这一系列,无名无姓不识字的贩书之人,为我们留下了今天的古籍。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想要知道红楼梦里的事情,想要知道那园子里的人的生活,实际上我能够相应的最近的那个所谓的源泉,是一个留得下来的姥姥,而不是园子里的任何一个人。我知道隔着一层,我无法捅破这一层,我就到这一层为止,这就是通本的《细读红楼》,我所在的位置。曹雪芹在我隔着的这一层那一边,我在隔着的这一层的这一边。但是,我要做的事情是和他对话。整个写作的过程,我说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是因为,我在和我看不见的,隔着一层的那一个人,努力地说话,努力地听他回答。并且,把我所说,所听得的回答写下来,变成一本《细读红楼》,这就是我的写作过程。
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只能够讲这些,非常感谢大家,再次谢谢您能够耐心地听我说完。还有,谢谢你已经准备好来面对这本,字小得要命的书。谢谢你能够关注,书中的那些插图。有人跟我提意见,上头空那么多,为什么字那么小?空那么多,害得字那么小的是插图。之所以要有那么些个插图,是因为美,图比字美多了,所以字为图留下空白,就是这个样子,再次感谢大家。
  【读者提问】',2)">
',3)">
读者1:想问一下叶沙最欣赏红楼梦里面哪一位女性呀?
叶沙;最欣赏这种问题,都很难回答的,让我想想看,我最欣赏谁?不知道唉,(笑)不知道最欣赏谁,最欣赏得有一群呢。我蛮喜欢湘云的,我蛮喜欢王熙凤的,还有谁啊?我蛮喜欢黛玉的,我蛮喜欢晴雯的。
读者2:叶沙,你好。我记得你在节目中曾经说过,你的工作就是和听众一起做梦。世界上的梦是多种多样的,红楼梦只是其中的一个梦。在红楼梦里面,我们往往看到正直的、善良的人都是多灾多难的,而那些耍手段的,搞阴谋的往往能够(??)。所以我想问叶沙小姐,你在节目中和听众一起做了十多年,是什么的一个梦?(此问题一出,引来一片笑声)
叶沙;美梦。哪一点才让他入梦?
读者2:我刚才讲的话——
叶沙:你刚才讲的话,不入我和听众的梦。
读者2:我刚才讲的话,还没有完全说完,我的意思就是说,从刚才那个话里面,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呢,就是说美的品德和美的生活有差距,甚至是有矛盾的。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是追求美的品德,还是追求美的生活呢?
叶沙:问你啊,随你啊,我说得更清晰一点。
读者2:现在是你和听众一起做梦啊——
叶沙;我刚才回答过了,我和听众做得是美梦。至于你问的第二个问题,随你啊。
读者2:谢谢。
读者3:我想问一下,你写这本书的时候,有没有参考其他的红学著作之类的书。
叶沙;我参考了曹雪芹的《红楼梦》。
读者3:你没有看过其它的,任何人的红学研究?
叶沙:为什么要看?
读者3:我也想不起来为什么……(大家笑)我还想问一下,你的子夜书社里面的四个人,他们是干嘛的?
叶沙:读书的。
读者3:比如说蒲韵,她是——我知道刘先生肯定是很有学问,但其他们这些人,蒲韵、舒逸聊这些人,一起参与讨论——
叶沙;啊,我记得以前读王周生的一本书,叫做《性别:女》,不是小说,它是——哦《性别:女》是小说,我读过她的另外一本书叫做《性别调查》的书,不是小说,是——她的确做了这样一个课题,她说到过咱们中国人很奇怪,她列举了一些,我们不假思索会面对,并且乖乖填写的一些表格。当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甚至于像进某一个健身俱乐部啊,或者是类似的什么。反正随便你要参加一件什么事情,别人很可能,甚至跑到书店来买书,人家问你要不要当会员啊,类似的事情,都会面对一张表格。在这个表格里头很奇怪,它会问你性别、年龄、籍贯,而当我们面对这些提问的时候,中国人都训练有素,不假思索性别、籍贯就都写上去,可是为什么?比如说我作为一个买书的会员,我干嘛要告诉你,我的籍贯呀?包括我作为一个买书的会员,我干嘛要告诉你,我的性别啊?这都没有意思嘛,你顶多要我一个联系方法,这个可以理解,否则的话,你——这些表格——但在设计表格的时候,我们说到权威就好像——第一行,性别、年龄、籍贯、地址、职业,诸如此类,这一切都好像表格必备的,这些表格填多了的,就会问刚才这位读者的问题,那四个人是干嘛的?我要回答你,能够接受的回答,大概也就是那样,性别、年龄、籍贯、职业,诸如此类。你问我他们是干嘛的,你是通过我的节目,知道他们存在的,他们是做节目的,就是这样。
读者4:我想请问一下,您能在《红楼梦》中找到您自己的影子吗?或者换句话说,您觉得您自己的性格与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更加贴近?谢谢。
叶沙;我好像之前在节目中也说起过——之前我不知道,这个事情我只知道了几年而已,那就是,我以为所有的人跟我是一样的,但是几年前,我刚刚知道,原来像我这样读书的人不算太多。我没有办法回答你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得告诉你,我是怎么读书的。我读书,就像演员要进入角色一样,书里写到谁了,我就进入到谁了,那我都进入到了那么多人了,走了那么一圈才把书读完的,你来问我,我像谁?我已经回答不出来了,因为那些人,我都“像”过了,才把书读完的。所以,没法回答你,这样一个站在彼岸看这一岸的问题了。
读者5:十年前,我那时候读大学,听到你讲晴雯和黛玉,感觉你更喜欢这写人物。所以刚才有听众读者问道,你更喜欢哪个人物,我的第一反应,你一定不喜欢宝钗,喜欢晴雯。
叶沙;我没有不喜欢宝钗啊,不过我之前不喜欢过,但现在没有不喜欢。
读者5:为什么?
叶沙;恩,我学会读《红楼梦》了。确切地说,我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写这本书之前我就做节目了,做节目的时候还不懂,写完以后,我懂得了一种阅读的办法,而且我认为只有这种办法才对得起《红楼梦》,那就是没有好人坏人。所以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只有死人、活人,活泼泼的人,我才可能成为他。在阅读的时候成为他,才谈得一起——而死板板的那些假的形象,我忽略了。曹雪芹之伟大是在于,他基本上没有,或者说很少——那些假假的人,他不是以人来出现的,他是标志符号来出现的。比如说,贾芸的舅舅叫做卜世仁。不需要性格了,只要这个名字。所以当他出现的时候,我没有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待,就是有个“不是人”的人,推了那个芸二爷一把,他用这样踉踉跄跄的步伐走进了大观园。除了像“卜世仁”啊,“贾雨村”啊,这样子名字本身起作用的之外,更多的,我们要跟他相处一段的,都是活生生的人。用这种体验法来阅读,不会有人不喜欢,没有什么人是我不喜欢的。甚至于,我觉得最难突破的一点,远不是薛宝钗,而是——你喜欢贾环吗?我做到了,我不厌恶他。我曾经看到他,我就想把他甩到远远的地方去,尤其是在77、78回的时候,贾环傻不蹬蹬地在贾政的面前妄图表现。回想一下,他是个十来岁的孩子,他能有多坏?当然,我们可能心里面都有87版的红楼梦,那里面贾环的形象和宝玉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那个形象要喜欢很难,但是谁也没说那就是贾环呀!所以,没有不喜欢,谢谢你。

读者6:我记得原来听您节目的时候,有一个大概有感情困扰的女孩子打电话进来,她可能心情比较郁闷,想听听意见,然后你给她推荐了几本书,她说这些书她都看过,后来你说可能是她书读得太多了,就是跟那个小孩子说可能是你书读得太多了,所以会在感情中很难自拔,反而没有常人的那种洒脱。
叶沙;这不是我说的,这个观点不是我说的。
读者6:哦,我也是在电台节目里——那有可能是淳子,有点忘记了。那您能不能讲一些您的建议,关于读书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是应该博览群书呢?还是跟现实生活也要更加贴近呢?
叶沙;我推荐阅读这个行为,是因为阅读关联的直接是思考。但是,阅读不动心也可以做到。既然阅读本身,都有动心不动心两种,所以当我没有办法说清,我到底在讲哪一种的时候,是否“博览”就更没有意义了。这个问题等于没有问。一则,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所说的阅读究竟是哪一种。而我去建议他,你多读,或者少读,或者别读,或者读这一本,我觉得没有区别。然而,因为阅读直接关联思考,所以我能够做得,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说,你读这一本,而是,面对大众说,我倡导阅读。所以我说,你读的书太多了,所以如何如何,这不是我的观点,这一定不是我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