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可以用漱口水吗:教师如何使用新教材(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7:55:21
二)学生的角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习得的知识与技能不是通过老师传授获得的,而是通过自己主动建构习得的,因此,学生是教材文本研读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1.站在学生的角度读

要像学生一样阅读教材,要弄清学生在阅读上可能要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点,要明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清楚教材中哪些是容易掌握的,哪些是难以理解的,哪些使学生最感兴趣,哪些又容易被学生忽视。

【示例】《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苏教版小语第11册)讲述了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交往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概括了这一老一小的交往内容——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的母亲说:“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提到爱因斯坦,立刻跳进我们脑海里的,是伟大的科学贡献:他提出了相对论;是高尚的人格魅力:他拒绝了以色列总统的宝座;是向善至美的性情:他在音乐上具有良好的修养……如果我们蹲下身子看教材——以孩子的方式解读文本,就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爱因斯坦,就会发现文本作为一个真实的存在与我们的目标“假设”相距甚远。

小女孩第一次“撞”上的爱因斯坦,“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对此,小女孩心想:“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在父亲看来,这就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的形象;小女孩却不以为然: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是的,爱因斯坦凭着不修边幅、衣衫不整在孩子们的心里是“伟大”不起来的,他凭此倒是能够让孩子们从童话书里找到联想,并因此变得神奇、可爱起来。后来,爱因斯坦又凭着虚心向小女孩学习穿戴、诚恳请小女孩教他整理工作室的态度,在小女孩的心里变得亲近、友善起来——于是他们成了一对互相帮助的忘年交。

孩子就是这样借助于具体形象思考的,和成人的认知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当成人看到爱因斯坦那张怒发冲冠的“标准照”时,都会认为:这就是爱因斯坦,一个充满个性的伟人!可是有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却对他写信提出了批评,认为他应该理发了。当我们蹲下身子,像孩子那样根据具体的形象、具体的事件来理解具体的人物特征的,才如此鲜明地感受到“这一个”爱因斯坦——一个风趣、可爱、和善的老人,我们才如此准确地寻找到文本的真义:本文就是要带给孩子们一个可亲的老人,就是要带给孩子们一个可读的故事。蹲下身子我们才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的阅读方式比我们的真诚,阅读结果比我们的真实。

2.站在学生的角度想

解读教材, 需要教师具有一颗童心,还需要具有童眼看世界和解读课文的眼力。而这样的童心和眼力是需要磨砺的。

【示例】用童心的思维思考问题[2]

解读《将相和》一文时,学生可能对文本的人物会自然产生爱、憎的情感,如果站在儿童的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学习,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 说出你的理由来。”大多数同学都会说喜欢蔺相如,也有的同学喜欢廉颇,并且理由都非常充分。但我们在读教材的时候要想到有没有喜欢赵王的呢? 儿童存在个性化,老师解读从儿童的个性出发,于是会出现下面的情景:“老师,我喜欢赵王。”尽管有人会感到惊讶,但持此种看法的学生会振振有词:“赵王起用蔺相如这样一个小官,说明他有眼力;赵王不怕秦王,敢去渑池会盟,可以看出他很勇敢,是一位好国王。”学生的回答足以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因个性不同,产生的问题也不一样。老师在解读教材时的读、问,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有你自己心里清楚了,学生才可能学得明白。

要思考将学习的内容前有哪些内容与本节有关?本部分内容的重点是什么?哪些内容学习起来觉得轻松,哪些内容学习起来又觉得难度较大,应采取哪些针对性的方法突破这些难点?

3.站在学生的角度做

只有站在学生角度审视教材,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的角度

教师了解编者意图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将编者的意图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把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现实需要,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自主构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编者的意图)和学习目标(学生的动机)的有机统一。因此,最终还是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解读教材文本。教师应该思考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优化学生获取知识、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也应该思考应该采取什么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借助哪些合理的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排除难点,设置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等;教师还应该思考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教材应该采取什么使用策略,对教学内容如何优化重组等等。教师考虑得越周全,教学设计也就成熟,也就越容易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