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能喝康复新液吗:毁灭与颠覆:重重迷雾笼罩下的全球金融危机真相(第五、六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49:27
主题:[连载]毁灭与颠覆:重重迷雾笼罩下的全球金融危机真相
作者:荣跃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第五章 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是终结者还是被终结者
作者:荣跃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章序
历史是霸权主导的历史,世界是霸权主宰的世界,人类失去霸权,世界将会怎样?
任何一种霸权都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一个旧霸权的终结,必然伴随一个新霸权的诞生。新旧霸权的交替至少需要几十年的博弈。
令人诧异的是,当人们空谈全球金融危机将导致美元霸权、华尔街霸权乃至美国霸权被终结时,并没有发现可以取而代之的终结者。这无疑是荒诞预言。
全球金融危机留下的最大悬念,就是它终结了什么?主流媒体认为它终结了华尔街的霸权、美元的霸权,甚至终结了美国的超级大国的霸权。其实,这是一种南辕北辙式的误导。鉴于美国是全球唯一以虚拟经济主导经济发展的国家,是全球唯一具有发动金融战争实力的国家,是历史上唯一利用危机发展模式成功崛起的超级大国,且美国可以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获得巨大的战略利益,因此,美国别无选择地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中最大的赢家。
美国作为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策源地,本来是有危机加害者和危机暴发户之嫌疑,然而,由于美国的房地产业、华尔街以及美国经济,在这次危机当中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再加上主流媒体把美国这个全球金融危机的元凶渲染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使得它可以逃脱作为危机元凶理应受到的谴责,也使各国无法从危机中真正汲取教训,从而为美国发动下一次危机埋下伏笔。
1. 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又一次忽悠了全世界
美国能不能成为救世主
在《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的新作中,索罗斯一如既往地看空美国,索罗斯认为,全球金融危机“意味着凭借美国霸权和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来维持长期相对稳定局面的时代结束。我预计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政治和金融动荡,也希望之后会出现一个世界新秩序”。
然而,笔者更关注该书中布什总统的高级顾问不无炫耀的告白:“我们现在是个王国,当我们采取行动时,我们就创造了自己的现实。而当你开始谨慎地研究这些现实时,我们已采取其他行动了,于是又创造了新的现实,你又可以展开新的研究,事物就是这样分门别类的。我们是历史舞台上的演员,而你们这伙人都只能跟在我们后面研究我们做了些什么。”索罗斯对此的解释是,这位布什总统的高级顾问不仅发现真理可以操控,而且把操控真理当做利器。
伊拉克战争,美国用反恐、用“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忽悠了世界。莫非全球金融危机如同几年前的反恐,是布什操控的真理?全球金融危机究竟如索罗斯所言终结美国霸权,还是如布什高级顾问所言,不过是美国又一次“忽悠”了世界而已。
《国际歌》中有句传遍全球的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类处于法西斯铁蹄之下挣扎与反抗时,美国大兵受到各国人民英雄般的欢迎,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当金融危机肆虐全球时,人们还是企盼救世主的降临。
奥巴马被美国人作为危机终结者,作为救世主选了出来,许多国家也或多或少地对这位救世主表达了某种期待。从来没有一次美国总统大选像今天这样牵动全球资本市场。2008年11月4日大选日,由于看好奥巴马当选,道指大涨3%创10月10日以来收盘新高。全球股市闻声大涨。
而经济学家们认为奥巴马的经济政策非常危险,奥巴马可能实施的对美国大财团增加税收和对华尔街严厉监管,从而抑制美国经济的两大动力——投资与创新,再加上强势美元对美国出口的抑制,可能会加大美国经济进入长期衰退的风险。
然而,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奥巴马能不能成为救世主,能不能把美国乃至整个世界从危机中拯救出来,而是美国能不能成为救世主?
美国能不能成为救世主,首先,取决于美国有没有这个能力率先走出危机,其次,取决于美国走出危机以后对全球的经济拉动力。就后一个问题,人们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美国是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GDP约占全球的1/4,美国经济的复苏必然对全球的经济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另外作为全球股市龙头道琼斯指数的走强,也可以通过拉动全球资本市场走强,树立信心改变预期,也有助于经济复苏。
虽然,美国有能力拉动全球经济,但是美国能不能率先走出危机才是拉动全球经济的前提。
美国凭什么率先走出衰退
直到2008年12月才最后一个宣布进入衰退的美国,宣布将在2009年内走出衰退。作为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的策源地与重灾区,美国凭什么率先走出衰退?
今天的美国是一个抗经济危机能力最强的国家。
经济危机可以分两类,传统经济危机(即周期性经济危机),由于各国央行均有反危机经验,周期性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不大。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可以使经济倒退十几年,陷入长期萧条,如西方30年代大萧条,日本泡沫破灭后经济低迷20年。
为什么说,美国是一个抗经济危机能力最强的国家?由于美国是制造业比例、间接融资比例最低的大经济体,信贷占投资比例为50%(欧洲是80%,中国是90%)。因此,美国对传统经济危机有强大免疫力。随着美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20%下降到10%,经济危机的周期已从5年左右一次降到10年左右一次。而且危机的表现比较温和,一般不会出现萧条,只有衰退与复苏两个阶段。
由于美国是第一个完成实体经济为主导转向虚拟经济为主导的国家,因此一方面遭遇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时会受到严重冲击,一方面也有迅速恢复的强大力量。简单地说,因为消费占GDP比例7成,而信贷占消费支出50%,只要房市股市有一个重现财富效应,美国经济状就会复苏。
全球500强企业中美国企业占一半,鉴于美国的主流企业都是上市公司,对间接融资的依赖性只有50%,小于其他国家,因此对于这次金融危机出现的信贷萎缩美国企业免疫力比较强。由此可见,美国经济自我修复和迅速复苏的能力比其他国家强。美国经济率先复苏仍是很有希望的。而其他国家的经济由于对实体经济的依赖、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性,受到的打击要大,恢复得要慢。也就是说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成功地使美国处于全球经济金融的制高点。
但是,金融危机引发的信贷危机直接打击消费。美国的经济中消费占七成,而美国的消费的拉动不是依靠收入或储蓄,而是靠房地产抵押贷款、股票抵押贷款和信用卡的消费贷款,美国消费占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100%。但是,美国人净资产平均值为当年可支配收入的5倍。其中居民持有的股票与住房市值又占居民总资产3/5以上。由此可见房市、股市的财富效应对美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为什么次贷危机爆发一年之后,美国经济仍未进入衰退?为什么美国2008年三季度GDP仅下跌01%,四季度GDP居然下跌68%,关键在于,2008年三季度道指仍企稳于11000点之上,而10月道指跌破11000点后大跌30%。也就是说,继房价较2006年峰值下跌30%,截至2008年10月底,道指较2007年10月历史峰值下跌40%以上,令美国人的资产大幅缩水,占美国居民总资产3/5以上的住房与股票先后大幅缩水,这才是美国经济衰退的真正原因。房市股市作为美国消费的两大引擎双双熄火,双双进入熊市调整,一方面直接打击房地产抵押贷款与股票抵押贷款消费,一方面使市场对经济预期悲观,且许多人失业或面临失业威胁的情况下,消费必然受到打击。
要改变这一状态,只有两条路径,要么随着股市或房地产市场重新走强,利用财富效应刺激消费,要么就是通过政府的减税和投资创造就业,改善对经济的预期刺激消费,而这两条路径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渐产生效果。也就是说市场公认的美国可能在2010年开始复苏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于伯南克2009年3月以来多次表示美国经济在2009年年底之前复苏,或许是基于2009年一季度美国房市、股市双双出现见底反弹迹象。但关键在于2009年下半年道指能否重返11000点之上。
全球金融危机将终结什么
全球金融危机将终结什么,一度成为媒体热门话题,从华尔街投行模式,到美国借贷消费透支未来的生活方式,乃至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美国的世界霸权都在终结者的名单之上。
人们对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影响的理解或许南辕北辙。几十年之后回首往事,今天留下最大的笑话,或许当初人们讨论的是终结了美国什么,而实际上应当讨论的是什么被美国终结了。
迄今为止,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在危机中受到明显削弱,甚至可能大大增强。2008年10月15日《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标题是“美国将保住超级大国地位”,文章说,“大英帝国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和一场全球性大萧条以及冷战的打击下才轰然倒下,美国的霸主时代不会轻易落幕”。美国国务院驻纽约的高级外交官称,目前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只是美国面临的暂时困难,几年就可以过去。美国金融风险协会纽约区总监说,估计这场金融危机经过2年困难的时间就会逐渐恢复常态,未来的华尔街仍将是华尔街。有位在华尔街工作过十几年的中国学者更为乐观,只要美元与美股能维持强势,最快2009年夏天美国经济就会复苏。
从战略博弈角度分析,无论是美国霸权、美元霸权还是华尔街霸权的潜在挑战者,都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中受到了沉重打击,而美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能远低于人们的想象。
中国宏观经济协会秘书长王建认为,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风暴是起源于冷战结束之后开始的新全球化的时代,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全面转移,不断地拉大贸易逆差,靠生产金融产品弥补逆差。发达国家资本的主体开始从产业资本当中外移,外移到了金融领域,它生产的主要不是物质产品,生产的主要是金融产品。如果说过去资本主义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物质产品的过剩,今天的本质特征就是金融产品的生产过剩。在美国12万亿房贷的基础之上,开始发展房贷衍生品。搭起了CDO、CDS。
美国的虚拟经济主要包括几大部分,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产业,以及美国的股市、债市、汇市、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以及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美国利用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和美联储事实上的全球中央银行地位,实现对全球货币政策以及金融业的控制,通过道琼斯指数控制全球股市,通过纽约石油期货及大宗商品定价影响全球商品现货和期货价格,通过美元影响全球货币的汇率,进而实现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控制。
历史上美国霸权的潜在挑战者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巨大打击。第一个被打击的是苏联,作为军事上仅次于美国的对手,一个庞大的帝国,一枪未放就轰然倒下,美国对苏联实施的军备竞赛、和平演变与超低价石油战略,取得出人意料的巨大成功。第二个被打击的是经济总量占全球第二的日本,美国利用日元大幅升值带来的日本泡沫破裂,使日本经济陷入持续20年低迷,阻止了日本成为超级大国。第三个被打击的是欧洲,欧洲是唯一试图对美国政治霸权、经济霸权、美元霸权、华尔街霸权形成全面挑战的竞争对手。
迄今为止,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国际结算的48%和外汇交易的83%。欧元在各国外汇储备的比重及国际结算的比重中仅次于美元,而且近几年呈现欧元比重上升和美元比重下降的趋势。1992年9月16日,索罗斯阻击英镑,迫使英镑退出欧元前身——欧洲货币兑换体系。1999年,北约对南斯拉夫的军事打击,使诞生仅3个月的欧元受到打击,欧元兑美元走势,由大幅升值变为大幅贬值。而全球金融危机使欧元短短三个月下跌抹掉了两年牛市的全部涨幅。欧元区经济在全球第一个走向衰退,对欧元更是一大打击。
欧洲金融衍生品市场是全球最大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以伦敦金融城为代表的欧洲金融中心是欧洲美元的中心。伦敦商品期货市场是与纽约商品期货市场并列的全球定价标准。
华尔街利用欧洲全球最大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把大部分的次贷衍生品卖给欧洲,再利用金融机构合法的破产以及次贷危机导致的次贷衍生品的暴跌,给欧洲带来巨大的损失。随着金融危机使英国陷入“国家破产”的境地,伦敦金融城重归世界金融中心的目标变成黄粱梦。
或许,全球金融危机终结的不是美国的霸权,而是终结了对美国的霸权的挑战。
2. 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制度打败全球
大国崛起的历史一再昭示,一个国家金融产业的积弱所导致的国家竞争力的残缺,是实体经济根本无法弥补的。近代史上,GDP分别为英国的4倍和日本的5倍的大清帝国,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中完败于在经济实力上远远不如自己的两个“小国”,从金融的视角而言,乃是大清帝国的融资制度远远落后于英日所致。这已经为金融史学界所公认。
同样,美国之所以可能成为全球金融危机最大赢家,某种意义上是美国制度的胜利。
分业经营打败混业经营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银行模式可分为两大体系,美国的分业经营模式与欧洲的混业经营模式。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之所以使美国6000家以上银行破产,就是因为银行大量介入面向证券经纪人的证券融资业务,证券经纪人则向客户提供10%保证金的高杠杆证券融资,这意味着,股价上涨10%,客户保证金翻番,股价下跌10%,客户保证金荡然无存。1929年道指崩盘,一个月下跌40%,两年半下跌90%,而股价每下跌10%,就有一大批客户保证金赔光,大量证券经纪人因来不及让客户追加或客户无力追加保证金而破产,并拖累大批中小银行破产。为汲取银行混业经营的这一惨痛教训,1932年罗斯福新政以《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确立分业经营模式。分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以存贷差及中间收入为主,低风险低收益,而投资银行以证券承销中介、提供资产管理、对冲基金管理、融资融券为主,高风险高收益。美国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是严格区分的,美联储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以及风险控制,施行严格的监管,而投资银行则由美国证监会监管。
尽管1998年美国正式废除有关分业经营的条款,但美国银行业仍沿袭分业经营模式,对混业经营很谨慎,主要是美国国际集团(AIG)、花旗集团以金融控股集团方式运作混业经营。结果资本金300亿美元的美国国际集团(AIG),由于对子公司的近6000亿美元的CDS提供无条件担保,最终被拖垮,而花旗银行在危机中因涉及CDO销售及成立独立实体购买1000亿美元的CDO,损失很大。而其他商业银行则损失不大,全美商业银行900多家,2008年破产25家,2009年前三月破产19家。商业银行还有能力救援投资银行。比如,摩根大通10亿美元收购贝尔斯登,美国银行500亿美元收购美林。美国银行出现的1100亿美元不良资产,主要是收购美林带来的。
而与此同时采用全能银行模式的欧洲银行几乎遭遇灭顶之灾。欧洲银行由于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业务同时经营,二者之间并无严密防火墙,以商业银行的强大融资能力,支持投资银行的高杠杆运作,支持次级抵押贷款业务,使欧洲银行风险大大提高,乃至出现冰岛银行资不抵债,欧洲银行整体贷款总额居然高于存款总额。
欧洲银行在多元化分散风险的理念下,大都成立金融控股集团,集团总部的共用资本成为一个放大杠杆的支点,共用资本的比例越大,每个业务部门独立拨备的资本额就越少,节约的资本金就越多,集团整体的杠杆率就越大,欧洲大型银行的杠杆率甚至超过专业化证券公司(投资银行)杠杆率。表面上看,业务无关的多个子公司共用母公司资本,有利于迅速实现多元化发展,但实际上,它忽视了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平常相关度较低的业务,在金融危机中却会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的上升,借助流动性的紧缩冲击所有固定收益类证券,然后通过对信用的收缩打击实体经济,并传导给权益类金融产品,同时失业率的上升将提高信用卡、车贷等所有贷款的违约率……银行风险不但没有借混业经营的多元化分散,反而被扩散到银行业务所有领域。这是欧洲大型金融控股集团,在金融危机中全面陷入困境的原因。
欧洲最大银行——瑞士银行受次贷影响,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114亿美元,超过花旗、美林同期亏损之和。受困次贷的欧洲最大金融服务集团富通,股价一年下跌90%,跌到1欧元。2008年10月,富通在资不抵债的困境下,其旗下银行保险资产大部分业务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国有化。欧洲央行不得不动用2万亿欧元来拯救欧洲银行。而西欧银行面临的最大考验是,2009年夏东欧可能出现债务危机,使作为东欧主要债权人的西欧银行不良资产大增。
欧洲国家中虚拟经济占GDP比重最高(10%)的英国,在危机中损失最大,皇家苏格兰银行2008年巨亏241亿英镑(约344亿美元),创英国企业历史亏损之最。英国甚至由于外汇储备远低于外债,被称为“下一个冰岛”。
与此成为对照,美国这次出问题的主要是投资银行,尽管危机导致华尔街五大投行消失,美国最终也回到了全能银行,与欧洲殊途同归。但是美国的投资银行已经经受了危机的洗礼,经过不良资产的剥离和减计乃至破产保护,风险充分释放。因此,危机后的华尔街,其金融机构的稳定性、抗风险能力大大提升,综合实力远高于欧洲银行。令人担忧的是,日本泡沫破裂后日本银行曾经长期陷入处理银行的股票房地产不良资产之中,今天欧洲银行会不会重蹈日本银行覆辙,长期陷入“去杠杆化”的陷阱之中?有待于观察。而欧洲银行,在政府提供的银行存款和再融资风险的两年担保结束后如何生存,也是一个问题。欧元区对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基本上没有免疫力,不少成员国金融业抗风险能力甚至还弱于美国。而且,欧元区经济对银行系统的融资依赖程度更高,也就是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信贷紧缩,更容易从欧洲金融业蔓延至实体经济。
自由市场经济打败其他市场经济
主流观点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宣告了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走到了尽头,以政府干预与国有化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将卷土重来。然而,这一判断恐怕为时过早。历史将证明,美国率先走出危机正是依靠自由市场经济的强大生命力。或者说,美国作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代表,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打败了其他类型市场的经济。
美国著名经济历史学家戈登说,美国崛起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在这样一个经济体中,人们能够自由地谋求他们自己的利益。
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新国家,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没有任何历史的包袱,既不像欧洲国家保留了一些封建社会的影响,而且有政府干预经济的传统,也不像亚洲国家带有家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更不像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因此,美国的经济发展没有任何历史遗留的制度障碍。同样,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上,美国将自由市场经济的效应最大化。美国从建国开始就有一项传统,如果没有法律限制你不能做什么,你就可以去做,直到颁布法律不让你去做为止。而在许多国家恰恰相反,你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政府颁发执照。比如,在这次危机中,美国股市出现了裸卖空行为,卖空本身是合法行为,但是法律并没有禁止裸卖空,于是投机力量就利用这个空子大量进行裸卖空,从而引起美国房地产股和金融股的暴跌。这使得美国证监会不得不根据1933年美国颁布的《证券交易法》授予的权力,限制卖空,并宣布裸卖空为违法行为而加以禁止。
2007年6月,美国证监会废除了大萧条以来实施的、限制卖空的“卖空提价”规定,为引爆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为投机力量大举做空房地产股、金融股扫清障碍。2009年4月又宣布要重新恢复这一规定,为道指止跌反弹保驾护航。美联储在危机中创造性地利用许多资金工具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向法律禁止的非商业银行变相提供各种流动性支持,包括指定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以拯救贝尔斯登,同样是引用了这一法律不禁止的行为就可以实施的惯例。当然,最大的创造还是利用各种手段把美国拉入危机状态。因为只有在危机状态,美国的一些法律条款才能启用,可以使美国采用一切手段来拉动经济。比如,危机状态下,美联储可不受限制地发行货币。
亚洲的家族资本主义的问题,牵涉到公司的治理机制的缺陷以及政府的腐败,这些弊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有明显的表现,而且其影响至今没有消除。亚洲的家族资本主义表现为家族的股东控股能力过强,没有职业经理人的运作,没有尊重小股东的利益,没有真正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而美国和欧洲的上市公司则走向了反面,由于大部分公司没有控股股东,股权分散,导致高管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实施高年薪及高分红,去做高风险的场外金融衍生品业务。最典型的莫过于雷曼的生死抉择完全系于其董事长兼CEO富尔德一身,风险可谓无限大。而资不抵债的富通集团董事会居然不经股东大会批准,把富通80%以上的资产全部卖给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国政府,变成了一个空壳公司,富通集团的董事会凌驾于股东大会之上为所欲为,已经没有任何股份制企业的规范。值得庆幸的是,2009年比利时法院的判决及富通集团股东大会,否决了出售给比利时资产的方案。
至于中国的上市公司,最大弊端是国企上市公司占总市值的九成,国资委对上市公司的干预,超过股东大会对上市公司的约束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同样存在的问题,导致流通股东利益时常被侵犯,这是中国海外上市公司估值偏低的一个原因。比较典型的是,四大国有银行在香港上市之后,依然通过行政任命变更董事长,而不是经过股东大会来任命。
在上述四种公司治理机制比较当中,虽然各有各的问题,但与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相对而言仍有不足。首先,美国上市公司的高管与股东的利益冲突,只有在特殊状态下才会体现出来,而在一般情况下高管在追求自身的收益最大化同时也实现了上市公司的利润最大化。其次,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是比较完善和严厉的,而且美国证监会始终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因此从这一点而言,美国上市公司走出衰退的能力超过其他国家上市公司。其他国家的上市公司更为普遍的问题是,通过内幕交易和虚假的财务报表,损害流通股东的利益。
与之成为对照,欧洲经济的真正复苏将晚于美国,尽管欧洲有政府干预经济的传统,但欧元区经济制度与欧盟的决策机制,使得其难以像美国那样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拉动经济,使得市场经济的活力难以真正展现。比如,欧盟规定各成员国财政赤字比例不得超过GDP的3%,就严重制约了欧盟成员国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况且欧盟任何决议都会受所有成员国必须一致认可的决策机制约束。而欧元区虽然也有统一的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但是其货币政策需要得到欧元区的各国政府反复协商,最后达成协议后才能由欧洲央行去发布执行,而在各国博弈之中救市时机很可能被延误了。
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打败资本主义?
2008年10月,欧美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大规模注资参股银行甚至出现国有化银行的浪潮。与此同时,欧美国家一度出现《资本论》热卖,媒体热炒“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甚至以中国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小作为例证。这恐怕是个历史的误会。欧美国家对金融机构的国有化仅仅是一种暂时的过渡干预措施,而不是一个长久的制度安排,国有化的金融机构所表现出来的弊端在中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革前已经暴露得很充分了。
当欧美投资者担心政府参股、接管银行,将导致银行国有化时,中国却把五大银行中最后一家国有银行农业银行股份化,并争取在海内外上市。此前,农行剥离了8000亿元不良资产。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宣布中国将向农业银行注资300亿美元。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宣布向美国银行注资200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创英国企业亏损纪录后,也获英国政府进一步注资参股,国有持股竟达到98%。苏格兰皇家银行已成为全球国有化比例最高的上市公司。不过,单一大股东98%的持股比例,恐怕已违反上市条例,应当完全国有化,并且退市。
其实,欧美的金融机构危机,问题不在于私有化,而在于没有真正的私有化,没有真正的股份制。从危机中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到,一些破产或被接管的金融机构都是董事会至上、高管至上,而无视股东的利益,正是因为没有股东的监督和制约,华尔街的高管们才为了自己的高奖金高分红而拼命追求高风险高利润。股东虚设与内部人控制、股东对高管制衡消失是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制度性缺陷。
所以说,金融危机的制度性原因,是应该全面地反思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和风险内控制度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把上市公司国有化。
至于西方媒体对所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炒作,或多或少下归结为一种混淆视听,别有居心的误导。正像国有化并非社会主义专利,资本主义也有国有化,即国家资本主义,股份制也非资本主义专利,社会主义中国也可以有股份制。正像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并不等于社会主义模式的崩溃,全球金融危机也不意味资本主义模式的崩溃。
3. 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发展模式打败全球
美国实体经济的两次转型与两大危机
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及全球流动性泛滥,使区域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成为可能。如果说区域性危机,可以理解为局部战争,那么,全球性危机可以理解为世界大战。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与世界各国的较量一直是一种不对称战争。当绝大多数国家还沉溺于传统战争模式时,美国已进入了核战争、太空战与信息战模式,当少数国家开始研究核战争、太空战与信息战时,美国早已开始打金融战。美国善于利用现有世界的游戏规则进行财富再分配,合法地打击竞争对手。
当美国用纳斯达克市场完成高科技创业投资后,当美国成功地完成实体经济第一次转型,从传统产业主导向高科技产业主导转型之后,主动引爆2000年互联网危机,纳斯达克泡沫崩溃破灭,成功地阻击了竞争对手欧洲、日本、中国用创业板发展高科技的战略,纳斯达克欧洲市场与东京市场相继夭折。中国创业板胎死腹中,整整推迟了十年。
当美国成功地完成实体经济第二次转型,从实体经济主导向虚拟经济主导转型后,引爆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几百万亿美元的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泡沫破灭,或许将成功地阻击竞争对手欧洲、日本、中国利用金融衍生品发展虚拟经济。只要美国的竞争对手停留在间接融资主导、实体经济主导、传统产业主导的发展阶段,就难以走出周期性经济危机泥潭,与美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相当长时间无法挑战美国霸权。
如果说纳斯达克泡沫崩溃带来的高科技创业板恐怖,那么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是金融衍生品恐怖。
美国的经济发展动力主要是投资和创新,而这两方面都离不开金融衍生品,尤其是场外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场外金融衍生品可以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投资工具,建立不同金融市场不同金融产品的投资组合,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进而吸引全球资本进入美国市场。因此,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场外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不会停止,只是会受到更严格的监管。同样,美国以虚拟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也不会改变,也就是各国生产物质产品,美国主要生产金融产品生产美元。
美国的危机发展模式与创新发展模式
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借鉴模仿别国的成功发展模式,追求在和平环境中平稳地可持续地发展。因此,从长期而言,绝大多数国家的发展模式、发展速度差不多,都比较慢,而且抗打击能力弱,一旦遭遇战争或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会受重创。
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与其他国家完全不同,美国20世纪从大国走向超级大国的发展模式,是典型的危机发展模式与创新发展模式二者结合的产物。
所谓危机发展模式,即利用战争与危机打击竞争对手,发展美国经济,实现全球财富再分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都发了军火财,并在战争的后期进入战争,分享战争的成果。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同样是利用战争发展经济的样板。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元强弱周期转换引发9次金融危机,美国利用金融危机,打击竞争对手,完成自身的产业调整,实现全球财富再分配,形成以金融战争为代表的新型战争模式的样板。
所谓创新发展模式,即利用一切创新手段(技术创新、金融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等),超越竞争对手,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从曼哈顿计划,到阿波罗登月计划,到星球大战计划,都是利用高科技,尤其是利用国防高科技进行产业调整,带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利用新技术革命,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通过虚拟经济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美国独特的危机发展模式与创新发展模式结合的成果则更加令人震惊。1991年海湾战争作为人类第一次高科技战争,成为利用战争发展高科技的样板。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展示了高科技战争与信息战争模式对传统战争模式的巨大冲击力。同样,战争又成为高科技武器的演练场,美国高科技往往先在国防工业孕育成熟,再向民用工业转化。
4. 美国:一个利用黑天鹅崛起的超级大国
一个利用负面黑天鹅崛起的超级大国
导致数千万甚至上亿人死伤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是负面黑天鹅事件,却成为促进美国20世纪崛起的正面黑天鹅事件。两次世界大战,终结了英国200年的世界霸权,终结了德国称霸全球之梦,却使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大萧条对美国是负面黑天鹅事件。但美国借此机会立法实行银行分业经营,成立证监会,依法强化监管,最终建立了以华尔街为象征的强大资本市场。2008年9月8日《华尔街日报》发表社论说,政府没有在18个月前就解决“两房”问题完全是一场“悲剧”,因为最终是美国纳税人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社论甚至认为这是美国近几十年“最严重的政治丑闻之一”。
诚然,不管“次贷门”的内幕有多少,多黑,多深,终有大白于天下之日。至于美国纳税人为之付出的高昂代价,最终得到了多少倍的回报,历史自有公论。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的所有战略竞争对手,或许为美国成为21世纪唯一超级大国奠定基础。
一个正面黑天鹅聚集的福地
美国用先进的制度、优厚的待遇以及个人无限发展空间象征的“美国梦”,聚集全世界的精英人才,从而在文化出版、科技发明、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等正面黑天鹅事件高发领域,以很低成本获得巨大回报。
美国从1932年开始的已长达76年大牛市,是一个把正面黑天鹅最大化的经典范例。
美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正面黑天鹅聚集的福地,核心在于美国的创造力。
鉴于美国制造业已由20世纪80年代占GDP的20%,下降到今天的10%。很多人担心,全球化造成的产业“空心化”,会使美国经济走向衰落。殊不知美国经济极大地依赖思维创造,所以美国即使失去制造业仍能提高生活质量。
全球化使美国专门从事创造性活动,产出新的理念和思想及具有突破性的产品,并且通过输出工作机会的方式,逐渐把不具有创造性的技术性小问题,以及烦琐的制造部分分离出去,由发展中国家的转包工厂完成。
美国:国家黑天鹅 PK黑天鹅国家
黑天鹅象征历史罕见、不可预期、影响巨大的事件。如果把事件的范畴拓展到事物的范畴,那么,借鉴黑天鹅理念可以发现一个由美国这只黑天鹅主宰的世界。
之所以把美国称作黑天鹅国家,是因为它建国200多年即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超常规发展历程,是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不可预期、不可复制的传奇,而且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与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与其他国家完全不同,值得各国,尤其是想成为世界大国的国家借鉴。对于美国这个神秘国家的神秘力量,人类还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美国是21世纪最大的谜。
之所以把美国称作国家黑天鹅,是因为二战以来它具备主宰世界格局,甚至改变人类历史的黑天鹅特征。可以设想,假如二战没有美国参战,战胜德国和日本要推迟多少年?假如没有美国对苏联一系列阴谋,怎么会出现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冷战结束的时代?同样,假如没有美国借助新世纪金融和雷曼破产,引爆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今天的世界会戏剧性的结束2003年至2007年的高增长,进入二战后第一次全面衰退的境地吗?一句话,美国这只黑天鹅的每一个重要策略,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的未来。
基辛格2001年自信地宣称“美国已获得甚至过去最大帝国都未能享有的主导地位”。据统计,美国的权力覆盖193个国家,包括它的军队能自由行事的120个国家。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来临,使美国控制和影响各国的方式发生巨变。21世纪的今天,美国可以用各种方式实现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和影响。
美国不仅国力、军力、经济力、金融力、科技力、文化力,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而且最根本的是美国对世界的影响之大也是史无前例的,甚至在相当长时期无可取代,也无法取代。
5. 为什么高盛成为危机中华尔街唯一赢家
全球金融危机中的高盛神话
高盛宣布截至2008年11月28日的四季度遭遇20亿美元的亏损。这是高盛自1999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季度亏损。当然,这无损于高盛在2008年全年的赢利,也无损于高盛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中华尔街唯一的赢家。
为什么高盛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中五大投行中唯一的赢利者?这首先是投资战略的博弈。
高盛2007年与2008年的投资策略几近完美。在2008年7月以前,高盛的投资组合是做空次贷做空美元做多石油,因而在2007年至2008年美元的下跌和石油的暴涨中以及次贷衍生品的崩盘中获得了丰厚利润。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2008年8月,高盛戏剧性地进行了多翻空,把看多石油150美元、200美元,改为看空50美元,而且作出这一改变时并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当然,随之的策略调整就是做空石油做多美元,而这一策略改变,又为石油从同期147美元跌到33美元,77%的跌幅,以及美元指数同期30%的涨幅所验证。
而2008年美元和石油的过山车走势,都缺乏基本面的支撑,也出乎市场的意料,可以说是一种市场操纵行为。而高盛在这种操纵行为中准确的超前的预测,只能证明它就是行情的操纵者。高盛旗下的对冲基金的丰厚利润支持这一判断。有对冲基金人士也承认石油的价格是由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操纵的。
完美的战略:源于机制还是人脉?
高盛几近完美的危机战略制定和战略转换,与其说是高盛的机制优于华尔街其他投行,不如说是高盛与华盛顿有最密切的联系。
最近十年高盛出了两个美国财政部部长——克林顿政府的鲁宾与布什政府的保尔森,高盛与华盛顿的历史渊源,使其对美国政府的政策动向有敏锐的嗅觉,有强大的抗政策风险能力(这恰恰是雷曼所缺少的),甚至可称为美国政府在资本市场的形象代言人。就像富尔德之所以误判次贷危机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那样,除了因为他是次贷市场的多头,会乐观估计形势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不知道美国政府对待次贷危机的决策内幕。
在2008年9月15日雷曼宣布破产之前,一般人都可能作出类似富尔德的判断,比如次贷危机发展了1年半一直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虽然出现过贝尔斯登濒临破产而被美联储指定的摩根大通收购,其他华尔街的机构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而更重要的是,随着9月初房地美、房利美,被美国财政部接管,次贷危机的定时炸弹的引信被拔除了。谁能料到在这平静的时候,在至关重要的美国大选还有2个月倒计时的时候,美国政府会放弃对次贷危机的控制,使其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呢?高盛知道。高盛在2008年的金融市场运作中,充当了美国政府的马前卒。无论是2008年7月之前对石油的疯狂炒作,还是7月以后的石油崩盘美元反转,都符合美国国家利益需求。凡此种种奠定了高盛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唯一赢家的基础。而华盛顿对高盛的回报,并不限于保尔森动用2500亿美元金融机构救援资金中的100亿美元,转入了高盛账户。AIG也从政府援助的2000亿美元中拿出100亿美元还给了高盛。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学者发现,无论美国财政部接管的“两房”、AIG,还是接受财政部援助的美林、美国银行,新任高管皆出自高盛,一个看不见的高盛帝国或许正在孕育之中。
美国之所以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最大赢家,甚至可能成为21世纪的唯一超级大国绝非偶然。它不仅采取了正确的金融战争的战略,而且与其先进的制度、独特的发展模式,以及超前的思维,都有关系。如果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要想赶超美国只能是一种幻想。美国的20世纪崛起,经历了工业大国、军事大国、核大国、科技大国、金融大国的历程,吸引了竞争对手以美国为目标的盲目赶超和对抗,这里最典型的是苏联,苏联在军事大国、科技大国和核大国的竞争中以及许多高科技领域,比如,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和原子能利用及国防工业等,都不逊色于美国。然而,苏联一夜之间轰然倒下,恰恰是败在了金融业的落后。而近些年来各国开始逐渐认识到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而资本市场又是金融的核心的时候,美国开始不断制造金融危机,通过这些金融危机,来改变各国对发展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认识,遏制其发展速度,以保持美国在金融领域里的绝对领先地位以及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绝对控制力。
或许,全球金融危机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要制造一场全球金融恐怖。当美国的竞争对手,在金融竞争能力上远远落后之际,无论其经济规模多大,无论其外汇储备资源多么雄厚,也无论其军力多么强大乃至可以与美国匹敌,都无法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而只能处于在金融战争中被动挨打的地位。
第六章 全球金融危机:谁是最大输家
章序
谁是全球金融危机中最大的输家?或许若干年后仍是个谜。论相对损失,冰岛由人均GDP世界第三沦落为人均负债世界第一;论绝对损失,美国股市市值最大损失超过10万亿美元,无人可比。但是,从战略得失而言,美国是最大的赢家,美国的竞争对手是最大的输家。全球金融危机令美国霸权挑战者无一逃脱毁灭性打击,无论世界经济、金融、军事大国、石油大国,统统陷入困境,成为中国崛起的前车之鉴。全球金融危机对于美国堪称史无前例的完胜。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了新的国家价值观,一个国家的实力不取决于其拥有财富或资源的多少,而取决于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G20G20(Group 20,即二十国集团)1999年9月在华盛顿宣布成立。 G20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国际论坛。 G20由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等19个国家以及欧盟组成。这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世界的85%,G20以非正式的部长级会议形式运行。G20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每年的部长级例会一般与七国集团财长会议相衔接,通常在每年的年末举行。金融危机促使,首次G20峰会于2008年11月在华盛顿举行。
是G20?G2G2指所谓中国和美国的两国集团,G2,即“中美国”的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雷德2005年提出的,弗雷德认为,尽管世界有三大“经济超级大国”,中国、美国和欧盟,但欧盟结构混乱,经常有两种以上的声音,只有中国和美国可以进行有效合作,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经济危机使中国和美国历史性地推到世界最前沿。?还是G1?G20伦敦峰会是移师泰晤士河的茶话会,还是一场以超主权储备货币替代美元的“货币战争”的开始?
2009年4月2日的G20伦敦峰会成为国际关系的试金石。
主流观点认为,起始于1999年的G20峰会可以解决G7峰会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国际政治多极化格局的标志。
而非主流观点认为,G20峰会不是20国峰会,而是中美G2峰会。鉴于欧洲和日本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美国也走过了颠峰时刻,世界正面临两极化,中美各占一极。
然而,笔者认为G20峰会更像G1峰会。全球金融危机或许正在改变国际政治多极化格局,世界或许正在变成美国这只黑天鹅统治下的一群白天鹅。
迄今为止,无论美国独一无二的影响力(唯一超级大国、头号经济体、第一消费国与第一进口国、全球金融中心、世界储备货币),还是通过引爆金融危机发动金融战争打击竞争对手,维护美国霸权的能力,都是无人可企及的。然而,令人诧异的是,无论G20华盛顿峰会前的欧盟,还是G20伦敦峰会前的金砖四国,居然异口同声地要求美国同意改革以美元霸权、美国霸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甚至提出以超主权储备货币替代美元。这场与虎谋皮的改革的命运可想而知。
这一切不禁令人想到,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之所以百年不衰,不仅仅是不朽的音乐、迷人的芭蕾,而且是折射在悲壮的童话故事中的人类现实——魔王与他的女儿黑天鹅统治下的一群白天鹅的抗争。
2008年8月8日上午,俄罗斯坦克进入格鲁吉亚,格鲁吉亚军队溃退,与此同时,俄罗斯黑海舰队与赶来支援格鲁吉亚的美国及北约军舰对峙,西方媒体惊呼“新冷战”开始,俄罗斯开始“对美国说不”。当天晚上,美国在外汇与石油战场上发动了对俄罗斯的全面反击战。美元指数当天突破牛熊分界线,三个月大涨30%,相对应的欧元、卢布大跌30%,与此同时,国际石油期货价格五个月大跌77%,击穿俄罗斯国家预算50美元一桶底限。上千亿美元的外资仓皇逃离俄罗斯。2009年3月俄罗斯官方不得不承认,俄罗斯经济倒退5年。俄罗斯恐怕不会料到“对美国说不”的代价如此之大。
全球金融危机,在改变国际政治格局的同时,也在改变国际货币格局。美元完成对克朗、欧元、卢布、英镑、澳元等的绞杀,对日元、人民币的捧杀。
全球金融危机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理,在金融战争时代,任何经济大国、资源大国、科技大国、金融大国、军事大国乃至核大国,或许都是不堪一击的。
全球金融危机揭示了一个荒诞的真理,因为金融战争及金融核武器,或许可以决定21世纪国家的命运。强大的货币、充裕的外汇储备胜过强大的军队,金融核武器胜过核武器。一个索罗斯胜过一百个将军。
奥巴马总统上任后提出了“权力东移”的观点,希拉里国务卿打破美国新国务卿首访欧洲的惯例,借道日韩访问中国。而日本首相以及英国首相,作为奥巴马的前两位外国首脑客人,却在白宫都受到了异乎寻常的冷遇。 欧洲和日本已经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俄罗斯经济已经倒退了五年,而印度在人口红利、城市化、内需主导三大引擎支持下的高增长,同样被全球金融危机挡住了。英国已经在申请加入欧盟,法国也宣布重归北约,伦敦城已无力与华尔街竞争世界金融中心。所有可能挑战美国的竞争对手,都遭到了沉重打击。
伦敦G20峰会期间,美国第一次把布什政府启动的中美定期对话,从“高层对话”升级为“战略对话”并宣布美国国务卿将参加这一战略对话,这是不是一个重要信号,全球金融危机终结了国际政冶多极化格局,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一竞争对手?
1. 谁是下一个冰岛
1 冰岛:世界第三富国一夜“破产”,谁是下一个冰岛
2009年金融危机第二波即将来临的舆论一度广为流行,其中最令人震惊的说法是英国面临“国家破产”,或成为下一个冰岛。
“国家破产”之殇
据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冰岛曾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2005年全国人均GDP达到54975美元,居世界第三位。然而,第三富国几乎一夜之间已处于“国家破产”边缘。
随着冰岛政府宣布濒临“国家破产”,并接管资不抵债的三大银行,冰岛克朗兑欧元汇率急剧贬值40%,停牌多日的冰岛股市2008年10月14日复牌当日下跌77%,冰岛股市全年下跌94%,居全球股市跌幅榜首位。
尽管冰岛女总理约翰娜•西于尔扎多蒂带头捕鱼,但是,依靠传统的捕鱼收入,这个只有20亿欧元外汇储备的国家根本无法偿还上千亿欧元(合近1400亿美元)的外债,因为冰岛外债相当于GDP国内生产总值110亿美元的10倍之多。
2009年2月以来,“英国将成为下一个冰岛”成为热门话题。分析人士指出,英国国内商业银行的外债总额达到44万亿美元,约为英国全年GDP的两倍,且英国的外汇储备额只有大约610亿美元,即使加上同美联储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额度400亿美元,也仅为1000亿美元左右。2009年3月英国公债拍卖流产,表明英国银行信用危机正变成政府信用危机。
企业破产,一般指资不抵债,或资产虽大于负债,但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所谓“国家破产”,通常指一国外汇储备低于短期外债,或一国GDP低于短期外债。按照这一标准,英国、冰岛都处于“国家破产”的境地。冰岛外债是外汇储备的50倍,是GDP的10倍。英国外债是外汇储备的70倍,是GDP的2倍。
银行国际化之殇
有专家认为,冰岛的危机说明小经济办不了大金融。
然而,迄今为止,国际金融中心可分为两类:纽约、伦敦、东京都是依托大经济体成功,香港、新加坡则是提供了小经济办大金融的成功范例。当然,香港的成功与背靠中国内地有关,完全靠小经济办大金融,新加坡的成功当属小概率事件。
冰岛金融业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之所以损失惨重,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由于冰岛银行近几年盲目地进行国际化,大举收购国外银行,导致银行资产从几百亿美元规模迅速上升到一千多亿美元。其二,冰岛银行为追求高利润涉足高风险次贷衍生品业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次贷衍生品账面巨亏,套牢巨资难以兑现,银行流动性出现困难,最后冰岛银行不得不由国家接管。冰岛总统表示,在金融国际化的时代,国内化的监管无法监管国内银行的金融国际化。
冰岛银行破产,与冰岛银行私有化后风险意识淡化,过于追求高利润有关。
冰岛的银行私有化开始于1998年。短短5年间,冰岛的三大国有银行就都成了私有银行。每个有社会保障编号的冰岛公民都可以竞买银行股份,一群大商人买走了大部分股份。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冰岛,三大银行最多时有5万多名股东。
曾几何时,冰岛GDP人均近6万美元水平,还寄托着中国可望不可即的富国梦想。但是,梦想成真又怎么样?冰岛这样一个全球富国,却因为银行破产而濒临“国家破产”状态,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教训呢?一方面,不要盲目崇拜GDP,因为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银行的崩溃可以打垮一个国家的经济,使社会的财富顷刻蒸发。另一方面,不要盲目地进行金融国际化,冰岛银行不顾自身的实力去收购比自己实力更大的外国银行,一旦遭遇金融危机,面临现金不足的困境,不得不被国家接管。
如果说世界第三富国的陨落在于脱离经济发展水平的金融“大跃进”,那么,大英帝国的衰败给人们的启示是,一个丧失了经济大国地基的金融大国不过是空中楼阁。
至于英国,作为昔日的超级大国,何以也沦落到濒临“国家破产”境地?英国的问题在于,所谓金融大国,金融强国的头衔早在20世纪初,就已名不副实,
当时为了防止黄金储备耗尽,英国取消了实施一个世纪的英镑与黄金挂钩的黄金本位制,英镑地位从此一落千丈;为了打一战,英国政府不得不向美国摩根财团借款几十亿美元。
伦敦城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只代表过去,英镑,昔日的世界储备货币已有名无实,其所占市场份额在美元、欧元、日元之后。英镑的陨落与英国外汇储备仅600亿美元,资不抵债的尴尬说明,一个金融大国、强国,必须依托一个强大经济体作支撑。
2. 俄罗斯:破碎的超级大国梦
2009年夏季,全球的目光都会关注俄罗斯、东欧的4000亿美元到期外债是否出现偿付危机。有媒体称之为“主权信用危机”。不过,对于2009年年初仍拥有近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俄罗斯,还不至于重演1998年债务危机。
俄罗斯面临的最大危机,不是债务危机而是石油危机。
美国何以笑谈俄军到美国后院示威
美国一向把拉美当做自家后院,不容他人染指。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险些酿成两个超级大国兵刃相见。
然而,2008年12月1日至3日,俄罗斯、委内瑞拉在加勒比海地区进行了联合军事演习。俄罗斯两艘作战能力居世界顶尖水平的水面舰只——“彼得大帝号”与“恰巴年科海军上将号”不远万里赶来炫耀武力。这是冷战结束后,俄军首次如此近距离地“迫近”美国本土。2009年3月俄罗斯军方表示将在加勒比海部署战略轰炸机。这是俄罗斯向美国发出的信号,你到我家门口搞反导弹系统,支持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对抗,我就到你后院来示威。
然而,美国对俄罗斯的挑衅不以为然。白宫甚至以开玩笑的方式对俄
军舰会不会出故障表示担忧。五角大楼则注意到普京称2011年才能为俄军更新装备的讲话。显然,石油危机令俄罗斯的底气不足,俄军至少两年不能更新装备。
超级大国,还是第三世界国家?
无论是俄罗斯,还是苏联,一直在做一个超级大国梦。尽管俄罗斯的军事实力比苏联弱了许多,依然可以与美国抗衡。但是,俄罗斯的经济和金融的实力,却无法支持它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俄罗斯经济的软肋,是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对石油和资源出口过度依赖,一旦遭遇石油危机和大宗商品熊市,就会使依赖出口创汇支撑的政府财政出现问题。2008年12月石油跌破俄罗斯国家预算的底线50美元,而俄石油公司有数百亿美元西方债务即将到期,无力偿还。为此,拖了多年的俄中“石油换美元”协议终于在2008年12月签署。
中俄“石油换美元”协议将使中国今后20年从俄罗斯获得3亿吨石油,折合每年1500万吨石油占中国年需求量的4%。作为交换,中方向俄罗斯提供250亿美元的贷款。
俄罗斯的金融业则更脆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使这个前超级大国变成了第三世界国家。199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俄罗斯卢布汇率自由浮动。在一年内,卢布汇率浮动导致消费价格上涨99倍,实际工资收入下跌84%,工业水平下降到以前的一半。1998年俄罗斯债务危机爆发,宣布推迟归还西方债务,截至21世纪初,6年涨10倍的石油大牛市,才使俄罗斯还清拖欠的债务,并使外汇储备一度达到6000亿美元,仅次于中国、日本。
然而,2008年下半年石油下跌了77%,外国资本由于担心俄罗斯经济的问题而大量出逃,俄罗斯央行耗费2000亿美元,几乎耗尽只占外汇储备一半的全部美元储备,仍无法稳定汇率,导致2008年8月至2009年年初卢布贬值30%,同时2008年俄罗斯股市全年最大跌幅为76%,居全球第二。由于股市波动过大,俄罗斯2008年曾临时休市29次,闭市4天,目前俄罗斯股市平均市盈率只有37倍。俄罗斯经济增长从2008年的预测值58%降到2009年的预测值-2%,通胀率高达13%。俄官方宣布经济倒退5年。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却无法掌握石油定价权,俄罗斯的经济安全面临极大威胁。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的“北极熊”,愤怒地向美国展开全球反击,然而,无论是军事领域的示威,还是向伦敦峰会建议废掉美元,都没有任何实质意义。要真正维护俄罗斯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关键在于掌握国际石油期货定价权,凭借俄罗斯几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根本控制不了日成交20亿桶(以现价70多美元一桶,日成交额1400多亿美元)的国际石油期货市场。首要的是管好外汇储备中美元与欧元的比例,稳住卢布汇率。
3. 日本:跛足的巨人再昏睡10年
日元持续升值之惑
2009年2月16日,日本宣布2008年第四季度GDP负增长127%,举世震惊,日本高官不得不承认日本进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日本的经济规模全球第二,日本是全球外汇储备第二大国,也是美国的第二大债权国,这三项指标跟中国非常接近。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之一,日元是世界第三储备货币和国际结算货币。既然日本已经是经济大国和金融大国,为什么它始终不能实现超级大国的梦想?为什么还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遭重创呢?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被归结为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下降,和日元持续升值导致出口成本大增的双重打击。
1985年美国迫使日本签订广场协议之后,短短几个月日元汇率从1美元兑250日元升值到149日元,升值高达40%。日本的出口企业,纷纷把资金转向金融投机,以减少日元升值给外贸销售带来的损失,从而引发股市房市泡沫,而股市房市泡沫破灭,为日本银行业留下旷日持久的巨额不良资产。截至2008年12月底,日本国债余额达681万亿日元,占GDP比重已超过100%。而国际上评价财政赤字风险的指标之一是负债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不超过60%),日本已经远远超过这一警戒指标。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日本大多数公司把成本汇率定在了1美元兑115日元左右,然而,2007年以来日元持续升值,3次迫近90日元,最高达到88日元,使得日本出口受到沉重打击。由于日本经济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日元汇率高企,遏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尽管电机、汽车等典型出口产业过去也曾多次经受日元升值的“锤炼“,但是这次在日本经济恶化的同时,欧美市场的需求大幅减少,世界经济都在减速,日本经济最终没躲过这一劫。
日本的教训主要有三方面,其一,出口导向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抗风险能力异乎寻常之弱。其二,日本央行长期实行零利率,并放弃对日元汇率的干预,使得日元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的套利品种,日元升值没完没了,使以出口导向为基础的日本经济难以复苏。其三,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破裂,对金融体系的巨大破坏性。
作为美国的长期盟友,无论西欧还是日本都在美国主导的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这并非偶然的巧合。随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导致世界格局发生重大转变,昔日美国的盟友们变成了今天美国的潜在的竞争对手。日本之所以成为美国金融攻击的目标,是日本的发展模式与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不同,其经济带有国家指导以及家族特征等,因此,日本的成功可能成为亚洲与东欧国家学习的榜样,但美国需要日本模式的破灭。
而维持日元兑美元长期升值成为美国遏制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因此,出现了外汇市场的奇观——美元对所有货币升值,唯独对日元贬值。
日本经济的未来有两大不确定因素,一个是日元升值何时到尽头。从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已从1美元兑换250日元升值到2008年10月的1美元兑换88日元,升值达75%,而且至今没有停止的迹象。可是从日本出口企业对日元的升值承受能力来讲,2008年只能承受1美元兑换115日元成本,这就意味着出口企业最大亏损在20%以上。从企业经营的行为来讲,如此巨大的亏损,是不可能长期承受的,这也是日本经济20年来零增长的重要原因。
但是,在日本经济零增长的背后,可能隐含着高增长。这种增长,是通过利率及汇率的比较而来。比如,中国的中长期贷款利率一般在7%以上,欧美银行的贷款利率在2%~3%以上,分别相当于经济的增长率,或略低于经济增长率。而经济增长率扣除掉利率成本,欧美真实的增长率也就只有1%的水平,中国也只有3%左右。日本银行是长期实行零利率,日本经济的增长也处在0~1%的水平。由此可见,日本经济的零增长,与欧美经济的低增长以及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实质意义差不多。此外,再考虑到日元的长期升值。假如日元一年升值5%,其他货币对应贬值5%,那么日本GDP的零增长与其他国家比较实际上相当于5%的增长。
由此可见,在零利率和强势日元的掩盖下,日本经济的零增长实际上也可能是高增长。这或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日本的经济在昏睡中,而日本也乐于长睡不醒的原因。一个美国对冲基金经理发现了日本的一个秘密,就是日本政府在2003年命令养老基金从股市撤离进入国债市场,使得日元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1%以下,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国债余额超过GDP的国家,国债收益率畸低既可以降低新国债的发行成本,也可以使老百姓愿意把钱存入银行,因为银行的收益与国债差不多。这样充裕的日元储蓄可以支撑日本作为最大资本输出国之一的地位。
1985年广场协议以来,日本一向以不干预金融市场之名义来维持日元的强势,牺牲出口企业的利益。
日本维持日元长期升值,也可能出于想把日元培育成世界储备货币的长期战略。作为储备货币,汇率的稳定和稳中有升是储备国乐于见到的,而日元正是具备这一特点。
日本经济2008年第四季度128%的负增长毕竟与同期日本出口剧降有关。2009年1月日本对欧美出口大降五成。进入2009年以来,日元升值的趋势告一段落,与日本央行终于出手干预日元升值,稳定出口有关。这是否意味着,以日元持续升值形成零增长下的高增长模式或许已经走到尽头。
日本的教训对于中国最具警示意义,经济大国不等于经济强国,金融大国不等于金融强国。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一个持续低迷20年,又陷入二战后最严重衰退的日本经济,一个创下26年新低的日本股市,无疑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4. 印度:赶超美国要推迟多少年
金融危机何以重创内需主导型经济
许多人批评中国过于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所以才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承受很大的风险。而以内需为主导的印度显然是中国学习的榜样。更何况印度的出口还不像中国一样以低端商品为主,而是以软件和IT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
但是,印度在金融危机中同样也受到了较大影响,2008年上半年在国际油价暴涨的情况下,印度出现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导致印度央行大幅加息反通胀,使经济出现明显下滑,预计2008年经济增长率,将从持续几年的7%高增长,回落到5%左右。印度GDP增长跌幅高达30%,比2008年中国经济下滑速度更甚。
当然,更令世界关注的是,2008年11月27日印度孟买金融中心受到恐怖分子的袭击,导致数十人死亡。由于印度恐怖活动猖獗,引起外国投资者的不安,可能导致外国资本的回流。这些都会制约这个人口大国的发展。
投资印度比投资中国更有吸引力
然而印度与中国相比的最大优势在于人口仍处于稳定增长期,中国的人口红利将于2015年结束,而印度的人口红利还将延续许多年。
目前中国的人口平均年龄比印度大8岁,随着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及印度人口迅速增长,这一年龄差会继续加大,这意味着中国远高于印度的社会成本。
而且,印度的城市化率正处于30%,是即将开始加速增长的台阶。
索罗斯觉得投资印度比投资中国更有吸引力,过去印度的年经济增长率是35%,略高于人口增长率,进入21世纪后经济增长率已达到7%水平。而且印度的基础设施落后,对外资的吸引力也高于中国,索罗斯认为印度的经济未来表现良好,而中国的长期展望是高度不确定。
专家预测,2020年印度基础设施水平及GDP水平都将达到中国2008年水平,只要印度保持每年8%的经济增长。届时,中国3倍于印度的GDP、中印经济相差13年的差距,会逐步缩小,印度超越中国乃至美国是可能的。
印度的经验提示中国,所谓内需主导型经济与出口导向型经济之争,也许并不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不能应对高油价时代的输入型高通胀,那么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就存在巨大隐患。
21世纪中国与印度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都来自于高油价的威胁。如果21世纪大多数时间国际石油维持100~200美元。那么,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的高增长恐怕都无法维持,印度崛起另一大不确定风险,或许是粮食危机。据专家分析,印度有一亿多人口依赖几百万口灌溉井的地下水种植粮食,而地下水位却全面下降。
5. 伊朗:重蹈伊拉克之覆辙
伊朗不是伊拉克
2009年2月,伊朗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西方担忧其将具备洲际导弹发射能力,一旦伊朗原子弹研制成功,将对周边国家构成重大威胁。但是,即使有一天伊朗掌握了原子弹,即使美国或以色列因此而不敢与伊朗一战,伊朗依然无法真正保卫自己的石油安全。换句话说,伊朗依然无法
逃脱伊拉克的命运。
说起伊朗不能不提到它的邻居伊拉克,因为二者有太多的相似性。同样是全球主要石油出口国,同样是反美的穆斯林国家,2003年萨达姆政权被美国推翻了,伊拉克石油资源被美国控制了。而伊朗自恃有比伊拉克更大的国土、更强的军队,拥有中远程导弹,而且控制着霍尔木兹海峡的出海口,因此不把美国放在眼里,甚至威胁一旦美国或以色列攻击伊朗,那么伊朗就要对以色列进行导弹攻击,同时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让石油涨到100~200美元之上,给全世界带来石油危机。此外,伊朗不顾联合国安理会的三轮制裁,坚持建造核反应堆,企图发展原子弹,成为地区的霸主。
也许是由于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的教训,尽管美国或以色列不断对伊朗以武力相威胁,甚至双方都以大规模军演集结兵力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但是被认为无法避免的美伊战争一直没有打起来。
没有硝烟的石油战争大败伊朗
与俄罗斯类似,伊朗敢与美国叫板也是倚仗国际石油6年涨10倍的底气。然而,全球金融危机粉碎了伊朗的大国梦。
谁也没有想到,布什政府在下台之前,对伊朗发动了一场石油战争,使伊朗的损失比不逊于一场真正的美伊战争。2008年7—12月,国际石油期货价格跌幅超77%,但是,伊朗石油出口的损失不止77%。从2007年开始伊朗石油出口就放弃美元结算,改用欧元结算,而欧元从2008年8月份开始3个月最大下跌了30%,从1欧元兑16美元直降1欧元兑12美元,这样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受到了双重打击。
伊朗的教训是不知与时俱进,自以为掌握着石油资源、霍尔木兹出海口控制权、先进的常规军备与未来的核军备,就可以与美国叫板,就可以成为伊斯兰世界第一强国。殊不知,美国随时可以用大宗商品市场上的石油战争,把伊朗拖入一场石油危机乃至经济社会危机。
6. 欧元:再不敢与美元争老大
欧元的地位受到重创
2010年是欧盟议会设定的使欧盟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的大限,然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却几乎使欧盟面临分裂的风险。
自从欧元1999年1月1日诞生以来一直以挑战美元的霸权为目标。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欧元占各国储备货币与国际结算货币比例都在上升,与之对应的是,美元相应比重的下降。但是,欧元在金融危机中抗风险表现远逊于美元,而欧洲央行以两万亿欧元与美联储交换美元用于拯救金融机构,无形中说明美元的支付能力、安全性、流通性优于欧元,再加上市场预期欧洲经济复苏要比美国晚,欧洲央行继美联储之后,开动印钞机刺激经济,同样使欧元有了贬值之忧,欧元的地位受到重创。
对于欧元的未来,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认为欧元即将替代美元,另一种认为欧元即将灭亡。笔者认为,欧元未来最大的可能性,既不是替代美元,也不是灭亡,而是作为一种区域货币长期存在。
为什么欧洲成为全球金融危机最大受害者
为什么欧洲金融危机比美国更严重?为什么欧洲经济持续多年的稳定增长在2008年突然被终结了?为什么欧元区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
目前,欧元区共有16个成员,另有9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欧元作为当地的单一货币。根据官方对2007年GDP数据的预测,欧元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申请加入欧元区的欧盟成员国必须达到下列标准:首先,每一个成员国
的政府开支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3%;第二,国债必须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下或正在快速接近这一水平;第三,在价格稳定方面,通货膨胀率不能超过三个最佳成员国上年通货膨胀率的1.5%;第四,该国货币至少在两年内必须维持在欧洲货币体系的正常波动幅度以内。
然而,正是这四条要求,捆住了在金融危机中率先进入持续衰退的欧元区的手脚,使其难以走向复苏。欧元区GDP总量在2009年第一季度下降了2.5%,而年度GDP下降了10%左右。德国——欧元区中最大的经济体,衰退更为严重:德国第一季度的经济萎缩3.8%,并在最近一年的衰退期中下降了近7%。
2008年率先宣布由于二季度、三季度持续负增长,进入衰退。
恐怕不能简单归于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
欧洲经济之所以如此脆弱,主要有以下原因:
其一,欧洲经济对于进口石油、天然气的高依赖性,2008年上半年石油价格暴涨引发欧洲通胀,高达36%的通胀使欧洲央行持续加息,欧元持续升值,又抑制了经济增长,石油价格暴涨与欧元升值对欧洲经济增长造成双重损害。其二,欧洲经济对制造业的高依赖性,使其劳动生产率、抗周期性经济危机能力都逊色于美国。其三,欧洲人口老龄化严重,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外需。经历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之后,欧洲经济要走出经济衰退难度较大,进入持续增长更难。因为作为欧洲经济龙头的德国从2005年起进入人口负增长,从2008年三季度以来出现持续三个季度6%的负增长。
此外,欧洲银行也有三大软肋:欧洲银行衍生品杠杆比华尔街投行高,欧洲银行次贷衍生品投资额超过美国,欧洲银行贷款总额高于存款总额。由此可以预测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的打击远大于美国。而更值得警惕的是,东欧是否会爆发债务偿付危机,如果真的爆发,则会使西欧银行雪上加霜。
欧洲会不会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最大输家,成为金融危机第二波的策源地?人们可以拭目以待。
无论是军事大国、石油大国、经济大国、金融大国,还是世界富国,无不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遭到重创,这无疑是给各国的一个严重警告:只有金融强国,只有具备金融战争意识,只有具备强大的金融攻击手段与金融防御手段,才能在21世纪的金融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可以反制对手,退可以保卫国家的财富安全。
美国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了沉重打击,美国发动的这场金融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