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可以执行逮捕吗:最新、最权威的科普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05:46
  
  登山:并非老年人的运动
  当下登山成了不少人热衷的休闲运动,而不少已经退休的老人家更是把登山作为每天的晨运项目。
  但卫生部前副部长、著名流行病学和健康教育学专家王陇德教授却提醒广大老年朋友:登山对老年人弊大于利,它并非是一种适合老年人的运动!
  首先,登山对老年人的关节相当不利。“年纪大、机器坏”是自然的规律。根据调查显示,我国55~64岁的中老年人中,85%都存在关节退行性改变,如关节软骨软化等。而这些变化多半“悄然无声”,除非关节软骨完全磨损或者关节出现游离的小碎块引起疼痛,否则人体不会感到异样。
  比起在平地上行走,诸如爬山、登楼这类负重活动更容易加速关节的退化和磨损。特别是膝关节,人站立时几乎承受全部体重,平地行走时为体重的4倍,爬山、上楼时承受的重量为体重的7倍。体重50千克的人,膝关节在登山时承受的压力高达350千克。医学上把这个叫剪切力,就像一把剪刀,力臂越长,剪切力越大,爬山时,膝关节、髋关节都负担着沉重的剪切力。这两个关节的软骨一旦磨损,是不可修复的。
  其次,老年人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等毛病,如果进行剧烈运动,在心肌劳累的情况下极易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意外。
  因此,专家们并不提倡老年人经常爬山。相比之下,快走、慢跑、中速游泳、舞蹈、太极拳、跳绳等运动更适合老年人。
  膳食中的“黄金分割”
  0.618——这是一个神奇的数字,人们发现,满足这一比例关系的东西总是最美的,因此这一比率又被叫做“黄金分割”。
  除了在数学、建筑、美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外,目前“黄金分割”也被用在了营养健康方面。在本届科协年会上,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第三军医大学教授糜漫天提出,0.618不仅是美学造型方面常用的一个比值,也是一个饮食参数。在居民日常膳食中,谷物、蔬菜、优质蛋白等所占的比例都应达到黄金分割的比值。
  人类是杂食动物,最适合消化以素食为主的混合膳食。当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主要是谷物)的供热量占总热量的61.8%时,才能满足人体对热能的需求。因此,专家建议人们应吃以谷物为主的膳食。且粗粮与细粮的比值最好也达到或接近6∶4。
  此外,人体摄入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植物油与动物油的比值,也可参照0.618的比率,即大致控制在6∶4左右。
  锻炼莫选“魔鬼时间”
  王陇德教授在健康论坛上特别指出,晨练并不利于健康,特别在寒冷时节,清晨锻炼简直就是健康杀手。首先从外界因素上讲,早晨空气中氧含量相对较少;夜间多出现逆温层,上下空气不流通,近地面空气污染较重;且寒冷刺激本身即可诱发血管痉挛,引发脑中风。
  从内因来讲,人一夜不进水米,血液黏稠度高,血压也处于一天当中的峰值,特别容易突发心脑血管疾病。
  内外因叠加的结果就产生了所谓的“魔鬼时间”。美国一份研究表明,脑中风发作集中在早上8~12点,占全天总数的37%,而晚上8~12点,脑中风的发生率仅5%。
  “我自己现在每晚9时做运动,一般1.5小时。效果好得很!”王陇德向大家推荐。下午4~5时左右是最佳锻炼时间,其次为晚间(饭后2~3小时)。早晨可做广播体操、太极拳、剑、散步等轻量锻炼。而且最好不去树林中锻炼,因为植物在晚上会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清晨的树林中氧含量最低。
  多运动可预防糖尿病
  “运动是中老年人最好的保健方式。”这是王陇德教授在健康论坛上反复提及的。
  但很多中老年人认为,专家这么说几乎已经是“套话”了,没什么新鲜的。运动真的比吃药还灵?真的可以预防疾病?王教授以2型糖尿病为例作了具体的解释。
  9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属于2型糖尿病,它又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初期,身体分泌胰岛素的量并没减少,而是因为受体数量的减少使胰岛素的作用发挥不好。
  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胰岛素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那胰岛素受体又怎么会减少呢?
  一个主要原因是肌肉的减少。胰岛素受体主要分布在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而人到35岁左右,肌纤维就会以每年3%的速度减少,肌纤维的减少直接引致胰岛素受体数量的减少。
  为此,胰腺就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量,久而久之,胰腺功能衰竭。此时,患者就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了。
  所以中老年人加强体育锻炼,一方面可延缓肌纤维的减少速度,同时可使肌纤维增粗,肌细胞膜面积增大,从而使胰岛素受体增多,使同等量的胰岛素发挥更好的降糖作用,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运动,你“达标”了吗
  运动有益健康,这已经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参加本次科协年会健康论坛的专家却指出,很多人的运动方式其实都没有“达标”,这主要体现在运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和强度3方面。
  很多人因为抽不出时间来每天运动,就采用周末“集中”运动一次的方式,希望可以替代其他几天的运动,王陇德教授指出,这种方式是有害而且危险的。
  平常采取静息生活方式的人,短时间内大幅度的体能付出有损身体健康,还有可能造成突发事件。如凌晨空腹或偶尔进行大运动量活动,还可能造成低血糖、心脑血管意外或猝死。
  实际上,运动是不分场合,随时都可以进行的。比如看电视时就可以做“模拟跳绳运动”(想象手中有绳子,双手摆动配合双脚跳跃,每天100次),并不需要特别安排时间。所以忙并不能成为不锻炼的借口。专家建议,锻炼的频度至少每周3次。
  其次,平均每次锻炼的时间至少应在半小时以上。美国科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在试验者手臂植入探测器,运动后血糖在第1分钟开始消耗,运动10分钟后,脂肪才开始燃烧,脂肪组织血流量在运动30分钟达到最高。即使停止运动,脂肪组织血流量最高浓度仍可持续6小时。
  可见,每天仅仅几分钟的锻炼没有意义,大于1小时的运动对于中老年人或非体育爱好者则可能过量或难以坚持。平均每天30分钟左右的运动时间对于以保持身体状态为目的的锻炼者来说比较理想。
  此外,运动的强度也要适度。强度太小,则消耗量不足,不仅起不到锻炼的效果,反而可促进食欲,导致体重进一步增加;强度太大,对中老年人来说可能无法承受,久而久之损害关节及心肺等功能。对此,专家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监测方式,即运动时心跳次数达到目标心率,强度就比较适中(目标心率=170-年龄)。比如一个人今年60岁,那么他运动时心率达到110次,强度就合适了。
  总结起来,专家提出的运动达标项目一共有3项——
  频度:每周至少3次
  时间:平均每天30分钟以上
  强度:心率达到“170-年龄”
  查餐后血糖:早3~5年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的多发性和危害性目前已经得到重视,不管是单位体检还是个人体检,空腹血糖都是必查项目。但人们却普遍忽视了另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那就是餐后血糖。
  在本次健康论坛上,多名专家呼吁人们要重视餐后血糖。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糖尿病还有一种前期状态,叫“糖耐量低减”,而它必须通过检查餐后血糖才能被发现。
  在糖尿病的早期,胰岛细胞分泌功能轻度受损时,胰岛素的基础分泌尚能控制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故空腹血糖正常。而进餐后由于血糖迅速升高,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加,此时由于胰岛储备功能下降,胰岛素分泌不足,故餐后血糖往往偏高。
  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毫摩尔/升),若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确诊为糖尿病;当病人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称为糖耐量低减,此时机体处于向糖尿病发展的过渡阶段。如不引起重视,导致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缺陷,餐后高血糖可进一步加重,最终患上2型糖尿病。
  据统计,在糖耐量低减人群中,每年有5%~10%的人发展为2型糖尿病。所以说,餐后血糖升高较空腹血糖更为敏感,其异常比空腹血糖异常要早3~5年。换句话说,可使糖尿病诊断提前3~5年,为早期治疗争取时间,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