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借贷卡:黄冈文化:徐复观思想的根源(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3:05:52
黄冈文化:徐复观思想的根源(摘)(2008-03-19 18:18:12) 标签:家乡 杂谈  分类:家乡  南 文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摘要:新儒家徐复观的思想源于黄冈以及黄冈人的性格特征,即重教好才,正直善良,刚强坚韧,求新求异,勇于争先的黄冈精神造就了徐复观。
关键词:黄冈精神;新儒家;性格
中图分类号:B120.2 文献标识码: 


新儒家的含义至少有三。首先使用新儒家的是冯友兰,他于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曾把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家。第二个概念是将自“五四”以来重新弘扬和诠释儒家学统的人如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等学人,都称为新儒家。第三个是1958年初,徐复观与唐君毅、牟宗三、张君劢等人在香港《民主评论》上共同签署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后,所产生的当代新儒家。“文化的保守主义”是新儒家的基本特性。他们也被人称为第二代新儒家。自上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遭遇到空前的冷落,而新儒家企图用“学统”来激活自身孤苦心灵的创造欲望,以“道统”来强化他们的历史文化意识,自认为维护和传承的,都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在第二代新儒家的学者中,徐复观的情况是比较特殊的。徐复观(1903-1982年)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其老师熊十力更名为复观。在新儒家当中,甚至在整个20世纪的中国人文学术史上,徐复观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出生在一个贫苦的耕读之家。他八岁发蒙,跟从教私塾的父亲读书,12岁考入县高等小学,15岁考入武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20岁毕业于武昌第一师范,23岁投考湖北省武昌国学馆。其间,潜心于我国古史经籍,博大深远。26岁受湖北省政府资助赴日留学,涉猎政治、经济、哲学,开拓视野。留学期间,因反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被拘留三天,后退学回国。抗战时,曾经进入政治中枢——蒋中正侍从室,又当过蒋介石的随从秘书,后获陆军少将军衔。41岁,在重庆勉仁书院拜见熊十力先生,深刻领悟熊先生“亡国族者常先自亡其文化”之言,遂复回归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抗战胜利后,1946徐复观即以陆军少将退役,致力于写作、教学与学术研究工作等,主要是宣传新儒家的学说。1947年,在南京创办学术刊物《学原》。1949年在香港创办的政治学术理论刊物《民主评论》,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港地区现代新儒家的主要舆论阵地。1949年徐复观到台湾,历任省立农学院、私立东海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1969年赴香港,在新亚书院继任教席,临别时发表《无惭尺布裹头归》一文以明己志。1982年4月,徐复观因胃癌在台湾逝世,享年80岁。在徐复观的后半生中,写作并出版了十几部学术专著、论文集,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和杂文,是第二代新儒家学者中比较有成就的学者之一。以前,由于海峡两岸隔阻,徐复观在内地的知名度并不高。近年来,随着他的《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两汉思想史》等著作相继出版,这位本来在内地十分生疏的名字才在文化学术界凸现,甚至从他身上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人们发现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的徐复观,对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道德精神等领域,原来有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的见解、观点。

史书中记载,黄冈曾叫“五水蛮”,因为大别山由东向西流淌着五条河贯穿鄂东,即如今的巴水、蕲水、浠水、赤亭水和西归水。大约在汉初,迁移南郡“蛮”民7000余人,安置巴水、蕲水、浠水、赤亭水(即今举水)、西归水(即今倒水)一带,开发“五水”流域,史称“五水蛮”[《宋书》第97卷]。史书还记载在春秋时期,赋予造反精神且好斗的巴人,因人少势不众被强大的楚国兼并了,一部分巴人曾几次被从巴蜀流放到长江边的黄冈一带,所以楚国又称巴楚。
人们惊奇地发现地处吴头楚尾,历史悠久的黄冈,一方面表现为蕲水悠悠出大贤;另一方面则是大别山将军聚集,仅近代就出了四百多将军(国共两方都是两百多人)。大贤与将军,巴人与楚人的血性在这里交融。血性十足的黄冈人,改变命运的方式却十分悬殊。对此现象的深层次的原因,同为黄冈人的何存中先生等有识之士曾有过较为深刻的分析。一般认为,黄冈人的性格特点从地域范围大致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是黄州、团风、浠水、蕲春、武穴(广济)、黄梅等长江沿岸的县市,比较崇文,性格比较温和,尤其黄梅是佛教禅宗文化彰显地,但浠水在其中稍微“匪些”;二是红安、麻城、英山、罗田等山区县市,比较尚武,性格刚强一些。黄冈人的性格特征表现为尚武,喜欢从军;聪明,重视教育,等等。众所周知的“蕲春教授现象”、“博士现象”、“浠水高级记者现象”、“黄冈中学现象”,还有“将军县”、“国家级贫困县”等等,都与黄冈人的性格特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