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相门李君如嫡女:《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第八章 刘易斯Mk I型机枪(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5:54:32
  刘易斯机枪的操作

抓起刘易斯机枪,你的第一感觉会是这枪前部较重。刘易斯机枪的弹鼓安装位置已属合理,但无奈其26英寸(660毫米)长的枪管周围毕竟安装有一圈铝制散热片和钢制护套,除了卧姿射击,其他射击方式都会让射手有前部偏重的感觉。如果是在进攻过程中边走边射击,射手可以把较宽的枪带挂在肩膀上(枪带吊环位置安排比较合理),这样就能部分地克服机枪前部偏重的问题。之所以说至多是“部分克服”,自然有这样说的道理:在走动射击过程中,射手必须十分小心刘易斯机枪上方的弹鼓——这小平锅一样的东西在开火时是不停转动的——一旦被射手的制服或者背包带等挂住就不能正常供弹,这样一来射手就需要把刘易斯机枪整个朝前推,以避开可能的羁绊物;但这样一来原本就偏重的前部就会愈发觉得沉重,射手也很容易疲劳。

立姿射击状态下的刘易斯机枪也有一些大可褒扬的优点,其一便是该枪的后坐比较柔和——即便是发射全威力步枪弹时也是如此;其二是射击时的噪声不算很大,射手耳朵不需要额外的防护也能承受。后坐柔和主要是因为该枪的重量虽然较轻,但还不算太轻,而噪音不大则要感谢枪管外部的护套/延伸部。

刘易斯机枪枪管护套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特点:其外表面上面精心加工出了周向细纹。这种细纹的作用很容易判断,那就是防滑。但这一看似周到的设计其实却属多余,因为只有蠢到家的射手才会在连续打上两三个弹鼓后用裸露的手直接接触弹膛附近的任何区域——其结果比中国古代的炮烙好不了多少。刘易斯机枪枪管护套后部的滑动环上安装的马镫形携行提把,并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东西,而是在战后增加的配置;大战期间,除了枪带,射手携带刘易斯机枪时唯一的辅助措施就是安装在这里的帆布提手,这一主意还是那些为中东战场部队制作马具的匠人们想出来的。

刘易斯机枪卧姿射击时效果最好,借助两脚架支撑状态下,射击精度最高,而射手暴露的面积也最小。刘易斯机枪的两脚架在中远距离上具有良好的支撑稳定效果,脚架刚性安装在枪口附近——这样的设计既能保证不错的射击精度,又能让射手可以快速调整射向。脚架采用伸缩金属套筒形式,如果机枪需要架设在不平坦的地面上,每个脚都可以单独调节。大多数刘易斯机枪脚架底部都带有尖锥,可以牢牢抓住地面;此外脚架下方还有很小的能够翻开的支撑脚,以避免脚架陷入松软的泥土(这一想法很不错,但在烂泥里这样的小东西起不了什么作用)。

刘易斯机一个突出的成功之处就是这种武器能够让射手很容易适应:设计师精心地考虑了枪托和小握把的形状和安装角度。但刘易斯机枪也曾遭到批评,说该枪枪托上没有安装折叠式肩托,这种装置看似并不算重要,但它却能让射手能够在每次开火的间隙放松手臂肌肉,不必总是对枪托施加僵硬的压力来保持让准星位于目标上。在有肩托的情况下,一名疲惫甚至是负伤的射手也能在该装置的协助下继续射击。

大多数自动步枪的正确射击要领都要求尽可能让身体和武器的后坐方向处于同一直线。卧倒在地面上,让武器位于自己正前方,把枪托放置在右肩窝内,右手握住小握把并用力向后,让枪托稳固地抵住肩膀。左肘自然接触地面,左手放在枪托上或者握住它来保持稳定。有趣的是根据英国人的刘易斯机枪操作说明,射手的左手应该放在枪托和机匣连接处的凹形部位;而美国人的刘易斯使用手册则建议射手把左手置于枪托后端下方,协助把整个机枪后部抬起来(这种姿势可能是考虑到刘易斯机枪没有折叠肩托,因此需要额外的向上支持力)。

刘易斯机枪后瞄具的设计和位置都很恰当。在行军时后瞄具可以放倒免受损坏,在需要时又能很快地打开投入使用。后瞄具距离射手头部距离适中,不会同其佩戴的钢盔边缘发生干涉(这一问题在一战时较为突出,因为当时英军和美军使用的大多为著名的“煎蛋”式钢盔)。一般情况下,觇孔照门的高度和距离也都非常合适,射手在使用时颈部不会感到吃力。刘易斯后瞄具的标尺可以调节,以100码为分划,最小400码,最大2100码。

前瞄具装在枪管护套前方延伸部的卡环上,由两片垂直护翼和中央的片状准星组成,通过旋转准星基座上的一个螺钉,射手可以调节准星的左右偏移,借此修正弹道的风偏。在真实的战斗环境中,修正风偏这一功能几乎没什么现实意义,但这一装置却能帮助射手精确校准刘易斯机枪的瞄具。在作战时,射手会通过观察弹着点来调整自己的火力,然后利用偏移瞄准点的方法加以弥补。刘易斯机枪的瞄准基线(即前后瞄具之间的距离)长度简直无与伦比,达32英寸(812毫米),这能让射手在较远的距离上精确地瞄准。

任何射击过制式军用闩动式步枪的人都会知道开火时后坐反冲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这也是影响武器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卧姿射击时候后坐反冲尤其明显,因为全部的后坐能量都作用在肩部,进而传递到整个身体。但刘易斯机枪射手却不必太过担心后坐问题,刘易斯机枪的重量是英国SMLE(即短弹夹李·恩菲尔德)制式步枪的3倍,而且还有抓地性不错的两脚架的辅助,这都帮助刘易斯减小了后坐效应。此外,导气式动作方式也让一部分火药气体从枪口附近进入导气阀门,这样一来也降低了一部分后坐能量。

当然,后坐问题的缓和并非是毫无代价的:机件的运动同样也会影响射击精度。刘易斯机枪采用开膛待机方式,在射手松开扳机时,枪机和导气连杆组件向前快速运动来击发第一发子弹,这会导致刘易斯机枪的震动。而且,后坐力小并不等于没有后坐力,刘易斯射手在射击时必须紧紧握住机枪,否则射弹散布就会很大。在连射几百发子弹后,射手也会因枪托不断撞击肩部而变得疲劳。正因如此,刘易斯机枪射手同样要从高大健壮的士兵中挑选;而现代班用自动武器和自动步枪通常都使用稍小的枪弹,重量也更轻,同样是出于这一原因。

刘易斯机枪没有火力选择功能,它只能全自动射击。该枪的操作手册上提到,射手可以利用迅速扣放扳机的办法来打出单发点射,但笔者相信在大多数战术环境中,射手并不会这么做——与其小心翼翼地像使用步枪那样操作刘易斯,不如打一个短点射,后者的命中率肯定要比前者好。通常刘易斯机枪射手会用一串短点射(每次5~6发)对目标实施搜索射击,每次射击后他都会根据弹着点情况修正瞄准。除了主射手,刘易斯机枪组的所有其他成员都要接受机枪操作训练,以便在必要时扔掉手里的步枪接替主射手的职责。

诚然,一名熟练的刘易斯机枪手掌握单发点射的技巧也并非全无意义。1917年时英国伦敦苏格兰团的刘易斯机枪教官威廉姆·温德罗中士(William Windrow)就沾了这一技术的光:他曾高兴地谈起他每每同学员打赌用刘易斯打单发,结果总能赢回不少啤酒钱。

 

刘易斯机枪前瞄具特写。前瞄具安装在一个圆型卡箍上,带有两个保护翼,最为特别的是,该瞄具带有风偏修正功能,可以帮助校准武器。

 

在随潘兴将军(Pershing)的美国远征军(AEF)乘船飘洋过海前往法国前,美军士兵正在练习使用英国刘易斯机枪。最初美军对刘易斯机枪重视不够,但后来他们还是在1917年开始从萨维奇武器公司采购.30-06口径刘易斯机枪。图中刘易斯机枪配用的是极为罕见的硬式野战枪架,这种枪架由一个两脚架和后部支撑杆构成,通过两个安装环固定在枪管护套的前部和后部。这种枪架固然灵活性不足,但稳定性却相当不错。

 

请注意维克斯机枪上方弹鼓安装柱上的突出固定卡笋,在弹鼓中央部位则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笋槽。把弹鼓放在安装柱上,弹鼓会依靠自身重力下落,并被上部的一个卡具锁定。在射击过程中,弹鼓中央部位保持不动,而周边的外壳则连同其中的子弹一齐转动,弹鼓内的弹会沿着中央的螺旋滑道依次向供弹口移动。

 

把拉机柄拉到最后并锁定,刘易斯机枪便处于待发状态。拉机柄的安装位置可以更改,射手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将拉机柄装在枪机/机匣的左侧后者右侧。拉机柄滑道下方机匣两侧长长的金属片可以作为保险使用,拉机柄拉到后方锁定后,射手可以用拇指把扳机上方的水平突出钮(机匣左右各有一个)向上推,这样整个长条金属片就会向上滑动,金属片后上方那个长方形凹槽就会锁住拉机柄,使其不能向前运动,防止走火事故的发生。

 

一战西线战场上,德军对英国维克斯机枪也总是兴趣浓厚,毕竟这是一种真正轻便的机枪。这是一张摄于1917年的照片:一群德军军官正准备用刘易斯机枪和MG08/15机枪进行对比测试,图中讲解者手持拆下的MG08/15受弹器,在向其他人介绍两种机枪供弹方式的差异。

 

在刘易斯机枪射手的皮制附件包中经常装有复进簧拉力刻度计、备用枪机、扳手和断壳抽壳铤。

 

一战时期驻波斯湾地区的英军士兵,请注意他们乘坐的巡逻车上搭载了一挺刘易斯机枪,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今天美军使用的武装“悍马”。

 

 

弹鼓的学问

刘易斯机枪把弹鼓安排在机匣上方射手触手可及的水平位置上,这一点要优于当时同类的轻机枪和后来的一些自动武器,这样弹鼓既不会和下面的地面发生刮蹭,也不会因为支出枪体左右而影响枪械的平衡。弹鼓水平安装,轮廓并不算高,因此对瞄准影响不大,更重要的是它不会高出射手头部,那简直是在告诉敌人自己身在何方,换用一句文言,那就叫“插标售首”。简言之,刘易斯的弹鼓设计还是很理想的,除了其下方敞开这样一个缺欠。弹鼓内的子弹以及刘易斯机枪的供弹区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外界的尘土和水气并不容易进入造成供弹卡涩(当然在恶劣和特殊情况下也可能从弹鼓下方进入),这比当时任何弹带供弹装置都要好。

容弹量小也算刘易斯机枪弹鼓的一个“问题”,由于只能容纳47发子弹,因此在作战中弹鼓会很快打空,射手也就需要频繁地更换弹鼓。好在更换弹鼓要比给弹带供弹机枪换弹带容易得多,这和现代机枪更换弹鼓十分相像。如果需要更换弹鼓,射手只需抓住弹鼓,用大拇指摸到中心孔内的锁定卡具并将其抬起来,就能取下空弹鼓。随后他可以拿起新弹鼓,确认卡槽和卡笋对正,然后把弹鼓扣在弹鼓立柱上并轻轻左右转动,确保弹鼓安装到位并已锁紧。

要想把一个没有完全打光的弹鼓取下来,那可就要有点技术了,因为有一颗子弹还在供弹通道中,要解决这一问题,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扣下扳机把它打出去。但如果非要直接取下半空的弹鼓,那么就必须小心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首先用左手拽住拉机柄,右手同时扣下扳机,然后小心地让拉机柄向前运动,使其力量刚好能够把子弹从供弹口推到机匣内。然后把拉机柄拉到最后,让枪机锁定。抬起保险让它扣住拉机柄,然后把枪侧过来轻轻晃动,让这发子弹从抛壳口自己掉出来。

 

分解刘易斯机枪之前,首先要取下弹鼓,检查供弹通道和膛内确保无弹后再抓住拉机柄,扣下扳机,让枪机缓慢前行停止在前方。用一件硬物,比如一枚子弹,拨动小握把后面机匣下方正中的枪托卡笋,然后逆时针方向转动枪托,直到枪托同机匣分离。

 

扣住扳机,把扳机护圈/小握把组件向后滑动,与机匣分离。

 

复进簧匣体现在可以向下转动,从机匣上分解下来。

 

把拉机柄拉到最后,从机匣末端抽出。

 

整个导气活塞连杆和枪机组件都可以从机下后部取出。

 

把供弹作动臂拨到最右边,然后把受弹器上盖向机匣后方推直到和机匣分离。请注意机匣上方后部的许多标志,其中带有英国制造商和比利时许可制造商的名字,此外还有1914式、编号77651、陆军的宽箭以及伯明翰武器工厂的认可标志。

 

推压弹鼓安装支柱处的卡笋,取下受弹臂组件。

 

刘易斯机枪受弹系统的主要部件。枪机已经被放回(图中中央部位的供弹口处亮银色的部件即为枪机),可以看到枪机后部顶端的作动柱,射击时作动柱会随枪机前后往复运动,驱动供弹臂产生送弹动作。

  

这张图可以告诉我们刘易斯机枪主要动作部件的相互关系。最上方的枪机正处于解锁状态;安装在导气连杆上的击针立柱和击针隐藏在枪机上的螺度槽内。连杆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向前运动时(复进簧的弹力通过一个齿轮和连杆上的齿条机构传递过来),枪机会把子弹从供弹口推向弹膛,而击针立柱会沿螺度槽向前运动,推动枪机回转完成闭锁。

 

野外分解状态下的刘易斯机枪,图中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为:受弹器盖、供弹臂部件、枪管/机匣组件、枪托及枪带(请注意枪带在接触灼热的枪管护套的一面带有石棉衬层)、枪弹、导气活塞连杆部件、扳机组件、拉机柄、钟表式卷簧/齿轮匣、弹鼓。(虽然枪管部件可以很容易从机匣中抽出,但一般例行维护时并不需要这么)

 

随步兵前行

是该给刘易斯机枪做个小结的时候了。这种机枪具有比较适中的重量、近似步枪的布局、紧凑的弹鼓、高效的气冷方式、可调的瞄具和两脚架;此外该枪的成本相对低廉,制造也较为容易(当然是和同时代其他“工艺品”级的轻重机枪相比)——这使得步兵排第一次拥有一种能在进攻中随同他们一起前进并为其提供近距支援火力的全自动武器,让普通步兵也能对1000码(约900米)外的敌方目标进行有效的打击。刘易斯轻机枪的大量投入使用促进了小规模步兵战术的根本转变——有史以来小规模步兵单位的战术性质几乎从未改变过。

 

美国海军陆战队机枪连,可见每挺刘易斯机枪都配有两辆专门用于运载弹药箱的拖车。

 

一战中的西线,德皇威廉二世正在视察德军缴获的协约国装备,画面中那巨大的管状物,是英国9.45英寸(240毫米)重型迫击炮,而右侧靠着大树斜立着几挺刘易斯机枪。

 

刘易斯Mk I型机枪技术数据

名称:0.303英寸口径刘易斯Mk I型机枪

制造商:伯明翰轻武器公司,英格兰

口径:0.303英寸(7.62毫米)

配用弹药:Mk VII普通弹、穿甲弹、曳光弹、燃烧弹、空包弹

自动方式:导气式、开膛待击

冷却方式:气冷,枪管周围安装铝制散热片

火力选择方式:无,只能全自动射击

供弹方式:47发弹鼓(水平安装在机匣上方)

长度:50.5英寸(1282.7毫米)

枪管长:26.04英寸(670.5毫米);带4根左旋膛线

重量(不含弹药):28.25磅(12.8公斤);带两脚架

重量(装满的弹鼓):4.5磅(2.04公斤)

枪架:可拆卸两脚架,还可配用维克斯机枪三脚架

瞄准具:片式前准星,后部标尺觇孔照门

射速:500~600发/分

枪口初速:2450英尺/秒(745米/秒)

最大射程:1900码

最大有效射程:约800~1000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