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贵女世家媳妈妈网:三国时三大建国谋略大比拼——以隆中对最高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38:36
三国时三大建国谋略大比拼——以隆中对最高明

  长乐居士

  在三国时期,高智商的谋士多的出奇,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观。在这些谋士中,有几位所谋划的策略,可以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对于这样的谋略可称之谓建国谋略,其人可称之谓战略谋士,和一般谋士仅只就事论事的出谋划策不同。
  在三个国家中,各有一人可称之谓战略谋士的,各自提出了建国谋略。这三位就是荀彧、诸葛亮和鲁肃。

  在袁绍、曹操等起兵反董卓时,荀彧在袁绍那里,袁绍对他也颇为尊敬,但他已经看出袁绍不是成大事的领袖,他就跑到曹操那里,成为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他曾任侍中、尚书令,是曹操不在京城时的实际宰相。当曹操在关键时刻或遇到困难时,通常都要来咨询他,他也给曹操出过许多极高明的主意,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汉献帝迎到曹操的根据地许昌来。
  在董卓之后,长安附近仍战乱一片,皇帝不得不逃难,飘泊失所,后虽然到了洛阳,但其处境仍非常困难。在曹操营垒中出现了是否接皇帝来的争论。荀彧向曹操全面陈述了接皇帝来的好处,曹操接受了他的意见,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时代。虽然荀彧没有直接说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话,但在他的陈述中,已经包括了这种意思。
  把皇帝控制在手中,是个一本万利的事。曹操把皇帝接来后不久,就有大片地区附于他,袁绍听说,后悔没有把献帝接到他的根据地邺城来。当张繍(此前他在南阳曾把曹操整得相当狼狈)的谋士劝他投降曹操时,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诸葛亮在隆中对告诉刘备不可与曹操争锋的原因之一则是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曾表彰荀彧说“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可能和荀彧的这个建策有关。
  在曹操逝世前一年,孙权为了对付刘备,投降曹操,并奉劝他当皇帝,曹操则说这小子是要把我架在火上烤,可见,曹操对于这种模式相当满意。“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个非常有成效的建国谋略,是曹操迅速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对诸葛亮的隆中对多比较熟悉,其要点有三:不可与曹操争锋,也不可能胜孙权而据东吴地,可据荆蜀;联孙抗曹;一旦天下有变,两路大军北伐,以成霸业。这当然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建国策略。

  刘备访到隆中诸葛亮的前数年,鲁肃就已经向孙权提出了鼎足江东的建国策略。其要点也有三:汉室不可复兴,不必去扶持;鼎足江东,以观天下;进攻刘表,据有长江,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鲁肃的谋略也是非常高明的,它确实符合实际,除了最后“以图天下”四字外,全部都实现了。但是,这里有着自身矛盾,按鲁肃的思想,他并不是要偏安一隅,而是要统一中国成帝业的。在赤壁之战胜利后,鲁肃凯旋,孙权亲自领着文臣武将出来迎接。孙权问鲁肃,你觉得光荣吗?鲁肃说不,大家都十分惊讶,鲁肃说,等你平定天下,成就帝业,派车来接我,我才真正感到光荣。可见鲁肃确是要统一中国的。但是,在他的建国策略中,并没有怎样实现这样鸿图的设想。在当时,江南还是很落后的,和中原相比,不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是弱小的,偏安一隅是可能的,平定天下只是一句梦话。以鲁肃之高明,他不会不明白这点,但是,他可能也提不出任何可行的设想了。

  与之相比,隆中对比他的要更高明一些。要图天下,第一,要有联军,第二,要等待时机。所谓一旦天下有变,就是说北方出了问题,比如曹操去世曹丕篡汉时,或司马氏与曹氏大争斗时等,由孙刘两家三路或四路北伐,成功的可能性还是不能说完全没有。
  从这个角度讲,诸葛亮的建国谋略要高于鲁肃的。
  荀彧的谋略当然是非常高明的,也确实得以实现。但是,也还有别的谋士也看出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的重要性,如袁绍的一些谋士,只是袁绍可能想自己当皇帝,没有采纳而已。从这点上说,即使荀彧没有提出这一谋略,别人也可能会提出,曹操也可能不用别人建议,自己就走出这重要的一步。
  从这个意义上讲,还是隆中对最高明。有人说,隆中对是错误的,因为,不可能同时以荆州和四川为根据地,二处是分割的两个地区(似有人说这是毛泽东看法,恕老夫孤陋寡闻,不敢肯定)。事实上,荆州和四川除了三峡可通外,经由安康沿汉江也可相通。在刘备占领汉中后,就派孟达由荆州北上,刘封由汉中出发,占领了安康、竹山、房县等地。荆蜀连为一体并非不可能。

  隆中对没有实现,并非这个设想本身有大问题,而是没有能认真地执行。这又是个需要说很多话才能说清的事,以后再写吧。

        总之,最高明的隆中对,可以说是高明到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