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和李一桐对比照:老淮安人的母亲河(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1:37:10

老淮安人的母亲河--里运河河道治理纪事(二) [复制链接]

1498487926 1498487926 当前离线
威望
117
在线时间
4 小时
金钱
121
贡献
117
SD币
0 元
最后登录
2011-10-29
注册时间
2011-7-14
帖子
22
精华
0
积分
494
阅读权限
10
UID
30999
狗仔卡

村民

村民, 积分 494, 距离下一级还需 706 积分
在线时间
4 小时
SD币
0 元
最后登录
2011-10-29
注册时间
2011-7-14
积分
494
帖子
22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0:07: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cb{margin-right:0}

楚 州 人 的 母 亲 河

         

            --里运河河道治理纪事

                     水利人

清朝时期(1644年-1911年)

清顺治元年(1644年)  大清会典户部漕运一督运官员。唐治初年,设漕运总督一员驻答淮安,又设总理侍郎一员同总漕督理运务,又设漕储道一员专辖粮道。(《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169漕运部)

清初,在治河措施上,基本仍采用明代“借水攻沙”、“借黄济运”、“蓄清刷黄”等办法,对于苏北里运河堤防,主要是培修两岸大堤。如此年复一年,使河床淤积日增,隐患更甚。(《淮安市交通史》)

顺治四年(1647年)  设满州侍郎一员,与总漕同驻山阳,名为总理。《光绪淮安府志》卷8  第2页)

顺治八年(1651年)  大挑淮扬运河(《江苏水利全书》卷15第1页)

顺治十五年(1658年)  河决山阳柴沟姚家湾,即塞之。(《淮安市水利志》)

以粮船过淮陋规甚多,并夹带禁物,遣御史二,赴淮安司稽察。一驻淮安,巡察江南江口至山东交境一驻济宁,巡察山东台庄至北直交幸免一驻天津,巡察至山东交境一驻通州,巡察至天津。

岁漕东南以实京师,所驾者呈上船,所运都皇上之米,天下大事无有过于此者。(《皇朝经世文编》卷467)

……时(康熙间)1662—1722天下盐课两淮最大,因亦最甚,赖巡盐御史刘锡,魏双风多方抚恤,输纳忘疲。(《清史稿》卷123食货4)

国初,淮北公司暨监掣并驻河下,群商亦萃居于此,其盛衰变革有未可尽略者,为撮其大凡以备考。(光绪《淮安府志》卷8  第12页)

粮船到淮,总漕面同押运通判,逐船盘验,如有短少,勒令领运官丁当时卖补足数。督抵通,严验过仓部全米即交押运通判。取具收管,责令漕臣先将各帮盘足米数,过淮日期及押运通判职名、预咨仓场户部查考(康熙元年(1662)例)(《漕运则例篡》卷13) 康熙二年(1663年)  题准粮船经同仪真、瓜洲、淮安、济宁、天津五处地方官平加盘诘。(《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都食货典卷169漕运部第689册55页)

康熙五年(1666年)  运河自仪征至淮淤浅,知县何崇伦掌民夫浚之。(《清史稿》河渠志2)

康熙八年(1669年)  创建山阳运河东堤板闸关口上下石工(长一百二十丈,高一丈六尺五寸)及西堤盘粮斤前石工(长五十五丈,计砌石十一层)。重建西门护城石(长三百八十六丈,砌石十一层)。加高兴文闸南石工、砖工(共长七百八十六丈)。

康熙九年(1670年)  两淮巡盐御史席特纳,徐旭龄言:“两淮积弊六大之苦,一、输纳之苦;一、过桥之苦;一、过所之苦;一、开江之苦、一、关津之苦;一、口岸之苦;总计六者。(《清史稿》卷123食货志4)

五月,黄、淮大涨,坏高堰高石工六十余段。水由翟坝,周掺东注,决淮安文华寺及乌沙河西堤。(《淮安市水利志》)

康熙十年(1671年)  总河王光裕请天妃闸内,复建福兴一闸,启一闭二,再于秋冬大挑运河。[行水金鉴引扬州府志];总河都御史王光裕勘河患情况疏略云:循天妃闸而下,见黄流倒灌,直入运河。以天妃一闻,不能下板,漕河淤垫。两岸溃决,查天妃闸内旧有五闸,递互启闭,以防灌淤,今仅存二闸,其三闸俱废,今宜煦旧基复建福兴一闸,启一闭二,再于秋冬,大挑运河使深,以复河之旧,部复相应准其复建福兴一闸,启一闭二,无得阻滞往来商民船只。(《江苏水利全书》卷15第3页)

挑浚淮扬里河。(《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168漕运部)

康熙十五年(1676年)  淮决高家堰三十余处。并决淮安府山东厂,其余残缺不可胜数。(《江苏水利全书》卷15第3页)

    五月,黄水灌清口,决武家墩,由永济河历杨家湾入运河。(《淮安市水利志》)

    康熙十七年(1678年),大挑山、清、高、宝、江五州县运河,增筑两岸。其缺口三十二处,并塞之。

自新庄闸西南开引河一道至太平草坝,坝在烂泥浅引河东北,并移天妃闸於新河。天妃闸即明万历间所建通济闸。又自文华寺,永济河头起挑河一道引而南,经七里闸复转而西南亦接令太平坝俱达烂泥河内。两渠并行,互为月河舒急溜。(乾隆四十一年(1766)河口图说)

挑山(阳)、清(河)、高(邮)、宝(应)、江(都)五州县运河。塞决口三十二。(《清史稿》河渠志2、运河)

康熙十八年(1679年)  塞清水潭大决口,移运口于烂泥浅。(乾隆《淮安府志》卷6运河)

各地又复大水,清口以下,河床淤高,不能奔趋归海,致使黄水由清口倒灌洪泽湖,冲决洪湖大堤与里运河堤三十余处,淹下河七州县田禾,汪洋六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