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之死复活黑色战衣:何当东风送云帆——与晏子对话成功之道(上)(与古人对话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5:41:46

与古人对话之四:何当东风送云帆——与晏子对话成功之道(上)

官场上何为成功?如何成功?本章由身逢三个不明之君、却历久弥坚、并被后人称为“至贤”的晏子讲述成功之道,可以说是更具有现实意义。在论述立志、修身、知时这些经验时,晏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王二:各位观众好!今天我们有幸请来春秋时代齐国的政治家晏婴先生前来做客。先生您好。

晏子:各位好,王二先生好。

王二:先生,您在齐国,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个君主,这三个君主都不是什么君,庄公还被弑死,可是您却历久弥坚,三代为相,从政五十余年,“显名于诸侯”,更可贵的是您的贤德方轨当代,垂范后昆,连汉代的司马迁都愿为您执鞭。世人所谓“晏子至贤,孔子至圣”。先生,您的成功有什么诀窍么?

晏子:谬乎君所言!孔子是否至圣,我不知道,但是说老夫至贤,是太过份了。也有后人说我二桃杀三士,心机太过。所以不要只听司马迁先生的,还有其他的说法呢。

王二:但您的成功是无异议的吧?我们想听听您的经验之谈。

晏子:谓之成功,则不敢也;谓之全身,勉强当之。要说成功之道,你应当采访我国的老前辈管仲,他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称霸,管仲之谋也。

 

晏子的成功之道比管仲更有普遍意义

 

王二:管仲先生当然是一个大成功者。但他的成功,在晚辈看来,取决于很多偶然因素,首先是鲍叔牙的超常爱护与强势举荐,然后是齐桓公的过人宽容与绝对信任。这种友知友荐、君信君用,伯乐与明君并存、君与贤臣相得的时候在历史上比较少,因此不具有普遍性。我们感兴趣的正是您身当中主甚至昏君,而能扶邦济国,且身完名遂,这个难度比管仲大多了,其中的经验也更具有普遍意义。我知道先生是一个谨慎而通达的人,但是您都驾鹤两千多年了,何妨对后人介绍一二。再说我们这个节目不过是电视的谈话节目,不必很严肃。

晏子:也罢,即来之,不妨谈之,要不然对不起这趟时空旅行。但要说明一点,两千多年前的事和你们今天大不一样了。各位听众自当把我的话当做一个僵尸梦呓,以博一笑罢了。

要说成功之道,先要解释何谓成功。政界的成功者,一是当大官,二是成大事,以事业为主。只当大官,不能算成功。

王二:大官何时何代无之?

晏子:但功业就不好说了。必得有突出的贡献,方为成功。至于所成就的事业,因时而宜,各有不同。

然后才是我们要讨论的成功之道。其有道乎?我不知矣。为君之道我知之,为臣之道我知之,唯独这为臣的成功之道,那就不大好说了。盖为官,命运不由已也,无非尽人事而听天命。韩非有一套似乎是系统的成功学说,但他本人却被信奉他学说的秦王杀死。按照你们现在的说法,“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实践结果论,吕不韦大概最有发言权了,他由一个阳翟的商人,动脑筋做起了天下获利最大的买卖:将为质于赵的秦王子异人 “奇货可居”,经过巧妙的运作,终于将其“惊险地一跳”为君,其所获之利就是自己当上了秦国宰相,封文信侯,而且是第二代国王也就是秦始皇的“仲父”;秦国的统一大业也在他这时代完成。但他的成功,好象有点剑走偏锋,而且他也是一个被逼自杀的下场。所以要说成功之道,我只能根据我的观察和体会,做一个粗略的归纳。

王二:我们就粗论吧。

晏子:第一条:立志

王二:立志可不必细说了吧。意思我们明白。

 

立志为成功之本

 

晏子:非也,此一端恰应细说。《学记》云:“士先志。”立志是君子确立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同时,立志也是君子成功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依托。立志就是树立人生信仰,用你们的话来说,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君子志存于道,君子所立的志,是造福人民、强大国家、安定社会。为此,他可以舍生忘死,含辱忍垢,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坚忍不拔,负重行远,居高思危,持之以恒。有志之君子,方可修于德,成于学,博其智,广其才。成大事者必立大志。明朝王守仁先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之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以底乎?”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特别是,为官既可造福又易造孽,且不好做。何去何从?必须立定志向,乃不迷于所往。况且,志所能到之处,未必力所能到之处。有志尚恐不逮,何况无志?无志则路途先错矣。一着错,满盘输。故立志要紧。

王二:我觉得,人的少年时期立下大志是很容易的,及至走上社会,碰了钉子,志气就不那么大了。陆放翁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晏子:于此更看出,立志对于官场中的君子特别重要。一是官场中的挫败必多,二是官场中的诱惑必多,三是官场中的黑暗太多,而君子为官又任重道远。无志者,可能灰心丧气,见异思迁,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而有志者,或者愈挫愈奋,或者清洁自守。陆放翁还有诗云:“老来才虽尽,穷来志益坚。”“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古之成大事、立大功的人,不仅仅是有超世之才,也是有坚忍不拔之志。当年禹治大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肯定会有大水的渍冒冲突,甚至比不治更可怕、更危险。惟有大禹,能坚信自己方法的正确,事至而不惧,一步步地实施治理,最后才得以成功。

当然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特别是在官场,立大志者不必成大功,不以成败论英雄。但问题是:第一,有志者虽不一定成功,而无志者必不成功;第二,即使不成功,有志者也不会成为渣滓、败类。苟有志,到不能两全处,宁失官,无负心。

 

立志可以改变性格

 

立志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气质和性格。性格对于事业的作用是太大了,用你们现代的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这一点我们下面还要谈到。但是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性格不好,真的就不能修炼改变,注定事业无成么?不是的。正是立有大志,才能修身养性,不断去除自己性格上的弱点,而增益其所不能。改变性格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只有立志才能支撑这个过程。

王二:是的。我这几天看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年轻时性格中有许多缺点,比如他是一个好夸夸其谈、有很强表现欲的人。有一天,曾国藩到好友陈岱云住处,与陈谈论诗歌。曾国藩“倾筐倒箧,言无不尽”,他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古脑地全部吐露出来,一直到半夜才回家。可是一回到家时,他就后悔了,自己这样天天沉溺于诗文,而不从戒惧、慎独上切实用功,已经自误了,难道还要以此误人吗?

第二天,好友冯树堂来访,于是也把陈岱云约来,三人聊备酒菜,畅谈起来。冯、陈二人都很节制,只有曾国藩高谈阔论,无休无止,所谈的也不过是昨天的内容,但是曾国藩反反复复,沾沾自喜。朋友散后,曾国藩又检讨起来,忘记了韩愈《知名箴》的训告,只重视外表,轻视了内修,夸夸其谈,几乎成了每天的恶习啊。

由于曾国藩志存高远,他痛恨自己这种恶习,做到每日三省吾身,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这种存在于许多知识分子身上的夸夸其谈的毛病。时人评他“老成谋国”,后人称他为最后一个大儒,他自己认为是唯有立志,得以成才。他就是这样不停地磨砺自己的志向和德性,日日反省,天天自新,做了高官后,还给自己定下读书的功课,按日进行。就是后来在戎马倥偬中,他也时刻不忘修身立行,省谬查误,以求臻于道德和性格的完善。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我认为,曾国藩的成功,不在于他的道德、才学、机遇,而在于他的志向。

晏子:有志者事竟成。

王二:这样说来,立志在我们时代,更有其重要性。我们这个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金钱或者说财富成了许多人奋斗的目标和人生价值的体现。或许“小人喻于利”?这也不必多说啦。但是这种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也反映到许多为官者的身上,这就令人担忧了。腐败之所以泛滥,公权之所以私用,概因这利字当头。我觉得全社会整体上缺乏精神追求,有信仰危机。

晏子:如果是整个社会的行为紊乱,一定是在整体上道德和法制出现了问题。但究其根本,政者正也,子身不正,孰与正?还是要从领导者的身上找原因。景公多次跟我说要再现桓公的霸业,创造新的辉煌,我认为做不到,主要原因就是君不明:你景公聚敛无已,辟伤百姓;嗜欲玩好,礼轻诸侯;疏远贤人,亲近諂谀;政刑无常,上下交恶。如此,国危矣,不堕已属万幸,又何得桓公之霸业哉!

当然,作为君子来说,也有一个道德修养问题。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条:修身

修身就是修炼道德水平,包括正心明性两端。孔子的学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修为基础。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王二:立志与修身的关系是什么呢?

晏子:志为气之师,德为行之本。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王二:您这会儿说了好几次孔子。但你在世时,好象不大赞成孔子。孔子游说齐景公,景公想用孔子,你却反对说:“其道也,不可以示世;其教也,不可以导民。”结果孔子功败垂成,离开了齐国。

晏子:我与孔子的这段公案,后人毁誉纷纷。我的意思是说,孔子的理论对治国和导民都没用,但对君子修身是有用的。孔子治国主张克己复礼,回到尧舜禹三代圣世,这怎么可能呢?另外用道德来指导人民,也是不可靠的。小人喻于利,这也是孔子的话。百姓只有靠君子来引导,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行草偃。当然,到了后代,教育日益普及,孔子的理论也可以教化百姓了,但在我们那时还是不行的,学不出公门,只有孔子是例外,立馆授徒。孔子理论的最伟大处,是对士也就是君子的品德教育。所以,孔子不可以是一个政治家,而可以是一个教育家。

王二:我特别感到修身对成功者的重要。许多人才,不缺坚忍,而少秉持。官当大了,开始昏昏然,金玉入手了,美女投怀了,贪污了,腐败了,远贤近佞了,从栋梁之材变成了昏愦腐朽的浑蛋,最后身败名裂。恐怕这就是立身的根基不厚啊。

晏子:居高位者,能否危而不堕,保身持禄,利及子孙,特别需要道德的修养,贵而不骄,富而能俭。

王二:史书说您,相齐三代,“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夏天穿着粗布衣裳,冬天穿着最下等的鹿皮裘,乘着简陋的车,驾着驽马上朝,吃饭只是粗粮、几个鸡蛋和青菜,连肉都很少。有一次您正吃饭,景公的使者至,您邀请他共餐,结果他没吃饱饭,您也没吃饱。我简直就难以置信。您怎么能做到如此节俭呢?

晏子:我并不贫穷,君主给我的俸禄是很厚的了,我以此奉养亲戚五百家,还有好多朋友。齐国几代君主,还要赏赐我千金、市租、食邑、豪宅,甚至景公要把他的妹妹嫁给我,我都坚辞不受。我的看法是,事大养小,谨听节俭,是安定国家与人民的办法;位高者更要以贫为师,贫不忘德。

王二:您说以贫为师,这一点似乎与管仲的看法不同,他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以贫为师 贫不忘德

 

晏子:没有矛盾。管仲的说法,是针对百姓的,我的说法,是针对官员的。为官者如果不对财富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就会鬼迷心窍。比如,你要想明白,财富多了有何用?人生在世,食不过一钵饭,寝不过三尺床。君主给我过多的赏赐,我要是转送给老百姓呢,这是邀君恩而收臣誉,替代君主管理人民的权力,忠臣不为也;要是自己收藏起来呢,这不是徒有筐箧之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仁人不为也;收藏了一辈子,死后财产迁于他人,那我岂不是变成仓库保管员了,智者不为也;传给后代吧,这种不劳而获,正好助长他们的种种毛病,甚至为其招祸,慈父不为也。

王二:您的前辈管仲,同样的位高功大,却是“富拟于公室”,而且桓公为他娶了三个老婆。好象也没什么嘛,“齐人不以为侈。”

晏子:小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管仲的事迹恐怕一般人不解的还多着呢。比如,桓公让管仲治国,管仲说:“贱不能使贵。”桓公就封管仲为上卿。国不治,桓公问:“怎么回事?”管仲说:“贫不能使富。”桓公就将首都市场的税金赐给管仲。而国不治。桓公问:“怎么回事?”管仲说:“疏不能治近。”桓公就立管仲为仲父。于是齐国大治。你觉得管仲这三件事做得如何?

王二:小子甚不解,特别是后两件事,收税金、封仲父,这不是常人能想得到的。

晏子:但是孔子说:“虽然有管仲之贤,如果不能得到这三个权利,也不能使齐桓公称霸于诸侯。”这就是说,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什么君主使什么招。桓公,雄才大略之君主也,要称霸,管仲要辅助他,就要有权,桓公也能给他权,而不疑。

但是桓公称霸后,管仲的功劳太大了,大到无以为赏,你想他都成了“仲父”了,还怎么赏?但是管仲很聪明,以自污使君安,就娶了三个妻子。这是臣子的一种自保之术。后来的萧何、郭子仪,都是这个办法。

但是我就不行了。我所侍奉的不是君,我所能做到的事情也不是创立霸业,而是维持齐国架子不倒。逢此君,处此世,修身之道,就是谨慎、节俭。而且,就大多数情形来说,节俭都是成功及成功后不败的必要保证。从这点说,管子也是智者千虑,偶有一失吧。

王二:苏轼评论管仲说:“恨其不学道,不自诚意正身,以刑其国,使家有三归之病,而国有六嬖之祸,故桓公不王,而孔子小之。”苏轼的意思是说:管仲不能学圣王之道,不能正心明性,自己有娶三个老婆的污点,国家也被六个小人祸害,因此齐桓公不能为天下之王,孔子因此而对其不满。

晏子:这也是一说吧。修身不仅仅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特别是在挫折和苦难中,如果能守能行,会使道德情操和坚忍毅力得到升华。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从这点说,困难和挫折才是人生的真正课堂。我们看到,所有的贤者,都是百炼成钢的。

王二:我觉得先生您的品德,经受的不仅仅是荣华富贵的考验,而且是在大是大非的生死关头,更显出英雄本色。如庄公被崔抒弑死,崔抒和庆封劫持全体文臣武将与名人于宫中一个坛下,以甲兵千人围之,然后一个一个人上坛,以剑指着他的心,拿刀压着他的脖子,强令这些人宣誓效忠,每个人都要说:“如果不与崔抒、庆封同心,就不得好死。”然后剌指出血为盟。如果不说,或者说了但声音不大,剌指不出血,都被杀。前头的人都宣了誓。到了您这儿,您说:“呜呼!崔抒无道而弑君,如果不忠于国家而忠于崔抒,不得好死。”然后剌指出血,饮之。崔抒说:“您要是改变您的话而忠于我,我与您共分齐国。如果不改变,就杀了你!”您毫无所动,崔抒要杀您,被部下拦住,说杀有道之士不祥,崔抒才放了您。世人谓您至贤,也是因为您经受了生死的考验。

 

修身包括了性格的修炼

 

晏子:我虽然不赞成为昏君送命,但却不能与邪恶为伍,哪怕杀头。让我们言归正传。修身包括正心明性两端。我们上面说的主要是正心。正心的内容是仁义礼智信。这些具体内容你们已经谈过了,我就不细述。我想着重说说明性。明性是修炼自己的性格,使之适合于道的要求和在官场上奋斗的特殊要求。明性有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修炼的,曰宏大,曰坚毅,曰忍耐,曰谦虚

一曰宏大。宏大者,胸襟豁达,气度宽宏。

魏晋南北朝时,在刘裕建立的宋朝,有一个叫宗悫的书生,他的同乡庾业很瞧不起他。庾业有钱有势,豪阔得很,宴请客人,一上几十道菜,酒桌都有一丈见方,可是招待宗悫的饭菜只是用稗子等杂粮煮的粗饭,宗悫照样坦然地吃。等到后来宗悫发达了,做了豫州太守,生杀之权集于一身,他不但不记庾业轻辱他的旧恨,反而请庾业做他的秘书长。裴子野在评论宗悫时说:“一个人在穷困时不悲不愁,在微贱时不气馁不苦闷,淡泊于天命和平凡,穷就穷,很坦然,可是绝不放弃远大的理想。这样的素养,只有孔子的学生曾子、原宪才具有。这是道德、人格的榜样。还有一种人,倒霉的时候,降低自己的理想标准,低头认命,甚至人格被辱也能忍得下,一旦得势了,就在英雄头上跑马。韩信、黥布就是这样的人。这是英雄情操。至于宗悫,却兼有这两种情操、气度的长处。他贫穷时被人污辱、冷落,不以为愧,在他得志以后,还请庾业做部下,不把旧恶放在心上。他的这种崇高的长者之风和宽厚的襟怀,确实是了不起啊!”

 

成大事者必有大胸怀

 

王二:我觉得孟尝君做得更好。孟尝君在您之后担任贵国宰相,在各国声望很高。他家中养了许多食客。其中有一人与孟尝君的妾私通。有人将情况报告孟尝君,并说:“身为人家的食客,暗中却和主人的妾私通,实在太不应该了,理当将他处死。”孟尝君听说后却淡然地说:“喜爱女人是人之常情,不必再提了。”

过了一年,孟尝君召来那位食客,对他说:“你在我门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到现在还没有适当的职位给你,我心里很不安。现在卫国国君和我私交很好,不如让我替你准备车马银两,你到卫国去做官吧。”

这位食客到了卫国,受到卫王的重用。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紧张,卫国国君想联合各国攻打齐国。此人对卫王说:“臣之所以能到卫国来,全赖孟尝君不计臣的无能,将臣推荐给大王。臣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经相互约定,子孙绝不彼此攻伐。而现在您却想联合其他国家攻打齐国,这不仅违背了先王的盟约,而且也辜负了孟尝君的情谊。请大王打消攻打齐国的念头吧。不然,臣愿死在大王面前。”君听后很佩服他的仁义,打消了攻打齐国的念头。齐国的人民听后赞颂道:“孟尝君可谓善为事矣,转祸为福。”

晏子:所以说,成大事者必有大胸怀。人的职位越高,气度就应越大,二者成正比关系。到了做宰相,就要“肚里能撑船”了。古往今来,失败者包括那些大英雄,也多败在不能自我控制,没有气度。

王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英雄哉,但是个失败的英雄。

晏子:你再看刘备。关羽失荆州,被杀于吴,刘备闻信,怒火冲天,为了给关羽报仇,举倾国之兵伐吴。诸葛亮苦谏不能止。当其时也,蜀并不比吴强,而且吴蜀连盟,才能对抗曹魏。二国相争,两败俱伤,曹魏坐收渔翁之利。荆州之失,从根本上说,是蜀亏了理,因为荆州是蜀借于吴的,赖着不还,才有关羽之败。这是蜀战略上的失误,因小失大。已经如此,应当冷静下来,考虑如何修补两国关系。但刘备只是考虑兄弟之情,非要为关羽报仇,而不顾国家安危。结果另一个结拜兄弟张飞也被杀,数十万大军被吴军火烧连营,一败涂地。刘备自己也连气带病,恨逝于白帝城。蜀之疲弱,实由此始。

王二:宽能见明,宽能得众,宽能忍辱,宽能心静。这个宏大,实在是重要啊!

晏子:二曰坚毅。持道刚强牢固为坚,持之有恒、有韧为毅。语曰:“士不可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欲立不世之功,非坚毅不能为

 

 “丈夫守身要倔强”,这是清朝曾国藩的诗。他认为,强毅之气,决不可无。古人说:自胜者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好,皆自胜之意。如不习惯早起,而强制天不亮即起;不习惯庄重尊敬,而强制参与祭祀仪式;不习惯劳苦,则强制与士兵同甘共苦,勤劳不倦。这是强。不习惯有恒,而强制自己坚定地持之以恒,这就是毅。

在曾国藩的仕途中,人们都知道他处处以小心谨慎、谦忍退让、委曲求全为原则,而往往不知道他的处事之道中也有另外的一条,那就是“强毅”。曾国藩带兵,初期对外几乎每战必败,而且极其危险,兵尽敌围,好几次他都写下了遗嘱或自杀而被部下救起。自己这边则是朝廷主疑臣忌,地方处处掣肘,绿营隔岸观火,少依少靠,无饷无援。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曾国藩虽然也有犹豫和愤恨,但终能抱定坚毅之志,愈挫愈奋,不计利害,以胜利打开局面,靠强势赢得尊重。

因此,曾国藩总结说:君子持威重,执坚忍,临大难而不惧,视白刃若无也。欲立不世之功,非坚忍所不能也。

王二:苏武牧羊,勾践卧薪尝胆,这都是坚毅的范例。

晏子:从政为官,正直的君子肯定十挫九折,其实还不止十挫九折,如唐僧取经,要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所以坚毅就十分重要了。《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最可惜半途而废,功败垂成。若能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挫而更韧,恒为金石之锲,才有可能成功。

三曰忍耐。忍耐者,容忍、耐烦也。有一副寺庙的对子,我给改了一下: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平心可耐,耐世上无耐之烦。

王二:唐高宗即位后,一直受到皇后武则天的限制。他是个受气的皇帝,心情郁郁不乐。有一次,高宗出巡,遇到一个好几百人同堂的大家庭,大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没有任何风波,和和睦睦。高宗感到奇怪,就向其家长请教。家长取出纸笔,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给高宗看。高宗深有同感,褒奖了这个家族。

晏子:家族中要使人与人和平相处,都要忍,何况官场。唐高宗、越王勾践身为君主,都要忍,何况人臣。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做了夫差的奴仆,夫妻二人住石屋,喂马,尝夫差的粪,因为表现好被夫差放回,回国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一战打败吴国,活捉夫差,灭了吴国,称霸诸侯。

 

成大事者必能忍人情所不能忍

 

人生在世,谁都会有不顺遂的时候,所谓逆境。这也是促使自己身心成熟,准备鸿图大展的机会。你刚才说到了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季布能忍人仆之辱,宗悫能忍嗟来之食之辱,还有司马迁能忍宫刑之辱。后来他们都做成了自己的事业。无故加之,拍案而起,勃然而怒,甚至不惜生命,此匹夫之怒也。我弄的那个二桃杀三士,就是看准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个人是勇而无识,稍加羞辱,就自杀了。

王二:所谓的容忍,和度量、包容有很大关系。《菜根谭》说:“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要认识到“地之秽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无鱼。”一个人必须具有容纳污秽与耻辱的能力,再加上包容一切善恶贤愚的态度,才能够宽容他人。就是受了一时的委屈,也不必急于申辩,所谓“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对一件事认识不一致、行动不统一,也不必太急,“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顽。”

晏子:山薮藏疾,河海纳垢,君子的胸怀应当是这样。容能恕人,忍能耐事,“小不忍则乱大谋。”只要胸怀大志,修炼性格,就能忍人所不能忍。

王二:苏轼一生坎坷,而又胸襟豁达。他对古今人物的评鉴,常有精警之言。我特别喜欢他的《留候论》,他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在评论圯上老人与张良的际遇时认为:“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夫观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羽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晏子:东坡老弟说得好。凡入仕途,如身陷阵,前后左右无非锋刃相向。上官之所欺陵,同僚之所侵侮,属吏之所谲慢,百姓之所唐突,势所必至,只能忍便了一切。若不忍悁悁之忿,必召滔天之灾。君子知忍为最可恃者。不独忍侮辱,困苦亦忍之;不独忍困苦,嗜欲亦忍之。这三者如果都能忍,不但为君子,那就是圣人了。

王二:耐烦又是何意呢?

晏子:不嫌麻烦。人们常说“公务繁冗”,做官都会遇到很多麻烦事,也必须处理很多麻烦事。小官有小官的麻烦,大官有大官的麻烦。大如内难外患,小如柴米油盐,这些事躲也躲不开,推也推不掉。有的人处理一件麻烦事还可以,处理两件麻烦事也还能行,但遇到三件或三件以上的麻烦事就耐不住了;有的人遇到小的麻烦还可以,遇到大的麻烦就挺不住了;有的人处理别人的麻烦还可以,一旦自己遇到麻烦就受不了了。为什么说“无官一身轻”呢?就是因为没有那些麻烦事。做官就是处在麻烦中,难得清静,难得自存,难得潇洒。

王二:我庆幸我不做官。我一想当官的一天陷于这些麻烦事,就头大。我曾经到一个县里做挂职副县长,真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所以我特理解曾国藩所说“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周公一饭三吐脯,一沐三握发,真是不容易。

晏子:明代的耿定向,官至户部尚书,他曾著有《耐烦说》一文,认为为官者耐烦更在廉洁之上。他认为做官不要钱如妇人不偷汉,是本分事,而耐烦,却有许多功夫和学问。官场如战场,当官如箭垜,有上司之斥责,有同僚之作梗,有下属之埋怨,有小民之反抗,有小人之毁坏,有亲友之托嘱,更兼事务繁冗,牒诉纷错,难题如山,天天如此,年年不息,不由得人心生厌苦,甚至动怒生气,于是或假手他人,或草率了事,或稽延推托,或急剧无序,使事不得其平,民多蒙其累,上下关系也产生了矛盾。这就需要耐烦,耐得住一切烦扰,无论事情多么繁杂,我总持一安静之心应之。“耐烦者,众善之所由集也,故曰‘耐烦为要’。”

所以做官要修养心性,第一件事就是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无怨无悔。不畏难,不惮烦,方能干得重大事。只有耐烦才能头脑清醒,井然有序地办好一切事情。愈偷懒愈着忙,愈躁急愈迟滞,此必然之势。境愈崎岖,心愈平坦;事愈忙促,心愈安闲。不能任性,全凭定力。特别是初入官场,身为小吏,办的都是琐碎而重复的小事,有些人就耐不住了。需知小事琐碎事正是锻炼耐烦的机会。官场起步,良由此也。

王二:身如一个铁门槛,任他骑来任他踩。

晏子:四曰谦虚。谦虚是一种美德,也是每个人走好人生之路的必备之具,是事业成功的必备之具。志气不可无,傲气不可有。孔子曰:“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是以君子不敢持满。

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周成王封于鲁,在伯禽就国的时候,周公对他有一番譐譐告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故《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周公并举自己的例子:“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下下之士。”你看,越是有道的人越谦虚。

王二:我看到一篇您的御者的故事,觉得特别有意思。您做齐国的宰相,出门,您的御者也就是驾车人的妻子在门内偷看,见自己的丈夫为相国驾车,坐在豪华的车上,驾着骏马,洋洋得意。及至返回,御者的妻子要求与御者离婚,御者奇怪,问其原故。其妻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却为齐国的宰相,名声威望显于诸侯。但今天我看他出门,容色谦虚恭谨,好象是别人的下级似的。而你身高八尺,却不过是一个御者,但你的神气就好象是领导似的,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因此我请求离你而去。”自此以后这个御者就注意改正自己的行为,时刻表现出一副恭恭敬敬的样子。您很奇怪,问他,他说了原故。您就推荐他当了大夫。

 

谦虚的晏子和得意的御者

 

晏子:张良谦虚,为老者拾履,三赴约会,得圯上老人所传《太公兵法》,辅佐刘邦得到天下;刘备谦虚,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遂有三分天下;燕昭王谦虚,以郭傀为师,筑黄金台,于是天下英杰尽来矣;蔺相如谦虚,朝避路让,终于使得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保家国。

王二:谦虚的正反两面的例子,还有武则天时的“二德”,一为娄师德,一为李昭德。娄师德四十多年为官,出将入相,恭勤不怠,民夷安之。他的性格沉厚宽恕。狄仁杰当宰相,是娄师德推荐的,但他做了也不说,狄仁杰不知道,还很看不起娄师德,好几次排挤娄。武则天察觉了,问仁杰说:“师德贤乎?”仁杰回答:“他这个人也就是为将能谨守边陲,说到贤则臣不知。”太后又问:“师德知人乎?”对曰:“臣尝与他同僚,没听说他知人。”太后曰:“朕之知卿,乃师德所荐也,他亦可说是知人了吧。”仁杰既出,长叹道:“娄公师德,我为他所包容很久啦,他的胸襟之大,我实在是看不到边界啊。”武则天时代罗织纷纭,许多人都被构陷获罪,师德久为将相,却能以功名终世,人以是重之。

与之相反的是李昭德。同为武则天时代重臣的李昭德,因为劝武则天抑损武氏子侄之权,并晓以利害,而得到武则天重用,为宰相。武则天曾说:“吾任昭德,始得安眠。”昭德为政,很是做了一些好事,如弹劾酷吏,并伺机以借口杀死了当时有名的酷吏侯思止。又如不赞成武后搞详瑞,实际上是不赞成武则天篡唐。但时间一长,他仗恃太后委遇,就骄傲起来,专权使气,人多疾之。终于被大臣联合攻击,说他:“参奉机密大事,研究时不说话,待决策后要实行了,突然跳出来提出异议。挑人家的毛病,显示自己的才能。”又说:“昭德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等等,昭德的具体罪状,写了好几千字。太后由是恶昭德,将他贬为南宾尉,不久又免死流放。

晏子:你看,这“二德”,同朝为将相,都是好人,一个成功一生,一个半途而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你们的领袖毛泽东这句话说得很好。特别是做出一些成绩后,更要谦虚。你不谦虚,别人尚且拿枪瞄着你,你再矜张,必然上司不快,同僚嫉妒,最后是李昭德的下场。做大事者,量如沧海,度如山岳;小善小劳,沾沾自喜,何以图大。

王二:有人做官很清廉,但也很傲,直而不屈,可乎?

晏子:不可。上司或有非礼,则自负曰:“吾廉如是,我怕你作甚”,不耐烦以承上,傲不免矣;下属或有不顺,则自负曰:“吾廉如是,我怕你作甚”,不耐烦以恤下,暴不免矣。对于不合理的事物,则自负曰:“吾廉如是,足以自树矣,此不平事无足虑”,不耐烦以酬事理纷。这样一来,上下左右,慢慢地都让你得罪了,最后必然不见容于官场。

王二:啊呀,清而傲,正是取祸之道啊!

 

改造性格还要针对自己的不足

 

晏子:修炼性格,还要针对自己的不足。比如,按照《人物志》的说法:

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讦(严厉正直、刚正不阿的人,他的才能适合于做纠正失误、整顿治理的工作,可是又很容易有偏激过火、攻击别人,发人隐私的短处)。

柔顺安恕,美在宽容,失在少决(性情温柔随和、安静宽恕的人,优点是宽容大度,缺点是对人对事下不了决心)。

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少忌(雄健骠悍的人,意气风发,敢作敢当,但不警惕勇往直前的做法会使自己遭受挫折甚至毁灭,做什么事都缺少应有的冷静和忌讳)。

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精明能干的人、慎密畏怯的人,优点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地工作,缺点是疑虑重重,患得患失)。

强楷坚劲,用在桢杆,失在专固(坚强遒劲、干劲冲天的人,长处在于能起骨干作用,缺点是顽固自信,刚愎自用)。

论辩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善于论证辩驳、推理分析的人,他的才能是在解惑说理、化解矛盾方面,不足之处是容易流于夸夸其谈,不着边际)。

普博周洽,崇在覆裕,失在溷浊(好善乐施、普济博爱的人,推崇造福百姓,救苦救难,缺点是容易良莠不分,当滥好人)。

精介廉洁,洁在俭固,失在拘局(清高耿介、廉洁奉公的人,具有艰苦节约、不为贫贱所移的优点,但是也有过分拘泥于小节、死板教条的局限)。

沉静机密,精在玄微,失在迟懦(冷静老练、机敏周密的人,对于细微奥秘的事情很精通,缺点在于遇事迟缓怯懦)。

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失在不微(质朴坦率、一览无余的人,具有忠诚老实的品质,缺点是没有城府,容易泄密)。

多智韬情,权在谲略,失在依违(足智多谋、胸怀韬略的人,做事老谋深算,诡计多端,缺点是老奸巨滑,模棱两可)。等等。

王二:就是要针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坚守正确的、好的,克服不好的。

晏子:古人关于立命修身,有许多金玉之言。如文子说:“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左传》说:“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无傲礼,无骄能,无复怒,无谋非德,无犯非义。此九言,古人所以立身也。”《玉钤经》说:“夫以明示者浅,有过不自知者弊,迷而不反者流,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戳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佞远忠者亡,信谗弃贤者昏,私人以官者浮,女谒公行者乱,群下外恩者沦,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自厚薄人者弃,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用,人不得其正者殆,为人择官者失,决于不仁者险,阴谋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这些话,实在都是对官场现象的深刻总结。

以上我们说了这么多,都是说的修身。下面是第三条:知时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时者,时机也。也就是事物的发生需要有社会的条件。范螽说:“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容不可强成。”管子说:“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孟子说:“虽有磁基,不如遇时,虽有智慧,不如逢代。”都说的是要知时。时机不对,形势不具,虽圣人亦不能有为。而时机来了,如果不抓住,乘势而起,也会错过成功的可能。知时,就要适变,“时移则势异,势异则事变。”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计策之机也。事非权不立,非势不成。

王二:商鞅变法,可以说是知时、适变、乘势而成功的典型了。春秋有霸无主,虽齐桓、晋文,也是尊王攘夷,维持分封秩序。所以孔子虽称管仲贤臣,但仍然有所保留,认为周道衰微,桓公又是君,管仲为什么不辅佐桓公一统天下,而只是称霸呢?不过我认为那时可能客观条件还不成熟,周虽衰微,但还不能算无道,因此仍然有影响力,其正统地位无人敢挑战。到了战国时代,天下更加纷纷,周室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也没有了,这时天下重归一统的任务就客观地提出来了。当此时也,能看出这一点的不多,能做到这一点的大国,似乎只有楚、齐二国。但为此之谋的只有当时的秦国。秦自孝公时,“据淆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秦国的君主不明确。秦地处偏避,出身卑微,贵族专权,法度简陋,较之中原诸侯,是一个开化程度和国力都很落后的国家。于是,商鞅以强国之术说秦孝公,孝公六年,商鞅欲变法。但是也很不容易:

鞅欲变法,孝公恐天下议己,疑之。卫鞅(即商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智之虑者,必见教于人。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人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人,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人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因人而教,不劳而功成。缘法而理,吏习而人安。”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常人安于习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以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贽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修礼无邪。”卫鞅又曰:“治代不一道,便国不法故。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遂变法也。1

变法的内容,大抵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建立县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商鞅的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和孝公,都是知时的人了。

晏子:你对古代史很熟悉呀!既然你举出商鞅的例子,我也要举出你们当代的例子。中美关系的突破,是一个知时的典范。毛泽东、周恩来、尼克松、基辛格都是知时的英雄。这是巍乎大者。从小人物来讲,我看你们现在的民营企业家,大多都是知时者,能够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初期,就投身商海,终于成就了事业。还有那些学业有成的中青年学者,在知识贬值、当教授的不如剃头的的年代,能够坚守于斗室青灯,孜孜汲汲,终于迎来了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学术重光的时代。

王二:先生,今天时间差不多了,我们暂时谈到这儿,下次继续。您看如何?

晏子:好的。

王二:顺便问一句,您到我们这个时代来,觉得我们的门的高度如何?桔子味道怎样?

晏子:呵呵。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进爬出的洞,何时何代无之,此不用看亦知。至于桔子的味道么,还是有的甜,有的酸。

王二:这两天您准备上什么地方观光呢?

晏子:如果可能,我倒是想回老家看看。

王二:那么祝您旅行愉快。

晏子:谢谢。再见。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何解??? 三国之谜——东风不与周郎便 对对子 东风助我上青云 执子之手,与子共着;执子之手,与子同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夫复何求?做何解释? 执子之手,与子同著;执子之手,与子同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此生何求?是什么意思? 执子之手,与子同著;执子之手,与子同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此生何求?是什么意思啊?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执子之手,与子同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执子之手,与子同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夫复何求?作者是谁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执子之手,与子同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执子之手,与子同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全诗何解? 将“子何恃而往”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与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特点上的不通之处。 以网上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学术上的交流—译文指点,谢谢!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这个怎么理解啊?告诉啊 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做何解 东风不与周郎便——七字常用语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持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