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可以托运几件行李:历史上的今天(6月22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4:30:20

历史上6月22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时段:1900~1993

 

更新时间:2012-6-22 

 

莫高窟外景

1900年6月22日,举世闻名的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禄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后经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法德签署投降书的车厢

(1940年6月22日,德法在法国贡比涅森林中的雷通签署了法国向德国投降书。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也是在这节车厢里,1918年11月11日德国曾向法国及其盟军签署了投降书)

1940年6月22日,在法国小镇贡比涅,法、德两国签署停战协定。 

列宁格勒保卫战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190个师、35000辆坦克、5000多架飞机,在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1800公里战线上,分3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企图从南面和北面向列宁格勒进攻,迅速歼灭列宁格勒方向的苏军,攻占列宁格勒。自此开始了长达900余天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也使苏联国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主战场。 

梅丽尔·斯特里普

1949 年6月22日,梅丽尔·斯特里普出生于美国。她因参加《猎鹿人》和《克莱默夫妇》的拍摄而成为美国影坛一颗迅速升起的明星。她是美国女明星中少有的获得过两个硕士学位的佼佼者, 驾驭语言的能力甚强,对于人物心理刻画尤为出色。

 

十二生肖邮票

1950年6月22日,邮电部邮政总局发行全国统一邮票,原各地区发行的分区邮票9月1日起停用。  

李立三

1967年6月22日,李立三逝世。李立三,湖南醴陵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劳动部部长,中共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是中共第四至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9年6月22日,中国与爱尔兰共和国建交。爱尔兰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的爱尔兰岛上,首都都柏林。 

邓小平与廖承志商谈"一国两制"等问题    1984年6月22日,邓小平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表示:香港实行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 

萧军

1988年6月22日,中国著名作家萧军逝世,终年81岁。萧军,辽宁锦县(今凌海市)人,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第三代》《五月的矿山》,小说散文集《跋涉》(合作),历史长篇小说《吴越春秋史话》,传记文学《我的童年》等。 

 

“银河全数字仿真-II”计算机

1993年6月22日,标志我国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的“银河全数字仿真-II”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一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完成,表明我国仿真机研制能力已跨入国际领先行列。(以新华网李晓建资料为基础整理编辑)

附录1:

法国向德国投降 

 

法、德两国代表在贡比涅签署停战协议

1940年6月22日,在法国小镇贡比涅,法、德两国签署停战协定。希特勒决定不在镇上著名的城堡举行签字仪式。仪式是在一节火车车厢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就是在这节车厢内,德国向协约国投降,希特勒认为德国曾在此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也必须让法国人尝到这个滋味。

根据停战协定的条款,德国将占领法国北半部以及法国的大西洋沿岸地区。法国军队将被解除武装并予以遣散。法国将支付德国占领军的费用,所有的德国政治难民将交还给德国。

法国新总理菲利浦·贝当元帅接受了这些条款。许多法国人立刻指责说这些条款太刻苛。

法国作家安德鲁-盖德写道:“昨天当我们听到贝当在电台的讲话时,我们几乎完全处于一种麻木状态。这是一场肮脏的诡计。把半个法国拱手让给德国人之后,怎么能说法国未受损害呢?”

贝当任新政府总理不到一周。保罗-雷诺因拒绝与希特勒签定停战协定而辞职之后,由贝当组成了新的内阁。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他雄辩的讲演中,呼吁法国坚持抗击希特勒的战斗。但贝当对此毫不理会。

丘吉尔在对议会发表的演讲中说:“如果我们勇敢地抵御希特勒,整个欧洲就会解放,全世界便可走上阳光灿烂的广阔原野。但是如果我们失败了,整个世界包括美国在内,包括我们所熟悉所关切的各国,将陷入一个新黑暗时代的深渊。”

丘吉尔意识到他的讲演不能阻止德国人的侵略。因为他也承认,法国战役已经结束,英国战役即将开始,西方文明的存亡在此一战。

附录2:

列宁格勒保卫战爆发 

列宁格勒保卫战    列宁格勒是伟大的十月革命的摇篮,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重要的海港和铁路、河运枢纽,也是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希特勒在制定“巴巴罗沙”计划时,一再强调要攻占“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发祥地”——列宁格勒,并狂妄地叫嚣一定要把这个城市"从地球上抹掉"。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根据“巴巴罗沙”侵苏计划,分南中北三路在苏联西部国境线上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第18、1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群共23个师,以及芬兰东南集团军和卡累利阿集团军共15个师3个旅,由德军第5航空队及芬兰空军共1600多架飞机进行支援,企图从南面和北面向列宁格勒进攻,迅速歼灭列宁格勒方向的苏军,攻占列宁格勒。9月8日包围列宁格勒,11月8日占领齐赫文市,通往拉多加湖的最后一条铁路干线也被切断。

“宁死不屈,列宁的城市永远是我们的!”这是列宁格勒人民面对气势汹汹的法西斯侵略者的有力回答。在德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列宁格勒人民不分男女老少,纷纷行动起来,拿起武器,投入到保卫列宁格勒的英勇战斗中去。

由于列宁格勒军民的殊死抵抗,使德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巨大的代价。德军莱布元帅已感到计穷力竭,向希特勒告急说:“集团军群所剩的兵力已无法向列宁格勒继续进攻了”。德军虽未夺取列宁格勒,但集中大量兵力建立了纵深梯次防御封锁工事,将列宁格勒团团围住。(LSJT.ORG)德军妄图用不停的空袭、炮击以及饥饿置列宁格勒居民于死地。德军仅在9-11月在列宁格勒就投下约7万枚炸弹和燃烧弹,并进行了27次猛烈炮击。

列宁格勒军民在封锁中度过了严冬,忍受着一切艰难困苦,接受了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在被封锁的头一个冬天,死于枪炮和饥饿之下的就达60多万人。但列宁格勒人民经受住了考验,在保卫战中成为苏联人民不屈不挠战胜敌人的榜样。

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于1943年1月在波罗的海红旗舰队和拉多加区舰队的积极配合下转入反攻,突破了德军防线,沿拉多加湖南岸建立了8-11公里宽的走廊,修筑铁路和公路,把粮食、武器、弹药运进列宁格勒,使严峻的形势得到了缓解。1944年1月14日,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的支援下开始了强大的反攻,突破了德军筑起的“北方长城”。经过一个半月的激烈战斗,苏军向西推进了220-280公里,几乎肃清了列宁格勒全境和加里宁大部分地区的敌人。德军有3个师被全歼,23个师被击溃。列宁格勒长达900天的保卫战胜利结束。

附录2:

美国影星梅丽尔·斯特里普出生 

梅丽尔·斯特里普

1949 年6月22日,梅丽尔·斯特里普出生于美国。这位大明星却不大像位大名星。她最讨厌的事是被人认出来。越成功,她越是憎恶自己的声誉,因为声誉侵犯了属于她的世界。

她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不是事业,而是家庭,丈夫和孩子是她最珍贵的,她是个实实在在的普通女人。她是因为参加《猎鹿人》和《克莱默夫妇》的拍摄而成为美国影坛一颗迅速升起的明星。她还是美国女明星中少有的获得过两个硕士学位的佼佼者。所以,她驾驭语言的能力甚强,对于人物心理刻画尤为出色。

在《索菲的选择》中夹杂在英语中的一点波兰口音,更显得接近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的形象。有的报纸称她是“八十年代的最佳女演员”,她却谦逊地说:“那是为了宣传而夸大的。”

主要作品:

克莱默夫妇 (KRAMER VS. KRAMER)(1979)

第五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

索非的选择 (SOPHIE'S CHOICE)(1982)

第五十五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猎鹿人 (THE DEER HUNTER)(1978)

第五十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

法国中尉的女人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1981)

第五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走出非洲 (OUT OF AFRICA)(1985)

第五十八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廊桥遗梦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1995)

第六十八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大河奔流 (THE RIVER WILD)(1994)

附录3:

李立三 

李立三

李立三,原名李隆郅,曾用名李能至、李诚、李敏然、李明、柏山等。1899年生,湖南醴陵人。

李立三早年曾在护国军程潜部当兵。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和赵世炎等在法国组织“劳动学会”,1921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和刘少奇到安源从事工人运动,任安源工人俱乐部主任。1923年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1924年任上海区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1925年参加领导五卅运动,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同年冬去苏联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执委会扩大会议和赤色职工国际会议。1926年回国。在第三、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先后任组织部长、秘书长。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委员和政治保卫处处长。1927年12月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1930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宣传部部长期间犯过“左”倾冒险主义错误。1931年赴苏联学习,曾参加共产国际”七大”,并参加赤色职工国际和外文出版局的上作,任中文部主任,主编《救国时报》,主持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

1946年春回国后先后任军调部东北三人小组成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敌工部部长、城工部部长等职。1948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劳动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三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在中国共产党第四、五、六、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1959年当选为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于1967年6月22日去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著有《中国职工运动简论》、《五卅运动史料》等。

附录4:

邓小平说香港实行“一国两制”50年不变

1984年6月22~23日,邓小平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在谈话中,他说,中国政府为解决香港问题所采取的立场、方针、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多次讲过,我国政府在1997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变,香港可以继续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我们还多次讲过,北京除了派军队以外,不向香港特区政府派出干部,这也是不会改变的。我们派军队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而不是去干预香港的内部事务。我们对香港的政策50年不变。我们说这个话是算数的。他说,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谈话的要点如下: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近几年来,中国一直在克服“左”的错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来制定各方面工作的政策。经过五年半,现在已经见效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香港和台湾问题。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我们已经讲了很多次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通过了这个政策。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如果政策不对,就可能变。中国现在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有谁改得了?如果改了,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就要下降,我们就会丧失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人心。因此决定的因素是政策对不对。我们的路走对了,人民赞成,就变不了。

我们对香港政策长期不变,影响不了大陆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允许国内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比如香港、台湾。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资本主义进入, 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深圳也不是,还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从中国自己的情况出发考虑的,而现在已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收回,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世界上一系列问题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我们可以从世界历史来看,有哪个政府制定过这么开明的政策?从资本主义历史看,从西方国家看,有哪一个国家这么做过?我们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充分照顾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邓小平1984年6月的两次谈话

王小飞

新华社2月19日重新发表了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谈话的全文,并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邓小平同志在20年前发表的一篇重要谈话。今天重温这篇谈话,尤其是关于“一国两制”的论述,关于“港人治港”的内涵及爱国者标准的论述,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如何提出的呢?

1984年6月22日、23日两天里,邓小平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计,正是在这两次会见和谈话中提出的。

现年79岁的倪少杰先生,是22日那次会见的见证者之一,当时他作为香港中华厂商会的代表参加了会见。他回忆说,工商界代表来到人民大会堂时,邓小平亲自走到门外迎接,与他们逐一握手。邓小平说,香港让外国人统治了100多年,总算要回到祖国怀抱了,将香港交给你们自己去管理,你们要有信心,要团结,要管治好香港。

倪少杰说:“其后,邓小平先生问我们有没有信心,我们异口同声说‘有’。”

23日上午10时,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会见了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3人。这次谈话的气氛与前一天明显不同。当时随团采访的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强先生回忆说:“邓公由屏风后走出来,不怒而威,向钟士元等3人打过招呼后便叫他们坐下来,然后说,没有‘三脚凳’这回事!如果还说香港人没有信心,这并不代表香港人的意愿。”

钟士元在2001年9月出版的《香港回归历程:钟士元回忆录》一书中提供了另一些细节:寒暄过后,“邓小平先行发言,他在会谈时态度显得相当强硬。”其间,钟士元谈到了当时“港人心存忧疑焦虑,人心动荡不安”的“事实”。“邓小平听了之后,就我的发言作出响应。他特别提及三个部分:香港信心、十三年的过渡期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问题。“邓小平说:‘概括来说,你们说香港人没有信心,其实是你们的意见,是你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信任。’”“最后邓小平谈到有关港人治港的可行性。他说:‘将来香港由谁来治理,我们有个界线,将来香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的治理人员,主体上应是爱国者……他们的任务是把香港搞好。’”“邓小平强调:‘中央不愿意在香港取一个铜板,所以做的事一定是好的,他们(香港人)的担心是多余的。’”

据媒体报道,邓小平在会见时曾毫不客气地对钟士元说,不相信中国人有能力管好香港,是“老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思想”。

在香港,钟士元有“政坛教父”之称。他于1960年进入香港政坛,1984年任香港行政局首席议员,1988年退休。1992年后,钟士元先后被中央委任为港事顾问、预委会成员和特区筹委会成员。1997年,钟士元以80高龄,受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邀请而“重出江湖”,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召集人。董建华明言希望借助钟士元丰富的从政经验,协助特区政府开拓新局面

据倪少杰回忆,当年的香港人,对于回归有一份“忧心”:香港前途会怎样?香港会否改用内地的法律制度?香港会不会没有了自由?1984年6月中英谈判进入关键时刻,逼近9月草签中英联合声明的时限,香港亲英人士提出“三脚凳”方案,即香港前途问题,除了中方和英方之外,还要包括香港民意的代表。持这一观点的就包括钟士元。“三脚凳”的说法也揭示了“信心”的另一个层面。

邓小平会见钟士元3人,果然谈到“信心”问题。邓小平说:“目前中英谈判的内容还没有公布,很多香港人对中央政府的政策不了解,他们一旦真正了解了,是会完全有信心的。”对第二个层面的“信心”问题,邓小平指出:“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邓小平的谈话很快恢复了香港人的“信心”。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署次日,香港恒生指数即飙升至1187.54点,创当年新高;而1984年一年,投入香港工业的美国资本就超过8亿美元。(青岛新闻网2004-03-03

附录5:

我国银河全数字仿真-II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3年6月22日,标志我国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的“银河全数字仿真·II”计算机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

专家认为,这一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完成,表明我国仿真机研制能力已跨入国际领先行列。

计算机仿真是用计算机系统模似物理系统的一项高科技。高性能仿真计算机,在航空、航天、兵器、交通、能源、化工等领域的大型和超大型实时仿真中,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一直是发达国家重点开发的高科技产品。

据专家介绍,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银河仿真·II”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用于动态连续系统仿真的计算机系统。它由前端机、多并行处理机、集成式I/0系统及一体化集成仿真环境组成,运算精度为字长65位浮点格式,仿真能力10倍于1985年诞生的“银河仿真·I”,相当于通用千万次大型计算机的5至50倍,保证了仿真的实时性和高保真度。软件系统先进、丰富,不仅能与国际流行的仿真语言兼容,而且编译速度快,代码运行效率高。

据了解,“银河仿真·II”各项技术指标优于国际同类机型,性能价格比高,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为实现产业化、打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国防科技大学“银河”仿真机研制纪事

特约记者王握文 李微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采访。当我们走进宽敞明亮的“银河”机房,看到那赫然矗立着的多次为“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完成仿真实验任务的“银河”仿真机时,清晰地感受到我国仿真计算机事业艰难起飞和快速发展。

古老而又崭新的科学命题

记者在“并行与分布计算”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见到了我国著名计算机专家、“银河”仿真机的总设计师金士尧教授。金教授的介绍,把我们带入了神奇的计算机世界。1931年的一天,麻省理工大学的布什教授突然童心大发,带着孙子来到美国西海岸的沙滩上放风筝。一架飞机从头顶飞过的瞬间,一个灵感撞击着他的头脑。飞机从设计到定型生产,最后飞上蓝天,不知要经过多少次试飞,假如能用模型来进行实物试验,岂不是可以事半功倍吗?布什教授的灵感促成了一门新型学科的诞生。1946年,一台能够模拟导弹、飞机飞行轨迹等物理现象的模拟计算机在美国问世。数年之后,一种比模拟计算机性能更强、用途更广的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研制成功。

仿真计算机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现实世界的物理系统、各种动力学连续系统。它是武器系统和航天飞行器系统设计、试验、定型、检验的重要手段。它能通过数字仿真模拟出物理系统各种参数变化及其结果,设计者可以在计算机上对设计方案反复地进行改进、创新和优化,从而缩短研制周期,提高设计质量,节约研制费用。因此,有着“神机妙算”的仿真机,可以在能源工业、汽车工业、电站控制、航空航天、国防建设等领域大显神通。

实现中国仿真机“零”的突破

仿真计算机具有“神机妙算”的美誉,它与巨型计算机一样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向某发达国家提出购买一台高性能仿真机,然而对方却要求在我国建立一个安全区,在他们的监督下使用。

“必须研制出我们自己的仿真计算机。”金教授与他的同事们暗下决心。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1985年10月,国家“六五”期间重点攻关项目——我国第一台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研制成功。经我国计算机等领域权威专家鉴定认为,“银河”仿真计算机系统稳定可靠,技术指标先进、软件配套,填补了国内空白。这台取名为“银河仿真—I”的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立即被用于我国的“长二捆”运载火箭设计时的仿真,这是我国运载火箭设计首次使用国产仿真机。“长二捆”运载火箭在研制过程中,使用“银河仿真—I”进行了多次数字仿真和半实物仿真后,一次发射成功。一位火箭专家说,“长二捆”一次发射成功,“银河仿真机”功不可没。1986年,“银河仿真—I”全数字仿真计算机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3年6月22日,还是在国防科技大学那座宽敞明净的机房里,“银河”家族的又一巨子——银河全数字仿真—Ⅱ型计算机英姿勃勃地矗立在机房中央。

随着鉴定的紧张进行,一组组测试数据不断摆在鉴定委员会的专家教授面前:运算速度每秒高达6600万条次;仿真能力10倍于“银河仿真—I”。

组组激动人心的数字庄严宣告:“银河仿真-Ⅱ”型机整体性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在1989年6月召开的“银河仿真-Ⅱ”计算机总体方案论证会上,课题组就大胆地提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设计构想。金教授和总师组将总体性能定在国际同类机型的超前指标上,大胆提出自主研制一套浮点式多处理机仿真系统的总体方案,使机器完全能够与国际上的主流机兼容。

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然而,有人却断言,国内即使能搞出仿真—II型的硬件,也搞不出仿真—II型的软件。课题组迎难而上,为解决国际通用的仿真语言,他们用了一年的时间翻译了160多万字的外文资料,编写出300多万字的设计资料。终于,研究出一种在文法、语法和语义上进行定义的全新方法,编写出“高级仿真语言的编译程序”等6个大型软件,总程序量达25万行。1993年,“银河仿真-II”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评为当年十大科技新闻。

国产“银河”仿真机大显身手

提到“银河”系列仿真机的应用,还有一段惊险的故事:1988年3月24日,国防科大的科技人员,搭乘运送“银河仿真-Ⅰ”去上海的208次列车。当他们正在车厢里议论着将机器运到目的地后怎样迅速安装投入运行时,突听一声巨响,一场严重的列车碰撞事故发生了。身负重伤的张副教授亲眼看到,装载“银河仿真-Ⅰ”的行李车车厢被撞到另一节车厢顶上,巨大的震动使机器在车厢里翻了一个跟斗。当同志们惴惴不安地把机器运到用户机房接通电源之后,机器竟然安然无恙,安装调试一次成功。

1993年3月22日,“银河仿真-Ⅱ”开始进入试算阶段。来自航天部门和国防科研部门的12家科研单位,很快就完成了两套大型科学工程题目的实时仿真计算。其中,航天部门的同志仅用3个中午和3个晚班时间,就顺利地完成了国家某个重大尖端技术项目的编程任务。

如今,“银河”仿真计算机系统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使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银河仿真-II”的第一用户——航天工业总公司某研究院仿真中心,在该机交付使用后的短短6个月内,就成功地进行了10多个重要科研项目的数学仿真和多个项目的半实物仿真。据不完全统计,有关科研院所运用银河仿真机进行科学研究,取得经济效益20多亿元。

然而,国防科大的科技工作者们,从来也没有停止向高科技领域进军的脚步。在“银河仿真-II”取得成功后,金士尧教授率领年轻科技骨干和在读研究生,经过3年时间的刻苦攻关,研制成功“银河”高性能分布仿真计算机系统。这是我国在仿真计算机领域取得的又一突破性进展。(《解放军报》2008年)

“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在气象领域推广应用纪实

2003年4月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银河”系列巨型机在气象领域大显身手,不仅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发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国家,而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报能力明显提高,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记者来到被称为“银河”故里的我国首台巨型机诞生地——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采访,了解到“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在我国气象领域应用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期预报胜券在握

每年春节、五一、十一长假前夕,中央气象台就会对7天长假期间的天气变化作出预报,以便人们及早根据天气情况作出安排。而对于国庆阅兵、航空兵训练、载人飞船飞行试验等重要活动及国防科研试验,更是需要在事先作出准确的天气预报。

如此长时间和准确的天气预报,要归功于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

那么,怎样对未来的天气情况作出准确的预报呢?人们设想用一种客观定量的方法制作天气预报,像计算天体的运动轨迹一样,预先把未来的天气“较精确地计算出来”,这就是数值天气预报的基本思路。

我们知道,地球表面上空环绕着一个厚度为10~20多公里的大气层。人们每天所看到和感受到的阴晴雨雪、冷暖风雷天气,就发生在这10~20多公里厚的大气层里。大气每天都在运动变化,它遵循牛顿运动定理、质量守衡定理、大气状态方程、热力学定理、水汽守衡定理等。

科技工作者把作为流体的大气所遵循的物理定理写成数学方程,然后,用数值计算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数学物理方程组进行离散化,再把离散化的方程组编写成计算机程序,以便借助高速计算机完成这一工作量巨大的运算,这一非常复杂的计算机软件包就称为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制作数值天气预报的计算量非常巨大,对计算机条件的要求很高。如果对一个水平分辨率约200公里、垂直分层16层的全球模式作7个要素(如气压、风力、风向、温度、高度、降雨量等)7天的预报,必须求解至少3亿个以上的方程组,其总的数学运算量就更难估算了。这样巨大的运算量人工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借助高速运算的巨型计算机才能完成。

因此,对未来5至7天的天气预报就是用巨型计算机计算出来的。过去,由于我国没有高性能计算机,无法进行中长期数值天气预报,而一般的天气预报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高性能计算机,在许多方面不得不受制于人。

“银河”显威气象领域

1983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I”亿次巨型机在国防科大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3个能研制巨型机的国家。此后,随着“银河-I”、“银河-II”、“银河-III”巨型计算机在国家气象中心等部门的投入使用,我国完成一次性10天的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计算,已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据介绍,国防科大研制的“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到目前已先后有13台在国家气象中心等部门投入使用,成为我国应用领域最广、销量最大的国产巨型机。

“银河”系列巨型机何以能在气象领域的成功推广而受到用户青睐?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有关领导介绍说,这主要是他们在研制过程中确立了“面向应用需求,角逐计算技术前沿,为国防和国民经济服务”的科研方针,确立了“系统可靠、软硬配套、服务周到”的质量方针,学院在1999年1月就通过了ISO9001国军标质量认证。

多年来,国防科大在设计研制“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研制生产与开发应用相结合,把“好用”、“实用”作为国产巨型机走向市场的生命线。他们在研制我国首台巨型计算机“银河—I”时,该校科技工作者就与国家气象部门探讨气象领域对巨型机的需求,经过多年奋力攻关,终于突破了向量化并行算法等关键技术,在“银河—I”亿次巨型机上建成我国第一个全面向量化的大型应用软件——“高分辨率中期预报模式银河高效软件系统”,使国产“银河”巨型机完成24小时天气预报的运行时间大大缩短,一年可为国家节省机时费数百万元。

“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是衡量一个国家气象科学综合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国防科大在研制开发“银河-Ⅱ”10亿次巨型机系统的同时,采取一边研制机器,一边与应用单位联合开发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并行应用软件的“同步进行法”,使这一巨型机系统问世后很快就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正式运行,将24小时天气预报运行时间缩短为数百秒钟。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研究部主任了解这一情况后,连声称赞“了不起!了不起!”

国家气象中心施培量副主任告诉记者:国产“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运行以来,有效地提高了我国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能力,在1996年和1998年等多次自然灾害天气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2000年12月31日迎战计算机“千年虫”的关键时刻,国防科大研制的“银河—III”巨型计算机出色完成了关键业务的备份任务,保证了新千年第一天数值天气预报工作。

气象装备日益数字化

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军事气象的保障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加速提高我军气象保障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1997年年底,我军气象部门与国防科技大学密切协作,开始研制“军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科技工作者仅用1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国外同行需要3年才能完成的大型分布式并行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在“银河—III”百亿次巨型机上开发“并行化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和“并行化全球气象资料四维同化系统”等,有效地解决了军事天气预报中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军气象保障技术的重大突破。

1998年10月5日,“银河-III”正式列为我军气象装备,服务于军队现代化建设,使我军气象工作阔步走向现代化。据介绍,自首台“银河—III”装备部队以来,在军事演习和国防科研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97年起,空军启动了航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工程建设。他们与国防科大开展联合攻关,于2001年3月圆满完成了这一工程建设任务。航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研制成功,使我军航空预报形成了气象雷达信息网,增强了雷雨、冰雹等航空危险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其探测信息综合应用能力大大提高,为我军航空兵训练及作战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标志着我军航空气象预报实现历史性跨越。

据了解,中国气象局与国防科大已签订了合作协议,实现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银河—III”为业务主机的“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在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解放军报)

附录6:

爱尔兰共和国 

爱尔兰地图 

爱尔兰国旗 

 

爱尔兰国徽 

爱尔兰首都  都柏林 

爱尔兰货币  欧元 

 

都柏林中心建筑

 

都柏林建筑 

爱尔兰城堡 

爱尔兰国花 白车轴草 

爱尔兰国犬 凯利蓝梗 爱尔兰国鸟 蛎鹬  

爱尔兰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