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涵 综艺:方碧文:论中国共产党的四个28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37:08
 方碧文:论中国共产党的四个28年
 2010-01-05 10:54   来源:人民网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一个甲子之际,回顾和总结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与28年结下了不解之缘,已经走过三个28年,进入第四个28年。从1921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第一个28年,主要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从1949年到1977年,是第二个28年,主要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制度和物质基础。从1977年到2005年,是第三个28年,主要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探索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2005年开始到2033年,进入第四个28年,将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总结前三个28年,谋划和展望第四个28年,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对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和前途充满期待和信心。

一、中国共产党28年的周期

历史发展从来不是直线式的,中国历史发展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也是如此。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自从两千多年前建立统一国家以来,期间虽然经过无数次改朝换代的短暂动荡,但一直是走在世界发展前列的先进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把中国从先进国家行列彻底推向历史发展低谷,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民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伟大斗争的序幕。从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图存开始,先后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直到辛亥革命,中国各种进步力量和无数仁人志士英勇斗争,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1921年,作为中国社会先进力量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登上历史舞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面貌、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 从1921年到1949年的第一个28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期间经过了1927年和1934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是一个从幼年到成熟、从曲折到成功、从弱小到壮大的成长历程,以创造性的历史功绩确立了自己在中国革命和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替代的核心领导作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从悲惨境遇向着光明前途的伟大历史转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给中国革命带来了胜利的希望。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到1927年7月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在曲折的革命实践中经历了磨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掌握统一战线领导权具有极端重要性;农民问题是统一战线领导权的中心问题;革命的武装是实现和保持工人阶级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重要保证。从1927年8月到1937年7月,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创立了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形成毛泽东思想和开始确立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并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紧急关头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成功结束了内战局面,为抗日战争的到来创造了条件。经过国内革命战争最艰难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这个时期,我们党在艰难曲折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与否,是决定中国革命前途的关键。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靠中国人自己去认识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由中国人自己来寻找和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从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并前所未有地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观,是中华民族的壮举,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的光辉典范。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达到完全成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多方面的展开,从而达到成熟。从1945年8月到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依靠人民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革命和反革命两种力量大决战的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在民主革命阶段最活跃、最伟大、最生动的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和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28年以夺取全国政权而迎来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的伟大转折时期。此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1949年到1977年的第二个28年,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从领导革命的政党向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的转变,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等待着中国共产党人来承担。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道路的征程中,经历了来自国内外、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伟大成就,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从1949年到1956年,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从1956年到1966年,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也是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十年。由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党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对外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77年,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局势。在中国共产党第二个28年即将结束的时期,党和国家的发展又处于一个历史紧要关头。

从1977年到2005年的第三个28年,依靠自身力量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中国共产党,以崭新的精神风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1978年5月,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和支持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对于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实现重大历史关头的伟大转折产生了深远影响。同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重大历史关头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新时期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力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28年,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正在向第三步战略目标阔步前进,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28年,我们党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创造性地制定和作出了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祖国迎来思想解放、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科技进步的发展时期。 

二、中国共产党第四个28年的伟大开局

200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向第四个28年的过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批准了胡锦涛同志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选举产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会科学地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七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提出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娴熟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积极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各种来自经济、政治、社会领域和自然界的挑战和风险,奋勇夺取抗击非典、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正确果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时期,是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时期,是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时期,是党的建设全面推进、执政能力显著增强的时期,谱写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新篇章。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更加巩固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呼吁新的思想解放,人类社会发展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期待新的理论创新。胡锦涛同志科学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世界局势的新变化、新形势,对中国和人类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高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高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高度概括和阐发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根据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关系党和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新的哲学思考和理论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的着眼点就是要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课题,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和永葆党先进性问题,使党和国家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充满创造性。它来自于实践并在实践检验中焕发出真理的灿烂光芒,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鲜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具有完备的科学品质,又充满深厚的人文精神,还蕴涵哲理的和谐之美,集中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和时代精神的精华。它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指导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哲学理念,坚持实事求是、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必将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辉的前景。

全面推进体制改革,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七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思想的不断解放、工作的不断创新推动事业的不断发展,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对科学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以宽广的眼界胸怀全局,以战略思维判断全局,以辩证思维谋划全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总揽全局、统筹兼顾,不为传统模式所困,不为思维定势所限,不为风险挑战所惧,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做法中解放出来,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着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着力挺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把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广泛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进一步树立了我国更加开放、更具亲和力、更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形象。 

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了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七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各方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促进发展目的和途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统一,促进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强战略思维,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在发展中维护世界和平、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实现自己的和平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国际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自主创新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和完善鼓励、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知识创新体系、科学传播体系,鼓励创造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贯彻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增长的格局。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走中国特色区域发展之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产业链合理分工和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政策,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相结合,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坚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尊重和遵循市场规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发展活力和效率。坚持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既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力推进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社会主义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坚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发展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通过发展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保持社会平衡、和谐、稳定,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集中起来,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七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深入。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卓有成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大成果,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内民主不断扩大,党内制度建设成效显著。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干部教育培训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不断深入。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加快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办法。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

七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创了党和人民事业的新局面,在中华民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我们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能够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迎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中国共产党第四个28年任重而道远

在新的28年,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更崇高的目标前进。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新的28年,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和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按照“三步走”战略推进,在20世纪末提前实现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21世纪前50年实施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中,又分小三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从2000年到2010年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2010年到2020年,再经过十年努力,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时再翻一番,到建党一百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2021年到2049年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的第四个28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28年,一系列伟大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去奋斗和完成。

必须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科学发展,是我们党对当代世情、国情、党情科学判断的必然选择,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战略抉择。坚持科学发展,是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有效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惟一正确选择,是全面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切实保证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长远大计。必须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认识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加以落实,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使科学发展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实弄清经济社会发展中关系全局的长远的实际问题,弄清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和长远利益的根本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战略规划,取得领导科学发展的发言权和主动权,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真抓实干落实科学发展。必须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自觉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过去、规划未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改革发展创新方案,明确改革发展的阶段性任务、中长期目标、重大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协调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在大胆探索、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干部实绩考核体制机制创新,把全面反映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的评价和业绩考核体系,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完善体制、长效机制、具体制度等制度体系。 

推动科学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只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才能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和自觉行动。必须始终坚持把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根本目标,把满足人民群众愿望作为根本追求,把倾听人民群众呼声作为根本责任,把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根本方法,把关注民生作为根本要求,落实到想问题、谋规划、作决策、抓落实的各项工作中去,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在深化改革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个28年,必须打好改革攻坚战,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加强改革的协调性和普惠性,着力使各方面改革的成果制度化,形成完善和定型的制度,建立与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巩固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一是必须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全面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和其他有效的企业制度,完成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是必须进一步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绝大多数商品、劳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价格由市场决定;各类要素市场健康发展;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建立;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在各领域最大限度地形成公平竞争;各类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健全,信用秩序良好;市场规则健全,市场监管有效,制约机制有力,市场运作规范有序。三是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规范政府行政管理。建立健全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政府发挥有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四是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形成规范的调节收入差别、扶助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再分配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各类商业保险齐全。五是必须完善经济法律制度和法制环境。制定和完善保障财产权利、约束各类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政府管理的法律法规。执法机构设置科学、职能合理,执法手段有力,所有经济社会活动依法有序进行。 

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完善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第四个28年,是加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创新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是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同党的执政方式的完善同步推进,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二是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畅通人大代表和人民的联系,人民通过国家立法机关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使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在本质上达到内在统一。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通过体制创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畅通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扩大和保障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三是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不断推进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保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贯彻落实。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善于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按照宪法、法律和法规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一切政党和社会组织,所有公民和社会团体,所有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允许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形成全民守法的行为习惯。四是必须贯彻社会主义民主基本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要环节,努力使政治建设适应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反映时代要求,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新进展,创造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新途径、新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协调发展,从制度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政治参与要求,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落实。

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持久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必然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必然催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本土化、当代科技成果物质化进程,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支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必须着力推进的重大任务。一是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民族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全社会改革创新意识、公民意识、国家意识、社会主义意识;坚持不懈地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广泛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导思想,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二是必须积极建设和谐文化,推动形成良好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围绕增强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围绕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入推动群众性创建活动。围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三是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吸收世界健康有益文化成果,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积极适应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趋势,着眼于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吸收消化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使之成为中华文化成长的丰富养料。深入研究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善于从时代伟大实践中和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使文化发展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与社会主义事业齐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四是必须着力推进文化创新,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增强创新能力,着眼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眼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大力推进内容形式创新,着眼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始终保持我国文化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五是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形成新的文化产业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必须促进社会和谐,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社会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保证。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是必须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四是必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必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是必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必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六是必须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必须把完善社会管理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尤其是在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我们党作为在社会主义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全部实践和理论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切实担当起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历史重任。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正确领导。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大力推进党的制度体系的创新和完善,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用制度推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和巩固党的建设新成果,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必须通过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改革创新,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始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我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高广大党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品质,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以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只要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增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增强执政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坚持人民至上、勤政廉政,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就一定能够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迈向胜利的彼岸。

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决定力量。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维护全党的团结,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奋力夺取党和人民事业新的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28年。

本文原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