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头的句子:2011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数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12:07

2011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

(数  学)

一、命题依据

初中数学学业考试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及本考试大纲命题。

二、命题原则

    ⒈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所设立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综合有效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状况。

    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双基”的结果与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性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认识水平的评价。

    ⒊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命题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⒋试题的考查内容、素材选取、试卷形式对每个学生而言要体现其公平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尊重不同的解答方式和表现形式。

    ⒌试题背景具有现实性。试题背景应来自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所具有的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

    ⒍试卷的有效性。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结果与过程的考查,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特征的考查。

    中考试卷要有效发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求解)题、证明题、开放性问题、应用性问题、阅读分析题、探索性问题及其它各种题型的功能,试题设计必须与其评价的目标相一致。

    试题的求解思考过程力求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活动方式,如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等。

三、适用范围

    全日制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数学学业考试。

四、考试范围

    《课程标准》(7~9年级)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四个部分的内容。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 

⒈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的主要考查方面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的基本认识等。

⑴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考查的主要内容

了解数产生的意义,理解代数运算的意义、算理,能够合理地进行基本运算与估算;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有效地应用代数运算、代数模型及相关概念解决问题;能够借助不同的方法探索几何对象的有关性质;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几何对象的大小、位置与特征;能够在头脑里构建几何对象,进行几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能对某些图形进行简单的变换;能够借助数学证明的方法确认数学命题的正确性;正确理解数据的含义,能够结合实际需要有效地表达数据特征,会根据数据结果作合理的预测;了解概率的涵义,能够借助概率模型、或通过设计活动解释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⑵“数学活动过程”考查的主要方面

  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对活动对象、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深度;从事探究与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信心等。

⑶“数学思考”方面的考查应当关注的主要内容

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其内容主要包括:

    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够使用符号表达数量关系,并借助符号转换获得对事物的理解;能够观察到现实生活中的基本几何现象;能够运用图形形象来表达问题、借助直观进行思考与推理;能意识到作一个合理的决策需要借助统计活动去收集信息;面对数据时能对它的来源、处理方法和由此而得到的推测性结论作合理的质疑;面对现实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数学猜想,并寻求证明猜想的合理性;能合乎逻辑地与他人交流等等。

    ⑷“解决问题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

    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⑸“对数学的基本认识”考查的主要方面:

对数学内部统一性的认识(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同数学方法之间的相似性等);对数学与现实、或其他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的认识等等。

  ⒉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要求的知识技能目标分为四个不同层次: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具体涵义如下:

了解(认识):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具体涵义如下: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它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以下对《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四个领域的具体考试内容与要求分述如下:

数 与 代 数

(一)数与式

⒈有理数

    考试内容:

    有理数,数轴,相反数,数的绝对值,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加法运算律,乘法运算律,简单的混合运算。

    考试要求: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以及简单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4)能用有理数的运算律简化有关运算,能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⒉实数

    考试内容:

    无理数,实数,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简单的实数四则运算。

    考试要求: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科学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会按要求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6)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运算法则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⒊代数式

    考试内容:

    代数式,代数式的值,合并同类项,去括号。

    考试要求:

   (1)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能解析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4)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5)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⒋整式与分式

    考试内容:

    整式,整式加减,整式乘除,整数指数幂,科学记数法。

    乘法公式:

    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公式法。

    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考试要求: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

   (2)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

   (3)会推导乘法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4)会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5)了解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方程与不等式

    ⒈方程与方程组

    考试内容:

    方程和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考试要求:

   (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会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的解。

   (3)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4)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5)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的合理性。

    ⒉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考试内容:

    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

    考试要求:

   (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函数

    ⒈函数

    考试内容:

    平面直角坐标系,常量,变量,函数及其表示法。

    考试要求:

   (1)会从具体问题中寻找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了解常量、变量、函数的意义,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能举出函数的实际例子。

   (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4)能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5)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6)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预测。

    ⒉一次函数

    考试内容:

    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考试要求:

   (1)理解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意义,会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2)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式,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3)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4)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⒊反比例函数

考试内容:

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及其性质。

    考试要求: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解析式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3)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⒋二次函数

    考试内容:

    二次函数及其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考试要求:

   (1)理解二次函数和抛物线的有关概念,能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结合图象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3)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推导和记忆),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空 间 与 图 形

(一)图形的认识

   ⒈点、线、面,角。

    考试内容:

    点、线、面、角、角平分线及其性质。

    考试要求:

   (1)在实际背景中认识,理解点、线、面、角的概念。

   (2)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换算。

   (3)掌握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⒉相交线与平行线

    考试内容:

    补角,余角,对顶角,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线段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平行线,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及性质。

    考试要求:

   (1)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2)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

   (3)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4)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5)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平行线基本性质,

   (6)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及性质。

   (7)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8)体会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⒊三角形

    考试内容:

    三角形,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三角形中位线,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考试要求:

1)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4)了解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5)掌握勾股定理,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⒋四边形

    考试内容:

    多边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正多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和性质,平面图形的镶嵌。

    考试要求:

    (1)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定理。

    (4)了解线段、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重心及物理意义(如一根均匀木棒、一块均匀的矩形木板的重心)。

5)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⒌圆

    考试内容:

    圆,弧、弦、圆心角的关系,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切线的性质和判定,弧长,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全面积。

    考试要求:

1)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了解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了解圆的性质,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

    (3)了解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4)了解切线的概念、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5)会计算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⒍尺规作图

    考试内容:

    基本作图,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考试要求:

    (1)能完成以下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能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

    (3)能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4)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对于尺规作图题,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

    ⒎视图与投影

    考试内容:

    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视点、视角,盲区,投影。

    考试要求:

    (1)会画简单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的示意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2)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3)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球除外)之间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物体的包装)。

    (4)了解并欣赏一些有趣的图形(如雪花曲线、莫比乌斯带)。

    (5)知道物体阴影的形成,并能根据光线的方向辨认实物的阴影(如在阳光或灯光下,观察手的阴影或人的身影)。

    (6)了解视点、视角及盲区的含义,能在简单的平面图和立体图中表示。

    (7)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二)图形与变换

    ⒈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

    考试内容:

    轴对称、平移、旋转。

    考试要求: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或平移、旋转),探索它们的基本性质;

    (2)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旋转)后的图形,能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

    (3)探索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或平移、旋转)的性质及其相关性质。

    (4)利用轴对称(或平移、旋转)及其组合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轴对称(或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⒉图形的相似

    考试内容:

    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图形的相似及性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图形的位似,锐角三角函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考试要求:

    (1)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通过实例了解黄金分割。

    (2)通过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了解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

    (3)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4)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5)通过实例了解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

    (6)通过实例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 tan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锐角。

    (7)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图形与坐标

    考试内容:

    平面直角坐标系。

    考试要求:

    (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2)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

    (4)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图形与证明

    ⒈了解证明的含义

    考试内容:

    定义、命题、逆命题、定理,定理的证明,反证法。

    考试要求:

    (1)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2)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定义、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3)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并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4)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5)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6)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

    ⒉掌握证明的依据

    考试内容:

    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考试要求:

    运用以上6条“基本事实”作为证明命题的依据。

    ⒊利用2中的基本事实证明下列命题

考试内容:

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和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则两直线平行)。

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4)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内心)。

    (5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干一点(外心)。

    (6)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7)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8)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考试要求:

    (1)会利用2中的基本事实证明上述命题。

    (2)会利用上述定理证明新的命题。

    (3)练习和考试中与证明有关的题目难度,应与上述所列的命题的论证难度相当。

    ⒋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统 计 与 概 率

   ⒈统计

    考试内容:

    数据,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抽样,总体,个体,样本。    

    扇形统计图。

    加权平均数,数据的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极差和方差。

    频数、频率,频数分布,频数分布表、直方图、折线图。

    样本估计总体,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总体的平均数、方差。

    统计与决策,数据信息,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考试要求:

    (1)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统计数据。

    (2)了解抽样的必要性,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知道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3)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4)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5)会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与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6)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

    (8)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9)能根据问题查找相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会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数据发表自己的看法。

    (10)能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⒉概率

    考试内容:

    事件、事件的概率,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实验与事件发生的频率、大量重复实验与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

    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考试要求: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2)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3)能运用概率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 题 学 习

    考试内容:

    课题的提出、数学模型、问题解决。

    数学知识的应用、研究问题的方法。

    考试要求:

    (1)结合实际,会提出、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进而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2)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

    (3)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初步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与经验。

六、考试形式、时间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120分钟。

七、试题难度

    合理安排试题难度结构。容易题、中档题和稍难题的比例约为8:1:1。考试合格率达80%。

八、试卷结构

全卷满分150分。试卷包含有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三种题型的占分比例约为:填空题占25%,选择题占12.5%,解答题占62.5%。

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作图题等,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推证过程或按题目要求正确作图。应设计结合现实情境的开放性、探索性问题,杜绝人为编造的繁难计算题和证明题。

全卷总题量(含小题)控制在25~30题,较为适宜。

九、试题示例

(一)填空题:

1.-3的相反数是______.(容易题)

2.太阳半径大约是696000千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_千米.

(容易题)

3.因式分解:__________.(容易题)

4.如图1,AB∥CD,AC⊥BC,∠BAC=65°,则∠BCD =________度.(容易题)

5.“明天会下雨”是          事件.(填“必然”或“不可能”或“可能”)(容易题)

6.如图2,正方形ABCD是⊙O的内接正方形,点P是⌒CD上不同于点C的任意一点,则∠BPC的度数是_____________度.(容易题)

7.不等式组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中档题)

8.如图3,已知AB⊥BD,ED⊥BD,C是线段BD的中点,且AC⊥CE,ED=1,BD=4,那么AB=__________.(中档题)

9.如图4所示,课外活动中,小明在与旗杆AB距离为米的C处,用测角仪测得旗杆顶部A的仰角为.已知测角仪器的高CD=米,则旗杆AB的高是___________米.(精确到米)(中档题)

10.某同学利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时,列出部分数据如下表:

x

0

1

2

3

4

y

3

0

-2

0

3

经检查,表格中恰好有一组数据计算错误,请你根据上面信息写出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稍难题)

(二)选择题:(A、B、C、D四个答案中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1.下列各选项中,最小的实数是(    ).

A.-3      B.-1     C.0     D. (容易题)

12.下列计算中,结果正确的是(    ).

A.     B.  

C.    D. (容易题)

13.方程的解是(    ).

A.x=1         B.x=2      C.x=     D.x=-(容易题) 

14.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被小颖拿掉2个后,得到如图5所示的几何体,图6是原几何体的三视图.请你判断小颖拿掉的两个正方体原来放在(    ).

 

A.1号的前后       B.2号的前后      

C.3号的前后       D.4号的左右(容易题)

15.如图7,AB是⊙O的直径,CD是⊙O 的切线,C为切点,∠B=25°,则∠D等于(    ).

A.25°   B.40°    C.30°  D.50°(中档题)

16.如图所示,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纸片,点分别是边上,将沿着折叠压平,重合,若,则(   )

A.   B.    C.  D.(中档题)

17.以边长为2厘米的正三角形的高为边长作第二个 正三角形,以第二个正三角形的高为边长作第三个正三角形,以此类推,则第十个正三角形的边长是(    ). 

A.2× 厘米     B.2×厘米

C.2×厘米      D.2×厘米(稍难题)

(三)解答题:

18.计算: |-2| + (4 - 7 )÷ .(容易题)

19.先化简,再求值:,其中.(容易题)

20.如图9,正方形中, 上一点,的延长线上,且.

(1)求证:

(2)问:将顺时针旋转多少度后与重合,旋转中心是什么?(容易题)

21.近日从省家电下乡联席办获悉,自2009年2月20日我省家电下乡全面启动以来,最受农户热捧的四种家电是冰箱、彩电、洗衣机和空调,其销售量比为5︰4︰2︰1,其中空调已销售了15万台.根据上述销售情况绘制了两个不完整的统计图:

请根据以上信息解答问题:

⑴ 补全条形统计图;

⑵ 四种家电销售总量为        万台;

⑶ 扇形统计图中彩电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是         度;

⑷ 为跟踪调查农户对这四种家电的使用情况,从已销售的家电中随机抽取一台家电,求抽到冰箱的概率.(容易题)

2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OB的位置如图10.

(1)若△A1OB1是△AOB关于原点O的中心对称图形,则顶点A1的坐标为(     ,     );

(2)在网格上画出△AOB关于y轴对称的图形;

(3)在网格上画出将△AOB三个顶点的横、纵坐标均扩大为原来的2倍后的图形,并求出变换后图形的周长等于______;若把△AOB顶点的横、纵坐标均扩大为原来的n倍,试猜想变换后图形的周长等于______.(容易题)

23.某商店购进一种商品,单价30元.试销中发现这种商品每天的销售量(件)与每件的销售价(元)满足关系:.若商店每天销售这种商品要获得200元的利润,那么每件商品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每天要售出这种商品多少件?(中档题)

24.如图11,抛物线与x轴交于A、C两点,与y轴交于B点,与直线交于A、D两点。

⑴直接写出A、C两点坐标和直线AD的解析式;

⑵如图12,质地均匀的正四面体骰子的各个面上依次标有数字-1、1、3、4.随机抛掷这枚骰子两次,把第一次着地一面的数字m记做P点的横坐标,第二次着地一面的数字n记做P点的纵坐标.则点落在图1中抛物线与直线围成区域内(图中阴影部分,含边界)的概率是多少?(中档题)

25.我们知道,当一条直线与一个圆有两个公共点时,称这条直线与这个圆相交.类似地,

我们定义:当一条直线与一个正方形有两个公共点时,则称这条直线与这个正方形相交.

已知:如图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OABC的顶点坐标分别为O(0,0)、A(1,0)、B(1,1)、C(0,1).

⑴ 判断直线y=3(1)x+6(5)与正方形OABC是否相交,并说明理由;

⑵ 设d是点O到直线y=-x+b的距离,若直线y=-x+b与正方形OABC相交,求d的取值范围.(稍难题)

26.在梯形ABCD中,AD∥BC,AD=8cm,BC=2cm,AB=CD=6cm.动点P、Q同时从A点出发,点P沿线段AB→BC→CD的方向运动,速度为2cm/s;点Q沿线段AD的方向运动,速度为1 cm/s.当P、Q其中一点先到达终点D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APQ的面积为S(cm).

(1)当点P在线段AB 上运动时(如图14),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2)当点P在线段BC上运动时(如图15),请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并求S 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试探究:点P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t取何值时,S的值最大?

参考答案:

一、1.3;2.6.96×105;3.(x+2)2;4.25;5.可能;6.45;7.x>2; 8.4; 

9.9.9; 10.

二、11.A;12.D;13.C;14.B;15.B;16.A;17.B;

三、18.

19.解:原式=x-1, .

20.(1)证明:在正方形ABCD中

.

.

,

.

(2)解:将顺时针旋转 90 后与重合,旋转中心是点 A . 

21. 解:(1)如图所示;

(2)180;

(3)120;

(4)解:

答:抽到冰箱的概率是

22.解:(1) A1(3,4 );

(2)如图所示;

(3)如图所示,32 ,16n。

23.解:根据题意,得 ,

整理,得  .

解得  .

P=100-2×40=20.

答:每件商品的售价应定为40元,每天要销售这种商品20件.

24.解:⑴ A点坐标:(-3,0),C点坐标:C(4,0);

直线AD解析式:.

⑵ 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如下(用列树状图列举所有可能亦可): 

第一次

第二次

-1

1

3

4

-1

(-1,-1)

(-1, 1)

(-1,3)

(-1,4)

1

(1,-1)

(1, 1)

(1,3)

(1,4)

3

(3,-1)

(3, 1)

(3, 3)

(3, 4)

4

(4,-1)

(4, 1)

(4, 3)

(4, 4)

总共有16种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而落在图1中抛物线与直线围成区域内的结果有7种:

(-1,1),(1,-1),(1,1),(1,3),(3,-1),(3,1),(4,-1). 

因此P(落在抛物线与直线围成区域内)=.

25.(1)解:相交.

∵直线y=3(1)x+6(5)与线段OC交于点(0,6(5)),

同时直线y=3(1)x+6(5)与线段CB交于点(2(1),1),

∴直线y=3(1)x+6(5)与正方形OABC相交.

(2)解:当直线y=-x+b经过点B时,即有1=-+b,

∴b=+1.

即y=-x+1+.

记直线y=-x+1+与x、y轴的交点分别为D、E.

则D(3(3),0),E(0,1+).

方法1:在Rt△BAD中,tan∠BDA=AD(BA)3(1)3()3()=,

∴∠EDO=60°,∠OED=30°.

过O作OF1⊥DE,垂足为F1,则OF1=d1.

在Rt△OF1E中,∵∠OED=30°,

∴d1=2(3+1).

方法2:∴DE=3(2)(3+).

过O作OF1⊥DE,垂足为F1,则OF1=d1.

∴d1=3(3)×(1+)÷3(2)(3+)=2(3+1).

∵直线y=-x+b与直线y=-x+1+平行.

方法1:当直线y=-x+b与正方形OABC相交时,一定与线段OB相交,且交点不与点O、B重合.

故直线y=-x+b也一定与线段OF1相交,记交点为F,则F不与点O、F1重合,且OF=d.

∴当直线y=-x+b与正方形相交时,有0<d<2(3+1).

方法2:当直线y=-x+b与直线y=x(x>0)相交时,

有x=-x+b,即x=3(b)3(b).

①当0<b<1+时,0<x<1,0<y<1.

此时直线y=-x+b与线段OB相交,且交点不与点O、B重合.

②当b>1+时,x>1,

此时直线y=-x+b与线段OB不相交.

而当b≤0时,直线y=-x+b不经过第一象限,即与正方形OABC不相交.

∴当0<b<1+时,直线y=-x+b与正方形OABC相交.

此时有0<d<2(3+1).

26.解:(1)S=, 

0

(2)3≤t≤4.

过点C作CE⊥AD于点E,如图2.则DE==3.

∵CD=6,∴∠DCE=30o,∴∠D=60o.

∴CE=CD·sinD=6, 

∴s=(3≤t≤4)

(3)当点P在线段CD上(不与D点重合)时,4≤t<7. 

过点P作PF⊥AD于F,如图3.

∵PD=14-2t,

∴PF=PD·sinD=(14-2t)·. 

∴S=(4≤t<7).

①∵当0.由函数图象可知,S随t的增大而增大,

∴当t=3时,S最大=; 

②当3≤t≤4时,S=.由函数图象可知,S随t的增大而增大,

∴当t=4时,S最大=6; 

③当4≤t<7时,S.

由函数图象知,S随t的增大而减小, 

∴当t=4时,S最大=6.13分

综上所述,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t=4时,S的值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