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裤哥 斗鱼:虽远必诛——大汉帝国的扩张(书赢天下)第3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0:26:30
虽远必诛——大汉帝国的扩张(书赢天下)第3页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1-4 11:29:49 
回复 
  (虽远必诛-49)
  
  各路分头搜索打击匈奴的部队陆续返回,除了霍去病的票姚营之外。
  在返回的各路部队中,斩获最多的是上谷太守郝贤,斩杀匈奴数百人。郝贤追随卫青四次出征,如今他的功名薄下,已经斩获了二千多名匈奴骑兵。卫青很是高兴,又记大功一次。
  可是外甥霍去病呢?
  卫青有点后悔了。霍去病才第一次上战场,只带了八百人马,自己却让他去搜索追击匈奴人,万一遇上匈奴主力,会不会象苏建那样全军覆没呢?要是霍去病有什么三长两短的,自己可怎么去向姐姐卫少儿说呢?卫青心头掠过一丝不祥的阴影。
  
  然而,年轻的霍去病吉星高照!
  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注定要让世人为之震惊。在他面前,强悍的匈奴军队永远是不堪一击。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个永远的谜,因为我们至今不知道霍去病究竟是怎么用兵,不知道他有什么克敌之胜的法宝,太史公只为我们记下霍去病的赫赫战绩,却没有留下一个线索,让我们去了解他的天才兵略。也许,这在当时是属于国家顶级机密。我们只知道他的剽悍、勇猛、无所畏惧。
  笔者有幸去瞻仰过霍去病的陵墓,历经二千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巍然耸立,气势雄伟,令人心生豪迈之情,那尊“马踏匈奴”的著名雕像,至今依然完好无损。两千年的中国大地上,无数的战火硝烟,兵戈铁马,但霍去病陵却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这是块神圣之地哪,因为这里埋葬的是一位震古烁今的战神。你说他是个凡人,是个贵族,是个将军,不错,那是在他生前,可在他身后,他是一个战神,他是一个象征,他是一段永远流传的神话,他是一簇不灭的精神烈焰。当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遭遇侵辱、沉沦之时,他是一个希望,因为当你远眺着祁连山状的陵墓时,就会想起那段开拓、进取、激情与热血沸腾、光荣与梦想交织的伟大时代。
  
  十八岁的票姚校尉霍去病带着八百名勇士,开始了他的光荣之旅。
  初生牛犊不怕虎!
  孤军深入,一路上穷追猛打!离汉军大本营越来越远。
  八百人哪,竟然横穿匈奴腹地数百里,如入无人之境。
  霍去病遇上一支匈奴军队,是匈奴相国所率领的骑兵。
  霍去病抑制不住激动,拔出宝剑,向前一挥,高喝道:“众弟兄,跟我冲——”,一手拉动缰绳,两腿往马肚子一夹,策马向前直冲过去。众位战士不敢示后,拼命冲向敌阵,甚至也不看看匈奴究竟有多少人。
  八百人的票骑营冲向匈奴骑兵阵,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霍去病精挑细选出来的八百勇士,个个武艺高强,生龙活虎,以一当十,兵锋所至之处,一道道血柱喷涌而出。战马嘶叫,兵戈交错,一阵掩杀之后,战场上留下累累的匈奴人尸体。匈奴人大骇,这支人数不多的汉军竟然如此的骁勇,心生胆怯,纷纷逃遁。
  究竟遇到了多少匈奴军队,史料不载,不得而知,只知道霍去病的票姚营斩杀与俘虏的匈奴人的数量是二千零二十八人,非常精确的记载,光这个数量,就是票姚营八百人的二点五倍。要知道八百骑兵要全歼敌军是很困难的,因为匈奴人被击溃与逃散的人数,肯定还不止二千人,如果这样推测合理的话,霍去病最少遇到超过他兵力五倍的匈奴骑兵。
  霍去病的战果还不止如此,在击斩与俘虏的匈奴人中,并不全是无名之辈,有几个是很有来头的的人物,被霍去病击斩的人当中,有匈奴单于伊稚斜的爷爷一辈的(估计是伊稚斜单于的叔公),被封为藉若侯的栾提产;被霍去病所俘虏的人当中,有匈奴的相国(宰相),当户(匈奴高级军官),还有伊稚斜单于的叔父罗姑比。
  匈奴相国与当户是在战斗过程中被汉军生擒的,而罗姑比则是在逃跑过程中,被霍去病的骑兵追捕而入网的。
  按道理说,这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手下的兵不会太弱,也不会太少,但在霍票姚面前,统统是不堪一击,似乎霍去病就是匈奴人的天然克星。可以这么说,在霍去病身上,集李广的勇猛与卫青的智慧于一身,他的勇与李广的勇又有所不同,他有邈视一切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是一种极度的自信力。如果说霍去病是运气好,那种这种运气的根源,是他创造出来的。
  霍去病又威力搜索一番,找不到敌人的影子了,这才收兵返回大本营。 
    (虽远必诛-50)
  
  终于,霍去病的票姚营出现在大本营汉军的视线中。
  霍去病安然无恙,卫青搁在心中的石头落地了。紧接着,当霍去病亮出他漂亮无比的成绩单时,包括卫青在内的所有将领都惊呆了。
  在这一刻,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一颗将星冉冉升起了。
  因为苏建全军覆没与赵信叛降事件而笼罩在大本营上空的阴霾一扫而空。
  卫青紧紧地拥抱着自己疼爱的外甥,激动的情绪溢于言表。
  此次出征,十万汉军毙俘匈奴军队一万余人,而霍去病以八百骑兵击斩二千余敌军,独领风骚。
  
  捷报传到帝国的首都,皇帝刘彻大为惊喜。
  刘彻高兴地赞道:“霍去病真是一个双料冠军啊。在斩杀敌军人数这个项目上,霍去病是冠军,在俘虏匈奴重要头目这个项目上,他还是冠军!真是战功卓著啊。”
  因为是双料冠军,所以霍去病被封为“冠军侯”,食邑两千五百户。
  霍去病开始平步青云。
  卫青第六次出征,赵信叛降、苏建三千骑兵全军覆没,也是卫青征战史上最大的一次挫折,但是霍去病的梦幻般的表演,使得这次出征仍然载誉而归。慷慨的皇帝赏赐卫青二十四万两黄金。
  凿空西域的英雄张骞因为在此役中为军队寻找水源有功,同时也因为他探险西域的壮举,被封为博望侯。
  
  
  视天下为己物的刘彻,固然出手慷慨,但是国家的财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从元光六年,汉帝国反击匈奴以来,到元朔六年,七年的时间,汉军对匈奴发动了六次反击,同时,匈奴对汉帝国边境进行了十几次大规模的侵掠。战争不断升级,战争的开支与日俱增,光战马的消耗就极为惊人,战马死亡数量超过十万匹,粮秣的消耗更是不计其数。军事重镇朔方城的建造,更是耗资千万之巨,国库为之一空。同时,赏赐有功将士所花费的黄金,竟然在二十万斤以上!
  大司农上书刘彻:资金紧缺,再也无法为前方战士提供粮秣了。
  怎么办?怎么办?
  春风得意的皇帝笑了,偌大一个国家,还差那么点钱吗?
  一道饮鸩止渴的诏令颁布了:允许百姓花钱赎罪与买官鬻爵。
  凡是被判处有罪的人,可以出钱赎免罪行或者减轻刑罚。同时设置武功爵,分为十一级,分别是造士、闲舆卫、良士、元戎士、官首、秉铎、千夫、乐卿、执戎、政戾庶长、军卫。武功爵公开出售,一级标价十七万钱。购买的武功爵到千夫(第七级)以上的,可以优先出任政府的官吏。
  诏令一出,政府的财源滚滚而来。须知在武帝时,对民间富裕人士采取打压的政策,凡是民间富豪家产超过三百万钱的,一律迁居茂陵。富豪们心中盘算,与其迁居茂陵,不如花钱买个官来当,所以纷纷购买武功爵。政府通过此诏令,竟然得到抵罪款与鬻官款价值高达三十万斤的黄金。
  解了军费的燃眉之急,但却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这个隐患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刘彻是始料不及的。
  
  匈奴也是面临十分窘困的境地。匈奴国家财力本来就不及大汉帝国,河南战役损失了宁夏平原与河套两块风水宝地暂且不说,牲畜就损失了近百万头;漠南战役右贤王几乎全军覆没,又损失牲畜近百万头。如果说耕地是汉人的命根子,那么牲畜可是匈奴人的命根子啊。七年的血战,匈奴元气大伤。
  叛降的赵信受到了伊稚斜单于的重用,因为赵信掌握了汉军太多的机密,这个两头吃香的家伙,被封为自次王,意思就是仅次于单于的王。伊稚斜单于把姐姐嫁给赵信,赵信一举成为匈奴最有权势的人,心中好不快活。他就给单于出点子:“这些年匈奴损失太惨重了,况且据我在汉军时的了解,汉军武器装备先进,训练有素,匈奴军队与其正面交锋,要吃大亏的,不如将主力迁移到大漠以北,汉军如果劳师远征,那么大漠恶劣的地形与气侯,将大大削弱其战斗力,我们就可以乘机反击。”伊稚斜单于在这几年吃尽汉军的苦头,想想赵信所言有道理,于是将主力撤向漠北。
  如此一来,在朔方、云中、定襄、代郡以北,蒙古大漠以南的广大区域内,已经没有匈奴的主力,汉匈战场,转移到了东部与西部。在汉帝国东部的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等地区,正面是匈奴左贤王的地盘;在帝国西部的朔方、陇西以西,是匈奴休屠王、浑邪王的地盘。
  新的一轮战争,将从北部战线转移到东北战线与西部战线上。
  霍去病,这颗冉冉升起的将星,又将会怎样的惊人之举呢?
  (虽远必诛-51)
  
  六、血战河西:夺取咽喉之地
  
  就在伊稚斜单于北撤到漠北之时,汉帝国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淮南王刘安谋反,同时受到牵连的还有衡山王刘赐。武帝刘彻严加审讯,大批官员以及郡县的豪杰士民被牵扯进这场政治斗争中,大狱屡兴,最后处决的人数多达数万人之多。全国为之恐慌。
  匈奴的左贤王部乘汉帝国内部混乱之时,再次发动侵掠,出动一万多人马,进攻上谷郡,杀戮官兵数百人。
  在镇压了淮南王与衡山王之后,刘彻又开始构想打击匈奴的计划。
  
  虽然在帝国的东北边境,匈奴左贤王时不时偷袭得手,但是由于匈奴单于部的主力已经撤到大漠之北,所以左贤王部势力孤单,所造成的危害不足为患。
  根据张骞勇闯西域后的分析报告,西域诸国多隶从于匈奴国,匈奴在此的势力根深蒂固,如果要彻底孤立匈奴,联合西域诸国共同抗击匈奴,则必须要打通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这条通往西域的狭长道路,就是河西走廊,而这条河西走廊,掌握在匈奴人的手中。
  河西走廊夹在祁连山脉与阿拉善高原中间,左侧的祁连山脉高耸入云,许多山峰终年积雪,站在祁连山脉之下向上眺望,风光十分迷人,祁连山的那边,就是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河西走廊的右侧是两大片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这两片沙漠均是流动型的沙丘,环境十分的恶劣。河西走廊是由一系列的小冲积平原与洪积平原所构成,成为汉帝国通向西域的咽喉地带。
  打通河西走廊,成为汉帝国的第一战略目标。
  武帝刘彻准备发动河西战役,这次战役由谁来指挥呢?
  
  无疑,卫青仍然是张王牌,是第一绩优股,但掌握全局的操盘手刘彻却看中了一只潜力股,这就是霍去病。
  当然,刘彻有意压制卫青,还有另一层重要原因,就是卫青的姐姐、皇后卫子夫已经逐渐失宠于武帝。来自赵地的王夫人,取代卫子夫,成为皇帝最宠幸的女人,王夫人年轻貌美,此时也产下一个皇子,成为卫子夫的劲敌。皇帝的移情别恋,使得卫青在他心中的份量,也跟着降低。
  但刘彻的选择还是对的,他大胆起用年轻的霍去病,再一次证明了他的慧眼识英雄的本领。没有武帝刘彻,就没有霍去病的辉煌。打通河西走廊的历史重任,落在了只有十九岁的霍去病的身上。
  霍去病年轻的肩膀,能扛得住这份重压吗?
  
  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霍去病从票姚校尉升格为票骑将军(骠骑将军),开始他独挡一面的军事生涯。
  这一年的三月,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帝国的西部重镇陇西,一支一万骑兵组成的军队,从陇西向西出发了。
  这是一次对河西走廊试探性的进攻。
  匈奴除了单于、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之外,还有许多王,其实就是部落首领,王下面还是有更小的王。在河西走廊一带,势力最大的是两个王:休屠王和浑邪王。
  河西走廊原先是月氏国的地盘,月氏国在冒顿单于与老上单于时,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月氏国王被老上单于斩杀,他的脑袋成了老上单于喝酒的饮器,月氏国被迫西迁。但是分布在河西走廊的这些匈奴小王,很可能是原月氏国的小王,由于投降匈奴而受封于此,就象河南地的楼烦王与白羊王一样,最是属于被匈奴吞并的小部落。
  由于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十分特别,其与匈奴广阔的漠南地区隔着两片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也使得河西走廊的这些小王们相对比较独立,为了加强对河西走廊一带的控制,伊稚斜单于派自己的儿子来到河西走廊,意在监视河西走廊的这些大大小小的王,并防止汉军西进。
 (虽远必诛-52)
  
  虽然史书上并没有对霍去病天才兵略的详细记录,但从此役中可以看出,霍去病是充分考虑到了河西走廊一带的大小王与匈奴王庭之间的矛盾,因而采取了恩威并重的战略。
  霍去病率领一万骑兵,翻越乌戾山,面对的第一个对手是匈奴的速濮部落。
  霍去病放出风声:我们只是想活捉匈奴单于的儿子,你们放下武器,不要抵抗,我们就决不会掠夺你们的财产和百姓。
  但是速濮部落拒绝投降。
  这只是一个小部落,人马又少,焉是汉军的对手?霍去病命令前锋鹰击司马赵破奴率军攻打速濮部落,这只是一场以石头砸鸡蛋的战斗,速濮部落全军覆没,速濮王被赵破奴斩首。初战告捷!
  紧接着,汉军渡过狐奴河,在河的对岸,分布有匈奴的五个小部落。伊稚斜单于派了自己的儿子到河西监督这些部落首领,可这些小部落本来是被匈奴吞并的月氏国的属民,有几个肯为匈奴单于效力啊。
  速濮王的下场令这五个部落的首领心惊胆战,他们开了个碰头会,讨论对策,大家想来想去,咱没事为匈奴单于拼死拼活的干嘛啊,再说要拼也没有那个实力,于是纷纷派出使者,向霍去病表态,愿意服从霍去病,不作抵抗。伊稚斜单于的儿子听到风声,一溜烟跑了。
  
  霍去病的一万人马快速穿过五个部落的辖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西推进。
  六天的时间,汉军向前推进了一千里!越过焉支山,直插向浑邪王的地盘。
  一路上马蹄声荡漾在两侧的山间,壮丽的祁连山脉直插云霄,山头上的积雪在碧空下闪烁着寒意,山麓牧草青青,山泉汇集成小河,如同乳汁哺育着这片狭长的冲积平原,清澈的水是这里最宝贵的资源。
  其实休屠王的位置本是在东部,更靠近汉军,但他自知不是汉军的对手,所以向西撤退,与浑邪王的部队会合,准备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汉军。
  可是他们的对手是霍去病,这就注定他们的抵抗注定是要倒霉的。
  
  决战到来了。
  皋兰山下。匈奴军队与霍去病兵团鏖兵相对。
  在匈奴一方,浑邪王、休屠王、折兰王、卢侯王等部落联军一万三千多人,在人数上略多于霍去病兵团。
  霍去病兵团是汉军所有兵团中的精锐,所以骑士都是霍去病从各军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皇帝赋予他这个特权。不仅如此,霍去病兵团的战马也是最优良的品种,体力与耐力都极佳,更重要的,这个兵团配备了汉军最先进的武器,包括进攻型兵器与防御护具。
  这是一场骑兵大战,一场短兵相接。
  霍去病冲锋在最前头,赵破奴及一万人名骑兵紧随其他,闯入匈奴骑兵阵中,一场混战开始了。
  这不是势均力敌的战斗,而是一边倒的战斗。
  折兰王汉军强弩射杀,卢侯王则被斩于马下;浑邪王的儿子在战斗中被生擒,他的相国与都尉均落马被俘;休屠王带着一个吉祥物,也是其部落的宝物祭天金人,本想让这尊祭天金人能发挥法力来阻挡汉军,不料反倒让汉军作为战利品收缴了。
  数小时的激战,匈奴军损兵折将超过七成,大势不好,浑邪王与休屠王赶紧收拾残部,向西狂奔,落荒而去。
  霍去病果然不负皇帝的重望,第一次独立指挥的大兵团作战,便以完胜而告终。
  这一战,汉军斩获与俘虏的敌人共计八千九百六十人,将近九千人。深入河西走廊一千里,降服与击败十余个匈奴部落。
   (虽远必诛-53)
  
  第一次河西战役达了预期的目的,武帝刘彻十分的满意,增加霍去病食邑两千户。
  这次战役再次展示了霍去病非凡的军事才华,刘彻非常放心了:票骑将军,足有能力指挥更大规模的战役。
  第二次河西战役很快提上议事日程。
  河西走廊仍然在匈奴人手中,休屠王与浑邪王虽然遭到惨败,但他们的部落还有数万人之多,在浑邪王以西,还有小月氏,这里大大小小的王还有数十名之多。总计,河西之地,匈奴的军事力量,不下五万人。
  这次战役怎么展开呢?
  最直接的打法,就是沿着第一次河西战役的路线,再继续向西打。但霍去病坚决反对这种作战线路,为什么呢?第一,河西走廊地形狭窄,不利于大兵团的展开作战;第二,由于匈奴人刚吃败仗,所以一定会在正面构筑一些防御设施,以抵挡汉军的卷土重来;第三,正面攻击不利于歼灭敌军主力,匈奴军队可以向西北方向逃窜,只可打追击战,不能打歼灭战。
  霍去病提出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这个计划主力打大歼灭战。具体的设想是:汉军兵分两路,分别沿着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南北两侧行进,最后会师于巴丹吉林沙漠的西北角的居延海,然后从居延海南下,切断匈奴的后退线路,将河西的匈奴军队,困在西域楼兰国的库姆塔格沙漠和白龙堆沙漠以东,祁连山脉以北,巴丹吉林沙漠以西,以及狭窄的河西走廊,一举全歼河西敌军,完全控制河西地区。
  这个计划十分的冒险,因为此时正是夏季,沙漠的气温极高,这对汉军将士以及战马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且行军的路程将超过二千里,而两片沙漠植被稀少,这暗藏巨大的危险。但同时夏季由于高山上冰雪融水,这里的季节性河流正好是丰水的季节,有利于寻找到必需的水源,同时使得这次行军十分隐蔽,不容易被匈奴人发现,将敌军的后方变为前线,达到攻其不备的奇袭效果。
  这个军事冒险计划,得到了充满冒险精神的武帝刘彻的支持。
  一场更大规模的河西会战拉开序幕。
  与河西会战同时进行的,是在汉帝国东北战线针对匈奴左贤王发动的夏季攻势,由李广和张骞两员传奇英雄共同指挥。
  
  先来说第二次河西战役的情况。
  汉军从北地(甘肃省宁县)出发,兵分两路,一路由霍去病统率,沿着腾格里沙漠南缘进军;另一路由公孙敖统率,沿腾格里沙漠北缘进军。目标是在两千里外的居延会师,两路大军各数万人,必须要穿越两片沙漠地带。
  为什么要选择在居延会师呢?因为居延有一片湖泊,叫居延海,又称为居延泽,居延海的水主要是由弱水注入,因此在这里有数万大军所必需的大量水源,这在沙漠地带与戈壁地带作战中,所极其重要的。
  霍去病的大军渡过黄河西进,折向腾格里沙漠南缘,再渡过狐奴水,沿着龙首山和合黎山的北麓行进,抵达弱水河畔,再沿弱水北上,直奔居延海。这是一次极其艰苦的行军,时值盛夏,烈日高悬,烤焦了大地,一片荒芜。虽然汉军尽量避开植被稀少的移动沙丘,而寻找固定或半固定的沙地,但仍然不时有沙暴袭来,强风挟带的沙石迎面而来,撞击在脸上,那滋味可不太好受。英勇坚强的大汉男儿们,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到达了居延海。
  到了预先约定的时间,但公孙敖的那路大军并没有出现。
  怎么回事呢?
  公孙敖又犯了汉军将领们常犯的毛病,在茫茫荒漠中迷路了。迷路这事,确实是困扰汉军大规模军事行动的一大问题,无论战前的谋划多么精确,只要一迷路,这计划就没法落实了。但卫青与霍去病去从不迷路,这恐怕就是伟大将领的才华所在吧。
  公孙敖误期了,霍去病失去了一支重要的力量,怎么办?是继续前进呢,还是撤退?
  在霍去病的词典中,只有“凯旋而归”的字样,决没有“恐惧”与“撤退”的词条。
  即便是孤军,也要深入!
   (虽远必诛-54)
  
  
  就在霍去病出征河西同时,在遥远的西方,第二次布匿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七年前,即公元前二一八年,在欧洲大陆上,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统率十万大军,翻越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出其不意地出现在罗马帝国的后方,创下了奇袭的经典战役,并开始了他伟大的征战历程。
  几乎在同时,东方的大汉帝国也有一位名将横空而出,穿越二千里的无人区,神不知鬼不觉地突进到匈奴人的后方,这一战例,足以媲美西方战神汉尼拔穿越阿尔卑斯山脉的壮举。虽然两人远隔万里之遥,但他们的军事天才、冒险精神、意志与胆略何其的相近。
  仅凭借这一战例,霍去病便足以挤身于世界第一流的名将行列。
  
  匈奴人这次看傻眼了。
  汉匈战争,从来都是匈奴由北向南攻,而汉军则是由南向北攻,但这次倒过来了。霍去病的大军由北向南扫荡。
  河西地带在汉帝国西侧,也决定了汉军是由东向西进攻,然而霍去病的大军则是从西向东进攻。
  霍去病横穿二千里的沙漠后,突然出现在匈奴人的后方!
  匈奴人大惊失色,仓促应战,被汉军杀得个七零八落,纷纷向南逃窜。
  霍去师挥师南下,直奔小月氏。小月氏还有大大小小的王数十名,其中有单桓王、酋涂王、稽且王、呼于耆王等,北逃的退路已经被霍去病的大军封死了,惟有一拼了。
  匈奴骑兵虽然骁勇善战,但最致命的问题是群龙无首,这些匈奴王都是些小部落的首领,彼此谁也不服谁,谁也管不了谁,即便是所有部落都齐心协力,也很难阻挡霍去病的攻势,更何况军心不齐呢。
  
  单桓与酋涂是两个小部落,总计人数才只有几千人,螳臂挡车是没有用的,连伊稚斜单于这么强的兵力,不都撤到到大漠以北了吗?右贤王那么强,还不是差点全军覆没,还是推秤认输吧。单桓王与酋涂王率领属下,包括相国、都尉等二千五百人,向霍去病大军投降。
  其他的部落拼命抵抗,但结局是残酷的。
  霍去病横扫小月氏,直追击到祁连山脚下。
  小月氏之战,匈奴在河西的力量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匈奴军队被斩杀与俘虏的人数多达三万二百人。匈奴小王被俘获五名,小王的母亲、妻妾、王子被俘虏五十九人;各部落的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高级官员被俘六十三人。
  在霍去病的部将中,鹰击司马赵破奴战功最著,生擒稽且王,同时还俘虏稽且部落的右千骑将、王母、王子以及其他高级官员四十一人以及骑兵三千三百三十人,稽且部落全军覆没。
  汉军校尉高不识率军征服呼于耆部落,呼于耆王手脚快,侥幸逃跑了,但王子以及部落官员被汉军俘虏十一人,战士被俘虏一千七百人。
  
  经过恶战之后,汉军也伤亡颇大,约占了十分之三,而且酷热的天气,使得汉军的体力消耗也极大。由于缺少了公孙敖的这支生力军,霍去病的兵力显得有些不足。即便如此,霍去病在孤军深入、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战绩。这次河西之战所取得的战果,是自反击匈奴以来,最为显赫的一次,斩获数量之多,为历次战役之冠。看来,霍去病无愧于“冠军侯”的头衔。但这一纪录,很快还会被霍去病本人所打破。
  霍去病的大军押送了大批的俘虏,从河西走廊返回汉地,河西走廊还有休屠王和浑邪王的军队,但他们在上一次的河西战役中,已经领教过霍去病的厉害了,所以躲得远远的,不敢与汉军交锋,霍去病一路穿行无阻,如入无人之境。
  帝国之都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英雄的凯旋归来!
(虽远必诛-55)
  
  再来说说东北战线。
  在霍去病整装出征时,郎中令李广和卫尉张骞,这两位传奇般的英雄,也率领一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发,浩浩荡荡,向北挺进。
  正面是匈奴左贤王的地盘。因为左贤王的军队,在历次的汉匈战争中,由于不是主要战场,所以损失最少,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兵力。
  李广作为开路先锋,独领四千人马先行出发。一路行进,一路心情很是郁闷:那些比自己晚出道的小将们,各个加封进爵,卫青与霍去病确实有两下子,这个就没话说了,但是什么公孙敖啊、公孙贺啊、张次公啊、苏建啊、韩说啊、赵不虞啊,这些人是什么东西啊,有些是校尉,有些甚至连校尉都不是,也照样加封进爵,我李广堂堂一个将军,反落在这些小辈之后,真是耻辱啊。
  不行,这回既然由我李广领军,一定要打个漂亮战,让小将们瞧瞧,姜,还是老的辣哩。
  
  西域英雄张骞则率一万骑兵,尾随李广。张骞深知进入戈壁之后,地形十分的复杂,稍有闪失,轻则迷路或进入没有水源的地区,重则会陷入匈奴骑兵的重围中,所以一路上小心翼翼,亲自戡察地形,稳步推进。
  李广在前轻骑疾进,向北搜索,张骞在后慢吞吞地行军。两军距离越拉越大,李广的部队早把张骞的一万骑兵远远抛在数百里之外了。
  张骞过于小心谨慎,这个也不能怪他,他虽然是凿空西域的英雄,但兵略并非所长,只是武帝刘彻喜欢任用勇敢而又有胆略的人为将领,作为险探家的张骞,其辉煌的业绩无人可出其右,然而作为兵略家的张骞,就显得很一般啦。
  同样,李广的勇猛天下无双,他的冒险精神,也许不在霍去病与张骞之下,但,他是一名伟大的战士,却不是一个杰出的谋略家。
  他的轻装疾进,再次犯下一个大错,再次陷入匈奴骑兵的重围之中。
  
  李广的骑兵四千人,而匈奴左贤王的骑兵有四万人!
  一比十!兵力悬殊。
  面对黑压压的匈奴骑兵,骑兵队伍军心大震,由于李广调往京城担任郎中令多年,这四千名骑兵,绝大多数并不是李广原先的部下,没有见识过李广进行玩命的游戏,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心中不寒而栗是正常的反应。
  虽然铸成大错,但英雄毕竟是英雄。李广此时仍然神情自若,谈笑风生,对众将士说:“匈奴人没什么可怕的,很容易对付的。”然后派自己的儿子李敢率数十名敢死队员,勇闯匈奴骑兵阵营。
  李敢实有乃父之风,对得起他名字中的“敢”字,与数十名敢死队员迅速冲向匈奴阵地,左冲右突,劈倒了好几个匈奴骑兵,然后又迅速返回汉军阵地,李敢的勇猛表现,让对手匈奴骑兵不由有几分敬意。
  李广指着匈奴骑兵群,高声说道:“大家看到了吧,匈奴兵一盘散沙,好对付得很哩。”李广的镇定与沉着,使得军队中的骚动情绪渐渐平息下来。
  
  匈奴骑兵已经将李广部队团团围住,李广下令部队组成环形防御圈,利箭上弦,箭簇朝外,严阵以待。
  这些年匈奴在与汉军交锋中,损失惨重,左贤王这次总算逮到了一次极好的机会,精神抖擞,摩拳擦掌,准备一洗前耻。李广军团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了,一定要一举歼灭,挫一挫汉军的锐气。
  匈奴军队万箭齐发,汉军一面用盾牌格挡射来的箭,一面以强弓劲弩进行还击,只见漫天的箭雨,使得原本荒凉的戈壁,多一道壮丽的风景,也一份了血腥。
  你来我往的对射了几十个回合,李广兵团损失惨重,伤亡人数超过二千人,更要命的是,骑兵们的强弩的箭矢已经快用完了。
  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不就象以后的八路军一样,要节约子弹,要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李广严令“持满毋发”,把强弩张开拉满弦,但不要发射,等待敌人靠近时再发射。
  匈奴骑兵开始发起冲击。李广操起大黄弩,专门瞄准匈奴的将领,一箭一个,连续射杀了好几人。什么是大黄弩,原来汉代的弩机是分成好几个级别,大黄弩是最强的弩,非天生神力者不能用,射程最远,威力最强,李广的箭术本来就神乎其技,加上大黄弩的威力,匈奴头目中一箭即毙命。
  当匈奴兵进入到战士们的射程时,李广才下命令放箭,一阵箭雨过后,满地又是匈奴人累累的尸体。
  这一战,杀到了天黑,夜幕降临。李广的阵地还岿然不动,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准备好好休息一晚,等待天亮后再战,反正李广兵团被困在重围之中,插翅难飞。
  等待李广的命运,又将会是什么呢?
(虽远必诛-56)
  
  天亮了。
  新的一天的战斗又要开始了。面对着战友的累累尸体,面对着里三圈外三圈的匈奴军队,汉军战士面如土灰,也许这里就是生命的最后归宿了。只有李广将军仍然神采奕奕,越是处境危险,他越会以一个武士的自信来重振士气。
  匈奴人再度发动强攻,李广与他的士兵们英勇地一次次地挫败匈奴人的攻势。李广这支四千人的骑兵,现在战斗人员已经减少了一千人,而匈奴人的伤亡更惨重,被汉军射杀的,至少超过四千人。
  左贤王已经观察到李广军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了,准备再次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彻底消灭汉军。
  就在这个最危急的关头,李广的救星到了。
  张骞的一万骑兵,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这可是一支生力军啊。
  左贤王一看,哎,这可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虽然匈奴骑兵在人数上仍然占据优势,但是以十战一,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将士早已疲惫不堪,居然连李广的四千骑兵也拿不下来,自己反倒损失超过四千人,现在又来了一支人数更多的骑兵精锐,看来这仗更不好打了。
  想到这里,左贤王毅然决定撤围,保住自己的实力最为重要。
  匈奴军队撤退了,李广再一次死里逃生,这是第几次了?李广自己也记不清了。
  三千多人阵亡,汉军元气大伤,不能继续追击了,也班师回国。
  
  张骞行军迟缓,导致李广的前锋部队陷入重围,被判处死刑,缴纳一笔赎金后,免于死罪,贬为平民。李广损失了三千多人马,但同时射杀匈奴骑兵四千多人,功过相当,不给予赏赐,也免于处罚。
  而河西战线归来的霍去病则因为赫赫战功,再度受到重赏,增加食邑五千户。霍去病的部下鹰击司马赵破奴被封为“从票侯”,校尉高不识被封为“宜冠侯”,还有一个匈奴籍的将领仆多,也因为有功被封为“煇渠侯”
  两次的河西之战,使霍去病声名远扬,越来越受到武帝刘彻的信任,恩宠有加,在军队中的地位也节节攀升,大有与舅舅大将军卫青平起平坐之势。
  而那位迷途将军公孙敖,则因为行军延误,被判处死刑,当然他跟张骞一样,缴纳了一笔赎金,免于一死,贬为平民。
  
  由于公孙敖的延误,河西之战虽然取得大胜,消灭匈奴军队三万多人,但是河西走廊仍然在匈奴人的手中。
  武帝刘彻派李息在黄河岸边筑城,以作为进攻河西走廊的桥头堡。
  就在此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河西走廊地带最有权势的浑邪王派人与李息取得了联系,准备投降中国,李息迅速准备了最快的马车,将浑邪王的使者送往首都长安城。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浑邪王准备归附大汉帝国呢?
  两次的河西战役,匈奴在河西的兵力总计损失了四万人,伊稚斜单于大发雷霆,此时单于派往河西督战的儿子也返回王庭,添油加醋说了浑邪王与休屠王的坏话,单于更加怒不可遏。派出使者前往河西走廊,征召浑邪王与休屠王马上前往单于王庭。
  单于征召,究竟去还是不去呢?浑邪王对休屠王说:“你我是河西诸部落中最大的两支,两次大战,损兵折将,现在单于对我们十分的愤怒,这时你我二人前往王庭,我看是凶多吉少了。于今之计,恐怕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投降汉帝国了。”休屠王想了想,觉得有道理,自伊稚斜单于篡位以来,处心积虑要扩张自己的势力,消除国内异己势力,要是两人傻头傻脑地前往请罪,不正中单于的下怀吗?
  反了!休屠王一拍大腿,决定了。
  
  刘彻一声不吭地听了匈奴使者的报告,心里暗自琢磨:“浑邪王与休屠王要是真心来降,那可以算是天大的喜事了;可是……会不会是诈降呢?”确实,诈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要两手准备:既欢迎浑邪王与休屠王的归附,同时严阵以待,以防止匈奴人诈降的诡计。
  受降的重任,又交给年轻的“冠军侯”霍去病。
  这不是一场战役,但却比一场战役更加复杂、充满变数。波云诡谲的受降过程,霍去病再向世人展示了他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大将风范,以及霹雳雷霆般的铁腕。
  霍去病统率大军,渡过黄河,准备接受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的投降。
  除浑邪王与休屠王外,归附汉朝的队伍中,还包括了三十一位匈奴的小王,总计五万人。离汉帝国的边境越近,休屠王的心情越沉重,他开始后悔了,终于他停了下来,不走了。休屠王的反悔让浑邪王大吃一惊,休屠王手握重兵,一旦内部起讧,后果不堪设想。
  怎么办?浑邪王牙关一咬:休屠王啊,开弓没有回头箭,你既想反悔,别怪我手下无情啊。于是浑邪王假意邀请休屠王到帐内议事,休屠王不知是计,刚走入浑邪王帐内,便被埋伏在两旁的武士手起刀落,身首异处。
  浑邪王迅速逮捕了休屠王的阏氏以及王子日磾(读音:密低),控制了休屠王的队伍,并将休屠王的军队并入自己的队伍中,一场可能发生的内乱被浑邪王平息了。
  终于,浑邪王带领五万人临近黄河岸边,已经看到了霍去病威风肃肃、阵容齐整的汉军受降兵团了。
  但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虽远必诛-57)
  
  浑邪王手下的一些裨王与将领,看到汉军如此强大的阵容,心生恐惧,此时一种背井离乡的悲怆之情油然而生:此去汉国,恐怕此生永不再回家乡,到了汉国之后,命运也无从得知。突然间他们感觉宛如一片片的落叶,飘散于空中,不知何处是才是安身立命之处。
  这些裨王将领们突然调转马头,对着五万名匈奴人高喊:“不想归附汉朝的跟我们回去啊。”说罢扬鞭而去。
  匈奴军心大乱,许多匈奴人跟着哗变,“哗——”的一声,将近一万名的匈奴人转身向后,死命地奔逃。
  浑邪王试图拦截图,但逃跑的人数太多了,他也无法制止。就在投诚的最后一刻,局势迅迅恶化,变得不可收拾。
  
  这一幕,霍去病全看在眼里。
  必须要当机立断,不容许有片刻的迟疑,迟疑将意味着局面将无法控制。
  霍去病单枪匹马,向匈奴人的阵营飞奔过去,昂然策马直冲到浑邪王的面前。
  还没来得及逃跑的匈奴人惊呆了,站在原地,一动也不敢动。
  要知道汉朝政府对匈奴人是否真心实意投降是报有怀疑态度的,因为考虑到诈降的可能性,才派霍去病统率大军前往受降,如此一旦发现匈奴人是假降,汉军也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但现在霍去病竟然脱离大军,孤身独闯匈奴阵营。
  霍去病目睹匈奴军中哗变的过程,敏锐的判断力与直觉使他确信,浑邪王的确是真心归附。此时如果置匈奴哗变于不顾,最后可能连浑邪王也会死在哗变者手中,这样一来,受降一事便泡汤了,但如果霍去病带领大军直扑过去,匈奴人在惊恐万分的情况下,恐怕会认为汉军想趁机全歼五万匈奴部众,要是发生冲突,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霍去病孤身前往,勇闯虎穴。
  只要剩下的这四万人中,有几个心怀不轨,只消几支利箭,或者几柄利刀,就可以结果霍去病的性命了。但霍去病英雄般的壮举,置生死于不顾的气概,震憾了所有的匈奴人,此时的他,骑着高头大马,眼神中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的威严,身上焕发着逼人的英气,他穿行在匈奴骑兵间,如一阵风掠过。这些匈奴人在许多年以后,肯定还会记起这栩栩如生的一幕,终生难忘。
  所有的人面对着这个令他们闻风丧胆的年轻人,喧哗与骚动都停下来了。同时,霍去病的壮举,也向所有的匈奴人传递了一个足以让他们安心的信息:大汉帝国,是真诚欢迎他们的投诚。
  
  浑邪王面带愧色对霍去病说:“将军胆略真让本王折服,本王不才,致使军中哗变,幸将军火速前来,否则后果难料啊。休屠王中途变卦,已被本王斩杀,家属也已押在营中,请由将军处置。”
  霍去病对浑邪王说:“现在军中哗变,请浑邪王授权本将军,处置哗变逃亡者。”
  浑邪王说:“一切听由将军处置。”
  霍去病手握缰绳,昂坐马上,立于秋风之中,向匈奴四万部众口传皇帝的受降诏令,表明汉政府的欢迎立场,给所有的匈奴人吃下一粒定心丸,紧张的情绪终于平静下来。
  然后霍去病策马返回汉军营中,这时汉军所有官兵悬到喉咙上的心才落了下来,看到将军返回,全军上下响着一片震天的欢呼声,因为他们有幸成为霍票骑传奇故事的见证人。
  霍去病马不停蹄,亲点了一万名强弩骑兵,前往追击匈奴的哗变逃亡者,一路穷追猛打,这些哗变逃亡者既无组织,又惊慌失措,几乎成了汉军的活靶子。一万强弩骑兵射杀八千多匈奴兵,自己无一伤亡。
  
  霍去病凭借机智与勇敢,以雷厉风行的强腕,终于完成受降的使命,居功至伟。
  从第一次河西战役到这次成功受降,河西走廊的匈奴力量彻底被扫清。谁可想到,这一个个的丰功伟绩,是由一个十九岁的少年所创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十九岁还面带稚容,可是霍去病已经成为帝国的神话,成为中国历史的不朽传奇。
  霍去病再度得到皇帝的赏赐,封加食邑一千七百户。
  汉帝国以极高的规格迎接归降的浑邪王,动用二万辆马车前往迎接。浑邪王被封为漯阴侯,食邑一万户,其他四位小王也封侯。
  匈奴归降的四万人,被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的要塞之外的土地上,仍然保持了匈奴人游牧的生活习性,沿习匈奴旧俗、官号,这五地又称为“五属国”,设属国都尉,负责管理。
  从此,河西走廊直到盐湖(罗布泊)一带,成为了一片真空地带,汉帝国终于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六年后,汉帝国在浑邪王的故地设立酒泉、武威二郡,并将一部分汉人迁徙到此地,又过了四年,再设张掖、敦煌二郡。
  河西之战在成就霍去病一代名将的同时,使得中国的领土向西扩展了九百公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河西走廊纳入中国的范围,匈奴的力量遭到史无前例的重创,并使中国势力介入西域成为可能。
   (虽远必诛-58)
  
  (七)漠北之战:决定性的胜利
  
  河南战役与河西战役之后,汉军正面的敌人只剩下匈奴的左贤王的军队。左贤王的实力基本上没有遭遇过重大的损失,而远在漠北的伊稚斜单于主力,也没有遭受重创。
  河西之战结束后第二年(公元前一二零年)的秋季,匈奴左贤王部数万名骑兵再度侵入右北平,同时,伊稚斜单于也派也数万名骑兵越过蒙古大漠,进攻定襄。两路大军将右北平与定襄劫掠一番,杀死军民一千多人。
  匈奴的这次报复行动,使武帝刘彻意识到,匈奴还远未被击垮。因为按照匈奴的官秩,单于之下,最有权势的依次是左贤王、右贤王、左谷蠡王、右谷蠡王,这些匈奴王各有数万精兵,除了右贤王在漠南之战中损失惨重之外,其他诸王实力仍然非常的强大,特别是单于本人与左贤王。所以要彻底击垮匈奴,就必须要击垮单于与左贤王的主力。
  这是两块最难啃的骨头,必将是一场空前的大决战。
  为了这次会战,刘彻与卫青、霍去病等将领日夜研究作战方案,同时战争各项准备工作也有条不紊地展开,战争所必需的马匹、武器、粮秣、车辆等物资都在积极筹备之中。
  
  为配合这次空前的会战,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刘彻在国内搞起了树立典型模范的活动,号召全国人民“向卜式同志学习”,当然这是现在的叫法,当时的叫法是“布告天下,以风百姓。”
  卜式是个什么人呢?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下面来说说卜式的故事。
  卜式是是河南郡人,以前家境并不富裕,但他非常勤劳,到山区牧羊,几年下来,羊的数量从一百头增加到了一千头,后来又购置田地,家产更加富实。正好遇上武帝开始反击匈奴,卜式出于爱国情热的召唤,将家产的一半捐献出来,帮助边境汉军解决军饷。
  卜式的义举受到了汉武帝的注意,他就派人去问卜式:“你是不是想当官啊?”卜式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牧羊人,又不熟悉官场之道,并不想当官。”皇帝的使者又问说:“那你是不是家里有什么冤情想要告诉皇上呢?”卜式回答说:“我哪有什么冤情啊,我跟邻里关系好得很,人家没钱时,我就借给他,对为非作歹的人,我就教导他,大家都很尊重我,怎么会有冤情啊?”
  使者很奇怪地问说;“那你无缘无故捐这么多钱,你有啥用意啊?”卜式回答说:“现在中国正与匈奴开战,我认为有贤良的人应该战死于边疆,有钱的人应该要捐出他们的财产,这样匈奴才可以消灭。”
  河西战役之后,浑邪王率四万人投降中国,当时安置匈奴人的巨额费用,以及汉人从中原迁移到边地的供给费用,全部由地方政府承担,地方财政出现危机,府库为之一空。这时,卜式又带头捐赠了二十万钱。
  武帝刘彻看民间富人捐款簿册时,发现了卜式的名字,想起了以前这个人就为前线作战捐了一半家产的那个牧羊人,这次捐款数额又是高居榜首,心里赞叹道:“卜式这个人真是贤能啊。”于是下诏,召卜式到首都长安,拜为中郎,并“布告天下,以风百姓”,号召全国人民向卜式学习。
  可是卜式不想去当官,刘彻就让人传话给他:“我在上林苑中有一些羊,想请先生来这里牧养。”卜式没办法,只好前往皇宫的上林苑,但仍然穿着布衣草鞋,保持平民本色。
  关于爱国者卜式的故事,后面还将提到。这里还是继续说漠北战役的情况。
  
  刘彻与诸位将领商量作战计划,刘彻说:“自从赵信叛逃后,成为伊稚斜单于的左膀右臂,单于听了他的计划,将大军撤到大漠以北,以为我们不敢越过大漠发动攻击,现在我们已经集结最强大的兵力,强行越过大漠,势必能能够大获全胜。”
  具体的计划是: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配备最优良的战马(粟马,普通马喂草,粟马是吃粟米的,特别强壮),从定襄出发,后续的步兵以及后勤运输队伍不少于二十万人,总兵力在三十万人以上。最勇猛善战的骑兵均配置给霍去病兵团,霍去病兵团的作战任务是截击伊稚斜单于的主力,务求全歼。
  从作战安排上看,霍去病此时的地位已经与大将军卫青平起平坐,而且担任主力突击力量,可以看出汉武帝此时的天平是倾向霍去病。
  就在大军即将启程之时,汉军在边境上俘虏了一名匈奴探子,从匈奴探子的口中得知,伊稚斜单于在大漠的东部,于是刘彻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将霍去病兵团东移至代郡。
  公元前一一九年春季,汉军在定襄与代郡两地誓师北征。
  一场在中国历史上荡气回肠的伟大战役由此拉开了序幕!
(虽远必诛-59)
  
  此次出征的汉军阵容十分强大,除了帝国政府准备的十万匹优良的粟马之外,将士们把自己私人的战马也带上了,总共有四万匹,汉军的战马总计达到十四万匹之多。
  卫青帐下辖五位将军: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为后将军,还有一个被削去爵位、重新起用的中将军公孙敖。
  霍去病帐下则没有一个将军,但都是霍去病精心挑选的少壮派军人,重要的有李广的儿子李敢,李敢在李广兵团受十倍于己的匈奴左贤王军围困时,勇闯匈奴营,他的勇气让霍去病赞赏;还有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后来在南方战场成为一代名将)、铁杆老部下“从票侯”赵破奴、北地都尉卫山,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匈奴的降将:因淳王复陆支、楼剸王伊即靬以及昌武侯安稽。为了适应在环境恶劣的大漠中作战,霍去病大胆吸纳了匈奴的降将与降兵,这些匈奴人的勇猛加上配备的汉军先进的武器,成为霍去病兵团的主力之一。
  春风正化解北地的积雪,雪上空留马行处。
  伊稚斜单于接到情报,汉军兵分两路,大举进攻。此时伊稚斜单于正在漠东,赵信对单于说:“汉军的战略部署,是准备强行穿越大漠,到时一定会人马俱疲,我们就可以坐等他们上门,轻易就可以收拾他们了。”又提议将单于部的所有人马,撤往大漠以北的地区,把精锐的匈奴骑兵,埋伏在漠北,准备等待汉军穿越沙漠后,气力全无时发起突击。
  伊稚斜单于听从了赵信的意见,将大军向北转移。此时的伊稚斜单于可能没有想到,他这么一转移,使他避开了汉军中最精锐的霍去病兵团。
  
  卫青兵团从定襄出发,一路罕遇匈奴人,向北挺进。但是出发不久,大将军卫青与前将军李广发生了激烈矛盾。
  李广是武帝任命的前将军,担任卫青兵团的先锋;但卫青却命令李广部与右将军赵食其部合并,从东路进军,担当卫青主力兵团右翼掩护。卫青这一调整,使得李广部队从主攻变为协攻,对此,李广勃然大怒。
  李广怒气冲冲地跑到卫青的帐营内,对卫青说:“我是皇帝任命的前将军,是突击的先锋,现在大将军无缘无故把我改调到东路作为右翼协攻部队。我从年轻始就与匈奴作战,一直到今天,才有与匈奴单于面对面交锋的机会,我愿意充当前锋,与匈奴单于一决生死!”
  但是卫青拒绝了李广的请求,他的理由是:在出发前,皇帝有一道密令,认为李广年龄大了,运气又总是不好,不适合作为先锋。
  但是卫青这个理由根本经不起推敲,如果武帝刘彻真的认为李广不适合作为前锋,就下一道诏令,将李广改为右将军即可,何必偷偷摸摸的给卫青一道密令,让卫青中途换将呢?这不符合武帝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卫青决定撤换李广的先锋位置,而改为右翼边锋呢?
  
  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公孙敖。公孙敖是卫青年轻时代的好友,重最要的是,公孙敖是卫青的救命恩人,没有公孙敖,卫青早就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了。公孙敖在第二次河西战役中,由于迷失了道路,被削去侯爵,贬为平民。这次出征漠北,恐怕是与卫青的举荐有关,卫青当然希望公孙敖能够在此役中担任主攻力量,立下战功,重新获得爵位。
  但是卫青这个人,我们反复说到,人格是很了不起的,他为好友及恩人公孙敖打小算盘,这也是人之常情,但这绝对不是卫青撤换李广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才是最重要的,就是李广的骜傲不驯。作为一代名将,李广有许多弱点,程不识很早就意识到并说过:“李广将军的部队,军令简单明了,如果敌人发动突袭,就容易陷入困境中”,这个毛病,李广一辈子也没改掉。李广的勇猛,天下无双,但是他的指挥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缜密与深谋远虑,所以自武帝北征以来,李广军屡次陷于绝境之中。公元前一二一年,李广与张骞出击左贤王部就是一例,李广仅率四千骑兵,居然脱离张骞大部队数百里,结果陷入重围之中。他的孤军深入与霍去病的孤军深入又不一样,霍去病虽然也屡屡孤军深入,但在判断敌情、掌握战机方面,要远远胜于李广。
  卫青不能不担忧。让李广充当先锋,拿不准他又要率几千骑兵扬长而去。此次出征,几乎动用全国的兵力财力,作战规模之大,作战纵深之宽广,作战难度之艰巨,都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任何一个细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李广的骜傲不驯,使得卫青很难约束他,所以必须把李广调离,让他居于次要的攻击方向。
(虽远必诛-60)
  
  调离李广之后,卫青的属下,青一色均是卫青的亲信,中将军公孙敖是卫青的好友与恩人,左将军公孙贺是卫青的姐夫,后将军曹襄是卫青的继子,是平阳公主与前夫曹寿所生的儿子。虽然这几个人武功平平,但卫青要的就是能听从调遣的将军,行军作战,战役决策,均由卫青亲自指挥。
  卫青选择了蒙古大漠西部的路线,这条线路的选择十分好,因为在大漠中部,有一条蒲奴水,正是春天的季节,冰雪融化,给这条内流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在大漠地区行军,最恐怖的事,莫过于寻找不到丰富的水源。
  即便有了水源,行军过程依然十分的艰苦,茫茫大漠,一望无际,渺无人烟,只有马蹄声单调地回响在辽阔的大地之上。从定襄出发到跨过长城,已经有数百里的距离,而从长城向北跨越大漠,又前进了一千多里的路程,汉军精心驯养的粟马在长途行军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伊稚斜单于听从赵信的建议,在大漠的北缘设下重兵,准备趁汉军穿越大漠、精疲力竭之时,以逸待劳,击败汉军主力。所以卫青主力兵团刚走出大漠,就遇上了严阵以待的伊稚斜单于的大军。
  卫青乐坏了。
  要知道大漠作战,最难的事情就是捕捉到敌军的主力,现在由于匈奴单于的过度自信,反而自送上门,卫青岂能不乐上心头?
  
  伊稚斜单于显然低估了汉军的作战实力。
  没错,一千多里我长距离行军,的确使汉军将士的体力出现了下降,但并不是象赵信所预测的那样,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这主要得益于汉军强大的后勤补给,卫青除了数万名骑兵之外,还有十余万的步兵与后勤补给人员,千里大跃进的过程中,主力骑兵从来没有出现过粮食短缺的现象,而且强壮的马匹耐力超强,穿越沙漠之后,马匹也仍然可以迅速投入战斗。
  一场大战,在大漠的西北部边缘地区展开了。
  匈奴军队凭借以逸待劳的优势,率先发起攻击,行进到强弓的射程范围时,匈奴射手万箭齐发。这时,他们总算要长长见识了,汉军动用了最新型的防御武器:武刚车。
  根据史料记载,武刚车是一种“有巾有盖”的战车,就是有车皮,有车盖,卫青在行军过程中,估计是以武刚车来送载粮食物资或步兵。卫青的武刚车是不是铁甲车呢?有这个可能,但史料记载很简单,不宜下断论。即使不是采用铁甲,也必定是硬木,不是箭矢可随意射穿的。
  卫青命令将武刚车迅速并拢,构成一个环形防线,汉军士兵躲在武刚车阵后面,匈奴单于见汉军的防御十分坚固,决定采取骑兵强攻。
  匈奴派出一万骑兵,向汉军阵地发起冲击,汉军一面躲在武刚车后用弓弩进行还击,一面派出五千骑兵纵马上前迎战。
  卫青耐心地等待最佳战机。
  日薄西山,晚霞映红了天空,无比的壮丽。但突然间,美丽的晚霞被刮起的沙暴遮住了,大漠刮起强风,天色顿变,一时间飞砂走石。狂风卷起砂砾扫击在战士的脸上,风尘滚滚,一片黑暗。沙尘暴使得双方都看不清对手了,如立于茫茫的浓雾之中。
  卫青敏锐地抓住了战机。
  汉军刚刚穿越沙漠,所以是背向沙漠,而匈奴军队刚是面对沙漠,所以同样面临沙尘暴,汉军是背对,而匈奴军队则是正面相迎。这对匈奴一方来说十分不利。
  卫青当机立断,命令大军出动,从左、右两翼包抄匈奴军队。
  汉军倾巢而出。
  
  伊稚斜单于这时才发现,汉军的人数远比他想象的要多得多,而且在长途跋涉之后,战斗力之强,也出乎他的意料。
  伊稚斜心中一慌,心里暗想不是汉军的对手,也顾不上许多,丢下士兵,调转骡车(由六匹骡子拉),带着数百名精兵,向西北方向逃窜。
  这时汉军与匈奴军正杀得难解难分,双方均伤亡惨重,这是一场血腥的搏斗,刀光所至之处,鲜血飞溅,染红了飞扬的砂砾。沙暴减弱了,沙尘之中的夕阳,红彤彤的,红得象刀刃上滴淌的鲜血。
  卫青得到消息,匈奴单于已经逃跑了,马上亲自带领一支骑兵,前去追赶。
  在前线奋勇作战的匈奴勇士们听说单于本人临阵逃跑,顿时军心大乱,士气低落,群龙无首,一片混乱,纷纷调转马头,向北逃窜。
  原本顽强的抵抗,瞬间土崩瓦解。
  已经疲惫不堪的汉军将士,抖擞精神,奋力追击,扩大战果。
  黑夜降临,兵戈声停,只有呼呼的风声,回荡在辽阔的荒漠。
(虽远必诛-61)
  
  卫青率领骑兵星夜追赶匈奴单于。伊稚斜单于拼命地逃跑,他那六匹健骡,脚力十分的好,耐力一流,卫青追踪了一晚上,前进了二百里,还是未能找到单于的身影。唉,一块到了嘴力的肥肉,就这样丢了。
  不仅卫青找不到着单于,连匈奴人自己也找不着了。谁都不知道单于究竟是死是活,或者是跑哪去了,连续十多天的时间,单于失踪了。这时右谷蠡王有一股冲动:单于不知是死是活,干脆,我先坐上单于的宝座,威风威风一下。于是右谷蠡王自封为单于。
  不料右谷蠡王屁股还没有坐暖,伊稚斜单于却回来了。在北方的荒漠里浪迹十几天之后,憔悴了不少的单于,惶惶如丧家之犬,东躲西藏,深怕被汉军从某个角落里挖出来。后来终于打探到卫青的军团已经撤走了,这才小心翼翼地重新抛头露面,却发现单于的宝座居然被右谷蠡王给占据了,真把他给气坏了。
  右谷蠡王连连陪不是,又是端酒又是送水,单于这才慢慢消气。
  单于忙问匈奴军队的损失情况,右谷蠡王一五一十地向单于讲来。
  
  就在单于逃跑之后,匈奴军心大乱。本来匈奴骑兵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因为汉军刚刚远涉了二千里,体能大大下降了,但是沙暴给了卫青一个绝佳的战机,卫青对这种机会是不会放过的,趁机左右开弓,包围匈奴军,得知单于逃跑的消息了,匈奴军队的战斗意志一下子就垮了,也突围逃窜。汉军穷追猛打,匈奴骑兵三三两两的窜逃,零零散散的,正做了汉军强弩的活靶子。
  这一战,匈奴人总共损失了一万九千人。
  卫青没有逮到单于,四处逃逸的匈奴幸存骑兵逃到了茫茫荒漠之中,也不容易寻到主力部队了。怎么办呢?
  那就寻找固定的攻击目标吧。
  自从赵信叛逃到匈奴后,把他在汉地的经验向单于全盘托出,其中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匈奴应该建造军事储备基地。因为匈奴一直是一个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所以也没有固定的城池。赵信久居汉地,对汉地坚固城池在防御、后勤等方面的作用深有体会,所以他建议单于修建一座城池,专门用来积存粮食及其他军用物资。单于听从他的建议,就在寘颜山(蒙古高原杭爱山脉南面的一支)修筑一座城堡,以赵信的名字来命名,称为“赵信城”。
  有一座赵信城,卫青就有了一个攻击的目标。卫青下达命令:“向寘颜山挺进,攻克赵信城。”
  汉军浩浩荡荡向赵信城进军。匈奴人筑城技术远不如汉地,所以赵信城哪有汉军的城堡一般的坚固,这么一个城堡,防防小毛贼是可以的,若要防得住强大的汉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赵信城的守军远远望见汉军威武雄壮的阵容,早就肝胆俱裂了,纷纷纵马逃出城去。
  汉军只遇到轻微的抵抗,就轻松夺取了赵信城。虽然这是小战,但意义非同小可,这时可是匈奴人的一个粮食大仓库。卫青兵团在赵信城呆了一天,把匈奴在城内所屯积的军粮能运走的都运走,即使如此,还是有一部分粮食和物资带不走,可以想象这个粮食储备基地的存储量是何等的巨大。汉军撤退时,放一把大火,把带不走的粮食,以及城内的房舍烧光了。匈奴单于花了几年心血所建起的赵信城,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就被卫青捣毁了。
  这里要强调一点是,卫青的军事天才,不仅是在带兵打仗方面,他同时注重心理战,更重要是他深刻认识到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所以卫青伟大勋业,不止是斩获敌军的数量,而且更在于他对匈奴经济的致命打击,从河南战役到漠南战役,缴获的牲畜多达两百万头,攻占匈奴最富饶的土地,而这次漠北战役,再击破赵信城,夺取或焚毁了匈奴的全部粮食储藏。与卫青相比,霍去病在打击敌方经济力量方面,就逊色多了。
  西线卫青兵团的战斗结束了,正在返回国内的途中。
  
  我们把眼光转移到东线,来看看霍去病军团的表演。
  霍去病兵团不仅是由最强悍的士兵组成,而且所受的待遇也是最好的。汉武帝特地安排了宫廷负责膳食的官员,带了数十辆的餐车,专门负责给霍去病的骑兵团提供优质的伙食,以保证这支最强悍的军队的战斗力。
  霍去病兵团从代郡出发(路博德部从右北平出发),原先的目标是消灭单于。但出发后不久,得到情报显示,单于已经离开了漠东地区,所以霍去病的打击目标,更改为实力强大的匈奴左贤王部。
  面对来势汹汹的数量庞大、装备精良的汉军,左贤王采取的策略与赵信如出一辙,先向北撤退,撤到蒙古大漠的东北部,企图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以逸待劳,寻机挫败霍去病兵团。
  在历年的汉匈战争中,左贤王部的损失是最少的,而且在这些年匈奴惨败时,只有左贤王能够频频发动对汉帝国东北边境的侵掠,并挫败李广部队的北征。这些战绩使左贤王多少有些自鸣得意,不过很快他就会明白,他会比任何一位匈奴王败得更惨。
  原因很简单:他的对手是霍去病。他就象一位轻量级的拳王,准备挑战一位重量级的拳王。
   (虽远必诛-62)
  
  霍去病与路博德会师之后,总兵力在十五万以上,其中精锐骑兵五万,步兵与运输队伍十余万。霍去病的战略企图是围歼左贤王部,所以采取大纵深的突进,准备插向左贤王的后方,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合围。
  但狡滑的左贤王一路北退,没有让霍去病有机可乘。
  霍去病一路追踪,与卫青一样,他率领十几万大军,穿越瀚海沙漠。
  左贤王没有想到,汉军的后勤补给能力如此之强,竟然可以支持十几万大军深入两千里,高效的后勤保障,是前线取胜的重要保障,为了这次空前的北征,汉帝国足足花了一年时间准备,耗尽了帝国的财力。
  因为霍去病兵团中有许多匈奴籍的军官与战士,所以对于沙漠行军与作战得心应手,在探路寻找水源方面,也比较容易。其他的将士,也多是出征多次的老兵,所以兵团的推进速度非常快。
  为了能追赶上匈奴军队,霍去病决定骑兵兵团率先出发,带上少量的辎重,全速北进。越过沙漠之后,终于捕捉到匈奴军队的主力了。
  
  一场恶战在大漠的东北部展开了。
  霍去病的正面,是匈奴左贤王的精锐,其将领包括单于的近臣章渠与匈奴小王比车耆、屯头王、韩王等,还有左贤王部的左大将。虽然汉军刚刚穿越沙漠,但士气旺盛,将士早憋足了气,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在一阵对射之后,汉军骑兵率先发起了攻击,匈奴骑兵纵马迎战。
  霍去病带头冲锋,匈奴的三员降将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这三员降将是:因淳王复陆支、楼剸王伊即靬以及昌武侯安稽。为什么匈奴降将在与匈奴人作战时会这样拼命呢?这三降将原本是河西地区的三位小王,河西地区原本并非匈奴人的地盘,而是属于月氏等其他小国,在冒顿与老上单于时代,匈奴疯狂扩张,这些地区的小王慑于匈奴人的淫威,所以不得不俯首称臣,因此他们的地盘并入匈奴的版图。这三位小王,很可能就是以前被匈奴吞并的部落的后代。
  路博德、卫山等也纷纷率部冲入敌营。
  数万匹战马在荒漠之中驰骋冲锋,扬起漫天的飞尘,兵戈交错,杀声震天,两股铁流在这儿相碰撞,刀锋所至,血光四溅,利矢所及,洞穿铠甲,人仰马翻。
  在战斗过程中,匈奴小王比车耆被汉军斩杀,章渠负伤落马,被汉军俘获。沙场上遗留下许多尸体,有匈奴人,也有汉军的官兵。
  匈奴损失更惨一些,损失了两名将领。左贤王看看了战场的情况,估计这战不好打,于是便准备收兵撤退。
  
  霍去病转而攻击匈奴左大将部。
  李敢勇冠三军,冲入匈奴阵营之中,左砍右劈,勇不可挡,不愧是飞将军李广的儿子,一直冲到匈奴阵营的司令车旁,匈奴军中的擂鼓手见李敢飞奔过来,还没来得及反应,他最后看到的一眼,是一道血流喷涌而出,然后就一头栽倒在地了。
  李敢用刀一劈,车上的匈奴的军旗断为两截,李敢用手接住栽下来的旗杆,跳上车子,把匈奴的战鼓也收缴了。
  军队中发号施令的战鼓被缴,军旗被刈,匈奴骑兵陷入混战之中,情急之中,匈奴左大将用他铜锣般的浑厚声音高喊:“撤——”
  一场遭遇战结束了。
  
  但战斗还远远没有结束,一场追击战又开始了。
  沮丧的匈奴士兵在前逃窜,汉军则紧咬不放。
  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发现一部分匈奴军队撤到寿余山,马上率领自己的人马急追过去,这部分匈奴士兵已成惊弓之鸟,拼命逃到山里,路博德率众进山,强弩齐发,跑得慢的匈奴人早已被射成刺猬状了。经过一番力战,路博德部斩杀与俘虏的匈奴人有二千多人。
  霍去病大军忍困耐劳,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体能的极限,深入漠北,翻越离侯山,抵达弓卢河。
  此时的左贤王主力正在弓卢河的对岸进行休整,与汉军隔河而对,企图以弓卢河为依托,阻止汉军的进攻。
  但是弓卢河河面较狭窄,还没有汛期,水量也较少。霍去病命令寻找河流中较浅的河床地带,可以强行骑马渡河。所以汉军很轻松就跨越河水的阻碍,再战左贤王。
  左贤王现在开始明白,为什么浑邪王与休屠王在河西会败得那么惨,因为霍去病有一种霸气,有一种不彻底击败对手绝不罢休的狠劲,更有一种常人所不具有的坚忍不拔,他是天生的斗士。
    ==================================   
作者:俭故能广 回复日期:2007-11-4 15:31:19 
回复 
  究竟遇到了多少匈奴军队,史料不载,不得而知,只知道霍去病的票姚营斩杀与俘虏的匈奴人的数量是二千零二十八人,非常精确的记载,光这个数量,就是票姚营八百人的二点五倍。要知道八百骑兵要全歼敌军是很困难的,因为匈奴人被击溃与逃散的人数,肯定还不止二千人,如果这样推测合理的话,霍去病最少遇到超过他兵力五倍的匈奴骑兵。
  ==========================================
  年纪轻轻,第一次领兵,脱离大本营,遭遇数倍于己的敌人,居然连杀带俘二点五倍的敌兵。即使是今天,我也想象不出来霍去病是怎么做到的。
  想当初,李广也是遭遇数倍匈奴骑兵,只是玩了一场空城计,全身而退,就已经勇敢的不得了了。
  唯一的解释就是:霍去病及其八百勇士纯粹是妖兽级的战士,就是不想活了,就是要杀人,有多少杀多少。
  碰上这样的对手,算他倒大霉了。
作者:食杂粮油店 回复日期:2007-11-4 18:48:16 
回复 
   究竟遇到了多少匈奴军队,史料不载,不得而知,只知道霍去病的票姚营斩杀与俘虏的匈奴人的数量是二千零二十八人,非常精确的记载,光这个数量,就是票姚营八百人的二点五倍。要知道八百骑兵要全歼敌军是很困难的,因为匈奴人被击溃与逃散的人数,肯定还不止二千人,如果这样推测合理的话,霍去病最少遇到超过他兵力五倍的匈奴骑兵。
    霍去病的战果还不止如此,在击斩与俘虏的匈奴人中,并不全是无名之辈,有几个是很有来头的的人物,被霍去病击斩的人当中,有匈奴单于伊稚斜的爷爷一辈的(估计是伊稚斜单于的叔公),被封为藉若侯的栾提产;被霍去病所俘虏的人当中,有匈奴的相国(宰相),当户(匈奴高级军官),还有伊稚斜单于的叔父罗姑比。
    匈奴相国与当户是在战斗过程中被汉军生擒的,而罗姑比则是在逃跑过程中,被霍去病的骑兵追捕而入网的。
    按道理说,这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手下的兵不会太弱,也不会太少,但在霍票姚面前,统统是不堪一击,似乎霍去病就是匈奴人的天然克星。可以这么说,在霍去病身上,集李广的勇猛与卫青的智慧于一身,他的勇与李广的勇又有所不同,他有邈视一切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是一种极度的自信力。如果说霍去病是运气好,那种这种运气的根源,是他创造出来的。
    霍去病又威力搜索一番,找不到敌人的影子了,这才收兵返回大本营。
  
  ---------------------------------------------------------
  
  伊稚斜单于的叔公\叔父,如此的老贵族,嘿嘿,按想像应该不会带着战斗部队在身边!
  
  自己能争气,寻找到机遇,上面还有人帮衬,下面三军卖命,当然决定性的是自己也还有能力!
  首战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霍去病的运气不是一般的好!
  
  
  别拍!我只是说说自己的推理,嘿嘿  
作者:老四的铁粉 回复日期:2007-11-10 22:43:51 
回复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1-10 11:42:50 
    (虽远必诛-59)
    
    此次出征的汉军阵容十分强大,除了帝国政府准备的十万匹优良的粟马之外,将士们把自己私人的战马也带上了,总共有四万匹,汉军的战马总计达到十四万匹之多。
    卫青帐下辖五位将军: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为后将军,还有一个被削去爵位、重新起用的中将军公孙敖。
  
  
  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公孙敖。公孙敖是卫青年轻时代的好友,重最要的是,公孙敖是卫青的救命恩人,没有公孙敖,卫青早就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了。公孙敖在第二次河西战役中,由于迷失了道路,被削去侯爵,贬为平民。这次出征漠北,恐怕是与卫青的举荐有关,卫青当然希望公孙敖能够在此役中担任主攻力量,立下战功,重新获得爵位。
    但是卫青这个人,我们反复说到,人格是很了不起的,他为好友及恩人公孙敖打小算盘,这也是人之常情,但这绝对不是卫青撤换李广的主要原因。
  
  
  《汉书百官志》没有中将军这个官职。依卫青的性格和武帝的专断,不太可能为公孙熬单独设“中将军”一职。在《匈奴传》中公孙熬是中军校尉,这个更靠谱。校尉无权自领一军。
  
  《汉书百官志》“汉军有左右前后将军,不常置。”
  
  但是卫青这个理由根本经不起推敲,如果武帝刘彻真的认为李广不适合作为前锋,就下一道诏令,将李广改为右将军即可,何必偷偷摸摸的给卫青一道密令,让卫青中途换将呢?这不符合武帝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
  
  卫青这个理由不需要推敲。汉代皇帝的谕旨皆有存档。司马迁不需要瞎编。他既然写到武帝有密旨给卫青,那就一定有。
作者:俭故能广 回复日期:2007-11-4 15:31:19 
回复 
  究竟遇到了多少匈奴军队,史料不载,不得而知,只知道霍去病的票姚营斩杀与俘虏的匈奴人的数量是二千零二十八人,非常精确的记载,光这个数量,就是票姚营八百人的二点五倍。要知道八百骑兵要全歼敌军是很困难的,因为匈奴人被击溃与逃散的人数,肯定还不止二千人,如果这样推测合理的话,霍去病最少遇到超过他兵力五倍的匈奴骑兵。
  ==========================================
  年纪轻轻,第一次领兵,脱离大本营,遭遇数倍于己的敌人,居然连杀带俘二点五倍的敌兵。即使是今天,我也想象不出来霍去病是怎么做到的。
  想当初,李广也是遭遇数倍匈奴骑兵,只是玩了一场空城计,全身而退,就已经勇敢的不得了了。
  唯一的解释就是:霍去病及其八百勇士纯粹是妖兽级的战士,就是不想活了,就是要杀人,有多少杀多少。
  碰上这样的对手,算他倒大霉了。
作者:食杂粮油店 回复日期:2007-11-4 18:48:16 
回复 
   究竟遇到了多少匈奴军队,史料不载,不得而知,只知道霍去病的票姚营斩杀与俘虏的匈奴人的数量是二千零二十八人,非常精确的记载,光这个数量,就是票姚营八百人的二点五倍。要知道八百骑兵要全歼敌军是很困难的,因为匈奴人被击溃与逃散的人数,肯定还不止二千人,如果这样推测合理的话,霍去病最少遇到超过他兵力五倍的匈奴骑兵。
    霍去病的战果还不止如此,在击斩与俘虏的匈奴人中,并不全是无名之辈,有几个是很有来头的的人物,被霍去病击斩的人当中,有匈奴单于伊稚斜的爷爷一辈的(估计是伊稚斜单于的叔公),被封为藉若侯的栾提产;被霍去病所俘虏的人当中,有匈奴的相国(宰相),当户(匈奴高级军官),还有伊稚斜单于的叔父罗姑比。
    匈奴相国与当户是在战斗过程中被汉军生擒的,而罗姑比则是在逃跑过程中,被霍去病的骑兵追捕而入网的。
    按道理说,这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手下的兵不会太弱,也不会太少,但在霍票姚面前,统统是不堪一击,似乎霍去病就是匈奴人的天然克星。可以这么说,在霍去病身上,集李广的勇猛与卫青的智慧于一身,他的勇与李广的勇又有所不同,他有邈视一切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是一种极度的自信力。如果说霍去病是运气好,那种这种运气的根源,是他创造出来的。
    霍去病又威力搜索一番,找不到敌人的影子了,这才收兵返回大本营。
  
  ---------------------------------------------------------
  
  伊稚斜单于的叔公\叔父,如此的老贵族,嘿嘿,按想像应该不会带着战斗部队在身边!
  
  自己能争气,寻找到机遇,上面还有人帮衬,下面三军卖命,当然决定性的是自己也还有能力!
  首战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霍去病的运气不是一般的好!
  
  
  别拍!我只是说说自己的推理,嘿嘿
作者:fjzsa 回复日期:2007-11-4 20:11:21 
回复 
  俭故能广 回复日期:2007-11-4 15:31:19 
    究竟遇到了多少匈奴军队,史料不载,不得而知,只知道霍去病的票姚营斩杀与俘虏的匈奴人的数量是二千零二十八人,非常精确的记载,光这个数量,就是票姚营八百人的二点五倍。要知道八百骑兵要全歼敌军是很困难的,因为匈奴人被击溃与逃散的人数,肯定还不止二千人,如果这样推测合理的话,霍去病最少遇到超过他兵力五倍的匈奴骑兵。
    ==========================================
    年纪轻轻,第一次领兵,脱离大本营,遭遇数倍于己的敌人,居然连杀带俘二点五倍的敌兵。即使是今天,我也想象不出来霍去病是怎么做到的。
    想当初,李广也是遭遇数倍匈奴骑兵,只是玩了一场空城计,全身而退,就已经勇敢的不得了了。
    唯一的解释就是:霍去病及其八百勇士纯粹是妖兽级的战士,就是不想活了,就是要杀人,有多少杀多少。
  =========================================================
  
  这里你与楼主都有一个很大的成见与思维定式!!!!!!!!!!!!!!!!
  
  那就是拿蒙古军队\八旗军队与宋军\明军的战斗力对比,来套汉军与匈奴军队的对比.
  
  因此感到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其实这是一个很大误解!
  
  汉代的汉族人普遍尚武,身体素质不象宋代以后那样孱弱,精神状态也不一样.
  
  关键是那时匈奴非常落后,使用的是木头盾牌与皮革盔甲,兵器粗糙,可能还是铜制为主,没有冶炼工业.
  
  反观汉军,铁制兵器已经成熟,甚至有钢刀,还有机发弩,配置铁制盔甲.
  
  史载一个汉兵可以对付五个匈奴兵,因为汉兵的铁甲被砍一刀很难致命,而汉兵反手一刀,就可以杀死匈奴人.
  
  宋代与明代,蒙古人与八旗军的武器准备很精良了,汉人失去优势,再加上士气低落,身体素质下降,就造成了我们现在觉得胡人比汉族彪悍的定式思维.
  
  汉初的游牧民族,还是极为原始的部落,刚刚发迹,远未成熟.
  
  呵呵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1-4 21:06:22 
回复 
  汉武帝时期的汉兵对战匈奴兵,不一定象后来的陈汤时代那样,以一敌五,但也不会弱于匈奴兵。毕竟汉朝也是经过了长期准备的。周亚夫在景帝时代曾长期担任太尉,他训练出来的兵,又能差到哪里去呢?况且,武帝登基之后,授命卫青和公孙敖等人精选良家子弟建立期门军和羽林军,长期在上林苑训练,这算是西汉版的黄埔军校吧。据史记的淮南衡山列传记载,卫青本人就是精于骑射精于练兵的,再加上西汉政府启用赵信等匈奴降将。这足以训练出一批优秀的中下级军官和骨干士兵。这是中央层面。在地方军区上,先后有冯唐、李广、程不识、郅都等猛将和善于治军的将领长期镇守,也带出了若干精锐部队。因此,在整个汉武时期,汉军士兵都是很精锐的,即使后期卫霍去世,李广利这废材带兵出征,也能打出好成绩。另一个例证就是,御史大夫商丘成以一介文官统军出战,带领三万步骑混合部队与匈奴左大将和李陵统领的三万匈奴骑兵激战九天,转斗数千里,仍能击退敌军。总而言之,有了优秀的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只要主将不是太废材,想打胜仗并不难。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1-4 21:14:19 
回复 
  霍去病为什么能做到李广、苏建和公孙敖等人做不到的事情。原因之一,他带的士兵更精锐,初期是身份显贵皇帝宠臣,主将必定会派精兵在他身边保护,后期则是得宠加上战功显赫,皇帝重用他,让他有权优先挑选精锐士兵;原因之二,霍去病本人的指挥天赋。从他扫荡河西以及出征漠北来看,他应该是善于使用斥候和向导,善于捕捉战机,战前准备应该也充分,所以他从不迷路,并能打时间差,各个击破敌军。
作者:fjzsa 回复日期:2007-11-4 21:44:38 
回复 
  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1-4 20:59:01 
    fjzsa兄,谢谢你发表的意见。
    汉军的勇猛与武器的优良,我在文中多次都有提及,但这仍然不能解释为什么霍去病做到了其他汉军将领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公孙敖曾损兵七千,李广曾兵败被俘,苏建全军覆没,而他们的兵力,又远比霍去病要多得多。
  ================================================
  
  我试着解释一下,可能勉强吧.
  
  <史记>提到霍去病的部队,都是他先挑选的,所谓百里挑一,都是真正的武士.
  
  而其它将军的部队就差一些.
  
  不要小看单兵搏斗的作用,你也写了,李广一个人,就能把杀死二十几人的三个匈奴射雕手干掉.
  
  那如果由类似李广这样的奇才武士组成的军队,战斗力很难估计.
  
  后来李陵带领的4000人,被称为楚地的剑客奇才,也取得了常人难以理解的战绩.
  
  可能类似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所以超常发挥了?
  
  当然,史书也不尽可信,围李陵的八万匈奴人,数据何来???不可能有人统计后告诉司马迁,猜测的结果而已,但超过汉军的人数是肯定的,否则无法形成包围.
  
  不过斩首匈奴人数,应该准确,因为一是有据可查,二是汉代虚报军功处罚很严,太守魏尚就因为虚报几颗人头,被免职.
  
作者:fjzsa 回复日期:2007-11-4 22:11:12 
回复 
  如果按<汉武大帝>里样子,看匈奴人,就大错特错了.
  
  单于握着锋利的土耳其式弯刀. 呵呵
  
  可能他只有粗糙的铜刀,还不会长,否则容易断.只有铁制刀剑才能达到1米长,而汉代刚开始在内地出现.
  
  匈奴人的金属制品消耗了,补充估计都困难. 
  
  列位到博物馆看一下实物,那才是真实的历史.
  
  呵呵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1-4 22:33:58 
回复 
  既然谈历史,还是严谨点的好。我觉得汉兵对匈奴兵一打五这个说法夸大了。论军队战斗力和单兵战斗力,汉军当然是强于包括匈奴在内的游牧民族。但,匈奴之所以难打,不在于他的军队有多强,而在于四处逃窜,很难捕捉到他的行踪。匈奴就好比一个大型的有组织的马贼集团,这放在古时任何一个朝代都很头痛。北魏也是游牧政权,并且是以骑兵起家的,但北魏花了一百多年时间,多次出动十万规模的骑兵大举扫荡漠北,也曾迫降敌众数十万,却始终摆不平柔然。清朝也是以骑射起家,又有东蒙古、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相助,对付西蒙古这样的半游牧半定居政权,也要花掉七、八十年时间,如果不是准噶尔的西方和北方都已被沙俄占领,清朝能不能灭掉准噶尔都还是未知数。
作者:a1828 回复日期:2007-11-5 13:14:53 
回复 
   陈汤说的一个汉兵能抵五个胡兵,但所说的胡兵不是指匈奴兵,而是西域各国的士兵。西域那些士兵和匈奴比起来差得远了,像乌孙,虽然也是骑兵,但没有匈奴强悍,如果匈奴大规模进攻乌孙,乌孙是抵挡不了的。
   匈奴的冶金能力极差,但他们经常南下掠夺汉朝边境的人口,这些人口有不少的铁匠,匈奴肯定会逼迫他们为匈奴造武器。但弩是一般铁匠造不出来,因为弩是由汉朝中央统一制造的。
   《汉武大帝》里的精钢居然说是从西域传过来的,其实西域人那里会什么精钢的技术,汉朝的科技不知比他们要先进多少个年代。
作者:俭故能广 回复日期:2007-11-5 16:14:00 
回复 
  作者:fjzsa 回复日期:2007-11-4 20:15:34 
    俭故能广 回复日期:2007-11-4 15:31:19 
      究竟遇到了多少匈奴军队,史料不载,不得而知,只知道霍去病的票姚营斩杀与俘虏的匈奴人的数量是二千零二十八人,非常精确的记载,光这个数量,就是票姚营八百人的二点五倍。要知道八百骑兵要全歼敌军是很困难的,因为匈奴人被击溃与逃散的人数,肯定还不止二千人,如果这样推测合理的话,霍去病最少遇到超过他兵力五倍的匈奴骑兵。
      ==========================================
      年纪轻轻,第一次领兵,脱离大本营,遭遇数倍于己的敌人,居然连杀带俘二点五倍的敌兵。即使是今天,我也想象不出来霍去病是怎么做到的。
      想当初,李广也是遭遇数倍匈奴骑兵,只是玩了一场空城计,全身而退,就已经勇敢的不得了了。
      唯一的解释就是:霍去病及其八百勇士纯粹是妖兽级的战士,就是不想活了,就是要杀人,有多少杀多少。
    =========================================================
    
    这里你与楼主都有一个很大的成见与思维定式!!!!!!!!!!!!!!!!
    
    那就是拿蒙古军队\八旗军队与宋军\明军的战斗力对比,来套汉军与匈奴军队的对比.
    
    因此感到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其实这是一个很大误解!
    
    汉代的汉族人普遍尚武,身体素质不象宋代以后那样孱弱,精神状态也不一样.
    
    关键是那时匈奴非常落后,使用的是木头盾牌与皮革盔甲,兵器粗糙,可能还是铜制为主,没有冶炼工业.
    
    反观汉军,铁制兵器已经成熟,甚至有钢刀,还有机发弩,配置铁制盔甲.
    
    史载一个汉兵可以对付五个匈奴兵,因为汉兵的铁甲被砍一刀很难致命,而汉兵反手一刀,就可以杀死匈奴人.
    
    宋代与明代,蒙古人与八旗军的武器准备很精良了,汉人失去优势,再加上士气低落,身体素质下降,就造成了我们现在觉得胡人比汉族彪悍的定式思维.
    
    汉初的游牧民族,还是极为原始的部落,刚刚发迹,远未成熟.
    
    呵呵
  ===========================================
  不对,游牧民族从来都是原始的部落,哪有什么成熟的游牧民族一说。但也正是因为原始,在冷兵器时代,他们才显得凶猛彪悍。
  
  我生在北方,天高地广,四季风烈,使得这里的蒙古族确实彪悍,骑术高超。说他们的单兵作战能力弱于汉军,我很难相信。
  
  也许武器上会有一些差距,但如果说因此就导致五个匈奴兵才能对付一个汉兵,那很难解释为什么卫霍之前汉军在与匈奴的战斗中不占优势,为什么勇猛如李广的人物也只能小打小胜。
  
  其实,汉朝时的男人尚武,所以身体健壮,精神昂扬。但更可贵的是他们具有一种整体协作的意识,懂得纪律的重要性,在与外族的战斗中往往是依靠整体的配合以少胜多,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能够咬牙坚持虽死不退。但即使汉民族有这样的整体素质,要想在对外征战中取得胜利,也需要优秀的领军人物。
  
  霍去病六次出征,胜仗越打越大,如果说他手下的都是精锐,那为什么霍去病病逝之后,别的将领领军就取得不了那么大的胜利?难道霍手下的精兵因为霍不在就不是精兵了?就不去打匈奴了?李广利也是汉武帝的小舅子,为什么他带的精兵就不能打象样的胜仗?
  
  所以,霍去病就是勇武的汉人当中最勇武的,他带领的军队就是狮子王率领下的狮子部队,对付匈奴群狼当然是百战百胜。
  
  再说呢,即使汉军真的是铠甲坚固,兵刃锋利,那不也说明我们汉族当时聪明智慧科技发达吗,而且善于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战斗力。所以,汉朝的人不仅尚武,而且聪明,能文能武。
  

作者:俭故能广 回复日期:2007-11-5 16:33:32 
回复 
  从元光六年,汉帝国反击匈奴以来,到元朔六年,七年的时间,汉军对匈奴发动了六次反击,同时,匈奴对汉帝国边境进行了十几次大规模的侵掠。战争不断升级,战争的开支与日俱增,光战马的消耗就极为惊人,战马死亡数量超过十万匹,粮秣的消耗更是不计其数。军事重镇朔方城的建造,更是耗资千万之巨,国库为之一空。同时,赏赐有功将士所花费的黄金,竟然在二十万斤以上!
  ====================================================
  1、为什么战马死亡这么多?如果说是累死的,说明远征路途遥远,战士们已经倾尽全力了;如果说是被敌人射死的,说明匈奴兵的战力不弱,更衬托出我汉家男儿的威武,这么强的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朔方城功在当代,惠及子孙,花多少钱都值得,这可不是什么形象工程。
  3、奖励有功将士,更是应该。不能寒了将士们的心,为国立功的人都成了富翁,这样的国家才能发达。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1-5 16:40:25 
回复 
  为什么卫霍之前汉军在与匈奴的战斗中不占优势,为什么勇猛如李广的人物也只能小打小胜。
  ============================================================
  这主要是庙堂政略所导致的。卫霍一出道就能取得良好战绩,除了本身高超的军事才干之外,还赶上了好时候,遇到了好领导,同时还有若干老前辈为他们吸引了敌军重兵。比如卫青初次上阵的时候,匈奴就重兵围攻李广,为他奇袭龙城创造了良好机会。当时一同出征的公孙敖和公孙贺也有同样的机会,但那两位老兄自身的军事才华欠佳,属于扶不起的阿斗。至于当时的汉兵战斗力,不一定强过匈奴兵很多,但也不会比匈奴弱。早在汉高祖北上平定韩王信等人叛乱的时候,周勃和夏侯婴等人就数次击败万骑以上的匈奴骑兵。随后的几代君主,之所以未能象武帝那样大举出击匈奴,主要原因是内部问题尚未解决,无力支持与匈奴进行大规模的且长期的战争。故而,“冯唐易老”。

作者:俭故能广 回复日期:2007-11-5 16:43:55 
回复 
  赵信的投降只说明一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看看后来,乱我中华者,不正是这些当初臣服于我们的少数民族吗?
  
  只有炎黄后裔才是华夏正统,才能创造出璀璨的华夏文明,而那些少
  
  数民族即使在中原掌权,也只能开历史的倒车,留给世人的只是他们
  
  的野蛮和丑陋。
  
  

作者:俭故能广 回复日期:2007-11-5 16:54:18 
回复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1-5 16:40:25 
    为什么卫霍之前汉军在与匈奴的战斗中不占优势,为什么勇猛如李广的人物也只能小打小胜。
    ============================================================
    这主要是庙堂政略所导致的。卫霍一出道就能取得良好战绩,除了本身高超的军事才干之外,还赶上了好时候,遇到了好领导,同时还有若干老前辈为他们吸引了敌军重兵。比如卫青初次上阵的时候,匈奴就重兵围攻李广,为他奇袭龙城创造了良好机会。当时一同出征的公孙敖和公孙贺也有同样的机会,但那两位老兄自身的军事才华欠佳,属于扶不起的阿斗。至于当时的汉兵战斗力,不一定强过匈奴兵很多,但也不会比匈奴弱。早在汉高祖北上平定韩王信等人叛乱的时候,周勃和夏侯婴等人就数次击败万骑以上的匈奴骑兵。随后的几代君主,之所以未能象武帝那样大举出击匈奴,主要原因是内部问题尚未解决,无力支持与匈奴进行大规模的且长期的战争。故而,“冯唐易老”。
   ==========================================
  我承认霍的首战告胜多少有些机缘巧合。
  
  但再怎么幸运,以八百人对付数倍于己的匈奴骑兵,能斩杀俘虏2500人,也是一个奇迹。
  
  要知道八百人不算多,在大草原上能一眼尽收,在两军交锋前,匈奴人一定知道自己比对方人多势众,他们完全是在知道汉军人数的情况下信心满满地来迎战的。
  
  但是,结果他们决没有想到。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1-5 17:04:03 
回复 
  如果是偷袭匈奴没有重兵和精兵保护的后方营地,或是追杀逃亡中的匈奴溃兵,八百人斩杀两千人,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1-5 17:08:38 
回复 
  我觉得,卫青太过仁慈,适合坐镇后方指挥全军,而前敌总指挥应该由霍去病这样的将领担任。对待野蛮民族,只能是种族灭绝主义,杀死好过俘虏。在开阔地带进行的激烈战斗中,杀死杀伤敌军,比俘虏敌军容易多了。收拢和安置俘虏,既要额外花费时间,又要额外花费兵力和粮草,不划算。
作者:a1828 回复日期:2007-11-5 17:43:36 
回复 
   总是有人那样想象,比如就像王立群,说如果卫青第一次出征碰到了数倍的匈奴主力,卫青就会不会像李广那样呢?这种想法真是可笑,以为人家卫青霍去病会像李广那样不懂避实击虚吗,在大漠中到处乱闯。天才将领就懂得避实击虚,怎么能被人家围歼。卫青第一次从定襄出征得首级数千,之后假装回定襄进行休整,突然又率领大军出征,打得匈奴措手不及,得首级万余,之后就派几路人马进行搜索匈奴。霍去病在帐中就已经分析敌我态势,知道往那进攻,就请求出战。霍去病的800骑兵是卫青精选给他的。
   苏建赵信领三千余骑兵碰到了匈奴主力数万,但仍然能和匈奴军队打上一整天,由于赵信叛敌,苏建的处境更加危险,最后还是一个人逃了回来。与李广相比,人家苏建没有被俘虏逃了回来,而李广就不行。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1-5 23:13:21 
回复 
  
    作者:a1828 回复日期:2007-11-5 17:43:36 
       总是有人那样想象,比如就像王立群,说如果卫青第一次出征碰到了数倍的匈奴主力,卫青就会不会像李广那样呢?这种想法真是可笑,以为人家卫青霍去病会像李广那样不懂避实击虚吗,在大漠中到处乱闯。天才将领就懂得避实击虚,怎么能被人家围歼。
    ---------------------------
    这个说法,极赞同。
  ===========================================================
  我也赞同。霍去病两次出征河西,都是典型的以少打多、深入敌后,但他就是能做到不给敌军合围的机会,就是能做到打时间差、各个击破敌军,这就足以证明他的战术能力强于李广。其中又包括了出征前对敌情的收集和分析,出征途中对侦察兵和哨兵的运用,以及临阵应变,这些都是李广的弱项。
作者:卧槽先生 回复日期:2007-11-6 14:11:15 
回复 
  窃以为张骞通西域拉开了大汉扩张的序幕。
  在大汉帝国甚至汉民族的扩张中
  张博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博望侯发现西域就象哥伦布发现美洲
  西域的发现为汉的扩张和汉民族几千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腹地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
  中国东有世界最大洋,西有世界最高峰,北有世界最大无人区,南为潮湿热带雨林
  唯一可以持续扩张发展的只有西域一途。
  可惜世上再无张博望,否则可能整个中亚都姓汉了
作者:totojohn 回复日期:2007-11-6 17:09:25 
回复 
  自秦汉以来,汉族的祖先占有了东亚最肥沃的土地,并且长期处于地多人少的状态,南方的大量沃土如两湖平原和太湖平原都没有来得及开发,那还有足够的动力去向蒙古草原和西域扩张呢?
  
  =========
  恩,千里兄说得有道理。一个国家对外扩张的根本驱动力在于利益的获取,也就是有利可图。同时中国历来是个农耕民族,土地之于农民是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形势而存在,“安土重迁,黎民之性”其实是深层次体现了古代农民对于土地一种比较固定的思想。在土地能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情况,进行纯粹的对外扩张,除了能够远耀国威以外似乎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而且也容易引起民众的反感。这种情况下缺乏对外扩张的兴趣是正常的,毕竟谁也不想去背个穷兵黩武的骂名。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由于其社会经济结构不同,迁徙是其固有属性,是它民族生存的基础。这也就形成了它扩张的动力,当它“一不小心”迁徙进别国的土地时,角色也就自然变成侵略者了。如元帝国,当它还是大蒙古国时,其内里是个游牧民族国家,侵略的铁蹄几乎踏遍了半个文明世界(真的是在踏啊),而当它逐渐被中原同化演变为一个农耕民族国家时,其对外扩张的步伐也缓慢下来。多说一句,我倒很期待如果没有那场该死的大风或是那怯懦的元朝水军,历史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还是那句话,都是些拙见,说错了还请见谅。 作者:忍看朋辈成新鬼 回复日期:2007-11-6 22:49:47 
    想问一下,汉军的军马,是使用的什么马种?
    好象通西域以后,引进了西域马,那么之前呢?汉军的马场又在哪里?记得后来李广利灭掉大宛,传说是为了汉武帝要汗血宝马。。。
  -----------
  这个问题太专业了。
  只晓得汉文帝时,在全国各地设三十六个马苑,专门养马。
  后来河南战役与漠南战役中,汉军俘获的匈奴马匹不少,不知是何品种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1-7 11:20:11 
回复 
  作者:落叶满阶 回复日期:2007-11-7 10:13:09 
    此次作战,已经超出了防御的范畴,是纯粹的侵略战争。
  ===========================================================
  非常不同意“侵略战争”一说,谁规定了反侵略战争就只能局限在己方国土上,任由强盗把自己家园打成废墟?谁规定了自卫反击战就不能打到敌人老家去?用一段电视剧《突出重围》里的台词来回答你:
  
  范英明坐在椅子上,比画着说:“你们怎么不明白这个道理呢!只把敌人撵出国境,不能说是一个国家的仁慈,只能说明一支军队的懦弱。照你这种说法,二次大战,盟军只用把德国兵撵到德国境内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攻占柏林呢?在战争中,彻底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要比战役的胜利重要得多。我们过不过小凉河,部队的心态是完全两样的。一个伟大的民族,一支伟大的军队,绝对不能缺乏痛打落水狗的精神。我不是急躁,也不是逞什么英雄,而是觉得走出这一步至关重要。二战结束夕,日本在军事上,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他们的投降是有条件的,而不是通常说的无条件。他们的条件就是保存国体,否则就准备一亿人玉碎。我们这些年,这方面强调得太少了。我们迈不过小凉河,实际上就是对国体的玷污,日久了,民族心态就彻底变了。 小一点说,如果我们迈不过这条河,A师的官兵永远也洗不净被人攻占几千平方公里的耻辱感!不要说牺牲一个连,就是牺牲一个团,也是值得的!”
  

作者:fjzsa 回复日期:2007-11-7 11:37:53 
回复 
  匈奴人这次看傻眼了。
    汉匈战争,从来都是匈奴由北向南攻,而汉军则是由南向北攻,但这次倒过来了。霍去病的大军由北向南扫荡。
    河西地带在汉帝国西侧,也决定了汉军是由东向西进攻,然而霍去病的大军则是从西向东进攻。
    霍去病横穿二千里的沙漠后,突然出现在匈奴人的后方!
  ==========================================================
  
  先深入敌人后方几千里,再反方向包抄敌人,在军事上好象叫"卷击".
  
  这需要对自己的实力有绝对的自信,有把握才行,因为一旦失败,自己也没有退路.
  
  汉军这是背水之战,是"打回老家去". 呵呵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1-7 12:24:56 
回复 
  为什么卫霍出道之前,汉朝面对这匈奴的侵扰一直处于下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朝采取被动防御态势,总是被动迎战,被动挨打。匈奴兵力远少于汉军,武器装备也弱于汉军,但,汉军在漫长的长城防线上需要处处设防,兵力都被摊薄了,而匈奴采取攻势作战,常常可以集结兵力在汉军难以预料的地方进攻。汉军是兵多而力散,匈奴是兵少而力聚。攻守的差异,使得匈奴通常拥有自由选择进攻时机和进攻目标的先发优势,并且常常局部战场上的兵力优势。汉朝的城郭和农田是不会长脚跑掉的,每次都是匈奴集结兵力入侵之后,汉朝才相应集结部队迎战,往往是汉军还没集结好,匈奴就抢完了,退走了。
  
  而在另一个方面,匈奴虽没有城郭、房子和农田,但,匈奴的聚居营地和牲畜、老弱妇孺、辎重还有合适的牧场,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轻易转移的,同样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河南战役、河西战役和漠南战役,汉军采取主动出击策略,就使得匈奴人面临着昔日汉朝的那种窘况,左右为难。不应战撤走吧,一时之间难以寻找其他合适的牧场,并且就算转移牧场了,汉军依旧可以追踪而至,除非撤得很远,汉军难以到达;应战吧,正中汉军下怀,汉军兵多武器好,不怕决战,怕的就是难觅敌踪,长时间曝师野外,使得师老兵疲。
  
  正是由于汉军主动出击,匈奴不得不在漠南与汉军进行三大会战,期望重创汉朝的野战兵力,使得汉朝象过去那样龟缩不出。很遗憾,匈奴人的期望落空了。他们在野战中失利,被汉军消耗掉大量的兵力和人口。他们的处境越发艰难,如果提高征兵比例,那么放牧的人口就会减少,粮食产出就会出问题;如果不提高征兵比例,则用来迎击汉军的兵力就会不足,打起来更惨;况且匈奴没有城池,漠南与河西又离汉朝太近。万般无奈,三大战役之后,匈奴人只好采纳赵信的建议,把营地撤到大漠以北,离汉军远点,既可以有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修养生息,又可以利用汉朝对漠北的不熟悉,利用拉长的空间距离,以逸待劳地迎击汉朝远征军。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1-7 12:53:35 
回复 
  俺照某人的逻辑,汉朝在自己国境内迎战是防御,主动出击打到匈奴境内就是侵略。那么,“侵略战争”给汉朝带来了什么好处呢?《资治通鉴》里在汉昭帝部分有这样一段话-----“初,武帝征伐匈奴,深入穷追,二十馀年,匈奴马畜孕重堕殰,罢极,苦之。常有欲和亲意,未能得”。以当时的生产力条件,想在漠北也就是现在的外蒙古生存,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匈奴被赶到到漠北之后,元气恢复很慢,并且恶劣的生存环境也促使匈奴内部矛盾加深,还在武帝时期,就有多名匈奴贵族将领叛变降汉,而到了汉宣帝时期,匈奴更是发生了分裂。简单点说,“侵略战争”,使匈奴失去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削弱了匈奴兵南下烧杀抢掠的能力。这样的“侵略战争”,只要我们条件具备,那是多多益善。

作者:卧槽先生 回复日期:2007-11-7 13:12:32 
回复 
  这里面有个疑问,汉代西域的地理条件是否和现在一样恶劣。记得有个报道,解放前罗布泊还有少量的湖水,但现在只剩下戈壁了。而且从遗存看,早年这里的自然环境很适宜居住。另外,楼兰的消逝也与环境变化有关。早年听说黄土高原的形成与蒙古人的侵略有关。
    
    哪位对这个问题有研究不妨介绍一下
  
  居士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西北的地理在千年内可能存在一个相当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对于我们现在研究古人的军事政治行为应占很重要的考量因素,也期待哪位高人的研究成果

作者:fjzsa 回复日期:2007-11-7 13:14:54 
回复 
  如果汉族能分出几十万人,逐步适应游牧生活,真正地拥有那一片土地,取代匈奴占据整个蒙古草原,形成汉族的游牧分支.
  
  那样就彻底解决了北方威胁问题,还产生大量汉族骑兵.
  
  可惜没有人有这样的眼光,打跑了匈奴,清理了草原,又来了鲜卑\突厥\蒙古.
  
  为他人做嫁衣裳,后患无穷.

作者:卧槽先生 回复日期:2007-11-7 13:18:11 
回复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1-7 12:24:56 
    为什么卫霍出道之前,汉朝面对这匈奴的侵扰一直处于下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朝采取被动防御态势,总是被动迎战,被动挨打。匈奴兵力远少于汉军,武器装备也弱于汉军,但,汉军在漫长的长城防线上需要处处设防,兵力都被摊薄了,而匈奴采取攻势作战,常常可以集结兵力在汉军难以预料的地方进攻。汉军是兵多而力散,匈奴是兵少而力聚。攻守的差异,使得匈奴通常拥有自由选择进攻时机和进攻目标的先发优势,并且常常局部战场上的兵力优势。汉朝的城郭和农田是不会长脚跑掉的,每次都是匈奴集结兵力入侵之后,汉朝才相应集结部队迎战,往往是汉军还没集结好,匈奴就抢完了,退走了。
    
    而在另一个方面,匈奴虽没有城郭、房子和农田,但,匈奴的聚居营地和牲畜、老弱妇孺、辎重还有合适的牧场,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轻易转移的,同样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河南战役、河西战役和漠南战役,汉军采取主动出击策略,就使得匈奴人面临着昔日汉朝的那种窘况,左右为难。不应战撤走吧,一时之间难以寻找其他合适的牧场,并且就算转移牧场了,汉军依旧可以追踪而至,除非撤得很远,汉军难以到达;应战吧,正中汉军下怀,汉军兵多武器好,不怕决战,怕的就是难觅敌踪,长时间曝师野外,使得师老兵疲。
    
    正是由于汉军主动出击,匈奴不得不在漠南与汉军进行三大会战,期望重创汉朝的野战兵力,使得汉朝象过去那样龟缩不出。很遗憾,匈奴人的期望落空了。他们在野战中失利,被汉军消耗掉大量的兵力和人口。他们的处境越发艰难,如果提高征兵比例,那么放牧的人口就会减少,粮食产出就会出问题;如果不提高征兵比例,则用来迎击汉军的兵力就会不足,打起来更惨;况且匈奴没有城池,漠南与河西又离汉朝太近。万般无奈,三大战役之后,匈奴人只好采纳赵信的建议,把营地撤到大漠以北,离汉军远点,既可以有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修养生息,又可以利用汉朝对漠北的不熟悉,利用拉长的空间距离,以逸待劳地迎击汉朝远征军。
  
  
  千里兄高见 作者:眼镜康熙 回复日期:2007-11-6 22:03:48 
      往事越千年,汉武挥鞭,鼎定西域,中华版图自汉武始定!
    
    -------------
    西域应该在汉代不算在中国版图。不过为以后打下了基础。
  --------------------------------------
  关于西域在汉代是否就被纳入到中华版图之内,可以给LZ提供一条线索,里面的地图可以标识,或许对你的撰写有所裨益.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7973659&key=883181685&strItem=worldlook&idArticle=161194&flag=1『国际观察』 [时事聚焦]中国疆域的变迁(转载)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1-7 14:04:36 
回复 
  作者:fjzsa 回复日期:2007-11-7 13:14:54 
    如果汉族能分出几十万人,逐步适应游牧生活,真正地拥有那一片土地,取代匈奴占据整个蒙古草原,形成汉族的游牧分支.
    
    那样就彻底解决了北方威胁问题,还产生大量汉族骑兵.
    
    可惜没有人有这样的眼光,打跑了匈奴,清理了草原,又来了鲜卑\突厥\蒙古.
    
    为他人做嫁衣裳,后患无穷.
  ============================================================
  不是眼光问题,是需求问题和生产力水平所导致的能力问题。
  
  论对土地的需求,古代汉地长期是地多人少,自己家里的肥沃土地尚且有很多尚未开发的,哪有闲心劳民伤财跑到穷山恶水去开发呢?别的地方且不说,光是尽量恢复关中地区在秦汉时的水利条件,就足以养活很多人了。
  
  论投入产出比,在温暖的中原汉地耕田,产出远大于跑到草原苦寒之地去放牧,汉民不愿做这样的赔本买卖。游牧民族也知道耕田的好处,但他们没那样的先进技术,一但学会了汉族的精耕细作,他们也希望安定下来。比如元朝时,相当多的蒙古族牧民就转业成了蒙古族农民。
  
  漠南草原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历代王朝强盛时一般都能控制好,衰弱时就麻烦了,比如明朝正统之后,鄂尔多斯蒙古和察哈尔蒙古就经常南下入侵。武则天时期,东突厥富国,漠南地区也不得安宁。
  
  漠北草原,就是个老大难问题。历代王朝里只有元朝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从漠北来的,那里是他们老家。其他王朝里,只有清朝对漠北的控制稍微好一点。主要原因是碰上了良好的历史机遇,而清朝统治集团的执政能力也高明。清朝前期,漠北蒙古西面是死敌准噶尔汗国,北面是不熟悉且也有一定仇恨的沙俄,东面的科尔沁蒙古则早投靠了满清,算是从龙功臣,南面的察哈尔蒙古也早被清朝征服了。在准噶尔大兵压境的局势下,在天下虽大却处处有主,自己无处可逃的境况下,漠北蒙古选择了投靠清朝。但是,清朝对漠北蒙古的统治不必汉唐好到哪里去。汉唐时期漠北草原上有统一的游牧政权如匈奴--北匈奴--东突厥--薛延陀--回纥。清朝时的漠北,则是分裂状态,有三个较大的酋长和若干个较小的酋长,互不统属。他们固然无力集中力量对南方造成危险,南方的中原政权也一直无力真正控制漠北,到清朝闹辛亥革命的时候,漠北就处于半脱离中国的状态了。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1-7 14:12:23 
回复 
  清朝时漠北的酋长们之所以不造反不南下抢劫,除了自身分裂和清朝武力强大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满清统治者慷其他各族之慨,大量从物质上笼络漠北的酋长贵族们,使酋长们不必铤而走险,就能获得他们祖宗需要把脑袋别在腰带上去拼命才能得到的东西。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1-7 14:47:16 
回复 
  关于汉军的马场问题。汉文帝时期,骑兵用的战马至少有10万匹汉景帝时期,比如文帝14年,匈奴单于南侵,汉朝曾调集10万骑兵和战车千乘,驻守渭北。景帝时期,在北部和西部边郡增设36个马场,养马30万头,呵呵,这只是新增加的,以往的马场还未列入。
  
  关于养马的具体位置,从《汉书》食货志里可以看出,长安及关中地区至少就养了好几万匹。再看看《汉书》地理志,可以发现,以下地方也设有马场:太原郡、北地郡、西河郡、辽东郡。从《汉书》景帝纪里推测,景帝留念,匈奴入雁门入上郡,取苑马,那么在这两个郡也应该有马场。

作者:fjzsa 回复日期:2007-11-7 14:59:34 
回复 
  不是眼光问题,是需求问题和生产力水平所导致的能力问题。
    
    论对土地的需求,古代汉地长期是地多人少,自己家里的肥沃土地尚且有很多尚未开发的,哪有闲心劳民伤财跑到穷山恶水去开发呢?别的地方且不说,光是尽量恢复关中地区在秦汉时的水利条件,就足以养活很多人了。
    
  =====================================================
  这个就恰是统治者与决策者的眼光了. 呵呵
  
  如果靠自由流动,靠经济杠杆的作用,那河西四郡也无法建立,因为内地人口还没有稠密到非要到河西走廊讨生活的地步.
  
  同理,秦代向岭南移民五十万人也没有必要,因为北方空地有的是,还没有完全开发.
  
  但五十万汉族移民,彻底改变了两广的民族结构,保证了今天的广州在中国的版图.
  
  而在越南\朝鲜没有彻底这样做,结果他们最后都独立出去了.
  
  今天新疆也有搞牧业的生产建设兵团,那里的汉人也放羊.
  
  把几十万罪犯,尤其是死刑犯,强制组织起来,流放到草原上放牧为生,他们会拒绝???
  
  都是两条腿的人,再恶劣的环境也能慢慢适应.
  
  只是没有这样有眼光的政治家罢了.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1-7 15:16:52 
回复 
  草原,要细分成漠南与漠北来看。漠北战役结束之后,汉朝也用蚕食政策在漠南地区筑城和屯垦。而漠北就难生存了,匈奴撤退到漠北之后,他们这样的游牧民族尚且很难适应,怀孕的母畜纷纷堕胎。后来的匈奴和东突厥,也是由于雪灾而损失人畜无数,再被汉唐趁机进攻而几乎灭族。
  
  至于岭南与河西,地理环境毕竟要比漠北优越得多。但,即使是岭南地区,西汉也曾撤掉好几个郡,并把一些郡向北内迁。
  
  如果要强制向草原移民,人数是个大问题。人少了,维持不了在当地的统治,会被游牧民族吃掉。人多了,不一定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移民工作,还很可能会激起国内的民变。况且,强制迁移几十万汉民到远离本土的地方去,也很危险,弄不好他们就独立了。比如秦朝末年,南海尉任嚣和赵佗就据险自立,当起了土皇帝。
作者:lilianhyc 回复日期:2007-11-7 21:42:09 
回复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0-28 21:11:15 
  汉军还拥有从众多的长兵,主要是长戟与长矛,当匈奴骑兵冲锋时,则汉军方阵前数排对长戟相迎,构排成一道枪林,战马试图穿越此枪林,非死即重伤。
  
  ============================================================
  
  欧洲史上十大会战之一的阿尚弧會戰,英王亨利五世也是用长矛及长弓大败法军的精装骑兵。
  马老爷天性娇贵又敏感,未受训练英国农奴手持盾牌排成一列,长矛则尖端向前排在盾牌之上,即使马背上的法国骑士大喊冲锋跳,马老爷仍会自动来个紧急煞车。
  PS:电影乱世佳人中就有如此的场景,马老爷看到前方有大火,怎样鞭打都不肯前进,男主角只得下马,用外套蒙住马的眼睛,然後以人牵马,才能让马老爷迈步前进
  射将先射马,躲在长矛盾牌之後的英国长弓手射出弓箭,射得马匹东倒西歪,於是英国雇佣的破装备杂牌军大胜装备精良的贵族骑士。
  如果卫青果真是用弓箭长矛加盾牌大破骑兵,那可是比经典的长弓破骑兵的阿尚弧會戰还要早上一千多年了。
  
  後来卫青对上单于主力时,以武刚车阵为营,骑兵出阵车轮战,似乎是此种战法的变化应用。骑兵之所以轮番出阵车轮战,应该是为了缠住单于主力,同时保存自身实力,以待李广的部队到达後形成包抄。然而李广的部队一整天都不见踪影,卫青只得随机应变。老天突然刮起沙尘暴,伸手不见五指,卫青抓紧瞬间即逝的环境变化,从车阵出兵两翼,代替李广的部队执行包抄任务,但因为人数不足,包围网厚度不足,仍然被单于给突围溜了。在车轮战的磨损及风沙暴中的短兵相接下,卫青自身兵力的损失也超乎事前的预期。
作者:lilianhyc 回复日期:2007-11-8 6:49:29 
回复 
  作者:a1828 回复日期:2007-11-7 22:40:39 
     汉朝的骑兵有轻重骑之分,记载有卫青派轻骑兵追击单于。但不知那时的轻骑和重骑是什么样的。
  ============================================================
  为了追求速度,轻骑大概是让骑兵脱掉甲胄,可以减少马的负担,让马可以跑得快一点远一点。马老爷是很娇贵的,如果不爱惜马力,不眠不休地全速冲刺,撑不了一天,马老爷就会倒毙路旁了。史书说战後入关的马匹损失极大,想必是全速追逐单于所造成的後果之一。
  
  一只鞋单于携带少数护卫全速逃亡,十之八九也都把马老爷折腾死了,然後解下马上的水袋及乾肉,下马安步当车,十几天之後才走到有水草处,与匈奴某个部落会合。史书说:匈奴众失单于十馀日,大约就是如此经过罢。
  
  
  ------------------------------------------
  作者:a1828 回复日期:2007-11-7 22:40:39 
     从李陵和陈汤的汉军作战场面可以知道汉军的步兵大概的作战队形。拿盾牌在前,长矛长戟在盾牌兵后面,再往后就是弓弩手。李陵和陈汤的汉军相当的灵活,彼此协调作战非常好。
  ============================================================
  步兵对战骑兵,"盾牌兵+长矛兵+弓箭手"的三层式阵型,可有效防守并骑兵,但骑兵在草原上四面八方奔驰,此种阵型防守有馀,进攻不足,还必须搭配骑兵协调作战。但李广领导的军队属於"行军自便,作战自由发挥"的类型,看来是没有阵型可言,难怪守城不错,出击却不是战败就是被俘要不然还迷路,各种毛病层出不穷。
  
  而卫青对战单于时,既然能以"武刚车阵"为营,那就是说汉军步兵已有"盾牌兵+长矛兵+弓箭手"的配置概念了....搞不好就是始自卫青的发扬光大,兵书前所未无,所以霍去病会认为古兵书毫无用处....然後卫青只派出1/4的骑兵出营施行车轮战,这应该只是佯攻,用来吸引匈奴兵的关注,目的是等待李广的东路军偷偷绕到匈奴背後,当包抄阵型完成时,才是真正收网时刻。车轮战玩了一天,却不见李广部队现身,只好利用沙漠刮起沙尘暴的短暂时刻,赶紧让所有骑兵出阵,由左右两翼快速完成包抄。这也可以看出卫青部队平日训练有素,才能在视线极糟的短暂沙尘暴中,布下主帅要求的阵型。
  
  而以卫青对战匈奴的阵式来看,无须攻坚的先锋,反而是李广东路军的重要性、所需承受的抗压力,都与先锋无异。如此一来,既能够照顾到汉武帝不愿李广当先锋的命令,又能够照顾到李广,使其发挥类似先锋的功能,如此李广也封侯有望。可惜李广就只懂"一马当先"的作战方式,平时就是大刺头,只把卫青当成有裙带关系的好运小子,这时更是拍桌转身就走,不仅不能体会卫青的作战方式,大约也没空听卫青从容解释如此布局的理由。
  
  後来李广的自杀,是否是因与卫青部队会合之後,得知作战经过,终於醒悟心中大愧,这就不得而知了。
作者:汉武大爹 回复日期:2007-11-8 11:24:04 
回复 
  
  
  作者:lilianhyc 回复日期:2007-11-8 6:49:29 
    作者:a1828 回复日期:2007-11-7 22:40:39 
       汉朝的骑兵有轻重骑之分,记载有卫青派轻骑兵追击单于。但不知那时的轻骑和重骑是什么样的。
    ============================================================
    为了追求速度,轻骑大概是让骑兵脱掉甲胄,可以减少马的负担,让马可以跑得快一点远一点。马老爷是很娇贵的,如果不爱惜马力,不眠不休地全速冲刺,撑不了一天,马老爷就会倒毙路旁了。史书说战後入关的马匹损失极大,想必是全速追逐单于所造成的後果之一。
    
    一只鞋单于携带少数护卫全速逃亡,十之八九也都把马老爷折腾死了,然後解下马上的水袋及乾肉,下马安步当车,十几天之後才走到有水草处,与匈奴某个部落会合。史书说:匈奴众失单于十馀日,大约就是如此经过罢。
    
    
    ------------------------------------------
    作者:a1828 回复日期:2007-11-7 22:40:39 
       从李陵和陈汤的汉军作战场面可以知道汉军的步兵大概的作战队形。拿盾牌在前,长矛长戟在盾牌兵后面,再往后就是弓弩手。李陵和陈汤的汉军相当的灵活,彼此协调作战非常好。
    ============================================================
    步兵对战骑兵,"盾牌兵+长矛兵+弓箭手"的三层式阵型,可有效防守并骑兵,但骑兵在草原上四面八方奔驰,此种阵型防守有馀,进攻不足,还必须搭配骑兵协调作战。但李广领导的军队属於"行军自便,作战自由发挥"的类型,看来是没有阵型可言,难怪守城不错,出击却不是战败就是被俘要不然还迷路,各种毛病层出不穷。
    
    而卫青对战单于时,既然能以"武刚车阵"为营,那就是说汉军步兵已有"盾牌兵+长矛兵+弓箭手"的配置概念了....搞不好就是始自卫青的发扬光大,兵书前所未无,所以霍去病会认为古兵书毫无用处....然後卫青只派出1/4的骑兵出营施行车轮战,这应该只是佯攻,用来吸引匈奴兵的关注,目的是等待李广的东路军偷偷绕到匈奴背後,当包抄阵型完成时,才是真正收网时刻。车轮战玩了一天,却不见李广部队现身,只好利用沙漠刮起沙尘暴的短暂时刻,赶紧让所有骑兵出阵,由左右两翼快速完成包抄。这也可以看出卫青部队平日训练有素,才能在视线极糟的短暂沙尘暴中,布下主帅要求的阵型。
    
    而以卫青对战匈奴的阵式来看,无须攻坚的先锋,反而是李广东路军的重要性、所需承受的抗压力,都与先锋无异。如此一来,既能够照顾到汉武帝不愿李广当先锋的命令,又能够照顾到李广,使其发挥类似先锋的功能,如此李广也封侯有望。可惜李广就只懂"一马当先"的作战方式,平时就是大刺头,只把卫青当成有裙带关系的好运小子,这时更是拍桌转身就走,不仅不能体会卫青的作战方式,大约也没空听卫青从容解释如此布局的理由。
    
    後来李广的自杀,是否是因与卫青部队会合之後,得知作战经过,终於醒悟心中大愧,这就不得而知了。
  ==================================
  以李广的性情,再照你分析的结果,引愧而自杀也不是不无道理
作者:a1828 回复日期:2007-11-10 13:32:54 
回复 
    汉武帝兵伐大宛并不是为了他的私欲,而是为了帝国的威仪。很多家伙说汉武帝伐大宛是为了汗血宝马,其实这是错误的。汉武帝先是派使者去大宛购买汗血宝马,但大宛国主不肯卖,汉使觉得这是有辱汉朝,就破口大骂泄愤而去。汉使还没出大宛国境,就被大宛派的杀手杀了。自古以来杀害使者引起的战争很多。汉武帝为了帝国的声望才发动对大宛的讨伐的战争。
    汉武帝打通丝绸之路对世界影响深远,使得西方的黄金白银不断的流进中国。
作者:a1828 回复日期:2007-11-10 22:55:12 
回复 
   双方伤亡惨重而且相当的话,就不对了。当时是在夜里,有风沙,场面又混乱,就连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清楚双方的伤亡情况,司马迁怎么知道呢?
   在《匈奴列传》中“单于自度战不能如汉兵,单于遂独身与壮骑数百溃汉围西北遁走。汉兵夜追不得。行斩捕匈奴首虏万九千级,北至阗颜山赵信城而还。”的“行斩捕”注释是边追赶边捕杀。万九千级是在追杀单于的两百里路得到的。卫青肯定懂得兵法上的“围师必阙”。在得知伊稚斜突围逃跑后,于是一边令轻骑追击,一边在西北放一个缺口,让匈奴兵向西北方向逃走,于是就在后面追杀群龙无首的匈奴兵。
作者:风传千里 回复日期:2007-11-11 13:42:47 
回复 
  作者:醉罢君山 回复日期:2007-11-10 21:22:36 
    作者:q千山雪 回复日期:2007-11-10 20:52:25 
      楼主说卫青为公孙敖打小算盘太武断了吧,你否定武帝下密令给卫青的说法也不靠谱。
    ----------------
    回千山雪君:
    卫青为公孙敖打小算盘,这在《史记》与《汉书》均有记载。举《汉书》:“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广。”
    至于武帝的密令一说,武帝既然任命李广为前将军,又密令卫青把李广从前将军位置调走,这个如此违背常理的事,兄台有何理解呢?
  ============================================================
  关于武帝密令一说,我觉得完全符合常理。一系列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是这样的:
  1,汉朝原始方案是全军都从定襄出塞,以霍去病军团攻击单于本部。
  2,汉军出塞前,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单于本部在东面这一假情报,于是变更部署。
  3,新的部署是:卫青军团仍然出定襄,霍去病军团改为出代郡。
  4,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出战,武帝认为他老,不同意,很久之后才同意,任命他为卫青军团的前锋。这一任命表明武帝一开始就不打算要李广对战单于。
  5,卫青军团从定襄出塞之后,半路上又抓到匈奴俘虏,获知单于真实所在地。
  6,李广临时被派去与右军赵食其出东道。
  
  从以上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看,汉朝的原定方案是以霍去病击单于,事情演变成卫青军团对上单于,属于意外状况。卫青出塞后抓到俘虏获知单于最新所在,肯定要上报武帝的。武帝原本就没有意向要李广出战单于,因此没有把他配给霍去病军团,得知战情改变之后,密令卫青不要让李广出战单于,符合他对李广的一贯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