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风水门穿越到未来:站桩精微之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4:28:01
 
 
 

2010-08-21 11:24:30 来自: Sagittar(大定智悲)

-- 黄景文

内家拳的“站桩练气说”和外家拳的“站桩筑基说”是武林中最富代表性 的、泾渭分明的两大主流。“练气的步骤,首先从站桩开始,无论是浑圆桩、 三体桩都是为了养气、意守丹田……余年之后,真气自然充足,即可开步练拳。” 此谓内家练气说。“马步桩功在少林流派的各种拳术之中,不仅常常以稳固、 扎实、进攻性强等特点,出现在套路之中,而且也是武术增强腿力的基本功之 一。”此谓外家筑基说。不可否认,这些高论既让酷爱武术的后生小子们深感祖国武学的深不可测,也使他们涌起难以取舍、无所适从的感觉。

应该看到,尽管以上二论各有易于理解、便于感受的长处,但是二者之短也是不容回避的。比如:练气之说,虽则强拉经络之学为根据,玄奥高深且言之成理;但由于技击者猝然间未有从容运气之时机,故其理论岂能经受得起雷轰电击般的实战考验?筑基之说,虽则得于长期实战之中,浅俗易懂且收益较快;但由于其论点仅限于对站桩的表面描述,而缺乏更深臆测的详细阐述,故从学者岂有小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弊病之理?由此看来,只有理清站桩的脉络,再找出精微所在,各家拳派才能于桩法本质上取得共识,永久消除关于站桩孰是孰非的旷日之争。

浅见以为,所谓站桩,即是习者在特定姿势和静止状态下,对体内环境进行诱导,利用意念激发等手段,集中催动于气血运行,而后极大限度地加强周身肌肉之松紧度的独特功夫。就其脉络而言,是以神意激发为导、以气血运行为养、以肌肉松紧为用的静力性功法。

可以说,神意、气血、肌肉是构成站桩精微的三大要素。然而,没有气血运行,神意激发会丢失目的而变成幻觉,肌肉松紧会缺少养料供给而成为“火烧空锅”。所以气血运动是维系意和力的中枢,是站桩精微的精微。

现代医学认为,气血运动既是彼此之间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也是增加人体自然本能的源头活水。一方面,气血之功用直接服务于心脏。由于心脏活动是由人体自律性地控制的,所以当体内缺氧、身体各部流回到心脏的血液量增加时,心跳就加速。相反当氧气充分、回到心脏的血液量减少时,心跳就减缓。另一方面,气血对于人体各部犹如清水润泽庄稼一样重要。因为周身血脉好似田里纵横交错的沟沟渠渠,沟渠不塞则水流泽苗,血脉不闭则血行生力;所以无时停滞的气血流注、日月灌输,无疑是习桩者强化本能自然力的先决条件。如果浑身僵劲布满筋络,势必阻遏气血流注,使气血不畅而淤滞,四肢百骸的营养供给不再后续,当然本能力量亦不得发挥出来。从以上所述来看,探索站桩的基本原理,既不宜依附于神秘的经络学说,也不宜只着眼于桩功的表面现象;而应将思维的触角深深扎进医学的沃土里,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

如何在站桩时保持足够的氧血供应呢?方法大约有两种。

供氧方面:一则,练功时有意把所吸之气沉至腹部,变胸部起伏为腹部起伏,以求扩大习者肺部的气容量。二则,练功时消除呼吸间的明显分界线,尽量做到若断若续、细慢匀长的境界,如此体内各处就会源源不绝地得到充足的氧气滋养。

供血方面:一则,习者按桩法基本要领合理配备桩架,力求浑圆匀整,然后使桩架向三维空间均整舒展,无限延伸。这样很多淤积的血液就会因周身肌肉的强烈的伸展收缩而被赶回了心脏,从而大大增加了循环血容量,亦可增进肌肉本身的血液流动,同时带走肌肉内的一些废物,消除人的疲劳。二则,基于人体毛发与血液之间的密切关系--发为血之梢的医理,在站桩时利用某种意念以激发己身之毛发,使根根毛发长竖如立,就象拳谱里所载的“齿扣足抓毛发似金枪,根根无不放光芒”一样。这样做能起到发立身松、身松血充、血充力足的效果,诸君不信,可以从生活中的两鸡争雄灵猫捕鼠等现象中得到启示。

值得注意的是,倘若把怎样增强氧血量的方法综合起来,就会归纳出这样的站桩特点,一种区别于任何运动形式的特点--外静内动。这种静中求动的练法,从养生角度上讲,则是顺乎自然、合乎生理的健身运动。它能促进氧血循环,加强各系统新陈代谢的过程,最低限度消耗体能和养料,从而起到迅速调整、恢复、加强人体各器官组织机能的作用,使人体内部由不平衡状态,发挥自调自养的特效。从技击角度上讲,这种静中求动的练法,则是挖掘生命潜力、顺应生理本能的实战间架(技击预备式)。它能借体内氧血的不断滋养,逐步强化桩架整体的弹性,最大限度增长肌肉、筋络的松紧度,使桩功从站桩时间的量变变成为桩架内在质变,从而起到一触即发、发力圆满、炸力无断续的特有作用。

站桩的种类很多,但主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练功者借气血运转的充分润泽,给机体各组织增强生命动力。这样练习者的本能力量会更加增强,而气血运转也就愈加旺盛。两者互为因果,日久则形成一种非常有规律的“不动之动”的运动。

其实,区区笔墨决不能尽述站桩的精微所在。它的博大内涵不仅在拳学构架中功不可没,而且于体育、书画、医学等诸多领域里均有不可思议的效用。如拳击、摔跤界的卜恩富、杨子明,书画界的李苦禅,以及医学界的于永年等等,以上诸先生的艺术造就就都曾大大获益于桩法之学,他们的事迹可见于各类报刊。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赘述站桩的具体练法及用途了。

诚如天上只有一个太阳,桩法之学亦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真谛。被各家拳法推崇备至的站桩,虽然在千百年来的代代沿习下,各派自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桩法体系。但是,由于诸派拳理子根本上的较大差异,所以一直在桩法本质上难以取得一致认识。我个人认为,要想使武术如柔道、泰拳般扬威于世界武坛,就须以整理桩法之学为始,披沙拣金,总汇武学精华,劈出一条明确易懂、简单易行的新路。而只有以医学、力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出发来研习站桩,再与站桩的实际效果密切结合,如是才有希望获取站桩精微之珠。唯其如此,习武者才能辨清真伪,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 2010-08-21 14:48:44 Sagittar (大定智悲)

    概述

      意拳站桩为中国武术家王芗斋先生所创,是意拳的基本功夫,可分为养生桩与技击桩,均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进行训练,以体会「不动之动」的微动。其基本要点是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通畅自然。
      根据练功的目的不同,意拳站桩可分为健身桩和技拳桩,实际上健身椿也是从事拳术锻炼的基本功,拳学修炼到了登堂入室之时则无所谓什么是健身什么是技击了。站桩功总的基本要求是: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编辑本段]作用

      通过站桩的训练使人体达到协调统一,肢体间处处连通成为ㄧ个整体,达到「一动无不动」的状态,练成自身感觉的高度敏感协调,并且经由「松紧转换」的训练,培养整体的弹力,做到「无点不弹簧」,而能在技击中发挥作用。
      其作用若从养生的角度讲,只此「凝神定意」一站,即可使精神意志、气血筋骨都得到锻鍊;若从技击的角度讲,只此一站,则可于「无力中求有力,拙笨中求灵巧,微动中求迅速」。
    [编辑本段]要求

      意拳,顾名思义是用意发挥之拳学,其重点并不在外形之操作。意拳讲究神意,只要神意足具,就不必讲求形状的似或不似。然而当神意足具时,形体的姿势又不求似而自然似了。就象中国艺术书法、绘划划山水花鸟,追求的都是神似而非形似。这点在义理上是完全相通的,即「学我者死, 似我者生」、「但求神意足, 不求形骸似」。
      意拳不讲套路,不论招式,着重“神不外溢,力不出尖,意不露形,形不破体”,以站桩为主,以试力为用,动静配合,以期达到去后天之拙力,长先天之真劲的目的,所以强调“不在劳形苦体,在于方寸无误”,其“一法不立,无法不容,拳本无法,有法也空”的精神,被誉为武学中的禅学。
      意拳站桩不讲求深呼吸,不用意守丹田,而是通过自然呼吸、全身放松、凝神定意,调整姿势的动静、虚实、松紧,及适当的意念活动,达到思想入静,身体舒适轻灵。站桩强调“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所以各地所传授的站桩姿势不尽相同,但“神圆意方,形屈力直”的精神却始终如一。此种桩法不用意守,不讲大小周天,练习时只需身心放松,保持似笑非笑,似尿非尿的舒畅状态,所以少有偏差弊病发生。
      意拳站桩用幻想力和联想力假借出力量,不是透过死板板的姿势来求得力量;桩法是一种导引的工具,而非必然,即使是独立守神也是站桩。
      练习站桩时,首先将全身间架调整妥当。要内清虚,外脱换,松和自然。头直、目正、身端、顶竖、神壮、力均、气息平静、意念放大、发挺腰松,周身关节似有微屈之意。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以神光朗照颠顶,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周身内外激汤回旋,自身觉如云端宝树,上下有磁力线相吸。悠然相依的神情,犹如空气浴[2]相似。此时再体会自身肌肉细胞动汤不已,周身毛孔无不有穿堂风往返的感觉[3]。
    [编辑本段]三种境界

      持桩需经历三种境界,体认有得,方为功夫。王芗斋先生曾在《意拳论》上引用清末学者王国维先生的诗作喻:“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说明持桩所需经历的三种境界。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论意拳之哲理根据》中说:「庄子曰:『物物者非物』[4]。意即使物质成为物质者,并非物质。意拳主张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合,亦可谓力者非力也。换言之,使力成为力者并非力,是精神也、意念也。此即意拳之实质所在。」


      什么是「意」? 简言之,「意」就是「感觉」,也是『意拳』的根本所在,没有了意就没有意拳。这种「感觉」当然有别于平常生活的感觉,而是变化的感觉。在练习站桩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感觉,练习者要做的,首先只是专心感觉它(意感)的出现。它出现了不是要控制或追寻它,因为若有了这种心态,就是意的执着,感觉便会消失,继而出现着相着形、力量出尖破体的现象,身体力量失衡,再不能达到「均整、单双重」的结果了。
      感觉的出现,最先由静开始,当入静之后,便能定。定是不可动摇之意;有了定,才能不受外界骚扰。
    假借

      入静之法很多,有守命门、守丹田…等,意拳的入静法是利用「假借」。要求做到“放松又放松,假借又假借”。
      假借的运用是集中精神,顶心有如牵着一条丝线,令头顶不致下垂或歪斜,再想像自己浸沉在水中,感觉水中浮力,令肌肉处在放松的状态,手抱着一个水球。由于水球表面湿滑,要捉紧是不容易的,太大力的话,球便会因“水”的浮力而滑走。若力量不足,又控制不了球的稳定。借着抱球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时而收紧,时而放松;最后「意紧而力松」,杂念便会渐渐消失,“球”的感觉便会出现,这才是所谓的「意感」。意感不是所追求的目的,只是一种过渡的产物,「执着己身一无是处,离开己身无物所寻」,便是要求练习者不要拘执一点点感觉。只需要感觉它,而不是要掌握它和控制它的出现。
    意紧力松

      所谓「意紧力松」不是刻意的将肌肉放松,重要在于精神,透过精神高度集中而产生放松的结果。更要做到「松松紧紧莫过正」,松紧得宜才能得到「得力、长力、又舒适」。一切都在微微一点点之中,一旦有了着力、着意的拘执,肢体便会出现僵硬、犯力和双重的毛病,是一点也不会舒适的。
      初习时,「假借」的作用未能发挥,杂念便会不断出现,骚扰意志,此时切勿刻意驱赶杂念。「勿助勿忘」,才是守静之道。
    [编辑本段]如何发挥意

      『意』的发挥一直都是意拳的重点所在,从「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义」到后来的「用劲如海溢…神如雾豹,力若犀牛。」都是意境上的表达,不是气力的发挥;气力是拙力,不是劲力。韩星垣[5]先生比喻意拳的力量是:「力学+结构」,这里所指的力是劲而非拙力;结构就是整合之后的间架,也是从意念假借而来。
      如何将意发挥?意到之后的这种感觉是通过意念训练出来,而非由意识活动所建造而得,这点也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意的掌握别无他法:首从站桩起,最后到了圆融的地步,返过来学初步,回到最基本的桩法上去研究。由此寻求意境上的提升,做到「得力、长力、又舒适」的效果才算初步成功。若用拙力而练者,最多可以做到得力、长力,却难以在练拳中感受悠然自得、飘飘荡荡的意境。拳经所说,都不是用方法手段而求得的。「学我者死,似我者生…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意拳就是意拳,一切从意开始,也从意结束,形并非所求之物,更遑论由形而入意了。
      由于这一切都在由虚又实的意念之中,才会使人「为伊憔悴」百思不得其解,「望尽天涯路」地不断地「众里寻她」,到了有朝一日,感觉已经来临,那种茫茫然又或是讶然失笑的情态,便体会「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无奈。此时此刻才叫真正开始了解。
    [编辑本段]桩法

      意拳的桩法,若依王芗斋先生的《意拳拳谱与八法练习之法则》中所提的,有混元桩、技击桩、鸡桩、鹰桩、槓杆桩、弹跳桩等。
      姚宗勋[6]先生所整理的桩法有:
      健身桩:提插式 撑抱式 俯抱式 推托式 扶按式 提抱式 休息式 半伏式 坐式踩棉 坐式勾挑 卧式
      技击桩:浑元桩 平抱桩 撑托桩 勾挂桩 大式桩 独立桩 坐式
      依照王玉芳[7]《意拳功法三十一式》所整理的桩法有:
      撑抱式 浮托式 浑元式 矛盾式 扶按式 行走式 坐式(一)(二)(三)(四) 卧式(一)(二)(三)(四) 扶物式 双侧揉球 单侧揉球 丁八式 金鸡独立 加力降龙 降龙式 伏虎式 举手式 开合式 分争式 前后分水式 陆水行舟式 蜻蜓点水 神龟出水(一)(二)(三)

  • 2010-08-21 15:24:36 Sagittar (大定智悲)

    《意拳举要》---------崔瑞彬

    意拳浑元桩练习
    浑元桩的外形于健身桩是有所区别的。健身桩的锻炼是以步子平行站立,为“平步桩”范围,技击桩的步子很像部队操练中的“稍息”动作,这种步法是为了随时应付对抗需要,再技击时便于运动,出击灵活身体重心稳固得力,非常利于攻防训练。
    介绍浑元桩锻炼方法:
    求得浑元力的桩法故名浑元桩。练功时,集中精神、凝神定意、自然直立、全身先挺一下,再把全身筋肉放松,要做到似松非松、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眼睛前视、略看高处、远望天际,目光凝聚内敛,两手自然下垂,两足跟并齐,脚尖分开如立正姿势。而后将左腿(下述以左式为例)顺着脚尖所向的方向迈出一步。步子的大小以前脚能自由提起而不靠后腿的帮助为准。足跟要虚,再迈出合适距离的一步以后,左脚再往左横移大约一个脚的宽度,这时两脚的位置的形状既不是丁字步也不是八字步,而是前人所谓“脚不丁不八”。故名“丁八步”。又名“半八步”。步子不能过小或过大,步子过小影响整体的稳定性;步子过大则应拳谚所说“步大不灵”。总之步子以合适为好。两足前后力量的分配为前三后七,也就是后腿为支撑腿。采取这样的步位是为了能够随时随地前进或后退,能保证步法的有力灵活。步子定位以后,逐步调整下列部位:左膝略屈,膝骨凸出部位力微向前指,足趾有扒地之意。同时右胯向后略靠,胯关节处力向后,方向相反,力力相引。此所谓意拳之争力,即一个向前一个向后,方向相反,力量相成的矛盾力量。争力乃意拳之核心。下肢动作调整好以后,再来调整上肢:两手徐徐抬起高于肩平,手心向内,左手内的位置与左脚的位置相对,右手心与右乳部相对,上臂和前臂弯曲的角度不可小于九十度。左手位置略高于右手约四、五公分。两手虎口稍撑,十指分开各个指间如夹有棉絮。在调整了身体的外形以后,开始注意意念假借。我们要设想整体环抱着一颗大树,不单是两臂环抱,胸腹、大小腿等处也都向里接触树。随之我们要设想:两手和双臂抱着这颗树做往上拔、往下栽、往前推、往外扒开、往里挤合的动作。但要做到用意不用力,动作越慢越小越好,意念中虽然不能将树引力,但似乎有随我意支配而微微颤动之感觉。有这么一点意思就够了。同时要注意凡身体于树接触的部分,如胸腹、大小腿等处,皆有应合两臂微动之意。周身关节都要有似曲非直之意。站浑元桩,还要注意以下各点:
    头:头的位置对人的整体运动非常重要,不同的头部位置可以引起不同的姿势反射。头顶好象有线上提,似顶非顶、颈直而微拧,左足在前时则左拧,右足在前时则右拧。下颚微收、颈下若能容球。
    肩:背骨自然竖直,两肩松垂,向左右稍稍扩张,腋下如能容球,心窝微收,胸虚背圆,即前人所谓“肩如担担”。
    手:两手距离约三拳,十指分开,虎口微撑而指尖微敛。掌心内吸,有持物不使坠落之意。掌心内吸配合手指外张,似有线绳束缚,欲张不得之感,吸吐相互作用不可偏重。左手向右、右手向左伸时都不许超过鼻子。举忌过高、按忌过低、前伸不过足尖、回撤不可贴身。
    齿:上下齿要衔接而微错,不可用力扣合。
    舌、鼻、耳:和健身桩要法相同、从略。
    腿:两腿支撑体重用的力,大约是前腿三分、后腿七分。两腿外缘似有力微向内滚裹,同时两膝似有力向外翻张。
    步:前后脚的距离,以后腿不必用力,前脚就可以提起、前进、回收都能随意动作为准。步法的训练,后面章节详述。
    下面就浑元桩来谈谈用意的问题。意拳讲求的是一个“意”字。王芗斋先生说要“揣摩意中力”,我们在站技击桩的时候,就要在这“揣摩意中力”上下一番功夫。意和力是什么关系呢?芗斋先生说“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任何力的表现都是意念支配的结果。王先生还说“意即力也”,进一步说明了意与力的关系。初练站桩时,要求做到用意不用力。到了一定的阶段,则要求做到意到力到,最后达到最高的阶段,则应该是意力不分,意和力为一体了。若求技击应用非达到意力不分不能得拳中奥妙。



    以浑元桩抱树的意念来谈一谈“意”的训练:在开始练浑元桩的时候,只要求单一的设想,把树推、拉、提、栽、开、合等等。在有了初步的感觉,确实有棵树推不动、拉不动的意境存在。进一步就要打乱意念的顺序,在想把树刚提起来就往前一推,或者刚把树栽上去又横着把它扒开,亦或刚合上又往后一拉等等。因为在实用的时候,用力就没有固定的顺序,所以在平日训练的时候,就不能按事先编排好了的顺序去练习。再提高一步到了高级阶段就应该有一种模糊的感觉,又想把树扒开、又想把树合上,又想拉、又想推,又想提、又想压,结果是什么都想,什么又都没想,总之是一种哪儿都有一点意思,又都什么也没有的模模糊糊的感觉。其结果培养出来的是:不碰上就什么也没有,而在哪碰上哪儿就有的奇妙境界。模糊的感觉实际上是精神的高度集中而不是发呆。按拳术老前辈所述,习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义”,也就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善于游泳的人,往往忘记了水的存在,正因为忘了水的存在,游得更幽然自得,就是这个道理。
    上述对技击桩练习的介绍应注意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使精神凝重浑厚,忘我无惧,斗志昂扬,大有当之即摧之概。
    2.具有平衡守中的均整、浑然一体的浑元力。也就是要求在刹那间调动身体各部位相应一致地发出最大力量。
    3.锻炼神经、反应灵敏。只有这样,力的发出才能迅速、刚劲。
    同时训练技击桩还有三各基本要求:
    练习技击桩也要贯彻健身桩基本要求,全神贯注、周身放松、呼吸自然畅通。
    1.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目的是要在应敌时能全神贯注从容应变。
    2.要求身体放松。目的时因为一般人在精神高度集中时,常常不自觉地随之用力疆滞,所以练习时要相应放松,这样才能使动作敏捷、反应迅速。
    4. 呼吸通畅。目的是只有保持呼吸的通畅,体力才能持久。


    意拳站桩举要
    “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意拳锻炼,首重站桩。站桩是意拳的基本功,是意拳的主要训练手段。
    站桩有一条基本不变的原则,那就是“要死站桩,不要站死桩”。所谓死站桩,是因为站桩是体认的功夫,因而非老老实实去站不可,所谓不要站死桩,则是说站桩式简意繁,锻炼中没有意念活动不行,而且还须多动脑筋,潜心揣摩。
    意拳的桩法不少,根据练习目的和训练阶段的不同,分为健身桩和技击桩。健身桩是因病设式,技击桩则是根据技击上意义的不同而改变了手法。所以是形式不同,各有分工,在锻炼顺序及目的上应有所侧重和考虑,但并无形式高低之分。因而,不管站什么桩,重要的是其内容而不是形式。
    严格地讲,站什么桩,应该因人而异才是。但初学站桩,应先站健身桩为好。这是由养生与技击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如果仅以养生为目的,站健身桩即可,但欲求技击效用,则须在健身桩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意念活动,使全身及身体与外界建立争力,以求得“浑元力”。健身桩与技击桩只是在锻炼要求上有所不同。健身桩一般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即可。技击桩则进一步要求精神“高度”集中,周身舒适放松且“得力”,它对增强体质也有很大的作用。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因而,应先站健身桩为宜。
    就多数人来说,初学站桩,可从站健身桩中的“托抱式”入手。下面,我们就托抱式来谈谈怎样站桩的问题。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站桩总是采用一定的姿势,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锻炼,因而它对身体各部位都有具体的要求。作为初学者,切不可面面俱到,倘若一味追求所谓的“正确”姿势,纠缠于外形,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
    托抱式的动作要领是:
    站的时候,先气静神怡,凝神定意,身体自然直立,足跟并齐,足尖外分约成六十度。而后双手下垂,再将全身挺一下,使全身尽可能放松。然后两足左右分开,呈平行状或微成外八字形,距离与肩同宽(初练时可稍宽),身体中正,重心落在两脚心上(即不落于脚掌,也不落于脚跟,适中为宜)。膝微屈,身体略向下。双手提至肚脐前面,臂成半圆形,肘部外撑,腋下虚涵,若能容球。手心向上,斜向自己腹部,手指相对。两手距离大约两拳左右,手指分开而微屈,手心内吸,两眼向前正视,稍向上方,周身大小关节均有似曲非直之意。



    头、足、膝、胸、腹及其它部位,锻炼中应具体注意以下各点:
    头部:头要正,微收颏,颈要直,面部表情有似笑非笑之意。
    足膝:两足放平,足趾有似扒非扒之意,足心涵虚,膝微屈而上提,不可用力。
    胸腹:背骨要自然竖直,肩平臀正,心窝微收,宽胸松腹。
    齿:牙齿要上下衔接,不可用力扣合。
    舌:舌尖微卷,似顶非顶,但不可接触上颚。
    口鼻:呼吸要匀称无声,口微张,稍露缝隙,不要闭气,也不要有意过长呼吸。
    目:两目向前正视,稍向上方,远望眼前景物,似有轻雾所遮,隐约可见,或两眼轻轻闭合。
    耳:凝神静息,好像极细微的声音皆约略可闻。
    按上述动作要领站好后,就有了一个托抱式的基本姿势,至于身体的各部位合适与否,暂且勿论。
    就人体各部位而言,手最敏感。因此,初学站桩,应先从手上来体会站桩的感觉。可先设想:两手各握有一个纸球,纸球的大小与手型相吻合,要求是手握紧了,纸球要瘪,握松了,纸球又容易脱落。
    随后,我们可做简单的“拉丝”意念活动。设想:两手之间似有皮筋相互牵引着十个指尖。意念用两手去拉皮筋,皮筋似有被拉开的感觉,一想即止,有这么一点意思就行了,体会这时手上的感觉。待这种感觉消失后,意念用手再拉皮筋,再体会感觉,好像在来回“拉丝”。
    切记锻炼时是用意念拉皮筋,而不真用两手去拉,更不可用力。初练时,允许双手随意念活动而微动,锻炼既久,要求逐渐不露形或显形很小,以达到所谓意中的动。
    有了上述站桩的真实感受之后,我们可以逐步通过加强局部的单项意念活动,来解决身体各部位出现的毛病。
    有的初学者,站桩一会儿后,手指可能并拢或张开程度不够。可设想:两手按动作要领张开后,意念五指的每个指缝之间,都夹有一个小棉球,要求是如果手指用力去夹,小棉球就瘪了,如果手指间张开过大,小棉球又要脱落,以手指间小棉球刚好夹住又不脱落为宜。这样继续去体会前面“拉丝”的意念活动。锻炼既久,就会形成自然分开、手指微屈、手心内吸而放松的正确手型。
    站桩中,随着时间的延长,有的初学者会有肘部自然下垂的现象,造成肘部外撑不够,肩架变形。出现这种问题,则可设想:自己的腋下各夹有一个纸球(如一只手臂出现这种问题,则只设想这只手臂腋下容球即可)大小与手臂撑开至合适位置相吻合,肘垂下来了,腋下的纸球就会瘪,过松,纸球又会脱落。这样锻炼一段时间,自然会“腋下虚涵,若能容球”。
    有的初学者还会有头不正或缩颈的毛病,这时可设想头顶心好像有细线上系,头真上顶则线会松弛而失去上系之张力,头真下坠则线会拉断,保持细线上系之张力又不使其拉断,即做到有似顶非顶、似坠非坠之意。
    若有低头或扬头的毛病,可在保持两眼向前正视,稍向上方的同时,设想颏下夹有一纸球,意念同样是纸球不可夹瘪了也不可使其脱落。
    通过以上的锻炼,站桩的外形姿势就比较标准了。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可以提高意念活动的要求。设想:在做“拉丝”的意念活动时,意念不是用手,而是靠身体的前后运动来拉动设想中的皮筋。设想身体刚往后靠,两手有向两边分拉皮筋的感觉,有这点意思即行了,一想即止,体会这时身上和手上的感觉,待这种感觉好像消失后,再想再体会。同样刚开始时,允许身体随意念活动而微动,以后渐渐不显形或露形很小。
    锻炼一段时间后,身体与手臂之间比较应合协调,这时,我们可以改变设想,做怀中“抱球”的意念活动。设想:怀中抱有一个纸球,大小与我们手臂所能抱住即可。要求也是抱紧了纸球会瘪,抱松了纸球又要脱落。意念用身体和手臂往前挤抱纸球,不可将球挤瘪了,有这么一点意思就行了,一想即止,体会这时手臂及身体的感觉,待这种感觉好像消失后,再继续意念挤抱,反复体会。
    此后,我们还可设想,两腿之间也夹有一个纸球,要求膝盖夹紧了,纸球会瘪,两腿过松,纸球会脱落,体会两腿之间的感觉。



    以上,我们对托抱式的具体站桩方法和步骤及其意念活动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只要按照上述的要求去做,会有真实的体会和感受。
    下面,我们再谈谈站桩中的放松及其它问题。
    初学站桩,身体的神经、肌肉、关节等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因而,精神、肢体的放松是十分重要的。
    其实,放松并不难,关键是要做到自然。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我们曾特别强调,初学站桩对动作姿势不要求面面俱到,更不可一味追求所谓的“正确”姿势,同时我们反复假借的是纸球、棉球等这样很轻的物体,这些都是为了让初学者首先在精神意念上能够放松,进而比较自然地进入练功状态。但事实上,由于站桩须维持一定的姿势,加之意念上的一松一紧也会造成全身或局部的紧张。如果不能做到放松,就有必要加入些促使身体放松的意念活动。如可设想:自己站在温水里,自然会感到身体有一种飘浮感,进而体会温水给肢体带来的舒适感。锻炼既久,身体内外自然会逐渐放松。
    必须清楚的是,放松不是绝对的松,绝对的松是懈,紧也是相对的紧,绝对的紧是僵。我们所追求的是松而有力,力是意中的力。我们在锻炼过程中,也不是一味的松或紧,而是在意念借假和意念活动的支配下,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时松时紧,时紧时松,松紧适度,在保持一定姿势的情况下,尽可能不过多地用一点力,即所谓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至于站桩过程中出现的酸痛感、麻胀感、温热感、振颤感、舒畅感及其它不同感,只要练功时心不发慌,呼吸不急促,心跳不失常态,就不必过多在意,这都是练功过程中自然出现的现象和感觉。
    此外,站桩时间的长短还必须视自身身体情况而定,有的人可以十分钟为起点,有的人可以十五分钟为起点,有的就可以二十分钟或半个小时为起点,总之,要循序渐进,不可勉强,但切不可松懈。
    限于篇幅,我们仅就托抱式谈了谈怎样站桩的问题,讲得很基础,但相信读者依此学练,一定会有实在的感觉和真切的体会。至于站桩的进一步深入,容以后再谈。



    意拳试力初步
    在《意拳站桩举要》一文中,我们以托抱式为例,谈了谈托抱式站桩的动作要领、锻炼方法和初学站桩的一般步骤、原则以及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只要习者循序渐进地坚持站桩,就会不同程度地体会到身体上下、左右、前后尤其是前后都有引力的实感。这种实感也可以说这种拳劲儿,是我们在身体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运用精神假借和意念支配获得的,浑元力也正是在这种实感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强化培养起来的。然而,我们在锻炼中发现,当我们站桩的动作做大了或身体有位移时,这种实感就会减弱或消失。而练习拳术尤其是掌握技击,又不能总是站着不动,那么,通过什么样的训练手段,才能将站桩获得的浑元力,充分地调动起来,用之于实践呢?
    我们说,试力就是完成这一由静到动过渡任务的最好的训练手段。概括地讲,试力是意拳锻炼的中心环节,是掌握技击的关键过程。试力之重要,正如王芗斋先生所言“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它是整个意拳体系中范围最广、难度最大的一项专门的训练课程。试力的目的,就是在身体运动的情况下,运用意念诱导,继续掌握争力,体会在站桩中培养起来浑元力,在肢体有位移时,是否仍然能够做到均整得力,运用自如。从这个意义来讲,试力可以说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谈的力是意中力,试力并不是真的用力,而要用意。前面我们已讲过在站桩的时候,要求用意不用力,现在我们讲到试力也同样要用意不用力,也就是在欲行又止,欲止又行,欲行又不得不止,欲止又不得不行的过程中,来求得我们所要求的意中力,也就是不用力而求有力。那么,站桩到什么程度做试力练习比较合适呢?
    这并无一个明确的规定。初步地讲,只要我们通过站桩,对身体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上的引力实感有了一定的体认,也就是对浑元力有了初步的体会和认识,感到身体四周都有阻力存在,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做试力了。




    当然,试力的方法很多,但初学试力,应从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试力练习开始,一步步地提高,渐渐深入,随着体认功夫的提高,逐渐进入复杂的试力练习。比如在托抱式站桩的基础上,可结合开合试力的练习,锻炼效果会比较好。下面,我们就以开合试力法为例,来谈谈怎样进行试力的锻炼。
    做开合试力,我们采用托抱式站桩开始。托抱式站桩的基本动作要领和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我们在《意拳站桩举要》一文中,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按托抱式桩站好,姿势可比平时站桩略高,双腿有微屈之意即可,两眼向前正视,两手手掌自然撑开,手指自然分开,手心向内,斜向自己腹部,手指相对,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
    精神集中在哪里呢?应该集中在我们的意念活动上,实际上并没有实物,但目的是要求我们想象得真一点,好像真的一样。
    有很多人都在讲自然呼吸,到底如何呼吸才是自然的呢?我们不妨举个例子说说,我们平时在同别人交谈的时候,这时你是在呼,还是在吸呢?从来没有人想过,更不曾注意过,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在练习状态时的自然呼吸。当然开始会有人不适,受到动作的影响,但慢慢地随着功夫提高就会自然了。
    初学站桩,我们是首先从手开始体认站桩的感觉,因为手的感觉灵敏,试力也应由手开始体会,因此试力中我们可以先去感触手掌内外的阻力。可设想自己站在齐腰深的水里,身体可先不动,双手由体前同时向身体两外侧缓缓地分开,好像是在用手背划水,肘部保持外撑。手型、手腕在向侧后分开的过程中,随着手臂的动作,当双手分开至身体两侧将要平行时,手腕由向外撑逐渐柔和地变成向内挤,手掌由内曲变成外张,手心朝前,然后双手向体前缓缓合拢,好像是在用整个手掌向前划水,肘部依然保持外撑,合拢至腹前,手腕由向内挤缓慢柔和地变成向外撑,手掌由外张变成内曲,手心也由向前变成朝向自己腹部,然后再设想用手背向后划水,如此反复,体会手与水之间的阻力感,要多体验水的阻力和反作用力,待手对水也就是对外界的阻力有所感觉后,就可以用与阻力相当的力量与之应合,这样试力做起来十分自然,恰到好处。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有两点:首先,试力中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与站桩基本相同,强调指出的是,试力无论怎么运转,都必须要保持肘部外撑,这样试力才能做得饱满而不瘪。
    其次,试力中手腕部位的作用尤其重要。因为手腕的变化总是在我们由向前变向后或由向后变向前试力的转折处,细心的体认是十分重要的,要含有“要走完此路线又未走完”的意识,换句话讲,要留有余量,要使意力不亡矣。手腕保持松灵,变化的动作是否做得柔和协调,试力是否饱满圆和,是能不能得力的关键。
    当通过上述方法的锻炼,手上有了阻力的感觉后,这时我们可把原来的意念活动加深扩大。可设想整个身体都在水里,从颈部、背部、手臂、腰胯、双膝、两脚腕、两脚十趾,如此去体会各部位内外的阻力感。当然也不一定每个人都这样,可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加以体认充实,而且初练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就象我们搞人物雕塑,开始时只是一个大泥胎,我们可根据人物,看哪地方的泥多了,就去掉一块,哪少了,又补上一块,慢慢地人物会越来越细,越来越完美。我们练习拳术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逐渐地用整个身体去试,而不只是用手臂去体会。
    具体方法是,我们向后试力时,不是手臂在动,而是靠身体的向后运动,来带动手臂的向后向两侧分开,同样向前运动时,也是靠身体的向前运动,来带动手臂的向前向内挤合,其它部位的动作要求与前述试力的要求基本一致。初练时,身体的运动会比较大,手臂与身体的运动也会不太协调,但多做练习,注意靠身体的前后运动来带动手臂的运动,懂得身体与手的内外关系,就好像身体是圆心,手是外圆,因此身体移动一点,手在外自然就要相对移动多一些,这样才能保持身体与手的协调一致,试力中要着意体会整个身体的试力感觉,锻炼既久,身体动作会逐渐由变小动到微动,由微动到看似不动,我们的手臂同样是非常有比例地协调运动,如此要停则停,要行则行,要行又不得不停,要停又不得不行,望学者习练时,细心体认之,日久自有所得。
    此后,我们可设想无论两手是外分还是内合,手向后运动则随时有力向前去的意思,手向前运动则随时有力向后去的意思,也就是向后即有向前之意,向前则有向后之意。在这种矛盾状态中运动,去体认意力的变化,也可以说意拳就是在矛盾状态中求生存。
    在试力过程中的每一个点上,我们意力向前的延长线在远处都有一个交点。要提醒注意的是,试力中两手之间要有紧密的响应,整个身体才能平衡均整,才能形成合力。这就是为什么后拉要有外分之力,前推要有内合之意的道理。无论我们试力是开还是合,两手之间、两手及整个身体,都始终与前方的目标即交点,保持联系。习之切记“勿忘勿助长”。
    在锻炼中,我们还应该注意腿脚部位的运动变化。从外形上粗看,我们做定步的开合试力时,腿脚好像是不动的,但事实上,腿脚是有变化的。当我们向后时,因为身体重心由前脚掌向后移动,因此两腿就必须有内夹之意,向前两脚则有蹬地欲起之势,整个身体才能保持平衡均整、协调一致且得力。
    总之,试力中我们要注意身体的平衡均整,骨骼的支撑,象我们前面强调的肘部外撑,各关节部位要松灵,如我们着重指出的手腕的动作要求,试力中的筋肉的变化与站桩一样,要有松紧张弛,整个试力要全身自然,运转缓慢,如抽丝一般,不可停滞,所谓“运力如抽丝”,即是此意。做试力时还要注意,动一处要为全体动着想,所谓动一处牵全身,一动无不动。初学试力,总的原则就是动作越细微,运转越缓慢,精神就越要宁静集中,也就越有作用。

     
  • 2010-08-22 18:18:02 Sagittar (大定智悲)

    意拳(大成拳)桩法要义
    李全有

    桩功在意拳(大成拳)中的功法训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芗老在晚年将意拳(大成拳)只称为“站桩功”,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不少意拳(大成拳)习练者并不明白应该如何站桩。在以前的文章中,本人对“肩撑肘横”、“三夹两顶”,“五脖紧,四盈松”等站桩的功法原理做了阐释。在本篇文章中,本人想结合师传和个人练拳体会谈谈站桩功法的要义,以供本门拳术习练者参考。
    意拳(大成拳)站桩的练习要求做到松静和谐,形、意、气、力缺一不可。但是在站桩的练习过程中如何做到形、意、气、力的和谐统一,如何通过练习达到一吸一呼之间产生一松一紧的弹力,本人认为有四个要点。
    (一) 形成正确的间架定型
    正确的间架定型是指站桩首先要做到形成正确的外形间架结构,这是站桩的第一要义,也是最基础的工作。间架定型的具体练法是在站桩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时用自己的意识检查一下自己的外形间架是否还符合桩法的要求,如检查是否做到了“肩撑肘横”、“三夹两顶”,是否做到了“五脖紧,四盈松”等具体桩法要求。手、肘、脚、膝要有指力,手腕和脚腕处尽量不要有曲折,要有挺力。用脚脖引领全身,将身体微微向前带动,这时自然就会做到脚趾抓地,脚脖自挺。站桩时用意识来矫正自己间架不足之处,当发现用意识控制不了时,就需要停下来休息,然后再进行练习。站桩不是空耗时间,需要严格达标,在漫长的练习过程中,让自己的身体逐渐接受这种桩法的要求,逐渐形成正确的间架定型。
    (二) 明白桩法中养生和技击练法的关系
    站桩功法中有养生和技击两种练法,这两种方法首先是有联系的,养生的练法大都不用太注意间架,所用意念多为温柔舒适的意念,作用是使身体放松,使身体内外达到平衡,而起到强壮体质的作用,为技击的训练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技击的练法和养生的练法又有质的区别,通过桩法中养生的习练只能达到养气健体的效果,但仍达不到技击的要求。要想达到技击的效果,就必须在站桩过程中摸索浑圆力,也就是六面浑圆争力。具体来说,在站桩过程中,首先要在老师正确指导下进行撑筋拔骨的训练。大家知道一根皮筋,如果不去拉它,是不会产生弹力的;一个皮球,如果不给它充满气,也是不会有弹力的。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在站桩过程中是必须要练出弹力,通过撑筋拔骨的训练,在不失弹力的前提下,将全身的筋撑拉成一个整体,这是摸索浑圆力的物质基础。在撑筋拔骨的具体练习中,要注意不是硬撑,而是力度要合适。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站桩时大家都知道手的虎口要撑园,但要使虎口撑园的力度具体应该用多大呢?应该是使虎口撑园之力与肘指之力相平衡,这样就形成了自然的争力。在撑筋拔骨的基础上就要进行六个方向的争力的摸索,最终形成六面浑圆的整体争力。这种桩法中养生和技击练法的区别,就最终形成了所谓“养生桩”和“混园桩”的区别。
    (三) 做到形、意、气、力和谐统一
    在站桩中如何做到形、意、气、力和谐统一,首先应明确什么是形、意、气、力。形是指正确的间架外型,也就是指要做到前述的肩撑肘横,五脖挺立等形态。气是内养习练的体认,感觉五脏六腑处处饱满,肢体处处充实。意是思想的认识和意念的操作,是精神放大与收缩,精神的无为与有为,能自己检查自身的联系,自身与周围空间的联系。力是撑筋拔骨的结果,是浑圆一体的松紧争力,包括脊背的争力,需要明确的是脊背争力的训练和脏腑松紧的训练必须要有明师的指导。
    在明确概念之后,需要在站桩中具体进行操作,拳论言:“意为力之帅”。在形体正确的前提下,通过放松找得气的感应,通过撑筋拔骨得到筋骨力,然后将意与力结合,确实做到“意到力到”,体会紧中找松,松中找紧。在桩法的技击训练中会产生全身的疼痛感,挺过这一关后,要体会全身心放松的感觉。还要细心体会与外界的结合,要切实感觉自身的皮筋与外界是拉上了,感觉与外界联系的皮筋的弹力,感觉到外界对身体的阻力,前、后、左、右、上、下均是如此。然后通过意识的慢慢放大,做到自身如云端宝树一般。当然这种境界是在意识放大后,不丢自身之间及自身与外界之间争力的前提下才能有的建树。
    (四) 练出一吸一呼的呼吸弹力
    一吸一呼的呼吸弹力的训练实际上是上述形、意、气、力和谐统一训练的深入,也就是训练由大动到小动到不动之动的步步深入的过程。一吸一呼是产生高速松紧转换的关键。在上述形、意、气、力统一训练的初级阶段,由于动作幅度较大,可能产生破体现象,在这个阶段还是允许的。在大动达标后,就应将动作幅度减小,做到小动也能达标。最终应达到所谓“不动之动”的境界,就是极细微的动,也即所谓的“蠕动”。在达到这个阶段后,呼吸自然与形、意、气、力结合。也就是说呼吸弹力是练功深入后自然产生的结果。
    以上所述,为本人练拳之体验,希望能给意拳初学者有所帮助,如有不妥之处,请意拳同仁指正。

    著名意拳技击家李全有先生 ,1954年生,意拳嫡系传人,自幼随其舅王国强学习意拳,并得李志良等多位前辈指教,后纳入王芗斋之女王玉芳门下受教多年。系统完整地掌握了意拳的训练和技击方法。现为北京王芗斋意拳培训中心总教练。

     
  •  

    2010-08-22 18:18:45 Sagittar (大定智悲)

    意拳的桩法,若依王芗斋先生的《意拳拳谱与八法练习之法则》中所提的,有混元桩、技击桩、鸡桩、鹰桩、槓杆桩、弹跳桩等。
      姚宗勋[6]先生所整理的桩法有:
      健身桩:提插式 撑抱式 俯抱式 推托式 扶按式 提抱式 休息式 半伏式 坐式踩棉 坐式勾挑 卧式
      技击桩:浑元桩 平抱桩 撑托桩 勾挂桩 大式桩 独立桩 坐式
      依照王玉芳[7]《意拳功法三十一式》所整理的桩法有:
      撑抱式 浮托式 浑元式 矛盾式 扶按式 行走式 坐式(一)(二)(三)(四) 卧式(一)(二)(三)(四) 扶物式 双侧揉球 单侧揉球 丁八式 金鸡独立 加力降龙 降龙式 伏虎式 举手式 开合式 分争式 前后分水式 陆水行舟式 蜻蜓点水 神龟出水(一)(二)(三)

     
  •  

    2010-08-22 18:34:21 Sagittar (大定智悲)

    站桩功的“意念活动”


    -->返回意拳著作

    姚宗勋 著
      自古以来,前人传留下了很多类似“站桩”功的养生方法,如“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以形为体,以意为用,以静为和”,“势以意变,形简意繁”等说法。其中的“守神”,“以意为用”和“势以意变”,都强调了意念活动的重要性。
      一提到“意念活动”,就容易使人联想起一般气功所提的“意守丹田”。其实,“意念活动”和“意守丹田”根本不是一回事。“意守丹田”是要求练气功的人,固定的“意守”在自己身体内的“丹田”部位(脐下小腹处),也就是常说的“守窍”。而“站桩”功的“意念活动”则要求练功者把自己的“意念”集中到大自然界的某种联想中去,如默想平静的海洋、夜晚的星空等等。所以,“站桩”功的“意念活动”,完全不同于气功的“意守丹田”。同时,“站桩”功配合“意念活动”的结果,只会增加自身的舒适感,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对初学“站桩”的慢性患者来说,“意念活动”可以起“稳定情绪,排除杂念,放松肌肉”的作用。一般患者由于受疾病的影响,在开始练“站桩”时,精神和肌肉都显得格外紧张,很难达到平心静气的要求,这时,如果只简单的告诉练功者要注意“放松”,就会使他们感到“放松”这两个字太抽象,无法理解。如果配合“意念活动”让他们放松,就显得具体而有效。曾有一位病人,自己坚持练功一个阶段,总没有什么舒适感,甚至有时练完了觉得全身难受。一次,他来找我们指导,在看了他练功的情况后,我们指出他的精神和肌肉都很紧张,这位病人却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已经很放松了。后来我们给他摆姿势,配合“意念活动”指导他练习,让他慢慢地想到自己是在温水中洗浴,全身放松,随水飘荡。在练习结束后,他觉得这次才真的放松了,象洗温水澡那样舒服。有时有的患者出现了胸腹紧张的感觉,就给他们配合上“背部臀部与物接触”,保持“似离不离”的意念;腰背紧张的,使他们产生“胸腹向前贴物”的意念;两臂紧张的,让他们想着自己的双手在扶着水中的浮球等等。“意念活动”不仅能使练功者达到放松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它能增进强身效果。因为“意念活动”对神经系统有负诱引作用,能使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可以抑制住因疾病影响形成的兴奋灶,逐渐调整恢复大脑细胞的功能。因此,很多患者练功后,有头脑清醒、精神爽快、记忆力增强、食欲增加、入睡快而深沉等良好感觉。对一些高血压症,中医认为是“阴阳失去平衡,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在练功时,配合全身血液下引的“意念活动”,就会有较好的效果。这就说明了站桩功的“意念活动”与姿势配合起了良好的作用。
      在“站桩”功的练习中,如果单纯以姿势和运动量大小来区分哪些是属于“养生”的,哪些是属于“技击”的,是不确切的。例如,一些体质较好的神经衰弱患者,就可以采取负担量较大的姿势进行锻炼,而体质较弱的病人,有时把手放在脐下很低的位置上,也还感到难以支持。如果以运动量来区别的话,就必须是运动量大的是“技击”桩,运动量小的是“养生”桩,这是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标准,这会使患者很难选择合适的姿势来练习。所以,我们认为,确定“站桩”功的形式,应先以“意念活动”为标准,然后再以姿势来衡量。例如,《站桩功的练法》一文中介绍的“拧裹推托”一式,如果形式上真做出“拧裹推托”的要求,就是属于“技击”部分中的四肢功锻炼法了,这种姿势一般来说并不适于初练者。但如果同样是这个姿势,不强调“拧裹推托”,而给练功者配合上“暖风吹拂”的“意念活动”,使他们想到自己是站在阳光灿烂、暖风拂体的草原上,全身每个毛孔都在开放,那会使练功者感到格外轻松舒适,决不会有“拧裹推托”那样紧张的感觉,某些体质较好的患者,就可以采用这种姿势。由此可见,确定“站桩”功的形式时,“意念活动”是很重要的。同时,它和“站桩”功运动量大小也是很有关系的。
      “站桩”功从每个环节到具体姿势,除了特定情况外,都不能离开“意念活动”,否则就会变成呆板的肢体锻炼,效果难免不会受到影响。

     
  • 2011-09-04 09:37:32 Sagittar (大定智悲)

    1、起式
    身体正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这一点很重要,自己不易体会,要让别人看你是站得掌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不允许有内外八字,全脚踏地,肩井与涌泉一线,站好了这一点,足心会有发热或发麻的感觉。双手自然下垂,双眼目视前方。
    起式的目的,一是凝神,[从思想上做好练功的准备],二是体会气血的运行,从而进入持桩状态。
    2、站桩
    双手缓缓上提到胸前,双手外拉而抱圆 ,同时裹胯而曲膝.
    要点如下:
    脊柱正直,是气机发动的关键,此点必须做到。头正,颏微内收。这是躯干的要点。
    两手指尖相距一拳之远,指尖相对,掌心向内,十指自然分开,手掌与胸距约30公分。[双手放在肚脐以上肩部以下的部位,具体可视个人的情况而定]手略高于肘,肩井要松,这是内力导于稍节的通道。内抱外撑,站到一定程度,自可体会深切。还要做到肘横腕挺。这是上肢的要点。
    胯向里一收,膝自然而弯曲,这是浑元桩对“曲膝”的解释。接着是“圆档”,是双膝向左右一展。此作用有二,一是上下贯通,二是坚膝。桩功如无法造就坚实的下盘功夫,那不成笑话了。因此下盘的要领决不可轻视。
    站桩时呼吸自然,身心放松[非常重要的一点,练功中要注意全身肌肉放松,心态平和,只有这样站得才会轻松。]
    在站桩中要留意,如果觉得某一部分“走形”,要用意识去调整,而决不可低头去看,以免功架更加失真。

    3、收式
    两手合抱于丹田,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静默二分钟,默想全身气机如百川归海一样流入丹田,丹田如同无底深渊,收藏无尽气机。然后提肛收腹,二手往下一按,气机由丹田收入关元,就完成了收功。

    练混元桩注意事项:
    1、不可以在电风扇下和空调房里练功,易感风寒;
    2、功后最少半小时内不可以接触水,也不可以大小便。所以最好是在功前喝水,大小便!

    3、可以酒后站桩,不可以事后站桩(房事后)。
    4、初炼者,应该避开刮风.下雨.雷鸣时站桩。
    5、有心脏病的人不可过度练习站桩,应该少站勤站,积少成多。


     
  • 2011-09-05 18:21:33 Sagittar (大定智悲)

    站桩“九注意”

      一、注意确保充足睡眠。站桩非常消耗体能,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日睡眠时间务必保证在七小时以上,同时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消耗,积蓄体能。
     二、注意站桩环境的选择。站桩环境必须安静、熟悉和有较好的通风性,最好在卧室中站桩,必须关掉手机和电话,以防“惊功”出偏。
      三、注意饮食的搭配。要多素少荤,为了补充因素食造成的“油分”的不足,可多吃“生核桃仁”、“熟芝麻末”、“生花生仁”、水果和杂粮。
     四、注意性生活的安排时间和度。练习站桩后一定要注意性生活的度,绝对不能太频繁,否则你离与“老马”握手的时间是不会太久的。
     五、注意饭后站桩时间的安排。对初学者而言,一般来说,饭后半小时内不要站桩,对有低血糖的初学者,空腹不宜站桩。
     六、注意不要对着风口站桩。对着风口处站桩易感冒;夏季在空调房内站桩一定要穿长衣裤,同样不能对着空调出风口站,若站桩出汉较多,桩后必须用干毛巾擦拭全身,洗澡应当在半小时后,水温应与体温相宜;冬季站桩一定要注意保暖,应当带手套和帽子。
     七、要注意站桩次数和时间的把握。初学者一次站桩时间不可过长,应“多次少站”为宜,避免身体出现过度的不适感。待身体逐渐适应之后,再逐步延长每一次的站桩时间。
      八、要注意站桩前排空大、小便。站桩前一定要把大、小便解完后再站;如果在站桩中有了便意,应立即停止站桩,便后再站。
      九、要注意不要带着急躁情绪站桩。若在练功中产生了急躁、不耐烦,可暂收功活动活动,稳定情绪。什么时候情绪稳定了,什么时候站。带着急躁情绪练功,容易出现偏差(秘静克前辈经验)。同时不要在“雷电”天气站桩,以免受强“雷电”惊吓而产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