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电视售后电话:创新教学形式 构建有效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14:13
创新教学形式  构建有效教学
作者:孙智勇 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960    更新时间:2006-12-7    
创新教学形式  构建有效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联系时事政治与学生生活经验之课堂教学建模
福建省宁德五中   孙智勇   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   朱闽平
“联系——探索——研究问题”的教学就是对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在教师的引领下,以课前、课中、课后为环节,时事政治和学生生活经验为背景,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为手段,通过知识和思想的交流、切磋乃至争辩,实现教学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
一、建构“联系——探索——研究问题”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凸显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实施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对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而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成果就是建构能够反映科学的操作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有效政治课教学模式,即教学建模。现代教学模式的时代特色是: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树立“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统一”、“知识与智能统一”的辩证教学观。“联系——探索——研究问题”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联系时事和学生生活经验的大背景下生动活泼地学习知识,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创立了和谐高效的政治课教学课堂,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展示教师教学资质的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教学反思应注重将自身的直接经验上升为一种理论的认识。这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至理论的升华过程;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会对简单的、浅层的教学经验进行理论的分析和整理,从而提升自己理性思维的水平,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过程,教学建模是展示这个过程,教师教学资质的提升的平台。
二、建构“联系——探索——研究问题”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教学建模理论。 “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建构教学模式,就是要呈现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概括出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基本的操作程序。模式理论认为:“它(模式)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的条件下,再现原形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可以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的发展。”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探究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主体的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外界客体进行加工、改造、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可以得到不断建构和发展。强调学习是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重视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在学习中的作用。探究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倡导的,它是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并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具有严密的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进而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三、“联系——探索——研究问题”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教学模式流程图:
课前预习联系探究            课中联系探究              课后联系探究

2、关键词。将模式定为“联系——探索——研究问题”既能体现教的过程特征,又能体现学生学的根本目的、概括学生学的过程特征。因此,该模式的关键词为:政治课、联系、探索、研究问题、课前、课中、课后、模式。
3、模式的简要表述。“联系——探索——研究问题”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课前预习联系探究、课中教学联系探究、课后拓展联系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可以简要表述为:以时事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在课前预习的联系探索环节中,重视联系时事及自身生活经验、建构知识体系、确定教与学重点及疑难提出研究的问题;在课中教学联系探究环节中,着眼教材分析、验证预习环节确定的教学重点及疑难,合作研究问题、学会倾听掌握新知;在课后拓展联系探究环节中,重视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时事、自身生活经验、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创新的研究。
四、本模式的子模式群
通过教育实践的检验,针对课前、课中、课后联系探究学习的不同情况,将“联系——探索——研究问题”教学模式这一总模式一一具体化为三个子模式,形成了子模式群。简要概述为:子模式Ⅰ——准备模式,子模式Ⅱ——主体模式,子模式Ⅲ——提高模式。下面以《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一课为例说明。
模式Ⅰ:从宏观上看,“联系——探索——研究问题”教学模式是以三个子模式为基础的。从微观看,其起点是从学生的课前自主联系探究学习开始的,以当前的重大时事政治事件及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在促进提高学生理性地认识事物能力动机的驱动下进行的。因此,准备模式的预习阶段联系实际可分为三个步骤:
(1)联系实际通读课文。在现实的大视野下,整体感知课文。
(2)建构新知识网络。这是模式Ⅰ的核心环节。学生的知识网络的构建需要相应的能力做支撑,我们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首先,是“抱着走”,即教师为学生制定预习提纲(参考教师板书),为学生以后自己独立拟制提纲提供感性认识,从而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这一过程约需一个月8课时左右;其次,“牵着走”,即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圈关键词、分层次、归纳段落大意等方法,自己尝试编写学习提纲,建构新课的知识网络,学生在建构过程中不要求尽善尽美,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知道怎么做。第三,“自己走”,即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自拟预习提纲。
(3)确定课堂讨论题。在建构新课知识网络的基础上,结合时政与自己经验的实际,确定在新课中学习的重点,理解中的疑难点,并相应地提出课中的讨论题。例如,在本节课中,有一名学生提出以下讨论题:1、本节课没有明显的小标题提示,归纳知识要点建构知识网络较困难,不知怎样建构?2、本节课方法论与世界观原理的含义如何对应?3、怎样用这一道理看人生?这样就确保了学生在课堂合作学习中有话可说避免无所事事的现象。
模式Ⅱ:是子模式群中的主体模式,它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课前3-5分钟谈体会、谈联系。由课代表安排每节课的发言人,或者结合已学知识做时事报道谈体会;或者运用已学知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自身实际谈联系。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兴趣,增强能力。体现了政治课的时事性、政治性和视野的宽泛性的特点,自然而然地将政治课置于更广阔的事实基础之上,让理性的思想政治课扎下深厚的感性之根。这样,也使学生带着探索问题的欲望进入课堂学习。
(2)学生分组探究活动的联系。首先选出组织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做小组长,以他们为小组研究学习的核心力量,再让他们去“招兵买马”,以志趣相投的约5-6人成一组,这样做可以使探究过程良性互动,以免“冷场”。学生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再进行小组间交流。在小组内讨论时,学生将自己的预习提纲与教师提供的学习要点(见板书)对照,调整自己的新课知识建构图表,在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把自学中没有弄懂的疑难问题一一列出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研究。这种学习要求学生不应只抽象地从教材到教材,而必须结合时事政治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学生自觉地养成了联系实际的习惯,教师在此间起着组织者、合作者、建议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例如,一位女生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自己很喜爱家里的一盆玫瑰花,但嫌它长得太慢,一天将爸爸买回的一包肥料全部倒进花盆并加上水,最后的结果是事与愿违。教师马上抓住这个契机,以她的亲身经历说明了“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方法论意义,突破了学习难点,效果十分理想。小组内的探索学习之后进入小组间的探索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是多样的。一是每个小组的学生将有一定难度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弄懂弄通以后,以挑战或抛问题的形式,指定某一小组派代表应战,以展示本组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力和自信。此时往往能够形成一节课的高潮,学生的情绪也随之被调动起来,进入高度注意状态,可大大提高接受后面教师讲授的效率。例如,在学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这一课时,有一个小组提出的挑战问题是:“每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量变质变的过程,有的人认为人的质变是最终都有一死,所以做人应当及时行乐;而有的人看到的质变又是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工作、事业的成功……因此他们总有成就感,能不断拼搏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这个问题的抛出一下子调动了各小组同学的积极性,大家纷纷发表意见,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带动了对“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精神结合起来”这一教学重点的认识和理解,突出了教学重点。二是小组之间互通有无、互利合作,以“交换”的方式进行交流。三是教师在巡学讨论的过程中,遇到不同小组提出共同的问题请求帮助解答时,要求已知小组进行指导,这样既可答疑又能起到检验已知小组学习效果的作用。
(3)教师精讲时的联系。教师的精讲是在学生探究、交流,教师明了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一个由分析到综合的过程。教师的精讲体现于讲知识结构、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精讲时必须紧扣时事政治和学生实际,最好引用学生谈体会和讨论中使用的典型事例,能指出学生分析时的闪光点及不到之处、找出原因和克服的方法;也可以是教师分析新举的实例,让学生领悟教师的分析。此外,在设计、指导和讲评课堂练习时,应摒弃从知识到知识的设题思路,遵循从事实——理论的认识规律,尽量以时政、社会和学生的实际为背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能力为目的,突显“联系”,“探索”、“研究”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思维的发散和收敛中能力与素质逐步提高。这样的学习过程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是一种享受,感受到一次次实实在在的进步。为了达到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教师的精讲应以结构式板书为载体,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结构,有利于对照预习提纲,掌握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确定并突出重点和难点并加以消化吸收。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二、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要坚持适度原则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看问题
1、方法论  (3)要重视量的积累
(4)重视量的变化还要学会“优化结构”
2、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做起,
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从现在做起
的精神结合起来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通读课文
教师精讲小结
小组讨论
时政谈体会
二、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要坚持适度原则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看问题
1、方法论  (3)要重视量的积累
(4)重视量的变化还要学会“优化结构”
2、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做起,
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从现在做起
的精神结合起来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模式Ⅲ:课后升华联系探究,课堂学习的结束即是课后升华研究的开始。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喜欢探索的特点,要求学生将课本上学习的新知识拓展于新情境的运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后升华联系探究可以是学生个体的研究探索,也可以是学生集体研究探索,不管何种形式,都要求学生将研究探索的结果再反馈给教师,教师可选择典型的研究探索课题,在学生自发组织的集体研究学习如辩论会展示,或组织学生在活动课中继续研究探索,这样,可以籍此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反过来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
“联系——探索——研究问题”教学模式是模式Ⅰ、模式Ⅱ、模式Ⅲ三个子模式内在联系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实践证明,三个子模式是相互联系、各有侧重、彼此促进的。其中,模式Ⅱ是主体的基本的教学模式,它不能完全包容模式Ⅰ和模式Ⅲ;反之,模式Ⅰ和模式Ⅲ也绝不能取代模式Ⅱ。运用这些模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要“优化结构”发挥整体功能,不能生搬硬套。
五、“联系——探索——研究问题”教学模式的评价
1、本模式是通过三个环节将学生在学习知识内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外显,然后采取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将学生外显问题一一加以解决,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其中,学生分组探究学习和教师的合作者、促进者角色的新定位,达到了教与学的信息的双向积极反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磨砺了学生的创新意志。因而,本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信息双向反馈障碍和学生知识内化途径不顺畅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本模式以“育人为本”的理念为出发,以为学生提供“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和能力”为归宿。适应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提高;自我意识发展,渴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表现和被承认等),体现了有序性原则,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以课堂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密切联系时事和学生生活实际,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回归,学会了发现、分析和研究解决问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并提高了能力增强了素质。
经过二年努力取得了较好效果。学生的各项能力逐步增强,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实践得到升华。如:实验班级在第一学年期末的市统考中及格率达到97.3%,优秀率达到47.7%,成绩远远高于本校非实验班级,名列全市的统考成绩前茅。在第二学年的高中政治会考中及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7%好成绩。又如:实验班级学生自主撰写的《蕉城区中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获市中学生优秀小论文二等奖的好成绩。由实验班级学生创办的校刊《海眸》,其良好形象在学校师生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在2004年9月10日,由《海眸》俱乐部的学生干部发起,学生自费购买鲜花于教师节的清晨列队校门口,向每一位入校的教师热情发放,并请来了当地报社的记者作了专访,这样就进一步推动了本校乃至所在城区的尊师重教的良好道德风尚的发扬;他们还自行组织到企业拉到赞助,成功进行了本校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自主举办的仲秋学生游园活动;《海眸》日常刊用的学生稿件,用拉到的赞助,以纪念品的形式向作者支付稿酬,显示实验课题取得的优秀成果。
六、“联系——探索——研究问题”教学模式的启示
针对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的特点,让他们既善于学习又有开放人格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创设一个既理性又气氛热烈的崭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师应指导学生走出书本,将书本知识与时事、社会和学生经验的实际相联系,形成开放性的政治课课堂;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能在创新和实践中培养和提高;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潮流,适应改革和教学实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