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纯音乐下载:请教 关于阿波的形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4:10:27
沒有高手回覆,就由我這濫竽來充數吧。貼篇文章請版主參考:

如何挑選形狀恰當的丹錐

要談這個問題,還不如換個角度,從各種不同造型的丹錐各有何功能及缺點談起!

一般而言,丹錐可以有以下五種分類方式:

1. 依最大直徑所在位置分--水滴型、倒水滴型、紡綞型。
2. 依長度/直徑比例分--細長型、中庸型、短胖型。
3. 依釣組配置方式分--中通型、外掛型。
4. 外觀非單純拋物線者--如平頭型、葫蘆型、角錐型等,變異極大。
5. 不屬於上列分類者--各種橫斷面非圓形的製品(如豬公)。

上列五類之中,前四種是比較容易歸類、比較可以量化的,最後一種因型體變化太多,其功能需看設計目的而定,而實際使用的表現又跟設計者觀念、知識的良窳密切相關,故無法在此一一討論,以下僅就前四類約略談談各自的優缺點:

一、最大直徑所在位置越高,丹錐的「肩張」越明顯,形狀越呈倒水滴型;此時其浮力中心會較高,使堅持浮在水面的能力較好、較不容易被吸引水流拖下去,且隨波浪起浮的動態也較鮮明。

反之,最大直徑所在位置越低者,其形狀越趨近水滴型;此類丹錐的浮力中心較低、渦流阻力較小,不像肩張明顯者那麼堅持浮在水面,所以比較容易被吸引水流拖下去,隨波浪起浮的動態也較不明顯。

上述特性在使用上熟優熟劣?這當然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相信很多人會選擇浮在水面的能力較好、較不容易產生「假魚訊」、比較能隨波浪起浮的類型,因為這樣才看得清楚浮標。但我個人傾向選擇不那麼堅持浮在水面、比較容易被吸引水流拖下去、隨波浪起浮的動態也較不明顯者,原因是我認為應該從魚的角度來思考,而不是從人的角度去看。

希望浮標能穩定浮在海面,不被吸引水流或波浪干擾而產生假魚訊,這是人類的觀點,也是人情之常,但跟水下魚類的想法恐怕剛好背道而馳!請想想看:容易被吸引水流拖下去且不太會隨波浪起浮的丹錐,是不是比較能讓水下釣組跟水流運動的狀態契合?跟水流狀態一致的釣組,是不是才比較容易找到魚群,而且也比較不會因釣餌動態怪異而引起戒心?

二、長度/直徑比例越大,丹錐越呈現細長的外觀,理論上其形狀阻力也會越小,魚訊反映越敏銳,但細長型的丹錐如果預埋配重位置越低,其浮力中心與重心的距離就會越遠,這將導致越難形成打斜狀態。

相反的,長度/直徑比例越小,丹錐本體越趨近圓球狀,其重心與浮力中心也越接近,故持正力矩越小、越容易順著水流打斜。這是近代日本流行的釣法如全遊動、澌漉澌漉、1000釣法等,在發展初期多半會採用此種造型的原因。

我猜想,發明上述各種釣法的名人之所以要求把浮標做成這樣,並不是他們都懂得從流力的觀點來設計,而是經驗告訴他們:容易打斜才是對的!套句國父的話說,這叫做「不知而行」,或有少數是「行而後知」。

但換個角度來思考:如果已經知道關鍵在打斜能力,而且也懂得如何把重心和浮力中心拉近,那是不是還必須仰賴短胖型的外觀來達到目的?當然就不必了!其實任何合理範圍內的長度/直徑比例,都可以做出容易打斜的丹錐。

我在1999年發表於台灣釣魚人雜誌的一篇文章中,就開始提到「高重心」這個觀念,意即把一般埋鉛在浮標最底部的做法改為向上拉高,使重心接近浮力中心,以求取較佳的打斜功能,並且在2000年實際做出了相關浮標。唯當時日本各名人大廠都堅持說高重心是不穩定的、不好的,直到後來他們終於理解高重心跟打斜的重要關係之後,才陸續跟進推出多種此類構造的全遊動浮標!

長度/直徑比例還牽涉到另一個關鍵點:假如以同樣載重、同樣長度但不同直徑的丹錐來做比較,你還會發現長度/直徑比例越小(也就是腰越粗)者自重越重,因而有人說這就是其拋投性能越好的原因。這想法其實只對了一半!如果拿自重相同但長度/直徑比例不同的兩顆丹錐來做比較,你將發現還是短胖型者拋得較遠,為什麼?

短胖型丹錐好拋投的一大原因,是它的重心接近形狀中心,拋投時較少發生損耗動能的亂搖亂擺現象,一如棒球比棒球棒丟得遠的道理。

不過長度/直徑比例小,並不都是有益無害;腰圍粗大的丹錐形狀阻力較大,在魚訊感測與傳達方面,不如細長型丹錐那般敏銳,所以幾乎不會被用在風平浪靜、艷陽高照、魚群戒心很高的場合。

三、就釣組配置而言,中通型和外掛型丹錐最大的差別在於母線狀態不同,因而使得操竿控線的方式產生差異;如此一來,當然的,對浮標的結構和性能要求也會不一樣。

外掛浮標跟母線接觸的範圍,只在太空豆那小小一個點上,這使它們之間的摩擦阻力較小,容易放線出去,且母線會直接被壓沉在水面以下,故受風的影響較少。

相反的,中通丹錐的母線直接穿過浮標內管,兩者接觸面積大、摩擦阻力也大,想讓母線順利穿過中心孔、讓釣組順利下沉,得要加上較多的咬鉛,同時母線上端露在水面之上(除非你把配鉛調到超過浮標載重能力),容易被風吹動,因此對釣組運動的影響較為明顯。

不過這並不表示外掛丹錐比中通型的好用。因為前者母線跟浮標的接觸範圍只有一個小點,並不直接穿過整個標身,所以釣者一拉母線,就會直接扯動整個釣組,容易產生張線過度的問題,所以高橋哲也在玩天狗浮標的時候,並不因浮標與母線間的摩擦力小,就使用遊動或半遊動釣組,反而多半採固定式配置,為的就是要借浮標自重來壓抑張線程度。

更進一步說,高橋把釣組弄成了固定式,狙擊深度自然受到限制,於是他乾脆發展成沉式釣法,根本不去利用母線跟浮標之間的摩擦阻力較小的優勢,這是十分有趣且值得思考的演變!

回頭來看中通丹錐。這類浮標雖有摩擦阻力大的缺點,但不難借改變內管型式或管徑來改善,母線上端容易受風干擾也還算好解決,其最大優點是造型變化範圍寬廣,能夠以各式各樣的體積、外觀、配重等條件來適應各種環境,讓釣手有非常大的操控空間。

反觀外掛式丹錐,如果做成體型較細長或重心較高、自重較小的規格,都容易隨波浪產生嚴重搖晃問題,因此幾乎所有外掛浮標都是低重心的短胖型,這又是一個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狀況!然而前面說過了,短胖型的浮標形狀阻力較大,故魚訊靈敏度就會被犧牲掉,此即多數台灣釣者習慣拿外掛丹錐到流溝玩「放狗」的原因--流溝的魚吃餌很殺,根本不需要靈敏度!

四、外觀非單純拋物線造型的丹錐,變化實在非常多,但多半是噱頭大於實際,故在此僅舉其中最有意義的兩種來談,這兩種一個是葫蘆型,另一個是角錐型。

葫蘆型的丹錐,如果有根據流力設計外觀弧度及尺寸比例,可以達到兼顧穩定與魚訊傳達的效果,有其一定用處,但以做成外掛式的為佳,原因在於穩定性越高的丹錐,打斜能力就越差,如果做成中通式,在操控上會有不利FUKASE釣法的影響,但外掛式釣組在水下的狀態跟中通的不一樣,其丹錐本身不需要打斜,反而是在水面越穩定者,對操控與傳達魚訊越有利!

外掛KO的構造就是極低重心的葫蘆狀,外觀並以流力觀點處理諸多細節,目的即在求取最佳穩定性與最高魚訊傳達能力,讓它不只可以用來玩固定釣組的沉式釣法,更可以玩半遊動、全遊動;不只可以搞放流,更可以釣需要精確魚訊反應力的細膩遊戲。

角錐型的丹錐,以松田家族系列浮標最具代表性。這種造型渦流阻力鐵定較大,但因為頂部肩張極明顯,可以抗拒吸引水流的拉力,抗浪性也較好,故在某些場合、釣某些魚種很合適。不過真正讓松田浮標出名、讓一些人覺得它好用的關鍵,倒不是那個肩張明顯的上部構造,而是它的內埋配鉛。
  
松田系丹錐從最初的V字型鉛到後來松五郎的倒三角型鉛,都無意中把丹錐重心拉高了,這讓它擁有不錯的打斜能力,所以才會讓釣客覺得好用。但這一點知道的人還真不多,所以市面上雖有不少模仿松田浮標形貌的製品,卻因都使用一般圓柱狀配重銅塊,且又都埋設在丹錐最底部,以致操控性差了很遠!

結語

將前述各種條件(最大直徑所在位置、長度/直徑比例、釣組配置方式、外觀造型變異等等)排列組合之後,可以得出的丹錐型態就千變萬化、不一而足了,若再加上塗裝方面的差異,那可真會讓人一個頭八個大!

更糟糕的是:無論丹錐型體怎麼變,成品皆是有利有弊的,很難做出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萬能浮標,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減少缺點、強化優點!因此基本上大家仍要看場合選用合適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