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梦 高达吧:陶渊明《饮酒》其一和《咏荆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58:29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其祖陶侃为东晋名将,曾官大司马。祖父与父亲做过太守一类的地方官。到陶渊明时,家道衰落。陶渊明青壮年时代有建功立业之志,意欲做一番大事业,先后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年)八月,陶渊明求为彭泽令,十一月,郡里派了一名邮督,督察检核该县县务,此人位轻权重,骄横跋扈,县吏嘱渊明“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日解去印缓,辞归故里,作《归去来辞》以明志。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史称陶渊明“怀高尚,博学善属文”。今存诗121首,内容包括田园诗、哲理诗、咏怀诗和咏史诗等;又有辞赋散文12篇,著名的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的诗以田园诗成就最高,被公认为我国第一位成就卓越的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或描写恬静优美的农村自然景色,或表现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或表达躬耕生活的甘苦,或抒发崇尚自然,安贫乐道的志趣,情感率真自然,语言明白简洁,风格平易淡远,景、情、理水乳交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隐居后出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因此作品中也流露出“金刚怒目”式的激越之情和坚决与污浊政治彻底决裂的高尚情操。故而清代诗人龚自珍《舟中读陶》诗云:“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平淡处,二分梁甫一分骚。”有《陶渊明集》传世。


 2.内容分析 第一首 《饮酒》(其一)

结庐在人镜,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组诗共20首,有序云:“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这20首《饮酒》诗非一时所作,大约写于陶渊明四十岁前后。这组诗内容广泛,题为“饮酒”实则咏怀,是“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萧统《陶渊明集序》)之作。或抒写对时俗的篾视,或赞美隐居的闲适,或表明自己的心志。这里所要讲解的是第五首。写他远离世俗社会之后,从大自然中悟得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自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融合。人将自然作为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美好家园,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友好共存。自然是人类欣赏、欢娱的对象,人们从自然中获得心灵的净化与情感的愉悦。我们投身于自然,就是回到我们的家园。人们在赞美山水、描绘山水的时,山水成了安顿人们精神的意象世界。庄子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庄学的精神在魏晋文人那里得到了继承与发展。魏晋及南北朝时代是一个王朝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宁的时代。理想的坍塌,人生的无常,促使了魏晋人的人性觉醒。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描述这个时代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正是在对外在权威的否定,才有内在的人格的觉醒与追求。”(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第93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版)于是,魏晋人以浓情的、虚静的、从容恬淡的审美眼光发现了自然之美,以乐此不疲的盎然兴趣欣赏着山水之美。山水美与人格美相与辉映,描画了一幅幅人与自然,人与山水亲密和谐的至乐图景。也正是在人与自然与水的亲密和谐中,催生了三曹、七子与建安风骨、钟繇、王羲之父子的书法艺术、顾恺之的绘画、竹林名士的风流以及陶渊明的田园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筑宅于纷扰的人间,但没有车马的喧嚣。试问为会么能这样呢?心远地自偏。好一个“心远地自偏”!只要有心避开世俗的纷扰喧嚣,世俗的纷扰喧嚣也就与自己疏远了,因此所处之地就显得僻静了,禅宗所谓“境由心造”,正是此理。世间一切形相的名相统统不过是人的心相而已。只要心不动,风也不动,幡也不动。故老子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既然如此,我们对待荣辱、得失、穷达、贵贱等等就应当淡然处之,怀着一颗虚静之心澄怀观道,那么就能“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人生就会充满诗情画意。明代学者钟伯称“心远”二字为千古名士高人之根,亦为本诗之诗眼之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东篱之下悠闲地采菊,偶一抬头,遥见南山。苏轼曾盛赞此二句“境与意会,最有妙处”。人与自然悠然相会,诗人与南山融为一体。令人想见庄生梦蝶,是庄生化蝶,还是蝶化庄生?都是,都不是。一个“见”字尤具匠心诗性,它道出了诗人极不经意,恬淡悠然之心境。诗人与南山乃不期而遇,像久别的老友,在匆匆流逝的岁月中渐渐淡忘之后,忽然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空中重逢,那种由衷的喜悦又如何能言说!有的版本中,作“悠然望南山”,远不如“悠然见南山”之妙,“望”,无论是远望,还是期望,都带着主观的意味,那种悠闲与虚静之心境便荡然不存,诗人与南山那种兴会与妙会就变成一种人为的安排,顿觉诗意索然。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山上的气象傍晚时更见可爱,飞鸟一群群结伴而还。诗人忽然从这景象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悟出了“真意”——返朴守真的哲理,不胜欣慰。诗人本想说出来,却又觉得难以言传。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之乐,全由个人心灵体悟,每个人的体悟不同,难免见仁见智。我之乐非你之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而“鱼之乐”与“我之乐”都是难以言说,只可意会的。此中之“真意”,难以表达,也毋需表达。“真意”是什么?全凭读者去意会,去发挥。诗人点到为止,悠悠余韵荡漾在读者心中。

3.写作特色

①元好问《论诗绝句》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此诗洗尽铅华,不施粉黛,于平淡常处见真淳,于平淡处见淳美。如果仅是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此诗妙在于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韵味隽永,淡雅优美,淡如秋菊,气若幽兰。
②情、景、理的统一。诗人即景而生情,由情而入理。从远处的南山,到傍晚的更见美好的“山气”,再到结伴而还的山鸟,从人与自然的妙会契合中体验审美观照的愉悦与心境的的恬淡悠闲,又由此而上升到深沉的人生哲理,情趣与理趣相互照应,隽美深沉。

第二首 《咏荆轲》

本诗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燕太子丹曾在秦国当人质,逃到本国后,招募勇士,图谋复仇。荆轲原为卫国人,被人推荐给太子丹,很受优待。当强秦危及燕国之际,荆轲奉命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时,太子率众人穿着素服送至易水,高渐离击筑悲歌,荆轲应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车直去,义无返顾。至秦后,以匕首刺秦王,未中,被杀。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汉代就已流传开来,在汉画像砖上,就有这一题材的刻划和表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秦始皇是一个强权和暴力的象征,荆轲则是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典型。但他所刺杀的是一个暴君,而他明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是义无反顾,慷慨赴难,最后身死而酬知己,于是,荆轲之“士为知已者死”便具有了一种除暴安良的侠义色彩,被后世广为传扬和盛赞。陶渊明身处王朝更迭频仍,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年代,亲历了刘裕杀晋恭帝而自立的变乱,他选择荆轲这样一位敢于舍身除暴的英雄加以歌咏,显然是有感而发的。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嫉恶抗暴,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怀,表明他归隐之后,仍不忘关注现实,他并没有完全退守于他虚构的“桃花源”中。所以龚自珍有诗去:“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平淡处,二分梁甫一分骚。”

这首诗集中笔墨,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慷慨赴秦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燕太子丹募士报秦,荆轲死酬知己。一个“提”字有四两拨千斤之妙,满不在乎,根本不把秦王嬴政放在眼里,仿佛是去参加一个朋友的约会,那么轻松和从容。他身骑白马,越陌度阡,恨不立即到达秦廷。“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一“雄”,一“猛”是诗人对荆轲的称赞。此二句绘声绘色,一个侠士的形象跃然纸上,雄豪威猛,气度不凡。
第二个场面,易水饯别: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西风萧萧,寒波淡淡,群英列座;渐离击筑,宋意高歌;筑声悲响,低沉幽咽,如泣如诉;壮士心知,此去不还,死而无憾,留名身后。这是怎样的一个悲壮的场面啊。
第三个场面,刺秦失败。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历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千城万里,转瞬即达。来到秦庭,佯装献图,图穷匕首见,最后功亏一篑,血溅秦庭。一个“惜”字,表达了诗人深深的遗恨。
最后两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越过悠远的时空,诗人与侠士仍然情脉相通。何止是陶渊明,李白有《易水送别》诗句云:“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辛弃疾《贺新郎》词中云:“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咏荆轲》是一首气壮山河,忠义喷发的咏史诗。诗人对荆轲的歌咏中,表达了强烈的爱憎情感,亦将对现实的满腔忠愤似泻写于字里行间。龚自珍有诗赞道:“陶潜诗喜咏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思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与陶渊明的明白田园诗迥然有别。可见陶诗除了平淡外,还有豪放的一面。朱熹说:“渊明诗人皆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堪为的评。其此之外,尚有《读山海经》等篇目,鲁迅先生将陶潜明的这类诗称为“金刚怒目”式。可见在陶潜明采菊、饮酒、听松、看云的平淡外表之下,深藏的是关怀现实的炽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