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劫系列小说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很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5:27:20

预习,就是以孩子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依据教材的提示,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感知、理解、分析、判断、想象等心智活动,并在预习过程中尝试、置疑,激活孩子的思维,从而在课堂学习时与教师的思维互相沟通,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作用。预习,也可以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孩子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足见,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一、课前预习有利于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前预习,一般是在讲授新课的前一天进行,也就是说,学完了今天的新知识后就要预习明天所学内容。但是,有的孩子提前一单元进行了预习,甚至少数孩子已经把全册教材都阅读了,不少孩子对新知识的“探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二、课前预习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自学能力。

课前,在老师预习方法的指导下,让孩子先有目的地学习一下要学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新知识,并找出自己所认为的知识的衔接点、重点、难点、疑点,然后,让孩子通过查阅资料、自制教具、社会实践、互相研讨交流等手段解疑答问,从中来理解知识、弄清算理。仍有解决不了的,带到课堂上,老师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对孩子进行辅导,解疑答惑。这样,教师也不必面面俱到地传授内容,节省了“讲”的时间,增加了“练”的时间,取得精讲多练的效果;孩子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但能对所学知识当堂消化,而且能使学有余力的孩子个体得到发挥、发展。

三、预习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质疑能力。

实践证明,带着问题来学习的孩子,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一定集中,收获也比别人大,这就是成功学习的奥妙之一。

课前预习,让孩子思维的触角伸向新知识的重难点和疑点,伸向知识的深处,使孩子逐步学会思考和发问,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家长可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孩子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课前预习,在课上自学议论时,他们更能提出问题,更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更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更能热烈地进行争论。更能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他们追求真理、不轻信盲从的好品质。

四、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通过预习,能使孩子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习题,对那些存在疑惑的新知识进行探究、思考。

孩子预习后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课堂学习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养成孩子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凡是孩子在预习时已经把知识弄懂了,在课上议论、发言时就特别积极。凡是孩子在预习时没弄懂的地方,在课上就非常专心地听别人讲解。确实,不依靠老师自己也能独立思考学会知识,而且自己学会的知识是不容易忘记的。我体会到培养孩子预习能力,能较好的提高孩子的课堂学习效率。

在预习过程中,孩子掌握了一些新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孩子就愿意上课。在课堂上,当老师提问问题,他回答对了,会很有成就感。在预习中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会促使他更愉快地、主动地学习。

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展孩子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