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中枢全文免费阅误:民间记忆·五百滩--江南有座金华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47:46

金华素以“浙江之心、人文江城”著称,而总面积35公顷的五百滩则将成为“金华之心”。

    12月10日下午,五百滩项目策划及概念规划方案通过规划评审。地处城中、江心的五百滩是金华城区三江六岸景观核心地块。5年来,市政府为五百滩拆迁已先后投入6亿多元资金。今年4月,我市规划部门委托深圳易道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进行五百滩项目策划及概念规划,五百滩项目的最新功能定位是以公园、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功能为主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肯定地说,五百滩的建设必然会将金华的城市品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历史是一面巨大的水晶镜面,不断折射着辉煌的过往和闪亮的缔造过程。历经千年,五百滩又一次被我们深情关注,在历史与未来的完美结合点上,让我们回眸凝望五百滩的前世今生,搜寻那些关于五百滩的民间记忆,解读呼之欲出的新五百滩———

    【汉语词典】 五百滩:滩名,旧名磨船滩。在今浙江省金华市西南五里金华江中。古时相传舟行过此,需五百人牵挽方可渡,故得名。唐·李白《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诗之二:“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 。”

    [前世·民间传说]

    诗意五百滩

    从金华地图上看,金华江从东向西呈“丫”字形穿过市区。金华江由义乌江和武义江汇合而成。两条江就像一见钟情的男女一样,逶迤而来,在燕尾洲交汇,在五百滩分流,情意缠绵,欲抱还羞,过市区最繁华处合为一体。五百滩就在这“男女”的怀抱之间,所以并不缺少浪漫和诗意。

    唐开元末年,李白到越中旧地重游。开元十四年,他曾陶醉于这里的山水。在他当时的心目中,“风景如画”四个字只有到这里才能真正领会得到。岁月如梭,李白此行心情却与上次大不相同,不免临流而叹,望海而愁。他写下《越中秋怀》 “观涛壮天险,望海令人愁。路遐迫西照,岁晚悲东流。何必探禹穴?逝将归蓬丘。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

    写这首诗后,李白遇见刚刚遇赦辗转到东阳的韦参军。韦参军是李白在长安结交的友人,因得罪朝廷被贬谪至海南一带。见面未及开口,已泪流满面,李白也为之潸然泪下。二人皆伤时感遇,觉仕途艰辛。随后,李白写下诗歌《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两首,其中有“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的句子。

    唐朝时,金华称东阳郡,韦参军调任金华,李白在诗中用“移东阳”,实是调任金华。据《读史方舆纪要》载:“磨船滩,滩磐亘甚大,舟行牵挽须五百人,然后可渡,故名五百滩(道光《金华县志》载)。五百滩,俗呼磨船滩”。在“五百滩”这一称谓未传开之前,此滩俗称磨船滩。意即此地岩石连片而坚硬,船只过往,船底与河中岩石碰擦,行船艰难,故称磨船滩。

    双溪春晓与双溪古渡

    古婺州名胜“双溪春晓”和“双溪古渡”就在五百滩。虽然今日已经难见昔日盛况,但我们不难通过古诗词发挥想象。

    寒冬一过,南来的风最先拂过五百滩,五百滩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春风最先吹绿五百滩的一草一木,随后,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碧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滩上,令人销魂。游人在这里游览赏景,文人墨客更是意气和诗兴齐发,一挥而就,乘着兴致将诗寄清风。

    今日的婺江上还有木船在行,在没有通济桥、城南桥之前,五百滩东是一个很重要的渡口,是从南边进城的必经之路。唐朝之前,渡口在五百滩下游处,南来北往的行人客商非渡船莫能过江。李白诗云:“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也可以证明这一点,金华渡渡口南岸的埠头靠着老南市街那窄窄的街面。

    过金华渡,经五百滩以西江中与行船磨石而过,须要五百人在岸上拉纤方能行舟的历史在至正二年(1342)结束。元朝元统二年(1334),浙东宪使奏请营造通济桥,元朝至正初年出任婺州路总管陈不颜不花(蒙古人)组织实施,到元至正二年(1342),历经两年建成11石墩12孔木梁大桥,桥上有桥房64间。清嘉庆十四年(1809),金华知府严荣将木质通济桥改建成石质通济桥。

    与五百滩有关的几座桥

    与五百滩有关的桥有通济桥、龙渎桥、金虹桥和双龙大桥,其中通济桥和龙渎桥历史较长,桥的传说大多是关于这两座的。曾住在五百滩的吴大爷给记者讲述了这些传说。

    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金华知府严荣决定将木质通济桥改建成石质通济桥。将原来11石墩改建成13石墩。为募集造桥款,严荣召集金华府所属八县的知县和各县巨富代表协商解决集资事项,地点在通济桥南头的桥头边,因为在这里要增设一个石墩。北边桥头新增的石墩已由金华县知县刘遵连承揽。按严荣知府的意思南头新增石墩由永康县承揽。可是永康县知县李崇盛迟迟不肯表态。

    据称,现场一金华富商见此情景说:“永康人是一个铜钿一条命,两个铜钿要出人命。他们哪里会掏腰包?”言下之意是说永康人吝啬不大方。永康富商代表听后觉得金华人小看永康人,就拿过钱褡裢,把里面白花花的银子倒在桥南头的五百滩上后扬长而去。

    另外,关于龙渎河、龙渎桥的来历都与龙有关。有一年,婺江上游发大水,五百滩和金华不少人都到北山避洪水,其间,有人看到一条龙从上游下来,在通济桥见到在此镇桥安波的蜈蚣,心生恐惧,就掉头而去,结果尾巴一甩,就甩出了现在的龙渎河。

    据悉,桥上的铁蜈蚣一般有两种作用。首先,每当河水涨到快封住桥洞时,铁蜈蚣便会呜呜叫起来,给大家示警。另外,更重要的是古人相信,“铁蜈蚣”的头部朝着水流过来的方向,可以“镇水避邪”。吴大爷小时候,还听说过蜈蚣斗恶龙的故事。

    很久以前,东海龙王有二子,是两条孽龙,不服父亲管束,逃到人间为非作歹,稍不如意,便翻江倒海,冲垮房屋,摧毁农田,使一些人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玉帝派将军下凡间拿妖,将军按落云头,手举大斧,大声吼道:“孽龙休得无礼,看斧!”两孽龙恐怕性命难保,只得跪地苦苦哀求:“小畜生再不敢了!”将军喝道:“我奉玉帝圣旨前来降妖,本应斩首号令,一看你们有悔改之心,二看东海龙王面上,饶你们不死,暂且留下性命,容你立功赎罪。以后重犯,决不轻饶!”二孽龙唯唯退入水中。将军恐二龙反复,招来二神镇守大桥,命他们严守职责,不得疏忽。二神遵命,现出原形,钻入桥中,原来是两只蜈蚣神。所以,以前不少大桥上都有铁蜈蚣镇守。河水只要涨到桥孔顶上,铁蜈蚣便大叫起来,吓得孽龙连忙退水。

    永不消失的记忆

    在金华历史上,西市街、东市街、南市街先后繁华,现在西市街繁华依旧,东市街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只有南市街,拆迁之后,已经消失,曾经的繁华热闹只留在老金华人的记忆之中。除了南市街,还有白娘殿、芳洲巷等小巷子让人难忘。

    吴大爷告诉记者,以前永康、白龙桥方向的人进城,都要经过南市街,他儿时的记忆之中,南市街是热闹的,南来北往的商旅络绎不绝。在解放初期,这里还有两个很大的耕牛和小猪交易市场,义乌、东阳甚至是嘉兴都有人过来交易。

    关于白娘殿巷,《金华市地名志》中记载:南起龙渎路,北至南市街金郊加工厂,宽5.5米,长32米,门牌号1~18号,混凝土路面。市民丁先生原先住在白娘殿,现在每次经过通济桥都忍不住要看上几眼。他说,起初那一带没有自来水,大家喝的、用的水都要到附近的龙渎河里挑,家家户户都有一口水缸。龙渎河有一个滚水坝,又叫龙渎桥,是通往江南的唯一通道。小时候,龙渎河水十分清澈,河里鱼虾很多,不少市民一到夏天都会来洗澡或在河中抓鱼。滚水坝用石块砌成,类似现在的橡皮坝,一遇雨季涨大水,滚水坝被淹没交通就断了。后来,城南大桥建成,滚水坝被拆掉。

    周先生最深刻的记忆是童年时,爷爷叫他去南市街上买酒。爷爷最喜欢南市街上一苏姓人所开酒店里的“白字酒”,酒质好,入口香甜、醇厚、可口,价格比普通黄酒高。爷爷做活回来坐在院子里抽烟歇息,喊一声,孙子去买酒,周先生从爷爷手中拿过钱,然后去堂屋里取来装酒的小葫芦,一溜烟往外面跑。

    据悉,因为南市街的不少人是义乌佛堂坐船从水路到金华定居的,因此,这种酒应该就是义乌佛堂的“白字酒”。不过,爷爷说,这种“白字酒”和佛堂“日升”酒家酿制的“白字酒”还是有差距的。“日升”的“白字酒”色泽特别橙黄剔透、香味四溢。其酒沏满酒杯,酒液可呈立体型地高出杯口约有一个铜钱厚薄的高度而不溢出杯外。杯中的酒倒完后,杯内壁上还附着厚厚的一层橙黄色,酒味特别香甜、醇厚、可口,其酒性绵长而强劲,使人醉后不感觉头晕、头痛。酒坛的口上,扎上竹箬叶后,再封上黄泥,又在黄泥上用白色的石灰浆做的酒坛印泥,所以叫“白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