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下方肋骨按压疼痛:红楼梦:钗黛形象的B面 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1:43:12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B面 (第三章)3 

清楚了癞僧、跛道与《红楼梦》里“迷情幻海中有数之人”的关系,明白了宝钗“冷香丸”配方的含义,那么,我们也就不难解悟小说第50至51回中,出现的那十三首似成绝底之作的诗谜了。

 

小说第50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话说眼见的又到了元宵节,姐妹们聚在一起作灯谜为乐。先是李纨等拿《四书》打趣,出了几个字句谜。接下来,湘云、宝钗、宝玉、黛玉四人,便一人各出了一首灯谜诗。

 

湘云制谜诗: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

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宝钗制谜云: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宝玉制谜云: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黛玉制谜云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翻至第51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宝钗之妹宝琴又一口气,写下了十首以“怀古”为题的灯谜诗。其详如下:

 

赤壁怀古 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交趾怀古 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钟山怀古 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淮阴怀古 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广陵怀古 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桃叶渡怀古 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青冢怀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马嵬怀古 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蒲东寺怀古 其九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梅花观怀古 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十四首春灯谜,除了湘云制谜以外,其余的十三首,作者均未留下谜底。于是,宝钗、宝玉、黛玉三人的灯谜诗,加上宝琴的“十怀古灯谜诗”,就仿佛成了《红楼梦》中的“天问”。自该书问世至今,一直吸引着无数研究者为之争执不休。譬如,仅仅是其中的第一首——宝钗的《镂檀锲梓》谜,猜者就给出过什么“宝塔”、“笙”、“围棋”、“松果”、“通灵宝玉”等十数种答案。完全处在所谓“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至于这十三首灯谜诗于全书的意义,两百多年以来,就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完整说法。如今,我们懂得了《红楼梦》的中心思想,全在于“色”、“空”二字。作者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介乎于“出世”与“入世”之间。再回过头来审视这些谜中之谜,许多被前人目为疑难的棘手问题,也就似可迎刃而解了。

 

现在,笔者就把自己的一番解析和得出的结论,辑录于下:

 

笔者以为,小说第50至51回,包括湘云、宝钗、宝玉、黛玉四人春灯谜,以及宝琴“十怀古灯谜诗”在内的这十四首诗谜,连同第52回作者借宝琴之口所转述的那个“真真国女孩子”的诗,归根结蒂,俱是作者为阐释自己的“色空”观念与全书的创作意图而作,并连带着也暗示了人物于全书的地位与作用。第50回,“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以及第51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是《红楼梦》中所写到的第二次元宵节灯谜诗会。这一次与上一次(也即第22回“观灯谜贾政悲谶语”的那一次)有所不同。上一次,作者的主要意图在于以灯谜这种形式,隐喻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而这一次,曹雪芹在借灯谜阐述自己人生理念的同时,则更集中地体现了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存在和他(她)们最终的价值取向,对此,我们不妨将其分为几个部分来加以讨论。

 

1,湘云制灯谜诗,为全套十五首诗的引子。其谜面用语甚俗,直如大白话一般,却是为了引出后面的大雅。

 

其诗曰: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

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谜底:剁了尾巴的猴

 

解:这个谜底“剁了尾巴的猴”,系作者直接给出。“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猴子本生活于深山大壑之间,却被人强行捉了来,弄到红尘街市去戏耍,以博取钱财,可谓无趣之极。最终赚钱的是人,而非被人耍弄的猴,故曰“名利犹虚”。而那些被人耍弄的猴,又无一例外,都被人剁去了尾巴,是云:“后事终难继”。离开单纯猜谜的层面,细品这“红尘游戏”、“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等语句,作者不正借此嘲笑了红尘中无数痴迷的蠢物吗?难解的势欲和情欲就是拴猴的绳套,沉迷于其中的世人,亦正如一只只被剁去了尾巴的猴儿,失却了本来真面目,被命运牵引着,在红尘中恣意戏耍!而这正是曹雪芹对其“色空“观念的初步阐释。

 

2,宝钗、宝玉、黛玉三人所制之灯谜诗,皆与《红楼梦》的重大题旨相关。其谜各有一假谜底,又各有一真谜底,前者具象,后者相对抽象。而真谜底与全诗的真解相联。

 

(1)宝钗制灯谜诗: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假谜底:宝塔

真谜底:《红楼梦》此书

 

解:从谜面上看,“镂檀锲梓一层层”,其谜底说的似乎是用檀、梓一类硬木雕刻兴建而就的,层层叠叠的一座玲珑宝塔。按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习惯,佛寺宝塔的檐角上一般都挂有铜制的风铃,称之为“梵铃”或“佛铃”。每当风吹雨打,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然而,“岂系良工堆砌成”一句,却告诉读者,这座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的建筑,并不是由工匠们所盖成的有形之物。“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即便有半天的风雨刮过,塔檐上的佛铃,仍无从听到有丝毫的响动。所以,“宝塔”又不过是一个假谜底。而真正的谜底是一种非常像塔,但实际上又不是塔的东西。那是个什么物体呢?那就是《红楼梦》这部书本身!

清光绪年间的解盦居士在《石头臆说》中称道《红楼梦》:

 

文心极曲,文意极晦。细读之如释氏浮图,八面玲珑,层层透彻。

 

这就是说,《红楼梦》情节曲折,结构细腻,表里有喻,环环相扣,直如同一座“镂檀锲梓一层层”的宝塔一般。

然而,《红楼梦》“文心极曲,文意极晦”,却并不是作者故作高深,有意卖弄自己的文工技巧所致,更绝非由那些华丽的辞藻“堆彻”而成。“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实在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红楼梦》中反复出现的“癞僧”、“跛道”、“警幻仙子”、“太虚幻境”等意象,脂砚斋曾一语道破天机,他(她)说:

 

菩萨天尊皆因僧道而有,以点俗人,独不许幻造太虚幻境以警情者乎?观者恶其荒唐,余则喜其新鲜。(甲戌本第5回眉批)

 

又云:

 

有修庙造塔祈福者,余今意欲起太虚幻境,似较修七十二司更有功德。(甲戌本第5回眉批)

 

这就等于告诉我们,《红楼梦》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点醒那些沉弱于势欲与情欲之中的俗人。俗人为求祈福禄寿考,所以修庙造塔。而作者起此“太虚幻境”——亦即作此一部《红楼梦》,却是要拿自己心中的一个“空”字,去点破俗人眼中的一个“色”字。这样形而上层面的精神构境,自然远较那些形而下层面的建庙造塔,“修七十二司”,更有功德得多了。

可是,面对作者苦心构建起来的艺术世界,后世读者中真正能懂之一二的,又有几人呢?“风雨”者,小说中大起大落之情节也。“梵铃声”,犹言佛语纶音,喻指作者之真言也。“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一场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往事讲罢,世人又何尝真的明白了作者的用心呢?这是何等的悲伤!这是何等的愤懑!而这样的情感,又正暗合了小说第1回中一首诗题的意境。这就是那首非常有名的曹雪芹自题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与“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一样,都是作者为自己的一片苦心不能为世人所解,而发出的无限悲叹!

 

(2)宝玉制灯谜诗: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假谜底:纸鸢

真谜底:通灵宝玉

 

解:纸鸢,即用纸糊成老鹰、大雁、仙鹤、大鹏等大鸟形状的风筝。风筝飞翔于天,却由于丝线的羁绊,而不能彻底高飞。故可谓:“天上人间两渺茫”。古人曾有以风筝来传递消息的故事,所以用纸鸢来对映“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一联,亦通。但认真推敲下去,“琅玕节过谨隄防”一句,却大不可解。所以,纸鸢亦是一个假谜底,而真正的谜底,却是宝玉自己项上所挂的那块来自“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的通灵顽石!按小说的寓言框架,石头正是因为无材补天,才央求癞僧、跛道将它化为玲珑剔透的美玉,而降落尘世的。但宝玉的一生,“富贵不知乐业,贫贱难耐凄凉”,并没有在人世间,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谓枉入红尘一世。所以说“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查古汉语字典可知有五种含义:①形状像珠的美玉。②传说中的玉树。③翠竹的美称。④门环。⑤与道家有关的事物。这里明显是取第五种含义。唐·陆龟蒙:“读仙苑之琅玕书。”“琅玕书”即道家的书籍。相应地,诗中的“琅玕节”就是道家的节日。引伸意即宝玉悟道的时刻。“隄防”,同“提防”,加以注意的意思。“琅玕节过谨隄防”,就是要告诉读者:应注意宝玉“悟道”复返大荒的时日。鸾、鹤俱是仙家乘骑的禽鸟。“鸾音鹤信”,即来自仙家的消息。“鸾音鹤信须凝睇”:来自仙家的消息,应当凝神仰望。“好把唏嘘答上苍”:石头的一生既补天无材,又下凡无益,只能用一片唏嘘的叹息之声来报答冥冥中的上苍了。纵观全诗的意象,也同样与小说第1回中一首诗题遥遥相对,那就是《红楼梦》开篇时的石头自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将“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两句合为一句,即是所谓“天上人间两渺茫”的含义所在。

 

(3)黛玉制灯谜诗: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假谜底:走马灯

真谜底:作者失落的仕途

 

解:谜面上说的似乎是千里马为主人效劳的事。騄駬,古之千里马名。《淮南子·人间训》:“骐骥騄駬,天下之疾马也。”相传为周穆王西游昆仑时,所驾八骏之一。*[注19]*“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说的是一匹好马,不需要主人的绳索鞭策,自可以狰狞之势,驰过城市,越过沟壑。“鳌背三山”,海上三座高耸入云的仙山,相传由十五只大鳌相驮,故名。这里指代天下的名山。“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主人一指,好马如风雷一般飞腾而动,于是,在天下的名山上留下自己的美名。王希廉,周春俱猜之以“走马灯”,这是相对合理的一个答案。因走马灯上所画骏马,确实不需要绳索鞭策,灯体一转,画上骏马也自然有那么一点奔腾的模样。“鳌背三山”,此处也可以解释为灯会上扎成的灯山。但对之以“主人指示风雷动”一句,“走马灯”这个答案,就未免显得气势不足而有些牵强了。所以,这仍是一个假谜底。那么,真谜底又是什么呢?请注意,“騄駬”二字,正谐音“禄耳”也!高官、厚禄、美名,这正是官场佼佼者们所孜孜以求的人生极致。又,千里马为王者所驱驶,即所谓“甘效犬马之劳”也。这就不能不使人联想到曹雪芹与所谓“经济仕途”的关系了。这个真谜底,就是作者曾一度向往,却又最终放弃的官场仕途!曹雪芹的一生固然鄙视功名利禄,也没有走官场仕途,但如前所述,他在穷困潦倒之际,于内心深处又何尝没有一丝悔意呢?那秦钟临死前的劝悔,即为明证呵!他作为皇室包衣(家奴)出身的曹氏子弟,其心中未必就完全没有效法祖辈,通过替“主人”(即皇帝)效“犬马之劳”,以致显达的愿望!“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他曾经是多么希望能在这世上留下自己不朽的功名呵!但曹雪芹又毕竟是曹雪芹,世事的无常,家庭的速败,还是使他堪破了功名富贵的虚幻。他没有入仕,而是选择了走小说家的道路。或者,可以这么说,《红楼梦》一书,连同书中的什么“通灵宝玉”、“太虚幻境”,都正是作者拿自己一生的前程而换得。所以,作者此处将这首黛玉制谜,同前面宝钗、宝玉制谜安排在一起,就不是什么随心所欲的胡乱设置了。巧得很,“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林黛玉这种重视功利,渴望立身扬名的态度,也对映了小说第1回中的一首诗,这就是贾雨村的《咏月》诗: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与“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都含有“攀高”、“立名”的意味。这也暗点了雨村同黛玉的师生渊源。

 

按:换一个角度来看,湘云、宝钗、宝玉、黛玉四人的灯谜诗,也同时是对人物深层次精神趋向的一种暗示。湘云《溪壑分离》云:“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这表征湘云本质上是蔑视功名利禄的。尽管她曾经因劝谏宝玉注意官场仕途,而遭到过后者的贬斥,但那也不过是作者有意设下的诱人上当的圈套罢了。书中的真意,全在这些表面文字的反面!宝玉、宝钗的诗谜则在此鄙薄世俗功利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佛、道的“出世”理念。宝玉《天上人间》谜:“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他所关心的,是来自道家仙境的消息。宝钗《镂檀锲梓》谜:“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她所担心的,是世人不能理解佛法禅宗的真谛。——二者的骨子里都透着一种难以自抑的愤世、出世的情结。而黛玉虽一度被宝玉认作是“自幼不曾劝他立身扬名等语”的知己,但她的《騄駬》谜:“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却表征了她骨子里的儒家“入世”的趋向。在《红楼梦》中,一僧一道往往携手,却从未有儒者与僧、道联袂。所以,这也就再一次映证了脂砚斋的观点:宝玉与宝钗似远而实近,宝玉与黛玉似近而实远。“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庚辰本第21回双行夹批)

 

3,宝钗、宝玉、黛玉三人制谜,语及《红楼梦》全书的重大题旨。接下来,宝琴的“十怀古灯谜诗”,则分别从五个具体的角度,阐述了作者对人生虚幻性的认识。十首怀古诗,可依顺序均分为五组。

 

(1)赤壁怀古与交趾怀古

 

①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相关历史人物,曹军数十万将士

谜底:法船

 

解:赤壁,古战场名,今湖北蒲圻县西北。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在这里火烧曹操的战船,大败曹军。这首诗即咏此事。“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空载舟”,言战殁人数之多,尸积如山,江水也为之沉埋不流。“喧阗”:极大声的喧闹,指占场上的呼喊、哀嚎之声。“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一场生死大搏杀以后,狼藉的战场上,只剩下阵阵悲风和风中哭泣的冤魂。谜底为法船,即给死人做法事用的纸船。在丧礼上,纸船只作象征,并不下水。故对映“赤壁沉埋水不流”一句。船上往往扎有各种人物,又对映“徒留名姓载空舟”。纸船最终要被焚化给死者。“喧阗一炬悲风冷”,般上的各色人物化为灰烬,自然是“无限英魂在内游”了。

 

②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相关历史人物:东汉伏波将军马援

谜底:铜鼓

 

解:交趾,古郡名,辖今越南北部一带。东汉初年,马援曾带兵南征交趾。“铜铸金镛”:青铜铸造的大钟一类的响器,比喻马援。“振纪纲”:为朝廷厘定四海,树立威名。作者认为马援的功劳很大,名声远播海外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超过了当年用笛声吹散了项羽军心的张良(字子房)。谜底为军用的铜鼓。古时行军作战,击鼓而进,鸣金而退。铜鼓与金镛俱是申明军纪之物。故曰:“铜铸金镛振纪纲”。鼓声可振军威,象征统治者的王权和威望,“声传海外播戎羌”。又传说铜鼓助威,正为马援所发明。那么,在治军方略上,马伏波的功劳也可谓是胜过了张子房。

 

按:以上二首,将历史上的失败者与成功者构成一组,作了一番深入的对比,阐释了人生成败利钝的不可逆料。当初,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南下,意欲一举平服江南,是何等的威风,何等的踌躇满志。岂料转瞬之间,“樯橹灰飞烟灭”,只落得折戟沉沙,“无限英魂在内游”的结果。马援却能凭着自己的治军有方,建功立业,声震蛮羌。人生如棋局,胜败荣辱,谁又能提前料到?这正如甲戌本第2回题头诗所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再进一步,世上的芸芸众生,成成败败,起起落落,不也正构成了一幅人间百态图吗?“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第1回,《好了歌注》)。曹雪芹的曹家(注意,也是个“曹”!曹家之惨败几与赤壁曹军相同也!)败落了,又随之有隋赫德的隋家继起,百年望族的旧宅里,结满蛛丝儿,新荣暴发之户,却把原来的蓬窗换作了绿纱!天道回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旧的去了新的来。人世间的气运交迭,或者说利益再分配,就是这样不断地循环罔替的!

 

(2)钟山怀古与淮阳怀古

 

③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入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相关历史人物:南齐名士周颙

谜底:傀儡

 

解:钟山,即紫金山,在今南京城东。据说南朝齐时周颙曾在这里隐居,后出山做官。孔稚圭写了一篇《北山(即钟山)移文》讽刺他。这首诗即讥讽周颙故作清高,内心却为名利所牵连,摆脱不了红尘的束缚,难免招来他人的嘲笑。谜底为傀儡(即木偶人)。“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入凡尘”:木偶本无知无识,更没有名利之心,却被人弄到闹市上去表演。“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木偶被人牵引,操纵着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以至引来人们的阵阵笑声。

 

④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相关历史人物:韩信

谜低:花子饭

 

解:淮阴是汉初大将韩信的故乡,也是他封侯的食邑。韩信少年贫穷,曾受村中恶少侮辱,也曾得到漂母(洗衣妇)施与的饭食。后来他因功受封为齐王,治三齐(胶东、济、济北)。遭汉高祖刘邦猜疑,贬为淮阴侯,终被吕后擒杀。前一联咏韩信少贫受欺和功成被害。后一联咏韩信以重金报答漂母之事。谜底花子饭,又称口劲饭,忙饭,系为死人准备的冥食。“壮士须防恶狗欺”:迷信说人死后要经过恶狗村,须防恶狗抢食。“三齐位定盖棺时”:盖棺以前,要将三碗花子饭备齐,放在死者身边。“寄言世俗休经鄙,一饭之恩死也知”:请不要嘲笑这样的习俗,一碗饭,一豆羮的恩德,死者的魂灵也知道感激。

 

按:以上二首,将假名士与真英雄构为一组,分别予以褒贬,表达了作者对于“出世”与“入世”两种人生选择的复杂态度。应该说,曹雪芹的基本倾向仍是“出世” 的。但他又并非无条件地肯定“出世”,否定“入世”。他所推崇的“出世”,是建立在对人生空幻性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而那种为沽为钓誉而故作姿态,内心实放不下名利牵连的所谓“名士作风”,套用前回中史湘云指斥林黛玉的话说,“是假清高,最可厌的”(第49回)。在作者看来,与其做周颙这样的名士,倒不如轰轰烈烈地“入世”,当一回堂堂正正的真英雄,就像韩信那样。即便是最终遭到了失败,其知恩图报,千金酬一饭的品格,也值可垂范千古。这是以往的红学研究中常被人忽视的部分。

 

(3)广陵怀古与桃叶渡怀古

 

⑤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因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相关历史人物:隋炀帝杨广

谜底:柳木牙签

 

解:广陵,古郡名,治江都,今江苏扬州市。隋炀帝为了到扬州游玩,开通济渠从洛阳直达江都。渠畔广种垂柳,世称隋堤。这首诗即咏隋堤柳景,并联想到隋断帝的风流举动留下多少历史话柄,惹人纷纷议论。谜底为柳木牙签。“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言堤上之垂柳依依。“只因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因隋堤之柳与炀帝的种种风流韵事关合,而被人斫去,专门制成牙签来卖给众人使用。牙签,寓“口舌”二字。

 

⑥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相关历史人物:东晋名臣王献之

谜底:门符

 

解:桃叶渡故址在今南京市秦淮河与青溪合流的地方。相传王献之在这里送他的宠妾桃叶渡河,并作歌相赠,歌名《桃叶歌》,渡口便被称作桃叶渡。这首诗写桃叶渡的萧瑟景象,渡头衰草闲花,祠中唯有小照空悬,由此想到当年如许多的六朝梁栋,而今安在?谜底门符,即桃符,用桃木制成的,挂于门前壁上的驱邪之物。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衰草闲花映浅池”,写桃木生长之地。“桃枝桃叶总分离”,写伐桃木去枝叶加工成符。“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写桃木都被伐尽,全制成了桃符,悬于门旁的壁上。

 

按:此一组以帝王与权臣作例,阐释了富贵权势的虚幻性。隋炀帝贪色好淫,穷奢极欲,开运河,游江都,最后国破身亡。他那个“风流皇帝” 的称号,只能成为世人耻笑的谈资。而江左豪族,那个号称“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氏家族,结局又如何呢?“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上至君王朝廷,下至豪门权贵,莫不如此。诚如立松轩于蒙府本第4回题头处所批:“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作者泪痕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家一堆草没了。”(第1回,《好了歌》。)纵观历史,权力与财富是倚持不住的。

 

(3)青家怀古与马嵬怀古

 

⑦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相关历史人物:王昭君(王嫱)

谜底:墨斗

 

解:青冢即王昭君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岸上。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因不肯贿赂画工,而被画工故意丑画。元帝见其像,不知其美,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求亲,帝遂以昭君冒名公主嫁之。这首诗想象当年大黑河河水呜咽,昭君手中琵琶弦弹尽无限乡悉的情景。批评汉元帝如不成材的樗树与栎树一样,不识美丑,不辨忠奸,更不能强国以保护自己的女人,应该万古羞惭。谜底系木匠用的墨斗。“黑水茫茫咽不流”,墨斗中的墨汁受斗口的限制而不能任意流出。“冰弦”指墨斗的准绳。准绳是用来取直线的,所以说“冰弦拨尽曲(弯曲)中愁”。“汉家制度”比喻匠人法则,樗、栎不能合于绳墨规矩,所以应该万古惭愧。

 

⑧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相关历史人物:杨贵妃(杨玉环)

谜底:胰皂

 

解:马嵬,地名,在今陕西兴平县马嵬镇。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携贵妃杨玉环逃往四川,行至马嵬,军士不发。玄宗被迫缢杀贵妃,埋于道边,以慰军心。后有人于此处拾得杨妃遗袜,缕香不绝。又传说杨妃未死,逃往日本隐居。这首诗即咏此事。“寂寞脂痕渍汗光”,写杨妃与玄宗诀别时,汗水泪渍洗净了脸上的脂粉。“温柔一旦付东洋”,隐杨妃逃往日本之传说。“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写杨妃遗袜之香,值可浸染人的衣衾。谜底胰皂,即中国土制的香皂。“寂寞脂痕渍汗光”,言香皂之功用在于去脂除汗。“温柔一旦付东洋”,言香皂入水即化为泡沫。“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言浣洗后衣衾上仍残留有胰皂的余香。

 

按:此一组以藩妃与皇妃作例,阐释《红楼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主题。昭君与杨妃,一个被打入另册,数年不得一睹天颜,一个却“一朝选在君王侧”,“三千宠爱在一身”,境遇悬殊。但昭君最终远适蛮方,杨妃最后流落异域,结局则又如一。在作者看来,于男性权势支配下的女性,都难逃红颜薄命的悲剧。“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第70回,薛宝琴《西江月·柳絮》。)

 

(5)蒲东寺怀古与梅花观怀古

 

⑨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身最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相关文学形象:红娘(《西厢记》)

谜底:红灯笼

 

解:蒲东寺指《西厢记》中所写张生与崔莺莺相会的普济寺。因寺在山西蒲津之东,故又称蒲东寺。这首诗指责红娘(小红)骨贱身轻,偷传信柬,撮合张生与莺莺行苛且之事,虽被老夫人吊打,但这桩婚事已成为事实,无法改变了。后来,张生抛弃莺莺,另寻新欢,造成了莺莺一生的悲剧,红娘难辞其咎。(张生、莺莺本事,见唐·元稹《会真记》。)谜底为红灯笼,“小红骨贱身最轻”,指红灯笼的颜色和制作材料。“私掖偷携强撮成”,言灯笼制作的过程。“虽被夫人时吊起”,切灯笼高悬灯竿或檐下。又,红灯笼多用于婚庆,故云“已经勾引彼同行”。

 

⑩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相关文学形象:杜丽娘(《牡丹亭》)

谜底:团扇

 

解:梅花观是汤显祖所撰传奇《牡丹亭》中杜家为杜丽娘所建庙宇。杜丽娘梦中和书生柳梦梅相会,思念成疾,为自己画像并题诗,诗中有“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的句子。杜丽娘死后,柳梦梅从丫环春香处拾得画像,引来丽娘游魂,并开棺救活丽娘,与之结为夫妻。然,婚事得不到杜父的承认。最后,柳梦梅高中状元,由皇帝出面主婚,杜父才得以认婿。这首诗即咏此事。但作者却刻意翻《牡丹亭》原剧的案,指出杜丽娘即使与柳梦梅结为夫妻,他们也终将分离。故曰:“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谜底为团扇。团扇以柳木镶边,是云:“不在梅边在柳边”。团扇常以仕女美人为图案,对映“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既指团扇的圆形扇面,又指节令已到中秋团圆佳节,扇子用不着了,直到明年春暖花香之时,才会又用到扇子。所以说“一别西风又一年”。

 

按:以上二首,以逾礼丫环和痴情小姐为例,阐释了儿女私情的虚幻性。前一首指斥红娘不守礼法,“骨贱身轻”,为撮合张生莺莺,反而促成了更坏的结果。后一首,有意翻《牡丹亭》之案,指出杜丽娘与柳梦梅即便是大团圆,也难逃最终分离的结局。表现了曹雪芹对于那些“浪子淫女”及其才子佳人模式的反感。后人往往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所谓“反封建”、“反礼教”的作品。这实在是颠倒黑白的说法。事实上,大家出身的曹、脂诸人,恰恰是以懂得尊崇礼法为荣的!这一点,只要看一看脂砚斋的多条批语,即不难明白。如甲戌本第2眉批,赞扬黛玉与别部小说的女主角不同:

 

可笑近时小说中,无故极力称扬浪子淫女,临收结时,还必致感动朝廷,使君父同入其情欲之界,明遂其意,何无人心之至!不知彼作者有何好处,有何谢报到朝廷廊庙之上,直将半生淫污秽渎睿聪,又苦拉君父作一干护身符,强媒硬保,得遂其淫欲哉!(甲戌本第2眉批)

 

再如甲戌本第8 回赞美宝钗云:

 

知命知身,识理识性,博学不杂,庶可称为佳人。可笑别的小说中,一首歪诗,几句淫曲,便自佳人相许,岂不丑杀?(甲戌本第8回双行夹批)

 

庚辰本第52回双行夹批又称扬《红楼梦》的“至情至神”:

 

岂别部偷寒送暖私奔暗约一味淫情浪态之小说可比哉?(庚辰本第52回双行夹批)

 

这些都是明证。又,在曹雪芹看来,世间万事,“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爱情也不例外。所以,他所推崇的至情,必然是“发于情”,而“止于礼”,又复归于“空”的形态。而绝不是杜丽娘那种“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的模式,以及这种模式背后的所谓“夫贵妻荣”、“他年得傍蟾宫客”一类庸俗的价值取向。而事实上,即使是《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本人,最终也没有坚守杜丽娘的立场。他自己晚年即遁入空门,也转入了“色即是空” 的“情悟”之中。那么,在这一点上,曹雪芹此处对于《牡丹亭》的有意反动,倒是合于了汤显祖本人晚年的精神归宿了。这是“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者们的共同彻悟!

 

再按:《蒲东寺怀古》与《梅花观怀古》以《西厢记》、《牡丹亭》为题材。尽管两首均以翻案者的面目出现,但让宝琴这么一个大家闺秀,在众人面前大谈这类“淫辞艳曲”,从情节上看,仍有似不妥。故作者特使宝钗为之掩饰,说:“前八首都是史鉴上的,后二首都无考据,我们也不懂,不如另作两首为是。”(第51回)过去,论者根本没有看懂这句话中所包含的真实用意,就大放阙词,说什么宝钗是“假道学”(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红楼梦鉴赏辞典》“诗词韵文”部分/阎毅千/文)。但实际上,真正“假道学”的,正是这些只知道高喊“反封建”口号的“红学家”们自己!须知,宝钗说那番话看似斥责,其实恰恰是出于对宝琴的高度爱护!宝钗之所以要那样说,正是为了堵住闲人的嘴,防止某些别有用心者,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对宝琴造成不利影响!果不出其然,黛玉等人就很懂得宝钗的意思,她们不仅没有籍此嘲笑宝琴,反而争相为之开脱。黛玉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这好像是在驳宝钗的面子,但实际上,却正顺合了宝钗替宝琴打掩护的心意。而且表面上驳得越厉害,就越合乎宝钗的本意!所以,脂砚斋方赞云:

 

余谓颦儿必有尖语来讽,不望竟有此饰词代为解释,此则真心以待宝钗也。(庚辰本第52回双行夹批)

 

从原先黛玉把宝钗当作“情敌”,处处加以攻击、防范,到现在钗黛二人尽释前嫌,不仅好得如亲生姐妹一般,这黛玉还主动地帮着宝钗替宝琴打掩护,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宝钗“兰言解疑癖”,以德服人的力量。

 

4,宝琴系宝钗之妹。在小说中,宝钗是个“艳冠群芳”的“绝色人物”。而宝琴又比宝钗更美。为什么宝钗是个“艳冠群芳” 的“绝色人物”?因为她的身上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为什么宝琴又比宝钗更美?因为宝琴的“十怀古灯谜诗”,以更广阔的视角,阐释了作者自己的“色空”观。至第52回,作者又借宝琴之口,转述了“真真国女子” 的诗作。对此,小说这样写道:

 

宝钗因笑道:“下次我邀一社,四个诗题,四个词题。每人四首诗,四阕词。头一个诗题《咏〈太极图〉》,限一先的韵,五言律,要把一先的韵都用尽了,一个不许剩。”宝琴笑道:“这一说,可知是姐姐不是真心起社了,这分明难人。若论起来,也强扭的出来,不过颠来倒去弄些《易经》上的话生填,究竟有何趣味。我八岁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满头带的都是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带着倭刀,也是镶金嵌宝的,实在画儿上的也没他好看。有人说他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因此我父亲央烦了一位通事官,烦他写了一张字,就写的是他作的诗。”

 

稍后,宝琴念其诗云: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这里,宝钗为什么要出题《咏〈太极图〉》?宝琴所谈到的这个“真真国女孩子”又系何许人也?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作者非要将其扯在一起?以往,常有论者大篇大篇地考证这“真真国”到底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还是真腊。还有人猜想这《真真国女儿诗》所写的内容,“很可能与宝琴的未来有关,诗中所写岛国或即其最后漂泊归宿之地”(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红楼梦鉴赏辞典》“诗词韵文”部分/朱淡文/文)。其实,这些根本都是瞎猜。此处的“真真国”并非实指西洋之某国,不过是借西洋之渺远难测,言其虚幻罢了。所谓“真真”,即指作者自己精神世界的至真、至善、至美,正与现实世界的至假、至恶、至丑相对!而作者写《真真国女儿诗》,也并非要表现出什么宝琴的未来,而实是借宝琴之口,阐述《红楼梦》中最重大,最核心的题旨!宝钗为什么要提议咏《太极图》?因为《太极图》正是对《易经》及老庄哲学思想的最直观、最简洁的图形表述。而如前所述,《红楼梦》一书,整个“假作真时真亦假,无到有处有还无” 的艺术世界,也正是作者在易、老哲学的指导下构建出来的。看不懂《太极图》,就看不懂《红楼梦》!然而,作者又认为,要把自己心中悟得易、老、禅宗的至理,直接兜售给众人,传授给那些世俗中人,则未免太难,太费劲了。即如让这些俗人径直去领悟《太极图》的玄妙,凭其愚钝的劣根,又究竟能悟到些什么呢?“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顶破天,也不过是“颠来倒去弄些《易经》上的话生填”而已。强欲使之悟,则“分明是难人”。所以,真理是不能这样赤裸裸地传播的。只有将它多作包装、修饰,比如化作一个浑身镶金嵌宝、戴满首饰的美人佳丽的形态,才能引起世人的注目。也正因如此,接下来宝琴才把宝钗所念念不忘的太极哲理(即所谓“梵铃声”),变幻成了一个比画上美人还美的西洋女子所写的诗文。作者就这样巧借薛氏姐妹的一捧一逗、一唱一和,将读者引入了小说的大关目处。

 

此处《真真国女儿诗》,正是全书的题眼,其重要性直可与篇首的《好了歌》相并!“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朱楼梦”,即“红楼梦”也。“水国吟”,即梦醒时分,“飞花逐水流”之谓也。“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浮云、流岚,皆是常长常消之物。犹山海关姜女庙楹联之谓:“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浮云常常长常长常常消”)。比喻人生的虚幻性也。人生之虚幻,水月镜花,万梦成空,古今皆如此,无论情缘是浅是深。故转下句:“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汉南”,汉水之南,泛指中国南方。又,金陵亦称南直,为南方诸省之首。所以“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于金陵十二钗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从湘云的俗物浅谜,到宝钗、宝玉、黛玉三人的“雅制春灯谜”,再到宝琴的十怀古灯谜,最后至《真真国女儿诗》,环环相扣,一笔不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充分展现了《红楼梦》深层次的精神脉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明清文学的研究者们最喜欢从抽象的政治观念出发,片面强调“情”与“理”的绝对对立,所谓“情有者,理之必无;理有者,情之必无”。尤其喜欢把《红楼梦》的产生,与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什么“泰州学派”、“王艮、李贽的思想”,生拉硬扯到一起。但很明显,以上十五首诗(谜),却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曹、脂诸人亦“情”亦“理”,又非“情”非“理”的第三种立场!《红楼梦》既没有像《野叟曝言》、《歧路灯》那样,处处以捍卫“道统”为己任,一味渲染“天理”的权威;也没有像《牡丹亭》、《女仙外史》那样,一任“情”的旗帜高扬,甚至走到以“情”反“理”的境地;而是在“情”与“理”两个世界之上,又构筑了一个“空”的世界,让“情”与“理”都服从于“空”,终结于“空”!所谓“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所谓“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理”的追求(功名、利禄等等)与“情”的追求(爱情、婚姻等等),都同样敌不过人生“无常”的力量,惟有接受了来自空幻世界的“鸾音鹤信”、“梵铃声”,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永恒。——这才是作者所要向世人宣扬的最本质的观点。有一位著名的红学家,曾经就小说中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一事,批评说:“这里虽是两端首尾皆‘空’,核心却是一个最大的‘情’字。”(周汝昌《红楼夺目红》)但这恐怕是正好把作者的本意给弄反了。须知,曹雪芹把“情”插入“色”、“空”二字当中,恰恰是意在强调“情”亦不能逃脱“色空”的轮回,而并非要一味鼓吹什么“情”的至高、“情”的伟大!否则,贾瑞之于凤姐,亦有深情,又何至于落得个“梦魂颠倒,满口乱说胡话,惊怖异常”的结果呢?当宝玉拉着黛玉的袖子嘻笑的时候,他又何至于忽然就“中”了“邪”,以致要“拿刀弄杖,寻死觅活”呢?“情”是“色”的升华。对“情”的痴迷,其立意自然远高于对“功名”、“金银”、“姣妻”、“儿孙”的迷恋。但即便是“情”——这种“升华”了的“色”,亦终不能逃出“好便是了”的结局,这才越发地显出了人生空幻的本象!所谓“情僧”,“情”到深处即为“空”也。或者说,惟有“空”,方是“情”的最高境界!《红楼梦》所谓“大旨言情”,所要言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所以,末回“情榜”上,最高的评语也是“无情”和“情不情”。小说第77回叙王夫人将晴雯、芳官、四儿三人逐出大观园之后,宝玉与袭人就晴雯被逐一事展开了一段对话。那宝玉乃说道:

 

“从此休提起,全当他们三个死了,不过如此。况且死了的也曾有过,也没有见我怎么样,此一理也。”(第77回)

 

脂砚斋随即评曰:

宝玉至终一着全作如是想,所以始于情终于悟者。既能终于悟而止,则情不得滥漫而涉于淫佚之事矣。(庚辰本第77回双行夹批)

 

这里,“始于情而终于悟”,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发于情,而止于礼,又复归于空”,实在是一个意思,都强调了《红楼梦》的“色空”主题。其实,我们从“红楼梦”——“情僧录”——“风月宝鉴”这三个曹雪芹自拟的书名上,即不难看出“色空”的思想,在小说整个思想体系中,竟占据了何等的位置!“红楼”为“色”,“梦”为“空”;“情”为“色”,“僧”为“空”;“风月宝鉴”也有“正照”与“反照”的不同效应!——那么,曹雪芹又是如何具体借助宝钗、黛玉这两个女性形象,以及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来阐释全书“色空”主题的呢?这也就是我们在第四章里所要集中讨论的问题了。*[注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