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表皮疼痛:当今我国的流动人口特点以及生存状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0:37:28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renkou/1130362.htm

当今我国的流动人口特点以及生存状况中国网 | 时间:2006年2月21日 | 文章来源:光明观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严重束缚了人口流动,成为人口流动的双重壁垒,但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改善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与对城市生活的美好向往已成为人口流动强大的力量源泉。即使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问题,人们仍然千方百计努力克服流动过程中的经济成本、心理成本和制度成本,涌入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流动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什么人在流动?流动人口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流动?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如何?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的现实必然导致其流动过程的复杂性和产生问题的多样性。因此,把握流动人口构成及其基本特征不仅是正确认识、理解流动人口可能产生的影响和面临主要问题的前提条件,而且是正确处理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把握人口流动规律、改善人口流动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必要前提条件。城市流动人口必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特殊性表现为收入与工作不稳定,居住与生活不稳定和人际交往范围的有限性。所有这些都给流动人口研究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对流动人口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流动人口状态和过程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从目前掌握的近期调查数据来看,流动人口的突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第一,流动人口以年轻劳动力为主。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流动从本质上说是劳动力在流动。在流动人口中,15—45岁之间的年轻劳动力成为流动人口的主流。我国流动人口年龄构成年轻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无论是第五次人口普查所显示的有69.9%的流动人口年龄在15—49岁之间,还是近期内调查结果所得到的流动人口年龄构成,都体现出了这一显著特征。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03年9月进行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研究专项调查》表明,40岁以下(不包括40岁)的流动人口占总流动人口的90%;又如2004年全国6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也表现出流动人口年龄结构具有显著的年龄聚集特点,调查表明与全体登记人口年龄结构相比,流动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15—45岁之间,占流动人口80%以上。

第二,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上为主。流动人口除了年龄构成年轻的特点外,流动与不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状况大不相同。流动人口家庭户内流入城市与未发生流动的户籍地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有显著差异。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流动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超过一半,远远高于流出地农村人口初中文化构成比重,这与2004年全国6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反映出相同的结果。2004年6城市流动人口调查表明,在流入本地的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绝对优势,占流入本地流动人口的70.17%;文盲和半文盲比重相对较低,仅占4.66%。未流动人口家庭成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流入本地的调查对象中,其他未流动家庭成员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的人口仅占51.44%。

第三,流动人口以非举家流动为主。流动人口家庭户中哪些人发生流动,哪些人没有流动,流动人口家庭按流动与不流动划分的对比研究还比较少。2004年全国6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登记人口中,流动人口调查对象户均人口数为4.33人,流入本地户均规模为2.11人,也就是说平均每户有2.22人没有发生流动,即流动人口平均带动能力为1.11人,流动过程中的带动能力还比较小。在被调查人口中,举家流动的被调查者为1312人,占全部被调查者的26.78%。同时,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有配偶的为3039人,其中夫妻一同流动的被调查者为2283人,占有配偶的75.12%;夫妻没有一同流动的人口为756人,仅占有配偶的24.88%,由此可见,夫妻共同流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也就是说其他家庭成员留居户籍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一同流动的可能性相对小一些。由此可以推断,流动人口在流动过程中举家流入本地的家庭流入量相对较弱,总的具有明显的非完整家庭流动特征。

第四,流动人口以低收入为主。流动人口流动诱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原因,流动人口对收入状况的考虑是流动人口跨越城市化障碍、克服流动过程中产生问题的重要诱因。虽然收入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但从2004年全国6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登记流动人口收入情况仍可以粗略地看到,流动人口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90%以上,其中有接近45%的流动人口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由此可以推断,与流入地劳动力收入相比,流动人口以低收入人群为主。流动人口不仅在收入分布上存在收入较低的特点,而且收入分布的区域差异也比较明显。显然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人口月均收入比落后地区高一些,如广东东莞、江苏常州等地流动人口收入相对较高,月均收入在500元以上的流动人口的比重分别占89.1%和77.4%;而河南洛阳、甘肃兰州、四川成都流动人口收入较低,月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比重分别占69.18%、67.29%和62.92%。

第五,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条件较差。流动人口居住生活条件较差已经从多次流动人口调查中反映出来,从总体上看,流动人口居住方式比较复杂。从2004年全国6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来看,流动人口的主要居住方式为集体宿舍、自租房和与家人租房为主,其中住集体宿舍的占27.84%,自租房占20.98%,与家人租房占25.57%,三者合计占74.9%,而自购房的仅占2.47%。从居住条件来看,38.83%的被访者使用室内冲水厕所;使用公共冲水厕所的占31.31%。在被调查者中使用冲水厕所的占77.23%,非冲水厕所占22.77%。另外,从午餐的就餐状况来看,有48.94%的人自己做饭,雇主包饭的占27.14%,而自己买饭的仅占11.24%,合伙做饭和其他就餐类型的人所占的比重就很小了,不到10%。上述结果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流动人口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以及工作场所与居住场所距离较近的特点。

流动人口上述主要特征是研究流动人口发展态势、政策环境和流动人口经济、生活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问题所必须认真考虑的。经过20多年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迅猛增加,到200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数为1.4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如此庞大的流动群体不仅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农村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毋庸置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异和区域不均衡、强烈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愿望和发展预期形成了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流动人口规模的大小和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对流动人口总量和结构分析技术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从方法论上来看,流动人口预测方法主要以宏观人口分析模型

为主。然而,影响人口流动因素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因此,传统的宏观人口分析模型很难得到比较令人信服的结果。未来的流动人口分析和预测需要把握流动人口不确定性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宏观环境变量和微观个体特征两个方面的影响,才有可能在分析技术与方法上有所突破。从宏观上看,流动人口规模大小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剩余劳动力的多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规模是流动人口未来规模和

发展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是城市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城市人口长时期的低生育水平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便利条件,也为全社会分享人口红利、调整劳动力城乡分布结构创造了有利时机。从微观上看,人口流动的可能性受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和个人动机等因素的影响。如何抓住影响人口流动的宏观要素和微观特点,如何将宏观与微观过程结合起来将是今后流动人口规模与结构深入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作者:王广州 单位: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