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威工业:31.书法论之五:用笔法体会?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9:54:57

31.书法论之五:用笔法体会 2

(2010-05-17 15:19:46) 转载      临写字帖是很有意思的事。对照句法法帖,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感。一般说,自由用笔,也能写好字。据说张彦远就有天资,写字画画,“不因师法,而天姿雄劲。”[10]但是要想学得更好,进步更快点,懂得用笔就特别重要。因为我是天才,比不了张彦远。可是,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按照规范来练习书法,纠正以往的毛病,一时可能变得不会写字了。新法学不会,旧法也忘记了。这其实并不可怕,等到纠正了缺点,会进步得更快。胡兰成这个人,别的不用说,还是懂得点书法的。他曾说过:“依真正之方法学书,执笔与运笔一一与俗法相反,正法未熟习,而俗法先遭破坏,故于起初一年中,反为愈见拙劣,甚至悔恼,转羡他人俗笔之能流畅,然而已不可返。此乃破除我之俗书习惯之当然过程,虽欲作俗书亦不可能,方出佳书也。”他是说:学习书法要选择真正正确的方法学,执笔到运笔都要规范,造成不能学那些俗滥的方法。这就是:“执笔如执剑,执剑之法,左手实握,右手虚执,执笔之法,中指与无名指坚执,小指贴于无名指以为襄助,而拇指与第二指则轻执,且虚其掌,故笔安定而空灵,阴阳变化生焉。运笔:夫笔有方圆。圆笔始于篆,而汉隶多方笔,魏碑于方笔圆笔最分明,故便于临书,先学方笔,后学圆笔,至今言方圆笔之理者,莫如康有为之《广艺舟双楫》,学书者不可不读也。”著名声乐教授金铁霖先生在《浅谈我的声乐训练方法》中讲到了学习声乐的三个阶段。他说许多人靠自己的自然感觉在歌唱,也很爱群众欢迎,但是从开始接受声乐训练时,老师会提出他的“喉头不稳定、气息浅、声音位置低,或声音太紧、吐字不清等等,这就必然打破了原有自然阶段的平衡感、需要用新的歌唱方法来调整,逐渐技到科学的平衡。”他说:“在打破原来自然歌唱阶段的平衡后,在还未建立起新的平衡之前,就是不自然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往往唱起来很别扭,原来能胜任的歌,似乎也感到很吃力,甚至连一首简单的歌也唱不下来,有的人音都唱不准了。”这是正常的,只要不失去信心,坚持下去,就能学到很高的声乐技巧。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好的方法可以让人走向更广阔的道路,而也有一个痛苦的过程。我这里不说一般传统的方法和规范,只是说说书法创作的体会。

 

第一、  注意整体性,做到多样统一

我们有了一定的临帖经验就会发现,其实,我们能够把字写得匀称和没有大毛病,从而达到与古人的形似乃至神似,但是,我们的书法就是缺少整体美。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缺少气韵。画家陆俨少说过 “何者为气韵。中国画主张在似与不似之间,所以一幅画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具象部分,即所谓‘似’,摄取形象,令观者看懂所描写者为何物;另外一个是抽象部分,即除去具象部分以外,其他一切,都包括在抽象部分的范围之内。即所谓‘气韵’是一幅作品完成后的整体效果、气势等等。以上种种,首光要生动’即要有生气,以及灵动的感觉。中国画应和书法一样,点画要能独立存在,画上一点一画,除了为形象之外,要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气韵之高下,大部分是通过点画显现出来的。点画用笔必须活,如书法讲求一波三折,以及龙飞凤舞,高空坠石、渴骥奔泉等等,简言之,也不外一个活字,都是要达到生动的境界。”[11]从书法的艺术来说,气韵就是书法形象总有个形似,可是书法之外总觉得应该再有点什么,是书者的人格、气质,是思维、联想、情绪的表现。

气韵的有无,好与差,我们是可以靠感觉而知道的。但是与我们的书写习惯在有关系。我的体会是:要想写得有整体性,宣纸的写之前不必折叠,不要在自己的叠好的格子里面写。不必怕写不直,因为写直是极容易的事。有个小学老师怕学生写字不成行,就想出办法:让学生垫着格子写、用尺子比着写,这是最笨的办法。其实,我们写字不直的原因是参照物不对。你写第二个字,是参照第一个字的位置,没错,可是这样下去,第三个字比着第二个字,第四个字对第三个字,依此下去就可能一顺地歪斜下去了。写书法作品应该 注意你要总是以第一个字为准才行。这样就不会歪斜了。如果你有一个字向左右歪了,下一个字再纠正一下,总的看来还是直的。有点错落,倒更自然。有的人写字之前花了不少时间画方格,实在没必要。

书法作品的章法神韵说来很玄,其实应该是有方法的。我体会,名家的行书草书,都不是一字一停地地写成的,而是写完一组才有一个停顿。就是一组组地写下去。这样既可以保持一组的的连连贯性,也显得整个画面呈现多样统一的。一组写下来的字,就自成一个小系统,从浓墨渐渐淡下来,从饱墨渐渐出现飞白,也极为自然。这就是艺术的多样统一效果。整篇完成后,显得墨色有起伏跌宕和张弛有度,作者的情绪像有了波澜。

 

第二、  用笔作波浪运动

我们传统书法特别讲究运笔要提顿、转锋、节奏,似乎不好理解。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充分发挥毛笔的笔尖柔软自如、可粗可细的优势,古 人讲“书画同源”,让汉字呈现出特别的绘画美感是高的追求。所以写字时忌讳一个劲地平移笔尖,因为那样写出来的字总像硬笔,而没有毛笔字的味道。古人写字时是讲究提顿的,这从书法作品中能够看出来的。我们通常说中国的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不如说是波浪的艺术。把书法的痕迹理解成线条是太呆板了。因为我们手的动作也不是在画线条,而是作波浪起伏的立体运动。

沈尹默说过:“字的点画,等于画的线条。线条要有粗细、浓淡、强弱种种不同而以一笔出之,才能表现出多样而一致的和谐情调,再加上各种颜色烘染,就可以曲尽物象。字是用笔蘸上一色墨,由指执笔,由腕运笔,起倒使转不定而写成的,不是平拖涂抹就的,其中必须有微妙不断的变化,才能显现出圆活妍润的神采,正如古人所说‘戈戟銛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字要有那样可畏可奇的生动意态,除了使用毛笔,其他各种笔,是很难奏功的。”他强调了“线条要有粗细、浓淡、强弱种种不同而以一笔出之”[12]这是很重要的。当今很多自称书法家的人其实就不懂什么叫粗细、浓淡、强弱,写起字来好像是在纸上画几何图一样,全是纵横的线条,而没有起伏的意韵。这就好像我们读诗词,要讲究平仄,一首诗全用了平声字,就显得飘忽不定,全用仄声字就滞拙粗笨,书法也一样。

 

第三、  字要精神,学会转笔、折笔

董其昌论书法,特别重视用笔用墨,他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这是说,怎么用笔,要从名家的作品中领悟。“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如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得之。须悟后,始肯余言也。”这是说字要字得遒劲,但是遒劲并不是张狂,而是有一种内在的,是力的充流沛感。“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腴肥,肥则大恶道矣”。用墨有法,应该 做到润而不污,“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这是说,笔握在你手中,但是不能让笔作主,滑到哪儿算哪儿,要能够控制笔的运行。[13]

说到用笔,最要紧处是转笔、折笔。陈思称这种手法为“拨镫”:“镫,马镫也,盖以笔管著名指、中指尖,令圆活易转动也。”足踏马镫,足浅便易转换,手执笔管也应该浅一点,以求容易转换方向。使笔尖运动自由而流畅。我们从民间听到过这样的说法:手握毛笔要用力,做到有人从后面抽不走你的笔才行。这说得不对,我们平常的用笔所犯的毛病是握笔过死,不知道灵活,所以字总是僵硬无活力。其实应该是“片刻地紧握,很快就放松下来”。就是你的笔运转中,于字的起笔、顿笔、转笔、终笔处须用力,也许可以说别人抽不走你的笔。而在其他时候是时松时紧,有转动,有轻拨,让笔自由地运动于手中。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有生气,不板滞。这种运笔方法不但可以用于行书、草书,也适用于楷书。秦李斯讲写字的“用笔法”:“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观古人的帖,须看他怎么转笔、折笔。我总觉得王羲之的字的灵动之姿与他特别会转笔有关。在他书法里,字到转弯处一定有一个提笔捻转的动作。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也特别明显有这种笔法。再读他的《述张长史十二笔意》深有启发。

颜真卿请教张旭“工书之妙,如何得齐于古人?”张旭说:“妙在执笔,令其圆转,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法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五者备矣,然后齐于古人。”他说了用笔的“圆转”之法。

  颜真卿又问“执笔之理”,张旭说:“予传授笔法,之老舅彦逺,曰:‘吾闻昔日说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后闻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后于江岸遇见沙地平净,令人意恱欲书。乃偶以利锋画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是乃其迹可久,自然齐古人矣。但思此理,以专想工用,故其点画不得妄动。子其书绅。’”他又说“真草用笔,悉如画沙”之法。

张旭的话也只有颜鲁公能够听懂,所以此后大有长进。这真是应该细细体会的。

 

第四、关于“驾熟就生”

有很多的书法家平常并不轻易创作,要在几种情况下才能进入创作状态。比如,在酒醉之后他们却能够创作出好作品。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因为他们平常写得太多,手太熟了,就容易失之于滑,失之于躁。不易得到天真,没有陌生感。这样的时候进行创作,不是千篇一律,就是流利平庸。饮酒至微醉,远离了平常的自我,但是也并不是不清醒。这时也许是最好的创作状态。这就是我们说的:寻找陌生感,追求天真无邪的境界。这才是最佳状态。

最后,我想到了一本好书,孙晓云那本《书法有法》是对我们有帮助的书。他是中年书法家中最传统的。她的书卷气最不易得。其中的内容这里就不讲了。

于右任在《标准草书自序》中说:“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之难易,关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现代各国印刷用楷,书写用草,已成通例;革命后之强国,更于文字之改进,不遗余力。传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事虽细,可以喻大。且今之所谓器者,乃挟之与各国各族竞其优劣,观夫古今民族之强弱,国家之存亡,天演公例,良可畏也!然则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全族传统之利器,岂非当今急务欤!”[14]这是说到了书法的重要。

今天随便谈书法,多是自己的体会,放肆不敬之处还望大家原谅。谢谢大家。

 

         2010年4月14日在书法社讲,4月24日整理

 

注释

[1]傅山:《作字示儿孙》。

[2]吕总:《续书评》,见《现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3]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8-99页。

[4]胡小石 :《书艺略论》,《胡小石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20页。

[5]鲁迅书信,1934年12月20日致杨霁云,《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12页。

[6]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

[7]沈尹默:《书法论》,《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8]沈尹默:《书法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297页。

[9]陈继儒:《岩栖幽事》,据“宝颜堂秘笈”本排印,收入《丛书集成新编》第2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90页。

[10]定州《北岳碑》为好事所传。

[11]《陆俨少画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12] 沈尹默:《书法论》,见《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13]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

[14]于右任:《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