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胥引广播剧10音社:时间秘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7:43:17

xjjk雅儒

时间秘密

类别:百家杂谈 作者:zhongli510 [个人杂文集] 日期:2011-9-19 21:57:41  编者按:这是一篇思辨性很强的杂文,作者借助对时间问题的探讨,让我们明白了一些生活的道理。时间的不可逆性的讨论中,我们明白了“劳”与“获”的辩证关系;对时间的相对性论述中,我们明白了记忆的一些问题。推荐!  以下讨论在假设“时间是不可逆的为真理”的前提下展开。
  时间的不可逆性即是时间的永不息止的状态,伴随的问题是忙碌与索取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关心的也是总会遇到的劳与获的关系问题。忙碌依附时间的存在,是时间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时间本身就可以代表忙碌。根据时间的不可逆性(时间将一直处于忙碌状态),我们将无法在“某一时刻”之前索取更多,而从“某一时刻”开始之后所记录的“忙碌”状态,不过是“某一时刻”之前状态的重复表现,因此,单从“某一时刻”即一个“时间节点”看待忙碌所带来的索取,显得并不明智。而这恰恰是人们看待“劳与获”问题的方法,因为对于人们而言,习惯性地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也就是从“获”的角度来看待“劳”,这是一个相对片面的主观的方法。比方说,某些重大的如高考之流的考试和一些重大的决策,都是人们对“某一时刻”的价值判断,它否认了“劳”这个动作的连续性,这是一个否认时间不可逆性观点的一种静止看待问题的方式。
  忙碌是一种对索取产生需求的状态,并不代表索取的有无和多少。而人们却常受此困扰,继而产生“劳而不获”和“不劳而获”这两种相对极端的说法。从时间宏观的角度看,我们所做的任何事件,比如发呆、玩儿、睡觉、读书等都是时间忙碌的一种现象,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劳而不获”和“不劳而获”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存在的现象,因为“劳必获”、“不劳则不获”,这两种说法的产生是人们的主观判断所产生的假设,是功利主义的表现形式。但这种理论也会产生一些困惑的假设,比如一个人若是睡一辈子觉,或者发一辈子呆,这样的“劳”会有“获”吗?当然这是一种良性的假设,现实中虽不可能发生,但却不能否认这些假设的价值。或许另外一种良性的假设可以解救这个观点,那就是发明类似“读脑器”的这种工具。而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劳”后会自动完成“读脑器”这种功能,即是“获”的输出。这些想法都是在时间不可逆的情况下完成的。我认为,这种理论有一个前提,人类的生命维度需要与时间维度等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宁可认同“劳而不获”,否定“不劳而获”的原因,其实只是人们对自己受时间限制(即有生老病死)的一种妥协。
  时间的不可逆性还可以衍生出一个观念,即时间的相对性,可以理解为“记性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记住一些东西的同时,会失去记录另外一些东西的机会。单就同一个人而言,记性的好坏只是主观角度的判定。客观地说,这种“不好的记性”应该是记录了一些目前看来是无法与此时产生因果效应的事件,丢失了一些被认为是应该与此时产生因果效应的事件。这可以称为“无效记忆”,这其实是根据此时的因果效应不够,导致对此时的状态产生主观上的困扰。因果效应是因果联系的一种现实反应,因果联系通常是人们无法挖掘和发现的。因此,记性不好是这种因果联系未被认知而产生的必然焦虑。可以说,“记性不好”是由诸多“无效记忆”而产生的一种恶性循环,是一种类似“焦虑症”的表现形式。
  我们应该忘记主观上这种“无效记忆”的判定,根据时间的相对性,非此即彼,我们会在某一“时间节点”得到需要的因果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