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算加权平均数:大邱庄30年变迁:“讨饭村”变“首富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32:07

 

大邱庄30年变迁:"讨饭村"变"首富村"(组图) 今晚报



  大邱庄,一个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曾经红得发紫的村庄,一个曾经令中国无数乡镇向往并效仿的地方。这个曾风云一时的“华夏第一村”,如今早已消逝在公众的视野之外。2008年初春,记者数次前往大邱庄采访,探访一个真实的大邱庄——

  大邱庄变迁

  今晚报记者 赵宝起 马明

  在我们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这三十年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时,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农村改革无疑是引人注目的,大寨、大邱庄、南街村、华西村这些大名鼎鼎的村庄都吸引了各界的目光,而人称“华夏第一村”的大邱庄在经历了一番兴衰曲折之后,在人们眼中颇有一些神秘色彩。

位于天津市西南方向的静海县大邱庄,旁边就是上世纪70年代著名诗人郭小川笔下令人向往的团泊洼。在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大邱庄的路上,一辆辆满载着各种钢材的重型卡车呼啸而过,本不宽阔的公路因为这些大车的往来而显得十分拥挤,随行的静海县工作人员说,这些车都是来往于大邱庄运输钢材的。即将到达大邱庄时,这位工作人员指着不远处的一条热闹非凡的公路说,“这就是百亿路,大邱庄的大型钢材加工企业主要云集在这里,大邱庄也正是由钢材发的家”。
  


  大邱庄别墅、楼房林立

  

  正在加工的钢材


   “讨饭村”变成“首富村”

  车子一进大邱庄,一股城市气息扑面而来,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排排的别墅与楼房,宽阔的街道、商店林立,汽车如梭,人来人往。而改革开放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土地盐碱,昔日的大邱庄以穷著称,乡里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宁吃三年糠,有女不嫁大邱庄”。村民中还有这样的顺口溜“大邱庄,老东乡,喝苦水,咽菜帮,糠菜代替半年粮”。在采访中,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开玩笑说,“以前的大邱庄,砖头砸死人不偿命——因为大邱庄根本就没有砖头。”这种状况从 1978年开始发生了变化,大邱庄人在这片贫瘠的盐碱地上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

  提到大邱庄的改革奋斗史,就绕不开一个人 ——曾任大邱庄党支部书记的禹作敏。后来他因触犯法律而被判入狱,但在大邱庄人看来大邱庄的崛起和禹作敏是分不开的。1977年,禹作敏带领大邱庄老百姓,走出了一条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

  大邱庄的第一桶金来源于创办轧钢厂。1978 年,大邱庄在禹作敏等能人的带领下向工业进军。任命从天津带钢厂退职还乡的刘万明为业务员,村里的技术能人刘万全为厂长,村里东拼西凑共筹了15万元,在天津冷轧带钢厂买回1台被淘汰下来的冷轧机,后来又仿造了两台,经过两个月的试工,产品最终合格。1978年10月,大邱庄第一个工业企业——大邱庄冷轧带钢厂正式投产。而后,他们为天津金属材料厂进行来料加工,当年收回投资,除还清乡亲们的集资款外,还有30万元盈利。他们先后自制了淬火机、裁剪机,并用3万元的资金、45天的时间自制了一台龙门吊车,就是这台龙门吊在冷轧带钢厂用了10多年。

  冷轧带钢厂的建立,不仅为大邱庄各行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还为村办工业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1981年,大邱庄建起了第二个工业企业——大邱庄高频制管厂。1982年,建起印刷厂和电器厂。1983年,建立大邱庄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并把建分厂的权力下放到各厂。此后,以冷轧带钢厂、高频制管厂、印刷厂、电器厂为中心,每个工厂都以滚雪球的方式建起若干个分厂。1987年,4个总厂被改为四大公司;1992年,又将四个工业公司改为尧舜、万全、津美、津海四大集团公司。同年,在村西北方投资10亿元建立大邱庄“百亿元工业区”,著名的百亿路遍贯穿其间,在它的两侧集中了大邱庄上百家的钢铁企业。

  除了工业,在农业生产上,大邱庄还将农民掌握的土地一律集中耕种,鼓励有能力者系统承包。1984年,大邱庄村种田能手马德良与妻子何文丽应邀赴法访问,成为我国第一个出国访问的农民。法国农业部长亲自接见他们,并授予马德良一枚“法国农业勋章”。大邱庄还将农业专业队改组为农场,强化“统包结合”的土地管理策略,全部耕地改由4个组承包,不惜重金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全村务农劳力在1985年已降至百人。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大力推行乡镇企业,农村的工业化被认为是拯救日益凋敝的乡村的良药,而天津大邱庄则成为发展工业的典范,那几年,中国的经济学家都在宣称,中国农村已经进入了大邱庄时代。

  数据显示,1991年大邱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比1978年增长1300倍,公共积累4.8亿元。在1992年的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上,大邱庄的社会总产值、人均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均高居第一位,这个华北平原盐碱地上的讨饭村变成了“中国首富村”。村里的农民住上了现代化的楼房或别墅,人均住房面积达40多平方米,部分家庭还拥有了小汽车。《纽约时报》曾报道说:“大邱庄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公司。这个村有4400人,却有16辆奔驰轿车和 100多辆进口的豪华小轿车,1990年人均收入3400美元,是全国平均收入的10倍,1992年,大邱庄的工业产值据称达到了40亿元。”

  大邱庄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随后被全国媒体予以广泛报道,引起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注目。据统计,1984-1990年间,大邱庄接待参观访问者几十万人次。参观者不仅有中央领导人及各阶层人士,还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外宾。

  然而,在1993年禹作敏却因触犯法律,被判有期徒刑20年。此后,大邱庄也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大邱庄镇政府

  

  大邱庄钢铁企业生产车间


  困境中的改革

  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的镇政府大院就是过去大邱庄村委会的所在地。记者在办公楼里看到,大厅里的豪华水晶灯、木质栏杆等装饰基本没有改变,只是略显陈旧。第三层禹作敏当年的办公室现在已经成了镇政府的会客室,里面的装饰变化不大,仍然让人感到当年的气派和讲究。

  禹作敏被捕后,1993年11月18日,大邱庄撤村建镇,将原来的4大集团公司划分为4个街。

  虽然,此后大邱庄的经济发展步伐并没有停止,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导致的风险也同时存在,高度依赖钢铁工业、产业结构单一;依赖银行贷款、债务负担沉重;产权不明,管理模式落后,这一切都使得大邱庄的经济基础极其脆弱。一道道难题摆在了大邱庄人的面前。

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弊病阻碍企业发展的同时,企业还担负着沉重的社会负担。在大邱庄鼎盛时,集体经济曾为村民开出高福利清单:水气电暖免费、住房免费、通讯交通免费、上学免费等福利措施多达15项。企业不景气后,这些福利不但演变成了企业的包袱,而且还导致了集体资产的流失。

  从 1995年开始,大邱庄开始了艰难的改制路程。第一步首先实行住房改革,房改的基本思路是“居者有其屋,房产私有化”,基本原则是村民不论职务、工龄,老房子按照面积、年限折旧,平均返还给每个家庭一定的补贴,然后由居民自主购买。仅3个月的时间,18万平方米的普通住宅和别墅全部出售给个人。自此,大邱庄住房实现了商品化。房款收回后,各村街又按照镇里统一规划,重新建设了7万平方米的住宅,新房子按市场价格继续出售。一位干部回忆起改革以前的情形说, “过去的住房都是集体的,人们住房不花钱,连灯泡坏了、玻璃碎了自己都不换,等着集体统一换。”

  随后,医疗、交通、通讯等十几项福利制度改革随即展开,村民们享有的一些福利待遇被一一取消,集体产权的六七百辆轿车,包括奔驰、林肯,也统统被拍卖。这些改革为企业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同时也为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谈到当时改革所面对的巨大阻力,一位干部表示,改革必然会涉及到人们的利益,村民们肯定会有意见,但不干活就坐在家里就吃饭的日子没有了,在打电话不花钱的时代有的村民一个月电话费就花去了4万多,不改革怎么行?大邱庄镇的一位官员说:“改制的目的,就是要砸掉铁饭碗,多劳多得,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据了解,目前每个大邱庄本地村民仍然享受着每人500元/年的粮食补贴、免费的医疗保险和财产保险,6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每月还发给200元。

  在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还开始了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大邱庄镇政府提出了“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的基本工作思路。1997年,大邱庄开始确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共代公,共同所有,以股代共,共同致富”,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公司制,改革后达到“四变”:在企业责任上,变无限责任为有限责任;在资产上明晰产权,产权由虚有变实有;投资主体上,实现由单一变多元;在内部管理上实现“假三会”变“真三会”。其方式是:成立新公司,承传式购买老企业。

  从1997年6月开始,大邱庄对全镇企业产权制度进行了改革。为了盘活企业背负的债务,避免出现债务悬空问题,大邱庄企业改制遵循着“承债式改革、零资产转让以及现有企业组成新的公司”的前提,通过产权交易的形式,使全新机制的公司建立起来;企业有多少资产,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债务;个别资不抵债但仍然可以存活的企业,由集体承担超出资产部分的负债。新成立的公司重新注册资金,由干部员工购买企业股份。为了保证产权交易透明、公正,大邱庄事先请有资质的国家资产评估机构对大邱庄集体所有的企业进行资产评估,通过天津市产权交易中心负责交易,企业资产按个人参股的形式公开出售。经过改制,将原有的197家企业转制为91家责任有限公司和6家股份合作制企业,截止到1997年底,共吸纳社会股金3.8亿元,为大邱庄经济的再次腾飞插上了翅膀。

  1997年,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17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6.1亿元,税收9300多万元,大邱庄达到了最辉煌的时期。

  复苏后的再次腾飞

  然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大邱庄的经济开始滑坡。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家开始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各家银行紧缩银根,大量信贷资金和社会游资从大邱庄撤出,企业赖以生存的资金链被掐断。此后,钢铁市场整体下滑,大邱庄经济跌势不可扭转,到1998年底,大邱庄工业销售收入由 1997年的117多亿元降到70亿元,税收由9300万元降到6600万元,有一半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此后几年中,大邱庄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经济一路下滑。到2000年工业销售收入8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1.9亿元,税收4620万元。2001年大邱庄的财政收入仅 3720多万,是建镇之初的水平,大邱庄的经济跌入了低谷。一位官员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企业门前车水马龙的景象没了,最萧条时,工厂里寂静一片,几乎看不到人,真荒凉啊。”

  大邱庄的一位官员向记者表示,假如我们不进行企业改制,大邱庄恐怕度过不了金融危机那一关,也更不会有今天的发展。通过大邱庄人的努力,从2002年开始,随着经济逐渐复苏,整个钢铁市场形式的变好,整个大邱庄的企业开始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2003年,该镇实现财政收入7245万,2004年实现财政收入1.56亿元,2006年又攀升到了2.4亿元,2007年更实现了销售收入318亿元,财政收入3亿元。特别是成功地与轧一、大无缝、小无缝等国有大型企业实现了大大联合,浙江、北京、天津等地企业家纷纷又在大邱庄投资建厂,原来转移到外地的企业家重新回到大邱庄发展。工贸企业总数从150家增加到460家,企业资产总额从55亿元增加到96.5亿元,新增投资达36亿元。分析大邱庄复苏的原因,大邱庄的官员表示,主要是改制,使企业所有制结构合理,吸纳了个人和社会的资金,且受国家金融形势影响较小,经受住了考验。

  来自大邱庄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镇总面积达40.5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其中户籍人口1.7万,外来人口5.8万。全镇现有住宅、别墅338 栋,总建筑面积36.7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54平方米。截至目前全镇共有460余家工贸企业,涉及钢铁行业的生产性企业145家,年钢铁加工能力 1700万吨,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75家,其中超10亿元的7家,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的38家。由于产业集中度大,大邱庄的热轧薄板、热轧窄钢带分别占全国的二十分之一强,焊管占全国的20.6%,是全国最大的焊管加工基地。大邱庄的有关领导表示,要做大做响大邱庄品牌,把大邱庄建设成具有高度产业聚集的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

  大邱庄,这个曾经的“华夏第一村”,经过了30年的坎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大邱庄之路无疑是一部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教科书,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也为我国乡镇企业改革提供了参照。

  全国15家主流报网媒体联合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改革开放三十年:那些人,那些事”。这是一个由扬子晚报发起,全国15家主流报网联合推出的大型报道,在今年我国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背景下,承担起新闻界应有的使命和责任,联动报道同一主题。今天刊出由今晚报采写的《大邱庄变迁》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