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伊莉莎白鼠的头像:天涯博弈: 悲观的角度:哲学,迷惘之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9:29:43

悲观的角度:哲学,迷惘之学

我们信仰自然规律是否因为我们喜欢秩序的天性?
究竟有没有智慧这种东西,还是极其精练的愚蠢?

水水在她的blog上说,“思考,也许会把你变为哲学家,却带不来生活的快乐,生活不需要哲学”。或许的确如此,因为只听说有孤僻的、古怪的,自杀的哲学家,倒鲜有生活幸福的哲学家。形而上的思索总是偏于那些宗教、道德和科学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没有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作为“空洞之学”倒也名副其实。

哲学之所以存在,和其他学问大不相同,它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生存的内在需要。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他总会问自己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最初始的思索开启了早期的人类智慧,也促使宗教的形成和科学的独立。思考使得直立行走的猿人不再仅为本能所驱动,而成为真正的人。虽然我们会惹上帝发笑,但生存的前提仍然是思考...

不过以上说法的前提就是:思考可以给我们带来智慧。

在关于人类文明的思考中,我们会发现所谓的进步和发展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看起来似乎并不能找到最终的真相——因为“人知道越多,也就发现自己越无知”。而在另外一方面,我们更无法确定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能否称的上智慧,所以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的绪论写道,“究竟有没有智慧这种东西,还是极其精练的愚蠢”。

这个世界到底是秩序的还是混沌的?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本身是否合理?演绎和归纳本身的缺陷无法给予我们回答。或许你会说,人类认识社会和自然所得出的成熟结论几乎能解释所有我们习见的问题。这代表什么?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热衷或许是一种对于秩序本能的狂热,每个人都热衷于用归类的方法来试图清晰眼前的世界,或者说,归类是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唯一途径。因此我们往往忘记追问,分类和秩序是否真的是合理的?就像圣经密码一样,只要你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字母的组合,你总能发现一些看似神秘的讯息。

而这些看似有意义的讯息不过是一些偶然的的由片断拼凑起来的孤立的形体。它的存在只因为获得了验证,而最大的困局就是一万次的验证都会被一次的无法验证所推翻。就像神秘主义者津津乐道的金字塔的高度是地球周长的二十七万分之一,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一万亿分之一,只要你想,你可以在自然中“发现”一系列这样看似有意义的数字,而它们实际上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