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爱 古天乐 mv: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比较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12:07:42
从图书馆的发展史上看,一般认为图书馆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即古代私人藏书楼和官方藏书楼时期、近代传统图书馆时期和目前我们正为之努力的现代图书馆时期。传统图书馆主要指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图书馆,它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刊资料为读者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它的职能是:①保存文化典籍;②提供借阅服务。 它的特征是:藏书以纸质印刷型图书资料为主,通过卡片目录和检索刊物来反映馆藏信息,通过读者到馆借阅和送书上门传递信息,图书整理和流通阅览以手工操作为主。

  现代图书馆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以现代科技手段为依托,为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科学地搜集、整理、加工、存贮、浓缩、传播和开发研究利用各种载体文献信息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是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组成部分。它的基本职能是:①保存人类文化遗产;②开展社会教育;③传递科学情报;④开发智力资源。其主要特征是:用计算机、打印机及网络管理图书馆里的所有工作,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信息载体将发生重要变化,完全缩小用户与信息之间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

  现代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基础上,经脱胎换骨的改变发展起来的,与传统图书馆的功能、结构、运作方式、服务手段、评价标准、人才要求、……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加以比较如下:

现代图书馆区别于传统图书馆的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社会化协作。社会化是指打消现有图书馆的疆界,突破单个图书馆的局限,形成图书馆的社会,造就图书馆社会的大家庭。或者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建立图书馆的共建共享体制。这是由于当今信息社会,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相当庞大,任何图书馆都无能力收集齐全,加之读者对掌握信息的迫切性和需求性日益提高,只有通过网络化的图书馆群体共建共享信息资源,进行社会化大协作,才能解决信息来源问题。比如文献购置经费紧缺这个困扰全球图书馆的难题,固然有文献不断涨价的因素,但实际上是信息爆炸的突出表现。信息爆炸的趋势不减弱,文献剧增的形势也就不可能缓和,图书馆受到压力也是理所当然。按以往的模式,各馆都是求全,以本馆读者群的需要为目标,如今不论是“大而全”或“小而全”谁都不可能做到了。即使文献购置费用能够大幅度增加,但文献爆炸所带来的馆舍持续紧张、管理人员无限增长、读者利用文献越来越困难等等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摆脱困境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实现社会化的文献共建共享。

  二是信息化服务。现代图书馆更为重视信息的传递交流利用,通过各种服务方式和手段,为社会及读者提供比情报服务更为广泛的各种信息服务。以信息为中心,以信息为对象和服务驱动的图书馆将传统图书馆转变为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中心,其主要任务将不是占有信息资源,而是动态开发和联结各类资源与服务,帮助用户搜寻、分析和利用信息。具体表现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学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手段在图书馆各项业务中得以广泛应用,为信息化的读者服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和物质基础,使图书馆从手工方式的馆藏文献服务迈向信息化的读者服务成为现实。

两种观念的比较:

  传统图书馆观念是用一种物化、过程化、机械化的眼光去认识图书馆,把图书馆文献化,把图书馆工作定义为对文献本身的收集、存储和传递,把文献保障系统理解成收集、组织、存储和物理地传递文献的场所或机构。这样,我们就把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局限在固有信息载体的物理处理与传递上,把服务范围和能力水平局限在具体物化系统的资源范围和场所范围,不能满足用户复杂的文献需要,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又难以体现出有说服力的智力内涵和地位。这种物化和过程化的束缚,使我们更多地看到在印刷载体和手工操作基础上形成的物定工作过程、服务方式和组织方式,更习惯在图书馆固有方式、结构基础上和范围内考虑问题。

  现代图书馆观念:将图书馆看成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服务功能和系统形成的活动机制,回归到阮风纳赞所说的“一种有机体”的概念上,从而将图书馆虚拟化。虚拟图书馆概念把图书馆从传统图书馆棗具体的藏书和场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这将使图书馆重新认识和充分利用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基础机制,跳出在固定场所的文献和文献处理过程,面向整个信息环境来组织、控制、选择和联结使用信息资源,从而极大地提高它的能力的功用。于是,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将工作性质回归到根据用户需要提供信息服务上,将系统核心和基础能力回归到对信息资源和服务的选择联结机制上,将工作内容、能力和发展范围自然而灵活地扩展到整个社会信息环境中,从而自然而明确地说明和突出“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交流枢纽的功能和作用,也极大提高了“图书馆”根据信息环境变化来改造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实现“心中无馆天地宽”。

  从历史上看,文献的收集、存储、著录检索、流通阅览成了传统图书馆最基本的服务内容。而且,传统图书馆关于文献的描述和服务都实际停留在文献这一物理单元层次,没有对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内容及其互相关系进行充分挖掘和揭示,往往也没有灵活地利用文献内丰富信息来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并且,在多数时候,一旦文献(或文献线索)传递到用户手里我们的工作就结束了,用户对信息的利用被排斥在我们的视线和能力之外。而现代图书馆实现从以文献为工作对象到以信息为工作对象的转变,即为用户查信息而不是查文献或文献线索,充分利用个人、机构等各种信息源来提供信息,提供集成化的文献检索、原始文献的获取、文献使用服务。提供信息而不仅仅是提供文献,就要对信息源提供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整理筛选组织,改变传统图书馆以馆藏文献阅览为基础服务方式的状态,而将主要的服务形式和力量放在根据用户需求灵活选择、联结、开发、利用各处和各类信息资源。

文献资源建设的比较:

  传统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是指某一个图书馆对文献的收集、组织、管理、贮存和利用等工作,传统图书馆的藏书建设观念,缺乏整体意识,只追求单个藏书体系的完备,以期自给自足的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而现代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又名为文献资源建设,是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国际间众多文献情报机构对现有文献的规划和协作、协调发展,形成一个整体,突出各自优势,形成比较完备的收藏,并将其作为集体的资源,共同享用,建立起一定范围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制。从文献载体形式上看:传统图书馆印刷型图书为主,兼收缩微机读型、视听型文献,这些文献都是有型的;而现代图书馆以数字文献与印刷型文献并重收藏、并提供数据库租用或信息服务,前者是有型的,后者是无型的。现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具有三大特点:1、馆藏文献种类多样化,2、馆藏文献信息日益电子化,3、信息技术设备在现代图书馆的作用更加突出,将成为现代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图书馆将文献搜集的工作称之为采访。那时文献数量有限,主要是访而求之,收而有之。访,主要是访人,访到后就收,收即收到的实物。而现代图书馆将文献搜集的工作称为:信息访求,访,访主要是访计算机网络,无边界,收,未必都是实物。

  传统图书馆是一种文献化、过程化和机构化的系统机制,其核心是占有文献资源。对文献进行搜集、加工、组织和提供使用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内容。而图书馆本身,则被机构化为对文献进行加工、处理的场所。这种机制使传统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被局限在具体的、物化的资源范围和场所范围之中,无法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现代图书馆则把逻辑的、动态的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引进了传统图书馆,在图书馆中构成了虚拟的信息环境:用户所需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动态地进行组织,而不管其是否是本馆馆藏;图书馆服务也突破了本馆的局限,能够紧紧地围绕用户的需要,通过网络动态地构建新的信息系统。这种以用户需要为中心而组织的虚拟馆藏和虚拟信息,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及其藏书的物理疆界,使图书馆成为能够在网络上灵活方便地搜寻、选择、联结信息资源和动态信息系统。正是这种动态的搜寻联结机制,为图书馆提供了远远超过原来有限馆藏资源所能提供的服务能力。这样,现代图书馆虽然继续存在着物理形态的文献收藏和馆舍设备,但其工作内容和服务范围却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围墙”及在其中进行的活动,而成为一种更加普遍和深入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管理方法的比较:

  传统图书馆管理以垂直的纵向层次的管理为主,按职能划分为部门,按职位分层,以规则和制度为管理主体。这种僵硬的组织结构阻碍了人们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抑制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全球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市场化的不断加快,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与之相应,现代图书馆的管理也以网络化管理为主,各管理层的横向联系增加,采取并行的方式,更加强调协同。网络管理的普及将最终强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使读者最终受益。另一个方面,图书馆的组织机构柔性化,工作时间、场所和计酬制度更加灵活。而图书馆考察员工工作,将不再仅仅把传统的考勤列入考察范围,而以员工的工作效率、工作产出品的质量作为主要衡量指标。

  传统图书馆是重藏轻用、重源轻流的管理模式:在空间上,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区域,图书馆面对的也是无穷无尽、不断变化的需求;在时间上,则更是一个漫长的分布,入藏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源可能在遥远的未来才会被阅读。此时此地之“藏”,不知何时何地要“用”。这使得图书馆不得不着眼于文献信息源的收全藏全,以备日后难以预料之“用”,因为收藏总比利用容易把握得多。再则图书馆本身就具有文化遗产的保存功能,这就是图书馆为什么重视“源”的管理的原因。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内容,着眼于信息的控制。在这种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只要对原始文献进行一次分析,输入计算机系统,就能从中采选和编制出二次文献索引的信息。这种文献信息加工和管理的计算机化,不仅大大缩短了二次文献出版分发的时差,而且文献收录的范围更加广泛,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给用户带来了方便,推动了数据库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信息处理功能越来越强,使人们对文献的加工从宏观向微观层次深入,从文献的外部走向内部,从局部信息扩展为全文信息,极大地缩短了文献信息与读者之间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提高了人类对文献信息的管理、控制和应用能力。在整个构架上,现代图书馆要实行“一馆两制”,优化资源组合(人才、文献、设备)。一制为无偿服务,保证广大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基本权利,保持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一制为有偿报务,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树立市场效益观念、投入产出观念和优胜劣汰观念,实行“以文补文”,发展信息产业,深化报务,发挥社会文献信息中心作用。转变传统图书馆单纯借阅格局,全方位开展信息报务,解决两个结合,即服务工作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提供静态馆藏文献信息服务与社会动态非馆藏文献信息服务相结合,是转变服务结构的重要方面。

 

评价一个图书馆的指标不同:

  传统图书馆一般用藏书量的多少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如评价一个高校图书馆要看师生人均有多少册书、刊,每年又新购多少册书刊,或藏有某些大部头图书、特色图书等等,这些指标的着眼点都是各馆的藏书量。它的特点是:重投入和规模,轻产出和效益。投入和规模等指标,如书刊购置费、设备购置费、馆舍、馆藏、人员等是量化的,而产出和效益,如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整体效益和效率、人均效益和效率等往往缺少量化指标,要求是模糊的,评价是难以操作的。而现代图书馆是以本馆和读者群所能利用的文献量、信息量(包括非本馆所藏但本馆的读者群可以利用的文献、信息)及利用这些文献、信息所产出的产品的数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来作为评价一个馆的指标。它的特点是:重产出和效益,投入和规模的权值降低,被利用的文献量、信息量及产出产品的数量、质量、经济效益等都是量化的,评价很易操作。

对文献的加工手段、加工程序和技术要求不同

  传统图书馆对文献的加工,完全是手工式的,手写、手刻、手印、手抄等,而现代图书馆是以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通讯设备等现代技术设备为手段,一次输入,多种输出,一馆输入,多馆享用。在加工程序上,传统图书馆按既先制定的工作程序一步一步地做下去,缺一不可,而现代图书馆在加工文献时,有些工作别人已经为你做过了,如对文献的分类与著录,也就是说,将来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分类、著录人员在图书馆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远程电子文献的编目。技术要求也不同,由于传统图书馆没有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技术要求也就无所谓,比如文献的分类类级和著录项目等或多或少,而现代图书馆对文献的技术加工要求特别高,必须按照某种标准进行操作,比如在建设机读目录数据库时,格式一致,著录规范,达到有关标准化要求。现代图书馆的读者目录和公用目录功能正在日趋减弱,直至消灭,揭示馆藏的功能完全由计算机公用检索系统所代替,并且揭示馆藏更充分、更彻底、更全面,对读者来说,真可谓“为所欲为”。

对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不同

  传统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图书馆员与书结合,图书馆员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这是传统图书馆工作的两种基本形式。因此,把图书馆馆员看成是藏书保管员、加工整理员、流通阅览管理员,图书馆员具有一定的目录学、分类学及一般的文化知识就适应了。在现代图书馆中,由于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络、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使得它工作的基本方式是:图书馆员与计算机相结合,即“人与机”结合,图书馆员整日和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打交道,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去实现图书馆的目标,去完成图书馆的任务。“人与机”结合,将产生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并对所有图书馆馆员要求成为“信息向导”、“网络交换手”。因此,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棗是指一个人同时具备两个及以上学科的知识或掌握两门比较系统的技术”,其中信息技术是必须会的,不懂信息技术肯定不能适应现代图书馆的需要,这是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对馆员要求的显著不同之处。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网络技术、声像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存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通讯技术等。当然,做一个合格的图书馆员,除掌握图书馆学、信息技术外,还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

服务方式不同: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是:①主要依赖于书刊发行机构发行书刊为主要文献源;②书刊分编,即文献的一次加工,主要以文献的物质形态为单元进行加工,形成目录;③依赖于目录开展提供书刊的流通阅览服务。现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是:①认真做好市场调查与研究(即用户调查与研究),分析市场需求(即用户需求),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广泛收集各类文献;②首先对文献进行一次加工,生产出目录;进而对文献进行二次加工,生产出题录、文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三次加工,生产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数值、事实、综述、述评、动态、报告等信息产品;③将生产出来的这些信息产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形式多样地传递给用户。同时,将用户尚未满足的需求和新产生的需求及时反馈。如此循环不已。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中每一环节都与市场需求息息相关。市场需求是现代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满足市场需求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从服务地点和时间上来看:传统图书馆的对外服务基本上是以阵地服务为主,服务地点均以图书馆的场所为主,对外开放时间是有限的;而现代图书馆的对外服务包括场地服务和联机服务,服务地点从以图书馆为中心转变为“图书馆+家庭+工作地点”三结合的模式,联机服务不受时间限制,同时,一种文献可同时被若干读者利用。从读者需求来看:与传统图书馆相比,现代图书馆读者的信息需求明显向纵深方向发展,用户将越来越重视事实和数值信息,全文检索需求日益扩大。

组织结构的比较

  传统图书馆的部门一般设为:图书部,负责图书的采访、分编、流通阅览等;期刊部,负责期刊的采访、分编、阅览、过刊的管理与流通等;参考咨询部,解答读者问题、编制二、三次文献等;办公室,负责图书馆日常事务,业务统计,对外联络等。现代图书馆的部门设为;图书部、期刊部、信息访求部、信息生产部、信息服务部、用户教育部、现代技术部、读者服务部及办公室,图书部、期刊部除传统图书馆的相应功能外,主要增加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的有关工作,图书的分类、编目工作量日趋减少;信息访求部主要了解外部信息源的信息,提供给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部门;信息生产部门主要根据本单位或其它单位的信息资源进行各种信息产品的生产,以满足信息服务部门的要求;信息服务部主要利用本馆以及其它单位的各种信息源向读者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该部门包括租借其他单位的数据光盘、通过各种网络满足用户需求;用户教育部主要对读者进行利用信息技能和方法的培训;现代技术部主要负责图书馆网络系统的维护、现代设备的维护维修、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等;读者服务部主要对读者进行有偿的文字打印、文献复印、磁带复录、光盘刻录、摄影彩扩、图书销售等工作。

   综观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一直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体,从古代藏书楼到传统图书馆再到现代图书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范围、信息载体的类型、信息用户的多寡、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图书馆的组织与结构、信息人员的观念与专业技能、馆际协作范围、图书馆的管理水平等,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但作为图书馆内核的信息资源体系是不变的,以有限的信息资源满足用户无限的信息需求的图书馆的宗旨是不变的,通过对信息资源体系的维护、发展、开发和利用来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神圣使命是不变的。如何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信息巨浪中当好领航员,适应图书馆的转型和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从事图书馆事业的人都亟待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