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a5ol怎么在家里拿枪:安德义德行卷22——圣人篇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9:18:46

安德义德行卷——圣人篇解读

【题解】

从人格修养角度看,儒家将人分有五个层次,即圣人、贤人、君子、士、小人,德位最高的称为圣人,德高无位的为贤人,有德者是君子,有位者也是君子,君子最好的境界是有德有位,读书人一般称为士,小人以无德为主要标志,无位是小人的另一个标志,无德无位是标准的小人。

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有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尧是圣之仁者;舜是圣之智者;禹是圣之勇者;文王是圣之恭者;武王也算圣之勇者;周公是礼仪法度建设为最完备的人,《论语》一书谈文王仅一次,而且未从正面论述,故阙如。

本篇1至6章除周文王外具体谈了五大圣人,第7章谈圣人与自然(天)的关系,第8章谈圣人之中庸,第9章谈圣人与大道的关系,大道即天地人,第10、11章谈圣人与百姓的关系以及圣人之德,第12章谈圣人之美质。

【原文】

1、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①。荡荡乎②,民无能名焉③。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④,其有文章⑤。”

《论语•泰伯篇》

【注释】

①则:规则,意动用法,以……为规则。即效法。  ②荡荡乎:广大的样子。这里指尧的恩德广大。  ③名:形容,称赞。  ④焕:光明的样子。  ⑤文章:礼仪典章制度。

【翻译】

孔子说:“伟大啊!尧之作为君主。巍峨啊,唯有天才能这样高大,唯有尧啊才能和它相称。多么浩荡啊,人民已无法来称颂它了。巍峨啊,他的成就和功绩。灿烂啊,他的礼乐和法度。

【解读】

本章连用五个感叹句,是《论语》一书感叹句用得最多的一章。也是孔子对所有人赞扬最高的,也是孔子称道的“圣人”中境界最高的,系圣之仁者。一叹“大君”,二叹“大天”,三叹“大德”,四叹“大功”,五叹“大礼”。

一叹:大君。“大哉!尧之为君也。”尧是孔子心目中德位最高的“圣人”,即“至圣”。关于“至圣”,有两大特点:一是知通天道;二是知通人道。

一是知通天道,《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中说:“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无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意思是说圣人的智慧与天地相通,随天地变化而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应变无穷,并且能测定掌握宇宙万物的情性根本。圣人也称“大人”,圣人知通大道的特点,《易传•文言》中谈得尤为详细:“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圣人的智慧,能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相互融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二是知通人道。《中庸•三十一章》说:“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圣人,他的聪明智慧,足可以君临天下;他宽裕温柔厚德载物的品德,足可以包容天下;他发愤图强刚强宏毅的性格,足可以执掌天下;他庄严肃穆中正平和的态度,足可以令人敬而生畏;他对事物观察细致,足可以辨别精微。他象天一样的宽广,象海一样的渊深。他一旦现世,百姓没有不尊敬,一旦说话,百姓没有不相信,一旦行动,百姓没有不高兴。声名远播,凡是人迹所致之处,天载地覆,没有不感受到他的美德与恩泽。这就是知通人道的圣人。

二叹“大天”。“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伟大的自然,它给人类的行为提供了榜样,它给圣人提供了行为的依据。伟大的尧君,他的一切行为以天地为准则,涵容天地之至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既知幽隐无形之事也知显明有形之物;既能推究事物之原始,也能探求事物之终结;既知死生之规律,也知精气凝聚之万物等等。凡“大天”所示的各种事物各种道理,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行为不违背天地的规则;知识周遍于万物而足以匡济天下,所以他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会出现偏差;极力广泛推行天道而不流溢淫滥,乐其天然、知其命数,所以无所忧愁,施仁义于天下。天之所行,地之所载,一切以天为准则。

三叹“大德”。“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尧君之大德,与天同覆,与地同载,如阳光如雨露,滋润万物,而万物不知所报;如山川如大地,生养万物,而万物不知所出。浩荡伟大之大德,百姓却无法去称赞他。德到至高处即无德,名至极高处即无名。德,非德,即德;名,非名,即名。名高到“无能名焉”的状态,即是至名,德高到“无德而称焉”,即是“大德”或“至德”,犹如“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之至德,与尧君之大德,都有“无能名焉”“无得而称焉”的特点。大德即上德,上德即上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即“太上”,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尧君之大德,即“太上不知有之”之善德,“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四叹“大功”。“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先说:“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大德浩荡而无以称名赞扬,接着又说:“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大功巍巍,功熏卓著,先谈“无为”,“无能名焉”,后谈“无不为”“其有成功”,先谈“则天”之法,后谈“则天”之功,赞叹尧帝“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五叹“大礼”。“焕乎!其有文章。”“人有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尧帝有大德,“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有“大功”,“巍巍乎!其有成功。”有“大礼”,“焕乎!其有文章。”文章,即有稽可考的礼仪典章制度,系不朽之“立言”。

这一章极赞尧君的伟大,然而尧君的伟大,在乎昊天的崇高;昊天的崇高,在乎天道的伟大;天道的伟大,在乎功业文章;功业文章的伟大,反推又在乎天道的伟大;天道的伟大,又在乎尧君的伟大。此一章既言尧君,又言天道,既谈“无为”又谈“无不为”。故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原文】

2、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①。武王曰②:“予有乱臣十人③。”孔子曰:“才难④,不其然乎?唐、虞之际⑤,于斯为盛⑥,有妇人焉⑦,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⑧,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论语•泰伯篇》

【注释】

①舜有臣五人:传说是禹、稷、契、皋陶、伯益五人。  ②武王:周武王,姓姬,名发,周国开国的天子。  ③乱臣:治国之臣。乱,治理。  ④才难:人才难得。  ⑤唐虞:唐尧、虞舜(即尧、舜时代)。  ⑥于斯:到周武时代。斯,这,指代周武王说话时。  ⑦有妇人焉:十人之中还有一位妇女。妇人,相传是指太姒。文王的后妃,武王的母亲,能以德化天下。  ⑧三分天下其二:商代末年,周文王的势力已很大。相传当时天下分九州,文王得六州。

【翻译】

舜的手下有五位大臣而天下大治。武王说:“我有善于治国的大臣十个。”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正是如此吗?从唐虞时起,到了这时最为兴盛,但其中有位女性,实际上不过九个人罢了。周当时已拥有三分天下中的两分,但依然敬事殷商。周的美德,可说是美德之最了。”

【解读】

上章谈尧君伟大,在于运用天道。本章进一步谈唐尧虞舜以及文王武王之伟大,他们的伟大在于运用“人道”,人道即“人才”。“舜有臣五人”武王“有乱臣十人“,以及“周之至德”,均是用具体例证说明他们运用人道而治理天下的特点。孔子所说的“才难”,“人才难得”,也是对圣人用人之道的赞扬。尧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虞舜以及文王武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大禹也是圣人,只是圣人也有高下之别,尧是圣之仁者,虞舜和武王是圣之智者,禹是圣之勇者。仁者在于效天,智者在于用人,勇者在于无欲。仁者也包括含智者,勇者之德。

【原文】

3、子曰:“禹①,吾无间然②矣!菲③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④,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⑤。禹,吾无间然矣!”

《论语•泰伯篇》

【注释】

①禹:夏国开国的天子。  ②无间然:无可指责。间,罅隙、缺陷。  ③菲(fěi ):薄。  ④黻(fú)冕(miǎn):古代祭祀时穿的衣服叫黼。戴的帽子叫冕。  ⑤沟洫(xù):沟渠,指农田水利。

【翻译】

孔子说:“关于禹,我真是无话可说了!他菲薄自己的饮食而尽心孝敬鬼神,他自己穿着破烂的衣服却把祭服做得美上加美,自己的宫室极为简陋却致力于沟壑的治理。禹,我真是无话可说了。”

【解读】

尧是仁圣人,舜是智圣人,禹是勇圣人。孔子认为“无欲则刚”,刚则无私,刚则有勇。庄子在《秋水篇》中也说:“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圣人之勇表现在无私无欲,临难不惧,“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挠《荀子•荣辱篇》。”本章孔子所赞扬的大禹薄饮食而厚祭祀,恶衣服而美礼服,简居陋室而倾力于沟渠,实在是无私之美圣人,勇圣人.禹之圣人,较之尧舜,自有高下,尧则天道而治天下,舜仿人道无为而治,禹则躬身沟渠,疏沦江河,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圣德纯粹,以身示范,垂名后世。

【原文】

4、子曰:“巍巍乎①,舜、禹之有天下也②,而不与焉③。”

《论语•泰伯篇》

【注释】

①巍巍乎:高大的样子。  ②舜、禹:远古的君主。相传他们都是因禅让而即帝位的。  ③与:私自占有。

【翻译】

孔子说:“巍峨啊,巍峨!舜和禹虽然拥有天下,但却不据为己有。”

【解读】

本章是孔子对舜禹公而忘私品德的赞扬。

《中庸》引孔子对舜的赞扬说:“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意思是大孝大德之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禄”“位”“名”“寿”均因德行宽裕而享有,享有天下却不私有天下。

本篇孔子对禹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饮食菲薄,祭祀却隆重,服饰简易,礼服却华美,居室简陋,沟渠开凿却尽力”,孔子反复强调“吾无间然矣。……吾无间然矣。”简直是无可挑剔,无可挑剔。无可挑剔的根本性原因也是因为拥有天下,而不为自己谋取半点私利。难怪孔子高度赞扬他们“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今之身居高位而又贪婪不知廉洁的人,体会这些古圣先贤的美德,当引以警醒。

【原文】

5、子曰:“甚矣吾衰也①!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篇》

【注释】

① 甚矣,吾衰也:即“吾衰也,甚矣”,我衰老的太厉害了。

【翻译】

孔子说:“太老了,我已年迈成了!很久很久啊,我已不再能梦见周公了。”

【解读】

本章从文字表面上看似乎很简单,孔子晚年气血衰尽,体力不支,精力不够,不复梦见周公,实际上内涵丰富,感情凝重。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姬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周成王的叔父。约卒于公元前1095年。早先被封于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多才多艺,文武双全。一生主要功绩集中在商周之际,在打天下和治天下两方面均有着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他摄政七年,功昭天下,辅佐武王,克灭殷商,三年东征,平定天下,分封诸侯,制礼作乐。《尚书大传》说:“周王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尤其是制作礼乐。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周公制礼作乐,借鉴于夏商二代,有所选择,有所发展,把夏、商、周三代礼乐文化推向了发展的顶峰,所以孔子由衷地赞叹:“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礼乐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完备的文化形态,而周公是礼乐文化的最重要的创造者。儒家文化直接承袭了西周的礼乐文化,儒家文化则于西汉武帝时代一跃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如果我们把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史分成前后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两千多年),则可以说,周公是前一个两千多年间礼乐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是后一个两千多年间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

关于孔子梦见周公所含的意义,从客观上看问题,其实这是中国先哲的一个文化传承之梦。孔子一心想把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文化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此梦所表现的正是这种强烈愿望和精神追求。孔子十分赞美西周丰富灿烂的文化成就,立志要追随它。人们习惯上以文、武为西周文化的代表。其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看,周公才是最重要的代表。

孔子晚年感叹不复梦见周公,一是表明对周公的怀念,二是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未能完成的感叹。

【原文】

6、周公谓鲁公曰①:“君子不施其亲②,不使大臣怨乎不以③,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④,无求备于一人⑤。”

《论语•微子篇》

【注释】

① 鲁公:指周公的儿子伯禽。周武王封伯禽于鲁为鲁国的开国君王。  ②施:shǐ,通“弛”,遗弃。  ③怨乎不以:对没有被任用而抱怨。乎,介词。用法同“于”,译为“对”。  ④无大故:没有重大过错,故,事故,变故。这里指过错。  ⑤求备:求完全、求完美。

【翻译】

周公旦对儿子鲁公伯禽说:“君子不怠慢自己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自己没被重用。老臣旧友没有大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解读】

“不施其亲”,不怠慢双亲,对父母讲“孝”。“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使大臣不怨,对臣下讲“慈”。“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老朋友没有特别的过错,对朋友讲“悌”。“无求备于一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不论是至亲还是大臣,假如没有大错误,“无故”,均不能求全责备,讲求一个“容”字,“有容乃大”。老子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道,道乃久。”容,即包容万物,能包容万物才能处事公正,秉公立事才能王天下,王者才能持久,久乃称之为“道”。“孝”“悌”“慈”“容”四大美德集于一身,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另外,“无求备于一人”,和“君子不器”表面上似乎有一些矛盾,其实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无求备于一人”是君子对他人的要求。对他人要求,不要追求完备完美,多才多艺,也就是说不要求全责备,“君子不器”,是君子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要求则应是多才多艺,尽善尽美,“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诸己要严,求诸人要宽。

【原文】

7、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①。”曰:“如斯而已乎②?”曰:“修己以安人③。”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④。”

《论语•宪问篇》

【注释】

①以:连词,连接分句,表示目的。可译为“来”或“以便”。下面几个“以”用法同此。  ②斯:代词。指代“修已以敬”。而已:罢了,够了。  ③安人:使他人安乐。安:使动用法。  ④病:这里有“难”的意思。

【翻译】

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修身敬人。”子路问:“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人们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的老百姓都得到安乐。修养自己,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就是尧舜大概也难以做到吧?”

【解读】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三者是儒家超“仁”达“圣”修养的三重境界。“修己以安百姓”是最高境界,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不过,这种境界很难达到,连尧舜也不例外。其次是“修己以安人”的境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达到这种境界也颇为不易。基本境界是“修己以敬”,“修己”,即《大学》中所说的“修身”,与孔子对颜渊所说的“克己”意义一样,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复礼”的必要条件。“以敬” 是修、齐、治、平以及“复礼”的充分条件。这个境界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儒学的“敬”是一种道德本体,为“端庄、恭敬、严肃”之意,它不仅是一种外在态度,更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修养。《易传•文言》说:“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意思是“君子恭敬不苟,促使内心正直,行为适宜促使外形端方。做到恭敬不苟、行为适宜,就能使美德广布而不孤立”,《易传》作者将“敬”与“直”“方”“义”综合叙述,强调“敬”对“内”、“义”对“外”的作用,“敬,德之聚也”(《左传•僖公三十年》),也说明“敬”是一种由内向外的道德修养,“修己”之“敬”,可以从“思”以“修己”、“做”以“修己”、“学”以“修己”三个方面去理解。

“修己以敬”,“修己”即“修身”,即“克己”,“敬”即“端庄严肃恭敬”,是儒家由内向外的一大重要功夫,另外,这一段文字也是孔子向子路进行启发式教学成功的事例。“修己以敬”这个“敬”字在《论语》中一般应算作‘动词’尊敬,据后文“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此处似可补足动词宾语“人””,即“敬人,或敬鬼神”,“为礼不敬”,“敬鬼神而远之”,因“敬”是一项功夫,一种境界,所“敬”范围甚广、孔子没有将敬的宾语说出,也无法说出,因此,给子路留下极大的思维空间,任其驰骋想象,子路性格粗旷,好勇任性,不假思索,“率尔”开问,子路一问逼一问,孔子一问答一问,循循善诱,举“一隅”接之以“三隅”,孔子一直回答到连“尧舜其犹病诸”,意思是像尧舜这样的圣人做到修己以安百姓都有困难呢?何况一般人呢,这一节,一则说明子路善问,一则说明孔子善答,三问三答之间,师生其乐也融融。

这里孔子不仅给子路留下空间,给后世阳明心学,程朱理学研究“敬”字也留下了许多空间,后世“敬”字发展蔚然壮观。

【原文】

8、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①。先天而天弗违②,后天而奉天时③。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周易•乾卦•文言》

【注释】

①与天地合其德……与鬼神合其吉凶:合,符合,相同。《正义》说:“此论大人之德无所不合,广言所合之事。与天地合其德者,庄氏云,谓覆载也;与日月合其明者,谓照临也;与四时合其序者,若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之类也;与鬼神合其吉凶者,若福善祸淫也。”  ②先天:先于天象,这里指自然界尚未出现变化时,就预先采取必要的措施。  ③后天:后于天象,这里指自然界出现变化之后,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天时:指大自然的阴晴寒暑等变化规律。

【翻译】

九五爻辞所说的“大人”,他的道德象天地一样覆载万物,他的圣明象日月一样普照大地,他的施政象四时一样井然有序,他示人吉凶象鬼神一样奥妙莫测。他先于天象而行动,天不违背他;后于天象而处事,也能遵循天的变化规律。天尚且不违背他,何况人呢?何况鬼神呢?

【解读】

本章谈圣人与天地鬼神合二而一的关系。

本章的“大人”,乃《易》乾卦“九五”之尊的“大人”,这个“大人”地位最高,品德最好,即是“圣人”。德配天地,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天地“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施养万物,而从不求回报。故九五之大人“与天地合其德”。明同日月,日给人以阳,月给人以阴,日照耀万物,万物因此而生长,月滋润万物,万物因此而得以生息,故“大人”“与日月合其明”。信同四时,北齐刘昼说:“秋之得雨,雨不信则百谷不实,百谷不实则收成之德废。冬之得寒,寒不信则水土不坚,水土不坚则安静之德废。以天地之灵,气候不信,四时犹废,而况于人乎?”九五之尊的大人,“与四时合其序”说的是他恪守信誉,犹如四季变化,依时而至。福善祸恶,如同鬼神,“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分毫不爽,“与鬼神合其吉凶”。大人先于天而不违于天,后于天而奉行天时,大人既不违天,天亦不违大人,大人与天合二而一,何况鬼神呢,与鬼神亦能和谐相处,亦能合二而一。

【原文】

9、“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为圣人乎①?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周易•乾卦•文言》

【注释】

①其唯圣人乎:这句话文中出现两次,第一次当是反问句,第二次当是感叹句。

【翻译】

上九爻辞所说的“亢”,是说明某种人只晓得进取而不知及时引退,只晓得生存发展而不知衰退或死亡,只晓得获利而不知所得必有所失。这样做,难道是圣人的行为吗?深知进取、引退、生存、灭亡循环往复相辅相成的道理,行为不偏失正确途径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解读】

本章谈圣人的中正之道。

本章内容选自《周易•乾卦•文言》对“亢龙有悔”句“亢”字的解释,什么叫“亢”呢,“亢”就是亢进,只知亢勇前进而不知保守后退,只知生存兴盛而不知衰败消亡,只知道收益获取而不知道付出施舍,这样的人岂能是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为圣人乎?”真正的圣人是什么样子呢,符合“进”“退”之中道,“存”“亡”之中道,中而又中,非“中”之道,中而不失其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道,真正的中道,乃中而又正之道,即“中正”之道,“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乃真正的“中正”之道,也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其为圣人乎!”

另外,文中两句“其为圣人乎!”第一句当是反问句,即“非圣人之为”,第二句当是感叹句,意思是“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啊!”

【原文】

10、哀公问:“敢问:何如可谓圣人矣?”孔子对曰:“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①,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参乎日月,杂于云蜺②,总要万物,穆穆纯纯③,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④,莫之能职,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则可谓圣人矣。”

《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

【注释】

① 知:智慧。  ②云蜺:云霞虹霓。  ③穆穆纯纯(zhūn):庄重尊敬的样子。④司:掌管,主管。

【翻译】

哀公问孔子:“请问:怎么样才可以算得上是圣人呢?”孔子回答说:“称得上圣人的人,智慧能与大道相沟通,随事物变化而变化,应变无穷,能揣测百事万物的内性外情。什么是大道呢?运行变化之中,而产生万物。什么叫情性呢?对万物作出主观是非取舍判断的能力。所以,道从大的方面说,可以与天地相匹配,与日月相并列,与云霞虹霓相杂处,统领万物,庄重尊敬,皆循其理,就像上天在掌管,没有其他人能够胜任,百姓全然不知他的好处。做到这样,则可以算得上圣人了。”

【解读】

本章文字谈圣人之智。

圣人的智慧与大道相通,知通大道,随物变化而变化无穷,“应变而无穷”,“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大道是用来运行阴阳变化而衍生凝成万物的,“其事大”,即“其道大”,事者,道也,其道大,即“其大道,大道,上与天配,下与地配”,“配乎天地”,即“与天地合其德”,“参乎日月”即“与日月合其明”,“杂于云晲”,“与鬼神合其吉凶”,“总要万物,穆穆纯纯”.万物,因四季变化而产生,可“与四时合其序”。

圣人能推知万物之本,“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性”物之本性,“情”性之外化,“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圣人通过自然的本性,即可对万物作出是非判断而决定取舍,能测万物之性,而又能对万物作出是非取舍的,非“至诚”之圣人莫能为,《中庸》二十二章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之圣人,犹如司天之神,除此而外,没有谁能能够承担。

【原文】

11、唯天下至圣①,为能聪明睿知②,足以有临也③;宽裕温柔④,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⑤,足以有执也⑥;齐庄中正⑦,足以有敬也⑧;文理密察⑨,足以有别也⑩。溥博渊泉⑾,而时出之⑿。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⒀。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⒁,施及蛮貊⒂。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⒃,凡有血气者⒄,莫不尊亲⒅。故曰配天⒆。

《中庸》第31章

【注释】

①至圣:最伟大的圣人。  ②睿(ruì锐)知:明智、智慧。  ③临:临民,居上而治民。  ④容:容纳、包容。  ⑤发强:奋发自强。  ⑥执:操持决断、固守天下正理。  ⑦齐(zhāi)庄:庄重恭敬,虔诚的样子。中正:不偏不倚。  ⑧敬:恭敬谨慎。  ⑨文理:文章条理。  ⑩别:明辨是非邪正。  ⑾溥(pǔ普)博:普遍广博。溥:普遍。渊泉:深潭。  ⑿出:溢出、涌出。  ⒀说(yuè悦):同悦。喜悦、喜欢。  ⒁洋溢:充满,引申为广泛传播。中国:古代中国指华夏地区。  ⒂施(yì易):及、到、延续。引申为传播。蛮貊(mò陌):指我国古代南蛮北貊等边远的少数民族。  ⒃队(zhuì坠):同坠。物体从高处落下叫坠。  ⒄血气者:指有生命的人。  ⒅尊亲:尊,即尊君,亲,即亲亲,。  ⒆配天。

【翻译】

只有天下最伟大的圣人,才能聪无不闻,明无不见,睿无不通,知无不达,自然完全能够做君主统治天下了。有了仁,宽容优裕,温和柔顺,完全能够包容天下。有了义,奋扬强壮,强健宏毅,完全能够执守正理。有了礼,斋庄严肃,持中守正,完全能够恭敬处事。有了智,文章条理周密,精审详察,完全能够辨别事理了。至圣之德,广阔博大而又深不可测,依时而出。广阔则无边无际,深渊则深不可测。人们见到他的仪容,没有一个不尊敬;听到他的命令,没有一个不信从;看到他的政事,没有一个不欢悦。所以,他的名声充满华夏,并且逐渐传播到边远的南蛮北貊等少数民族地区。凡是车船可通到的地方,凡是人力可通的地方,凡是天所覆盖的地方,凡是地所承载的地方,凡是日月照临的地方,凡是霜露所坠落的地方,这些地方凡是有血气的人,没有一个不尊他为君主,亲他如父母。所以说至圣的德与天相匹配。

【解读】

本章谈与天相配的圣德,分两层,第一层谈圣人五德,第二层谈圣德与天相配。

第一层,谈圣人五德。圣,“聪明睿智”,足以君临天下,治理人民。仁,“宽裕温柔”,宽宏大度,温和柔顺,足以容物。义,“发强刚毅”,奋发图强,刚强宏毅,操执牢固,足以励守其志。礼,“斋庄中正”,庄严肃穆,中正平和,无过与不及,足以致其敬。智,“文理密察”,知识渊博,细致入微,足以辨别是非。只有天下至圣,方能具此五德,君临天下,统治万民而天下太平。

宋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庸章句》中说:

“聪明睿知,生知之质。临,谓居上而临下也。其下四者,乃仁、义、礼、知之德。”

宋陈淳在《北溪大全集•中庸口义》中说:

“聪明睿知者,圣人生知安行之资,盖首出庶物者也。聪是耳之所听无不闻,明是目之所视无不见,睿是无所不通,知是无所不知。聪明以耳目言,睿知以心言。宽是宽大,裕是优裕,温和而柔顺,此仁也。仁则度量宽洪广大,故曰有容。发是奋发,强是强而有力,则毅皆刚意,此义也。义则操执得牢固,故曰有执。斋是斋严,庄是端庄,中则过无不及,正则不偏,此言礼也,故曰有敬。文理密察,此知也,故曰有别。”

第二层,谈圣德与天地相配,至圣与至诚是表里关系。至诚存于内,为根本,至圣现于外,故人能见之、辨之、悦之。“溥博”,是周遍而广大的意思;“渊泉”,是幽静而深峻的意思。圣人之德周遍广大,幽静深峻。诚于中而形于外,其形于外者,时时表现于仪容言行之间,其溥博广如天,其渊泉深如渊,百姓无不尊敬,无不信服,无不欢悦。他的声名充满华夏,旁及周边的少数民族,凡是舟车可以到达的,人的力量所能通达的,天所能覆盖的,地所能承载的,日月所能照及的,霜露所能施及的地方。一句话,在整个地球上,凡是有血气的人,无不尊敬他、亲爱他。所以说圣德之广大渊深,可以与天地相配。诚如程颢所说:“圣人成德,非万物皆备,足以应物而已;其停蓄充盛,至深至大,出之以时,人莫不敬信悦服,惟天德为能配。”

【原文】

12、安重深沉是第一美质,定天下之大难者此人也,为天下之大事者此人也。刚明果断次之,其他浮薄好任,翘能自善①,皆行不逮者也②。即见诸行事而施为无术,反以偾事③,此等只可居谈论之科耳。

明•吕坤《呻吟语》

【注释】

①翘能自善:表现才能,自我夸耀。  ②不逮者:不及者,指达不到要重重深沉的美质的人。  ③偾:(fèn)破坏,毁坏。

【翻译】

沉静稳重是天下第一美德,平定天下大难非此等人莫属,成天下大事非此等人莫属。刚强聪明,果决善断是第二种品德,其他轻浮浅薄,好大喜功,自以为是的人,都不足取。大事当前即束手无策,而且喜欢指手划脚的人,必然坏事,这类人只能与之谈天吹牛而已。

【解读】

本章吕坤谈四类人,第一类,安重深沉;第二类,刚明果断;第三类,浮薄好任;第四类,无术而坏事。

第一类,安重深沉,稳如泰山,临危而不惧,临难而不畏。“定天下之大难者此人也,为天下之大事者此人也”,天下第一等圣人,天下第一美质。

第二类,刚明果断者,刚强聪明,果决善断,这类人才美外现,刚强但欠柔韧,聪明但缺大智慧,干脆爽朗但缺宏远博大。仅属人杰,系难能可贵之人,所以吕坤认为是第二类人才。

第三类,浮薄自任者,轻浮浅薄,好大喜功,自以为是,夸夸其谈,常发宏论,蛊惑世人,自以为能任天下之大任,“翘能自善”,实际轻薄无能,"皆行不逮者也。"

第四类,无术而坏事者,“见诸行事而施为无术,反以偾事”,大事当前,束手无策,而且喜欢指手划脚,自以为是。这类人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偾事”,坏事。“此一等只可居谈论之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