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智沃物联:绿化植物健康生长才是终极目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56:54
编者按
对城市绿化而言,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投资规模越来越大,都是不争的事实。照此模式,似乎可以得出建设成效越来越好的结论。事实上,并非如此。
一直以来,对于城市绿化建设成效未能与重视程度、投资规模成正比的原因,社会早有充分了解和议论。比如,追求政绩、草率决策、规划朝令夕改等,都是导致绿化建设成效未能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但最主要原因又是什么?似乎又是千头万绪,一言难尽。现在,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城市绿化建设,实际成效应该可以更好。
怎样做才能取得更好成效?似乎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就此,济南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原总工程师、国内园林绿化及园林植保资深专家蒋三登提出了他的见解:切实做好城市绿化植物的后期养护管理,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
的确,所有的绿化建设,别管当初规划设计多新颖、工程规模多巨大、施工场面多热烈、竣工效果多美观,如果不能让绿化植物更持久地良好生长,那么,曾经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过眼云烟。
本周刊将分上、下两篇刊登蒋三登的见解文章,以期引起社会公众对如何提高城市绿化建设实际效果这一热点社会问题的关注、思考与讨论。
城市绿化,一个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素来默默无闻,在许多人眼中无足轻重的行业,在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逐渐成为与建筑、交通、环保等行业并列的重要城市基础设施,并被特别强调指出是“唯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不过,城市绿化行业的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仍值得认真思考。
传统模式不能再重复
随着定性变化,定位也随之升格,城市绿化现已名正言顺地跻身于社会公益事业行业。这一切,无不缘于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由此,绿化建设功能的传统排序从昔日“景观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转化为“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成为首要目标。
这绝不仅仅是功能排序的简单变化,而是城市绿化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性调整,也是城市绿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现这种可持续性的前提,是确保城市绿化建设从以往单纯关注数量型向质量数量并重型转化。实现这种转化不仅要从基础性的规划设计、苗木培育、工程施工等3个方面切入,更要向具有长效性和支撑点作用的后期养护管理方面着力。这就是当今城市绿化事业“科学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基本价值取向。
诚然,为了实现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提出的“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和21世纪初提出的“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宏伟目标,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许多空白地带需要植树造林。但是几十年来,我们有着太多的因无视植树以后的养护管理而出现的失误和教训。
重栽轻管是发展瓶颈
根据城市绿化的业态架构显示,无论是创建森林城市还是生态园林城市,都必须以绿地为平台、以植物为基础、以树木为核心,都必须以树木(泛指一切植物)的健康生长为终极目标。
也就是说,没有多样性的植物栽培,就不可能有绿地;没有多元化的绿地建设,就不可能有绿化;没有质高量多的普遍绿化,就不可能有健康的生态、美丽的景观、舒适的环境。
换一个角度审视:绿化之所以能“绿”而“化”之,是因为它囊括了各种门类的绿地;绿地之所以能化“地”为“绿”,是因为它栽种多样多样健康生长的植物。园林植物承担的功能,必须以植物的健康和长寿为前提。
但是,树木的健康从何而来?科学的诠释是:植物的健康是动态的、可变的,是一个伴随植物(无论是单株还是群体)发育的全过程,这种动态是以植物生长势来决定的。
而植物长势优劣首先取决于先天的基础条件,如规划设计的前瞻性与合理因素、工程施工的科学性与质量因素、苗木的标准规范与健康因素,但归根到底,对植物长势起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养护管理。养护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园林植物生长质量优劣,并决定园林植物的健康水平和生命的长短乃至生死存亡。
养护管理并非是导致绿化成败的唯一因素,但它的确是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决定性因素,更是当今判断城市绿化是热心种“树”还是热衷种“数”、是造林还是“造零”、是民生工程还是形象工程的最佳试金石。
但是,一个普遍的现状恰恰与此相反,长期以来,“重栽轻管”甚至“只栽不管”已成为导致城市绿化难以突破和提升的“瓶颈”。
养护边缘化问题重重
当前,城市绿化的主要“瓶颈”就是养护管理面临淡化、弱化、边缘化的“三化”困境。
毋庸置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绿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城市面貌、生态、环境质量在持续改善。但是,如果没有下列若干问题的长期存在,城市绿化建设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问题之一:面对“祖训”的无奈。
“三分种,七分养(管)”原本是我们祖先对待农作物积累无数代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前辈们对所有栽培作物(包括植树、栽花、种草)的训示和教导。这个六字箴言虽然通俗却充满科学性。
种养“三七开”不仅指明了作物生存的关键所在,也给出了人们维系作物健康、安全生存的着力点(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和难点。
种养“三七开”形式上是具体操作时力度量化和时值分配的符号,实际上是种植业系统工程中调度主次的方向性航标。但在绿化建设实践中,往往成了倒“三七”甚至更糟。
地方政府决策层没有七分养护的政策机制和支撑体制,行业主管方没有七分养护的诚心和举措,基层生产单位没有七分养护的信心和勇气。总之,所谓的“七分养”,上上下下都只不过说说而已。
实事求是地看,在绿化行业内,“七分养”是百分之百地令人信服和认同,但也是百分之百地不去做和做不到。“有钱种树,无钱养(管)树”,“高价建绿地,低价(甚至零价)守绿地”……这些本末倒置的做法早已见怪不怪。
问题之二:第四维度的乏力。
绿化是为数不多的“四维度”架构物之一,其鲜活的生命体征主要是通过第四维度——“时间度”得以显示。因为有第四维度的存在,绿化才能作为永恒的事业保持稳定。
绿化质量监控永远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结果主要在于养护管理这一环节。园林绿化的质量、效果,也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强势养护管理才能实现。但是,有谁真正在乎、理解、认可呢?
就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绿地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养护管理的态势愈加衰微,力度愈加削弱,由竣工时的一级逐渐降为二级、二级降为三级、优质降为劣质……多数植物生长势处于衰弱和“亚健康”状态,绝大多数植物活不到其生理发育的年限,第四维度的优势荡然无存。
问题之三:一条莫名其妙的“伸缩线”。
“绿线”是规划编制中划定绿地的范围线,如同耕地“红线”一样,具有规划的权威性、法治性、严肃性。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地方实践表明:唯有“绿线”具有高度弹性。房屋开发可以占绿地,拓宽街路可以占绿地,修整河道可以占绿地,甚至地下工程也可以令绿地从地面退出……
“绿线”的伸缩性意味着绿地的不确定性。绿化失去绿地,绿地失去植物,这样的城市绿化必然败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绿地尚且不保,谁还会理睬所谓的养护管理?
问题之四:一字之差的偏见。
过去,由于绿化建设“景观至上”、“经济效益至上”等观念的影响,社会总以“窗口形象”、“花瓶摆设”的不屑眼光看待绿化,更以“光花钱不挣钱”的势利眼光看待养护管理,“公益”定位早已抛诸脑后。
在绿化系统内部,则普遍存在重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轻养护管理的业态偏见,视养护管理为“缺技术、少文化、没艺术”,充其量是个技能型工作。“技术”与“技能”,一字之差,显现的是偏见、傲慢与无知。
总之,对养护管理的轻视,反映的其实是理念和意识方面的“三化”问题:在园林绿化的业态框架中,其功能作用被淡化;在园林众多的业务办理中,其应有地位被弱化;在整个园林绿化的建设运作中,养护管理被边缘化。
一个被边缘化的业态,能有多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