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霍晋南免费阅读:鲁迅先生130周年诞辰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08:42

 

鲁迅作品要不要退出中学课本?

     我们不理解鲁迅精神的现实性和当代性;我们发现不了鲁迅的当代价值;我们对当代社会精神病灶的漠然无知,我们做不了当代学生的指路明灯,所以我们只有人云亦云地否定鲁迅,见风使舵地删除鲁迅,浅薄无知地逃避鲁迅。——题记

据媒体报道,今年开学伊始,不少老师和学生发现,新版的高中语文课本删除了鲁迅的《阿Q正传》,《药》,《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引起了很多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与时共进,因为鲁迅的文章已经过时;有人则为鲁迅鸣冤叫屈,认为这是在否定鲁迅。

如果纯粹从好读不好读,好教不好教的角度考虑,我个人认为,删除鲁迅的文章的确可以降低很多难度,留出更多的位置去“引进”更多的当代作家们的好文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这一点上考虑,去鲁派的作为不仅是正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显得很高尚,因为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啊!

问题的关键是,鲁迅的作品曾经为什么选入到高中课本,或者说我们那么看重鲁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种看重的因素现在是否已经消失?如果已经消失,那么我们还继续在这里维护鲁迅提倡鲁迅,的确显得有点抱残守缺,不合时宜。

我们曾经看重鲁迅是因为他的文章优美吗?不是。

我们曾经看重鲁迅是因为他的文章可读吗?不是。

我们曾经看重鲁迅是因为他的文章创新吗?不是。

我们曾经看重鲁迅是因为他的文章实用吗?不是。

那么,我们曾经看重的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是因为他是现代文学的开山派,《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有人说他的文章犀利快捷,读到痛快。有人说他敢于较真,文章有一股血性。。。。。。

我认为这些说法都对,但是都没有说出最关键的一点。如果按这些理解,鲁迅的文章早可以从教材中删除,根本就不用等到现在。

鲁迅文章真正值得我们看重的,应该是那种无处不再,深厚沉雄的忧患意识,是那种直面现实百折不屈的精神气概,是那种敢于批判直身赴死的义勇果敢。他的文章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病灶的手术刀,又是中华民族精神营养的钙片。鲁迅本人,鲁迅的文本(作品形态),鲁迅的文学(作品内容)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鲁迅及其作品当代最大有价值是在全社会面前树立起一块灵魂的镜子,它呈献着我们所有人的精神面孔和心灵的脉动:

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在,祥林嫂的反复唠叨还在,华小栓的痨病还在,孔已已的迂膺和穷酸还在,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埋怨还在;围观的“鸭勃子”还在;红眼睛阿义还在。。。。。。。

而刘和珍的义然决然没有;打破“铁笼子”的人没有;夏榆式的英雄主义没有。。。。。。

我们现在要从教材中删除鲁迅,可能完全从一点实用主义的立场出发,进行所谓的“紧跟时代步伐“的改革。说实话,我们忘记或忽略了,有些精神底蕴的东西是需要练“童子功”的,鲁迅与他的作品的存在本身就是我们对那样一种精神和风范的肯定与尊重;我们对那种“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英雄主义的倡导与呼唤,而这些是在教材中最容易普及和实现的,在青少年学生中是最有效的。一些去鲁派根本没有从这个意义上去考虑问题,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从这样一种高度和深度上去认识这个问题,才仅仅从好学不好学,好教不好教这样一个十分微观的层面去论争,去解释,所以逻辑上显得很无力,智识上显得很可笑!

是的,我们的时代精神要倡导和谐,要以和为美。但是如果我们过于的宣扬温润与平和,过于地倡导与世无争的中庸,并且在下一代的教育中剔除英雄主义的豪迈,剔除理想主义的激情,剔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盛世危言,我们的民族将如何应付突如其来的战争,灾难,和其它不可知的挑战?

我们不理解鲁迅精神的现实性和当代性;我们发现不了鲁迅的当代价值;我们对当代社会精神病灶的漠然无知,我们做不了当代学生的指路明灯,所以我们只有人云亦云地否定鲁迅,见风使舵地删除鲁迅,浅薄无知地逃避鲁迅。我们当以更大的气局认识鲁迅,学习鲁迅,宣扬鲁迅,给我们本就缺钙的社会增加精神的营养和英雄的风范!

归来吧,鲁迅!

 

别再把鲁迅当做“铺路石”

         日前,国内一文学网站发起的“影响青少年的作家排行榜”出炉,调查结果显示,不仅余华、苏童、莫言、王安忆等作家受到冷落,就连郭敬明、韩寒等偶像型作家的人气,也被曾炜、郭妮等新锐作家超越。此次调查主要面向中学生群体,其中既包括大城市的重点学校,也包括数百所县城一级的中学,问卷共发出4000多份。“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十位作家”中,名列前三的分别是曾炜、郭妮、郭敬明,鲁迅先生排名仅列第七。“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十位女作家”榜单中,前三是曾炜、郭妮、明小溪,冰心得票仅为第八,而“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十位男作家”的前三名分别是郭敬明、萧鼎、韩寒,而鲁迅先生紧随其后位列第四。

三份榜单中,真正能代表严肃文学的只有鲁迅和冰心两人,余华、苏童、莫言、王安忆等当代著名作家都没有进入榜单,且得票很低。

看了这几个所谓的“作家排行榜”,笔者十分心痛和悲哀,不光是为我们的新一代,也为鲁迅先生们。我们这些“老人”不知道曾炜是谁,也没有读过她的文章,但我想每个上过学的人都知道鲁迅,这个名字是一面旗帜,是一个时代文化的代名词。

曾炜、郭敬明们现在为什么比鲁迅、冰心的名气还大,笔者想,这是因为“时代”的需要,这是因为一些人要争取市场、得到更大利益的需要。而实现这种需要最好也是最流行的方法就是——炒作!此次炒作的高明或成功之处也就在于,把鲁迅先生“请出来”做一次配角,为所谓的“新生代作家们”做一次铺路石,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可以想见的。

另外,记者也为现在的孩子们感到一些悲哀,当他们吃着洋快餐,看着“80”后的书,心甘情愿做着“粉丝”,他们感到这是应当的是快乐的,而他们就是在这种所谓的快乐中迷失了自己,也使自己变得有些肤浅,这在前一阵郭敬明的“抄袭风波”时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我们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人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阿Q正传》这些经典。

面对这些,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好像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惟有希望那些善于炒作的人或单位,不要再把“鲁迅先生们”搬出来了,不要再利用他了,不要再让他们被一些所谓的新锐作家踩在下面了,因为他们才是真正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人。

 

 

鲁迅”渗入绍兴经济的神经末梢

 核心提示

鲁迅是绍兴名人,鲁迅的作品中处处流露着绍兴的印记。

绍兴,也是鲁迅的绍兴,在绍兴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鲁迅”的身影。

今年是鲁迅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绍兴举行了一系列纪念鲁迅的活动。但有学者却认为,而今,他们看到的不完全是鲁迅精神的传承,而是过分浓重的商业痕迹。 · 全国格斗大赛开始 · 银行卡 安全快捷换Q币 · 沟通无极限手机Q时代 · 魔法表情秀出百变心情 · 全国格斗大赛开始 · QQ秀秀出个性真自我

经济现象

“鲁迅”相关商标抢注持续升温

王新华最近很是兴奋。虽然在记者面前自称是地道的农民,但他其实是一个公司的老总。最近他成功注册了“三味书屋”、“鲁镇”等香烟类商标,而且已经有温州等地的商人表示要购买。这让他对自己这次的商标投资感到非常满意。

王新华并不急着转手已经完成注册的商标。“他们出价才1.5万,我注册这些商标都花了2000块钱,等等再说。我想自己委托他人经营这个品牌,那样利润更高。”

注册与鲁迅相关的香烟商标,是王新华在接待客户时受的启发。“每次客户来,90%都要去一下鲁迅故里参观,我们也会送一些绍兴特产。但目前绍兴的特产,就是一些霉干菜啊,茴香豆啊,档次太低,酒档次比较高,但又太重,不好带。”于是王新华就想,何不开发一些与鲁迅相关的香烟类产品呢?“所以我注册了‘三味书屋’、‘鲁镇’几个香烟类的商标。这几个都是鲁迅作品里最有名的地方,用它们作名字的香烟,显得有文化,有品位,上档次,一定很有市场。”

王新华对自己的创意很有信心,他希望“三味书屋”和“鲁镇”能够成为绍兴的名牌香烟,并为自己带来巨大的利润。

与鲁迅相关的商标向来是商家抢注的热门,而且一热就是很多年。截至目前,与鲁迅及其作品相关的商标名称已经多达32个,连狂人、子君、男吊女吊等相对冷僻的词汇也已经被注册。几乎每个商标都被注册了多个类别,产品更是不计其数。其中“闰土”等热门词汇的45个类别的商标已经被全部抢注完毕,以“百草园”为商标的商品类别也有22个之多,“孔乙己”则被注册了17个类别,除了大家熟悉的茴香豆、霉干菜、酒有孔乙己牌,连家具、风筝、包装纸等产品也有打孔乙己旗号的。  

有关人士指出,一个商标要在全国打响,需要商家付出巨大的努力,而由于鲁迅的文坛地位以及人们对其作品的熟知程度,与鲁迅相关的商标只要注册成功就是产品天然的广告,品牌价值不言而喻。与鲁迅相关的商标抢注战,今后只会愈演愈烈。

“鲁迅”渗入绍兴经济的神经末梢

1981年,正值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绍兴商人灵感一闪,依照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所描写的格局,在鲁迅路上重修了咸亨酒店,并在酒店门口置了孔乙己塑像。

虽然不是豪华酒楼,但“店小名气大,老酒醉人多”。自开门营业之日起,咸亨酒店就成了绍兴旅游的必到之处,国内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酒店也因此生意兴隆。现如今,咸亨酒店俨然成了绍兴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游客们对咸亨酒店的兴趣远大于不远处的鲁迅纪念馆。“咸亨酒店”作为商标,市场价值已达1.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咸亨酒店的“成功”,使更多的绍兴人意识到鲁迅在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文学遗产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笔丰厚、独特的商业资产。

咸亨酒店的案例也开了从鲁迅的作品中“淘金”的先河,一些鲁迅小说中被人们所熟知的地名、人名迅速地变成了一家家商店和琳琅满目的产品。走在绍兴街头,冠以三味、百草园、闰土、阿Q、孔乙己、吴妈、七斤嫂、鲁镇等名字的产品、商店比比皆是,为绍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耗资3.5亿,占地10公顷的鲁迅故里更是绍兴鲁迅经济的重头。新的鲁迅故里在2003年建成,对外开放伊始就尽显龙头风范。2004年度参观游客超过100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集团公司门票收入总数的60%。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鲁迅故里共接待游客174867人次,整个绍兴市在十一黄金周期间550多万元的旅游门票收入中,鲁迅故里就占了一半多。鲁迅笔下的鲁镇、乌篷船、社戏,而今都被开发成了旅游项目。

吃“鲁迅饭”已是绍兴的一种经济现象。绍兴老百姓戏言:“百草园的泥墙根都是钞票。”绍兴市政府的一位官员认为,鲁迅经济光在旅游方面就贡献很大,其他收入更是无法估量。“绍兴有此经济成果,鲁迅功不可没。”

鲁迅纪念馆游客来去匆匆

相对于商家对“鲁迅”二字的热衷,人们对鲁迅的文化价值似乎已经不太关心了。

在绍兴鲁迅纪念馆,记者遇见了老馆员章贵。章贵的曾祖父曾在鲁迅家做过“忙月”(即短工),祖父章运水是鲁迅幼年的玩伴,即《故乡》里闰土的原型。因为这个关系,章贵在鲁迅纪念馆成立后第二年便来馆里工作,一干就是整整40年,曾经担任过纪念馆的副馆长。农民世家忽地就走了文化研究的路,一家人的工作也或多或少和鲁迅有着联系。

“进馆之前,我是个土生土长的绍兴农民。没有鲁迅我可能还要继续过我的农民生活,是鲁迅改变了我的一生。”章贵说。

对鲁迅纪念馆,章老先生熟悉得就像自己的家一样。纪念馆刚成立的时候,来鲁迅纪念馆的人一天最少也有几十个,多则几千人。而且那个时候来参观的人都带着虔诚与朝圣的心情,每到一处都要仔细阅读文字介绍,有的还做笔记。很多人还向馆员要资料,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鲁迅。

“现在很少有人这么认真仔细的去了解鲁迅。”章老摇摇头说,“鲁迅纪念馆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个旅游景点,买了通票所以才进来看看。每天来的人是不少,但游客就跟赶鸭子一样,哗——进来一群,哗——又走了一群。进来了,大家也只忙着拍照留念,买土特产,能看完所有展厅的人都很少了,鲁迅精神是什么,估计很少有人说得出来,更不用说去学习了。”

“搞鲁迅旅游,经济效益肯定上去了,钞票肯定赚到了,可是有没有文化效益,很难说。”章老说。

专家呼吁

让“鲁迅”回归文化价值

对“鲁迅”的过分商业化,不少学者表示出了担忧。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老先生告诉记者,他有一次去绍兴,看到绍兴打出了“鲁迅是绍兴第一名人”的旗号。他忍不住对绍兴有关方面人员说,“绍兴打鲁迅的牌子可以,但不能把他商品化,庸俗化。”

过度的商业开发,使一位文化名人和他的作品被庸俗化了。陈老先生举了个例子。在鲁迅故里,一位假扮的祥林嫂拄着一根下端开裂的竹棍,提着讨饭篮,面容悲戚地在游客中走动;而“阿Q”则嬉皮笑脸,插科打诨,尽力装出一副滑稽相,逗得游客发出阵阵笑声。陈老先生说,鲁迅故里是一个纪念文学巨匠的地方,搞这类表演,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文化内涵,更不必说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鲁迅研究专家黄健教授也指出,鲁迅和着血泪倾情塑造的阿Q和祥林嫂这些人物,绝不是供后人娱乐的。此情此景,哪还有当年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悯情怀?

另一位学者指出,对绍兴来说,鲁迅是一张最好的城市名片,但鲁迅传播的是人文精神而非商业的文明。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用商业和金钱去纪念鲁迅,已经使纪念变了味,如果反过来,为了商业和金钱而纪念鲁迅,那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了。

 

 

 

鲁迅谁都敢骂,唯独不骂日本人?

自从几年前某历史学家写了篇《汉奸发生学》,借研究之名为汉奸辩护便成时髦,乃至愈演愈烈,终于演变成了对汉奸的公然颂扬。

从古代已跟我们无切身关系的李陵(这人大概是算不得汉奸的,因为并没有将屠刀调转过来对准自己的族人。硬将他拉入汉奸队伍,不过是借以讨得读者对“汉奸”的同情)、秦桧、吴三桂,愈推愈近到近代的周作人、汪精卫;从当初引经据典多少还带点学术研究性质的辩护,到现在根据道听途说、胡搅蛮缠的歌颂,越来越低能。朱海军之流的网上妄人的“秦桧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英雄”的疯话,我们也应该以疯话视之;倒是最近在网上见到的《华夏文摘》主笔王伯庆和“旅美作家”赵无眠一唱一和的汉奸翻案戏,还值得赏鉴一番。 · 全国格斗大赛开始 · 银行卡 安全快捷换Q币 · 沟通无极限手机Q时代 · 魔法表情秀出百变心情 · 全国格斗大赛开始 · QQ秀秀出个性真自我

王伯庆现在大概已经对父老乡亲们说腻了他在美国的幸福生活,要换换胃口改给乡亲们上历史、思想课了。在《三百年间同晓梦》一文中,王伯庆给我们算了一笔领土账,算出了明朝只有可怜巴巴的3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此精确,根据何在?据说是“引自现在流行的一堆历史书”,那个“堆”字,真可以让人吓得连如何数数都忘了。

我是没有一“堆”历史书可查的,只能把大明的版图翻出来自己丈量了一番,却得出全盛时期(不计安南),也应大约在970万平方公里,比现在的版图还稍大一些。王伯庆除了那么一“堆”,并没说他怎么算的,不过倒是讨论了两个地方:西藏和东北。西藏(乌斯藏、朵甘都司)算不算明朝的版图?中外史家分歧颇大,王伯庆愿意跟着西方汉学家将这一大片属大明都司(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管辖的领土割出去,好歹还算是有点根据。最奇的是他连东北(奴尔干都司)也要给割出去。自从光绪年间永宁寺碑出土,奴尔干原属明朝领土,已成共识,连西方汉学家也很少有异议。王伯庆却说“越来越多的历史书把这种关系定义为一种藩属关系,从明王朝来看也许就是如此”,不知女真在努尔哈赤称汗之前又有过什么样的“藩”王?王伯庆又读过了多少相关的历史书,前后做了怎样的统计,才能得出“越来越多”的大趋势?“一堆历史书”也罢,“越来越多的历史书”也罢,其实都是为了能够挤出这么一个结论:“文明有价,人民有心。一个政府真正的功德不是拓疆保土,而是善待百姓”,而这,正是历代汉奸割地弃土的借口。  

其实,拿明朝的国土做文章为汉奸辩护,已是候补汉奸们的老套路了,去年我就已在这个问题上给马悲鸣上了一堂“民族自治区不是外国”的课。赵无眠倒是弄出了点新意,他改点人头了。在《二十世纪的汉奸们》一文中,赵无眠不仅点出了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溥仪、汪精卫、周作人是汉奸,连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彪、邓小平、鲁迅、郭沫若、张爱玲……二十世纪的中国名人无一不是汉奸,至于留学生们、移民们当然也都是汉奸,总之,二十世纪当汉奸的多,不是汉奸的少,所以汉奸人人当得,自己当起汉奸更是心安理得。

王伯庆好歹还知道拿出“历史书”吓唬人,赵无眠则干脆全是子虚乌有的道听途说。他的论证方法,则是用的株连法。比如周作人为什么是汉奸呢?不是因为他当过日本人的教育督办,而是“因为鲁迅也是个汉奸”。鲁迅这个“民族魂”又怎么成了汉奸呢?理由如下:“鲁迅最好的朋友,是内山完造,这是个日本文化特务。鲁迅受其影响最深的老师,是日本的“藤野先生”,他写骂中国人的文章写乏了想偷偷懒,这家伙就黑黑瘦瘦地出现了。近年已有一位很出名的海外学者指出,鲁迅谁都敢骂,唯独不骂日本人。连电影里放中国人被日本人砍头,他也只责怪中国人自己不争气,麻木,冷漠。在他眼里,中国人的形象是阿Q;中国的历史只写著两个字:吃人;中国人像鸭子,被许多无形的手向上提著当看客。日本人呢?什么都比中国人好:“照住了驯良和拘谨的一刹那的,是中国孩子相;照住了活泼和顽皮的一刹那的,就好像日本孩子相。”(《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这就是说如果你有日本老师、朋友,抑或赞扬过日本的长处,就都是汉奸了。赵无眠大概觉得这种低能的逻辑很幽默,就如同马悲鸣之论证日本侵略军不是强奸中国女人而是在做爱一般,都是将恶毒当有趣。有两点事实,却不能不澄清的:

一,鲁迅是不是谁都敢骂,唯独不骂日本人?不知发此奇谈怪论、被赵无眠引为金科玉律的“很出名的海外学者”是何许人,出名在何处。但他不出名在读鲁迅却是显然的。鲁迅文章中骂日本人之处多得是,比如赵文提到的《藤野先生》就讥讽了日本的“爱国青年”。鲁迅晚年发表过不少抗日言论,例如:“因为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人人所共的问题,是民族生存的问题。所有一切生活(包括吃饭睡觉)都与这问题相关;例如吃饭可以和恋爱不相干,但目前中国人的吃饭和恋爱却都和日本侵略者多少有些关系,这是看一看满洲和华北的情形就可以明白的。而中国的唯一的出路,是全国一致对日的民族革命战争。”(《且介亭杂文末编·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以善待百姓为借口颂扬割地弃土的候补汉奸们以鲁迅为同道,乃是有眼无珠。

二,内山完造是不是日本文化特务?如果赵无眠所根据的,不过是从《鲁迅全集》中所看来的老谣言,则鲁迅早已怒斥过:

“至于内山书店,三年以来,我确是常去坐,检书谈话,比和上海的有些所谓文人相对还安心,因为我确信他做生意,是要赚钱的,却不做侦探;他卖书,是要赚钱的,却不卖人血:这一点,倒是凡自以为人,而其实是狗也不如的文人们应该竭力学学的!”(《伪自由书·后记》)

鲁迅毕竟还是太过善良。他不知道,狗也不如的文人们是无论如何竭力,也是学不了如何做人的,候补汉奸们的低能表演即是明证。

 

 

 

鲁迅还在青年人心里吗?

 

这确实是鲁迅在当今遇到的难题,他是一个亲近青年的人,现在却无法亲近青年人,既有鲁迅被神化后青年人对他的反感,也在于鲁迅的难于读懂。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和鲁迅的长孙周令飞在今年5月22日的广州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鲁迅是谁?》,并以此为演讲稿,多次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演讲:“在鲁迅走后70年来第一次说出我们的想法,发出我们的声音。第一次表达我们作为鲁迅的儿子和孙子对父亲和祖父的理解和认识。” · 全国格斗大赛开始 · 银行卡 安全快捷换Q币 · 沟通无极限手机Q时代 · 魔法表情秀出百变心情 · 全国格斗大赛开始 · QQ秀秀出个性真自我

作为鲁迅先生的亲人,他们有权利、有义务,也确实需要勇气来还原鲁迅,至少是说出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他们看鲁迅,有独特的视角和非常的感情,体会会更深切,理解会更准确。我认真地拜读了周令飞先生发给我的这篇洋洋大文,如沐春风,收获匪浅。我十分赞同周海婴和周令飞的观点,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存在比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更有意义。也正是把鲁迅放在这样的位置上,再谈鲁迅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才具有超越普世的价值。他们的文章无疑让鲁迅以更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中国,鲁迅先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因自己的巨大丰富性而具有多种意义的存在,因此成为借题发挥、借酒浇愁、借古讽今、借机报复和“借此机会”的机会,鲁迅也差不多具有了兴观群怨的功用了。因此,鲁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像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淫,经学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

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仁者用来行仁,智者用来取智,恶者用来施恶的工具或大旗。这就不免要从为我所用的目的出发,来改装鲁迅,或是单单突出鲁迅某一符合自己需求的特性。被“革命化”和“意识形态化”的鲁迅,呈现出来的就永远是革命战士的面孔,永远横眉冷对,永远冲锋陷阵,永远骨头更硬;反之,被“丑化”和“妖魔化”的鲁迅,呈现出来的则是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面孔。  

在《鲁迅是谁?》一文中,作者指出,“生活中的鲁迅其实是个爱开玩笑、非常幽默和蔼的人。”我在陈丹青的《鲁迅的好玩》里也看到:“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也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好玩;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的人格的维度与张力。”这么一个有着丰富生活情趣的人,有着丰富的人格维度与张力的人,长期以来,无论正、反面都只有一副面孔———猛士。对鲁迅一再地“脸谱化”,正是我们找不到真实的鲁迅在哪里的主要原因。如果作为一个符号性的人物而存在,鲁迅精神不会有生命力,不会活在新世纪里,不会走进新时代的人们心里。因此,我总禁不住要问,鲁迅在哪里呢?

鲁迅在鲁迅研究所里吗?我想应该在吧,如果不在,那些鲁研们将会失去以研究鲁迅为生的饭碗。可是鲁研们写出来的长篇大论,除了拿来评职称、涨工资,在圈子里引以为耀,又有多少平头百姓去翻阅它们呢。一个“爱开玩笑、非常幽默和蔼的”鲁迅,被搞得高深莫测,从一个故纸堆走进另一个故纸堆。

鲁迅在青年人心里吗?这是最需要回答的问题。我单知道,上世纪初,鲁迅是“孺子牛”,是青年人的朋友、导师,他就在青年人当中。而现在呢,鲁迅还“活”在青年人心中吗?

我不敢肯定,我想这里面有复杂的原因,首先,鲁迅在一些人心里已然远去。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事例是,当鲁迅的曾孙女周璟馨因参加一档娱乐节目而成为新闻人物时,竟有人问了这样一句:鲁迅的后人怎么不姓鲁了?呜呼,连鲁迅姓什么都不知道,何谈在青年人心中!

其次,读鲁迅的人在减少。前些时,老牌文学网站“红袖添香”发起的“影响青少年的作家排行榜”评选出炉,鲁迅位列第六,敌不过“玉女作家”。何以如此呢?我以为一位“80后”的读者的话很有代表性,他说:我对鲁迅没有什么好感,如果不是因为教科书上有他的文章,我想我根本不会去读,因为他的文章对我而言,还是有些深奥。还有就是一种逆反思想,书上都把他说得有些神化,给他的定位太高。

这确实是鲁迅在当今遇到的难题,他是一个亲近青年的人,现在却无法亲近青年人,既有鲁迅被神化后青年人对他的反感,也在于鲁迅的难于读懂。我记得上大学时有一次听钱理群教授的讲座,讲的是《野草》里的哲学。他说,最真实的鲁迅在《野草》里。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有多少年轻人在读《野草》?又有多少年轻人读得懂《野草》呢?很多人连鲁迅的杂文读来都嫌艰难,更不要说读懂深邃的《野草》了,而不了解《野草》,其实就失去了了解、接近鲁迅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鲁迅在20世纪为推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做了大量工作,可是从思想精神上说,这个转型是否完成很令人怀疑。周令飞先生跟我说,新文化运动没有完成是一大遗憾,遗憾固然遗憾,反过来说明,鲁迅没有过时,仍然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鲁迅的工作还有待继续下去的意义,鲁迅的思想在当代还有独特价值。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鲁迅是宝贵的精神资源。如果要问鲁迅在哪里?我想,鲁迅就在这里!      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


 有人说过,20岁的时候读巴金,30岁的时候读茅盾,40岁以后读鲁迅。其实,无论年龄多大,如果把自己封闭在书斋里是读不懂鲁迅的。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中国社会才能读懂鲁迅,而只有读懂了鲁迅才能理解中国社会。鲁迅与中国就是这样一种解不开的纠葛。他一生批判和挑战的不是哪一个个人,而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民族根性,一种社会状态。局限于鲁迅与周边人际关系和具体事件的纠葛,是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价值和意义的。鲁迅活在当下,因为他昔日所指正是今日所在。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的话题,我们这个民族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也尚未真正读懂鲁迅,理解鲁迅。或者说我们往往故意不去读懂不去理解真的鲁迅。留在民族记忆里的鲁迅是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是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是被装饰的鲁迅也越来越变得稀有了。毫无疑问,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人们都认同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而绝望的反抗,但是我们很少能细想为什么鲁迅能至死坚守这一性格?归根结底,就是鲁迅的人格所致,任何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于人格特征。

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于我们来说,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最精华的群体,是一个时代最前沿的思想集团和最尖端的知识集团。我从心底里不想做一个庸人,但是我承认自己还不是一个敢于挑战的强者,相反很多时候还是一个懦弱者。虽说在精神上一直努力接近鲁迅,与其相通,因为这是在当下环境中摆脱平庸的一种精神突围。夜深人静,坐在书桌前,重温鲁迅,常常有一种灌顶般的顿悟,顿悟之后的无奈,无奈后的沉重。每逢此时,我的感觉就如一位朋友大作的书名一样——“愧对鲁迅”。像当年鲁迅深夜在读安岗秀夫的《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一样,我读到鲁迅的一些句子,也总是惊出一身汗水来。这冷汗不只是为鲁迅的深刻而惊叹,也是面对鲁迅的深刻和挑战而自愧不如的结果。鲁迅的伟大在于其思想的深刻,而鲁迅的痛苦也在于其思想的深刻。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不忘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鲁迅学人大都批判意识太强,因而也往往不容于环境。面对尘世人间,我们往往不能发出自己的心声。但是,无论如何,作为真正的鲁迅学人,绝不能参与对于鲁迅本质精神的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鲁迅在世纪之初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人”而揭露“伪士”。他立志用“内曜”“破黯暗”,以“心声”“离伪诈”, 对初民社会“朴素之民,厥心纯白”的道德人格有一种复古式的怀念。这不同于一般社会思想的复古,是想向后寻找推动民族人格向前发展的动力,以完成其“立人”总体目的中的道德理想人格的构造。复古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否定,如果以人类本性的回归为目的,那么复古也就有了恒久的人类学价值。在人性的道德上,鲁迅始终是“复古”的——复归于人间的原点。政治约束思想,环境更腐蚀人性。人本善,对于人间原点崇高和自然的认定,其实是对社会现状的批判。鲁迅在担负起政治救亡、思想启蒙重任的同时,又担负起道德救赎的重任。思想启蒙是向前看的,道德救赎是向后看的。这主要是来自于鲁迅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鲁迅的真实让恶人的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他一生树敌过多,除了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差异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性格所致。而这性格也就是人格——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这造成了他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

鲁迅的真诚与真实是当下中国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资源,思想意识上的“独出”与道德人格上的“率真”,是鲁迅“致人性于全”的主要思考内容。面临当下中国社会的转型,反顾鲁迅道德人格的立场,便具有了新的意义。鲁迅一生都在“力抗时俗”、“力抗强者”。他一方面批判构成“时俗”的“庸众”,一方面批判使民众精神麻木、形成奴性的“强者”,为“唤醒”民众而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启蒙。两者相比,他对于“强者”的批判是整体的,从思想到道德上都给予了否定。而对于民众在道德人格上表现出的“率真”、“古朴”则给予了肯定,并作为健全人性的标准之一。而今日之民众,在思想意识和道德人格上则往往表现为两重性:思想意识的觉醒与道德人格的滑落。由于历史的发展,一般民众逐渐疏离于僵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了被“唤醒”后的思想状态。但是,正是由于这觉醒之后对现实所产生的失望,使人们丧失了理想主义和共同伦理精神,退而求其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结果带来了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当下社会高度情绪化,处于一种暴戾危机状态。身处当下境遇,我们可能什么都做不来,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真诚和善良。

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面对鲁迅的言行,使我们不敢自我夸耀,使我们不敢轻易自称为“战士”,也不敢轻易把某人称之为“伟人”。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坚守这样一个底线: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然而,这个人生底线的坚守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孤独的。最后,我想说两句话:“我爱鲁迅,鲁迅害我。”

 

 

  既然鲁迅过时了,让你来代表中国人好了 

在这个视张爱玲为“天人”周作人为“神物”的年代里,鲁迅的讽刺挖苦可能让很多人厌倦,尤其是让很多越来越前卫的少年感到罗嗦。甚至有很多人把刚要从神坛上走下来的鲁迅当成一种工具,让这位老人做自己出名的陪衬。80后(也许是70后)的“著名”作家曾炜应该是熟谙此道的代表,一篇题为《21世纪还让鲁迅代表中国人实在太落后》(8月10日新浪网原题为无聊的排行榜)的博客让很多人眼前一“亮”,原来在以曾炜为代表的许多人眼中鲁迅已经“过时”了,再让鲁迅代表中国有些“不合时宜”了。这时我不禁想问,既然鲁迅代表不了中国,那让谁代表中国好呢?

曾炜认为鲁迅已经“落后”的原因是一个网站对几千人进行谁是“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十位作家”的问卷调查时,鲁迅排名落后,而自己则位居榜首。虽然曾大小姐对此类排行榜感到“无聊”,但其“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兴奋却“溢于言表”。于是在众“粉条”的拥戴之下,自己便颇有些能代表“中国人”的感觉了,于是“21世纪还让鲁迅代表中国人实在太落后”的快感便油然而生。不用大家如何费劲猜,让她曾炜来代表中国人的形象在她看来再合适不过了。因为时代不同了嘛。

我们好像不必再担心明天谁会烧我们的房子了,我们似乎也不必再害怕谁会掠走我们曾炜这样的女同胞了,我们更不用关心有没有亡国亡种的危险了,连“爱国”这样的词汇都被某些“正义之士”斥为“沉重的负担”了,我们还要鲁迅何用?不如都像曾炜写的小说里面“今天爱你明天爱她后天爱大家”那样去谈“乱爱”,这样岂不痛快?

“钓鱼岛”是什么?还是学着《我为歌狂》吧;近代史有什么?还是测一下《一光年的距离有多远》吧。鲁迅地下应该知足,没有人恶搞他就很不错了。

幸亏这次调查的中学生,如果调查的是幼稚园小朋友的话,我们就丧失了一位能代表几千人(这在13亿人口中是一个多么大的数目哇)的伟大人物了。因为让小朋友选的话,大部分会选孙悟空、大耳朵图图、奥特曼之类的,那岂不罗嗦?也显着我们的下一代太没文化水准了。

等着吧,我们的民族大有希望了,因为我们有一部分人终于学会了什么叫无耻的“忘却”。可以不去计较祖宗是谁,可以不用考虑现实与生存,可以不管一切的去“乱爱”。既然不懂“风花雪月”的鲁迅已经过时,就让“看上去很美”的曾炜来代表“中国人”吧。如果真的这样了,过了几十年有些中国人肯定“快乐”的忘了自己姓什么。 鲁迅的当代价值

现在有些人极力否定毛泽东,同时也诋毁他对鲁迅的评价。尽管我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也持批评态度,并曾经深受其害,但在对鲁迅的评价上,却仍然感佩毛泽东的智慧。

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我的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而其中的大半又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鲁迅研究。走在人生最后途程的时刻,一个问题总在我的心中萦绕:我为之贡献出大半生的鲁迅研究有没有价值呢?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要问,鲁迅在当代还有没有价值呢?如有,那么我的人生也有价值。如没有,我的人生真是白过了。

否定性的回答是经常听到的。一次老同学聚会,一位还当过图书馆馆长的同学就说我陪了鲁迅一辈子,是“亏”了。还有一次,一位学林业的老教授一听说我是研究鲁迅的,马上不屑地说:“鲁迅跟他亲弟弟还打架呢,有什么可研究的。”

对此,我默默无言,只感到悲凉,想到郁达夫《怀鲁迅》中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那么,鲁迅究竟有没有价值呢?如有,价值又在哪里呢?这的确是鲁迅登上五四文坛后,中国思想界一直追问的问题。

在各种探索中,自然是毛泽东的回答影响最大。1940年1月,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现在有些人极力否定毛泽东,同时也诋毁他对鲁迅的评价。尽管我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也持批评态度,并曾经深受其害,但在对鲁迅的评价上,却仍然感佩毛泽东的智慧。因为在众多的文化人无视甚至诋毁鲁迅的时候,毛泽东和瞿秋白竟能力排众议、慧眼识珠,高度评价鲁迅的价值。不管怎样,都是凡庸者难以企及的大智慧。

不过,我觉得不能止步不前,还须做进一步的阐发:鲁迅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我认为:一言以蔽之,鲁迅在中国的价值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和对黑暗的坚韧反抗。用长一些的话解释,就是: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柢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的恰当定位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方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之所以称鲁迅为“民族魂”,我认为就在于他是对于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有三性:奴性、悟性、理性。所谓奴性,并不是“奴在身者”,真的给人做奴仆,而是“奴在心者”,精神上处于奴隶状态,依赖于外在的某种力量或者自身虚构的某种东西,受其精神奴役,缺乏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属于盲目的本能的人。悟性,则是悟己为奴,开始感悟到自己的奴性,争取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然而尚没有达到理性的境界,对自身与外界尚没有深刻的系统的理解。而理性,则是达到了这种境界,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及其相互关系有了理性的认识,成为了自觉的理性的人。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要经过奴性、悟性、理性这三个阶段,一个民族直至整个人类同样也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而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自觉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本民族的精神以至整个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文学为途径把自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人民,以启悟人们为改造自身和本民族的精神以及整个人类的人性而努力。

鲁迅正是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走上文学道路的,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但是并不同于毛泽东、孙中山那样的政治领域的思想家,而是深邃探索人类精神现象、深刻反思中国人精神的伟大思想家;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但是并不同于专门致力于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革命家,而是倾心于改变中国人精神的革命家;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是并不同于茅盾、沈从文那样的侧重描摹社会世态与乡土风俗的文学家,而是集中全力勾勒、提炼中国人精神特征、为中国人提供反思自我“镜子”的文学家。

总之,鲁迅是一位他青年时代就大声呼唤的致力于中国人精神革命的“精神界之战士”。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提出“立人”主张,反对已经弥漫整个世界的轻精神的“质化”倾向;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他毕生所倾心的,就在于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放年轻人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鲁迅“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他与黑暗苦斗,为光明苦争,傲视权贵,对“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毫不妥协,骨头最硬;悲天悯人,为被压在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呐喊疾呼,心地最善。勇猛、坚韧而悲壮地反抗绝望,苦苦奋斗了一生。他深刻的思想与精美的作品使他不仅在中国具有巨大价值,在东亚以至全世界都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日本从竹内好到伊藤虎丸、丸山昇等鲁迅学家对鲁迅“抗拒为奴”思想的共鸣就是明证。这是鲁迅所承担的历史的职责,也是他恒久的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最重要的价值。

鲁迅的这种当代价值,绝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政治集团所独享的,而是普世的,即中国人以至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所需要的。正因为鲁迅具有这样的价值,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以至整个人类的人性,所以必然触动了每一个读鲁迅的人的神经中枢,牵扯到所有文化论战的核心问题,因为种种文化论战争论的根柢,说到底也是应该怎样认识人类自己与外部世界的问题。因而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每一次的文化论战也都要把鲁迅牵连进去。

不管怎么说,我的人生是与鲁迅,与鲁迅研究联系在一起了。因此,我将如佛罗伦萨大诗人但丁所说的那样:“走自己的路,由别人说去吧!”一直走到自己人生的终点。我深信,中华民族和世界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步懂得鲁迅的价值,也会认可我和我的先辈、同辈以及后辈鲁迅研究者的工作意义。

谨以这样的决心和信心,纪念鲁迅逝世七十五周年,诞生一百三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