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照jul是几月份:语梦的主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2:49:28
词部分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2、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3、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4、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5、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未来。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事,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6、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冒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7、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8、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9、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10、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1、寄兴  (宋  戴复古)
【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12、雪梅  (宋  卢梅坡)
【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非,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13、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  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4、冬青树上挂凌宵
【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15、感怀  (明  杨基)
【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诫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诫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16、赤壁  (唐  杜牧)
【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17、蚁  (唐  元稹)
【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18、读《陈蕃传》  (宋  杨万里)
【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19、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诗词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人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20、小松  (唐  杜荀鹤)
【诗词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哲理】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陪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长创造条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许多人呢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 
21、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诗词原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 
五、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2、放言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朝真暮伪何人辩,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哲理】诗中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世事变化之快,真真假假,什么人年能分辨得清楚,而古往今来哪件事又不是如此?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并以种种贴切的比喻说明,人们通过分析比较,是可以辨别真伪,认识事物的本质的。 
23、论诗绝句之二  (清  赵翼)
【诗词原文】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哲理】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信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24、咏史  (唐  高适)
【诗词原文】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哲理】诗的前两句,肯定了须贾的怜寒念旧之情,后两句借题发挥,讽刺须贾仅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也是对仅以外表、衣帽取人的一种讽刺。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事物的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因为须贾的认识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和程度,因而不可能给以重视和委以重任。对万事万物的认识都是这样的。 
25、诗一首(杨虎城)
【诗词原文】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哲理】诗前两句表达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后两句富于哲理,发人深思,从“黄河后浪推前浪”的现象,上升为社会在发展、世事在变迁,事物在变化的哲理性认识,蕴涵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理性思考,因而得出了抓住机遇、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人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诗中所表达的立志、拼搏、进取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6、古瓦砚  (宋  欧阳修)
【诗词原文】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顽。
【哲理】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有用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是具体而复杂的,不仅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某种物品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小,又是有条件的、可变的。如诗中所说,如果用来“发墨”,瓦砚的价值是金玉之贵也无法取代的。一个人对社会有没有价值,或价值的大小,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无论是做工、务农、从军,还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都能够从某一特定的方面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7、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诗词原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哲理】在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具有多么重要的导向作用。正是这种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价值观,决定了周恩来革命的人生道路。
八、实践论
28、《西施》(罗隐)
【诗词原文】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吴国人都认为吴国灭亡的原因是由于吴王好女色,根源在于西施,这是一种传统观念,是一种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哲理】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的现象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方面要占有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诗人通过深入思考,分析吴国灭亡的本质,得出吴国的灭亡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爱女色,越国的灭亡又该怪罪于谁呢?
29、《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诗词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
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这好是非常必要的。并且,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必只读圣贤书”,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他的认识始终“觉浅”;只有通过“躬行”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先秦哲理寓言
1、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们办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顾客观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甚至弄巧成拙。 
2、一傅众咻
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往往是关系事情成败的重要因素。 
3、不龟手之药
  宋国有个人擅长配制使手不冻裂的药,他家世代以漂洗丝绵为业。有人听说这事,愿出百金购买这个秘方。宋国人想:我世代漂洗丝绵,收入不过几金,现在一下子就可得百金,还是卖给他吧。那人买了秘方后,就去游说吴王。恰好吴国与越国打仗,冬天,吴国士兵涂了那药,手脚不冻裂,因而打败了越军。吴王就给他封赏了土地。【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同一物品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所发挥得作用往往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需要加以使用,才能做到物尽其用。用人也是这样。 
4、拊马不时
夫爱马者,以筐盛屎,以大蛤蜊壳盛尿。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这人的头碰破了,胸骨也撞碎了。【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顾及客观效果,不同的场合应才用不同的方法。如果只凭良好的愿望,不考虑具体对象和客观效果,就可能好心办坏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不材之木
姓石得匠人达到齐国去,经过曲辕这个地方,看到一棵可造数以十计的船的树。但匠人却不看,竟然不停地赶路。他的学生很奇怪,问:“我随先生学艺以来,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木材,而先生却看也不看,为什么?”匠人说:“这是一棵疏脆无用的树,用来造船就会沉,用来造棺材就腐朽得快,用来造器具就会很快被虫蛀,这是一株不能用作木料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才会这么长寿。”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看待事物要看其实质 ,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6、东施效颦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学习别人要有所分析,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条件,盲目地模仿人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7、腾猿处势
当猿猴生活在树丛中时,攀援着树枝,在其间称王称长。即使著名的射手,也没有办法瞄准它,但是,当它落到灌木丛中时,就谨慎小心,左顾右盼,害怕得发抖。并不是它的筋骨不灵活了,是因为它所处的环境不利,不能充分发挥它善于攀援的本领。【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努力造就有利的客观环境,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务使英雄有用武之地。 
8、鲁少儒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说:“鲁国有许多儒士,学习先生的道家学说的人却很少。”庄子说:“鲁国很少儒士。”哀公说:“整个鲁国的人都穿着儒士的服装,怎么说鲁国少儒士呢?”庄子说:“    有学问的人不一定穿着儒士服;穿着儒士服装的不一定是懂得儒家学说。。”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看人看问题,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看实质。二是研究学问,不能只求形式,弄虚作假,而要注重实际,注重真才实学。 
9、所长无用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作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10、割肉相啖
齐国有两个好勇的人。一天,两人一起喝酒。一个人说:“我们买点肉来下酒吧。”另一个说:“你身上有肉,我身上也有肉,为什么要另外买肉呢?”于是,他们两人准备好调料,就拔出刀来互相割肉吃,一直到死为止。【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勇敢要用在恰当之处,否则就失去意义,甚至会做出蠢事。 
11、荆人涉楚
荆人欲袭楚,使人先表雍水。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社会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处理事情也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把事情看成静止不变,不去适应新的情况,采用新的措施,结果必定遭到失败。 
12、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13、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办任何事情时,不要一味蛮干,要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关键所在,再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关键问题解决了,事情就可以办好。如果只是孤立地看问题,不考虑问题的症结,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情也就无法办好。 
14、偏枯之药
鲁人有公孙辍者,告曰:“我能起死人。”人问其故,对曰:“我固能治偏枯(半身不遂),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者也。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事物有质与量的差别,我们不能混淆两者的界线。事物的用途有大有小,我们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它,决不能无限度地乱用,机械地只从量的大小上类推,就会闹笑话,犯错误。 
15、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看问题应看其本质,不能只注意表面现象。否则就会看错弄错。
16、涸辙之鱼
庄周家贫,故往贷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了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做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也?’对曰:‘我,东海之巨波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
【哲理】这则故事说明:若从实际出发,斗升之水可以救活鲫鱼一条命,这是时间、地点和条件都许可,也为鲫鱼所迫切要求的事;若不从实际出发,就等于“激西江之水而迎子”,远水难以救近火,无论是时间、地点和条件等方面都不允许,也是无法办到的。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我们称之为客观与主观的关系,。要正确处理主观同客观的关系,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和事实出发,并根据这些事实,决定我们工作的出发点。这是我们搞好工作的起码要求,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故事中的庄周想引西江之水来救鲫鱼,显然不是从实际出发。如果是这样,正象鲫鱼所说,还“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这则故事同时也说明了,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虽然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实现这种发展,斗升之水能救活一条鲫鱼的命,说明水这个外部条件对鲫鱼来说非常重要,要是没有斗升之水,鲫鱼将会变成枯鱼。
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它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没有联系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涸辙之鱼”充分体现了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哲学道理。它说明鱼和水之存在着一种必然联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又不能任意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
17、画龙点睛
(梁)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张)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眼即飞去。”人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哲理】龙是假想中的动物,它同上帝、鬼神一样,在客观世界中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都是不存在的。张僧繇画龙点睛的故事当然不可信,但是,这个故事所蕴涵的哲学道理对人们是很有启发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所饮食包含的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者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它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虽然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强调抓主要矛盾就是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不能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善于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集中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从而比较顺利地解决其它矛盾。
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故事中的张僧繇在将龙的其它部位都画好的情况下,最后不失时机地点上眼睛,使龙乘云腾去上天,不正反映了这一哲学道理吗?
万物莫不相异,不同事物 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而区别于他事物,就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主要不是指它的外部特征,而是事物的特殊矛盾,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和根椐。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就需要解放思想,反对僵化。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地,这就要消除那些不适应新情况的旧观念,就需要解放思想,反对教条主义,破除迷信盲从。否则,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想问题、办事情、为一个本本、一个条条,甚至为一句话、一个提法、一个概念所束缚,不敢越雷池一步,就不是实事求是,也就不能前进。故事中和武帝如果不破除点眼即飞去的观念,那白龙只能永远呆在安乐寺中。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式下,在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见过艰巨课题面前,不正需要这种解放思想,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吗?
哲学趣味典故
前  言
1、知识就是金钱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整天忙于各种研究,生活得相当窘迫,而米利都是一个商业城市,许多人过着优越的生活,享用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奢侈品,以致于有些没有眼光的势利小人时常嘲笑他,说他尽做些没用的事情。泰勒斯对这些人说:“你们可以认为我没用,但要说知识没用,那就大错特错了。”没过多久,他就找了个反击的机会。有一年,由于天气不好,橄榄欠收,许多做橄榄油生意的商人都有些心灰意冷。但泰勒斯经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天象,认定来年会风调雨顺,橄榄将大获丰收。第二年开春后,泰勒斯不动声色地租下了米利都的全部榨油机。等到橄榄收获季节到来时,他靠高价出租榨油机便狠狠地赚了一笔钱。就这样,他用事实告诉人们:哲学家只要想赚钱,便能赚很多钱。
2、圆圈的比喻
一次,古希腊哲学家捷诺的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多许多倍,您回答的问题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疑问呢?”捷诺用手在桌上画了两个圆圈,并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但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周长比小圆圈的周长长,因而我接触无知的范围比你们大。这就是我常常怀疑自己知识的原因。”
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3、盘古开天
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的意识,人们总是希望这个大千世界是什么?它由什么构成?地球有多大?地球上的万物又是怎样来的?于是,就有了关于这些问题的各种猜想、各种传说,有了科学探索和研究。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宇宙还是一团混沌,象个很大的鸡蛋,盘古就在其中。盘古越长越大,大约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一伸腿就感到疼痛,于是就挥起大斧,把“蛋壳”劈开。这样宇宙中轻的上升变成了天,重的下沉变成了地。又过一万八千年,天地已经凝固,撑在天地之间的盘古因为过度劳累,倒下去就再也没有起来,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五体变成了五岳名山,须发变成了星星,血液变成了江河,皮肤、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变成了金属和玉石,汗水变成了雨露和甘霖,精液、骨髓变成了珍珠和美玉。这是我国古人对万物本原的一种猜测。大哲学上,它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上帝造世说
《圣经》上说,上帝耶和华是世界上的造物主。耶和华自由自在地生活了不知道多少个春秋,但感到百无聊赖。有一天,他创造了光,第二天创造了天堂,第三天造出了植物,第四天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星,第五天造出了走兽飞禽和各种动物,第六天他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用泥土造了一个男人,叫亚当,并将亚当放在伊甸园里守着园子。后来,亚当向上帝诉说自己的寂寞,上帝就从亚当身上抽出了一要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夏娃,让他们结为夫妻。后来,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就被贬到地上,遂成为人类的祖先。
这种说法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5、他家死错了人
清朝的方飞鸿写过《广谈助》一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家的岳母死了,全家准备前去祭奠,并请私塾先生给撰写一篇祭文。私塾先生糊里糊涂,按照古书误抄了一篇祭岳父的文章,交给了东家。东家人看出了祭文的错误,责怪私塾先生太马虎,但私塾先生固执地说:“古书上写的都是刊定过的,怎么会错呢?只怕是他家死错了人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从实际出发的反面,就是从主观出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上述故事中的私塾先生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从抽象的教条和本本出发,照搬照抄,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所以在实践中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以至闹出笑话。
6、郑人买履
《韩非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国有个人,准备到集市上买一双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随手把量好的尺寸丢在了座位上,出门时却忘记了带尺寸。来到集市上,挑好了鞋子,伸手一摸,这才想起来,说:“我忘记带脚的尺寸了”。于是,他急忙回家去取。等他再赶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卖鞋子的人已经离去,结果他没有买到鞋子。这时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郑人买履,只相信尺码,不相信实际,这种观点和做法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在这里,郑人的脚属于客观实际,也就是属于物质的范畴。而依据脚量出的尺码是属于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唯心主义者恰恰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种观点,在理论上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郑人买不到鞋子,空跑了两趟,便是明证。
7、慧能和尚与“本来无一物”
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要选择继承人,特命每个弟子作一首诗,以考察对佛家教义的理解。开始时,弟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笔。只有神秀思考数日之后,写下这样四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诗以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道成佛的传说为据,表示要使自己象菩提树、明镜台那样洁净,一尘不染。当时有一个挑水打杂的和尚看了这首诗后,很不满意,于是在旁边又写了四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位和尚认为他这个人根本就不是“物”,也无身可修,只有佛家信念。广而言之,世界上“本无一物”,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也无什么尘埃,亦无所谓污染。弘忍认为这个和尚对佛家教义心领神会,掌握得好,于是决定把衣钵传给他,他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和尚。
辩证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即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不论你看见没看见,或承认不承认,它都铁一般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慧能和尚否认物质的存在,认为“万事皆空”、“四大皆空,”而只有佛家信念的存在,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8、邯郸学步
  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邯郸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
有一天,一个燕国的青年到邯郸来办事。他身背一个小小的铺盖卷,风尘仆仆地在大街上走着。走着走着忽然站住了,他发现邯郸人走路和燕国人走路不一样。邯郸人走路,有的悠闲、潇洒,有的矫健、飘逸。迈步、抬手都显得那么好看,姿势也很美。看了一会儿,他也学着走。可是,刚走两步就觉得那么别扭,腿也有点迈不开了。他下定决心:不管花多少时间,一定要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样子!第二天,他草草梳洗之后,就急急忙忙来到街上,仔细打量过往行人,还跟在人家后头,人家抬腿他抬腿,人家甩手他也甩手,可是,他总是跟不上。因为,他一看人家抬腿,就学着人家悠闲的样子把腿一抬,可是他的腿还没有抬到适当的高度,人家已经迈出另一条腿了,他就赶紧快迈另一条腿。结果弄成一条腿慢慢抬,一条腿又急急地往上跟,这样一来可热闹了,没有走两三步就摔了一个嘴啃泥。他一天天地学,一天比一天摔得更狼狈。斗转星移。学了多少天,他自己也弄不清。不过,他倒是出了名,邯郸人说:“有一个燕国的疯子,天天跟在人后边,走路怪模怪样的……。”这以后,人们只要一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开了。他实在呆不下去,盘缠钱已花光,该办的事却没办成,只好打点行装返回燕国。回家的路上,他还想照着邯郸人走路的架势走,但是一脚高,一脚低,一脚慢,磕磕绊绊,走了不到十里地不知摔了多少跤。他无可奈何地叹口气说:“算了,照原来的走法回去再说吧!”可是,刚想按自己原来走路的样子走,就又是一跟头!怎么回事?坏了他已经忘记自己原来是怎样走的了!他只好连滚带爬地回到家。
这则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个燕国青年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教条主义的错误。走路的姿势,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男人和女人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胞兄弟走路也不尽然一样,这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姿势,不是照搬照抄便可以学到的。燕国青年不了解,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的规律性,更不应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9、李元霸的故事
    讲“物质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任何人意志为转移”时可以举隋唐十八条好汉中的李元霸的故事。 当李渊,李世民说到秦琼打跑了杨广及其部下扮演的响马对李家有命之恩时,李元霸瓮声瓮气地问“怎么不把我喊来打李广,我不比秦琼武艺高得多吗?李元霸母亲说:“傻孩子,那时你还在妈妈肚子里,没有出生呢!”“那你咋不让我早点出来?”-------在笑声中很自然体会到“物质具有客观性”的道理。
10、瘟疫带来的商机
  1875年某日,美国某肉类食品公司的老板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导——墨西哥发生了畜瘟疫。他想,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了瘟疫,必然会很快传人相邻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而这两个州都是美国的肉类食品供应地,一旦发生瘟疫,政府必然会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食品外运。于是,这位老板立即派自己的私人医生到墨西哥进行实地考察。第二天,医生打来电话,说那里确实发生了畜瘟疫,而且情况非常严重。这位老板立即从上述两州大量购买牛肉和生猪,并火速运往美国东部。几天后,瘟疫传人美国,政府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外运,美国市场肉类食品短缺,涨价,这家肉类食品公司因此获利9000万美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美国肉类食品公司的老板在得知墨西哥发生畜瘟疫后,立即派私人医生去墨西哥考察印证,制定出了符合客观实际并且行之有效的“卖缺”计划,因而获利。
11、秀才与棺材   
有这么一个传说:两个秀才一同去赴试,刚上路就遇到出摈的队伍,黑漆漆的棺材探身而过。其中一个大感晦气,心头愁绪郁结,闷闷不乐,结果没有考好名落孙山;另一个则暗自高兴,因为他觉得:棺材棺材,有官有财,是个好兆头。上了考场,他精神爽快文思泉涌,果然一举成名。两个秀才回来后说自己的预感很灵验,前一个说:“一碰上那秽物就知道不好了。”后一个则说;“果然是有官有财了。”
12、观虫
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下来。这是它又一次失败的记录。      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回啊!我遭到了一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难道我还不如这只虫子?”  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禁不住叹气说:“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了;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不肯看一看。唉——可悲的虫子!”    “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闷着头蛮干一气了——我是个有头脑的人,可不是虫子。”    以上两个事例表明,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由于人们的认知水平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就会不同,即人的意识是有差别的。 
13、秀才过沟   
一位呆秀才下乡,一条水沟挡住了去路。他取出书来,仔细翻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何过沟的答案。一位农夫告诉他,不用翻书,跳过去就行了。秀才听了他的话,双脚一蹬,往上一跳,竟落到水中。农夫说,不是那么跳法。说罢,单脚起跳,一跃而过。秀才看了埋怨道:“单脚起步为跃,双脚起步为跳,你该说跃,不该说跳。”看,他还咬文嚼字呢。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是经验主义。这个秀才的作法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典型表现。
14、上帝并不是万能的 
  安瑟伦是中世纪出名的神学家,他宣称世界是由“全能手上帝”创造的,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它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为了反驳“上帝万能”的谬论,无神论的代表人物高尼罗向安瑟伦提出了一个问题:“上帝能否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的石头?”“当然能,上帝是万能的!”安瑟伦不假思索地回答。“既然上帝有一块石头举不起,怎么能说是万能的呢?”高尼罗反问。安瑟伦强辩:“上帝万能,它能举起所有的石头。”高尼罗又问:“既然上帝能举起所有的石头,那就证明它创造不出一块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既然上帝创造不出一块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又怎么能说是万能的呢?”高尼罗紧接着又说:“或者上帝能创造一块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或者上帝不能创造一块自己举不起来的石,总之,上帝不是万能的。”安瑟伦陷入二难困境,无法回答高尼罗的问题,宣告了他“上帝万能”论的荒谬。
15、两条腿站立的人不好惹
在印度桑德邦的原始森林里,生活着许多老虎。印度政府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自1972年起把这里辟为国家自然保护区,严禁捕杀老虎,因此老虎的数量渐渐多了起来。 老虎多了本来是好事,可老虎比较不是好惹的,因此这里每年多有许多人被老虎吃掉。怎样才能在不伤害老虎的前提下杜绝虎患呢?  这时,有一个年轻的官员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老虎在发动进攻时,总是用它的獠牙和利爪攻击人的颈部。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玻璃纤维做成勃套,套在脖子上。可是不久便发现这种方法既不方便,又不能从根本上防止虎患。那么,能不能在现代科学方面动动脑筋呢?这个官员想了很久很久,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不久,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出现了个个大胆的“村民”,当老虎扑到身上时,总是痛苦地大吼一声转身就跑。原来这些是穿着村民衣服的假人,在它们肚子里装着蓄电池和变压器,脖子上有金属电极。当老虎咬住假人时,电极就会发出230伏的高电压,这样既让老虎饱尝了电击的滋味,又不至于把它电死。没过多久,老虎就知道两条腿站立的人不好惹,只要一看到人,就会掉头离去。  
16、刘伯承善用“守株待兔”
  1937年10月26日,我军在平定县东七亘村成功地伏击了一支日军辎重部队。    照一般地“胜战不复”地原则,我军短期内不能“守株待兔”,即在同一地点对同一股敌人再次设伏。  但刘伯承是个谋略高手,他认为这支日军想预定地区输送物资地人物没有完成,前方急需补充,除七亘村之外,又不可能绕道别处。特别是日军料定我伏击成功后,必定转移到他处,不敢再返回原地。根据这些情况,刘伯承算定日军近日内必定再次经过七亘村,于是毅然再次再原地伏击敌人。果然弹未虚发,三日后又歼敌百余。
17、“哭婆”变成“笑婆”的启示 
  禅海珍言中有这样的故事:京都南禅寺以前住着一位绰号“哭婆”的老太太。她雨天哭,晴天也哭,成天累月神情懊丧,面容愁苦。南禅寺的和尚问她“:你怎么总是哭呢?她边哭边回答: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卖鞋的,小的嫁给了一个卖雨伞的。天晴的日子,我想到小女儿的雨伞一定卖不出去,下雨的天气,我又想到我女儿的鞋一定没人去买。我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和尚劝她:“天晴时,你去想大女儿的鞋一定生意兴隆;下雨时,你想小女儿的伞一定卖得很多”。老太太当即“顿悟”破涕为笑。此后,她的生活内容末变,但由于观察生活的角度变了,便由“哭婆”变成了“笑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一些人生活的内容差不多,可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却大不一样。有的 乐 观,整日笑呵呵的内心充满欢悦和满足;有的悲 观,整 天愁凄凄的,内心充满抑郁与烦恼。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观察生活的解度不同。对此,英国2伟大的剧作家肖伯纳说,假如桌上有半瓶酒,有人高喊:“太好了,还有半瓶。”他看到的是半瓶酒,这个人便是乐观主义者。有人叹道:“糟糕!只剩下一半了”。他看到的是半空,这个人便是悲观主义者。同是半瓶酒,只是观察它的角度不同,便人乐观与悲观之分,这足以说明观察生活的角度是多么重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面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观条件的制约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人们的利益不同、立足点不同、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心境是一种由客观而导致主观的感受,虽说它离不开一定客观条件,诸如工作、际遇、交流、环境及个人对物质生活状况等,但主观的能动性常常对心境起主导作用,并且往往能够改变对客观的感受。“哭婆”因“顿悟”而心境变了,便变成“笑婆”。     
18、河神与海神一对话 
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周,说过这样的一段寓言故事:  秋天涨水一时候,所有一小河里一水都灌到黄河里去,黄河一水就突然宽阔起来,两岸距离也远了,隔着河水,看不清对面岸一牛和马。这时,河神高兴极了,以不天下的好处都集中到这里来了。河神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举目东望,竟没有看到海的边缘。这一来,河神才觉得自已的想法为对,于是扭过头来,今仰面向海神叹息道:“我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已了,现在看到你是这样的广大和深远,才知道自已不行,如果不到你这里来看看,固守的想法,那就糟透了,一定会永远被人家笑话。”海神听了这番话,向河神说道:“井政下的鱼,不可以和它谈大海,因为它被井的狭窄束缚了;对夏天的虫儿,不可以和它们谈冬天和冰,因为它们被时令限制了”。  这则寓言启发我们:要正确分析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的意识依赖于客观环境的,它不可能脱离客观的条件而孤立存在。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不能脱离客观的物质,因为它是客观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看,它也不能脱离物质,因为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的观点,要充分估计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对事物的影响,一切了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环境条件割裂开来。
二、物质和运动、联系、变化和发展
19、“我不是我了”
在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一次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过了很久,这个人总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没钱可还,便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当初借钱的我了。”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打了他一记耳光。赖账人要去见官告状,这位邻居也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故事里的希腊人借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否认了相对静止,否认了事物质的稳定性,从而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这是典型的不可知论,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运动是绝对的。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事物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静止是相对的。不承认相对静止,否认事物质的稳定性,也就无从认识事物。
20、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人能不能追上乌龟中呢?”大家听到如此发问一定会觉得太可笑了。不过,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芝诺确实提出了这类问题,并论证说“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是全希腊跑得最快的快腿。据说在特洛伊的战将赫克托耳杀死了阿基里斯的朋友帕特洛克勒之后,阿基里斯在为朋友报仇中,以“快腿”的优势刺死了败逃中的赫克托耳。就是这样一位“快腿”,芝诺却论证他追不上乌龟。芝诺提出,龟先行,阿基里斯在赶上龟以前,必须首先到达龟的出发点,而在他追至这一点时乌龟又爬行了一段路程,于是阿基里斯又必须赶上这段路,而此时龟又向前爬行一段路。这样一直追赶下去,虽然愈追距离愈近,但阿基里斯却始终追不上乌龟。
为什么说芝诺的论证是错误的呢?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分析过芝诺的论证,他说:“认为在运动中领先的不能被赶上,这个论断是假的,因为当它领先时是不能被赶上的,但如果允许它可以越过规定的有限的距离,那么它也是可以被赶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了芝诺观点的一个要害的问题,就是:先给定了一个不允许最快的超过规定的有限的距离的前提。事实上最快的可以越过有限的距离,从而超过最慢的。显然芝诺只承认两个彼此分离的不同的时空点,而否认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进而否认运动的真实性,这无疑是片面地强调了时空的无限可分性,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1、城市的夜空不是越漂亮越好
  近几年,我国城市的建设发展十分迅速,许多城市兴起了“亮丽一条”、“光彩工程”的建设。华灯异彩、霓虹闪烁的城市夜景令人眼花缭乱,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然而城市夜景在使城市变美的同时,也给都市人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城市的上空不见了星辰,刺目的灯光让人紧张,人工白昼使人难以入睡。
2008-05-24 13:02
  • 评论(已有0条)
  • 全文

我的日记2008-05-24 12:58

善待生活

                            善待生活
    生活是一杯清水,加进泥沙,就变得浑浊;放入茶叶, 就产生四溢的馨香。生活是一片土地,洒上尘埃,它就变成荒漠;涂上七彩,它就回赠你瑰丽花园。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人,手持岁月的丝条,我们在纺织着生活。要让生活放射灼灼之光,我们需要带上智慧,善待生活。中心句
    善待生活,让心之碗盛满爱.爱自然,静心聆听大自然的呼吸,领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美,体味李白“以山为友,以水为伴”的感受。爱社会,真诚去关心别人,享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学会从朴素中欣赏美丽,从平凡中发现伟大。有爱才会有热枕,有热忱才会有生活美。
    善待生活,让心之池注满奋斗。人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成功不是天外来客,金牌花环从不会挂在守株待兔的人的脖子上。“俄国诗歌的太阳”的贵称属于笔耕不辍的普希金;“中国精神医师”的美誊属于执着奋斗的鲁迅;“世界水稻之父”的荣耀属于潜心钻研的袁隆平。充满奋斗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
    善待生活,让心之田植满快乐。生活不是虹桥花路,永远精彩;生活不是一根甘蔗,处处甜蜜。“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如果你“摇落一树的哀愁”,那么“片片都是伤心的理由”;如果你“泪添九曲黄河溢”,那么“心内成灰,永远枯萎”。何不选择失意后的乐观呢?杰克是个非常成功的餐饮管理家,他是这样看待的:“我不会只瞅着系列霉事,成为它们的牺牲品,而是走出阴影,向生活充满阳光的一面看齐。”多美的坦然,那是对生活的挚爱。 
而现在竟然有大学生因离家无法自立而跳楼自尽!多丑的悲观,那是对生活的亵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生活,需要我们乐观坦然地面对成败荣辱,直视愁苦忧伤
    让春风吹绿爱,让奋斗扬起帆,让乐观飘起美。让我们把握生活的琴弦,一弹一奏,使之发出美丽的乐声。我们人人带上智慧,善待生活,社会就会变成和谐的天堂